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觀察發現,當個體經歷重大災難事件時,常會有以下的表現:
1.情緒(感受)反應:震驚、懷疑、焦慮、害怕、哀傷、怨恨、罪惡、無助、抑鬱與變麻木、呆滯,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
2.認知(思考)反應:混亂、迷惑、猶豫、擔憂、注意廣度縮減、恍神、記憶喪失或衰退、反覆想起事發景象與自我譴責。
3.生理(身體)反應:肌肉緊張、疲憊、失眠、做噩夢、敏感、心律不整、作嘔、疼痛、胃口變差、性欲低落與健康的狀況下滑。
4.人際(社交)反應:過度依賴、缺乏信任、躁動、退縮、孤立、墮落、冷漠、變得喜歡支配或控制他人,容易引發衝突。
然而,上述諸多反應的強度與持續多久卻有個別差異。一般來說,多數人在三個月內會逐漸好轉。但專家指出,若個案本身具慢性病或精神疾病、以往曾有類似痛苦經驗、現實生活存在其他壓力(如失業、離婚等)或因此失去所愛的人,都可能造成復原速度緩慢,甚至惡化成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重鬱症。
有鑑於此,提供幾點建議,希望有助強化當事者的心理建設,避免後續社會職業功能受影響:
1.悲傷、難過或出現上述症狀在所難免,坦然面對情緒變化,切莫隱藏壓抑,故做堅強狀。
2.莫將所發生的一切任意歸咎為自我的責任,例如抱怨當初若沒怎麼做,現在也不會有這樣的結果。此舉不僅於事無補,也徒增個人困擾。
3.主動與親友談論意外發生的經過與個人目前的想法、感受。藉此宣洩情緒,也能獲得同理與安慰。
4.儘量照顧好自己,平時除需注意飲食均衡、休息足夠與適當補充水分外,若身體許可,也要保持規律運動。
5.讓生活儘快回歸正軌,積極從事先前例行的事務,如上班、購物或娛樂、宗教活動等。即使剛開始會覺得不適應或畏懼,也要努力去嘗試。
6.多參與坊間支持性社團,透過彼此討論與他人經驗分享,不僅可得知相關社會資源的訊息,也能學習如何做好壓力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若隨著時間過去,心情仍無法平復,依舊感到強烈的憂鬱、悲傷與憤怒,認為未來沒有希望,已嚴重影響正常作息時,最好立即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醫療。
【2006/12/06 聯合報】
- Jan 22 Mon 2007 10:07
遭逢巨變後要坦然 切莫隱藏壓抑【聯合報/柯俊銘/屏東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