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上一個導演,需要什麼樣的理由?電影癡常說一個好的導演必須要是「a good story teller」,喜歡上電影,對電影癡來說,是閱讀的延伸,緣自於喜歡看故事書的心情幻化成影像,影像的說服力,加上適當的音樂襯托,總可以交織出比文字更具有爆發力的衝擊效果。
對電影癡來說,勞勃阿曼特(Robert Altman)就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人,認識他,比起許多唸電影戲劇的人來說,電影癡算「起步」得晚,可是一旦喜歡上他,忍不住「追蹤」起他拍的每部電影,每看一部,還是愛上一部,而且幾乎是著迷於他對人性觀察的洞悉、透澈和寬廣,以及慈愛。
他說故事的方式,帶著戲謔,但他的戲謔並不是刻薄,而是某種程度的「遊戲」人間,把人世間很多事情的發生,視為平常,又有點抽離旁觀式的笑看人生。因此,他會把許多光怪陸離的現況,要演員們很自然的、極為生活化的表演方式在鏡頭前表現。Ex,《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茱莉安摩爾在她老公面前,挑釁似的叛逆,露出她的陰毛,一種等於同男人露鳥的宣示。
想當年,這樣的畫面,不僅在台灣感到前衛,想來保守的美國人還是感到不可思議,無怪乎,這部這麼好的作品,只能在歐洲獲得喝采,回到美國,奧斯卡中,還是,太前衛了。
而嘲諷美國好萊塢工業,更不能不看他的《超級大玩家》。看一個外行入主電影,還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成功,某種程度回諷了美國夢的虛有其表的無知。
然而他的作品雖然前衛充滿諷刺意味,卻也不是全盤的否定,在人性上,他依然表達了他的關切。好比《銀色.性.男女》中素行不良的警察,最後在大地震中,他想到在家的漂亮老婆是否安然,老婆一逃出屋子,迎接她的竟是那不怎麼打交道的老公,原來他對自己並非全然冷漠,一時,情緒有了出口,倒在老公懷中痛哭……
《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裡的主角,是大家眼中的傻子,但總是傻人有傻福,他幫了別人無形中也幫了自己,成功,不見得必須建立在功利之下,人與人之間互助,也是一種可能的成功模式,而且人再怎麼會算計,也算計不過天意。
愈晚期的作品,愈回到戲劇本體,或許嘲諷的意味減弱,但他的戲劇表現和導演手法的運作卻愈見成熟,每每看完他的電影,都只有讚歎,不用實驗手法、不用數位科技,剪接是他唯一的影片技法,把重點放在如何呈現生活本體,焦點放在如何讓演員專心演好他們的角色,讓鏡頭自己去說故事。一種非常傳統又別人學不來的精致手法作電影。
2005年奧斯卡,終於頒了一座終身成就獎給他。但對勞勃阿特曼來說,他的電影成就不需要奧斯卡來肯定,他早已響譽國際,難得名列大師級導演的美國人,也拿過無數國際大獎,唯獨在美國境內,他少了一座導演獎。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的《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已確定是勞勃阿特曼最後一部作品。於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和莉莉東林(Lily Tomlin)表演的那段,正足以說明勞勃阿特曼獨特的詮釋方式。梅莉史翠普說,他從來不要演員按照劇本上的台詞一人一句的順序對台詞,他要他們即興,就像我們平常講話時,不見得一人一句,會插話會等待會迫不及待的說著的方式說台詞。
電影癡也記得第一次看勞勃阿特曼的電影時,多麼的驚異和興奮:「沒錯,台詞就說這麼說!」當然耳朵也是異常忙碌的聽著字幕來不及譯出的中文。
當他把這個技巧用於《大家來我家》這部電影時,更相得益彰。
為何這麼說?這是一部改編自Garrison Keillor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上演已久的廣播綜藝秀。這節目橫跨了廣播和電視時代,最後以舞台形式保存了下來。演出的人,必須要有很好的演唱功力,主持人更要有良好的應變功力,以應付廣播現場播出時可能發生的各種層出不窮的意外狀況。
可想而知,勞勃阿特曼對這個題材多麼感興趣,它有不同的媒體、戲劇元素,同時更印記了美國媒體的發展史,蘊釀多年後,他才改編拍成電影,主持人,當然是Garrison Keillor自己囉!讓他自己現身說法,不是更具說服力和代表意義嗎?
