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人類的起源上,受著基督教的影響,西方社會一直堅持人類是神直接創造的,《聖經》創世紀記述的七日創世,洪水神話乃宗教象徵,其所述離科學相距十萬八千里,然而神創論者為了增強其可信程度,想盡辦法對神創論進行層出不窮的包裝,阿爾馬格大主教詹姆斯‧尤舍爾甚至依據《聖經》計算出上帝造人的年份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鬧出一幕幕科學笑話,歐洲中世紀,在宗教神學統治的黑暗時期,神創論成為唯一真埋,很多進步思想家遭迫害致死。
《聖經》與創造論
《聖經》創世紀這樣記述人類的起源: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6-27)
耶和華 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 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創2:21-23)
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懷孕,生了該隱﹝就是得的意思﹞,便說,耶和華使我得了一個男子‧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有一日,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該隱就大大的發怒,變了臉色‧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你若行得好,豈不蒙悅納,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門前‧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 (創4:1-8)
耶和華造了亞當及夏娃,他們生了該隱,後來該隱殺死了他的兄弟亞伯,以下的記載就令人摸不著頭腦了,因為該隱害怕:“凡遇見我的必殺我!” (創4:14),而耶和華對該隱的許諾竟然是“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 (創4:15)”
真是奇怪!神造人的時候不是只造了亞當及夏娃兩人嗎?而他們只是生了該隱及亞伯,該隱殺死了亞伯後,世上應該只有亞當及夏娃,該隱三人而已,又何來會有其他人會殺他?莫非上帝造亞當及夏娃的時候世界上已存在了其他人了嗎?真是莫名其妙!看來,《聖經》所記載人類的起源疑點重重。
進化思想的誕生
進入19世紀,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科學家己提出很多關於人類源的假說,例如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在《動物哲學》(1809)提出了人類從類人猿演變而來,生物從低級動物形態演化成高級動物的觀點。半個世紀後後,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揭示了生物演化的規律,19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及其性選擇》一書更論證了人類的祖先是類人猿的觀點,終於揭開了人類源的終極之謎,桎梏人類的神創論也得以粉碎。
其實,達爾文的時代受著自身認識的局限和當時科學水平的限制,其理論不免在在著缺陷,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進化論的發展不斷地修正,完善和豐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提供了生物進化的依據,而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人理論則闡釋了古猿變人的內在機制,破解了人類起源之謎。
達爾文之後,赫胥黎發表了人猿同族論,恩格斯站在唯物辯證法的高度繼承達爾文等人的科學成果,於《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1876)一文,發表了勞動造人這一偉大理論。(1)
達爾文、赫胥黎及恩格斯等偉大科學家、理論家的人類起源說己被今天的遺傳基因學等新學科驗證了,現在連小學生也只是把伊甸園的故事當作美麗的神話看待了。
人類的祖先
山東曲阜出土的一塊漢代畫像石把魚、猿猴和人刻劃在一起,可見先民早己猜出人類演變自猿,而猿則源自於魚。的確,從魚到兩棲類動物,到爬行類動物,到哺乳類動物,到古猿,再形成人的的確確是人類起源的階段,現今的科學成果及代石的發現深深印證了這一事實。
埃及古猿
埃及古猿是人類的遠親,牠們是猿類和猴類之間的過渡型,生活在2600-2800萬年前,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
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生活在2000萬年到500萬年前非洲、亞洲及歐洲的熱帶森林裏,身體構造接近現代的黑猩猩及大猩猩。
拉瑪古猿
由於氣候的變代,出現大片平原,使一部份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一部份的森林古猿則繼續棲生在樹上,向著現代類人猿的方向發展。距今約1400萬年前,從森林古猿中又分化出拉瑪古猿,可視為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早期的過渡類型,牠們真正開始下地生活,直立行走,進行勞動工作,使隻手得以解放。
南方古猿
大約距今1500萬年到1000萬年前的時間裡,誕生了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南方古猿,牠是一種由猿到人的過渡型生物,而且牠們己經不再是森林動物,牠們在在開闊平原、河谷坡地和沿河地區,牠們的平均腦容量為400-770毫升之間,大腦結構與人很相似。(2)
古猿演變成人的內在機制
恩格斯綜合當時社會科學的成果,發表了勞動造人這一偉大理論,為人類起源之謎點起了明燈。恩格斯指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自然的進化產生了人類的祖先,通過勞動促使猿轉變成人。
直立行走
古代類人類群居樹上,生活環境造成牠們前肢在樹上攀援和在樹間攀枝行走的行動方式,這種行動方式促使前肢和後肢分化。森林的縮減迫使牠們下地行走,牠們在地上亦開始擺脫用前肢幫助的習慣,越來越多地直立行走,完成了從猿到人具決定意義的一步。
手的專門化
到地面生活後,前肢越來越多地從事別的方式的活動,經過一代代的適應和自然選擇,前肢逐漸變成了手,後肢則變得粗壯而宜於站立的腿腳,漫長的轉變使手變得自由,隨著手的專門化,工具出現了。手從行走中解放出末,學會了使用和製造工具,從事生產,手又是勞動的產物,由於從事生產,手變得愈來愈靈巧,這時猿已成為了形成中的人。
語言和意識的產生
手的靈活性是自然選擇所積累的,手的變化,身體其他部份也相應地發生變異,猿類祖先隨著勞動而促使他們更緊密聯系起來,這使正在形成的猿類產生了一種需要,即到了彼此間有些不得不說的地步了,由是產生了語言。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兩個推動力促使猿腦成為了人腦,與此相聯繫,感覺器官也進一步發育。(3)
由此,恩格斯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全面分析了古猿變人的內在機制,指出了無論是手足分立、工具、語言的產生,腦的發展以及思維意識都是在勞動中出現的。
總結
19世紀中晚期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宣告了傳統教會以《聖經》字面解釋人類起源的不可行性,進化論在生物學界給人類所帶來的革命是巨大震撼的,然而教會刊行的反達爾文進化論宣教小冊子在現今仍然廣為泛濫,以偽科學肆意歪曲進化論,這反映科學教育的不普及。
其實即使進化論的誕生,以基督教為首的創造論者仍可以以神導進化論來解釋人類的起源,而不必要執著於字句上頑固的解釋,這樣一來,創造論及進化論這些宗教及科學之爭就可以避免了。
- May 13 Wed 2009 02:55
轉貼:宗教之辯2
- May 13 Wed 2009 02:53
轉貼:宗教之辯
世界上存在著苦難罪惡一直是不信神者質疑神存在的主要論據之一,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早已提出著名的罪惡問題質疑上帝的存在。
「難道神願意阻止罪惡卻阻止不到嗎?那麼,他便是軟弱無能的。難道他能阻止郤不願意做嗎?那麼,他便是懷有惡意的。難道他既能做到又願意做嗎?那麼,罪惡是從哪裡來的?」
伊壁鳩魯的罪惡質疑在今日仍然有其說服力,基督教的上帝耶和華號稱無所不能,盡善盡美,至愛至善,但為什麼祂創造的人類世界郤是充滿罪惡呢?
在此,Louis P.Pojman教授的《 Philosophy of Religion 》對罪惡問題作出了以下概括:
假如上帝(全能、全知、至善的存在者)存在,這個世界上便不存在(或者說,不存在“不必要的”罪惡)。
這個世界上存在罪惡(或者說,存在著不必要的罪惡)。
因此,上帝不存在。(1)
罪惡的問題一直是基督教教義的固有矛盾,為了回應這個問題,神學家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神正論以辯護上帝,最常聽見的是自由意志說,以魔鬼的引誘以及人的罪性來解釋罪惡的來源,這些神正論是否說得通呢?
