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今天忘年會加二次會,導致現在昏昏沉沉。但因為一打開臉書就被所謂語言癌的文章洗版,還收到兩個很看得起我的人詢問的信,有些觀點還是不吐不快。

嗯,不過其實我要說的看法沒什麼爆點可言。但大家現在所用的中文都很習慣用兩個音節的字詞表達意思,不管是「報告」、「觀點」、「運動」,這種複詞其實在清朝末年的文人—像張之洞先生—看來可是會火冒三丈,明明就有一個字的中文可以用,為什麼要被日本傳來的大量漢字詞影響。不過現在許多漢字詞也開始本來語化,對中文母語者而言,都已經分不清界線了。

至於文章中提到的「做…的動作」,其實是英語、德語、日語都可以見到的演變趨勢,我倒覺得這跟資訊過多、人類語速進步太快有關係,當人們需要很快反應且必 須將平均發話密度拉高時,人腦會選取最沒有負荷的處理方式,腦一旦習慣這種模式之後就會開始擴張至其他句子。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如果我們去看幼兒語言學習 的研究,就可以發現動詞是幼兒最慢學成的,就算一歲時的「初語」是動詞,仔細觀察後也會發現幼兒是把整個詞組當成名詞功能組。專業術語來說,動詞相對於名 詞是「有標」的存在,因此在資訊爆炸、重視傳達效率的今天,這種發話方式就成為對人腦負擔最小的途徑,特別是需要同時重視效率及禮貌的服務生,這種情形在 日本也相當常見。

我在使用母語的時候,仍是相當保守的,但語言學的訓練其實不允許我這麼沙文。語言在發展時會維持一種平衡,例如現代中文在失去入聲後,平聲再次分出陰陽成 為現代的一聲二聲。當它某部分變複雜時,在人腦演化速度遠慢於語言演化速度之下,一定會有某部分演化趨向對認知處理簡易的模式;相反而言,簡化過頭的發 展,也會因為辨意不全而朝向複雜化發展。這是一個平衡,或許今天文中所提到的這幾個句型,也顯示出一些語言場域上,說話者為了兼顧發話時間、語意及語體, 文中的資訊個體已經超過7組(人類所能處理的短期記憶通常為7個個體)。就一個現象而言,的確可以有個人喜好,但把這種用法批評得一文不值甚至攻擊使用 者,我倒覺得跟清末堅持文言文以及看到日本漢字詞就要擋人官路的張之洞沒什麼兩樣,當然這也只是每個時代都會出現的人性罷了。

說心底話,我還是很不喜歡主播或記者發狂似使用這些我聽來不太對勁的句型,不過如果不要頻繁到刺耳(當然也是主觀認定),我想不妨體諒一下他們時間壓力下 得流暢表達的工作情況。況且,如果你還記得我剛剛舉的、清末傳入中文的日文漢字詞,你就也會發現,那時代的人會有多受不了我們現在「做運動」、「爭取民 主」、「整理心情」、甚至「報告長官」的表達方式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