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19日報道,5月19日,科學家在紐約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考古發現找到了人類進化中“缺失環節”。考古學家在德國挖掘的一個0.47億年前類似狐猴的骨骼化石,可能是現今猿類、猴類和我們人類的共同祖先,這無疑是人類進化研究中的重大發現。

  人類進化的第一環

  這個類似狐猴的遠古物種被稱為“艾達”,它是一只雌性,其身高3英尺。挪威奧斯陸大學國家歷史博物館喬恩-赫魯姆(Jorn Hurum)說,“艾達”展現了非人類進化鏈的特征(類似原猴類的狐猴),但和人類進化鏈關系更為密切。赫魯姆說“艾達”的發現為始新世以來發現的所有靈長類動物化石提供了完整的古生物學解釋。赫魯姆說,“這是人類進化中的第一環。” 不過,赫魯姆說艾達並不是真正的類人猿。

  據悉,該化石標本是在1983年德國梅塞爾化石遺址挖掘發現的,但當時私人收藏家卻並未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卻把它一分為二,並且把兩部分全部售出。較小部分被科研人員找到,不過這個骨骼化石標本被修補過,以看起來更完整。較大的那部分最近剛剛進入公眾的視野,現在屬于奧斯陸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

  艾達是在德國梅塞爾化石遺址被發掘出土的,這里是始新世時期生物化石的重要發現地。艾達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動物化石標本,甚至還能清晰地在岩石中看到它們身體上的軟毛紋理。赫魯姆說,艾達有和其他腳趾相對的大腳趾,手指尖和腳趾尖有指甲,並且艾達腳上有一塊距骨,這表明艾達和人類有直接聯系。

  化石還保存了艾達腸胃中吃過的食物,包括果子,種子和樹葉。X光照射顯示艾達同時有嬰兒和成人的牙齒,但是艾達沒有像細齒梳子一樣的爪子,而這是狐猴的特征。狐猴也是靈長類動物,但是被認為更為原始,和大猩猩及人類不屬于同一個種群。

  科學家估計艾達死亡時大概9個月大。她向前突出的眼睛和人類的一樣,使她的視場能夠重疊,有立體感和距離感。赫魯姆和他的同事還表示,艾達很可能是在夜間活動。

  艾達骨骼化石的年代背景

  早期智人最早出現在距今20萬年前,起源于非洲,後向歐亞非各低中緯度區擴張(除了美洲),這是人類第2次走出非洲。現代公認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即人類的起源,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出現在約600萬年前,最早出現在非洲大陸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動物。此後,原始人類逐漸從猿類分離出來。 古類人猿最早出現在非洲東部南部,由原始猿類逐漸進化而來,分化為低等類人猿(如長臂猿)和高等類人猿(如猩猩)古猿等。這一分化發生在始新世時期,正好是艾達存在的年代之後。靈長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

  艾達是怎麼死的?

  艾達生活在距今4700萬年前,當時地球幾乎就是一個大叢林,氣候是亞熱帶氣候,哺乳動物正在迅速進化。早期的馬,蝙蝠,鯨魚,最早的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繁榮生長。喜馬拉雅山正在形成。

  赫魯姆說,X光片顯示艾達可能死于手腕骨折。他表示,很可能艾達手腕骨折後,一次她去梅塞爾湖畔喝水,但是不幸卻因湖畔二氧化碳過濃而窒息。梅塞爾湖是由火山爆發形成,靜靜的湖水上和湖畔覆蓋有厚厚的二氧化碳氣體。由于手腕骨折行動不便,艾達慢慢失去了意識。後被水衝刷進湖中,沉入湖底。赫魯姆說,湖底獨特的條件使艾達的尸體得以保存4700萬年。

  據悉,一件艾達的複制品將會在本周晚些時候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也將很快推出。赫魯姆和一支國際研究小組目前將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唐寧)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5月17日1時29分

 NHKが10月から、自然風景や動植物、空撮などの映像素材を一般に無料提供することになった。ホームページにサイトを設け、映像や音声の編集ソフトも使えるようにする。10歳代の子どもを主な対象に想定し、ビデオ作品制作などの映像教育の一助とするねらい。出来上がった作品を番組で使うことも検討する。

 総務省が13日に認可した。対象とする素材は、NHKが保管する四季の景色や貴重な動植物、科学などの実験シーン、空撮風景、乗り物など。著作権処理が必要なドラマやスポーツ、芸能番組は除く。1千本の素材から始め、11年度末には9千本に増やす。

 開設するサイトには、キーワードや分野によって素材を検索できる機能を用意。利用者のパソコンに素材をダウンロードするだけでなく、サイト上での編集も可能にする。作曲家の了承を得た音楽も編集ソフトに加え、映像と文字、音楽を組み合わせたオリジナル作品ができるという。

 NHKは昨年12月から有料ネット配信サービス「NHKオンデマンド」を開始。今回のサービスはコンテンツ活用の第2弾と位置づけている。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生第一要務是洗腳。要慢。要搓。要恬然無事、無所用心。要開始泡時水不甚熱、隨即加熱、再慢慢轉溫、卻又一直保持不冷。須知腳受熱時,上半部的身體常獲得釋放,尤其是腦部。

要做無謂之事。譬似洗腳。更無謂之事,是兀坐。打坐何難也,兀坐已足。然兀自呆坐,是為了心中無事縈繞,要獲得此種放空狀態,亦可外間閒走,邊走邊張望,此為了分神,也為了忘卻自己。

洗腳、呆坐 或看部好電影

養生要宣吐感情。觀情感淋漓盡致、盪氣迴腸、熱淚潸下的電影。這常賴經典老片。故家中不妨備些好的老片錄影帶,如《紅菱艷》、如《北方的南努克》、如《單車失竊記》、《偉大的安柏遜家族》,如印度大師薩雅吉.雷的《大路之歌》等「阿菩三部曲」。以及諾曼威斯頓(Norman

Wisdom)的《小魚吃大魚》或是Walt Disney出品的《飛天老爺車》(The Absent-minded Professor; 1961)這類令我小時笑到地上打滾的片子。

要談笑終夜。需覓良伴,需天南地北旁徵博引聊趣事,往往是古人事,如陶淵明事蹟、如諸葛亮李白曹雪芹事蹟。如伯牙莊周事蹟、如拿破崙甘地事蹟、如史懷哲、Alexander Skutch事蹟。

總之多談世界見聞、旅行趣事,而莫論眼下時政。一場美麗精采的談天,有時一年也碰不上幾回。有些鮮與人交的族類,更不知談天為何事。友直友諒友多聞,多聞之友易覓乎?

