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04月25日

五月24日將是資本市場的重要日子。這一天,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預計在倫敦公開上市。高達110億美元的籌資規模,可能寫下倫敦證交所有史以來最大的紀錄。以歷史為鏡,過去市場眾所矚目的公司上市後不久,股市隨即見頂的戲碼,恐怕又要重演一次。

1980年代中期,貝爾斯登上市之際,正是槓桿收購(LBO)如日中天的時刻。槓桿收購放大了華爾街公司參與收購重組的能力,因此投行券商紛紛擴充槓桿收購部門,大批高額交易頻頻出爐。但隨著可供收購的成熟標的數目減少,槓桿收購的繁榮有時而盡。在LBO最火熱的時刻套現是投行的明智選擇,果不其然,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指數暴跌22.6%,創下史上單日跌幅最大的紀錄,全球股市一片哀鴻遍野。

無獨有偶,1999年高盛上市,也標誌著科網股盛極而衰。數千家科技公司在狂熱時上市,在泡沫最後一年半掛牌的科網股,首日股價平均升幅高達65%。作為科網股的多頭總司令,高盛透過包裝網路公司上市承銷,賺得了大筆利潤,並聰明地選擇了在業績最顛峰之際上市套現。就像宿命一樣,高盛上市一年後,科網股崩盤,許多科技公司失去9成以上的市值,納斯達克指數腰斬3分之2。

私募基金走向前台

科網股泡沫破裂、911恐怖攻擊之後,美國聯準會的低利率政策,為私募基金公司創造了理想的經營環境。全球各地房地產和股市榮景背後,時常可見私募基金推動的跨國併購。2007年,在利率趨升、融資環境趨緊的背景下,一向在幕後神祕操盤的私募基金,紛紛走向資本市場的前台。精明幹練的私募大咖選擇在高位套現,事後證明又是一次風雨欲來的前夕。

金融海嘯前一年,全球第一支私募基金黑石集團上市,除了上市首日收盤報35.06美元,較發行價31美元上漲13%,其後跌多於漲。股價在3日內就跌破承銷價,雖然曾一度反彈,但隨即繼續下跌,短短一月內跌幅超過16%。金融海嘯時更一度成為5美元以下的水餃股。時至今日,黑石股價仍在20美元以下載浮載沉。當年砸下30億美元買下近10%股權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至今帳面虧損超過10億美元。

雖有中國外匯儲備第一筆對外投資的光環加持,然而主掌投資的政府高官當然不及金融大鱷醒目。利用股市最暢旺的一刻,透過上市將股權脫手套現,是市場超級大玩家的一貫手法。如今嘉能可選擇在商品炒作當道的時刻上市,是否意味另一場腥風血雨的風暴將到來?

嘉能可與上市前的貝爾斯登、高盛、黑石有眾多類似之處,同樣是合夥人制度、同樣菁英雲集、同樣具有左右價格的市場地位。雖然成立不足40年,但憑藉在40個國家、2000名交易員和遍及各商品生產國的政經網絡,嘉能可在大宗商品交易建立超乎想像的影響力。連《金融時報》社論都認為,全球多種商品由一間公司左右3至5成的市場交易與價格,監管機構有必要加強跨國聯繫,設法監管。

商品炒作拉高通膨

就像高盛當年在科網股的地位一樣,嘉能可在商品交易領域所掌握的市場資訊,非他人所能比擬,可說是最能掌握商品市場脈搏的參與者。嘉能可的崛起,新興國家對商品的需求居功厥偉。然而,股市泡沫不會直接影響一般人,但商品炒作卻直接拉高通貨膨脹,製造不少新興國家的政治動盪。如今,各國開始以嚴厲手段對付通膨,美國聯準會的超寬鬆貨幣政策也將邁入尾聲,商品炒作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可能到了無以為繼的時刻了。
嘉能可看準十多年的商品牛市已快見頂,在各種商品價格迭創新高時上市集資,歷史經驗昭示,商品炒作的謝幕曲已經奏起,盛宴即將散場。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副教授<經濟人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