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歐美人瘋狂購物季節,有人會乘機下手行竊(shoplifting),但也有一群人反其道而行,他們會把物品偷偷放進商店裡(shopdropping),儘管各有各的動機,近幾年這種行為卻有流行之勢。
《紐約時報》報導,支持反消費主義的藝術家會把包裝了政治訊息的仿製商品塞到賣場的貨架上,而宗教改宗人士就把宗教小冊子夾放在書店內同性戀讀物中。
自行出版作品的個人創作者則偷渡自己的作品,混入「新書區」,還有個人健身教練悄悄把名片放到減肥書籍中,另有積極進取的專業攝影師,偷偷摸摸地把自製名片放到文具店的架子上,當然上面還列出工作室的網址做宣傳。
這種做法不算新奇,但近年來卻大興其道,尤其是有一群高手聚集在Shopdropping.net之類的網站互相交換策略,還有「反廣告公司組織」等團體開班授課,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一些零售商擔心,這種行為可能對購物者構成騷擾,以及衍生法律或安全上的疑慮,尤其涉及到兒童玩具或有註冊商標的商品。
紐約流行搖滾樂團「傑森布洛迪之死」主唱布洛迪表示,他的樂團最近為配合耶誕購物季,其偷放CD宣傳的策略有所改變。
通常該樂團會把宣傳的CD單曲夾在《村聲》周報中,及混入大型音樂商店的架上。最近,該樂團成員悄悄進入百貨公司,把印有設計師品牌的貼紙貼在他們的CD上,然後再偷放入名牌牛仔褲的口袋。
自我推銷者以及宗教團體則特別愛找書店下手。在德州奧斯汀市「書人」書店,當地作家會在同類創作主題的書籍區放置書籤,為自己的作品打廣告。
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鮑爾書店,已有宗教團體把印有基督教漫畫的傳單,偷放到科學類雜誌區,而他們的對手則把聖經移到「科幻小說」區陳列。
位於加州奧克蘭市的藝術團體「戰術魔術中心」本周開始將自製的T恤,混入舊金山灣區的大型零售商「沃爾瑪」及Target店內。他們製作的T恤上印有激進的圖像及口號,像是馬克思、切.格瓦拉及巴古寧(俄羅斯無政府主義者)的人像,還有「我們推翻資本主義之後,世界就和平了」字樣。
- Jan 06 Sun 2008 15:33
另類小偷 宣傳品偷渡進商店 諶悠文/綜合報導
- Jan 06 Sun 2008 15:21
「直升機父母」盤旋在子女上空 尹德瀚/綜合報導
東方的父母往往過度保護子女,什麼事都要過問,如今西方人似乎也出現這種現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有些西方父母對子女不但從小管到大,連大學畢業開始上班了,也還要干預,甚至出面幫子女去跟上司談加薪。
西方人講究獨立,到了大學階段,父母對子女的事就比較少干預,但這種情況似乎有了改變。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擔任就業輔導部門主管的瑞德蒙博士說,現在大學裡越來越常見到一種所謂的「直升機父母」,經常在子女的上空盤旋,即使孩子已經大學畢業還是不放手。
瑞德蒙說,這種父母事事都要插手,包括子女該念什麼大學,畢業後該從事何種職業,甚至子女進入企業上班之後,他們還自行連絡子女的上司,代表子女要求加薪,其做法彷彿經紀人代表旗下球員和雇主談判合約。
依照瑞德蒙的分析,直升機父母可分成五種,第一種就是「經紀人型」,有這種父母等於有個經紀人全天候免費幫你服務,在大學校園的就業博覽會上常可見到這種父母,替子女探詢就業機會,子女上班後要跟公司談判升遷或加薪,往往也是由經紀人型父母出面。
第二種是「銀行家型」,這種父母通常錢多多,習慣用錢來解決子女碰到的問題,他們「貸款」給子女不需要抵押品,通常無須還款。
第三種是「白馬騎士型」,當子女碰到麻煩時,這種父母自然會出現,以極高效率替子女解決麻煩,然後又飄然遠去。
第四種是「保鑣型」,像保鑣保護客戶一樣保護子女,子女出現任何狀況,他們都擋在前面,閒來沒事還客串司機或私人助理。
第五種是「黑鷹型」(取自美軍「黑鷹直升機」),這種父母最讓大學校方頭痛,因為他們為了讓子女出人頭地,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不管是合法還是非法。
瑞德蒙說,這五種「直升機」父母現在在校園非常常見,逼得校方必須指定專人與他們周旋,而其子女對父母如此干預生活似乎也不覺得奇怪,學生與父母透過手機構成的緊密聯繫,「肯定是有史以來最長的臍帶。」
- Jan 06 Sun 2008 15:14
