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特(John Ford)與西部神話
1 美國獨有的電影類型
美國電影以西部片開始,而電影史上著名的默片《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1903)被認為是美國第一部西部片。電影由 Ed-win. S. Porter執導,情節雖然簡單,但已令當時的觀眾非常震撼,因為影片末尾拍攝一個身分不明的人物,在銀幕上向觀眾開了一槍,縱使沒有聲音,活動映畫(moving picture)所營造的真實感,已令世紀初的觀眾十分震驚。
西部片一直是美國電影最重要的類型。從電影史的觀點來看,西部片更是美國獨一無二的電影類型。其他電影類型如歌舞片、偵探片等能夠跨越國界,但典型西部片只能在美國出現。愛看西部片的觀眾遍及全球,但其他國家卻不易移植,原因可從四方面分析。
西部片反映了
美國獨特的建國歷程
第一,西部片以美國建國初期的西拓史為題材。美國是移民國家,最早的移民從歐洲經大西洋抵達美國東部。開拓美國東岸的初期,清教徒移民與美國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即所謂印第安人(Indians)有大量的接觸交流,一六二○年第一批乘五月花號抵達的清教徒移民,甚至是靠印第安人幫助才能安頓下來。美國這片土地於十七、十八世紀初是英、法、西班牙的殖民地。殖民地最初沿東岸建立,其後新移民一波接一波往西部遷徙。十八世紀八○年代獨立戰爭後,移民的版圖逐漸從東部往中西部擴張,對西部開拓更見規模。至十九世紀,移民已跨過中西部抵達西岸。當時湧現的華僑移民,便替美國舖設鐵路連貫東西。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基本上已完成整個西部大開發。美國移民自東向西征服荒野,過程長達二百多年。從東向西的「移殖」過程中,尚未被全面開拓的西部是移民心目中的邊疆(Frontier),是待開墾的處女地,讓人冒險、開拓的對象。美國東岸所言的「邊疆」、「拓荒」,均指西岸;因此所有西部片的背景,必定在美國西部而不會在東部。西部片反映了美國這個獨特的建國歷程。
西部片《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1962)中小鎮村民聚會的飯館由移民家庭開辦。不少移民帶著歐洲舊大陸的舊文化,到美國西部蠻荒拓墾。整個西部的開拓,其實是移民不斷放棄原有歐洲舊文化的過程。《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1956)戲中主角是德國移民家庭,所建房屋帶德國風,對話留著德國口音,從這些痕跡可追溯美國移民的背景和遷徙過程。移居美國的人口最初在東岸建立新文明,揚棄舊歐洲的文化,學習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西拓是對文明與生活方式的再一次揚棄,這一次是棄東岸初建的文明而與蠻荒同化及對抗。他們在西部建立小鎮,鋪設電線、鐵路,建立教堂、學校、郵局等,締造了異於東岸的文明和秩序。西部片,正以這段獨特的美國西拓史為題材。
西部片處理
移民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
第二,世界只有美國才有如此寬闊、未開發的版圖讓移民開拓;偌大的空間只有原住民,龐大的地理空間成為西部片的母題。《日落狂沙》開場時的背景便是亞歷桑納州宏偉的帝皇谷(Monument Valley)。銀幕上展現的空間感無與倫比。從西部片宏闊的景深和空間,可見絕大部份都在外景而非片廠拍攝。西部片所展示的空間感和蠻荒感,是美國以外的歐洲國家所不易看到的。
第三,西部片故事主要處理移民與原住民的互動關係,故事往往是白種移民如何把原住民滅族的過程。
第四,開拓西部的過程中,他們要克服很多自然困難。面對蠻荒絕壑,他們要攀山越嶺,尋找水源,也要種植開墾才能夠在當地定居。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西部,才有如此廣闊而肥沃的土地讓移民開拓。遷徙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的掙扎搏鬥,也是西部片獨特的主題之一,使西部片成為美國獨有的電影類型。
2 拓疆精神的
詮釋、重塑與神話化
不少學者現今把拓墾邊疆的精神(frontier spirit)視作文明與野蠻的對抗(civilization vs savagism)。初到美國的清教徒移民挾歐洲原有文明之「尊」,認為自己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比原住民先進。至於原住民是否等同野蠻人,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另外詳加論析。但是,從美國早年官員或傳教士的報告及記載來看,每次提及原住民,都稱他們為「savages」。Roy Harvey Pearce教授在Savagism and Civilization:A Study of the Indian and the American Mind(1958)最早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以當時非文學的文獻資料,輔之以文學記載,討論文明與野蠻、白種人與原住民這二元對立的文化現象。