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逸闻 (1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國與俄羅斯科學家十六日宣布,他們聯手創造了元素周期表上第一一八號元素,也是迄今最重的原子,為元素周期表再添一員,並進一步揭開原子性質的神祕面紗。

這種元素是美國加州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與俄國杜布納核子聯合研究所的科學家攜手創造的第五種超重元素,具有放射性,倏生倏滅,尚未正式命名,暫以「ununoctium(118的拉丁文)」或「eka-radon(元素周期表氡下面之意)」名之,或直接稱為「第一一八號元素」。美俄科學家這次以三個原子創出一一八,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

在最新的實驗中,科學家以大約四千萬兆個鈣四十八的離子射向具有高度放射性的合成元素鉲二四九,以特殊的偵測儀器觀察到三個一一八的原子逸出,每個核內有一百一十八個質子和一百七十九個中子,因此原子量為二百九十七。這三個原子各迅速拋出兩個質子與中子,變成一一六號元素,其次分別形成一一四號與一一二號元素,再一分為二。有待科學家解答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能否創造更安定的「超重」元素。

科學家指出,實驗室中的三個原子各約存在萬分之九秒後即消失,卻使他們得以揭開物質特性的神祕面紗,儘管無法預見實際用途,部分可資實際應用的特性必將顯現,尤其是如果學術界能夠據以創造生命周期長達幾分鐘、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更大原子單位。

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教授霍夫曼表示:「科學家不可能預知他們發現的新元素可能具有哪些用途。」他指出,科學家一九四一年創造的核彈關鍵可分裂元素「鈽二三九」即為一例。

創出新元素的研究報告刊登於十七日出刊的十月號「物理評論」。

科學家最近一次發現的可證實元素是第一一一號的錀,時間是一九九四年。先前這個美俄團隊還曾經創造出第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和一一六號等元素,但是因迄未獲得其他研究人員重複驗證,故未獲正式承認,也未能列入元素周期表。

這個團隊的下一個目標,是以鐵離子束撞擊鈽,以設法產生第一二○號元素。

【2006/10/18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夫人宋美齡留給後人最大的遺憾是她生前沒有寫本回憶錄,以她一生的顯赫、伴隨蔣介石總統之久,以及與世界風雲人物的交往,她的回憶錄必大有看頭。蔣夫人自己不願動筆或口述,中外人士想為她立傳的大有人在。中文方面,美國會圖書館前中文部主任王冀和蔣夫人為通家之好,在夫人隱居紐約期間,不時以晚輩身分噓寒問暖,一直有意寫蔣夫人傳,惜迄今未能成書,反被林博文的「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著了先鞭。

先前宋氏二書 錯誤詆毀多
至於英文的蔣夫人傳,上世紀四○年代有美國作家項美麗寫的《宋氏三姊妹(The SoongSisters)》,但此書並非以蔣夫人為唯一主角,許多內幕係道聽途說,絕非嚴謹之作,隔了四十多年後(1985),另一美國作家西格瑞夫寫有《宋氏王朝(The Soong Dynasty)》一書,對蔣夫人和宋氏家族極盡詆毀之能事,夫人甚為氣憤,一度要興訟,控告作者,但後來不了了之。不幸的是,《宋氏王朝》在美成為暢銷書,自是對蔣夫人的形象不利。所幸在她去世三年後,終於有一本完整的蔣夫人傳問世,這本五百五十七頁的《蔣夫人傳(MadameChiang Kai-shek)》已經在美國各大書店出售,紅色的封面加上蔣夫人的玉照,極為醒目。

李著認真 但非蓋棺之作

《蔣夫人傳》的作者是蘿拉李(Laura Tyson Li),原為英國《金融時報》與香港《南華早報》的記者,似乎記者寫蔣氏伉儷的傳已蔚為風氣,前數年《南華早報》的另一位記者樊畢(John Fenby)寫了本《蔣介石傳》,只是著名史學家史景遷對蔣傳評價不高,甚至說幾近野史。更早的時候(1976)英國記者柯洛契爾(Brain Crozier),與前香港《大公報》記者周榆瑞合寫了一本《丟掉中國的人》,是蔣介石逝世後,最早的一本在英語世界的蔣傳,但這些蔣傳都非西方人所說的 definitive biography(蓋棺論定的權威傳記)。