亦可談玄說易論風水。探討經方時方,補土泄火、河間派……派。談些Ann Wigmore、雷久南、莊淑旂。

打牌、唱歌 吃多少用多少

要打麻將。然需得佳良搭子。須知人生三大樂,妻賢子肖牌又上張(將老諺「人生三大憾,妻不賢子不肖牌不上張」改成)。

要唱歌。且要唱到教自己酣暢的歌,如有的唱Muddy Waters,有的唱The Doors,有的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在那遙遠的地方〉,有的唱〈Hey Hey Taxi〉。

或演奏樂器。最好有友伴一同jam。不然也要聆樂,並不妨隨之起舞。

然觀影與聽音樂,最美之境,是不期而遇,而不是自己選放出來,如此更有驚喜之效果。

要不接電話。一天中至少須有兩三小時完全不理會電話。不理會,亦養生一大要務。

一天中攝取貯存的營養,應在一天的結束時,將之耗使至盡。這也是晚飯要吃得早的道理。

也就是說,既吃那麼多,便用那麼多。或,不用那麼多,便不吃那麼多。

倘不在外間用勞力,便不該吃太營養之物。

睡覺亦是,應是體力耗至竭盡時,否則還不該睡覺。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9/05/1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挪威的雷巴克17日以一首個人創作的「童話」(Fairytale)擊敗其他24名參賽選手,拿下在莫斯科舉行的第54屆歐洲歌唱大賽冠軍。但這次大賽也因同性戀者藉機示威引爆警民衝突和政治陰影,影響地主俄國有意改善國家形象的努力。

這是挪威人第3次在這項堪稱歐洲跨國版選秀比賽中奪冠。雷巴克(Alexander Rybak)總積分387分,遠高於第2名的冰島選手的218分及第3名亞塞拜然選手的207分。23歲的雷巴克在賽後記者會說:「挪威人終於在國際歌唱大賽中占有一席之地。」雷巴克奪冠使挪威取得下次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主辦權。

生於白俄羅斯的雷巴克賽前就是各方看好的奪冠大熱門,在決賽中,以出眾的歌聲及精湛的小提琴琴藝擄獲評審及電視觀眾的心,最後積分並創下歐洲歌唱大賽舉辦5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決賽的最後結果採電視觀眾電話票選與各國評審評分合計的方式。

本屆比賽估計吸引逾億電視觀眾收看。為期5天的比賽耗資4200萬美元,創下歐洲歌唱大賽耗資最鉅的紀錄。部分選手同時配合華麗舞台表演,連英國音樂劇大師韋伯也間接參賽,專門寫了首歌讓英國代表Jade參賽,不過只拿到第5名。

政治也軋上一腳。主辦單位鑑於喬治亞選手的歌曲蓄意攻擊俄國,而於今年稍早禁止喬治亞選手參賽。喬治亞與俄國去年8月曾因領土糾紛短暫交戰。

俄國試圖藉主辦比賽證明它的好客及日益重要的地位,但部分同志權益分子16日在莫斯科示威遭拘捕,使俄國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2009/05/18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說,西洋人只用眼睛很難區別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我在街上就能一眼認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因為我有秘訣。

  在國際機場的大廳里,看到各國的旅行團,我們來從中分辨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吧。

  比如,十個人的團隊。一個人在說,其他人都在聽著,不時笑而作答的,肯定是日本人;十個人中,八九個人都在大呼小叫的,是韓國人;五六個人在說,其他人一邊聽,一邊四下里張望的,不用說,是中國人。

  日本文化是集團主義的文化,日本人尤其重視集體優先的性格。他們服從集體,向集體妥協,希望把自己融入集體。為此,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個性。所以,代表集體的一個人在說話,九個人洗耳恭聽,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先聽,然后配合集體行動。即使說話的人不是代表,不喜歡強調自我主張的日本人,也會把話聽完的。

  韓國人,即使代表在說話,他們也要各抒己見。並且,即使在一個人說話也就行了的情況下,他們也要分別大聲強調自己的主張,于是就變得吵吵鬧鬧的。與日本人集團主義文化類型恰恰相反的個人主義文化類型,使韓國人更具有個人主張優先的傾向。

  中國人也屬于“個人”型的文化,在強調自我主張上,比韓國人並不遜色。但是,比起韓國人,中國人有能夠控制自己感情的“成熟”。中國人能夠故意裝糊涂,不斷確認自己的位置,從而控制自己的個性,這就是“明哲保身”哲學。中國人不像韓國人那樣耿直強烈地主張自我,而有不時裝裝傻的智慧。所以,五六個人說,其他人一邊參加談話(或裝出參加的樣子),一邊環顧四周。

  問題是環顧四周的行為。中國人無論到哪兒,都有環顧四周的習慣遠在異國他鄉,也是積習不改。

  在日本的地鐵里,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光景:日本人總是面無表情地打磕睡,默不作聲;要是有人一上電車就四下張望,視線不在一個地方停留的話,他肯定是中國人。四下張望的動作,既不是好奇心使然,也不是在尋找什麼。我分辨中國人的秘訣,就靠這個動作。同一次車上要是有韓國人的話,他們不會像日本人那麼毫無表情,而會表情豐富。可是,韓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左顧右盼的。