這樣的題材和導演,自是網羅了不少演技級明星跨刀合力演出,除上述二位實力派老牌演員,還有凱文克萊(Kevin Kline)、伍迪哈里遜(Woody Harrelson)、約翰萊里(John C. Reilly)、《尋找心方向》的瑪莉路易絲布克(Marylouise Burke)、提姆羅素(Tim Russell)、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就連不會唱歌的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都心甘情願客串一角。
不同於Garrison Keillor原來的作品只呈現台前的幽默笑點、音樂和歌唱,勞勃阿曼特從台前台後,一貫流暢的運鏡轉接技巧,藉由後台對話,點出這整個劇組團員們的感情就像一個親密而溫馨的大家族,即使裡面也蘊藏有多年的感情糾葛,而隨著劇團的成長,團員們年紀也老的老、大的大,死亡、疾病伴隨著台前的歡樂同時上演。
勞勃阿特曼的作品裡永遠有旁觀的角色,在《大家來我家》裡的一是天使(瑪莉路易絲布克飾),二是門口守衛(凱文克萊飾),不僅台上的每人個人都有故事,台上的演出也影響著聽眾甚至是觀眾,而看戲與不看戲的旁觀者,同樣也有他們的觀點和故事。
片中,與廣播同時上演「A Prairie Home Companion」的戲院被資本家(湯米李瓊斯飾)買下,評估後,他決定關閉戲院,改建成獲利更高的停車場。大家都祈禱他改變這個決定,而生前感動於這節目的天使,也在守衛央求下決定助他們一臂之力。可是勞勃阿特曼的電影,現實還是會殘酷的存在,大亨死了沒錯,但他簽下的合約並未因他的死亡而改變,也就是說,戲院拆定了。
片子結束於大家不約而同聚在戲院對面的餐館裡,雅蘭達(梅莉史翠普飾)的女兒(琳賽蘿涵飾)擔任起她的經紀大任,他們正在商討巡迴演出的可能性,又有誰願意加入……;「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並未因為戲院的結束而結束,而是在時代潮流下,改變成舞台的形式存在。
出了電影,回到現實,電影癡找到,它真的有網站耶,也有演出,其他相關網站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參考:
http://www.prairiehomevoices.com/
http://prairiehome.publicradio.org/
http://www.aprairiehomecompanionmovie.com/
至於電影中精采的歌曲,當然也是有原聲帶的啦!而且,哇梅莉史翠普的嗓子,真是讚啊,早在《來自邊緣的名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中見識過,但本片中的表現,不得不說,更勝一籌,可見得她為了這個角色,可說是卯足了勁。
更意外的是,伍迪哈里遜這麼會唱歌,他自彈自唱的鄉村歌曲,還真動聽,而且歌詞裡的「DIRTY joke」(有料笑話,看不懂有料嗎?就是黃色笑話啦!)絕啊!當然導演是不會放過已經出唱片的小天后琳賽蘿涵咧,不然找她軋這一角幹嘛咧,她當然得代表新生代歌一曲囉~
一部看似感歎年華不再的題材,在勞勃阿特曼的處理下,硬是重新有了生命,而他的改拍方式,也賦與Garrison Keillor的秀更深度的感性意義。或許,因這部電影,吸引更多的人買票觀賞他的節目,替「A Prairie Home Companion」開了另一扇窗。
本片於2007年元月在台上映。台灣影迷有幸可以觀賞勞勃阿特曼生前最後一部傑作,欣賞一齣說的節奏、唱的節奏以及剪接節奏同樣一致如歌的作品。
☉原聲帶歌曲
1. "Tishomingo Blues" - feat. Garrison Keillor
2. "Gold Watch & Chain" - feat. Garrison Keillor & Meryl Streep
3. "Mudslide" - Pat Donahue Instrumental
4. "Let Your Light Shine On Me" - feat. Garrison Keillor, Robin & Linda Williams, Prudence Johnson
5. "Coffee Jingle" - feat. Garrison Keillor & Jearlyn Steele
6. "Summit Avenue Rag" - Shoe Band