少女撂倒老將 撲克界世代交替 閻紀宇/綜合報導
多伊爾.布朗森(Doyle Brunson)是美國撲克牌戲的傳奇,擅長德州撲克(Texas Hold’em),寫的《超級系統:強力撲克講座》被視為經典,兩度贏得世界撲克大賽(WSOP)冠軍。但今年9月在倫敦的WSOP大賽卻丟了100萬英鎊彩金,擊敗他的是18歲的少女安妮特.歐布瑞絲塔德(Annette Obrestad)。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歐布瑞絲塔德似乎都是撲克牌戲圈子的異數。她是女性,非常年輕(在19歲生日的前一天擊敗74歲的布朗森),來自北歐挪威(而不是美國德州或內華達州)。此外,她的撲克生涯的起點並不是真正的牌桌,而是在網際網路的賭博網站大殺四方。
WSOP今年的年度冠軍楊傑瑞(Jerry Yang)也不讓歐布瑞絲塔德專美於前。他的年紀也才39歲,是出生在寮國的苗族(Hmong)人,本行是心理治療師與社工師,兩年前才開始玩德州撲克,今年就在拉斯維加斯一舉奪得825萬美元(約新台幣2億6800萬元)彩金。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歐布瑞絲塔德與楊傑瑞的崛起,正代表歐美賭博業近年來的大勢所趨:玩家年輕化、遊戲網路化;只是撲克牌戲市場特別明顯。此外,電視轉播的推波助瀾讓撲克牌戲成為一塊有厚利可圖的大餅;學術圈與教育界人士的另眼相看,則是讓撲克牌戲發展出新的意義。
自有網際網路以來,色情與賭博就是網路商業的兩大動力來源。像「Pokerstars」、「UltimateBet」、「Full Tilt Poker」之類的賭博網站,任何時刻都有數以萬計的賭客流連忘返,突破10萬人次也是司空見慣。目前全球賭博網站一年營業額高達150億到200億美元,撲克牌戲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除了電腦螢幕之外,電視螢幕也是撲克牌戲風行的主要功臣。以德州撲克為例,比賽轉播讓觀眾透過攝影機看到玩家牌面朝下的底牌(hole cards),近距離觀察扣人心弦的比賽過程,揣摩每一位玩家的爾虞我詐。就美國有線電視的「運動」節目而言,撲克牌戲的收視率僅次於NASCAR賽車和美式足球,連職業籃球(NBA)都瞠乎其後。
學術圈與教育界對撲克牌戲更興致勃勃。現在高學歷的職業玩家越來越多,他們在大學往往主修數學、統計學、賽局理論(game theory),上牌桌學以致用。許多家長也開始鼓勵孩子玩牌,認為這種娛樂比電玩來得健康,不但可以鍛鍊腦力,而且具有多種認知與生活技能的教育功能。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查爾斯.奈森正是著眼於此,在今年創辦「全球撲克策略思考學會」(http://gpsts.org)。奈森指出撲克牌戲本質上是一種資源管理,玩家必須以審慎心態來承受風險,才能智取眾多對手。因此撲克牌戲可用以教導學生構思與運用策略,妥善管理金錢,在競爭壓力下保持耐性。
英國《衛報》的撲克牌戲專欄作家維多利亞.柯蘭一定頗有同感,她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撲克牌戲是一種充滿刺激的心理挑戰,結合了膽識勇氣與偵察能力…現金只不過是籌碼,是交易的工具,就像釣客手中的釣竿。撲克牌戲繞著金錢打轉,但是又與金錢毫不相干。」
- Jan 06 Sun 2008 15:11
機率掛帥 算牌人《贏遍賭城》 楊明暐/紐約時報30日報導
世界大賽 ▲美國撲克牌戲源遠流長,近年來在賭博網站與電視轉播的推波助瀾之下,發展成規模上百億美元的大企業。歷史悠久的「世界撲克大賽」,更是賭博界的一大盛事,輸贏動輒數百萬美元。(美聯社)
現年20餘歲的「S先生」是建築工人,平日靠支領周薪過日子,但當他坐在美國康州快活大賭場(Foxwoods Casino)牌桌前時,表現卻相當闊氣,往往一出手便超過1000美元。
S先生玩的是「黑傑克」(「21點」),他的一舉一動,圍繞牌桌旁的友人,嚴格講是「隊友」,皆密切注視著。因為S先生有可能為他們贏得大筆彩金。
過去7個月,這支由5人組成的團隊集資5萬美元,運用一種能增加獲勝機率的算牌術遊走大西洋城和康州各大賭場,希望藉「黑傑克」贏回數十萬美元。這樣的賭客,被稱為「算牌人」(card counter)。
S先生團隊的每位成員皆有各自的算牌工作,他們得推斷出勝面從莊家倒向閒家(賭客)的時機。負責玩牌的S先生得到隊友暗號後,便大幅增加下注籌碼,這時莊家手頭上往往還有一堆牌。
