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被視為出版業的盛事也好,被詬病為出版品展銷會也罷,每年,台北國際書展主辦單位莫不極力營造書展新特色,期望在「亞洲第一大」的基礎上求新求精,不過,所謂「他山之石」,在書展舉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看看其他國際書展的規模、作法,或許可能讓我們更清楚,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國際書展。

寶瓶文化外文主編簡伊玲
→法蘭克福書展

法蘭克福書展的規模實在較台北國際書展大太多,光是展場就有8、9棟,而且清楚定位為版權交易書展,因此相較之下,它更像是出版人的聚合所,在那裡可以接觸到的國際級作家也相當多,方便全球各地的出版人在那裡針對版權交易進行交流。

通常去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由於展場實在很大,因此每個館之間都會有接駁公車,這是蠻方便的措施,尤其對我們這些得把握時間,1天內可能參加10多場版權會議的人來說格外重要。法蘭克福書展假日也會開放給民眾進場,但整體秩序維持得很好,不致影響到談版權交易的品質。

由於法蘭克福書展是明確強調版權交易的場合,對出版人而言,在這裡幾乎可以確定未來半年出書計畫。當然,每家出版社出席書展的策略都不同,不見得都會在書展中簽約,但以慣例看來,在書展簽下版權確實可以省下不少錢,也節省許多回國後要求寄樣書、往來談合約的時間。

相較法蘭克福書展,期望台北國際書展在秩序上能再加強,不要讓書展流於展銷會,其次,也希望能邀請到更多國際出版社來台設攤,這對出版人和讀者而言,會更有幫助。對於目前讀者來書展撿便宜、出版人望之卻步的書展,其實是有些失望和感慨的。

圓神集團產品研發部李美綾
→波隆那書展

由於波隆那是針對童書、繪本的書展,因此展場設計色彩繽紛且很有特色,讓人置身其中都不由得充滿赤子心,這是台北國際書展可以學習的地方,從過去看到現在,台北書展的展場設計似乎一直沒有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之處。

在波隆那書展,除了展場設計多樣化,還有很多玩偶、立體書的陳列,還有特別規畫各式得獎作品的空間,感覺上主題性很強,也或許是因為空間夠大,整體設計很完整,似乎可作為台北書展的參考。

可以接觸到許多國際知名繪本插畫家,對出版人來說是參加是波隆那書展的一大收獲,除了版權交易的管道,會場還別出心裁設計了一面牆,讓插畫家把自己設計的小卡片或名片直接貼在上面,大家都可以在牆上找到自己覺得喜歡的風格,並且很直接地與創作者聯絡上。

遠流出版社選書顧問傅月庵
→北京書展、桂林書市

北京書展近年似乎成為外國出版社的華文書市重心,主要是想找合作機會,尤其教育類書,相當看重大陸市場,因此相較之下有被後來居上的感覺,很多人擔心台北國際書展的地位會被取代,其實台灣書展過去的問題是經驗無法傳承,現在成立書展基金會,應該會更有效率、更有經驗。

現在由於資訊發達,版權交易可說是每天都在進行,因此全球書展未來將日趨以 social的成分居多,版權交易退居附屬價值,因此台灣似乎也沒必要爭亞洲版權交易中心的位置。北京書展有些優點還是值得參考的,比如將業者、讀者觀展時間區隔清楚、現場不賣書的作法,仍值得參考。

其實大陸很多書展現在都漸漸成為書市了,在過去資訊還不夠流通的階段,每年找個時間讓出版業者聚會是有其必要的,可能在這樣的場合,1整年的訂單都可以在那裡完成,但現在幾乎退化成自強活動的性質,也愈來愈少業者參加的情況下,和大陸書展比規模其實沒多大意義,台北國際書展仍然有其不可取代性。

各國書展一覽表

書展名稱      日期

亞歷山大國際書展   2005年2月16日~3月2日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國際書展 2005年05月5日~8日

第11屆布拉格國際書展 2005年5月5日~8日

德國美因茨第18屆國際小型出版社書展 2005年5月5日~8日

第6屆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 2005年5月11日~15日

第15屆天津全國書市 2005年5月18日~28日

第50屆華沙國際書展 2005年5月19日~22日

新加坡世界書展 2005年5月28日~6月5日

紐約美國圖書博覽會 2005年6月2日~5日5

漢城國際書展 2005年6月3日~15日

多倫多圖書博覽會 2005年6月17日~20日

東京國際書展 2005年7月6日~9日

香港書展 2005年7月20日~25日

2005上海版權貿易洽談會 2005年8月11日~13日

第12屆北京圖書博覽會 2005年9月1日~5日

第18屆莫斯科國際書展 2005年9月7日~12日

馬德里國際書展 2005年10月12日~15日

法蘭克福書展 2005年10月19日~23日

第24屆伊斯坦堡書展 2005年10月22日~30日

蒙特利爾圖書展 2005年11月17日~21日

第12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教育圖書展 2005年11月23日~27日

瓜達拉哈拉第19屆國際書展 2005年11月26日~12月4日

莫斯科第7屆高素質小說及非小說類書展 2005年11月30日~12月4日

舍爾傑世界圖書展 2005年12月5日~15日

李怡芸/製表

【2005/02/17 星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傳出可能開天窗的二○○八「台灣博覽會」,其中一個政治上的目的,是不使全球聚焦於北京奧運時,台灣被邊緣化了。我們固然懷疑一個相對靜態的區域性展覽與世界最高體育競技殿堂的對抗能力,但更擔心的是當東方的文化創意產業(日、韓、中、印等)開始反向滲入西方世界時,台灣卻獨自在島內搞文化閉鎖。而且,細數新政府執政以來,似乎有太多的「創意」來自仿襲,處處充滿「以美、日為師」的模仿行徑。

