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3 03:36 am   吾人閱讀《三國》,看到的是故事。藝術家表現《三國》,加入的是人性。小說裡一句「大喜」,一個「猶豫未決」,都能成為編劇「借題發揮」的切入點……

復刻重獻五十年前排而未演的京劇大戲

李寶春整編補創重獻京劇大戲《渭南之戰》,劇中他飾演猶豫寡斷的將軍韓遂。

西元211年七月,曹操與數個軍團鑫戰於渭水。驍勇多疑的馬超與謹慎多謀的西涼太守韓遂結盟,破曹於白楊渡口。

時值嚴冬,曹軍瀕臨潰散。誰知曹操靈機一動,以冰混沙,一夜築成軍營;又派人占領了河西,意與韓馬長期拉鋸。韓遂的謀士楊秋眼看歸路被截,力主罷戰。韓遂左思右想,不肯違背盟約。楊秋被曹軍擄去,曹操從他口中套出馬超多疑。「要破韓馬,離間即可。」

次日,曹操叫陣,要韓遂當面。曹操與韓遂併馬而行,不談軍事,只說當年。會面結束,馬超問韓遂:「說了些什麼?」韓遂答:「沒說什麼啊。」馬超起疑。

曹操給韓遂送去一信,信中多處塗抹,且故意使信差在回程中遭擒。馬超動問,信差說韓遂回覆「照書而行」。韓遂把信原封不動示予馬超。馬超看見塗抹,反而認定是韓遂塗改以矇騙。

馬超疑心特大,又氣勢凌人,韓遂部眾越來越擔心變為砲灰,紛唱「不如歸」。韓遂無奈,派楊秋再赴曹營,居中協調。

曹操見縫插針,韓馬齟齬越演越烈,終至馬超在陣前一槍挑斷了韓遂的手臂。曹操趁韓馬反目之隙出兵,大破聯軍於渭南。

……

作者於製演五十年前由范鈞宏等編劇、李少春等排而未演、甫由李寶春整編補創而復刻重獻的京劇大戲《渭南之戰》前,分享場邊。

時間常替寡斷者決定一切

李寶春整編補創重獻京劇大戲《渭南之戰》,劇中他飾演猶豫寡斷的將軍韓遂。
辜懷群/圖片提供
吾人閱讀《三國》,看到的是故事。藝術家表現《三國》,加入的是人性。小說裡一句「大喜」,一個「猶豫未決」,都能成為編劇「借題發揮」的切入點。《三國演義》裡形容韓遂「猶豫未決」,范鈞宏的《戰渭南》對此未多著墨,李寶春卻從「猶豫未決」四字發展出了韓遂的主戲。在李寶春的筆下,韓遂處在疑、詐、憂、懼的夾縫裡,掙扎於道義與得失之間,瞻前顧後,舉棋不定,以致在蹉跎中喪失了先機。韓遂於決戰前短短一日之內,改變了三、四次心意:從不願降曹,到無奈降曹,到假意降曹,到俯首降曹。

前面提到韓遂無奈遣楊秋赴曹營居中協調,《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的:

操大喜,許封韓遂為西涼侯……定放火為號,共謀馬超。楊秋拜辭,回見韓遂……遂商議,欲設宴賺請馬超,就席圖之,猶豫未決。

顯然韓遂雖同意楊秋前去求和,卻始終未能說服自己。即使到了曹操許諾封侯,韓遂該設法「圖取」馬超的時候,韓遂仍在猶豫。為什麼呢?

問題出在楊秋往曹營出發之後,馬超的堂弟馬岱來看韓遂。他提醒韓遂曹操是個「受降殺降」的奸雄,韓遂若降,恐落得「赤手空拳」,那時曹操殺降何難?韓遂聞言色變:敢情是中了曹操的離間之計!他心念一轉,改「言和」為「詐降」,必也聯合馬超,扳回一城!這一夜反覆計變,韓遂苦熬難眠:

眼睜睜殺機四伏 難度這長夜漫漫
一時間禍臨頭 瞻前顧後
又聞得危機四傳

可惜,時不他予:馬超未及聽見韓遂的「最新計策」便在盛怒下槍挑了韓遂,而韓遂部眾也沒來得及跟上老闆的「木馬屠城計」,而「依約」放火,引來了曹軍。

一陣廝殺過後,馬超全軍覆沒。韓遂帶了剩餘的四萬兵降曹。這次韓遂沒得遲疑,也沒得變卦了。曹操果然奪走兵權。時間通常替寡斷者決定一切。

京劇老戲崇尚行當,生、旦、淨、丑,演的多是典型。李寶春這種抽絲剝繭「演人物」的手法,比較新穎。從他在《渭南之戰》中所賦予韓遂、馬超等人物的內心結構與表演篇幅,可以看出他在「老戲新演」上的一些方向。

根據李寶春打聽,五十年前《戰渭南》之所以排而未露,乃因藝術家「自己嚇自己,沒敢演」;時隔半個世紀,李寶春藉由「拼湊記憶,借題發揮,重新整理」,再現《渭南之戰》。透過他對韓遂內心的剖析與重現,我們彷彿也能想像前輩藝術家身處亂世的焦慮與遲疑。韓遂這個人物的戲劇行動(及「不行動」)如一面鏡。戲裡戲外、現實處境與虛擬感情交互引爆,懾動人心。

李寶春接續少春先生演出韓遂,透過藝術的實踐,重溫、重識、傳承。《渭南之戰》以精湛的藝術手段忠實地描繪了亂世與人性。

【2011/04/13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