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盧武鉉告美國總統布希說:「中國是在歷史上侵略韓國多達數百次的國家,我們豈能忘記如此刻骨般痛苦的往事呢?」如果這是為了讓布希放心不懷疑韓國將離美親中,特地編一套布希絕對不了解的史實來搪塞倒也罷了。如果盧武鉉真的連這點歷史常識都搞不清楚,那就不配做一個政治家了。中國與韓國的交往史確實久長,但中國沒有侵略過韓國。更不能將日本侵略韓國的歷史對看。



  且不說朝鮮之立國者是中國人箕子,韓國自己的史書《三國遺事》便記載:「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鮮。」韓國學者為了民族主義現在不住地辯解此事,但提不出真正合理的說法推翻箕子建國之事。
  就以後代來說,盧綰叛漢,兵敗後部下衛滿率千餘人逃亡朝鮮,衛滿後來(紀元前一九三年)稱王。其第三代右渠王與漢為敵,不但收留漢之流亡民,且與匈奴結盟,對漢構成威脅,這使漢武帝無可忍,派使臣前往勸阻,但使臣涉河被殺,這使漢武帝不得東征滅衛氏朝鮮,在朝鮮舊土建立四郡,漢衰,公元三一三年被崛起之高句麗將四郡佔領,中國勢力即退出朝鮮半島。
  再以後,朝鮮半島分為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相互攻伐,或聯此攻彼,中國就成被一方勢力拉攏對象,新羅即請求與隋朝結盟與高句麗對抗。而戰端是由高句麗挑起,與女真族聯手攻打中國遼西,隋文帝發兵應戰,結果因隋軍糧絕而高句麗心虛,隋軍未戰而退,高句麗則遣使謝罪,這場仗未打成,隋煬帝即位後,因高句麗與突厥勾結,再征高句麗又因兵疲糧絕而敗,遂而二次和議。
  唐太宗時,高句麗攻打新羅,新羅求救於唐朝,太宗派玄奘與蔣儼赴高句麗勸阻戰爭,遭拒且將唐使囚禁,唐太宗不能忍受,親征問罪,又是天寒地凍糧缺而撤軍,兩年後再打算親征卻因病去世。遺詔取消遠征。
  唐高宗時,百濟犯新羅,新羅求助於唐,唐助新羅滅百濟,唐羅聯軍再攻高句麗,李世勣、薛仁貴大軍與新羅的廿七萬軍將高句麗滅亡。新羅國因此統一了朝鮮,唐勢力在此亦大張,新羅要翻臉驅逐唐勢力,雙方衝突遂起,公元六七六年,薛仁貴的水師在枝伐浦敗績,唐朝勢力即退出朝鮮半島。
  從此之後,中國即無軍隊往征朝鮮,以上戰端從任何角度看都不成為侵略戰爭,大多是朝鮮的國家借助於中國軍隊入境,而中國軍隊除了唐高宗時順利控制局勢外,其他幾次都是半途而廢。
  宋朝時,正是高麗太祖建國之初,宋高兩國外交關係很平穩,當然也不會有戰爭,雙方貿易很興旺。
  蒙古人在中國崛起建立元朝,與高麗關係變壞,曾與高麗有多次衝突,結局總是講和。只不過高麗統治漸不穩。曾與元軍聯合攻打日本,兩次都因海上風暴而失敗。
  李成桂伐高麗朝而成立朝鮮國,其時中國已進入明朝,朝鮮奉明為宗主國,戰爭不可能發生。
  清朝入主中原後,對朝鮮仍是宗主國,朝鮮因日本之虎視眈眈,不能不借重清廷,王室力量轉弱亦需清朝支持,後來產生親日派及親中派,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但日俄戰爭後,日本在朝鮮半島勢力更增,終於併吞了朝鮮。
  以現代史看看,日本倒是從未正式派兵攻打朝鮮,但最終卻併吞了朝鮮,由此可見韓國的真正痛苦往事只此一件。與中國的衝突實在難說是刻骨般的痛苦。美國總統布希哪能懂得這些,無怪乎聽了盧的話後要說:「原來如此」,但他如果看了本文後,也許又要說原來如此了。
  自盧武鉉發表東北亞平衡作用的論調後,在韓國及國際間便有兩種判讀,其一是:南韓要脫美親中,擺脫美國同盟或韓美日三邊合作體制的束縛,加強與中俄的接觸。二是:將繼續以韓美同盟關係為外交軸心,但將關係趨於平等。
  美國政府似乎有點相信第一種說法,因此官員們說狠話,當然使盧武鉉不能不在布希面前有所表白,但卻並不得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