7. "Guy's Shoes Theme/Cowboy Intro" - Shoe Band
8. "Whoop-I-Ti-Yi-Yo" - feat. Woody Harrelson & John C. Reilly
9. "Coming Down From Red Lodge" - Garrison Keillor, Robin & Linda Williams
10. "You Have Been A Friend To Me" - feat. L.Q. Jones
11. "Old Plank Road" - feat. Robin & Linda Williams
12. "My Minnesota Home" - feat. Meryl Streep & Lily Tomlin
13. "A Bunch Of Guys" - Shoe Band
14. "Slow Days Of Summer" - feat. Garrison Keillor
15. "Frankie & Johnny" - feat. Lindsay Lohan
16. "Waitin' For You" - Shoe Band
17. "Jens Jensen's Herring" - feat. Garrison Keillor
18. "Red River Valley" - feat. Garrison Keillor & Jearlyn Steele
19. "Strappin' the Strings" - Shoe Band
20. "Goodbye To My Mama" - feat. Meryl Streep & Lily Tomlin
21. "Bad Jokes" - feat. Woody Harrelson & John C. Reilly
22. "The Day Is Short" - feat. Jearlyn Steele
☉勞勃阿特曼電影作品
2006 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製/導)
2004 Tanner on Tanner [電視影集](導)
2003 舞動世紀The Company(導/製)
2001 謎霧莊園Gosford Park(導/製)
2000 Trixie(製)
2000 Roads and Bridges(執行製作)
2000 浪漫醫生Dr. T & The Women(製/導)
1999 The Opera Lover(That Was You)(演)
1999 藏錯屍體殺錯人Cookie's Fortune(導/製)
1998 薑餅人的故事The Gingerbread Man(導/編)
1997 晚霞Afterglow(製)
1997 Gun: All the President's Women [TV] (導)
1997 Gun [電視影集](執行製作)
1996 堪薩斯情仇Kansas City(編/製/導)
1996 Robert Altman's Jazz '34: Remembrances of Kansas City Swing [TV] [紀錄片] (製/導)
1994 雲裳風暴Pret-a-Porter(Ready to Wear) (導/製/編)
1994 派克夫人的情人Mrs. Parker and the Vicious Circle(製)
1993 銀色.性.男女Short Cuts(導/製/編)
1992 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導)
1990 梵谷的故事(or文生與賽奧)Vincent and Theo(法文片名Vincent Et Theo) (導)
1988 The Caine Mutiny Court Martial [TV](製/導)
1988 Tanner '88 : A Political Fable [電視影集]( 導)
1987 The Room [TV](導)
1987 華麗的詠歎調之北風的子民Aria-segment: Les Boréades (導/剪輯/編)
1987 The Dumb Waiter [TV](導)
1987 O.C. and Stiggs(製/導)
1986 Beyond Therapy(導/編)
1985 愛情傻子Fool for Love(導)