《蔣夫人傳》能否稱得上definitive biography,尚未見有學者專家的書評。筆者初步翻閱蔣夫人傳所得印象是:如先前所說,這是一本完整的傳記,雖不盡令人滿意,但可以接受。至少它是一本認真之作,而非像西格瑞夫那樣的信口開河或捕風捉影。作者訪問了不少接近蔣夫人的中外人士,如恆安石、丁大衛、高立夫(以上三人均為美國駐台資深外交官,常有機會親炙蔣夫人)、錢復、夏功權、衣復恩和蔣家晚輩等,也參考了甚多的中美關係文獻,比《宋氏王朝》和《宋氏三姊妹》嚴謹多了。

皮膚病加躁鬱症 用藥上癮

蘿拉所寫蔣夫人傳,是否為definitive biography,她自己已有答案,譬如她無法取得蔣夫人歷年在美國治病的病歷。此一缺憾已否定她的傳記為definitive之作,據作者稱,蔣夫人一生為皮膚敏感症和bipolar disorder(躁鬱症)所苦,後者較前者更為嚴重,經常得服用具有催眠和穩定情緒的藥物chloralhydrate,而此藥物會上癮,故早在 1943年蘇聯就有報告說,蔣夫人是毒品的使用者(a narcoticsaddict)。

對於蔣宋的結合,作者採用中國的普遍看法,認為這是樁「政治婚姻」,愛情其次,而宋美齡的名聲和權力,也都是靠蔣介石而來,沒有蔣,就不會有宋。

哀哉竟成中國問題一部分

作者對蔣夫人最大的批評是儘管她飽受美國教育,在西方的自由民主環境長大,可是對蔣法西斯、獨裁的治國方式竟未發生好的影響,而後來也變得「思想僵化」(rigid in thinking),成為一把「一度空間的戰斧」(one-dimensional battle ax)。「蔣夫人開始是中國病態的解決之道,而她最終悲哀的成為問題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蘿拉李的結論:「蔣夫人為一有深度缺陷的女主角」(She is a deeply flawed heroine)。

歷史會怎麼看待蔣夫人?作者認為歷史不會對她怎麼仁慈,並引述邱吉爾的話說:「歷史會對我仁慈,因為我有意自己寫歷史」,而蔣夫人拒絕寫自己的故事,那麼她未來的地位,只好聽由歷史擺佈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年三十九歲的英國保守黨黨魁卡麥隆,是當前英國政壇最閃亮的新秀。但是,從卡麥隆竄起的那一刻開始,他的出身背景即受到廣泛批判。尤其是他的「伊頓人」(Etonian)身分。藍領階級、搞工會運動起家的英國工黨政府副首相柏斯考特更直呼卡麥隆為一名「伊頓黑手黨」(Eton mafia)。

出過十九名首相
如果卡麥隆是伊頓黑手黨的話,那麼,英國近代歷史上,至少有十九名首相出自伊頓公校這個大幫派。而在滑鐵盧戰役中擊退拿破崙的英國威靈頓公爵、經濟學家約翰麥南德基尼斯、作家喬治歐威爾,以及英國未來的國王威廉王子,也都是伊頓黑手黨黨員!

亨利六世創校

自英王亨利六世於一四四○年創校,數世紀以來,緊鄰溫莎古堡的伊頓學院(Eton College)一直是英國社會階級分劃的表徵。亨利六世設立伊頓學院原本是為協助缺乏經濟能力的學者,但隨著皇親貴族、達官顯要、富商名流,代代相傳,爭取進入這座「國王的學院」就讀,如今這所寄宿學校已擴展為擁有一千二百九十名,年齡十三歲到十八歲的男孩,每年有三億一千五百萬美金預算的龐大教育機構。

想進入伊頓就讀,家世、背景、財富,以及才智,幾乎缺一不可。一旦成為「伊頓人」,或伊頓校友「OE」(Old Etonian),在英國社會中,自然被貼上精英、貴族或特權階層的標籤。