作家班.麥茲瑞區於2002年發表《贏遍賭城》一書,內容記述麻省理工學院幾名數學高手利用精準的算牌術,在1990年代多次遠征拉斯維加斯,贏走數百萬美元。
不少人受到這本書的鼓舞而成為算牌人,其中包括S先生及其團隊。以《贏遍賭城》為藍本所拍的電影《決勝21點》將在2008年春上映,預計將吸引更多人加入算牌人行列。
S先生和擔任泳池清潔工的「T先生」自2006年初開始進出賭場,前6個月他們將輸贏平衡之後小賺,但那年夏天他們卻在拉斯維加斯輸得很慘。兩人認為有必要將團隊擴大,於是邀請擔任律師助理的「K先生」,啤酒送貨員「J先生」和不願透露其工作內容的另一位「J先生」加入。他們還曾向《贏遍賭城》的主角之一,紐約「黑傑克研究所」創辦人麥可.艾朋特請益。
坊間有各種算牌術,艾朋特的「高低算牌術」以簡易取勝,算牌人瞄過賭桌上開出的牌,10點以上到A各扣1點,2至6各加1點,7、8、9 不計,點數越多且莊家手中的牌越少,閒家贏面就越大。艾朋特說,「高低算牌術」可讓閒家贏牌的機率比莊家多1%。經過高人指點和隊友們平日認真練習培養默契,S先生團隊現在贏牌的機率似乎有所增加。
不過他們必須提防賭場對他們起疑。快活賭場是美國最大、最賺錢的賭場之一,儘管算牌術不是一種容易掌握的技巧,但他們懷疑算牌人已從賭場贏走不少錢。算牌並不算違法的詐賭行為,但賭場有權禁止任何疑似使用算牌術的賭客接近賭桌。快活賭場總裁歐布里安表示,算牌人「干擾了其他人玩牌的興緻。」
- Dec 31 Mon 2007 09:05
看地下電影跨年 連放9場【聯合報╱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
品味獨特的影迷將可以在光點台北看怪電影跨年!現正在光點台北舉辦的「地下天堂影展」,將於12月31日當天一連播放9場地下電影的經典之作,從早上11時一直放映到2008年1月1日凌晨4時。
此次「地下天堂影展」跨年放映的第一場影片是剛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年度十大佳片及紐約時報譽為年度最佳電影的「殺羊人」(Killer of Sheep),影片情節圍繞在洛杉磯貧民窟屠宰場工作的Stan,影片是導演查爾斯柏涅特於1977年拍攝於ULA的畢業作品,並在三十年後以修復版拷貝重新問世,再次引起注意。
另在晚上八時開始,則接連放映「無厘頭森林之第一次接觸」、「吉姆利醫院傳說」、「鐵雞諜網種情花」、「外太空九號計畫」,帶給觀眾KUSO、詭異又爆笑的觀影經驗。
其中「無厘頭森林之第一次接觸」由日本影壇怪才導演石井克人與ANIKI 、三木俊一郎攜手合作,堪稱怪片最高等級,超現實荒誕程度更勝「變態五星級」!
【2007/12/31 聯合報】
- Dec 31 Mon 2007 09:02
年度名家推薦童書》讀了一點書真是危險 【聯合報╱王淑芬(國小教師、作家)】
少年小說類
‧《雨果的祕密》/布萊恩‧賽茲尼克著/宋珮譯/台灣東方出版
‧《星星婆婆的雪鞋》/威兒瑪‧瓦歷斯著/王聖棻等譯/野人出版
‧《隱字書》/馬修‧史坎頓著/夏荷立譯/高寶出版
‧《清子》/重松清著/吳美玲譯/唐莊出版
‧《織女力蒂》/凱薩琳‧派特森著/穆卓芸譯/宇宙光出版
很難劃分哪些小說歸屬「少年」這一塊,本地暢銷書《追風箏的孩子》、《偷書賊》其實在國外也置於童書櫃。最終我決定依「適讀」與「親和度高」為考量標準,總覽本年度少年小說。
與往年相同的是:本地作家寫少年小說主題仍以勵志居多:陳肇宜《肉腳少棒機車兄》趕搭「台灣之光」王建民熱潮;陳月文、方恩真《勇敢的光頭幫》以兒童癌症為主題;一向對焦台灣民俗的鄭宗弦,交出了《我的姊姊鬼新娘》,藉由冥婚講生命關懷;唐琮《幸福的烤焦小女生》頗貼近「新貧」時代背景;鄭丞鈞《帶著阿公走》有溫藹的祖孫情。「張曼娟奇幻學堂」四書從古典文學開發新意。但我更注意「小頭目優瑪」系列,是張友漁傾力之作,今年《那是誰的尾巴?》是第三集,以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為主軸。總括而言,就寫作技巧與編輯選材上,尚未有哪一本本土創作鑿出特別鏗鏘一擊。
翻譯書最風光的當屬「哈利波特」與「黑暗元素」兩系列,顯示好萊塢鎂光燈與奇幻口味魅惑無法擋。但今年不再只有奇幻當家,少年血液中多少湧動著冒險因子,小說版圖少不了這一塊;今年較熱鬧的仍是貓巴士「少年間諜艾列克」系列,並推出艾莉.卡特《說愛你就要殺死你》,少女也來執行情報員任務。維京亦有《少女蘇菲的航海故事》,冒險也得兩性平權啊。
