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建成圓環風姿再現|專題二
熄燈一年半的建成圓環,今年五月將重新開張,離開圓環的老店家,面對新的經營樣態卻無意重返。大半輩子都在圓環渡過的老攤商劉天豹,離開圓環後還是選在鄰近的重慶北路開店,對於圓環的起落,他倒是看得開,時代變遷、物換星移,重生的圓環就由新世代來掌舵。
圓環的日子,可說是劉天豹生命中最精彩的一段回憶,保存的舊照片,訴說著圓環極盛時期的故事。

早期圓環是個公園,因淡水河商船與鐵路運輸過往,商人疲倦時在此處落腳休息,無意間將剩餘東西賣完,引來攤販聚集做生意,各式各樣露天攤販稱為「露店」,一張長椅,顧客就坐著擔子前用餐。

由於攤販愈聚愈多,逐漸形成建築型態,攤商以木材、木板拼湊成圓環的舊模樣,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寧夏路及天水路等六條道路交岔路口的建成圓環,也成了台北城發展過程中最具歷史記憶的地方。

六十一歲的劉天豹,1960年國小畢業後從老家雲林斗六北上工作,跟著老闆「木元師」學手藝,腳筋肉餡、五香雞捲、魯肉飯、魯鴨蛋等,都有老師傅的好味道。

他回憶,民國五O年代小老百姓生活不好過,他抱著「被人養」的心情北上工作,吃住都跟著「木元師」,夜晚就將長椅併排當床鋪,或躺在飯桌上倒頭就睡,晚期還在圓環的天花板上築個平板當床,算是很好的享受。

劉天豹說,民國六O年代是圓環全盛時期,圓環內上百家攤商,聚集魯肉飯、肉羹、麻油雞、蚵仔煎、熱炒、海產店等,群聚的攤商索性以木片遮風避雨,客人從穿拖鞋的到士紳,從填飽肚子到宴客,沒有士林夜市競爭、沒有熙熙攘攘的車潮,圓環是台北最繁華的所在。客人中除了台灣各地的民眾,還有聞名而來的國際觀光客。

劉天豹說,當時的圓環,重慶北路以北是賣衣服的路邊攤,重慶北路以南則是小吃店,鄰近還有五、六家戲院。電影院午夜場散場,圓環就成了戲迷吃宵夜的好地方;逢年過節,大人帶著小孩到重慶北路一帶買衣服、逛街吃小吃,好不熱鬧,過年的營業額幾乎是一整年的總和。

隨著台北市行政區的興起,西門町、東區開發,加上營業型態及消費習慣改變,圓環週邊的戲院倒閉、百貨公司搶走路邊攤賣衣服的顧客,商圈移轉,圓環客人逐漸流失;加上1999年的圓環大火,木造結構的建物幾乎被燒得精光,圓環的命運,也出現轉折。

攤商先是以鐵皮屋重新搭建,台北市政府考量建築傾倒頹圮影響公共安全,也有意整頓交通、進行社區改造,2001年改建,2003年十月重新開張。

不過,劉天豹的師傅陳金木、陳金龍不看好圓環改建,選擇領取行政救濟金並切結不再經營,在重慶北路覓得店面「龍緣號」重新開張;香菇腳筋肉餡、五香雞捲、滷鴨蛋,這一味,讓許多圓環老顧客,即使遠渡重洋也朝思暮想,回台後拖著行李直奔重慶北路,還吃得到圓環的老味道。

令人感慨的是,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玻璃帷幕圓環,顯然禁不起市場檢驗;攤位空間設計不佳、排水不良、日曬等缺失,圓環終在2006年七月走上熄燈命運。

劉天豹說,改建後的圓環,設計效法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少了與顧客面對面聊天的親切,加上座位不足,他們不看好,因此提早在圓環外找店經營,也穩住了圓環的老顧客。

面對熄燈後的圓環又將有新團隊進駐,劉天豹沒有進駐的意願。他說,年紀大了,出來就不想再回去了,加上龍緣號的顧客已經穩定,新行業就由年輕人經營,由大家各自耕耘自己的一片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