當時白種人普遍視原住民為野蠻人,因而認為自己負有雙重任務:第一,要征服落後野蠻的種族;第二,要對野蠻人加以教化。在文明與野蠻二元對立的前提下、整個自東向西開拓的過程中,開拓者自居中介(medi-ating)的身分作用,他們帶著文明去大自然拓荒,自視為文明與大自然之間的中介。另一方面,拓荒者遇襲時會尋求政府部隊支援。他們與原住民由於溝通出現問題,加上地方官員處理失當,引致雙方不斷發生磨擦,鬥爭令雙方的仇恨愈來愈深,最後幾乎把原住民滅族,只有少數的印第安部落在美國政府承認下擁有自己的保留地。美國聯邦政府曾多次與印第安人簽約,讓他們擁有保留地的自治權。聯邦政府早期還會委派印第安事務部來專門處理保留地事宜,但這些官員往往貪污舞弊及施政失宜,令部落不斷發生反抗,聯邦要用軍隊來武力鎮壓和保護拓荒者。《日落狂沙》中也有聯邦部隊代表政府的力量剿伐原住民的情節。其實鎮壓也是一種殘酷野蠻的屠殺行為。西部拓荒表面上是向西建立新家園的過程,事實上背後是一場又一場的流血與戰爭。
野蠻與文明的二元對立
回顧當時的歷史環境,美國西部最初並非完全由東岸的聯邦政府統治。西部最初未成為「州」,以前只是區(territory),《雙虎屠龍》中敘述地區報紙倡議把「區」變成「州」,為往後情節埋下重要伏線。當時規定要有相當居民聚居以後,通過投票立法等程序,才能夠成立地方的「州」政府,然後再加入成為聯邦的一員。西部有不少州就是後期才加入美國聯邦政府的。加入聯邦政府,意味著法律的建立。在未有法律之前,西部地區是叢林統治方式,有槍就有法律,當時西部槍手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雙虎屠龍》中由James Stewart飾演的年輕律師到小鎮後才發覺,小鎮當時雖有基本的文明設施,卻全無法律可言。電影中的匪徒Liberty Valance(利伯堤.維納斯),前名即英文的「自由」,果真自由、隨意武力欺壓這名想到小鎮開業的小律師,把他帶來的法律書撕掉。從中可見當時西部的「法律」就是武力。這些情節呈現了野蠻與文明的二元對立,但又有互補性的獨特情況。
《雙虎屠龍》以年輕律師來代表開拓西部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把「野蠻」秩序化、法規化。John Wayne在戲中代表初期的西部精神,以個人槍法代表法律。最初他對James Stewart說,在西部要用私人武力來解決問題。因為當時的西部尚未有集體法治,法律無法把Liberty Valance繩之於法。James Stewart的回應是,John Wayne其實與Liberty Valance一樣,都同樣野蠻。John Wayne用「清教徒」來稱呼James Stewart,可見律師代表從東岸而來的文明。當西部日漸法律化,原來的蠻荒性就會慢慢消失,《雙虎屠龍》中這兩個人物分別代表了開發西部的前後過程; John Wayne代表西部快將消逝的初期拓荒精神,James Stewart則代表西部逐漸文明化、體制化、馴服化的後期變化。
重建了美國的西部開拓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曾有一段孤立主義時期,直至二次大戰後,美國不但打破孤立,更成為西方唯一的超級大國與蘇聯對抗,一直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力量,把國力超越國界向外投射。不少歷史學者認為冷戰時期的美國,往往把世界矛盾視為另一個有待征服的新邊疆(new frontier)。美國認為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其立國精神、經濟制度及宗教信仰完全背道而馳,因而認為自己負有對抗以蘇聯為首的無神論集團的神聖義務,甚至不惜一切也要打越戰,視越南為新邊彊。結果越戰失敗,美國至今仍在檢討。後來蘇聯解體,東歐國家自由化,甚至越南也走資本主義路線,尤其歡迎美國越裔資本家到越南投資,有人便認為當年越戰實不應以武力來打仗,應該發動和平演變的經濟戰爭。這種說法可視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邊疆精神另一個層面的演繹。
而西部片所反映的開拓精神,與美國歷史、美國如何塑造這段歷史有密切關係。某程度上,西部片其實重建了美國的開拓史,並透過電影這個二十世紀大眾通俗文化的主要傳播媒介,將之再次深入民間。這可看作一個詮釋上的循環:由於有西部的開拓才有拓荒精神,當中包括克服自然環境的困難,與原住民的鬥爭等;其後通過電影將之符碼化(codify)為一套系統,這套系統通過電視、電影、小說,尤其是流行小說(pulp fiction),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將西部開拓歷史建構成一種神話;這套神話通過大眾傳媒而再次普及,令原來真正的邊疆精神進一步成為一種傳說,成為美國群眾集體意識中的觀念。由此可見,西部片與美國建國過程有密切聯繫,甚至把建國過程神話化。西部片通過故事情節重塑、再呈現美國開拓西部的過程,製造一種新的神話。(一)
- Feb 05 Sat 2005 07:33
美國西部片【鄭樹森】2005/02/05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