神正論的辯護及罪惡的根源
“神正論”這個詞最早見於萊布尼茨的《神正論》,神正論可意譯為“神的正義論”,它旨在論證即使罪惡存在,上帝也是至善的和正義的。正如罪惡問題早已在古希臘被伊壁鳩魯提出,神正論也早在古希臘羅馬就開始了,著名的神正論者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提諾、奧古斯丁、阿奎那、馬丁路德、萊布尼茨等。
奧古斯丁的神正論觀一直是被認為是經典正統的,這是因為他的觀點既符合《聖經》又闡揚了教義,它的“原罪說”,“恩典說”和“救贖論”全面地為上帝的至善全能而自圓其說。
在奧古斯丁看來,惡不是上帝的責任,而是人運用自由意志犯罪的結果,上帝造人時原本是天真無邪,亞當夏娃本居住在無憂無慮的伊甸園,但因為夏娃抵抗不了蛇的誘惑,導致了人性的墮落,失去了原本的善。(2)
儘管奧古斯丁以及很多神學家有一套辯護神的正義的神正論,然而在人文主義者角度,基督教的罪惡苦難問題及原罪說仍然是難以接受的,而且包括奧古斯丁在內的神正論也存在著無法避免的邏輯矛盾,而這也是源於基督教教義內部不可克服的內在悖論所致。以下就三方面回應神學的原罪論,以衡量神正論是否解決了罪惡問題。
終極罪責
“原罪”在基督教教義佔了一個首要的地位,它是基督教理論的前提,在創世紀開首描述亞當及夏娃偷食了禁果,人就墜落了,然後人類就墜入了萬劫不復的罪行中,基督教的救贖、耶穌的被釘十字架等重要理論也是在“原罪”的基礎上展開的。基督教是主張性惡論的,它把世間所有罪責都放在魔鬼及受魔鬼引誘的人類上,而造成犯罪,全因為魔鬼及人類濫用上帝賦予的自由,離棄神而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是,萬惡根源在哪裡?“自由意志”可否使上帝免於罪責?原罪論是否合理?
《聖經》(以賽亞書45:7) 為我們完全解答了罪惡的來源問題,因為:
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
那就是說,所有神正論將會白費心機,因為耶和華親自說造作這一切的是祂耶和華!換言之,罪惡苦難本也是源於耶和華,即使是魔鬼撒旦也是上帝造成的,所以創造主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對自己的創造物的責任。
自由意志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神是完美的,蛇引誘人類犯罪,為了使罪責降落在人類身上,後世的神學家便發明了“自由意志”的觀念,故此罪責應該由人承擔,然而,人犯罪這一事實,我們可質疑耶和華是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我們更質疑這個原罪是否由祂一手策劃的,在祂的造人計劃中,祂沒有理由不知道人會濫用自由意志而犯罪,因為祂是全知,祂亦早在造人之前就知道人會伸手摘禁果食,更甚的是,祂縱容蛇在樂園中引誘始祖,耶和華實在難辭其咎,換言之,整個犯罪故事都是上帝在自編自導自演!
當初上帝造人,祂有兩個選擇,一是造“永不犯罪”的人類,這些人同機械人沒有分別,無自己的思想、感受。基督徒常說神不願人類是木偶似的機械人,那麼上帝另一選擇是造有自由意志的人,這些人有獨立的思想,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志從善或作惡。可是,上帝創造有“自由意志”這類人時,由於上帝是“全知全能”,祂應該知道世人會不會運用“自由意志”來作惡,而可能性也只有兩個:會或是不會,如若人類從一開始就沒有運用自由意志作惡,那麼人類現在仍將會是光著屁股在伊甸園中生活,而基督教的救贖、愛的福音等理論也根本不會出現;可是人偏偏是犯罪了,而這個犯罪的結果他是在全知的上帝所一早已經預知的,換言之,上帝創造了明知會犯罪的人,上帝成為了罪惡的第一因。
上帝所造的人原本是完美無缺的,他們本來在樂園中幸福生活,為何會濫用了自由意志而犯罪呢?奧古斯丁既把罪惡的根源歸因於人類,然而這種有犯罪傾向的人又是上帝所造,這便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論中。奧古斯丁的理論正如一種“虛無說”,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了宇宙;而人類又從虛無中產生了惡。然而耶和華始終是無事萬物的終極因,所以即使人類因何原因或怎樣運用自由意志走向了罪惡,上帝始終難逃終極罪責。(3)
或曰,罪的根源是魔鬼,是魔鬼運用自由意志背叛上帝而墜落,究竟“自由意志”可否使上帝免去罪責呢?在邏輯上說,善與惡本來就是相對的,魔鬼的犯罪才能引出上帝的善,基督教的善惡二元論因此存在著不可解決的悖論,我們頌贊耶和華的聖潔時,其實應該聯想到魔鬼的犯罪也必要的,基督徒更應該尊猶大為聖,如果沒有猶大的出賣,又怎能成全耶穌“偉大”的救贖事業呢?
在自然角度看
在自然角度看,基督教的教義也存在困難,奧古斯丁把罪歸因於人類,而人卻是從先天的完善墜落到罪惡之中的,然而科學事實告訴我們,人類是由等生物長期進化而成的,人類的精神發展和道德也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如此一來,何以能說人類是先天完善的,再進而墜落到罪惡之中呢?
其次,若然把惡歸因於人的墜落,世間的惡和苦難是源於人的犯罪,但世間上很多災難是和人類無關的,甚至人類未出現之前已經發生,例如地震、洪水、旱災等,這同人類的善惡無關,換言之,造成這些災害,只能歸罪於上帝。(4)
救贖能否顯示上帝的愛?
“救贖”是基督教教義中的核心,是耶穌大愛的體現,人需要接受救贖才能洗脫原罪,靈魂得以淨化,死後進入天堂。可是救贖論的邏輯是否站得穩呢?
救贖的基石並不穩固
基督教的救贖建基於人的原罪,可是上文我們已分析了萬惡之源及終極罪責的問題,由於在基督教觀念上,上帝創造了一切,那麼世上一切的惡都是祂創造的直接或間接結果,如果祂從來都不創造,獨立自存,則世上所有的惡將不會出現,萬惡罪責本應就由創造者全部承擔,但基督教卻把罪責推到創造物上,即使加進任何公義,自由意志的概念,仍不能否認世上一切的惡都是上帝創造的直接或間接後果,原罪來源的問題既未明確,救贖觀念更難以確立。
由上帝造人這一刻起,就已經注定這個上帝存在著不可推卸的罪責,祂是萬惡之源,是祂在預知了人類會運用自由意志後仍然創造人類。在基督徒的心理中,上帝造人是為了分享“愛”,人生存的意義便是親近神,感受祂的大愛。但是這種的“愛”,卻是以殘酷的地獄換來的,這是一種建基於報復的愛,因為上帝創造了天堂的同時,也創造了地獄。由於上帝是全知,祂預知了一切結局,在祂計劃創世一刻起,必己預知有無數生靈會因種種因由而要接受永刑,可見從上帝創世念頭點燃這一刻起,就己注定祂的創世便是一種邪惡,因為祂的創世計劃從一開始起,便注定會有無數人要下地獄這一悲慘結果要發生(因祂是全知的),上帝要達到公義的愛,卻免不了要以殘忍手段來達到,即使這種“愛”怎樣,救贖怎樣的“愛”,天堂怎樣的“愛”也無補於事,上帝救贖了罪人,這種說法看似美麗,但這種“愛”背後,卻始終掩飾不住一個事實,都終不能抵嘗上帝要預設無數人要下地獄受罪的悲慘(代價)。
基督徒云,神以獨生了耶穌的寶血贖清了人的罪,耶穌的受死是大愛的表現,並贖清了人的罪。試問,如若耶穌是神,祂死後會復活,那麼他的死有什麼可貴?他跑到世間生活33年,在十架上“死”一次,然後重回天家,享受他在寶座上榮耀的位置,他的死真偉大啊!
如果上帝真正“愛”世人,那麼祂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創造人類了,那麼將不會有天堂,又不會有殘忍的地獄,天下從此太平(可是神創造人,原是想受到人的榮耀)。如果上帝還“愛”世人,那就應在今天就世界末日,以免日日都有人出世,日日都增添罪人,徒增地獄中受苦的人數。
地獄
地獄的意義
若然照奧古斯丁的救贖觀,人類歷史將終於上帝的大審判,然後不信者下地獄受永火折磨,從而彰顯了上帝的公義,這種可怖的歷史結果,絲毫證明不了上帝的愛。這是在說救贖、天堂地獄論沒有一點任何的積極意義,因為真正需要拯救的是作惡者而不是從善者,把不信神者打入地獄永不超生只能顯示上帝的邪惡,而不是仁慈與公義。
我們永遠無法理解,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無論這人怎樣犯罪,這些罪始終都是“有限”的,為什麼要以“無限”的永罰來抵賞“有限”的罪?
那麼,上帝設立地獄,意義何在呢?地獄的設立,既推翻所有“愛”,又無法體現懲罰,教育的意義,更反而體現上帝的殘忍報復慾,現實上,所有的懲罪例如監禁、死刑,不外乎出於懲戒、教育、伸張正義的目的,超出這些就是變質的懲罪,因為這往往是統治者的自私報復心理。故此地獄的設立,除了是上帝為了滿足祂的報復心理及恐嚇世人外,尚有其他?
