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語中,作為動詞和形容詞使用的「宅」字,淺而言之、簡而言之,不外就是深居簡出,不問世情──這是我多年以來唯一能傾心接受並力圖躬身實踐的一個概念。而今出門,不免帶有一種充實公德心的自覺:要出去花點錢,活絡經濟。
然而我畢竟近於巢居穴處的動物,但見有人發現了熱鬧而不能不湊者,便替他感到寂寞難受。前不久書展盛會,我和一雙兒女有如逃難一般地穿越過重重人牆,在窒息前一刻衝出現場。心中不免焦躁而自責。試想,好不容易親歷了難得的人氣和商機,我非但不能欣賞、甚至已經不能忍受那集體的熱情了。
杜五郎30年沒出門
達爾文在晚年自嘆其「很久沒有讀詩和欣賞一首樂曲,這不只是我理智上的損失,甚至也是道德方面的欠缺。」在書展會場大門外緊緊抓著孩子的手穿越馬路之際,我自覺也有一種離棄了什麼的「不德」。當天回家寫文章,一想到筆下居然要討論什麼公共事務,就益發慚愧起來。
王安石的妻子有一年上元節要求出門賞燈,王安石說:「家裡到處點著燈燭,不能看嗎?」宰相夫人說:「不只看燈,也消得看人。」王安石緩緩抬起頭來,道:「我不是人,難道還是鬼嗎?」一聲反問似乎揭露了宅人的基本哲學:人是完全自足的;或者;人生是以完全自足為目的的。
沈括的《夢溪筆談》上記載了更典型的一個「宅佬」──潁川黎陽縣尉孫轍無意間發現陽翟地方有位野居的杜五郎,和他已成年的兒子分住著離縣城30里的兩間屋,屋外有丈許寬的院地,圍著籬笆,家居僅此而已。聽說杜五郎30年沒有出過籬門,孫轍不免好奇過訪,一問之下,杜五郎笑了,指著籬門外的桑樹說:「傳言太誇張了,15年前我還到那樹下納過涼呢!既然無用於時、無求於人,何必出門呢?」問他怎麼維持生計,杜五郎說來簡單:從前年輕時躬耕田畝,兼賣草藥;後來孩子能下田,他就不耕作了。此外,杜五郎也賣過藥,但由於鄉人太窮,買不起藥,大家都學會了自採自給,杜五郎也覺得不該「兼鄉人之利」,不過是待人登門扣問,時賣時不賣了。
孫轍又問杜五郎:「平常做些什麼?」答曰:「端坐而已,沒什麼可做的。」「讀書嗎?」「20年前也曾經看過書的。」「看過的是什麼書呢?」「有人送過我一本沒有題簽的書,書裡說到很多回『淨名經』,我也不明白究竟是本什麼書,當時很喜歡那書裡的議論,如今連議論的是什麼也都忘了,書放在哪兒也不記得了。」「那麼你的兒子呢?」杜五郎說:「村童而已。倒是天性淳厚,不妄言、也不嬉遊,出門買些加鹽酪之類的家用,默數他的腳步往返,往往連一步都數不差,他就回來了。」
宅人可用網路交流
杜五郎其人,像極《冷齋夜話》裡形容的一個褒禪山石崖僧,此僧隨身除了一軸度牒,別無它物。問他:「不用缽嗎?」他說:「食時寺有碗。」再問他:「不攜帶經卷嗎?」他說:「藏(音『葬』,藏經閣)中自備足。」「笠帽總要戴罷?」「下雨就不趕路。」「連鞋都不穿嗎?」「從前也穿的,而今壞了就算了,光腳反而俐落。」
問到他為什麼還留著一軸度牒,這石崖僧說:「睡覺當枕頭。」
「無用於時,無求於人」肯定不是拯救低迷景氣的良方,好在今天的宅人還有網路交易可以暢貨之流。然而,古之宅人提醒我們的也是我們久已不思不聞的妙理:我們所真正賴以維生而不得不貪圖的,其實沒有多少東西。
然而我畢竟近於巢居穴處的動物,但見有人發現了熱鬧而不能不湊者,便替他感到寂寞難受。前不久書展盛會,我和一雙兒女有如逃難一般地穿越過重重人牆,在窒息前一刻衝出現場。心中不免焦躁而自責。試想,好不容易親歷了難得的人氣和商機,我非但不能欣賞、甚至已經不能忍受那集體的熱情了。
杜五郎30年沒出門
達爾文在晚年自嘆其「很久沒有讀詩和欣賞一首樂曲,這不只是我理智上的損失,甚至也是道德方面的欠缺。」在書展會場大門外緊緊抓著孩子的手穿越馬路之際,我自覺也有一種離棄了什麼的「不德」。當天回家寫文章,一想到筆下居然要討論什麼公共事務,就益發慚愧起來。
王安石的妻子有一年上元節要求出門賞燈,王安石說:「家裡到處點著燈燭,不能看嗎?」宰相夫人說:「不只看燈,也消得看人。」王安石緩緩抬起頭來,道:「我不是人,難道還是鬼嗎?」一聲反問似乎揭露了宅人的基本哲學:人是完全自足的;或者;人生是以完全自足為目的的。
沈括的《夢溪筆談》上記載了更典型的一個「宅佬」──潁川黎陽縣尉孫轍無意間發現陽翟地方有位野居的杜五郎,和他已成年的兒子分住著離縣城30里的兩間屋,屋外有丈許寬的院地,圍著籬笆,家居僅此而已。聽說杜五郎30年沒有出過籬門,孫轍不免好奇過訪,一問之下,杜五郎笑了,指著籬門外的桑樹說:「傳言太誇張了,15年前我還到那樹下納過涼呢!既然無用於時、無求於人,何必出門呢?」問他怎麼維持生計,杜五郎說來簡單:從前年輕時躬耕田畝,兼賣草藥;後來孩子能下田,他就不耕作了。此外,杜五郎也賣過藥,但由於鄉人太窮,買不起藥,大家都學會了自採自給,杜五郎也覺得不該「兼鄉人之利」,不過是待人登門扣問,時賣時不賣了。
孫轍又問杜五郎:「平常做些什麼?」答曰:「端坐而已,沒什麼可做的。」「讀書嗎?」「20年前也曾經看過書的。」「看過的是什麼書呢?」「有人送過我一本沒有題簽的書,書裡說到很多回『淨名經』,我也不明白究竟是本什麼書,當時很喜歡那書裡的議論,如今連議論的是什麼也都忘了,書放在哪兒也不記得了。」「那麼你的兒子呢?」杜五郎說:「村童而已。倒是天性淳厚,不妄言、也不嬉遊,出門買些加鹽酪之類的家用,默數他的腳步往返,往往連一步都數不差,他就回來了。」
宅人可用網路交流
杜五郎其人,像極《冷齋夜話》裡形容的一個褒禪山石崖僧,此僧隨身除了一軸度牒,別無它物。問他:「不用缽嗎?」他說:「食時寺有碗。」再問他:「不攜帶經卷嗎?」他說:「藏(音『葬』,藏經閣)中自備足。」「笠帽總要戴罷?」「下雨就不趕路。」「連鞋都不穿嗎?」「從前也穿的,而今壞了就算了,光腳反而俐落。」
問到他為什麼還留著一軸度牒,這石崖僧說:「睡覺當枕頭。」
「無用於時,無求於人」肯定不是拯救低迷景氣的良方,好在今天的宅人還有網路交易可以暢貨之流。然而,古之宅人提醒我們的也是我們久已不思不聞的妙理:我們所真正賴以維生而不得不貪圖的,其實沒有多少東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