  在日本著述頗豐的中國作家孔健認為,中國人的左顧右盼的行為是出于騎馬民族的習慣,即經常面臨危險的環境、警惕四周的習慣的延續。可是,韓國人也是騎馬民族的后裔,日本人從體質上看也是蒙古民族的后裔。如此理論的話,我覺得,其結論似乎有些牽強。我們必須從其他特徵中尋找原因。

  在水土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維持貧困生活的中國人,很早以前就身受盜賊之苦,強盜橫行時,並不以竊人財物為恥。竊者,須警惕四周,以防被捉拿歸案;被竊者,亦須百倍警覺,以防禍從天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于是,年年歲歲世世代代,就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習慣。

  三種不同的德行

  在日本生活,就可以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日本是狹小的島國……”或“因為是有島國德行的日本人……”在與外國人接觸的時候,只有日本人才時時意識到本國的國土。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的國民性和民族氣質的形成是與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曆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如果我們說日本人有“島國德行”的話,那麼也可以說韓國是“半島德行”,中國是“大陸德行”。而這三種德行則象徵性地表現了這三個國家的國民性和民族氣質。

  我到日本留學后總是感覺到日本是那麼狹小。日本人自己也經常掛在嘴邊的“狹小”,不僅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封閉性,在曆史中長期處于與外界隔絕沒有交流的環境。由于都是同一民族同一氣質的人們共同擁有同一性質的文化,所以對異文化時刻抱有一種警惕,心胸無法坦然相見,這種排他心理就是“島國德行”的典型特徵。

  狹小的心理,其正面的表現,我們可以舉出細致認真、精密准確等,日本人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優良的產品——質量,還有新干線准確的停發車時刻,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無論做什麼事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是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大國的根本保證。

  但是,日本人總是生活在緊張的環境里,心里的那根弦始終繃得很緊,所以不信任他人是與生俱來的性格特徵。“臉在笑,心在哭”,不願讓他人看透白己的內心,這也是“島國德行”的一大特徵。外國留學生批判“很難和日本人交朋友”,其根本原因也還是“島國德行”。

  日本人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孤島生活培養出來的對外國文化的極其強烈的好奇心。正如很多專家所指出的,日本一次也沒有受過外來的侵略與徵服的經驗,才能夠心無芥蒂地引進外國文明。在地緣條件上,日本與絕對強大的文明國家中國相距不遠不近,更便于吸收中國文明,並進而創造出獨特的日本文明。

  日本人在旺盛的好奇心的驅動下,貪婪地吸取外國文化“好的東西”,巧妙地使其改良成本國的文化。從古代到近代通過朝鮮半島引進中國文化,明治維新后引進西歐文化,現代引進美國文化,日本的文化發展史就是成功引進吸收外國文化的曆史。

  所以,可以說日本文化是在曆史上不斷接受外國文明恩惠的“接受文化”,然而遺憾的是日本對世界的貢獻,比他們接受的要少得多。

  中國的“大陸德行”和日本的“島國德行”形成鮮明對比。大地無限寬廣,長江黃河浩浩蕩蕩,高山矗立仿佛天然屏障,長城萬里猶如巨龍縱橫……

  與中國的廣闊的疆域相符的是中國人大多具有大度、悠然自適、不拘泥于一時一事的性格特徵。從古代起不斷反复地與異族戰鬥、融合,至今已經使56個民族生活在同一國度。這種曆史體驗帶來的是心靈的開放和無與倫比的耐久力。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被稱為中華文明,在東亞亦建立了無與倫比的華夏文明世界,所以一直有作為中央文化根據地的自豪感,大國優越意識極強。這種“大國意識”可以說是“大陸德行”的重要內容。絕對強大的中華文明,其影響不僅局限于朝鮮半島和島國日本,這種作為文化輸出國的優越感,今天也還存在于中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把日本文化界定為專門接受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影響的“接受文化”,那麼,中國文化則是“給予文化”。中國人今天也還經常稱日本為“小日本”,這就是大陸優越感使然。

  韓國既不是大陸也不是島國,她位于二者之間,擔負著橋梁的作用,所以總是受到強大文明的侵入,這是宿命。

  在這種宿命的關系里,半島人總是按強大國家的臉色行事,在順從和反抗的不斷往复中培養了既不是“大陸德行”,也不同于“島國德行”的“半島德行”。總的說來,這種半島德行,有心靈上的封閉性,也有在主張自我的同時控制自己的心理,可以說是“淚水與笑臉”同在。還有對大陸文化的自卑與對島國文化的優越感。

  大陸文明是“給予文化”,島國文明是“接受文化”,半島韓國則可以說是“接受、被索取文化”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的中文夾雜很多時興的日文,如甚麼「大出血」、「割引」、「本日大賣出」、「年中無休」、「人氣」,更不要說那些閉門造車的假日文如「優之良品」等等了。

還有沒有人記得?70年代的時候,香港計劃興建Mass Transit Railway(MTR),到底中文名應是怎樣叫,曾經有過一場大辯論。

當時政府高層有些人,想到用日本的同類交通工具的名稱「地下鐵」,馬上就有人跳出來反對,說不應用這不倫不類的日文,還附帶了很多民族大義、國仇家恨的理由。政府卒之正名為「地下鐵路」,沿用至今,但香港市民都簡稱為「地鐵」了。

中文和日文,歷史上有很多互相影響的關係。日本原本只有口語,沒有書面語,從中國輸入漢字,是日文有書面的語言之始,後來再以漢字為本,簡化筆劃,先後發展出兩套注音字母:「平假名」和「片假名」。

現代的日文,是漢字 +「平假名」 +「片假名」的混合體。

日本向外開放和實施現代化要比中國早,很多西洋學術、器用和概念都首先登陸日本;大量的外國新名詞,由日本先用漢字翻譯了。(戰後的日本則儘量在日文中減省漢字,另一方面翻譯外文名詞儘量用「片假名」拼音就算,此乃後話了)。

中國在清末要引入新學,派出不少人留學外國,到日本的相當多,因利成便,把很多很多的「日本漢字」詞語搬過來用。其中有些詞語是中國固有的,但跟從日文的習慣來賦與它們新的意義。

讀南京大學中文系王彬彬教授的文章「近代中文詞彙與日本的關係」,他說「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

我又翻翻手頭上一本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1970(譚汝謙、林啟彥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原來現代漢語中有那麼多的日文!