基督徒多喜歡把上帝喻為慈父慈母,這也是於情理俱不通的,天下間沒有任何父母會永罰兒子,如果祂真是慈父慈母,就應該給兒子有改過機會,而上帝所設的地獄,是無任何改過機會的。
人性的黑暗
基督教教義中最使人反感的就是地獄永火,相信地獄永火教義原本是人性的扭曲!而且基督教的地獄是無盡頭的,變態之極,莫此為甚,這一點近代哲學家羅素和很多自由思想者已作出了有力的鞭撻。
每每看到些原教旨基督徒為地獄永火的存在而辯護,我深感人性醜惡的一面,這其實也不奇怪,基督教信仰往往會令人失去了人性的,看看天主教在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新教神學家加爾文火燒死塞爾維特達兩小時致死等種種暴行,我們便知道,一神信仰是一個危險的信念,它容易使人性良知喪失。
即使在基督教界,例如現代的自由神學,已把地獄的概念淡寫,視為一象徵名稱,又如我所遇到的很多基督徒,也不願承認地獄的永久及具體性,這些現象可視為基督徒良心的一絲尚存,可是現今仍然存在很多原教旨主義基督徒,他們主張的正正是一個最極端殘忍的地獄存在,新教改革家之一的加爾文正正是這樣的人,他說「上帝乃有最充份的理由要永永遠遠刑罰永遠的罪」,主張地獄永刑的基督徒的論據是:「罪的趨勢乃會產生罪,於是成為“永遠的罪”,因此上帝在公義的要求上,就應當以不斷的刑罰來追討不斷的罪,人類不斷的犯罪,公義就不能停止懲罰」「我們乃悖逆一位無限的上帝,其禍所及,乃有無限的邪惡,因此受無限的刑罰」-章力生語。
刑罰的量度,本在乎犯者行為的輕重,輕者輕罰,重者重罰,豈有犯有限罪者受無限罰之理?護教者聲稱地獄是用來補償罪,罪的工價是死,可是我們不能想像有什麼罪嚴重到要永遠懲罰。姑不論“罪”是否來源於人,人的所謂“罪”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的,它只始於人的出生,終於人的死亡,人死後,意識也終止了,何來(不斷的罪)呢?
- May 11 Mon 2009 08:01
【轉貼】五刑
中國古代統治階級對犯罪者使用的五種刑罰手段的總稱。有關五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舜典》:「流宥五刑」。「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 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又《大禹謨》:「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皋陶謨》還記載,有一次皋陶問禹:「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底可行 乎?」禹說:「女言致可績行」(《史記·夏本紀》)。五刑的具體名稱,見於《尚書·呂刑》的為:墨、劓、剕、宮、大辟(見死);見於《周禮·秋官·司刑》 的為墨、劓、宮、刖、殺。
五刑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建立起奴隸主專政 的國家,就開始有了刑罰。漢應劭《風俗通》說:「夏禹始作肉刑。」《國語·魯語上》說:「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說明禹已開始 用刑罰手段,懲罰遲到的防風氏。《左傳·昭公六年》記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漢書·刑法志》也說:「禹承堯舜之後,自以德衰而制肉刑。」夏代刑罰 的具體情況已不可考。商代的刑罰則略詳於夏代,墨、劓、剕、宮、大辟等在古文獻和甲骨文中都有記載。西周的刑罰制度,據《周禮·秋官》說:司刑之職「掌五 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宮罪五百,刖罪五百,殺罪五百。」這是周初的情況。到穆王時期,由於階級鬥爭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進一步 激化,於是命甫侯「作修刑辟」,定:「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這次修訂比原來增加了 500條,但五刑制度未變。從文獻資料看,西周已較普遍地施行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
西漢初,封建統治者為了發展生產、增加勞動力以 及緩和階級矛盾,從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出發,曾宣佈廢除肉刑,以笞、杖來代替。雖然終漢之世,肉刑並未真正廢除,但是,夏、商、周以來的傳統五刑制度,已開 始發生變化。封建地主階級從他們的統治經驗中認識到,即使犯罪者受到懲罰,又使其保持勞動能力,比單純地切斷肢體、割裂肌膚更為有利。所以自漢代以後,歷 魏、晉、南北朝,不斷有關於除、復肉刑之議,並對原有的五刑屢加更定。至北齊,已確定鞭、杖、耐(後為徒刑)、流、死為五刑。到封建制高度發展的隋、唐時 期,商周以來的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制度,終於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這是中國古代刑制史上的一個重大變化。這一變化標誌著中國古代 刑罰制度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的階段。新的五刑制度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
五刑
中國古代對罪犯使用的五種刑罰的總稱。中國自夏代就開始有了刑罰,商代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在古文獻和甲骨文中都有記載,到西周已較普遍施行。西漢 初曾廢除殘傷肢體的肉刑,以笞、杖代替。雖至漢末肉刑並未真正廢除,但傳統的五刑制度已開始發生變化,歷魏、晉、南北朝,不斷有關於廢除和恢復肉刑之爭, 並對原有的五刑屢加更定 。到隋、唐時期,商周以來的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制度,終於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墨 在罪犯面部、耳後、頸項、手臂上刺刻後塗以墨的刑罰,是最輕的刑罰。戰國時秦稱為黥刑,廣泛適用,並與其他刑罰相結合。漢文帝廢肉刑時,黥刑被廢。魏晉南 北朝時期間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再度被廢 。隋唐無此制。五代後晉恢復黥刑,改稱刺字,並與流刑結合使用,稱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對象、部位、形狀各代不盡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廢。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罰。重於墨刑,輕於剕刑。起源於夏,周代廣泛適用。戰國及秦時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漢初亦沿用劓刑。漢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 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後不見於刑典,只有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的贖刑者(見贖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於一般平民。
剕 斷足的刑罰。也稱刖刑。重於劓刑。春秋戰國時普遍施用。齊國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現象,踴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漢初,罪重者斬右趾,罪輕者 斬左趾。漢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為笞五百,刖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棄市的犯人,如願意刖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自魏晉以後,律 典中已無刖刑的規定。但間或亦有實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斷右趾作為減死罪的刑罰。 宮 男子割勢、婦人幽閉的刑罰。始於夏代苗族的蒼刑,夏族襲用,秦、漢時亦稱腐刑、蠶室刑、陰刑。男子割勢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閉,古有兩說。一說為禁閉 於宮 ,另一說為用棍棒椎擊女性胸腹,使胃腸下垂,壓抑子宮墮入膣道,以妨交接。宮刑最初用以懲罰淫罪,後來也適用於謀反、謀逆等罪,並擴大到連坐的犯人子女。 秦統一六國後曾大量適用。漢文帝除肉刑而宮刑不廢。漢景帝允許以宮刑代替死刑。自漢至南北朝時期,宮刑時存時廢,到隋開皇(581~600)初年正式廢除 。後來遼穆宗應歷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復,以後各朝律令沒有宮刑。
大辟