拜訪伊頓學院的經驗,可謂美麗與震撼的結合。一個中學會有多大呢?「妳已經在伊頓學院裡面了。」是的,伊頓學院就是有大學校區的規模。

年收七十名「學者」

學校裡,除了有一四四一年建築的學院教堂、圓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和畫廊外,一四四○年建立的第一所教室,以及亨利六世提供七十名學者居住的房舍和餐廳,如今依然每日使用。

五百多年來,伊頓學院仍然維持每年招收七十名「學者」(通過伊頓獎學金考試的學生)的傳統,並居住在最早的學者宿舍中。這些「伊頓學者」平日在伊頓的白領帶燕尾制服外,還得穿著學者袍子。

伊頓學院裡共有二十五所建築風格和年代迥異的學生宿舍,這些宿舍雖各有名稱,但校園裡,一律以舍監全名縮寫為代號。這些宿舍和教室參雜一望無際的校區裡,而泰晤士河穿越其間。

自創運動、語言

對於初到伊頓就讀的新生,記住學校的建築物、尋找上課地點,是最大的挑戰。一九八○年前,伊頓還存有學弟「服務」學長的不成文規則。老伊頓人都還記得,在入學二周內,必需熟記二十五所宿舍舍監全名縮寫,以便替學長跑腿,遞送字條,傳達訊息。

這種服務傳統,一九八○年後,已遭學校廢止。但伊頓校園裡,如今依然可以見到,跑來跑去,趕這趕那的學生。尤其是小個頭的新生們,總是跑步穿梭來去。這個校園他們而言,真的大了點。

伊頓學院裡有自己的習慣、語言、手勢和運動。這些,五百多年來,未曾改變。新生也得趕著記住和學習。伊頓自創的牆球(Wall game)外人搞不懂,伊頓人卻在二、三十年後,提起來,還充滿戰鬥意志。

伊頓的老師叫beak,學期是half。右手食指向外朝上是表脫帽致敬的capping。新生入學服裝有六大項,五十多個細目,包括十二條白領帶和六條棉手帕。

伊頓的學生多承繼了勤奮用功的校園風氣。去年二百六十三名畢業生中,有九十七名進入劍橋和牛津。細看這裡的離家寄宿的年輕男孩,清俊的臉上總有著超齡的嚴肅,成熟的應對,令人驚喜也心痛。

四成校友家族相傳

十三歲的蒙葛九月才入學。四個星期不到,就長大了許多,他認為,到伊頓最好的感覺是,「自由」,她的母親則認為,兒子的自由感覺來自於伊頓有足以讓一個孩子「做自己」的空間。蒙葛的外祖父和舅舅都是伊頓校友,這種情況在伊頓十分普遍,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伊頓在校生,具有家族相傳淵源。

伊頓是個很英國的貴族學校,到如今也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的外國學生比例,亞洲來的學生不到十位,校方表示,伊頓絕不考慮開設分校,因為分校必須融入當地文化背景,而失去了伊頓的特色。

雖然入學條件嚴格,外國學生比英國學生更難入校,但是同一校舍所開設的夏令營,倒是有不少日本、南韓與兩岸的學生參加。

伊頓還是跟著現代社會在轉變,可是變動得很慢。打字還是每個學生都要學習的基本才能,不過如今,是學習以電腦打字。雖然,每個新學期開始,都會有學生說,「打字,交給我父親的祕書就好了!」

必修拉丁文 中文最熱門

拉丁文仍然是伊頓的必修課。然而,在選修語文裡,中文已超過西班牙文,成為最熱門的新語言課程。目前,有一百多名伊頓人學習中文,學校已準備明年再增加一名中文助教。今年,伊頓甚至有了創校五百年來的第一個女性舍監。

英國紀錄片製作人尼克胡拉瑟在他的著作中,形容伊頓是世界上最具權勢的學校。伊頓不但在精英中培養精英,同時在貴族中訓練精英。伊頓學院特殊環境所建立的學習圈子,是絕無僅有的。

威廉王子師蓋里博士 言教身教並重
江靜玲

我在下午四點半,走進伊頓學院副院長(Vice Provost )安德魯蓋里(Dr. A Gailey)的家,典型的午茶時間。

蓋里服務伊頓學院已有二十六年。過去十三年,除了教學,同時肩負舍監職責。今年才受指派為副院長。
我對蓋里博士久仰多時,不僅因為他是伊頓學院的歷史老師,同時他也是英國威廉王子在伊頓就讀期間的舍監(house master ),並教過保守黨黨魁卡麥隆。