歲末大推薦,有些書第一眼便讓人無法忽視,《雨果的祕密》厚度驚人外加兩百多頁鉛筆素描,成為本年度最搶眼的大書。本書風格特別,源自法國插畫小說,加入電影剪輯手法,文字圖像合作無間。全書一如黑白默片,上演著少年雨果一段人生奇遇。雖是向電影與夢想致敬,但該有的小說元素俱全,加上編輯創思,少年讀者或可開個眼界:誰說小說就是漫天鋪地寫滿字,也可以有形式上的風格巧思。
《星星婆婆的雪鞋》出版過程就是則好故事:作者瓦歷斯寫完書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出版社,卻缺錢印書,只好先在校園裡把故事念給人聽。聽者受到感動,紛紛出錢買下故事影本,終得成書出版。我在書店買的版本,還附加半個白色泡棉袋包裝,真像穿了雪鞋的書。雪鞋是隱喻,賴以生存之道,想活,先為自己做雙鞋吧。被族人放逐的兩名老婦,改寫等死命運,像是陽光版的《楢山節考》。沒有魔幻,卻能讓少年對生存哲學的兩難好好思索。
《隱字書》結合《哈利波特》式奇幻與《達文西密碼》的解謎,古今交錯時空,述說書與人的故事。從來都是讀者找書,本書卻是十二歲男孩被一本空白天書指定為五百年來的印刷歷史翻案,並參與嗜書人對知識渴求/貪婪佔有的驚悚冒險。作者做足印刷史考證,並讓全書飄漫著優雅牛津氣息。台灣少年小說近年只著墨兩大區塊,若非魔法奇幻便是單親、嗑藥、認同等成長問題,本書或可注入不一樣的創意活水。
《清子》說的是:在「寂寞」這件事上,每個人都無法倖免。日本直木賞作家重松清自傳般的成長小說,敘述者自小因為口吃,無法流暢發音,尤其是自己名字;偏偏父親經常調職,轉學生得常常自我介紹。口吃象徵與他人某種溝通障礙;書中的小混混、酒鬼,亦是另一種形式的口吃,他們想融入群體,無奈命定或後天障礙,導致落寞以終。書末沒有奇蹟的痊癒,有些事即使努力也終留遺憾,但「陪你一段」的作家心事分享,卻給成長小說最緊實的力道。
「讀了一點書是危險的,因為它給我信念。」這是凱薩琳‧派特森《織女力蒂》中的一句話。奴隸制度存在於各時空各行業,比如紡織女工力蒂與她的同伴們,奴役她們的是吸血鬼般的資方與性別歧視,當然還有多舛的命運。為了走向自由,力蒂除了發憤圖強,作者更安排幾位女性主義者來啟蒙她。與《偷書賊》一樣,書中亦有「閱讀就是某種拯救」情節。最後力蒂沒有接受「成為妻子」的召喚,反而買了字典,奔向招收女生的大學。讀了一點書真是危險,所以得再多讀一些。
M型社會也好,新貧時代也罷,仍有這麼多新書,甚至舊書新版(最有代表性的是《爺爺和我》)上市。還有人努力為少年讀者(不論生理或心智)寫書,放心讀吧。
【2007/12/30 聯合報】
- Dec 31 Mon 2007 09:00
年度名家選書》讓創作的幽冥之火 熒熒發光 【聯合報╱駱以軍(作家)】
文學類
‧《德語課》/齊格飛‧藍茨著/許昌菊譯/遠流出版
‧《馬戲團之夜》/安潔拉‧卡特著/楊雅婷譯/行人出版
‧《焚燒》/黃錦樹著/麥田出版
‧《亂迷》/舞鶴著/麥田出版
‧《邱妙津日記》/邱妙津著/印刻出版
《德語課》齊格飛‧藍茨著
也許恰好闖進一個時鐘鐘面的暫停時光──那使我們多少想探問內部銜扣的機括齒輪出了什麼問題──2007年本地的文學書略顯得空荒。老、中、青的主力小說家似乎集體沒在本年度交出重量級作品。讓人目不暇給的頂尖翻譯小說持續引介,在此間造成「幸福的讀者/不幸的創作者」,類似「NBA/SBL」、「美國大聯盟/台灣職棒」之產業結構傾斜(或者該說毀滅),早已是我輩同業私下聚會一個無奈酸苦的老話題。幾乎從敘事縱深、歷史細節調度、強大的虛構熱情、豐厚之人文哲學教養、讓人目瞪口呆之故事弧彎,無一不讓本土手工業兩千本印量支持的認真寫手們擲筆長嘆:「我是在和全盛時期的喬登、大鳥柏德、魔術強生、歐尼爾加布萊恩打球嗎?」
《馬戲團之夜》安潔拉‧卡特著
以本年度為例,即使未必較往年耀眼,卻按一定周期被譯介的,此間已具一定讀者群的迷人小說家,我個人腦海便浮現莎娣‧史密斯的《簽名買賣人》(大塊文化)、石黑一雄《別讓我走》(商周)、艾莉絲‧孟若《出走》(時報文化)、安妮‧普露《惡土》(時報文化)、瑪格麗特‧愛特伍《雙面葛蕾斯》(天培)、赫拉巴爾《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大塊文化)……這些華麗、深邃的進口「極域之夢」、奢侈的故事金黃蟹膏,若竟沒將之選進年度好書,小說之神必在深夜夢中用鐵鍊痛毆我。
但我只能挑選齊格飛‧藍茨的《德語課》和安潔拉‧卡特的《馬戲團之夜》。《德語課》以優美渾厚的曠野劇場,深刻反省了偽裝成專家話語對個人隱密場所的侵入,包含了奧森維茲
《焚燒》黃錦樹著
核心之理性著魔,一種錯把系統層級而下的分工執行效率當作道德的現代性噩夢,那造成了一個「敬業」的警察,監控、毀滅一個老畫家畫作的頑強無感性,令人不寒而慄之二十世紀黑暗之心。