即死刑。其名稱和執行方式各代不盡相同。先秦時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斬、焚、踣、罄、轘、辜等。戰國及秦有鑿顛、鑊烹、抽脅、車裂、囊撲、梟首、腰 斬 、棄市等。漢初以腰斬、棄市、梟首為主。北魏有轘、腰斬 、殊死(斷頭)、棄市四等,後改為梟首、斬、絞三等。北齊 、北周因襲不改。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大抵倣傚隋律,此外,還有不載於律書的凌遲(即分割犯人的肢體)。遼初還有投懸崖、射鬼箭、五車轘、 生瘞(活埋)、炮擲等目。金代有擊腦。此外,歷代還有法外酷刑,如棒殺 、剝皮、醢。
笞
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在奴隸社會已廣泛使用。秦律有「笞十」、「笞五十」的規定。漢文帝除肉刑時,用笞來代替肉刑。漢景帝時因笞刑過 重,減笞500為300,300為200。後又改300為200,200為100 。同時定《箠令》,規定以竹代小荊,削平其節;笞臀部,中途不得更換行刑人。魏晉時,婦女受笞刑笞背。南北朝時的杖刑,實際上即隋以後的笞刑,且多作為流 刑、徒刑的附加刑,其數在200以下,數量不等。隋改鞭為笞,分為10、20、30、40、50五等,並皆可用銅贖。唐沿隋制,並規定受刑人腿 、臀分受,亦允許自願背、腿分受者。宋沿唐制,亦分笞為五等,但允許以笞折臀杖,笞五十者折臀杖十一。遼無笞刑 ,但有木劍、大棒擊背,類似笞刑。金國舊制,輕罪笞以柳條。元代笞刑分7、17、27、37、47、57六等。明、清笞刑沿襲唐、宋制,分五等,可贖刑。
杖
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臀腿的刑罰。起源甚早,《尚書·舜典》就有「鞭作官刑」的記載。漢、魏 、晉都設有鞭杖的刑罰。至南北朝梁武帝時把杖刑列入刑書 。北魏開始把杖刑與鞭刑、徒刑、流刑、死刑並列,為五刑之一。北齊、北周沿襲魏制,依杖數分等,並均允許以金贖 。隋代廢鞭刑,代以杖刑;另立笞刑,以代替原來的杖刑。凡所犯重於五十笞者,則入於杖刑。唐代杖刑同隋。唐律規定,杖皆削去節目;決杖者,背、腿、臀分 受。宋沿唐制,亦分五等,並將杖刑作為附加刑。遼、金、元也均有杖刑規定 。明、清杖刑依唐、宋制,至清末,杖刑廢。
徒
即徒刑,並強制服勞役。起源很早。商代就有牢獄「圉」,周代除死刑外,其他處肉刑的罪犯都須服勞役,為當時五刑的附加刑。秦、漢根據勞役的性質、徒刑期限 和有無附加刑,分徒刑為若乾等級。魏晉以「髡」、「耐」(為徒刑犯人剃髮、剃鬚)作為徒刑的制度,並以此作為徒刑名稱。北魏徒刑按勞役年限分為各種等級, 因此又稱年刑。北齊時由於有附加刑「耐」,也稱「耐罪」。當時除「耐」外,還附加鞭 、笞 ,有的還須帶刑具「鉗」 。北周開始正式稱「徒刑」,並附加鞭、笞,允許以金贖罪。隋唐徒刑作為五刑之一,亦分五等,刑期為1~3年,每等之間相差半年,且不附加笞、杖,准許以銅 贖刑。五代基本沿用唐制,但恢復了加杖制,實際上是一罪兩刑。宋代實行折杖制度,即折減笞杖數目 ,杖後不再服勞役 。遼代有終身刑 ,還加杖,並「黥面」。金代徒刑與唐、宋同,唯將五等改為七等。元代徒刑又分為五等,並附杖刑。明、清徒刑基本相同,即分為五等加杖,准許以錢贖。
流
把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勞役或戍守,不得離開該地區的刑罰。流刑刑名最早見於《尚書·堯典》:「流宥五刑」,作為對墨、劓、剕、宮、大辟五刑寬宥的一種刑 罰 。流刑的名稱,歷代不同,有時稱放、遷、徙。北魏流刑沒有遠近差別。北齊正式將流刑列為五刑之一,亦無里程之差 。到北周 ,流刑從流至距皇畿2500~ 4500里分為五等 ,也有時間限制,最長為六年。隋代流刑分三等,也稱三流。應配者分別居作二年、二年半、三年。應住居作者,三流俱役三年。唐代流刑亦分三等,其裡數比隋代 流刑各加1000里,其居作期限則縮短為一年。役滿編所在為戶,謂之「常流」 。此外,有役三年者,謂之「加役流」。唐代流刑許以銅贖 。宋代流刑所流里程和役年與唐代相同,但附加脊杖。元代沒有流刑。明代流刑沿宋制,均附加杖,並可用銅贖。清代流刑與明相同。
死
即死刑。隋、唐定死刑為斬、絞兩等。五代和宋基本倣傚隋律,但自五代始有為凌遲。遼代將凌遲定為正式刑名,將死刑定凌遲、斬、絞三等。元代同。明、清法定死刑雖僅斬、絞兩等,但有法外刑,如棒殺。
劓 中國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種刑罰。《周禮·秋官·司刑》鄭康成註:「劓,截其鼻也。」劓最早見於甲骨文,從刀從自,「自」是鼻的古字,「龅」象徵用刀割鼻,也 就是劓刑。劓刑重於墨刑,而輕於剕(刖)刑。劓刑在周代適用的範圍甚廣,史稱周初「劓罪五百」,至穆王時增至千條。春秋戰國時期,劓刑仍被沿用。《左傳· 昭公十三年》記載,楚「公子比為王……使觀從從師於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所,後者劓』。」秦孝公時,商鞅之法,「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 之」(《史記·商君列傳》)。劓刑在戰國及秦也用作懲罰士兵的刑罰。《商君書·境內》載,凡攻城之戰,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環,賭諫黥劓於城下。」劓刑 有時與其他刑罰結合使用,如《秦簡·法律答問》載:「不盈五人,盜過六百六十錢,黥劓以為城旦。」漢初亦沿用劓刑,文帝除肉刑,「當劓者,笞三百」,始以 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時,劓刑尚間或使用。隋以後不見於刑典,唯金國早期對於犯重罪的贖刑者,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別於一般平民(《金史·刑法 志》)。
剕
中國古代斷足的刑法(見五刑)。也稱刖刑。《殷墟書契前編》中有字,象徵一人拿鋸鋸斷另一人的足。可見 殷代已有此刑。《國語·魯語》載:「中刑用刀鋸」。韋昭注:「割劓用刀,斷截用鋸。」又《漢書·刑法志》顏師古注引韋昭曰:「鋸,刖刑也。」《說文·耳 部》「聅」字引《司馬法》曰:「中罪刖」。一說剕為臏刑或髕刑,是切去膝蓋骨的刑罰,與斷足的刖刑不同。
刖刑在春秋戰國時普遍施 用,文獻中有很多記載。齊國由於受刖刑者多,曾出現「屨賤踴貴」的現象。踴就是義足。魯國有「兀者」王駘,又有「兀者」叔山無趾。李頤集解:「刖足曰 兀。」鄭國「厲公刖強拐……君子謂強拐不能衛其足。」楚國有和氏得玉璞,楚王以為狂,先刖其左足,又刖其右足。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衛國之 法,竊駕君車者罪刖。」以上是齊、 魯、 鄭、楚、衛等國都有刖刑的記載。秦有刖刑,稱斷足,或稱斬趾。《秦簡·法律答問》說:「五人盜,贓一錢以上,斬左趾。」漢初沿秦制,有刖左趾與刖右趾。漢 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為笞五百,刖右趾為棄市。至漢景帝時,又下令應棄市的犯人,如願意刖右趾,可以聽許,廢除的刖刑又被恢復。自魏晉以下,律典中已無刖 刑的規定。但間或亦有實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斷右趾作為減死罪的刑罰。
轉櫻桃城
- May 10 Sun 2009 10:24
【轉貼】輕孤獨癖(阿斯伯特徵狀群)﹕對我們有何影響
Asperger syndrome: what it means to us
什麼是輕孤獨癖?
你可曾看過「全國孤獨癖協會」的單張 ’什麼是輕孤獨癖?’ (What is Asperger syndrome?)。我們在倫敦的Contact社交小組認為在某方面此單張並不能夠反影我們這組成人的真正經歷,因此我們利用此小頁來描述一下輕孤獨癖對我們的影響和曾經用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
我們描述大家的經驗,但當然每一個輕孤獨癖患者都有他本身的不同程度的技能及困難。
輕孤獨癖是孤獨癖群狀其中的一種殘疾。醫生診症時把這些病患者列入此徵狀群的’高’層(即徵狀沒有那麼嚴重)。
其他診症包括狐獨癖和高度功能孤獨癖。輕孤獨癖通常可以互相交替。輕狐獨癖被視作一種富滲透性,逐漸蔓延的疾病﹕即是說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會受它的影響。
約翰的故事
當別人首次認識約翰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他有缺陷。約翰非常希望能夠融入學校的生活裡面,卻因為不能參與而感到沮喪。他從沒有被挑選參加校隊,在操場上也不懂得怎樣去加入其它人群中。但在數學和電腦方面他卻是十分之出色,和他對笑話的一流記憶令同窗得到不少娛樂。十八歲那年他被診斷證實有輕孤獨癖。後來更證實有運用障礙(dyspraxia)和情緒抑鬱。
成年後雖然他考中學會考(GCSE)及大學預科試都成績優異,但讀大學時功課開始出現困難,直至得到特別的幫助。找工作時也出現困難,直至面試技巧和安排一天工作程序方面他得到特別的支援;他發覺這給他開闢很多新的機會。僱主都覺得他非常勤奮和能幹,特別是他不會錯過細微的事物。
載恩的故事
載恩在學校沒有很多朋友。操埸內的幻想式遊戲令她感到莫明奇妙。同學有時說她沒有禮貌,因為別人所想但不會講出來的東西都被她說穿了。成年後她不能夠隨意交朋友;但她喜愛國際象棋,丈夫也是在象棋會所那裡認識的。丈夫和子女都知道她喜歡有一個常規,如果突然有變動便會令她非常不悅,所以在家裡大家都會盡量遷就她。
她找到一份會計工作,做得很滿意,直至公司重組及大量人事變動。這情況令載恩越來越緊張於是便去看醫生。醫生將她轉介給一名精神病專家,最後證實她有輕孤獨癖。.