1985 自助洗衣店Laundromat [TV](導)
1984 秘密的榮譽Secret Honor: A Political Myth [1985](導/製)
1983 北極光Streamers(導/製)
1982 詹姆斯‧迪安併發症Come Back to the Five and Dime Jimmy Dean, Jimmy Dean(導)
1981 無盡的愛Endless Love(演)
1980 大力水手Popeye(導)
1979 選舉風波H.E.A.L.T.H. (導/製/編)
1979 Rich Kids(導/製/編)
1979 五重奏Quintet(導/製/編)
1979 天生一對A Perfect Couple(導/製/編)
1978 婚禮A Wedding(導/製/編)
1978 Remember My Name(製)
1977 晚場電影The Late Show(製)
1977 三女人3 Women (導/製/編)
1976 水牛比爾與印第安人Buffalo Bill and the Indians, or Sitting Bull's History Lesson(導/製/編)
1976 Welcome to L.A.(製)
1975 納許維爾Nashville(導/製)
1974 西雅圖決裂(or爛賭仔與大老千)California Split(導/製)
1974 沒有明天的人(or像我們這樣的賊)Thieves Like Us(導/編)
1973 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導)
1972 形象(or映象)Images(導/編)
1971 花村(or雌雄賭徒)McCabe & Mrs. Miller(導/製/編)
1970 Events(演)
1970 外科醫生M*A*S*H (導)
1970 空中怪客/鳥男Brewster McCloud(導)
1969 落花有意That Cold Day in the Park(導)
1968 引爆西雅圖Countdown(導/演)
1968 Nightmare in Chicago [TV] (導/製)
1962 Combat! [電視影集](製)
1961 Bonanza: The Duke [TV] (導)
1961 Bonanza: The Many Faces of Gideon Flinch [TV] (導)
1961 Bonanza: The Secret [TV] (導)
1961 Bonanza: The Dream Riders [TV] (導)
1961 Bonanza: The Rival [TV] (導)
1961 Bonanza: Bank Run [TV] (導)
1961 Bonanza: Sam Hill [TV] (導)
1960 Bonanza: Silent Thunder [TV] (導)
1958 向希區考克致敬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Together [TV] (導)
1957 The James Dean Story [紀錄片] (導/製/剪輯)
1957 向希區考克致敬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The Young One [TV] (導)
1957 青少年犯The Delinquents(導/製/編)
1949 Bodyguard(編)
1947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演)
- Dec 04 Mon 2006 07:04
再看最後一眼:勞勃阿特曼的經典傑作《大家來我家》
- Dec 04 Mon 2006 07:00
統一超「簡單生活節」搶文創生意 奏捷【經濟日報/記者林茂仁/台北報導】
統一超商主辦的「簡單生活節」活動,累計兩天共湧入參觀人潮3萬多人,高於公司預期,這也是國內首創以售票方式舉辦的大型文化創意活動,未來將擴大舉辦,延續統一超商力推的樂活(LOHAS)精神。
為期兩天的「簡單生活節」活動,首日天候不佳,仍有1.5萬名參觀人潮,昨(3)日天候穩定,人潮在午後大量湧入,在歌手伍佰及China Blue的演唱會中達到最高潮,這也是國內最大型的創意市集活動,統一超商估計參觀人數將突破3萬人,單單門票收入可超過2,000萬元。