《馬戲團之夜》則展示了卡特這位女作家近乎非人類的想像力之音域,在不可能的奇想高空弦索上仍能自由妖異地拔高再拔高,那種魔幻魅力讓這地球上絕大部分小說家的「虛構」像實驗皿裡的胚胎標本一樣弱小。
本土創作部分,黃錦樹的散文集《焚燒》是一本可上溯魯迅《朝花夕拾》、橫向和奈波爾對話,人文地貌遼闊,將離散者、漫遊者、中/西知識分子、孤兒或茫然父親多重身分在中年之境朝向一神祕邊境探問的心靈史。舞鶴之《亂迷》及董啟章《時間繁史》(麥田出版)皆可視為對讀者橫征暴斂之極限實踐。然限於名額,我選了鍊字成魔、現代主義夢魘更高度濃縮、創作心智損耗更高的《亂迷》。
《邱妙津日記》於十二年後的今天出土,或可以「事件」規模視之。今天我們重讀一個被時間封禁的年輕騷亂靈魂,如何在一孤寂之境左突右撞、自我規訓、與全面降臨之黑暗抗搏的青年藝術家畫像,仍是感慨震動。
遺珠而無法列進的,包括巴代的《笛鸛》(麥田出版)、柯裕棻《甜美的剎那》(大塊文化)、房慧真《單向街》(遠流)、吳明益《家離水邊這麼近》(二魚文化),大陸小說家馮唐《三日,十四夜》(大塊文化)、格非《人面桃花》(人人),另有鄭振鐸《失書記》(網路與書)、楊絳《走到人生邊上》(時報文化)、王德威《後遺民寫作》(麥田出版)、張大春《認得幾個字》(印刻)。
這些作者,沒有將文學當作產業,仍讓創作的幽冥之火在書本的隱祕歧境熒熒發光。他們毫不媚俗地將個人獨特的文明場景化為邦迪亞上校的手工小金魚。套句老話,年度這樣的回首與設定聚焦之框,我以為是致敬,而非「給獎」。
【2007/12/30 聯合報】
- Dec 31 Mon 2007 08:57
年度名家選書》從塵埃到宇宙的知識探奇 【聯合報╱張嘉泓(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科普類
‧《奇妙的塵埃》/漢娜‧霍姆茲著/陳芝儀譯/先覺出版
‧《猿行畢露》/法蘭斯‧德瓦爾著/陳信宏譯/麥田出版
‧《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貝鳶業如著/若到瓜譯/貓頭鷹出版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葉李華等著/貓頭鷹出版
‧《可畏的對稱》/徐一鴻著/張禮譯/五南出版
《奇妙的塵埃》漢娜‧霍姆茲著
除了玫瑰花,那時我也曾經想過用科學來打動我太太的芳心。計畫是,就著微風,在銀色的月光下,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來解釋如何由一個簡單的對稱原則,透過邏輯的推理,我們可以一同揭開時間的真面目。此時月影一定會更純淨,夜色一定會更遼闊。
科學如何吸引一般讀者的興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由日常熟悉的題材出發,消除讀者對科學的陌生與畏懼。《奇妙的塵埃》就緊抓著瀰漫各處的塵埃為主題,挖掘出相關的各種奇妙知識。讀完了,才知道細微的星塵如何在宇宙早期,緩緩地孕育出巨大的星球;多虧了地球大氣中數量驚人、種類繁多的微粒,雨滴才能形成,大地才得滋潤,當然也免不了偶爾造成氣候災難式的變遷;而且你將有
《可畏的對稱》徐一鴻著
機會第一次認識周圍空氣中,不斷進出你身體的小顆粒。把這麼廣泛的題材,放在同一個鍋子中烹煮,或許會混淆不同專業思考問題的態度,然而打破藩籬的寫法,其實更接近一般人認識世界的方式,讀起來反而親切。
科普作家有時會找一個辛辣刺激聳動的大問題,來引發學術冷靜的研究。究竟人的暴力行為是否根源於自然的無法抑制的「獸性」呢?這個問題貫串了《猿行畢露》整本書。作者多年對演化上與人類最接近的兩種猿類,進行社群行為的觀察研究,細膩生動的描述,處處充滿意外與驚奇。黑猩猩社會的政治運作,充斥著駭人的機巧謀畫,但叢林中的巴諾布猿,卻展現了動人又複雜的同理心。那流在我們血液中原始的悸動,恐怕比一般想像要複雜得多。
科學的探討常給人生硬冰冷的感覺,成功的科普書寫必須給它的對象注入一些人性的溫暖與幽默,經緯萬端的現象也必須經過抽餾,提煉出簡單卻可以理解的原則與因果關係。《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把這個「軟化」的過程,處理得極為自制又有品味。透過岩石的觀察解讀地球的演化,以及現在還一直不斷進行的循環再生,地球四十億年驚天動地、錯綜複雜的拉扯糾纏,竟如此清晰自然,好像一本青澀又跳動的青年成長手記。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是交通大學科學推廣計畫的結集。這個計畫集合了國內懷抱科普溝通熱忱的學者,對各地的高中生演講,這些演講將上述的方法都發揮極致,可說是使出渾身解數與大眾溝通。所選擇的題材,從美食的化學到選舉的數學,都是挑動心弦、大家想知道的問題。觸及的深度也大致恰到好處,點到為止。文字無比輕鬆,再一次顯示了:非經翻譯的原創書寫,實在具有無可取代的魅力。