輕孤獨癖患者有什麼困難?
輕孤獨癖狀況是很細微 — 它是一種’看不到’的病,所以往往被別人誤解。因為難於捉模,所以醫生診症十分困難,通常它被稱為’三合一的缺陷’ — 它有三種困難﹕
社交困難
溝通困難
想像力困難。
輕孤獨癖很多時包括病患者有特殊的興趣,和日常的秩序被擾亂時便會情緒不安。
以下我們描述一下這三種經歷。
社交困難
“我很想開一次派對,但不曉得怎樣籌備。”
“我認為自己比別人較難交上朋友。”
“社交技巧不是與生俱來的 – 我們必須學習。”
“有時我們會誤解四周環境及訊號。”
“就好像生活在毋人見到的圍牆後面。”
“就像黃蜂被困在果醬瓶內一樣。”
“從電影中我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知道這種看法是不設實際的。”
“我常常忽視社交時別人的暗示,和做錯時不知道怎樣處理。”
“我因為不能參與而感到沮喪。”
“我們發覺只憑眼睛很困難去估計別人的年紀或社會地位。”
“有時我們發覺很困難地與別人對答如流。”
“有時我們覺得與外國人打交道比較容易一些。”
溝通困難
“有時我們需用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別人的說話。”
“我們很難明白一些述語,例如’不知道2加2等於什麼’的意思。”
“別人說什麼我們便信以為真。”
“有時我們不停說話,沒有留意到別人根本沒有興趣。”
“我們沒耐性去等候才輪到自己。”
“很困難令別人去明白我們。”
“假如你有孤獨癖,去明白別人的說話,就像嘗試去了解外語一樣。”
“有時我們覺得很困難,甚至乎覺得受罪要與別人眼睛接觸。別人便會誤解我們是靠不住和不誠實的。”
想像力困難
“我們之中有大部份人發覺最困難的地方是察覺別人的感受。”
“小孩時我們有時不能夠加遊戲埸上的幻想故事遊戲,或者說笑話。當逐漸成長時才發覺我們原來是這樣的。”
“別人明白的東西我們很難才會明白。更難估計別人的想法。”
“很難明白戲劇和故事說些什麼。”
“有時不能認同別人的感受。”
“很難明白細微的情感和面部表情 — 如果別人張大口笑訊息便十分明確,但不太明顯的情緒便不容易察覺得到。”
“人們應該記住不單止是孤獨癖人士才會在溝通及社交方面出現困難。這方面每一個人都會在某些情況下遇到某種程度的困難。只是孤獨癖人士加倍感覺困難,正如他們的人生旅程一樣。”
特別興趣
“我們較容易有支配整個生命的特殊興趣。”
“當有需要的時候,我覺得很難把特殊興趣撒下不理。”
“有時可以發展特殊興趣,使我們能夠培養或學習最喜歡的興趣。”
“別人往往不像我一樣對棋杆產生興趣。”
“我愛花時間觀賞高壓電纜塔,和它們的構造。”
慣例
“我們對更改慣例比普羅大眾較難適應。這可令出外旅行或準時履行新職更加困難。”
“如果有警告在先,我絶不戒意改變。但必須預計週詳,不能夠突然發生。”
起因
對輕孤獨癖的起因,人們有很多套理論,例如環境因素、腦部受損、難產或者嬰兒時期患病。目前還沒有人真正明白它的起因。研究此病的工作沒有停頓下來,但有人認為遺傳因子會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流行程度
任何種族或不同語言的人士都可能有輕孤獨癖。受影響程度男士較多於女士。人們較難看到患輕孤獨癖婦女在社會上的問題。
“輕孤獨癖人士比普羅大眾較易有其他問題,例如失讀症dyslexia (對書寫符號的鑑別和理解發生困難),運用障礙dyspraxia (組織動作能力喪失),消化障礙和精神病。”
我們精於什麼?
有輕孤獨癖會令人十分憂慮和擔心,但是普羅大眾覺得困難的事我們卻輕易做到。我們這一群人大多數是聰明和智商高人一等。以下是我們精於處理的事。
“我對事實和數字的記憶一流— 例如車牌號碼和時間表。我從來不須要記低電話號碼。我對笑話,趣聞及甚至乎整個電影片段都記得一清二楚。”
“十年前的對話我都記得很清楚。(當對方已忘記曾說過的話時,這樣便會產生不同意見。)”
“我十分公正。.”
“我精於電腦方程式。.”
“我精於外國方言。”
什麼可以幫到我們?
“我們需花多些時間去了解有輕孤獨癖的人士。”
“學習時我們需要別人支持 — 例如讀大學時一名外展工作人員教我做某些事。”
“學習上我們必須加緊練習。”
“我們需要別人幫助學習打理家務,和怎樣去處理情感和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別的人若然是談吐清楚會對我們有幫助 — 解釋清楚要做的事和在某些事上給我們實際支持。”
“一般人都需要協助去找尋工作要找到工作便須要別人的支持。找工作和在職時得到別人的支持,足以擴闊我的生命。”
“自僱人士也需要別人支持。”
“別人需要將事情解釋清楚和避免諷刺。亦希望他們行動一貫和記住曾說過的話。”
“假如別人能夠接受和容忍我們的情況和時不時的古怪行為,這樣會幫助我們。”
“假如別人知道我們不會主動與人交往,但得到援助和在我們認為是合適情況之下便會「加入」,這樣對我們會有幫助。”
“我們需要明確的條例,在社交埸合需要別人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如果你用熱誠的態度,很清楚和直接的說,這樣會幫助我們。”
“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優秀的條件及天資上。”
介紹以下閱讀材料
Tony Attwood Asperger’s Syndrome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8*
“輕孤獨癖 — 家長和專業人士指南”
作者﹕Tony Attwood 印刷﹕Jessica Kingsley 1998年*
Gunilla Gerland A Real Person: life on the outside Souvenir Press 2003*
“真人真事﹕牆外的生活”
作者﹕Gunilla Gerland 印刷﹕Souvenir Press 2003年*
Temple Grandin Thinking in Pictures Vintage Books 1996*
“利用圖畫去思想”
作者﹕Temple Grandin 印刷﹕Vintage Books 1996年*
Temple Grandin and Margaret Scariano Emergence Labelled Autistic Warner Books 1986*
“新興的名稱﹕孤獨癖”
作者﹕Temple Grandin 和 Margaret Scariano 印刷﹕Warner Books 1986年*
Martine Ives What is Asperger Syndrome and how will it affect me? 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2001*
“什麼是輕孤獨癖和它怎樣影響我?”
作者﹕Martine Ives 印刷﹕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2001年*
Luke Jackson Freaks, Geeks and Asperger Syndrom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02*
“希臘人與輕孤獨癖”
作者﹕Luke Jackson Freaks 印刷﹕Jessica Kingsley 2002年*
Wendy Lawson Life Behind Glass Jessica Kingsley 2000*
“玻璃幕後的生活”
作者﹕Wendy Lawson 印刷﹕Jessica Kingsley 2000年*
Clare Sainsbury Martian in the Playground Lucky Duck Publishing Ltd 2000*
“遊戲場內的火星人”
作者﹕Clare Sainsbury 印刷﹕Lucky Duck 2000年*
Gisela and Christopher Slater-Walker An Asperger Marriag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2002*
“孤獨癖的婚姻”
作者﹕Gisela 和 Christopher Slater-Walker 印刷﹕Jessica Kingsley 2002年*
Digby Tantam and Sue Prestwood A Mind of One’s Own 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1999*
“自己的套想法”
作者﹕Digby Tantam 和 Sue Prestwood 印刷﹕The National Autistic Society 1999年*
Donna Williams Nobody Nowhere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1992*
“何處都被輕視的人”
作者﹕Donna Williams 印刷﹕Jessica Kingsley 1992年*
* 電腦上實用的參考資料 — 劍僑大學出產的CD或DVD軟件﹕“Mind Reading: the interactive guide to emotions Human Emotions 2002*”(“看透別人心思﹕人類情感的交互式指南2002年”)
* NAS Publications 出售。訂購請查詢﹕
電話﹕ 020 7903 3595
電郵﹕ publications@nas.org.uk
要得到一系列的印刷資料和上網訂購請參閱NAS網站﹕www.autism.org.uk。
- May 07 Thu 2009 22:15
孤島般的雨人天才 撰文╱崔佛特(Darold A. Treffert)、華萊士(Gregory L. Wallace)
這些「學者」的心智有所缺失,卻擁有驚人能力及才華!