簡單生活節連續兩天在華山文化園區舉行,結合演唱會、講座及創意市集等型態,共計有11個市集區域及三個舞台區,一張門票即可享受五場個人演唱會及40多組小型演唱會,吸引各個族群到場參觀。
統一超商今年投入上億元行銷費用,積極推廣樂活觀念,除了在企業內部舉辦十多場交流會外,還發行三期「MY LOHAS 」生活誌,每期發行量超過6萬本,並耗資3,000多萬元舉辦簡單生活節,希望推廣樂活概念,並思考引進文創商品到超商通路販賣的可行性。
【2006/12/04 經濟日報】
- Dec 04 Mon 2006 06:57
女作家李性蓁 疑因感情因素自殺 【聯合報/記者林敬殷/淡水報導】
「不要再救我。生命對我來說,只剩下痛苦;也請不要悲傷,這對我來說,是解脫,如果終於成功的話?我活著一點都不快樂,我沒有希望。」筆名「藍絲絨」的知名女作家李性蓁,疑因感情因素,本月1日寫完這封遺書後,在淡水鎮民生路住處燒炭自殺死亡。
38歲的李性蓁是新生代作家,並以兩性作家身分活耀在電視談話性節目,著作有「印度漂流記」、「寫情書」、「愛情辭典」等。
朋友上網 尋自殺原因
她的個人網站「蓁‧性情」(http://jamlee.com/)並未關站,昨天,不少朋友得知她的死訊後,紛紛上網,希望從中找尋一些自殺原因的蛛絲馬跡。
遺書中她對父母親、大哥、大姊、二姊及三姊,表達歉意與謝意外,還包括男友及前夫等3名友人,並提自己懷孕未果的事。
與男友爭吵 曾經自殘
據指出,李性蓁曾經離過婚,日前與男友爭吵,一度割腕自殺;獲救後,她筆名黃有德的作家大姊李性芝,到淡水家中探視、陪伴她。
不料,2日下午,李性芝依例前往淡水探望李性蓁時,發現「為時已晚」。一位友人說,李性蓁患有重度憂鬱症,常有做過一些事後,都不記得的情形。
死意甚堅 膠帶封空隙
檢警接獲李性芝報案趕到現場後,發現李性蓁身上已有屍斑,桌上留有一瓶喝完的紅酒;更令人難過的是,李性蓁死意甚堅,將房內的冷氣、大門關上,凡是空氣能流通的縫隙,全用膠帶封住。李性蓁生前愛乾淨的個性,使得她燒炭自殺,也在烤肉架的腳架下墊著一個盤子,以免弄髒。
遺書是李性芝姊夫在李性蓁的電腦中找到,遺書的檔名、同時也是時間:「20061201」。
患憂鬱症 嘆生命好累
李性蓁在遺書中提到,「我不知道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對,而不對在什麼地方,我讀了一本、一本又一本關於憂鬱症的書,我讀過奧修,我參加過教堂小組,我做過心理治療,我一直在吃藥。但是到底是那個環節搞錯了,還是我根本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
「但我累了。真的好累。我知道所有錯再來一次選擇,我還是會錯。所以沒有什麼人好責備的。這是我的生命,就這樣。」
「我只能說,對不起。對不起,我的任性,造成我的生命;一次,一次又一次,你不煩嗎?我問自己,你為什麼不跳樓算了?一次又一次浪費醫療資源?」
「這就是我,優柔寡斷;成長是痛苦的。生命是痛苦的;或許我太脆弱,又太天真。」
【2006/12/04 聯合報】
- Dec 04 Mon 2006 06:56
為了4秒開機音效 Vista花18個月打造 【經濟日報/編譯謝璦竹/美聯社西雅圖三十日電】
音樂家花18個月時間作一張唱片很尋常,但微軟的新作業系統Vista花了同樣的時間,只為打造完美的4秒鐘音效。
當然這4秒不是普通的4秒,而是未來幾千萬部電腦的使用者開機時都會聽到的開機音效。為了找到最恰當的旋律,和一種清淨、簡約,又帶著「某種長途旅行」感覺的音調,微軟請到前衛搖滾大師弗瑞普(Robert Fripp)。
弗瑞普最為人所知的是1970年代前衛搖滾合唱團King Crimson團長的身分。他與微軟負責該專案的巴爾密切合作,現場錄製好幾個小時吉他音樂,然後巴爾從中找出4秒鐘,作為Vista的開機音效。
弗瑞普加入這個計劃不是偶然,他的合作夥伴艾諾(Brian Eno )是視窗95開機音效的原始創作者。微軟WAVE專案主持人巴爾曾受教於弗瑞普,也是他的事業夥伴。
微軟三周前敲定這段音效時,曾經過一番激烈辯論。被否決的包括一段比較長、較繁複的音效,和一段較短捷的電子音樂。有許多人喜歡一段輕快的、伴隨拍手的小調,但最終還是因為太像電視廣告配樂而被否決。
最後雀屏中選的開機音效與Vista!英文發音的韻律很搭配,它有四個和絃,每個和絃各代表新作業系統圖像的四種顏色之一。4秒的音效時間也經過精心設計。
【2006/12/01 經濟日報】