家門永遠對學生敞開

我們從每天與五十一名青少年朝夕相處談起。蓋里說他家的門永遠是敞開的,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時刻,走到廚房或餐桌前說,「我有點事想談一下。」

依照伊頓傳統,擔任舍監的老師,同時仍需教書。蓋里認為這是為維持學生對舍監的尊重。然而,要把兩個職務都做好,付出的代價也十分高昂。回顧過去十三年,蓋里「從來沒有在凌晨一點以前就寢。」因為每天只有在確定學生都熄燈後,才是他開始準備教材和批改作業的時間。

選家長,而不是學生

一個好的老師,付出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情緒上的關愛。尤其像伊頓這麼一個古老的精英和貴族學校,蓋里透露,在同意接受學生進入他負責的宿舍時,「我通常選家長,而不是學生。因為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塑性很高,但家長必需可以配合溝通。」我不禁想,那麼黛安娜王妃和查理王儲是好家長嗎?他們把長子威廉王子交給蓋里,其實是英國皇室的選擇。畢竟,威廉是英國未來的國王。

來自北愛爾蘭的蓋里,有謙謙學者的特質,言詞解析條理分明,應對言談分寸拿捏得宜,不似一般上等階級的英國人,讓人覺得有距離。他仔細傾聽,耐心回覆。

「無論是否到伊頓,孩子在這個年齡都一樣。」蓋里說,如果每天例行到學生房間詢問,得到的一定都是制式化的回答:「我很好,先生。」所以一定要以引導的方式,讓這些男孩慢慢講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想法。

威廉王子在伊頓念書時,學校做了特別安排,他的保鑣一起住進宿舍中。威廉在校園裡的行動受到完全監視,包括他每天到不同的課堂上課。蓋里的態度是,宿舍就像個家,保鑣也是他們「家」的一分子。而他最欣慰的是,發現保鑣後來上午會到圖書館去「進修」!

蓋里,他的妻子,甚至與威廉王子同時住在一起的伊頓生,始終保持不談論生活細節的默契。從威廉後來捨劍橋、牛津,選擇蓋里就讀的聖安德魯大學,主修藝術史,在在可以窺知這位來自北愛的伊頓老師對他的影響。

巨大的機會 紮實的自信

巨大的機會、高度的期望,擁有紮實的自信心,是蓋里對伊頓人的形容。「這裡的訓練,讓他們有長遠的目光,有謀定而後動的能力與智慧。」。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一年法國和阿爾及利亞兩國的國家足球隊,在法蘭西體育場進行了阿爾及利亞獨立以來的第一場兩國友誼賽,身為阿國後裔的法國明星球員席丹原以為可以踢一場標誌兩國走向和解的歷史球賽,卻在球場上看到了寫著「Zidane- Harki」的橫幅,迫使一向低調的他終於站出來反擊。

「我的父親不是Harki。他是一個阿爾及利亞人,以自己的祖國為榮,我也以我的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驕傲。唯一要強調的是,我父親從來沒有和自己的國家為敵。」
法國的禁忌 席丹的痛處

Harki是從阿拉伯文「軍事行動」的harka而來,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之後,就專指法國在當地雇傭協助法軍對抗「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的殖民軍人,Harki被阿國當權者視為叛國賊,又曾被法國遺棄,所以在法國一直是個人人不願觸及的禁忌,這解釋了為什麼席丹會這麼激動地為自己的父親辯護。

二○○一年在訂立九月廿五日為Harki的紀念日時,法國總統席哈克表示,這段在法國不被承認、被扭曲、被抹去的歷史,在等待著法國,等待司法,還這些士兵光榮、忠誠和愛國的名譽。

畢竟,一九六二年當阿爾及利亞宣布獨立,他們當中的幾萬人遭受了慘絕人圜的大屠殺,因為戰敗的他們在獨立戰爭中為法國效命,其中一些人雖然遠渡法國逃離了這場災難,但是四十年來被視為是與法國合作的「漢奸」─他們無法回家,不受阿國歡迎,在法國又因法國的罪惡感不願正視這段歷史而受到漠視。