令人驚訝、迷惑的奇才
翻譯/潘震澤
萊姆克是位盲人,他從未學過鋼琴。雖然他患有腦性麻痺,也有發育上的障礙,但他能作曲,還能演奏幾千首曲子,絲毫不出錯,就算他只聽過一回的曲子亦然。
萊姆克(Leslie Lemke)是位音樂演奏名家。14歲那年,他在電視上播放的電影裡首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過了幾個小時,他就把這首曲子如行雲流水般毫無錯誤地彈了出來。萊姆克從來沒有學過鋼琴,到目前為止也沒上過一堂課;他眼睛失明,發育失常,並且患有腦性麻痺。目前,萊姆克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演奏及演唱多達數千首的曲子;他也會即席演奏及創作新曲。
瓦洛(Richard Wawro)的藝術作品舉世知名,柴契爾夫人及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等人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倫敦的一位藝術教授看了他童年的油蠟筆畫作時,不禁被「電」到;他形容那些畫作為「了不起的珍品,同時具有機械工人的準確,以及詩人的眼光」。瓦洛住在蘇格蘭,是位自閉症患者。
皮克(Kim Peek)是個行動百科全書,腦子裡記著超過7600本書的內容。他可說出經過美國每個都市、城鎮或是郡縣的高速公路編號,還包括電話及郵政的區域號碼、電視台的代號,以及當地的電話網路公司名稱。如果你跟他說你的出生年月日,他會告訴你那一天是星期幾,以及你滿65歲「可以退休」的那天是星期幾。皮克幾乎能辨認所有的古典音樂作品,也知道某首作品的出版或首演日期,以及作曲家的出生地及出生、過世的日期。他也是在發育過程出了問題,日常生活所需大都仰賴他的父親。1988年電影「雨人」裡由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角色「雷蒙」,就是由皮克的特殊能力所得出的靈感。
皮克有發育障礙,腦中卻熟記超過7600本書,以及美國所有的長途電話區域碼、高速公路編號、郵遞區號以及電視台代號。電影「雨人」雷蒙的角色,就是從皮克得來的靈感。
萊姆克、瓦洛及皮克都具有「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這是種不尋常的情況,出現在各式各樣發育過程失常的人身上,包括自閉症在內;他們整體的心智有所缺失,卻不相稱地具有孤立的驚人能力及才華。10個自閉症患者,以及2000個腦部損傷或智能障礙者當中,可能有一位出現學者症候群。在已知的這類「學者」中,至少一半患有自閉症,其餘的則有他種的發育失常。
關於學者症候群的種種,大部分都還是個謎。不過,腦部顯影技術的進展,使我們對這種情況有更完整的認識,而長久以來左腦半球受損的理論,也由腦部顯影研究得出了支持的證據。此外,一些新的報告指出,在某種失智症患者身上會突然表現出學者症候群。這樣的發現帶來的可能性不免讓人深思︰在我們所有人之間,可能有某種層面的這類天才潛伏著。
學者症候群的定義
早在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有關學者症候群的描述。有「美國精神醫學之父」稱呼的拉許(Benjamin Rush),描述了一位具有閃電般快速計算能力的富勒先生,但除了計算之外,富勒對複雜的數學並沒有什麼了解。當問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個小時的人總共活了多少秒鐘,富勒花了一分半鐘就得出正確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其中17個閏年都考慮進去了。
但是一直要到1887年,這種「缺陷與傑出並存」的特殊現象,才有了更完整的陳述。該年,以鑑定出唐氏症而知名的唐恩(J. Langdon Down)描述了10位具有學者症候群的人士。他在倫敦主持俄爾斯伍德精神病院的30年間,遇見了這些引人注目的人物。目前已不再使用的「白痴學者」一詞,就是唐恩最早創造的。以當時的定義,智商在25以下的人就叫作白痴;至於「學者」(savant)一詞則是從法文的savoir轉化而來,意思是「知道」。
從唐恩的原始描述至今,已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如今,我們從科學文獻裡100個左右的個案記載,對於這些令人困惑的能力,已有更多了解。出現學者症候群的人智商通常在40~70之間,不過也可能發生在智商高達114的人身上。男性出現這種現象的比例特別高,每4~6位男性學者才有一位女性。這種現象可以是天生的,或是後天因為生病(像腦炎)或腦傷而導致。
多數來說,學者症候群所顯露的本事有其限度,通常是以右腦半球為主的一些功能;也就是說,主要屬於非符號、藝術、視覺以及動作方面的才能,包括音樂、藝術、數學、計算方式及其他各式各樣的能力,好比機械或空間方面的性向與才能。反之,左腦半球擅長的是比較連續性、合乎邏輯以及符號式的能力,像是專門負責語言及說話的才能。
從左腦半球找答案
克雷蒙對於看過一眼的動物,不管時間多短暫,都能創造出完美的蠟像。他的銅雕在美國科羅拉多州阿斯本市的一家藝廊展售,也給他帶來全國的知名度。克雷蒙具有發育上的障礙。
1980年,布林克發表了一項戲劇性的報告,對於左腦半球的變化可能引發學者症候群的重要性,提供了更多可信的證據。布林克是美國加州克拉夫頓丘學院的心理學家,他描述了一位正常的九歲男孩,在一顆子彈破壞了他的左腦半球,造成聾、啞及右半身麻痺的意外之後,出現了不尋常的「學者」技能。他能夠修理多段變速的腳踏車,以及設計新玩意兒,例如可以像真人一樣閃躲及快速移動的拳擊用沙包。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自閉症研究院」的林姆藍,也得出支持這種說法的證據。林姆藍手頭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自閉症資料庫,其中有超過3萬4000人的資料。他觀察到,自閉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學者技能,與右腦半球的功能有關;而缺失最嚴重的能力,則與左腦半球的功能有關。
1980年代末期,哈佛大學的蓋許文及蓋勒柏達給左腦受損以及有較多男性「學者」的原因,提供了一項解釋。這兩位神經科醫師在他們的著作《大腦側化》中指出,大腦左半球的發育一般要比右半球來得慢,因此在懷孕期間遭受影響的時期較長,其中有些影響可能是有害的。對男性胎兒來說,血液循環中的睪固酮可以是有害的影響之一,會使神經生長減緩,並造成功能的傷害,尤其在受損機會較大的左腦半球。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男性的右腦半球產生補償,變得更大也更占優勢。這種男多於女的比例不單在學者症候群出現,同時也見於其他形式的中樞神經系統失常,像是閱讀障礙、較晚開始說話、口吃、過動及自閉等。
新冒出的「學者」
出現學者才能的解釋理論之一,是由於左腦受傷,導致具有藝術傾向的右腦進行補償所致。在FTD病人的SPECT影像顯示,局部右腦半球的血流量有所增加(紅色部分)。
近年來,出現了更多支持左腦半球假說的資料。1998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米勒檢視了五位患有額顳葉失智(FTD)的老年病人,這是一種早衰性的失智毛病。這些病人在出現失智及逐漸惡化的過程中,發展出藝術的才能來:他們能夠製作精細的藝術品、繪出優美的畫作。與「學者」相同的是,這五位的創造力都屬於視覺方面,而非語言。以「單光子放射斷層造影」(SPECT)檢查,顯示這些人的腦部傷害主要在左側。米勒還檢驗了另外七位病人,他們出現FTD後,也發展出音樂或藝術才能;結果,他們的腦部傷害也都在左腦。
米勒及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的侯毅遠(現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人,將這些人的腦部斷層顯影圖與一位名叫DB的自閉症學者作比較;DB只有九歲,具有藝術才能。DB的SPECT影像顯示,其部分新大腦皮質有比正常更高的血流量,但顳葉皮質的血流卻下降。(新大腦皮質與高階層認知功能有關,顳葉則負責某種記憶與情緒。)米勒希望繼續研究其他的藝術型學者,以確定這樣的發現是否放諸四海皆準。但單就DB與新獲學者才能的年長FTD患者具有相同的病理這一點,已經相當引人注目;那代表不久之後,研究人員將可能準確找出與學者症候群有關的神經學特徵。
孤島般的雨人天才
這些「學者」的心智有所缺失,卻擁有驚人能力及才華!