科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這個宇宙竟然是講道理的。幾乎任何現象,我們都預期可以講出來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日常熟悉的東西,因為牽涉的變因眾多,說起來有時不見得好懂。倒是在玄而又玄的基本粒子的世界,邏輯反而清晰簡單。更驚人的是,這些基本粒子的定律,竟可以由少數幾個簡單的對稱原則推論得到,這種平衡與簡約,如同藝術一般,給人恰到好處的審美感受。《可畏的對稱》將這種物理之美,介紹得既有力又優雅。徐一鴻先生不只在這個基本物理的探索中有決定性的貢獻,而且各方面都才華橫溢,藝術文化的比喻信手拈來,使全書妙趣橫生。尤其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對著你滔滔論證自然界看似艱深的基本原則的熱情與勇氣,畢竟這些原則是根據理性,而理性是所有人天生擁有,但有時並不自知的。
因此,科學與大眾會有這麼大的隔閡,恐怕是因為科學本身對讀者也有要求。科學的討論,先天就預設一個來回對談的情境與模式,在這模式中,參與的每個人,隨時都必須準備為自己的陳述接受質問、提出理由。關鍵是,這理由必須以理性思考下個人可以接受的論辯為基礎,而不能訴諸宗教、美感、情意。這好像一個儀式,參與者必須遵守一定的儀節;如進入法庭必須脫下西裝,換上法袍,進入科學的討論就必須隨時準備擱下感官與情緒,回到理性的冷靜與嚴謹。如此推移出來的距離感,就像大鵬鳥怒而飛,乘旋風而上九萬里,向下看,如天之蒼蒼,遠而無所至極。遠,因此我們不能期望科學為錯亂的人間指引方向,但那騰越清明的感覺,若能如一杯清泉,使我們的生命忘卻一些絕望,得到少許從容、少許閒逸,那已是無上至福了。
【2007/12/30 聯合報】
- Dec 31 Mon 2007 08:51
年度名家選書》有人問我2007年的人文書【聯合報╱傅月庵(文化工作者)】
人文類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著/印刻出版
‧《越讀者》/郝明義著/網路與書出版
‧《江湖在哪裡?》/吳音寧著/印刻出版
‧《甲骨文》/彼得‧海勒斯著/盧秋瑩譯/久周出版
‧《居酒屋閒話》/李長聲著/遠流出版
《認得幾個字》/張大春著
大約從2000年起,台灣讀者所擔心的事,便不是沒書讀,而是怎麼也讀不完書。尤其非小說類,每年總有新的類型書寫出現,讓人眼亮心動,舊雨新知層積累進,豐饒多元於是形成。出版觀察可以客觀,書籍閱讀則非常主觀。2007年台灣人文類書籍迭出不窮,一人雙眼所見,殆如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且書籍之入目,又多半與個人閱讀脾性、與書相遇之因緣有關,很難說具有代表性。追根究柢以下所述諸書,不過是「2007年一名北台灣中年男子在所能接觸的範圍內自認為很值得一讀的人文類書籍」而已。
2007年是個焦慮年。焦慮來自漫天蓋地的政治喧囂,以及幾乎所有人都搖頭的教育改革。下一代的教養,一下子成了四年級同學會的共同焦慮:簡媜寫《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印
《越讀者》/郝明義著
刻)、李豔秋寫《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天下遠見)、夏瑞紅寫《醬子就可愛》(時報文化),還有,別忘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天下雜誌)。但最有趣的一本,私意偏好,還是寫完《聆聽父親》,接著用父親身分發言讓人聆聽的張大春《認得幾個字》。此時此地,多半父母總把希望(責任?)歸諸於學校,還願以「家教」為己任者實在不多。大頭春豪興不減,別人不會教,那我自己來,不逃避不推託。「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兔」,只此一點柔情,遂讓此書更有可觀!
