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王豫民老師的家,這是一個能俯瞰台北夜景的好地方,優雅的燈光映照著線逃簡單的傢具,王豫民老師的家竟也是如情歌般的的如詩如畫,我們在這一個涼爽的夏夜裡開始了與王老師的訪談。
方:請問一下豫民兄進入這一行的過程?
王:剛開始也是聽聽西洋音樂,然後高中的時候開始玩Band,因為常在當時的朋友開了間樂器行,在那兒認識了許多當時圈內的人,大二、大三時和Band的幾個朋友搞了間四軌錄音室,開始錄音後才發覺問題很多,才漸漸將底子練好,期間也開始了第一首音樂作品-"孽子"的電影配樂,大四時,陳昇的首張專輯亦找我編曲,當時還都是錄live的,MIDI的成份很少,退伍後,當初認識的一些人都已經開始做編曲,於是自己也湊了些錢,買了一些器材,當初其實並沒有想到要做編曲,不過很幸運的,自己所寫的第一首歌"一生能有幾次選擇"市場反應不錯,於是就順利的踏入這行。
方:既然豫民兄是玩Band起家,那麼請問豫民兄鍵盤的技巧是否對編曲來說很重要?
王:這與音樂的類別有關,譬如說古典音樂,技巧就很重要,以現在的音樂類別來說,鍵盤技巧的成份並不很大,而是著重於它的創意與敏感度,當然,擁有好的鍵盤技巧能幫助你對音樂的辨識能力,好比是抓和弦、旋律時就比較容易。
方:請問豫民兄一般編曲的過程?
王:我一直被歸類到編抒情歌的這一派,其實這不是我的初衷,抒情歌的曲風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編曲時情緒與感覺很重要,先讓自己感動,然後再編,實際上來說好的方式是先有Rhythm,有個性的Rhythm會在旋律與音樂中產生關連性,但是傳統的抒情歌曲剛好不是這樣,沒有什麼特別的Rhythm,所以音樂都是跟著旋律跑,編曲時也是背景烘托著主旋律。
方:很多玩鍵盤的人也想從事編曲,不過實際上編曲與彈鍵盤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去自我學習、突破?
王:其實經驗還是很重要,錯誤的經驗越多,進展越大,過去在玩Band時也曾經覺得音樂的風格比較重要,感覺到了就好,音質與音色的要求應該不是那麼重要,不過實際上在編曲時還是得注意這些問題,我建議大家先把曲子做出來,然後換不同的音色去嘗試、比較Tone(音色)是很難去定義好壞的,因為音樂本身是一種組合,有的音色單獨聽來很爛、很難聽,但是搭配起來的感覺卻很好,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耳朵去檢查,密度會不會太多?線條會不會太多?很多編曲都忽略了人聲而把一首歌編成像是演奏曲,這樣有時會造成歌手與製作人的困擾。
方:談談你對台灣流行音樂界的感覺?
王:基本上台灣這個地方蠻奇怪的,它的變化有時候好像很快,有時候又很慢,唱片文化的變異在這幾年真是太大,以前是本土的唱片公司經營,後來外資介入,在做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變,等於是重新洗牌,然後外資的做法又遭受到挫折,於是又逐漸的調整。對於這個行業有時會有點無力感,基本上在音樂上編曲只是個附和者,因為有許多的限制,所以難免會失望,當然不可諱言的是,做音樂的動力有部份來自於金錢,久了之後難免養成些壞習慣,做到後面就變得沒什麼心了。 當初想進入這行的動機和現在其實差很多,可是還是得想辦法維持一點點的理想,不要完全沒有絲毫的熱忱,否則就完全失去做音樂的意義了。 基本上流行音樂的市場還是與消費者有關,畢竟消費者是主要的購買者,也算得上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而消費者對音樂的態度又與社會文化有關,近幾年政府比較有提倡文化,否則其實台灣的流行音樂是沒什麼文化可言,沒有文化的國家,音樂抄襲的成份就很大,台灣聽音樂的人普遍集中在年輕人這個年齡層,而做唱片的人主要是要做賣錢的唱片,自然得投其所好,其實最近唱片界越來越抓不著年輕人的想法,我自己也還在摸索當中。
方:豫民兄如何選擇器材?
王:其實這與樂器的發展有關,現在的音源當然比以前好得多,我認為Yamaha的聲音比較硬,Roland的比較軟,而美國琴的Tone大大肥肥的,我覺得蠻難用的,可能是台灣的音樂形態與國外不同! Roland的Tone如JV1080, 2080蠻強悍的,其實現在的琴大都是與Sampler的模式相同,當然Sampler的好處就是像真實樂器,不過無法像合成器這樣應用。
方:這幾年來的瓶頸?
王:這幾年被歸類到慢歌派,做到了一個程度之後,音樂手法與樂器本身已經無法進展,再想進展就會想要玩真的樂器,而合成器都只能模仿,曾經想要學作弦樂組,不過台灣的弦樂組我認為還不太行,這幾年MIDI似乎比較式微了,其實我覺得MIDI所能提供的只是不同的Tone罷了! 像Qunatize雖然好用,對情感的殺傷力很強,所以編情歌需要比較好的技巧!!
方:豫民兄最近有繼續寫歌嗎?未來有什麼計畫?
王:其實我一直蠻有心寫歌的,我曾經製作過一些歌,一旦製作時就很容易發現傳統的一些缺點,事實上我覺得樂器音色對Vocal情緒的影響很大,比較好的方法可能是事先作好Demo,然後等Vocal唱完再編。我有想過發一張鋼琴獨奏的專輯,也想過要作一張專輯,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看法,不一定是演奏曲,也可能找人唱。
方:對最近唱片業不景氣的看法?
王:其實市場不好、唱片不賣,唱片公司要負很大的責任,編曲基本上只能配合,發展空間愈來愈少,感覺有點在出賣靈魂,漸漸沒有Passion(熱情),其實做唱片是一種Team Work,大家都應該彼此尊重專業,彼此分工,共同負擔專輯的成敗,我覺得現在好的唱片企劃並不是很多,批評的意見多於建設性的看法,音樂人變成好像在作實驗,抓不到方向卻又得負擔成敗,我認為這樣做出來的音樂根本就沒有生命力,所以為了安全大家就只好採取比較保守、避險的做法,有點無奈!!
方:對後進們是否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如何才能進入唱片事業?
王:基本上,我認為有兩種人適合走這行,一種是天分很好的人,一種是非常努力的人,其實這一行的門檻並不高,進不來的人只是努力不夠,沒有門檻的問題。一旦進來了,有了機會,再來要面對的就是現實的考驗,從當初滿懷著的熱誠,漸漸的因為與金錢扯上關係而變得庸俗,慢慢的被同化,變得像商人而不像音樂人,如果停止了對音樂的熱誠、停止吸收新知,很快就會被淘汰了!! 作音樂只要本著良知、努力吸收新知,一定會開花結果,音樂這個行業的週期,一般來說前面跳得很快,獲利、成名都很迅速,後面會逐漸衰退,然後自然的被淘汰,與人的體力剛好成正比,我認為這個行業其實很適合年輕人,有成就感,進入這行前要先了解你自己,讓自己喜好成為職業,這並不是單純的問題,要先想好很多事情,不過一旦喪失了熱誠,就會先把自己淘汰掉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