- Dec 04 Mon 2006 06:54
黑色聖誕樹 今冬大流行【世界日報/台北訊】
考克斯新聞社(Cox News Service)2日報導,在英國率先倡導下,全美今冬也吹起「黑色風」,黑色人造聖誕樹大行其道,擺脫傳統的綠色、白色、紅色聖誕裝飾,別樹一幟。
報導指出,從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菲普斯廣場(Phipps Plaza)到目標折扣店(Target)百貨公司,一度被人視為過於「黝暗」、不適合假日的黑色,今年在公共場所和家庭,風風光光,登堂入室。
亞特蘭大市的黑色聖誕樹現已銷售一空,只能向若干公司從網路上購買。該市銷售裝飾品的「明星裝飾批發店」(Star Decorators Whole-sale),11月1日之前,所有的黑色裝飾品、黑色花環、黑色花帶全部售完。該店的設計師對黑色歌頌不已,稱它「散發出紐約第五大道的都會性感」。其他的設計師也附和道:「黑色很有假日氣氛。」
黑色聖誕樹時尚去年起自英國,民眾幾乎為它傾狂。今年,美國各地也開始陸續出現黑色聖誕樹。
德州達拉斯市銷售黑色人造聖誕樹的網路商店Christmastreeforme.com 表示,此種售價在149元至399 元之間的聖誕樹,是打進前五名的暢銷商品。
【2006/12/03 世界日報】
- Dec 04 Mon 2006 06:51
美國女兵參戰 撐起半邊天 【世界日報/美聯社巴格達二日電】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國女兵正為軍事史締造新的篇章。成千上萬女性加入戰鬥,面對敵方戰火,在戰場和空中擔負起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
具華人血統的譚美‧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駕駛的黑鷹直升機,2004年在伊拉克被火箭砲擊中。她雖身受重傷,仍拚命保持清醒,直到受損的直升機降落地面,確保機上乘員安然無恙。
在此一役失去雙腿的達克沃斯說:「美國人開始體認女性在這一場戰爭正扮演平等角色,面對同樣的危險。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把女性出現在戰爭傷亡名單視為常事。」
自2002年以來,奉命派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女兵已超過15萬5000人,幾乎是波斯灣戰爭期間的四倍。美國現役軍人現有15%為女性。這些女兵迄今有68人喪生,超過430人受傷,在美國整體傷亡中只占一小部分,可是仍超過在韓戰、越戰和波斯灣戰爭喪生的女兵總和。
早已習慣看到傷殘的男性退伍軍人,以及拿著摺疊起來的美國國旗的哀傷寡婦的美國民眾,現在又得適應新的肅穆景象:女兵帶著改變她們生命的傷殘回國,以及親人含淚送母親、妻子、女兒上戰場。
這些參戰女兵,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從軍理由,對她們的生活如何改變有不同的說法。
有些人覺得受到壓力,必須證明女性能力,其他人卻沒有這種感受。有些人從未開過槍,有些人卻參與生死交戰。有些是職業軍人,有些是為了大學費用而從軍。有少數幾個人已經當了祖母,可是大部分只有20多歲。
她們的經歷反映戰爭的現實: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隨著反抗勢力加強,這一點更是明顯。前線與後方之分已經消失。戰鬥部隊仍面對最嚴重傷亡,大部分女兵雖然擔任支援工作,可是從餐廳到補給車隊,都可能受到迫擊砲或炸彈攻擊。
【2006/12/03 世界日報】
- Dec 04 Mon 2006 06:44
體重歧視》人愈胖 財愈少【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美國學者指出,肥胖除了有害健康,也會讓荷包大失血,因為保險費、醫療費都比常人高,且因壽命較短,所賺的錢也比常人少,就業、升遷也都不易。
紐約時報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學家札可斯基最近分析「美國青年長期追蹤調查」的數據資料後發現,一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每上升一個單位,個人財產淨值將下降一千美元(約台幣三萬兩千元)。