經過多年努力,「與書相關的書」(book about books)這一類型閱讀已在台灣生根,年年有佳構。今年的《布朗修哪裡去了?》(漫遊者)、《最糟也是最棒的書店》(布克文化)、《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網路與
《甲骨文》/彼得‧海勒斯著
書)都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但假如說,作者書寫有策略,閱讀似乎也不可一成不變,入乎其中也得出乎其外,好讀得更有趣一些。那麼,郝明義高揭「沒有越界,不成閱讀」的《越讀者》,應該是面對資訊爆炸,不知如何「超鏈結」的嗜書癮君子們的葵花寶典,人人都可一讀的二十一世紀本土版《如何閱讀一本書》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農業。台灣農業「媳婦仔命」,不分藍綠,眾人欺眾人騎沒人疼。積五十年忍氣吞聲之農怨,最後終於逼出了一名所謂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以及吳音寧這本讓人邊翻邊羞愧,深深覺得對不起這塊土地每一位農民的《江湖在哪裡?》。此書與前些年的《女農討山誌》(張老師文化)、今年的《青松e種田筆記》(心靈工坊)可併讀,讓我們對於這塊土地的農業有了一絲期盼。「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恐無多」,事情最後也許不是這麼絕望吧。
中國崛起後,人人都想搞清楚這條巨龍的真面目。關於中國的書每年總有幾本,所可嘆的,多半偏於「利」,今年撞衫對殺的《龍與象》跟《中國龍與印度象》就是一例。反之,類如二十多年前包德甫《苦海餘生》那樣具有人文關懷的好書卻被掩蓋在一片錢流之中。《甲骨文》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彼得‧海勒斯1996年踏上中國土地起,教英文、當記者,為了撰稿,經常自帶帳棚,上山下鄉採訪。2006年他以「隱喻拼圖」方式書寫當代中國變化的《甲骨文》一出,各方好評不斷。原因無他,論到底,在他筆下,中國的土地會呼吸,中國人有血有肉會思考,而不僅是一筆又一筆的數據、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而已。
日本離台灣很近,文化交流卻很矛盾。以出版而言,若非一面倒連聲叫好的「哈日書」,就是相對菁英取向的「文學書」。新世紀以來,風向漸轉,茂呂美耶、新井一二三兩位以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功不可沒,日本庶民文化之趣,逐漸為讀者所知所愛。今年兩位女生的《傳說日本》(遠流)、《我這一代東京人》(大田),乃至北正史、澤田重隆《東京下町職人生活》同樣可讀。但論風頭之健,尤屬李長聲。從木馬所出的「時代小說」系列起,他所寫的導讀便為讀者所喜。《居酒屋閒話》更看出其「知日」功力所在,談論異國文化而不失主體性,不卑不亢,轉而自嘲,這在今日的中國人,尤其是面對日本的中國人,可說絕無僅有,無怪乎其受歡迎,從北京、上海、廣州到台灣,沿途掌聲不絕。
【2007/12/30 聯合報】
- Dec 31 Mon 2007 08:47
自行車 德國人發明的【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80年代起,由於環保意識抬頭,自行車開始在歐洲風行,許多國家紛紛仿效過去荷蘭政府的做法,在各大城市馬路上規畫自行車專用道,騎自行車代步大為便利安全,這股潮流至今不衰,而且愈來愈熱門。
自行車 德國人發明的
自行車是德國人發明的,德國也是目前歐洲最大的鐵馬樂園。
德國人喜歡騎自行車,就算雨天或下雪的日子不騎,在家也會踩健身腳踏車。德國人愛自行車,根據早年德國大作家褚格麥雅的看法,和民族性有關,因為德國人習於低頭彎腰(聽令)及踐踏別人。但褚格麥雅在大戰後點出這傳神但嘲弄德國人的譬喻,霎時把騎自行車打入冷宮。加上大戰前後,因為摩托車和汽車問世,自行車變成窮苦的象徵,只有窮人和外勞才會騎自行車,這點,在義大利當時的寫實主義大導演狄西嘉名片「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中可一窺端倪。