請看以下一些我們每日都用的詞語,想不到原本都是日文吧:


銀行、積極、消極、肯定、否定、電話、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人權、支配、工業、主任、出口、生產、主動、主觀、出版、理論、哲學、原則、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主義、法律、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多元化、形而上學、俱樂部、唯物、唯心、動議、進化、國際、漫畫、廣場、導師、機關、環境、體育、~~化、~~主義、~~觀等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永遠在身邊

作者:白石一文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05/08

內容介紹

因罹患憂鬱症而辭去工作的青野精一郎,在離婚後孑然一身回到故鄉博多,唯一的依靠是青梅竹馬的好友,在九年前因肺癌復發回鄉的津田敦。除了憂鬱症揮之不去的陰影、沒有經濟來源的恐慌,青野還得面對兒子高昂的學費與好友棘手的外遇問題……

這些辛苦大半輩子的男人各自懷抱著肉體的、精神的,以及經濟上的恐懼與不安。而生活有時就是這麼悲哀,這般無奈,他們必須順應上天、死心認命?還是有可能在形同斷垣殘壁的人生困局中重來?

新書內容搶先看:

人的一輩子就是出生、活著和死亡。我在心中默念著。「出生」和「死亡」的確如他所說是註定的,但問題是夾在兩者中間的「活著」可就麻煩了。想到此,就會覺得和小學同學像這樣一塊兒吃飯、喝酒,一起漫步在冬天的夜路很不可思議。這四十年來,我到底做了什麼?

「果然是花粉的影響嗎?」

醫生微微偏著頭說:「嗯,不清楚,現在還沒有到那個季節吧。」

記得去年三月底的時候眼睛開始出現症狀,那時候我剛搬離池袋的房子,搬進現在住的地方。自從三年前罹患花粉症後,去年春天起便無法配戴隱形眼鏡。

「目前的狀態最好不要戴隱形眼鏡吧?」

「對,你兩隻眼睛充血情況很嚴重,差一點就變結膜炎了,至少這幾天要避免配戴。」眼前這位女醫生輕蹙眉頭說道。

不知道她幾歲了,看起來像是二十多歲,實際年齡可能更大吧。她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集中在臉部中央,但應該稱得上是清秀佳人。

眼科檢查結束,診療室亮起燈光,立刻看到她偏短的裙子下露出的纖細雙腿,和白袍下頗為結實的腰。

一邊聽診斷,一邊忍不住想像這位女醫生的裸體。不知道她做愛時是什麼樣子。我在腦海中想像,卻無法勾勒出具體的畫面。

今天的狀況似乎不太理想。

「我會開眼藥水,消除你眼睛充血的情況,戴隱形眼鏡時不要用。」

「謝謝。」我向她行禮道謝。「多保重。」女醫生行禮如儀地笑了笑,立刻伸手拿起桌上下一名病患的病歷。

回到候診室等待領藥、結帳。我拿下眼鏡,拿出口袋裡的手帕擦了擦鏡片。平時戴旳是日拋式隱形眼鏡,如果症狀和去年相同,代表在梅雨季節之前,都要戴這副眼鏡。我將鏡片對著天花板的燈光一照,發現鼻墊旁有一小塊弦月形的污漬沒擦乾淨,於是,又仔細擦拭了一番。

離開「香椎濱診所」時剛好五點,我和阿敦約定五點在一樓星巴克前的長椅見面。雖然診所和約定地點分別位在伊旺香椎濱購物中心的二樓和一樓,但我還是快步地往下樓的電扶梯方向走。晚餐時間快到了,到處都擠滿了人,不時和提著大紙袋的女人或是推著嬰兒車的母親擦身而過。

五點零五分,來到約定的地點,阿敦身穿深咖啡色的羽絨衣和舊牛仔褲坐在木製長椅上,身旁放了兩個超市的袋子,正看著前方人滿為患的露天咖啡座。客人幾乎都是年輕人,店內充滿嘈雜的氣氛。

我走了過去,在他背後打招呼。

「抱歉,抱歉,我遲到了。」

阿敦轉過頭,略微呆滯的表情立刻恢復了神采。

他站了起來,把其中一個袋子交給我,裡面塞滿了六罐裝的氣泡酒、一瓶威士忌、柿米果和魷魚絲的袋子。阿敦拿起裝了白菜和長蔥的另一個袋子說:

「那走吧。」

我們走出正門,穿越有一座大噴泉的公園,在香椎濱中央的十字路口等待紅綠燈。前方上行和下行四線的車道和福岡都市高速公路的高架橋平行,一整排支撐高架橋的水泥橋墩向左右兩側綿延。不知道為何,每次看到這幅景象,就覺得有一條巨大的蛇在道路中央蠕動。

「過了這條馬路,就在右邊的老舊國宅。」

二月初刺骨的寒風下,一直閉口不語的阿敦轉過頭來說道。

我默默點頭。

市營香椎濱國宅只有兩棟面對面的十一樓建築,中間是停車場和兒童公園。

阿敦一踏進國宅內,就逕自走向前面八之二號樓的入口。入口是露天的,貼在公告欄的通知單和丟垃圾日程表被風吹得嘩啦作響。雖然牆壁和柱子沒有塗鴉的痕跡,但都髒兮兮的。公告欄那一側牆對面有一座細長形的電梯,門上有好幾道被鐵釘刮出的傷痕,鏽斑從黃色油漆下滲了出來。

