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2月10日
不會執政的當局者有甚麼徵狀?答案是:一定會說教。
惡政有甚麼徵狀?答案是:一定以最高的道德之名,摳百姓的口袋。
前清雍、乾時代的名臣陳宏謀是鄉試解元出身,從知府以上歷官十二行省、作了二十一任的地方大吏,晚年授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而老病休官。他一生的座右銘如此:「必為世上不可少之人,為世人不能作之事。」《清史稿》盛稱他:「乾隆間論疆吏之賢者,尹繼善與陳宏謀其最也。」這是很高的讚譽。
壓抑經濟活動惹議
即使是這樣一個風標卓著的能臣,也不免偶然失手。在出任江蘇巡撫的時候,陳宏謀已經六十四歲了,年過耳順,應該具備洞明世事的眼光,但是新官乍到,忽然宣布了一套政令:「禁婦女入寺燒香。」此令宗旨,當然是出於舊時代的風教考量,於今不足為訓。然而在當時真正引起反感的,不是性別問題,而是經濟活動遭到壓抑。
由於不讓婦女入寺燒香,遂在旅遊活動最稱旺季的三春時節,遊屐零落,舉凡和觀光活動相關的交通、運輸、物流業者──所謂「輿夫、舟子、肩挑之輩」,都無以維生了。當下物議譁然,陳宏謀不得不「朝令夕改」,立弛其禁。
此外,曾經官居江蘇巡撫的胡文伯在擔任江蘇布政使任內,也曾經禁開戲館,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這原本是無須深思就能明白的道理:蘇州古城西北金閶一代萬商雲集,筵席連宵,戲館酒樓凡數十處,每天光靠演戲這一個行當就能養活為數好幾萬的升斗小民。地方官一聲令下,名為顯揚風教,實則卻戕賊了民生。
這兩個事例經由清代書法金石家錢泳在他的筆記《履園叢話?舊聞?安頓窮人》中披露而流傳,錢泳還如此申論:像蘇州這樣一個五方雜處、經濟活動頻繁複雜的地方,「如寺院、戲館、遊船、青樓、蟋蟀、鵪鶉等局,皆窮人之大養濟院。」在如此複雜的消費活動鏈裡面,一旦祭起名教倫理的翻天印,則原本寄生於底層社會的低收入者頓失依附,就祇能淪為遊棍、乞丐或盜匪了。
錢泳在這一則筆記中還引述了清代中葉著名的書畫家潘奕雋的兩句詩說:「人言蕩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覓食鄉。」說這兩句詩真可謂:「仁者之言也。」
〈安頓窮人〉這一則筆記所表述的不但是當政者有無仁心而已,同時也提醒了受當政者統治、操弄的今之公民:「在朝的袞袞諸公無計可施之餘,還是會拿著德目當刀俎,一樣是來魚肉百姓的。
想從百姓口袋掏錢
在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的時代,消費成了一種帶有公益意味的功德,當政者如果無籌可措,以國庫之挹注來鼓勵小民花錢,活絡一時的商機,似乎沒有甚麼不好。
可是同樣一個政府,在明明已經高喊著「苦民所苦」口號的同時,卻要治絲愈棼地建構任何可能羅織不法的機會──從室內公共場所禁菸令、到電視評論節目「風聞言事」的罰則等等,都是看似標舉高尚的標的、理想的德目,卻趁著民生凋敝之際,振振有詞地從老百姓口袋裡掏錢。當你醒覺這樣的處罰違背了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的時候,政府還會吃你的豆腐:相忍為國,共體時艱。
砂:張先生果然要待在蘋果才能暢所欲言啊。(撒花
砂:你對假道學的政府覺得怎樣?
金:喵的,稅都繳的七葷八素的,還管東管西,怎麼沒人來管管他們呢?
砂:就說腦殘無藥醫咩..
金:也對,忍耐...
不會執政的當局者有甚麼徵狀?答案是:一定會說教。
惡政有甚麼徵狀?答案是:一定以最高的道德之名,摳百姓的口袋。
前清雍、乾時代的名臣陳宏謀是鄉試解元出身,從知府以上歷官十二行省、作了二十一任的地方大吏,晚年授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而老病休官。他一生的座右銘如此:「必為世上不可少之人,為世人不能作之事。」《清史稿》盛稱他:「乾隆間論疆吏之賢者,尹繼善與陳宏謀其最也。」這是很高的讚譽。
壓抑經濟活動惹議
即使是這樣一個風標卓著的能臣,也不免偶然失手。在出任江蘇巡撫的時候,陳宏謀已經六十四歲了,年過耳順,應該具備洞明世事的眼光,但是新官乍到,忽然宣布了一套政令:「禁婦女入寺燒香。」此令宗旨,當然是出於舊時代的風教考量,於今不足為訓。然而在當時真正引起反感的,不是性別問題,而是經濟活動遭到壓抑。
由於不讓婦女入寺燒香,遂在旅遊活動最稱旺季的三春時節,遊屐零落,舉凡和觀光活動相關的交通、運輸、物流業者──所謂「輿夫、舟子、肩挑之輩」,都無以維生了。當下物議譁然,陳宏謀不得不「朝令夕改」,立弛其禁。
此外,曾經官居江蘇巡撫的胡文伯在擔任江蘇布政使任內,也曾經禁開戲館,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這原本是無須深思就能明白的道理:蘇州古城西北金閶一代萬商雲集,筵席連宵,戲館酒樓凡數十處,每天光靠演戲這一個行當就能養活為數好幾萬的升斗小民。地方官一聲令下,名為顯揚風教,實則卻戕賊了民生。
這兩個事例經由清代書法金石家錢泳在他的筆記《履園叢話?舊聞?安頓窮人》中披露而流傳,錢泳還如此申論:像蘇州這樣一個五方雜處、經濟活動頻繁複雜的地方,「如寺院、戲館、遊船、青樓、蟋蟀、鵪鶉等局,皆窮人之大養濟院。」在如此複雜的消費活動鏈裡面,一旦祭起名教倫理的翻天印,則原本寄生於底層社會的低收入者頓失依附,就祇能淪為遊棍、乞丐或盜匪了。
錢泳在這一則筆記中還引述了清代中葉著名的書畫家潘奕雋的兩句詩說:「人言蕩子銷金窟,我道貧民覓食鄉。」說這兩句詩真可謂:「仁者之言也。」
〈安頓窮人〉這一則筆記所表述的不但是當政者有無仁心而已,同時也提醒了受當政者統治、操弄的今之公民:「在朝的袞袞諸公無計可施之餘,還是會拿著德目當刀俎,一樣是來魚肉百姓的。
想從百姓口袋掏錢
在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的時代,消費成了一種帶有公益意味的功德,當政者如果無籌可措,以國庫之挹注來鼓勵小民花錢,活絡一時的商機,似乎沒有甚麼不好。
可是同樣一個政府,在明明已經高喊著「苦民所苦」口號的同時,卻要治絲愈棼地建構任何可能羅織不法的機會──從室內公共場所禁菸令、到電視評論節目「風聞言事」的罰則等等,都是看似標舉高尚的標的、理想的德目,卻趁著民生凋敝之際,振振有詞地從老百姓口袋裡掏錢。當你醒覺這樣的處罰違背了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的時候,政府還會吃你的豆腐:相忍為國,共體時艱。
砂:張先生果然要待在蘋果才能暢所欲言啊。(撒花
砂:你對假道學的政府覺得怎樣?
金:喵的,稅都繳的七葷八素的,還管東管西,怎麼沒人來管管他們呢?
砂:就說腦殘無藥醫咩..
金:也對,忍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