接受法招募 從軍以餬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隊人數不足以應付戰爭需求,使得法國開始向殖民國招募軍人,尤其在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中,四十萬法國大軍中有十八萬是屬於Harki。

在這個並非兩軍直接對峙的戰爭中,法國只能利用熟悉地形、語言和當地風俗習慣的Harki打心理戰,而這些人大多是回教徒的農民,面對農業危機的大環境束手無策,只能到軍中尋找一份工作以微薄薪餉養家活口。

戰爭時期,法軍和FLN都試圖影響民眾,不斷地恐嚇和煽動民眾,FLN屠殺許多回教徒, Harki也對FLN抄家的殺戮行為展開以牙還牙行動,直到戴高樂宣布阿爾及利亞人享有自決權,Harki還不自覺法國軍隊已經嘗試要收回他們手中的武器,也沒料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場兄弟鬩牆的大屠殺。

兩軍簽協定 「漢奸」墜煉獄

一九六二年FLN與法國在艾維昂簽訂協定後,是Harki悲慘的開始,十五萬手無寸鐵的Harki及其家人被各種酷刑殘害致死,「所有人都被趕盡殺絕,幸運一點的是被毒打,被視為賤民,甚至奴隸」。

他們當中僅七千人來到了法國,被安置在南部鐵絲網圍起的營區中。法國當局不希望有太多的 Harki抵法,一是不希望過多的回教徒入境,二是懷疑有FLN的間諜混在其中,三是避免北非出身的法國人與Harki串聯製造恐怖主義反對戴高樂政權。

一位Harki老兵就見證他原在返回法國的名單中,但正要離開時,他不是Harki的哥哥前來道別,法軍懷疑他在玩雙面遊戲,不讓他前往法國,他後來被FLN逮捕,歷經九死一生才逃出魔掌。

因為法國曾經遺棄他們,所以這段令法國為難的歷史在法國成為禁忌,右派戴高樂時期的沉默是因為怕被輿論批判遺棄Harki,反殖民的左派也很尷尬,因為Harki接受的是反動的殖民意識。在阿爾及利亞,則不利於國家獨立神話的誕生,因為當權者強調的是全國一心上下聯合對抗殖民母國,Harki卻是叛徒。

被法國遺棄 被祖國唾棄

這群Harki和他們的家庭在法國富裕的年代中,是生活在艱難、嚴寒、擁擠的刻苦環境裡,雖然從八十年代起,Harki有了在法國居留的特殊身分,經濟和就業也都有了保障,但是這個遲來的承諾已無法彌補大人們忍受自己同胞叛國賊的譏諷,小孩們不知所以然地被嘲笑甚至自殺,成為一輩子永難抹去的傷痕。

所以在四十年之後,倖存者與其孩子們控訴法國當年的遺棄,總共有兩百五十位見證人期盼司法還其公道。

今年已是Harki紀念日的第六年,歷史學者的研究著作和記者的調查採訪都陸續問世,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獎、談論前殖民地軍人的電影「光榮歲月」也在這星期上演,迫使政府正式宣布,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本國軍人一起作戰的前殖民地軍人,其退休金標準和法國軍人一樣,而新的標準將於明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約有八萬名前殖民地軍人將終於受益。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務院新近公布的一九六九到一九七二年的中美關係文件,有不少蔣介石總統和尼克森總統的函電往來,以及羅吉斯國務卿訪台和美駐華大使馬康衛多次晉見蔣的談話記錄,當然也有一九七○年四月蔣經國訪美與尼克森會談的記錄。這些文件展現的蔣介石先生,基本上是以不變應付變動不居的變局,而蔣經國為了要做孝子,則是緊守父訓,亦步亦趨,結果當了陪葬的祭品。從好的方面說,蔣介石是堅守原則,擇善固執;從壞的方面看,蔣長期活在夢想(反攻大陸)的天地裡,已與真實(reality)完全脫節,造成他思想的僵化,不為外物所動。這樣的領袖,主宰台灣命運數十年,自是難免種下許多惡果,台灣今日外交與國際處境的艱困,蔣老先生是難辭其咎的。現在看看文件告訴我們的一些實例。