我從去年七月起賃屋而居的香椎國宅距離這裡差不多五分鐘的路程,雖然同是國宅,但和這裡的市營國宅感覺完全不同。我住的地方幾乎都是新建的房子,都有門禁系統,房租水準也和一般民房差不多。

來到這種古意盎然的國宅,使人有一種奇妙的鄉愁。

在高度經濟成長時代,香椎國宅曾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典型大型國宅之一。昭和三○年代,阿敦和我讀的小學、國中的同學有一大半都是住在香椎國宅和旁邊公務員住宅的孩子。

阿敦小三時搬來香椎國宅,轉學進入國宅旁的千早小學。我也和父母、弟弟一家四口住在這片國宅。

阿敦在電梯口按下按鈕時我問他:

「這屋齡幾年了?」

「這裡是昭和五十八年竣工的,早就超過二十年了。」

昭和五十八年是我們去東京工作的第三年。

「當時的十一層樓,應該是這一帶最高的房子吧。」

「應該吧。那時候,這裡才剛完成填海造地,四周一片荒涼。」

阿敦意興闌珊地答道,等待電梯下來。

這一帶開始填海造地時,我們一家搬進父親在香椎宮附近建造的獨門獨院房子,每天從那裡去高中上課。和母親相依為命的阿敦住在改建前的舊香椎國宅,和我讀同一所縣立福岡高中。

然而,我對當時填海造地的風景毫無印象。照理說,高中後,我也經常去阿敦家玩,應該曾見過國宅堤防外的大海漸漸被填平的景象,卻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記憶。

電梯來到九樓。電梯廳內放了幾輛三輪車和腳踏車,都積滿了厚厚的灰塵。我跟著阿敦,走向右側的開放式走廊。五點多了,夕陽已經西沉,通道的鐵柵欄外,夕陽下的高速公路高架橋竟然近在咫尺。曾經近在眼前的大海,如今即使站在高處,卻連海的方向都搞不清楚。

阿敦大步向前走,在盡頭的一室門口停了下來。九○九室。門牌上用麥克筆寫著「坂下輝夫」的名字。上了奶油色油漆的鐵門已經斑駁,上面貼著一塊寫著「九樓組長」的磁鐵牌。

阿敦從長褲口袋裡掏出鑰匙,沒有按門鈴就開了鎖,打開門。

「你好,老爹,是咱!」

說著,他快步走進屋裡。「你好,打擾了。」我一邊打招呼,一邊脫下鞋子跟了進去。

走進玄關,打開走廊右側的門,是一間鋪著木質地板的餐廳兼廚房,身穿便衣棉袍的坂下老爹坐在左側三坪大房間的暖爐桌內,正看著電視。

「好久不見。」

阿敦打招呼說,老爹頭也不抬地輕輕揮了揮右手。

阿敦似乎對這裡的廚房熟門熟路,把買來的食材排在流理台上,分別收進冰箱和食物櫃。我無事可做,但又不能鑽進老爹占據的暖爐桌,只能提著超市袋站在門口。

阿敦動作俐落地收拾好雞蛋、蔬菜、豆腐和蒟蒻條後,雙手拿著一盒草莓和不知道什麼肉,以眼神催促我一起走去老爹旁邊。我們並排跪坐在暖爐桌前。

「老爹,咱買了草莓。」

他把那盒草莓遞到坂下老爹的鼻下。坂下老爹一頭白髮理成平頭,突出的額頭似乎訴說著他的頑固。那雙凹陷眼窩中顯得格外有力的眼睛瞥了我們一眼,沒好氣地說:「咱不吃草莓,吃了肚子會著涼。」

「別這麼說嘛,咱洗好後,會把蒂剝掉,放在冰箱裡,等你想到的時候再吃吧。如果不偶爾攝取一點維他命C,很快就會變老人痴呆。」

阿敦把手縮了回來,從我拿著的超市袋裡拿出氣泡酒、三得利老伯(Old Parr)威士忌和下酒菜,排列在暖爐桌上。

這時,坂下老爹的目光才終於離開電視,轉頭看著我們。

「老爹,他叫阿精,是咱讀小學時的朋友,今天晚上咱們三個人熱鬧地喝酒,所以找他一起來。」

阿敦說完,老人看著我的臉。

「幸會,咱叫青野精一郎。」

我低頭行禮,老爹也一改剛才的態度,向我鞠了一躬,聲音低沉地說:「咱叫坂下輝夫,歡迎你來。」

「老爹,咱去岩田屋買了好吃的雞肉,今晚來吃雞肉壽喜燒。」

阿敦拿起那包肉展示在他面前。

「真讓人垂涎。」

老爹微微揚起嘴角,露出看起來像是笑容的表情。

晚餐的氣氛很愉快。坂下老爹今年八十歲,食慾旺盛,吃了不少雞肉壽喜燒,也大口喝著阿敦買來的三得利老伯威士忌的兌水酒。

「這次的老伯威士忌真的好喝,咱之前試著買回來喝,發現好喝得不得了,所以咱無論如何都想讓你喝喝看。」

阿敦連續說了好幾次,也跟著老爹愈喝愈快。我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再加上明天有事,所以喝起來有所節制。

牆上的古老大鐘指向八點多,老爹不知道第幾次去上廁所時說:

「咱們真的只是吃飯、喝酒而已。」

「那當然啦,咱來你這裡已經五年了,該聊的話早就聊完了。你家人的事已經聊完了,你以前工作時候的事也聽過了,還有你年輕時的英雄事蹟也統統都知道了。至於你肝臟的情況,咱一邊喝酒,一邊觀察你的臉色就知道了。所以,現在只要吃飯、喝酒就好。」