撰文╱崔佛特(Darold A. Treffert)、華萊士(Gregory L. Wallace)
翻譯/潘震澤
學者擁有似乎無止盡的記憶力這一點,在生理學上可能是最難界定的。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的密許金,提出記憶具有不同神經通路的說法,包括較高層次的皮質邊緣通路,負責一般稱為語意或認知方面的記憶,以及較低層次的皮質紋狀體通路,負責比較原始、習慣性的記憶,也稱為程序記憶。學者所具有的記憶,似乎屬於非認知的習慣形式。
造成左腦半球損傷的同一批因素,對於高階記憶的損傷可能舉足輕重。因此,學者可能就被迫依賴更原始、未受傷害的習慣記憶通路。無論腦部傷害是來自於激素、疾病,或產前產後的傷害,在某些例子中,就造成了一些與習慣記憶功能相關的右腦技能。在這些情況下,學者症候群就可能出現。
了解大腦的一扇窗
對大腦功能的模型建構,必須連罕見的情況也要能解釋,否則該模型就不算完整。如今我們已有檢驗大腦構造及功能的工具,以此所做的研究,將能夠與「學者」身上所進行的詳盡神經心理測驗作相關分析。上個世紀針對這個主題的文獻中,都以軼事型的個案報告為主,我們希望很快就能以實際數據取代。這些數據是將正常人及有缺陷的人加以比較及對照而得出,其中包括了神童、天才以及「學者」。
對於一般才智與多重形式才智之間的比較,學者症候群提供了一扇窺視大腦的獨特窗口;同時,對於大腦的可塑性,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補償、增添及修補等方面,也可能會有更多的了解。這些研究領域,對於像是中風、麻痺以及阿茲海默症等多種不同情況的了解及治療,都非常重要。
蘇格蘭提利島的渡船︰這幅畫是瓦洛於1978年所繪。瓦洛由父親照顧,他的繪畫也受到父親的極力支持。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學者」的這種藝術才能可能有助於他們發展更好的社交技能。
就算在科學的領域之外,學者症候群仍然有其意義。從這些了不起的人物,以及與他們同樣傑出的家人、照護者、治療師及教師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的知識。其中最寶貴的一課是,他們不只是由神經通路所塑造,這些學者之所以能夠成長、茁壯,是由於關心他們的人付出無私的愛、信心及決心所成就的。在了解大腦及人類潛能的路途上,學者症候群註定要帶領我們走向之前未能到達的境界。【本文摘自2002年8月號「孤島般的雨人天才」一文。】
- May 07 Thu 2009 10:40
超過2200字 史上最大量 周公廟出土甲骨文 改寫歷史密碼【潘杏惠、李宗祐/綜合報導】
2009-05-07 中國時報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六日透露,今年年初,在陜西岐山縣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中所發現的文字已超過兩千兩百個,是迄今發現字數最多的周代甲骨文。且其中出現《史記》人物名稱,有別於過去的占卜文字,預料將帶動西夏研究。
北京大學十一名師生組成的「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參訪團,六日造訪北縣南山中學。率隊的雷興山還透露,北大與中研院史語所正商議合作前往山西考古,若成行,將是兩岸開放以來,首次考古合作計畫,可望開啟兩岸考古交流的大門。中研院史語所也對未來的合作樂觀其成。
雷興山指出,考古專家最近對岐山周公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進行解讀分析,破譯出新的歷史密碼,首度發現周文王父親「季歷」的名字。另外,甲骨文上也記載有「周公貞」的卜辭。
專家認為,過去河北、北京、陜西等八處遺址總計才發現一千一百個甲骨文字,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揭祕,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和甲骨文研究奠定重要基礎,尤其是首次發現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名字,對進一步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此外,其反映的月相定點、數字占卜系統等問題都值得關注,這是甲骨文研究又一次重大發現。
史語所相關學者表示,過去出土的甲骨文都與占卜有關,周公廟出土的有些文字以敘事為主,出現王紀和召公等《史記》人物的名字,前所未見,是很重要的考古成果。
中研院相關學者表示,目前全世界單一研究機構收藏甲骨文數量最多的就是中研院史語所,總數超過好幾萬片,都是史語所在政府遷台前,在大陸考古挖掘出土的甲骨文。但「過去挖到的都是與占卜有關的文字,周公廟過去幾年出土的甲骨文雖然沒有我們多,但很多甲骨文都與敘事有關,周公的名字就出現在甲骨文上,其他還有王紀、召公和畢公等《史記》記載的人名。」
這名學者指出,經研究推估,周公廟出土的甲骨文年代約在商周之交或西周早期,最晚到西周晚期。有些是故意被打碎後,再倒進坑裡;甲骨文表面也有被燒過的痕跡。由於周公廟後方就是宮殿,歷史學者研判,當地可能發生過火災。「這些文物出土後,有關西夏的研究會再掀起熱潮!」
- May 07 Thu 2009 09:00
明書畫家真跡 竟在圓山飯店男廁【陳筑君/台北報導】
2009-05-07 中國時報
「真沒想到,只為了上個廁所,竟在圓山飯店地下一樓的男廁,發現明代書畫家王寵的真跡。」大陸藝術家薛翔,昨日在圓山飯店參加一場書畫藝術交流活動時語出驚人道。他並以學術聲譽評鑑,該書畫不但為真品,市價約為二萬美元;薛翔建議,圓山應立即請專家鑑定,讓作品能獲完善保存。
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宇軒藏品邀請,「中國漢唐詩畫研究院」院長董晴野、藝術美學評論家楊成寅、花鳥工筆大師劉菊清、山水畫家白志強、水墨藝術家褚涵、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考古學副教授薛翔等八位藝術家來台參訪,昨日出席在圓山飯店福全廳舉行的「海峽兩岸中華書畫藝術文化交流」活動。
今年已高齡八十四歲的大陸美術理論家、雕塑家楊成寅表示,這趟來台是圓了自己一個夢想,能實際看到報導中的台灣山水、城市建設,讓他十分興奮。他還說,兩岸分離後,自己一位國立藝專的同學來到台灣,歷史因素使兩人半世紀分隔兩地,這次能在台會見故友,雙方在藝術上皆有所成就,令他格外開心。
大陸藝術家來台交流 意外發現
出生於六○年代的薛翔稱,此次來台是「夢想實踐之行」,在他成長的年代,台灣在眾人心目中,無論是經濟或文化地位,都非常崇高。
薛翔透露,「剛為了上廁所,我在地下一樓的男廁驚訝發現,那裡竟然有一件傳家之寶,那是明代蘇州書畫家王寵的真跡。」他以自己對大陸古玩市場的了解推估,該作品價值約一萬美金。
「男廁中一共有四幅扇面書畫作品,包括王寵、文嘉、張世達、祝允明等四位,其他三幅我都不看好,唯獨王寵這幅,我可用學術聲譽擔保,一定是真跡。」薛翔還打趣說,「我相信主人不是故意把它放在洗手間,他肯定以為那只是一件普通的工藝品,也許是從上海福佑路購得,但現在他應該要擔心被人搶先摘走了。」
- May 05 Tue 2009 08:18
賤民聚落入圖 Google Earth犯日本眾怒【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美聯社東京4日電】
網路搜尋巨擘Google日前將一批古日本地圖納入Google Earth資料庫,其中「賤民聚落」標示引起日本反階級歧視組織的嚴厲抨擊。不料Google靜悄悄移除賤民標示,使該組織更火大。
美國地圖收藏家藍西將擁有的1,000多分古日本地圖電子檔,提供給Google Earth資料庫。使用該服務瀏覽地圖時,程式會隨著使用者查詢的區塊,標示「賤民居住區」,只要按一下滑鼠,還能與日本現今地圖作一對照。
日本地圖出版業者或網站對於這類古地圖非常地謹慎,定加註歷史背景說明,Google之所以犯日本眾怒,就是因沒有附加任何說明。
賤民現稱「部落民」,日本最大的部落民運動組織「部落解放同盟」上月發現Google使用具歧視意味的地圖後,立即告知法務省。
兩周後使用者發現,同批古地圖的賤民字樣均被消除,但這種作法使日本民眾更憤怒。面對日本的不滿,Google僅表示使用地圖為合法行為。
Google發表一篇正式聲明,表示「我們深切關心人權,並無侵犯意圖」。發言人亦指出,Google並非地圖擁有者,該網站只是把資訊提供給使用者。
