作者:麥可.波倫
出版社:久周文化

「我應該吃些什麼?」是如此簡單直接的一個問題,然而,若沒有先談到另外兩個更為簡單直接的問題:「我正在吃的是什麼?這食物來自世界何處?」那麼,這個簡單的問題就無從得到解答。

當我開始企圖追蹤某條工業化食品食物鏈(這是一條目前主要餵養我們多數人的工業化食品食物鏈,而此條食物鏈的典型終點站,大多不是進入超級市場、就是成為一份速食餐點)時,我曾經期待,我的調查研究工作將會帶領我前往各式各樣的地方。儘管我的旅程的確讓我拜訪許許多多不同的州,而且經過遙遠漫長的路途,然而,每當回溯到這些食物鏈的終端(也可以說是,每條食物鏈的開端),我總是發現自己站在幾乎相同的地方:位於美國玉米帶(American Corn Belt)區域內的一片農田上。美國超級市場這棟富含多樣性與選擇性的龐大建築物,結果卻立基在一個相當狹隘的生物基礎上,由一小族群植物所組成;其中最主要的單一物種,就是大部分人熟知的玉米。

我們桌上的牛排來自肉牛,而餵養肉牛的飼料就是玉米。玉米也是用來餵養肉雞、豬、火雞,還有羊、鯰魚與吳郭魚的飼料;甚至連鮭魚這種天性為肉食的魚類,在養殖漁場的品種改良下,也開始適應以玉米為食了。曾經由放牧於大片草原上的乳牛所生產的牛奶、乳酪以及優格酸奶,現在則完全來自好斯坦種乳牛(Holsteins);這種乳牛終其一生都待在室內養殖場內,與自動擠乳機器栓連在一起,不停地嚼著玉米。

把目標轉向加工食品,你會發現玉米更多錯綜複雜的表現形式。舉例來說,一個雞塊,它的原料除了一堆玉米之外還是玉米:雞塊中的雞肉成分當然含有玉米,不但如此,雞塊其他大部分的成分也富含玉米;這些成分包括讓雞塊黏和成型的改質玉米澱粉、裹覆雞塊外層麵漿中的玉米粉,還有炸雞塊的玉米油。而在更不明顯的成分中,發酵劑與卵磷脂,單、雙以及三酸甘油酯,還有那吸引人的金黃顏色,甚至用來讓雞塊保持鮮度的檸檬酸,全部都可能來自玉米。

若用超市中任何一種碳酸飲料來搭配雞塊,其實差不多就是以一些玉米配食玉米。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在超級市場中販賣的所有汽水以及果汁飲料,幾乎都以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來增加甜度──所以除了水之外,這些飲料的主要成分就是玉米甜味劑。就算抓一瓶啤酒來代替碳酸飲料吧,你還是在喝玉米;發酵為酒精型態的葡萄糖,還是由玉米精製而得的。仔細研究任何加工食品的標籤,並且假設你都知道產品製作過程中所有的化學名稱,你將會發現食品標籤上所有的成分配方最終都是玉米。改質或未改質澱粉,葡萄糖糖漿和麥芽糖糊精,水晶果糖和抗壞血酸(俗稱維他命C),卵磷脂和右旋糖(dextrose),乳酸和離氨基酸,麥芽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穀氨酸鈉(MSG,俗稱味精)和多元醇類,焦糖著色劑和黃原膠;這些全部讀起來就是:玉米。

玉米的蹤跡無所不在,咖啡奶精與起司維滋牌乳酪醬(Cheez Whiz),冷藏優格與電視餐盒,罐裝水果、番茄醬與各類糖果,各式湯包、點心與速成蛋糕粉,糖霜、濃縮肉汁以及冷凍鬆餅,各式糖漿與沾醬,美乃滋與芥末醬,熱狗與香腸,人造奶油與起酥油,各類沙拉醬與調味醬,甚至連維他命也一樣,這些食物全都含有玉米(沒錯,奶油夾心蛋糕當中當然也有玉米)。

美國超級市場平均販賣超過四萬五千項商品,而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商品成分中含有玉米。非食品類的商品也有同樣的情形:上至牙膏與化妝保養品,下至紙尿布、垃圾袋、清潔劑、木炭、各類火柴,還有電池,一直到結帳櫃檯邊吸引你目光的雜誌閃亮封面,這所有的物品當中也都含有玉米。即便這一天蔬果部門表面上沒有販售玉米,你仍然能夠發現大量玉米的蹤跡:讓黃瓜表面透出光澤的植物臘,讓農產品完美無瑕的殺蟲劑,甚至裝運這些蔬果紙箱上的塗料,在這些東西中都能夠發現無所不在的玉米。的確,就連超級市場本身也是一個不算小的玉米外顯形式──打造超市本身的牆板和各類綜合建材、亞麻油地氈和玻璃纖維,以及各種膠黏劑等等,全部都含有玉米。

【2008/06/16 聯合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