阿敦紅著臉回答說。

阿敦九年前結束了位在銀座的事務所回到博多,博多話已經說得字正腔圓,但我去年才回老家,還無法找回以前的語感。

「但是,老爹喝這麼多沒關係嗎?」

聽說坂下老爹因為多年酗酒,導致肝臟的各項數值惡化,去年在市民醫院教育住院了兩個星期。

「如果對醫生的話照單全收,整天忍耐忍耐,反而會失去自然治療力。偶爾也需要像這樣喝喝自己喜歡的酒消除壓力,而且,老爹只有咱來的時候才喝,每個月最多兩次而已。」

阿敦是在香椎車站前一家名叫「權兵衛」的串烤店認識了坂下老爹。五年前的某天夜晚,兩個人剛好單獨坐在吧檯前相鄰的座位,一聊之後,立刻覺得相見恨晚。之後,阿敦每個月會來這個市營國宅一、兩次,和老爹一起喝酒、吃晚餐。

從去年起,阿敦就一直找我一起來,但我沒什麼興趣,也就一再拒絕。前天,他太太久美打電話給我,阿敦為這件事也打電話給我,再加上事情有點複雜,聊完之後,他順口邀我同行,我當然不好意思拒絕。

實際來了之後,發現阿敦並不是做那些像社工人員之類的事,真的如他所說的,只是隨興地喝酒,所以也很開心。

「平時,老爹按照醫生的叮嚀,每天只喝一瓶氣泡酒,絕對不多喝。不愧是老一輩的人,真了不起!」

阿敦可能已經有了幾分醉意,他語帶佩服地說完後,用力點點頭。

即使真是如此,看老爹喝酒的樣子,不知道這種堅持能夠持續多久。我看著阿敦的臉,暗自想道。

一到八點半,阿敦起身俐落地收拾桌子。坂下老爹也放下筷子,把碗盤和鍋子拿到廚房。

「老爹,明天中午可以把烏龍麵加進剩下的壽喜燒裡。」

「咱知道。」

「草莓已經用保鮮膜包好了,你要記得吃。」

「咱不太喜歡吃草莓。」

一個年近五十,另一個剛好八十歲的男人在廚房裡討論這種事。

九點時,暖爐桌上已經收拾得一乾二淨,阿敦毫不留戀地向老爹告別。老爹也很平靜地目送我們離開。

阿敦在狹小的玄關穿上鞋子,對老爹說:「那咱走了,改天再來」時,老爹突然想起什麼,說了聲:「等一下。」於是回到屋裡。當他再度出現時,手上拿著超市的半透明塑膠袋。

  「這個給你。」

  老爹把塑膠袋遞給他。

  「每次都讓你費心。」

  阿敦說著,接過塑膠袋,打開袋口往裡一看,玄關頓時瀰漫著一陣濃郁的芳香。他出示給我看,原來裡面放了許多直徑三公分左右的木球。

  「這些檜木球都是老爹親手做的。」

  難怪和泡檜木浴時的味道相同。

  「反正很多,你分一點給青野先生。」老爹說。

  「謝謝。」

  我道謝後,率先走出房間。

  時間不早了,開放式走廊和戶外都陷入一片寂靜,電梯上樓的聲音特別響。

  「他送你的東西真有品味。」

  「箱崎有一個臨海回收場,老爹每個星期去那裡三天,專門修理廢棄家具,當然是做義工。聽說他以前是手藝高超的家具師傅,所以,就用剩下的廢材和修補材料做這種東西。因為他知道咱的病情。」阿敦說。

  電梯門打開,狹小的升降空間內只有我和阿敦,酒味比檜木的香氣更強烈。

  「他之前已經送咱很多了,阿精,你拿回去吧,應該對你的病情有幫助。檜木中含有檜醇的成分,具有鎮定情緒的功效,如果泡澡時放進浴缸裡,有助於放鬆身心。」

  阿敦把塑膠袋遞給我。

  「那咱就不客氣了。」

  接過來後,發現袋子很重。

  戶外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冷。

  皎潔的月亮懸在夜空中,弦月剛好出現在JR千早車站附近的高樓旁。

  「啊,真舒服。」

  我們來到道路兩旁銀杏樹林立的柏油馬路上,阿敦張開雙手。附近只有國宅和公寓,路上幾乎沒有行人。沿著這條柏油路走到底,就是香椎東郵局的十字路口。過了紅綠燈,左側就是香椎國宅,右側是我們的母校香椎第一國中和千早小學,兩所學校剛好前後縱向排列在一起。三十多年前,從國宅和國中的這一帶起,也就是我們現在走的地方是博多灣的一部分。

  「那裡的房租多少錢?」

  我回想起剛才離開的坂下老爹家的房間格局。走進玄關後,通道右側是飯廳兼廚房和三坪大的房間,左側也有一間三坪大的房間,正前方還有另一間三坪大的房間,算是傳統的三房一廳,一個人生活綽綽有餘。

  「視收入而定,老爹好像每個月付一萬五千圓。」

  「一萬五千圓。」

  我忍不住羨慕道。我現在住的格局是二房一廳,面積和老爹的差不多,但房租相當於那房子的五倍。

  「像老爹那樣,只要有年金,老年生活也可以過得很愉快。反正,人的一輩子註定就是出生、活著、死亡。」阿敦說。

  人的一輩子就是出生、活著和死亡。我在心中默念著。「出生」和「死亡」的確如他所說是註定的,但問題是夾在兩者中間的「活著」可就麻煩了。想到此,就會覺得和小學同學像這樣一塊兒吃飯、喝酒,一起漫步在冬天的夜路很不可思議。這四十年來,我到底做了什麼?