札可斯基表示,典型的嬰兒潮世代女性,BMI值每增加一個單位,就會少賺三百一十三美元(約台幣一萬元)。嬰兒潮世代的男性,BMI值每增加一單位,則少賺一百六十一美元(約台幣五千兩百元)。札可斯基說:「體重過重,有損個人財富。」
學界對肥胖與教育、薪資的關係早有研究。一九六六年一份社會學報告指出,體重最重的學生比較難擠進頂尖大學。最近的研究報告則顯示,肥胖的白人女性賺的錢最少。康乃爾大學人類生態學者柯利說,體重超出平均值六十四磅(約廿九公斤)的白人女性,薪資會比平均值低百分之九。
密西根州立大學勞動與勞資關係學院副教授羅林說,調查顯示,外觀肥胖容易使人聯想到「好逸惡勞」、「意志不堅」與「對顧客欠缺吸引力」。這類「體重歧視」根深柢固,就算在全美唯一規定「以體重取人」違法的密西根州,仍有企業雇主坦言不願雇用胖子。
學者估計,體重過重的美國人多達九千七百萬,約占全美人口三分之一。體重過重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肝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肥胖人口過多,將大幅增加政府醫療支出。
換言之,所有的納稅人,無論環肥燕瘦,都將負擔較高的稅金與健保費用,個人儲蓄鐵定大失血。
【2006/12/04 聯合報】
- Dec 04 Mon 2006 06:42
法名廚加菜 犒賞太空人 潘勛/綜合報導
漫長的太空任務一趟經年累月,而「歐洲太空總署」設想出鼓舞太空人士氣的妙方,那便是聘請法國大廚設計美食,逢年過節或有喜事時,太空人便能拿出來大塊朵頤一番。
歐洲太空總署二日表示,十一月廿六日當天,「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就以馬地宏酒烤鵪鶉、水瓜柳釀鴨胸肉等法式高級料理取代了日常的膳食。
設計太空人新菜色的是法國大廚杜卡斯,此君赫赫有名,主持的餐廳曾獲各大美食評比推崇。這次他設計的主菜還有蒙頓甜檸伴魚柳、具「田園風味」的劍魚等;副菜則有紅蘿蔔拌橙番芫茜,搭配西芹、肉豆蔻汁等;甜點為小麥蛋糕、蘋果鬆軟蛋糕、水果米糕等。
這些上好餐點,太空人將在新年、組員生日或者慶祝新組員抵達太空站時,端出來享用。食品都預先調理好,用錫製容器盛裝,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太空人只要放進站內微波爐加熱後取出,就可享用。
「英國廣播公司」二日報導,希望未來人類從事漫長太空任務,耗時動輒上千天,如探測火星等等,屆時都能有這類美食,不光是補充營養,還能提振士氣。
曾在國際太空站待過快五個月的太空人萊特表示,新菜色美味百分百,而美食很重要,可以讓站上工作人員休閒快樂一下。萊特表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沒有紅酒佐餐,如果有的話,那就十全十美了。
- Dec 04 Mon 2006 06:40
俄諜之死 比小說懸疑【聯合報/編譯王麗娟/綜合三日外電報導】
俄羅斯前情報員李維南科釙中毒案,其情節精采離奇,絕不亞於任何一部冷戰間諜小說。這類小說的所有構成元素,俄國間諜、線民、下毒、輻射物質,李維南科案樣樣俱全。最重要的,是案件高度懸疑、驚悚,遠非真實所能想像。
逃亡英國的李維南科可能是全球第一個輻射物質暗殺受害人。倫敦國王學院的核子專家齊默曼說,這件事特別令人毛骨悚然。齊默曼形容光是選用釙二一○下毒,就是「鬼才」。釙二一○的阿爾法短波可致命,但僅能勉強穿透皮膚,以致醫生若只用簡單的「蓋革計數器」掃描病人,並無法偵檢出輻射。
然而更錯綜複雜的,還不是毒物的選擇,而是其他情節。李維南科十一月一日分別在倫敦的一家壽司店和一家飯店與人見面。在壽司店見面的線民義大利籍學者史卡拉梅拉,身上也呈現釙二一○的反應。他是個謎樣人物,外界仍不完全清楚他的底細。和驚悚小說一樣,他和李維南科雖有交集,但兩人究係舊識或僅一面之緣,尚待查明。
李維南科死後廿四小時,俄國前總理蓋達也傳出疑似中毒,兩者應只是時間巧合,其中並無關聯。不過,兩人還是有交集,李維南科曾是蓋達的侍衛,而十一月一日和李維南科在飯店見面的另一人魯格沃,同樣當過蓋達的侍衛。
法國作家吉哈德‧德維里耶對此案件頗為不解。為何挑選李維南科這樣不可能的對象?為何此案「國家幕後主使」的痕跡如此明顯?
