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底,過完40歲生日以後,威爾第再度前往巴黎,當時法國已經由共和改成帝制,而且歌劇院也成為皇家音樂院。威爾第其實是很不喜歡巴黎的,但為什麼還是去巴黎,主要是因為巴黎是當時的藝術中心,就像現在的紐約一樣,對一個作曲家來說,在巴黎獲得成功,就可以很快地凌駕世界其他的城市之上。

尤其,在所有的歌劇作曲家心目中,巴黎歌劇院就像聖城一樣,威爾第勢必希望自己也能在巴黎歌劇院得到一次空前的成功,於是,他接受委託,為1855年的萬國博覽會撰寫歌劇。但是,當時威爾第的歌劇在法國並沒有什麼地位,接受委託的榮譽引起不少的反彈,很多不利威爾第的攻擊,最後在巴黎形成一股反威爾第的浪潮,所以接下來的歌劇,不但維繫成敗,也關係威爾第在巴黎是否能一舉成名,奠定自己的地位。而威爾第真的能夠如願以償嗎?

事實上,他也果真成功了,而這部歌劇的名字就叫做「西西里晚禱」。

「西西里晚禱」是把1282年在法國統治之下的西西里島,企圖發起獨立抗暴運動的真實故事搬上了舞台。

西西里島的居民對法國人非常反感,因為他們的公主,也就是前西西里國王的妹妹愛蕾娜,被軟禁成為法國皇宮的人質。一位西西里青年阿利果,營救了公主,而公主也答應,只要阿利果替哥哥報了仇之後願意以身相許,阿利果同時也發誓以生命為賭注討伐暴君。

不料,後來阿利果被法國總督的士兵帶走,同時又有很多西西里人無辜被殺,於是西西里居民個個同仇敵愾,決心為獨立運動犧牲奉獻。

而在法國西西里總督的宮廷裡,總督急著想見阿利果,因為阿利果就是他年輕時,和一位西西里女子所生的兒子。總督向阿利果說明這段往事,而阿利果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後,先是驚慌失措,後來又想到對公主所許下的誓言,等於必須殺了自己的父親,所以震驚之餘,還是壓抑住親情,含淚離開宮廷。

在宮廷的舞會裡,人們婆娑起舞,可是公主卻和另一位獨立運動的人士普羅基達在暗中計劃刺殺總督的計劃。他們偷偷告訴阿利果,打算如何行刺總督,讓阿利果十分困擾。等公主和普羅基達走了以後,總督又走到兒子的身邊詢問,是否改變心境。

沒想到,阿利果還沒來得及警告,公主和普羅基達的劍已經拔出來了,阿利果幫助總督閃避,因此也讓公主等兩人立刻因為暗殺的罪名被逮捕。西西里人因為阿利果莫名其妙的背叛,而怒不可遏,但是總督卻因為兒子的回心轉意而覺得相當安慰。無助的阿利果一面哀嘆自己的命運,一面思念在牢裡的公主,戲劇性的轉變,讓他想不如一死了之。

阿利果在牢房中見到公主,說出自己和總督的父子關係,並請求公主寬恕他的罪。而公主卻了解這種親情的為難,反而對阿利果又多了一層愛意。

但是,外面局勢的變化迅速,西西里人已經派來救兵,而總督也率領大軍,準備在暴動之前將兩個要犯處死。阿利果看到公主和其他西西里人就要一個個被送上斷頭台,終於提出交換條件,要求總督放了這些人,而自己願意盡兒子的義務。

於是,總督愉快地宣佈,法國和西西里人應該和睦相處,也為阿利果和公主舉行婚禮,接受人們的祝福與獻花。

歡樂的婚禮雖然熱鬧,卻只是一時的歡愉,因為襲擊總督的計劃沒有改變。以鐘聲為信號,抗暴立刻爆發,一場大屠殺就要開始。阿利果拉著公主的手走向結婚的祭檀,但是一想到婚禮的鐘聲就是阿利果的喪鐘,腳步也無法移動了。

這時,總督高興的宣稱,因為阿利果和公主的聯姻,未來兩國人應該和平相處,於是命令敲響婚禮的鐘聲,這時,慌張的公主想要警告也來不及了,西西里人已經衝進來,開始瘋狂地屠殺法國人。

這是「西西里晚禱」整個故事的經過。這個以「西西里晚禱」而聞名的暴動,是義大利人對統治的法國人所產生的反動,很多法國人因而死亡。但是,同名的歌劇於 1854年在巴黎首演後,卻大獲成功,接連五十多次的加演,甚至欲罷不能,成為當時聚集在萬國博覽會的各國人士最熱門的話題。

所有人都趁機領悟了政治事件的重要性,而一個音樂家或者一部作品的成功,無一不是一個國家的成功,可以獲得世界的注意和敬重。威爾第在這方面可說是作了最好的示範,您認為如何呢?

威爾第在巴黎打了漂亮的勝仗之後,返回心愛的故鄉,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桑塔農莊。不過,事實上卻未能如預期定居下來,也沒能寫多少音樂。事實上,他先前在巴黎的心情不怎麼愉快,因為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力,捲入了著作權的糾紛。最後為了防治盜版的歌劇樂譜上演,不惜和劇院經紀人打官司,結果敗訴,也把他的不平遷怒到他的出版商,關係一度非常緊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