  來到國中的鐵絲網圍籬前,阿敦停下腳步。

  「應該已經沒有社團活動室了吧?」

  他探出身體,看著漆黑一片的校園嘀咕道。

  在填海造地之前,這個鐵網的位置是堤防。設置在組合屋內的文化藝術社團活動室就在堤防和校舍之間。

  「學生人數減少了,多餘的教室便用來當社團活動室了吧。」

  「去年文化祭時,咱冒充家長混進學校,發現校內展示了不少作品,表示美術社團還在。」

  「嗯。」

  阿敦和我在國中時都參加了美術社。

  「從這裡穿過去,去看看小學吧。」

  阿敦鬆開放在鐵絲網上的手,看著位在國宅和國中之間的漆黑小巷。

  「對了,咱還沒有進去小學看過。」

  「現在三更半夜的,怎麼進得去?」

  我住的三號大樓就在前面。

  「也對。」

  他很乾脆地放棄,再度邁開步伐。

  然後我們一起走到了可供車子駛進的國宅入口。

  「要不要上來坐坐?」

  聽到我的邀約,阿敦揮了揮右手。

  阿敦的家在香椎御幸街盡頭,穿過這片國宅,走過國道三號線,大約十分鐘左右就到了。不過,聽久美說,他這幾天都沒有回家。

  「那這些我就不客氣地收下了,謝謝,要不要下次帶點謝禮給坂下老爹?」

  我拿起裝了檜木球的塑膠袋。冰冷的夜風中混雜了木頭的味道。

  「不用操心,那個老爹把真正的好東西都留著給他住在大阪的孫子,給我們的都是一些不重要的東西。不過,他孫子已經差不多有三年沒來看老爹了。」

阿敦笑著說道。他笑的時候,原本的小眼睛瞇成了一條細縫,隱約看到他小時候的影子。

  「咱和久美約了明天上午見面。」

  「是嗎。」

  阿敦突然面無表情。

  「不好意思,給你添這麼大的麻煩。」

  「咱是無所謂,倒是你猜久美約在哪裡見面?」

  「不知道,在哪裡?」

  「她說要在禪林寺見面。」

  阿敦像是嘆息般吐了一口氣。

  「久美老想些莫名其妙的事……」

  他自言自語地說完,凝望著懸在夜空中的明月。

未完……

(本文轉載自麥田出版《永遠在身邊》白石一文)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5.17 03:53 am
水資源日益缺乏,在未來數十年可能引爆全球危機。企業團體未雨綢繆,開始建立「水足跡」概念,並測量產品製造過程的耗水量,以尋找節約水資源的方法。
生產一品脫啤酒需要耗用20加侖水;製造一瓶2公升的汽水耗水更高達驚人的132加侖;從種植及處理棉花,到裁製一條Levi's石洗牛仔褲,耗水則約500加侖。

雖然水資源可透過自然循環再生,但在全球水資源短缺的隱憂下,企業界已開始追蹤產品製造過程的耗水量,以便預測未來產業發展的變數,和尋找管理用水的方法。一些企業不僅計算工廠製程和冷卻設備的用水,也測量原料種植的耗水。

聯合國估計,全球三分之二人口2025年前將面臨用水短缺。美國審計署(GAO)也說,美國有六個州2013年前會出現水荒。

為確保農業供應鏈及工廠製程未來不致苦於缺水,科學家、企業和研究機構去年12月成立國際非營利組織水足跡網絡(Water Footprint Network),協助企業團體及政府測量及管理用水。

荷蘭湍特大學(Twente)水資源管理教授賀斯特拉2002年提出「水足跡」的概念。他與其他研究學者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資料,估算各種產品的製程用水,再推估個人及國家消耗掉的淡水資源。

這些研究除了追蹤直接用水外,還以新工具計算出使用洗碗精、在阿根廷養牛、在西班牙栽柳橙,及在巴基斯坦種棉花等的間接耗水量,發現一杯咖啡總共耗水約35加侖,做一個漢堡要630加侖,而生產一件棉質T恤可能多達700加侖。

如何計算產製商品的水足跡,標準並不明確。有些企業只衡量工廠用水,有些則加計供應鏈中種植原料的用水。可口可樂的裝瓶工廠生產一瓶2公升汽水耗水超過1加侖,但若計入種稙甘蔗用水,需水量暴增至132加侖。該公司說,水足跡的初步數據可能隨方法學更新而有變動。

對許多食品和飲料公司來說,計算耗水不僅改善環保形象,也可節省成本。啤酒廠SABMiller從在南非種植啤酒花,一直到回收啤酒罐前的洗淨作業,追蹤每一產製步驟的耗水,發現95%的水足跡用於種植大麥、玉蜀黍和啤酒花等農作原料,加上工廠用水後,每公升啤酒耗水約41加侖(155公升)。這個發現促使SABMiller農場改採更有效率的灌溉方法。

聯合利華集團(Unilever)估計,2001至2007年間,光減少工廠浪費的水就可為公司節省2,600萬美元成本。該公司開始省水,在坦尚尼亞種紅茶葉及在加州種蕃茄,皆改採滴灌。

百事可樂公司近來也協助印度稻農改良4,000英畝農田的耕作,也使作物更耐旱,也減少耗水。

(綜合外電)

【2009/05/16 經濟日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05月16日蘋果日報
在馬英九上任將滿一年之際,民進黨將舉辦五一七嗆馬遊行,抗議馬政府「快速傾中」與「民主人權」倒退。當然在民主國家每個人都可以表達不同意見,上街遊行也屢見不鮮,不過訴求必須引起共鳴,否則容易淪為自說自話,為遊行而遊行。

