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第一當然是故宮。書畫須最先看,若有餘裕體力時間,則可再看器物。在故宮,觀看人景亦有意思;尤其去年宋代「大觀」展時,各國學者與相關人士絡繹不絕,最有可看。出故宮,猶可往「至德園」稍作散步,溪邊小園,清幽至極。
逛老城區 新舊皆風情
再就是看老城區———龍山寺與萬華。
有時,再加上北面的大稻埕,包括迪化街、貴德街,或是延平北路。
若是說到在城市中心點略作眺望,或許遊人習於在中正紀念堂與東門附近往總統府遠眺。甚至往西走,穿越新公園,喝一杯「公園號」酸梅湯,大致望一眼重慶南路書店群落(中華、正中等遷走,今不如昔矣),走上衡陽路(可被告知六、七十年來它的商業重要性),桃源街吃牛肉麵或菜肉餛飩,接下來便是進入中華路以西的「西門町」,看青少年洶湧的放情狀態,也看這一大片怪異的遊樂場。尤以成都路與峨嵋街之間的漢中街最是瘋狂叫囂。
一般言之,台北的建築與街區風格,不足以引起外國遊客之興趣;台北的優勢是屬於人所釋放出的風情,而大陸遊客當更樂意感受及之。例如,進一下咖啡館。聽一聽鄰座的話題,亦可以感受一下台北人的閒或不閒、有聊或無聊。
坐咖啡館 沾人文氣息
須知香港便沒有坐咖啡館的文化,無福享受此種閒鬆闊曠的空間。北京、上海則尚未發達至安坐一角看書寫東西之習尚。而台灣多極。譬似下午至安和路一段廿一巷的「25度C」,最能豐富獲取東區時尚仕女坐店聊天的一抹印象。
至若外人想與本地人在店裏聊天,則晚上的「巫雲」(羅斯福路台電大樓背後)最適。話題皆可深聊,初次相識亦可,聊台灣、中國、日本、美國。
台北人的早點,亦最值得參與。假想在上班時間,在住宅區吃一客台北人吃的早點,例如蛋餅,或是餈飯(即飯糰,瑞安街復興南路口的「永和」最佳),或是燒餅油條(金華街一一一之四的最佳),加上豆漿或米漿,如此開啟一個觀光早晨,應當不錯。
遊走永康街 有味兒
倘接下來搭乘捷運,在某幾個上班大樓密集區的站出來,觀賞台北上班人的穿著、打扮、步履速度等,甚至或還能看到台北人在登車下車時的不急不忙與某種禮貌也不一定。
若有一條短街,包含了遊看、吃嘗、購物、甚至文化涵詠,或許便是永康街了。可自街的頭(信義路)走至尾(師大圖書館圍牆)。倘再向南,可取龍泉街(即師大夜市)走至底,有一舊書店「舊香居」,不僅可瀏覽五、六十年前的出版物,亦是與台北人交流的好地方。
有些舊書店,恰好有何慶華的《紅星下的故園》(傳記文學出版)或朱君逸的《大陸去來》(時報出版),此二書寫早年離開中國、文革後回返探看的差異景象,或許今日有些大陸學者翻看後將原本幾乎早已忘卻的七十年代末中國景狀在異地忽的一下竟又湧上了心頭或也未可知呢。
某一個晚上,左右無事,不妨看一部電影,尤其是一些探台灣家庭境遇的生活寫照之作,如《←男孩》,這種刻畫單親小孩心中夢的故事,或許是大陸也將有的情況而還未開始拍的題材。(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09/17 聯合報】
逛老城區 新舊皆風情
再就是看老城區———龍山寺與萬華。
有時,再加上北面的大稻埕,包括迪化街、貴德街,或是延平北路。
若是說到在城市中心點略作眺望,或許遊人習於在中正紀念堂與東門附近往總統府遠眺。甚至往西走,穿越新公園,喝一杯「公園號」酸梅湯,大致望一眼重慶南路書店群落(中華、正中等遷走,今不如昔矣),走上衡陽路(可被告知六、七十年來它的商業重要性),桃源街吃牛肉麵或菜肉餛飩,接下來便是進入中華路以西的「西門町」,看青少年洶湧的放情狀態,也看這一大片怪異的遊樂場。尤以成都路與峨嵋街之間的漢中街最是瘋狂叫囂。
一般言之,台北的建築與街區風格,不足以引起外國遊客之興趣;台北的優勢是屬於人所釋放出的風情,而大陸遊客當更樂意感受及之。例如,進一下咖啡館。聽一聽鄰座的話題,亦可以感受一下台北人的閒或不閒、有聊或無聊。
坐咖啡館 沾人文氣息
須知香港便沒有坐咖啡館的文化,無福享受此種閒鬆闊曠的空間。北京、上海則尚未發達至安坐一角看書寫東西之習尚。而台灣多極。譬似下午至安和路一段廿一巷的「25度C」,最能豐富獲取東區時尚仕女坐店聊天的一抹印象。
至若外人想與本地人在店裏聊天,則晚上的「巫雲」(羅斯福路台電大樓背後)最適。話題皆可深聊,初次相識亦可,聊台灣、中國、日本、美國。
台北人的早點,亦最值得參與。假想在上班時間,在住宅區吃一客台北人吃的早點,例如蛋餅,或是餈飯(即飯糰,瑞安街復興南路口的「永和」最佳),或是燒餅油條(金華街一一一之四的最佳),加上豆漿或米漿,如此開啟一個觀光早晨,應當不錯。
遊走永康街 有味兒
倘接下來搭乘捷運,在某幾個上班大樓密集區的站出來,觀賞台北上班人的穿著、打扮、步履速度等,甚至或還能看到台北人在登車下車時的不急不忙與某種禮貌也不一定。
若有一條短街,包含了遊看、吃嘗、購物、甚至文化涵詠,或許便是永康街了。可自街的頭(信義路)走至尾(師大圖書館圍牆)。倘再向南,可取龍泉街(即師大夜市)走至底,有一舊書店「舊香居」,不僅可瀏覽五、六十年前的出版物,亦是與台北人交流的好地方。
有些舊書店,恰好有何慶華的《紅星下的故園》(傳記文學出版)或朱君逸的《大陸去來》(時報出版),此二書寫早年離開中國、文革後回返探看的差異景象,或許今日有些大陸學者翻看後將原本幾乎早已忘卻的七十年代末中國景狀在異地忽的一下竟又湧上了心頭或也未可知呢。
某一個晚上,左右無事,不妨看一部電影,尤其是一些探台灣家庭境遇的生活寫照之作,如《←男孩》,這種刻畫單親小孩心中夢的故事,或許是大陸也將有的情況而還未開始拍的題材。(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09/1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