一九六九年八月羅吉斯國務卿訪台,在三號那天和蔣總統舉行會談,馬康衛大使事後給國務院的電報記載,蔣對羅吉斯說:「美國的外交政策在杜勒斯時代是正確的,而自杜以後,就不是界定得那麼清楚了。」(not so well defined)這句話反映蔣仍沉緬在杜勒斯時代中美之間的崢嶸歲月,可是杜勒斯是冷戰時期美國反共最力的國務卿,他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蔣不思與時俱進,卻仍陶醉於往昔的好日子中(good old days)。從另一角度看,蔣這句話對羅相當不禮貌,無疑指羅遠不如杜勒斯。但蔣似乎不大知趣,接著問羅尼克森總統是否「仍傾向鼓勵中華民國(ROC)重返大陸,解救中國人民,還是要把ROC『凍結』(freeze)在台灣。」

這時羅吉斯就不怎麼客氣了,說是美國「不能把時鐘倒轉(cannot turn back clock),再回到杜勒斯─艾森豪或是甘迺迪時代」。至於中華民國回大陸之事,羅說:「如果ROC以和平的政治方法回大陸,美國將樂見;但如用任何軍事冒險的辦法,就不切實際了」。

馬康衛給國務院的電報指出,蔣把一九四九年以來,自由世界在亞洲的災難,都歸咎於美國讓中共攫取中國大陸,這是蔣彈了多年的老調,彈了二十年還在彈,羅吉斯怎麼聽得進去?

一九六九年元月加拿大、義大利將承認中共的報導甚囂塵上,美國對ROC如何因應此一變局至為關切,訓令馬康衛面見蔣「轉達美國希望蔣堅持到底,不主動斷交的期待,看看能否拖延時間或是中共因ROC不撤館而拒絕。蔣對馬回顧了一九六四年與法國締交的痛苦經驗。蔣說當時他聽了美國的勸告,ROC在巴黎的外交人員堅守崗位不撤退,結果在那幾個星期內,ROC在法國的外交官受盡屈辱,ROC的尊嚴掃地,到頭來ROC的外交官幾乎是被戴高下令驅逐出境。基於此一慘痛教訓,蔣說他無法接受美國關於加義兩國將承認中共的勸告。他毫不猶豫的表示,只要左翼的義大利政府宣布承認中共,ROC在義國的外交人員一天都不會多留。

蔣介石告訴馬康衛,他這樣斷然的作法,除了能保存國格外,說不一定還會有「嚇阻效果」(adeterrent effect),因為這些國家必須在ROC與中共之間有所選擇,而不能左右逢源,其言下之意是這些國家會選擇ROC,這真是愚不可及的想法。道理很簡單,假如他們選ROC,何必考慮與中共建交呢?

一九七○年四月蔣經國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訪美,二十一日那天晚上尼克森在白宮設國宴款待蔣,宴會之前,二人舉行了一個小時的會談,美方的翻譯是華沙會談的譯員安德生(Donald Anderson,後來做過駐香港總領事),據安德生所作的會談記錄,蔣先給尼一封他父親的親筆信,然後對尼說,他要「轉達他父親對幾樁有關共同利益事情的想法」,所以蔣只是遵父命轉述他爸爸的想法,而非他自己的想法。究竟這是蔣為了孝順,向他父親臉上貼金,還是假借他父親的名義,說出自己的想法,無從可考。此事不難叫人看出,蔣經國終其一生,都活在他父親的陰影下,少了獨立的自我,因而影響他可能有更大成就的機會和潛力。以下是蔣向尼克森提出的他父親的六點想法:

(一)國際局勢與尼克森主義:蔣支持尼克森主義(The Nixon Doctrine)。

(二)台灣的安全:蔣憂慮中共會以珍珠港的突襲方式攻擊台灣。

(三)大陸情勢:中共面臨蘇聯的威脅,正利用美國藉華沙會談來減輕蘇俄的壓力,分化美與ROC的關係。

(四)中蘇關係:毛澤東政權最終會因蘇聯壓力或內鬥而崩潰,美國須考慮一個蘇聯控制的中國大陸的後果。

(五)亞洲集體安全:蔣一貫的一廂情願的想法,欲藉亞洲集體安全制度把美國套牢。

(六)美國對台軍援:蔣說他並不想向美國要求更多的現代武器,只是要美國協助提升台灣防務的「質」而非「量」。

就這樣蔣經國結束了他一小時和尼克森的對話,無一語及於已經嚴重的美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的新局,更糟的是,他只是他父親的傳聲筒。