民進黨應捫心自問
要批判別人很容易,但想想一年前如果是謝長廷當選總統,現在情形又是怎樣呢?
一年前如果是謝長廷當選總統,那麼有可能:
1.世界經濟仍會遭受重大打擊,台灣也無法避免,政府仍是會提出一大堆救急的政策。
2.消費券應該還是會發。
3.年底縣市長選舉可能又要公投,題目你可以自己想像,八九不離十。
4.正名運動繼續推動,在台灣不允許人間見「中國」。
5.三次金改或四次金改或n次金改繼續下去,有改才能有「收穫」。
6.核四廠可能再度停工,台灣面臨能源政策的十字路口。
7.全面採用通用拼音,藍營執政縣市的漢語拼音不補助、不理會。
8.烽火外交繼續,金援毫不手軟。
9.團團圓圓仍被關在四川,遙望台灣,等到白頭。
10.陳雲林不會來台,當然就不會被困晶華。
11.海基會變閒置單位,員工樂得輕鬆。
12.蘇花高仍然不建,花蓮民眾望穿秋水。
13.阿扁繼續在外逍遙當太上皇,貪污案不會曝光。
14.國軍買官案不會曝光,黑星將軍繼續逍遙。
15.沒有大陸觀光客,沒有直航包機,小三通變小小三通。
16.不會收到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之邀請函,不能以觀察員之身分參加世衛大會。
17.李遠哲繼續享受國師的崇高地位。
18.李慶安早就會辭立委,不會歹戲拖棚。
19.故宮南院繼續興建,不會變花卉館。
20.CEO組閣,張忠謀或郭台銘或林百里或施振榮可能是閣揆。
以上這些都是假設性的議題,可惜人民並沒有給謝長廷機會,但重點是對民眾有利的有那些?是比馬英九多還是少?民進黨如果捫心自問是少很多,那麼嗆馬就會心虛。

心要放在人民心上
其中差別最大的當然是兩岸政策,影響的層面也最廣,在民進黨眼中,馬政府在和對岸的交往當中,讓步過多,以致傷害了台灣的主權。但在批評的同時,也希望民進黨不是只會叫囂,應該提出合理可行的兩岸政策,讓商人和老百姓都有路可走,不要一概以鎖國來回應。
民進黨對一個中國的口號很感冒,其實世界上本來就是只有一個中國,民進黨只要加上「但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即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必懼怕?最後但願五一七民進黨走在街上,心要放在人民心上,腦袋要放在思想策略上,手腳要放在自己身上,並請平安回家,謝謝。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看到了未來,但那是行不通的。

現在本該是環保人士滿懷希望的時候。偽科學在華盛頓不再當道。歐巴馬總統強力表態要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跟我談過的人士現在愈來愈樂觀,認為國會終會採取一套「限制與交易」系統,來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且限制會訂得愈來愈嚴格。而一旦美國人開始行動,世界大多數其他國家也可望跟進。

但仍有中國的問題尚未解決,而我過去一周來大半時間都待在那裡。

與其他拜訪中國的遊客一樣,我也被他們的發展規模震撼。就連最煩人的景象,像是道路上的「萬里長城塞車」,也都是經濟成就的副產品。

但是中國目前的路線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地球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

對於全球暖化問題,科學界的共識在過去幾年來變得愈來愈悲觀。事實上,幾位聲譽卓著氣候科學家最近的預測,都近乎是末日場景。怎會這樣?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增加速度,正達到或甚至超越最糟狀況下的預測。

導致這種悲觀看法的一大原因是,中國已是排放最多溫室氣體的國家,而現在排放的速度還在增加。

中國的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燃煤電廠,排放量在1996到2006年間已經加倍,增加速度遠比前一個十年來得快,而且看來仍將持續加速。今年1月,中國宣布將繼續倚賴燒煤發電來餵養經濟發展,計劃到2015年時,把產煤量再增30%。這個決定將完全抵銷掉世界其他地區的減碳努力。

所以,中國的排碳問題要怎麼處理?

中國人說:什麼都不幹。我在訪問途中每次提到這個問題,就遭到憤怒的回擊,說要中國人限制使用化石燃料不公平。他們宣稱,西方當年在發展經濟時可沒受到這種排碳限制;而且,儘管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排碳國,人均排碳量仍遠低於美國;最後,今日的全球暖化問題不是中國造成的,絕大部分都要歸罪於富裕國家過去的排放。

他們沒有說錯。期望中國人受到我們過去發展經濟時所無的排碳限制,對他們是不公平。但「不公平」依舊不能改變一項事實:中國如果依循西方過去恣意排碳的道路,我們所知的世界就會毀滅。

除了歷史不公,中國人也堅稱他們是在為外國消費者製造產品,不該把目前的排碳都算在他們頭上。但是他們也拒絕採納這種觀點按邏輯推論出的合理作法,就是應該把帳算在外國消費者的頭上,對外國消費者徵收「碳關稅」。中國人不願那麼做,因為那違反自由貿易原則。

抱歉,但是中國製造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後果,總是有人要買單。而且,中國的問題不在於他們製造了什麼,而在於他們是怎麼製造的。記住,中國現在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美國多,但他們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只約美國的一半。(當然,與日本或歐洲相比,美國也是一隻排放量特大的豬。)

好消息是,中國使用能源的低效率也提供了特大號的改善空間。只要採取正確的政策,中國可以繼續高速發展經濟,而不必增加任何排碳量。但中國人必須先領悟到,他們的政策必須改變。

從中國傳出的各種聲明暗示,中國的決策者也開始理解到,他們現在的局面不能永遠持續下去。但我懷疑,他們仍未察覺整個遊戲規則即將改變。

隨著美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終於要一同對抗氣候變遷,他們也將取得道德優勢,拿來對抗不願合作的國家。拒絕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很快將面臨各種制裁,快到超出多數人想像。這些制裁可能以出口稅的形式出現,而許多人將會尖酸批評這是貿易保護主義—但那又怎樣?如果地球變得不能住人,全球化貿易能有什麼好處?

現在就得拯救地球。無論愛不愛,中國都必須盡一份力。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陳家齊譯)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