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自行車逐漸洗刷悲苦的形象,成為歐洲人時尚的健身和代步工具,尤其油價不斷上漲,很多綠色環保和反全球化人士開始主張回到從前,大家騎自行車,既環保又健身,這是政治正確的交通工具。
環法賽 帶動騎鐵馬熱潮
由於每年環法自行車賽熱鬧轟動,歐洲人也開始重視自行車運動,德、義、法幾位歐洲選手也相對受歡迎,他們的頭盔、手套及印有名字的衣褲裝備也成為該國喜歡越野騎車者的最愛。雖然這些年來,美國人阿姆斯壯已連續7年獲得冠軍,但大部分美國人對環法自行車賽毫不熱中,美國地廣人稀,很多城市也不適合騎自行車,因此自行車文化尚不普及,熱潮自不如歐洲。
目前德國自行車人口約6,500萬,平均每年共騎280億公里以上,這個趨勢仍方興未艾,為人父母的自行車騎士不再把孩子放在後座兒童椅架,而是加裝有帳篷的小車;而愛狗人士則騎自行車遛狗,順便讓狗狗跑步健身。
過去10年,德國每年平均賣100萬輛自行車,全國約7,000萬輛自行車,4,000家自行車行。車行除了賣車,也像早年台灣修自行車的地方為人修理和保養自行車。
新一代德國人喜歡騎鐵馬,都帶著那麼一點印地安牛仔的精神,也有族群意識和道義責任,他們在轉彎繞道時會打手勢,讓後面的人知道他們要往左或往右行駛,夜晚有人忘了開燈,也有人會大聲提醒。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對地球做了功德。
穆斯特 推動騎車的模範城
德國是自行車騎士樂園,小鎮尤其是其中佼佼者。穆斯特的右派市長豪瑟上任以來,全力推動綠色交通政策,他要市民老老少少都騎自行車,官員全部以身作則,市政府只有兩輛公務車,用來接送外賓或運貨,他自己則騎單車上下班。
不僅如此,豪瑟在火車總站旁蓋了一棟大型停車場,當然是自行車停車場,有3,300個位置,還有私人車位出租(一些昂貴的自行車甚至要價台幣幾百萬,當然擔心被偷);不但如此,停車場還附設洗車設備及維修站。豪瑟並規定所有大樓和公寓都得設單車停車場,他在穆斯特這樣的小城闢建了4,000公里的自行車道,未來3年還要加築255公里。
每個人 平均日騎15分鐘
現在穆斯特自行車道四通八達,單車人口比汽車人口多,平均每人每天騎自行車15分鐘,35%的人平日都以自行車代步。
在歐洲一些大城如維也納,只有5%,巴黎更低,豪瑟的做法使穆斯特立刻登上德國自行車城市第一名,目前有很多城市起而效法,像維也納也開始大舉規畫自行車道,及鼓勵民眾騎自行車。豪瑟因為政治正確,也使他贏得不少中產階級的選票。
德國鐵路局幾年前起提供手機租單車的call a bike服務。早期,德國多數火車站都有自行車出租服務,現在自行車散置各火車站及地鐵站,任何人使用前只要以手機打通電話,便可自動開鎖,租金也直接記在手機帳單上。
一些旅行社看到德國人喜歡騎鐵馬,相繼推出外地鐵馬遊,最熱門的團是到紐西蘭、義大利或法國,飛抵當地後,主要行程以自行車為主,既能健身又走遍天下。
德產品 最輕只有3公斤
八○年代起,台灣自行車廠商如捷安特等曾在歐洲締造銷售佳績,但這些年來,歐洲品牌又奪回市場,以德國最著名的品牌Hercules為例,共生產八百種以上自行車種,每年光是這家公司便在德國境內賣出20萬輛。
在歐洲,自行車騎士相當注重個人品味,尤其很多人騎車上班,常要搬運自行車到捷運或辦公室,就斤斤計較起自行車的重量,目前最輕的自行車只有3公斤。
慕尼黑由於湖濱田園離市區不遠,且夏季各處啤酒園盛行,加上早在80年代便開始規畫自行車道,目前市區已有700公里自行車道,有22,000處自行車停車站,自行車也可上地鐵和捷運,因此慕尼黑的自行車人口眾多,一般在5公里內的行程,多數人都以自行車代步。
尤其南德人酷愛啤酒莊,許多啤酒莊位於城郊,適合騎自行車前往,因此在啤酒莊最熱賣的啤酒叫鐵馬仔(Radler),專門賣給單車騎士,因在啤酒中加了檸檬蘇打,降低酒精成分,就算一杯1公升,單車騎士一杯下肚,還是可以安全騎回家。
【2005-08-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