倫敦警方仍將李維南科的死因列為「待查」,但不僅反恐單位已介入調查,就連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才啟動的「內閣簡報室」(COBRA)都已開始處理此案。同時英國觀察家報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也開始參與其事,主要是因居住美國的前俄國間諜許維茨聲稱知道案件的始末。
李維南科曾說他握有一份文件,裡面多是對俄國當局不利的「驚人」新內幕,包括如何強行接收舉世最富有能源業者尤科斯公司,以及反對把尤科斯分成幾家公司者的下場。據說許維茨正是這份文件的搜集編輯人。「觀察家報」同時引述倫敦一名俄國學者指出,李維南科本想以此文件向俄國當權派人士勒索。
【2006/12/04 聯合報】
- Dec 04 Mon 2006 06:37
紐約人壽: 十位美國總統的選擇
近一百六十年以來,紐約人壽一直為美國各階層人士提供保險與財務服務。從文員秘書,到公司總裁;從教師到宇航員;從默默無聞的芸芸眾生,到聲名顯赫的大人物,都在紐約人壽客戶之列。
紐約人壽尤其引以為榮的是,有十位美國總統都信任紐約人壽,選擇紐約人壽為他們的家庭提供財務保險服務。
下面簡單介紹這十位美國總統。
理查 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1913-1994)
理查德﹒尼克松 是美國的第三十七任總統,他的名字廣為中國人所熟悉,因為他打開了美國與中國大陸交往的大門。尼克松選擇紐約人壽投保時年僅二十一歲。承辦業務代表對他的印象是“精明 能 干,工作勤奮”。
弗蘭克林﹒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945)
弗蘭克林﹒羅斯福 是美國的第三十二任總統(他也是第二十六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堂弟)。羅斯福總統帶領美國擺脫了三十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促成聯合國的誕生。關於人壽保險,他指出﹕“擁有足夠的人壽保險,是大多數人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
賀伯特﹒胡彿
(Herbert Hoover, 1874-1964)
賀伯特﹒胡彿 是美國的第三十一任總統,早年曾在中國擔任工程師。在任職總統期間,他贏得了工程師、管理者和人道主義者的聲譽。他說﹕“當人們遭遇不幸時,人壽保險為此提供了財務互助的來源。”
卡溫﹒古里奇
(Calvin Coolidge, 1872-1933)
卡溫﹒古里奇 是美國的第三十任總統。關於人壽保險的重要性,他說﹕“每個人都希望能保障自己的家人和至愛親人,從這點來說﹐沒有任何更好的方法能夠代替人壽保險。”
沃倫﹒哈定
(Warren Harding, 1865-1923)
沃倫﹒哈定 是美國的第二十九任總統。他曾經說過﹕ “擁有它們(指壽險保單),使我總是感到安定而無后顧之憂。如果能讓時光倒流,我願買更多的人壽保險。
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
西奧多﹒羅斯福 是美國的第二十六任總統。他是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之一,上任時僅四十三歲,曾因調停日俄戰爭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關於人壽保險,他曾經指出﹕“人壽保險增加了企業界的穩定性,並提高了它的道德品質。”
威廉﹒麥金利
(William McKinley, 1843-1901)
威廉﹒麥金利 是美國的第二十五任總統。麥金利總統是一位熱情洋溢,魅力十足的領導人。在任內他帶領美國進入世界強國之列。
班杰明﹒哈里遜
(Benjamin Harrison, 1833-1901)
班杰明﹒哈里遜 是美國的第二十三任總統。哈里遜工作異常勤奮,事必躬親,任內致力於拓展美國領土。他積极支持美國兼 併 夏威夷。
切斯特﹒亞瑟
(Chester Arthur, 1829-1886)
切斯特﹒亞瑟 是美國的第二十一任總統。他幫助美國建立了現代公務員制度。
詹姆士﹒加爾菲德
(James Garfield, 1831-1881)
詹姆士﹒加爾菲德是美國的第二十任總統。他是一位激昂的演說家,曾擔任輪船駕駛,當過軍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就職四個月后遭刺殺身亡。
紐約人壽﹐實力雄厚
自一八四五年公司創辦以來,紐約人壽一直致力於滿足個人、家庭和企業的財務保障需要。作為美國頂尖的保險和財務服務機構之一,紐約人壽擁有強大的財務實力和極高的信譽。無論是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之中,還是在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及其他經濟蕭條期間,紐約人壽都信守承諾,履行責任。作為 由保單持有人共同擁有的互惠保險公司,繼續獲得他們對公司的尊重和信任,是公司多年來發展的強大動力。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壽險、年金和財務產品如何 為您的未來提供財務保障﹐ 請與您的紐約人壽業務代表聯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於保單、合約等相關文件,紐約人壽及其子公司僅提供英文版本。如有爭議,一律以保單和合約中的條款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