一些研究中美關係的學者專家們認為,尼克森把蔣經國請到華府,待以國賓之禮,不過是要透過兒子向爸爸說「再見」(good bye)而已,從此尼克森就可以坦蕩蕩的追求新的愛人中共了。蔣氏父子竟不察,仍為尼信守對ROC的承諾甘言所惑,相信尼是始終不渝的摯友,恐怕這就是兩蔣真正的悲劇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身長五尺五,驍勇善戰、劍術高超,還是善於謀略的兵法家。終身未婚,風流之名卻早已傳遍京都,所有史料都說:他的俊美無人能及。

和三千武將開著八艘軍艦,在函館建立蝦夷共和國,對明治政府的威脅猶如芒刺在背,一場大戰勢不可免。歲三因不願向百姓課稅,與其他將領起了嫌隙,指揮系統混亂之下,敵軍連戰皆捷。他衝入大軍奮戰而死,享年三十五歲。只留了一首和歌:孤臣身殉蝦夷島,忠魂永衛東方君。

五稜郭旁的紀念品店,放眼望去都是土方歲三。紙鎮、鑰匙圈、3D明信片,他英挺卻帶憂鬱、現代感十足的五官,比偶像毫無不及。也買了一張的我不禁心想:幸好歲三殉命時,相機已經發明,否則這傳奇裡沒有明星,如何壯烈下去?

【2005/12/0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awBv0W-rr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LfOThvn3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caTtvSDs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SESJiPxAYU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尚、時尚,真正的時尚,既要打扮時髦也要道德高尚,這是最近紐約時裝展傳達的訊息,伸展台上,模特兒展示的是竹纖維、玉米纖維服裝、回收可樂罐打造的亮片,佩戴回收舊輪胎飾品。

曾為多位美國第一夫人打點服裝的名設計師奧斯卡德拉倫塔、黛安娜‧馮弗斯騰柏格等設計師也爭相推出「綠色」環保時裝,把「自然風」吹進女性的衣櫃。

生態時尚在1990年代初期萌芽,但過去的環保衣服往往只重環保而犧牲美感,一直打不進時尚圈,消費者可不願意為了拯救地球的高調,而把「布袋」穿上。

但近年來,崇尚環保的設計師意識到,光講原則是賣不了錢的,設計沒人要穿的衣服,才是最大的資源浪費。加上新科技帶來更柔軟、多樣化的環保布料,終於讓時裝設計師能讓環保也散放時尚感、流行味。

民族風長裙或有機棉牛仔褲,不論搭配多層次木珠長鍊或用回收自行車鍊改造的項鍊,都是今年超「炫」裝扮。如果穿上玉米製的軟緞、大麻混紡的薄紗,再駕著環保汽車,上有機商店買蔬果,更是「時尚」到不行。

英國設計師凱瑟琳‧漢尼特、美國的琳達‧羅德米克早就是「良心商業」的先驅,打出生態時尚、道德時尚的旗幟。這些設計師認為,打扮光鮮亮麗是不夠的,更要注意時裝材質須無害於環境、來自不剝削員工的工廠。

像People Tree、American Ap-prel、Loomstate等環保服飾,如今已走出環保用品店的侷限,擺在一般時裝店和其他品牌競爭。

據「有機商業協會」調查,有機纖維產品2003年銷售額成長近三成,其中以女裝成長最快。這股熱潮是因消費者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內在美。有了愈來愈多的「良心消費者」捧場,英國公平貿易基金會更向名牌嗆聲, GUCCI快閃、紀梵希靠邊站,新的名牌天王來了,「公平貿易」(Fairtrade)時裝是也。

「公平貿易」運動旨在幫助落後國家的農業,使開發中國家的農民在出售產品時獲得較公平合理的價格。如今「公平貿易」由食品吹向時裝界,有「Fairtrade」的標籤就是掛保證,據說女星莎拉潔西卡派克、裘德洛的現任女友席娜米勒都是「公平貿易」時裝的擁護者。

【2005/04/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環保時尚》環保乎? 3磅棉花吃掉1磅農藥


編譯朱小明/專題報導

穿一身純棉,就覺得自然風吹拂,可是真的自然安全嗎?