賤民為日本古代種姓制度中最下層階級,分為「非人」及「穢多」,主要為從事與死亡有關或被視為不潔工作的人,例如皮革工人、屠夫或挖墳者,另外乞丐、麻瘋或罪犯亦被歸類為賤民。
【2009/05/05 聯合報】
- May 03 Sun 2009 06:57
周恩來談格瓦拉
(節選自 周恩來《在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971年5月31日)
現在日本學生的思潮還是複雜的,有托派思想,有格瓦拉派的“游擊焦點”或“游擊中心”的思想。
所謂格瓦拉的“游擊中心”,就是跑到那裡放一把火就走。就象我們的盲動主義似的,脫離群衆,沒有党的領導。這種思想,在世界上相當一部分群衆中有影響,我們過去沒有注意。這一年各方面來的人多一點,談一談,才發現了。格瓦拉跟卡斯特羅在某些問題上有點不同意見,但基本上他們是一致的。古巴的武裝鬥爭成功是帶有偶然性的。當然有群衆,沒有群衆,他也不能成功。由于當時反動獨裁統治很厲害,群衆非常反對,而且美帝沒有意料到那個地方會被武裝的小隊伍奪取政權,所以,是個偶然性的勝利。他們不是依靠長期堅持武裝鬥爭,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來逐步取得勝利的。那個地方小,不可能時間搞得那麽長,美國在那裡還有關塔那摩軍事基地。但是,自從這個偶然性勝利以後,他們又想在拉丁美洲到處用這種方式推翻親美政權。格瓦拉就跑到國外去搞這一套。首先跑到非洲的大剛果,過去叫做剛果(利奧波德維爾),現在叫剛果(金薩沙)。那個地方有武裝鬥爭。在盧蒙巴犧牲以後,基贊加又不行,剩下的一些游擊隊,有的在北部,有的在東部。東部靠近坦桑尼亞那裡有一個指揮的人,到過中國,見過毛主席,名字叫米都迪迪,是很堅强的一個人,一直在東部搞游擊戰爭。結果格瓦拉跑進去了,經過坦桑尼亞,搞了一百多個人都是正規化的。跟他的日記上寫的差不多,到一個地方,過的還是西方生活,吃牛奶,吃罐頭。人家是農業國,不是吃罐頭的,所以吃完了就成問題了。《格瓦拉日記》我們國內有沒有翻成中文?(耿飈:有,印了一些),很值得大家看一看。你們做外事工作的,當人家給你扯起格瓦拉的“游擊中心”時,你不懂得不好,看一看那本書就懂得了。那上面有卡斯特羅的序言。格瓦拉在剛果(金)東部的時候,帶了一百多人,他不是幫助人家打游擊。而是把游擊隊集中起來,對抗剛果的雇傭軍,打陣地戰。雇傭軍有美帝、比利時等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本來剛果的游擊打了兩年多,很有成績。格瓦拉一去,就把人家的軍隊集中起來,脫離群衆,打陣地戰。他曾通過我們駐坦桑使館,送了一封信給我,上頭有格瓦拉的簽名,我不大清楚,格瓦拉怎麽從坦桑尼亞到了剛果。他在信中,提出要什麽東西。很奇怪,要一個很大的廣播電臺,要使整個非洲,連美洲都可以聽到。游擊戰爭怎麽能用這樣大的電臺?想法不對頭,我沒理他。後來,我們駐坦桑尼亞使館證明,他們從那裡撤退了。怎麽撤的呢?因爲陣地守不住了,要分散,背靠著湖,米都迪迪想從湖裡繞路撤走,結果落水淹死了,犧牲了很好的一個游擊英雄。而格瓦拉坐船回到了坦桑尼亞,走掉了,給人家惹了一場禍,使人家遭到了失敗。格瓦拉離開剛果,回到古巴,後又轉到玻利維亞山地,從阿根廷那邊帶來了一批古巴人、阿根廷人,也有一些玻利維亞人。完全是搞盲動主義,不找群衆,甚至把群衆抓起來做俘虜,怕人家走漏消息。武器沒地方存,存在山洞裡。這樣怎麽能發動游擊戰爭?
雖然格瓦拉會西班牙文,到處可以用,但畢竟在本地沒有群衆基礎。他每天都有日記,寫得一清二楚,就是采取大燒、大殺,脫離群衆最後被俘,反動派把他殺了,因此,全世界都聞名了。後來,卡斯特羅得到他留下的日記,還給他寫了一個序言。“游擊中心”,外國字叫“游擊焦點”,主張到處點火。我們說“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但必須那個地方有了燎原之勢,才能燎原。他們認爲不管有無條件,只要放一把火就可以燒起來,這完全是冒險主義和拼命主義。其結果是游擊隊員一個個犧牲了,最後他自己被殺。我國革命過去有盲動主義血的教訓,有戰爭的失敗經驗教育我們。拉丁美洲人民沒有這個經驗,他們覺得格瓦拉是個英雄。我見到智利的一位朋友,他跟我說,他沒想到在他兒子的房子裡挂了兩個像,一個是毛主席的像,一個是格瓦拉的像,進去一看,使他大吃一驚,後來他發現,智利農村這樣的情况很多。現在我們知道,不止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日本都有這種情况,不但挂毛主席的像,也挂格瓦拉的像。青年就是崇拜英雄嘛。知識分子開始辨別不清,尤其在初期找出路的時候,各種想法都有。我們搞了二十二年的武裝鬥爭,艱苦奮鬥,經過萬里長征才取得了勝利。他們想點把火就一舉成功。所以,他們就看不到格瓦拉失敗的教訓,而覺得他是一個“英雄”。
- May 03 Sun 2009 06:57
九十論百里【聯合報╱余光中】
五四迄今,忽已九十周年,思之堪驚。當日的讀書人,為挽救中國之積弱不振,有心引進西方文化,呼聲最高的兩大理念,是德先生與賽先生。賽先生最受歡迎,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未必深入人心,但科技帶來的方便舒適,卻無人拒絕。另一方面,科技後遺症的環保危機,也賦「杞人憂天」以新的意義。
德先生表面上也普受歡迎,其實往往口是心非,陽奉陰違,仍是一位不受尊敬,甚至常遭虐待的客人。這位不速之客,若無自由相助,就有口難言,若無法治支持,就有足難行。所以他的招牌雖然到處高掛,其實店裡的貨卻當不得真。
五四90周年 冷落孔先生
而這麼多年來,孔先生卻被冷落了。西學為用,往往變成西化為體。所以「打倒孔家店」發難於先,「批孔揚秦」高潮隨後,令夫子無所容於天地,錢穆、唐君毅、牟宗三果然「乘桴浮于海」。到了今天,北京卻回過頭來,廣在海外設立孔子學院。台灣也不能免,教育部這些年來一直在「去中國化」,包括「去儒」,「去故宮」,如今杜部長雖已「去冠」,其勢仍未止。另一方式之「去」,則是國科會。科學之於人生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取代一切學問。獨尊科學而輕人文,將使民族之心靈「六神無主」。我一直認為「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早應正名為「國家學術發展委員會」。馬總統關懷中華文化,一直主張「繁體字」應改稱「正體字」,令人欽佩。但是「國科會」應否考慮正名,也望他能關心。
白話含文言 文字有力量
五四另一變革,便是棄文言,行白話,乃有新文學、白話文學。如果有人認為,文言已成冥鈔,白話才是現款,就錯了。文言其實是以成語的身分傳了下來:受過教育的人,每天口頭無可避免地要說許多成語,而一篇白話文更需要一些簡潔、鏗鏘,甚至對仗的成語來滋潤、變化,或加強。無論口頭或書面,如果禁用成語,勢必鬆散而累贅,費力又耗時。何況許多成語都含有生動的比喻,例如「釜底抽薪」、「破釜沈舟」、「心血來潮」、「目光如豆」、「孤掌難鳴」、「眾志成城」。
有些場合,簡鍊的文言才有力量,所以「毋忘在莒」之後有「莊敬自強」,「莊敬自強」之後有「戒急用忍」。就連五四的愛國運動,也不免動用岳飛的壯語「還我河山」。經典之作若不保留原文,也會失去權威,破壞氣氛。論語莊孟,能用白話代替嗎?金剛經、心經,不用鳩摩羅什、玄奘的文言體而改成白話,佛教徒肯念嗎?牧師講道,不還是在用十七世紀的《欽定本》嗎?
慈母手中線 動人又白話
文言與白話並非截然可分。六百年前的《水滸傳》已經用白話寫了,至於宋人話本,就更早了。在文言與白話之間,舊小說的章回體極兼善的過渡。今日的青年未曾經歷此一邊疆,只迷於當前暢銷的翻譯小說,對中文的認識乃停留於平面,而不知有文白對照甚至文白相濟的立體感。
其實古詩之深入淺出者,多非文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能再白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也和文言無關。如果把唐詩宋詞都算在文言的比例裡,是不合理的。老實說,今日報刊上發表的現代詩,有許多比古人深入淺出的詩詞難懂多了。
讀古典文學 涵養好作家
至於古文本身,也大有艱深與平易之分。國文課本選文,艱深古僻的可以避免,平易動人的不妨容納,其間的取捨天地仍大。我的專業是英國文學,應該不算學究中遺老。讀了六十多年英詩,教了五十年英詩,也做了半世紀的翻譯,我的結論是:古典文學與古文,對於現代作家的修養與氣度,教益至鉅。我自己及身而驗,相信對於王鼎鈞、張曉風等,也是如此。
(本文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
【2009/05/0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