下面的數據讓人聞之色變,據統計,全球傳統棉花田面積僅占農地總面積的2.5%,卻消耗全球化學殺蟲劑和肥料的25%。

據「持續棉花種植計畫」 (Sustainable Cotton Project)指出,生產三磅棉花,要耗用一磅化肥和農藥,這些化學劑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和環境。噴灑在棉花田的化學劑中,有三種名列「十二公害」黑名單,這些化學劑由於毒性強烈,全球有120國在2001年已同意禁用,只是很多地方依舊照用不誤。

全棉的還不行,有機棉總可以了吧。但全球只有15國生產有機棉花,在棉花總產量中僅占區區0.6%。

【2005/04/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環保時尚》環保車 打敗豪華車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全球城市的空氣汙染,有70%至90%來自汽車,溫室氣體有17%是汽車廢氣造成,因此從美洲到亞洲到歐洲,愈來愈多開車族心儀低汙染、低噪音、低油耗的「三低」車種,汽車廠也愈來愈熱心環保掛帥,環保是當今汽車研發最in的潮流。

當今最熱的環保車,非「混合動力車」 (hy-brid car)莫屬。豐田的混合動力車Prius奪得2005年歐洲年度車王,打敗勞斯萊斯、賓士等豪華車,車風之變可見一斑。

Prius第一代1997年上市,五年賣了十多萬輛,繼續推出第二代,每公升汽油至少跑35.5公里。今年3月,豐田宣布即將再推出兩款新型汽電共生車Harrier與Kluger,計畫4到6月在日本及歐美上市。

美國的福特汽車不落人後,今年也推出全球第一輛「全混合動力」運動休旅車Ford Escape Hybrid,比傳統同型車省油75%。福特承諾今後三年內推出五款油電共生車。

賓士今年3月在日內瓦車展公布燃料電池車原型,兼用燃料電池組與充電電池,以該廠實力,一旦概念成真,也是環保車一大生力軍。

各界名流和愛惜形象的好萊塢明星也踴躍帶頭。今年2月奧斯卡金像獎之夜,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羅賓威廉斯、摩根費里曼、提姆羅賓斯、奧蘭多布魯,以及女星莎莉塞隆和潘尼洛普克魯茲抵達會場,座車正是最新型的豐田環保車。汽車環保風,正在方興未艾。

【2005/04/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環保時尚》回收物 變美美!




這麼漂亮的雕塑品,前身竟是塑膠瓶。
(歐洲圖片新聞社)


【編譯朱小明/專題報導】

美國新聞周刊最近登出一張環保風時裝照,模特兒耳朵上戴的是廢棄自行車內胎閥製成的耳環(9.50美元,約台幣300 元),脖子上掛的是回收車鍊製的項鍊(9.50美元),這些都是「資源再生」(Resource Revival)公司化腐朽為神奇的產品。

除了飾品,該公司的環保藝術家還推出車輪咖啡桌、車鍊相框、CD架、齒輪檯燈等,不但行銷全球,並獲得紐約市惠尼和古根漢美術館收藏,美國新娘雜誌也專文介紹。凡是別人眼裡沒有用的垃圾,到他們手上定能展現藝術新生命,他們很有信心,保證不滿意30天內退款。

另一家「小地球」(Little Earth)公司則主打瓶蓋腰帶、回收車牌手提袋;經過設計的車牌手提袋可不便宜,可能賣到185美元(約台幣5800元)一只。

「資源再生」是38歲的環保藝術家柏格在11年前所創,成立的契機是有一次自行車爆胎,他發現一間自行車店每年要丟棄上千個內胎、而美國有七千家自行車店,一算之下,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嚇人。

柏格結合了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在1995年推出明星產品,用廢棄自行車零件製的開瓶器,售價12美元,到現在還十分暢銷,前年他們更推出電腦晶片製的藝品。隨著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他們以每磅一美元的價格收購廢棄自行車零件,每年回收再利用的零件多達1萬4000公斤。

【2005/04/16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