首先提到陳總統第一任滿月時舉行的「草坪記者會」,似乎仿效美國白宮頗負盛名的「草坪記者會」,結果炎炎烈日下,記者們被烘烤得苦不堪言。總統府內隨後裝潢了一間「綠廳」,不知大家知否美國白宮中有間著名的「藍廳」是最漂亮的?美國白宮設置有「總統科學獎」,影響卓著,新政府不久也出現了「總統科學獎」、「總統教育獎、文化獎」。二○○一年美國總統布希在就職時隨興舉起具家鄉德州特色的牛仔馬靴秀了一下,這是個輕鬆率性的創意。數月後陳總統在訪問德州時受贈馬靴一雙,也在牛排館中舉起一腿,不免令人有「東施效顰」之感。總統府從二○○三年三月每周六早上播出「阿扁傳真」,也使人聯想到是否仿自三○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為挽救經濟大蕭條、推行新政時所推出的「爐邊談話」節目。

此外,新政府在總統府發言室背景上鑲了一塊墨綠色花紋石材,這塊石材直覺上與聯合國大會廳發言台後、大家熟稔的巨大墨綠石塊十分相仿。二○○三年二月,陳總統在「台灣經濟戰略研討會」中提出了追求「台灣夢」的說法,這是否又是著名的「美國夢」一詞的翻版?二○○三年三月,陳總統在苗栗鄉村榕樹下與客家鄉民喝茶聊天,這畫面又感覺似曾相識;因為柯林頓當初打敗老布希的利器之一,便是在全美各鄉鎮與民聊天、透過螢屏傳出親民形象的競選方式。又,美國總統的白宮寵物狗常在年終官邸影片中成為搞笑主角;無巧不巧,去年陳總統也以官邸家犬勇哥、Honey 入鏡;而今年總統府更追隨此方式播出總統賀年「影片」。再如上屆台北市長選舉時,執政黨來了個「台北中央公園」的政見,想必人人皆知,「創意」應是來自最著名的紐約「中央公園」。

日本似乎也是新政府孺慕的對象。小泉純一郎初任首相時推出「寫真集」引起搶購熱潮。陳總統任上也「默默」拍下「世紀首航」及「認真的背影」兩本寫真集。小泉純一郎任初也藉由與民親近的「電子報」而將聲望提升至百分之八十;不多時,台灣的「阿扁電子報」也出爐了。

近者則如二○○四年總統五二○連任就職,以「LOVE」字形為主題徽章,此事曾引起「著作人格權」的討論,因為它明顯脫胎於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印第安那的作品。寫到此,筆者試想政府還會有什麼點子?或許那一天政府為總統安排個「左營度假」或「林鳳營度假」時,大家千萬不要意外,因為美國總統有個著名的「大衛營度假」。

總之,台灣的文化創意不能這樣搞。以上所述,乃為筆者的直覺感受,但願都「純屬巧合」。也希望新的一年,政府的施政創意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現。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石川さゆりに歌の極意を見た(笑)
歌う事が好きだ。
楽しい。
聴く事もね。

この前職場の先輩と2人でよく行くスナックで飲んでいて、ばったり出くわした知り合いの一団の中に混ざって飲んでた、ミュージシャン志望の若いのと話した。
みんなでカラオケでワイワイやってたのさ。
で、その人は僕に対抗してか僕が歌った曲と同じアーティストを追いかけるように歌うのね。鬱陶しくなって歌う曲を洋楽、主にスタンダード中心に切り替えたところ、酔った勢いで「あなたは歌うという事をどのように考えているのか?。あなたの歌はたしかに上手いけど気持ちが感じられない」とか言って突っかかってきた。
絡むなよもー(笑)。

もう実地で活動をしていないボーカリスト「崩れ」から見て、若いなぁと思った。
なんかどんな曲でも精一杯声を張り上げて歌ってるのね。詞の内容や曲想はあまり顧みず、技巧も何もなしに同じ声の出し方で同じようにフルパワーで歌うの。
で、彼と「歌うってどんな事か」って、小1時間かな・・・・・・絡んできたついでにと話し込んだんだけど、面白かったね。
彼曰く「どんな時でも100%、全力で気持ちを込めて歌う」って。で、僕の歌は「小器用にまとまっていて気持ちが感じられない」との事。
で、僕は「歌に気持ちを込めるって、具体的にどうやるものだと思う?」って問い返した。
彼はそこでやっぱり「気持ちを前面に出す」とか「感情をぶつけるように」とか、ごくごく抽象的な返答に終始してしまったのね。
これね、僕もまだまだ音楽に対する意欲に溢れてた若いころに、その時の師匠に言われた問いなのね。
その答えというか、歌うという事に関してごくごく初歩的な心構えの話なんだけど「その曲(メロディ、歌詞を含めた総体)がどんな感情を伝えようとしているか判断して、その局面で必要な声を出す」事ね。
これは「必死で声を出す」という事とはまったく違う事なのさ。
この歌詞があって、その部分はこのメロディに乗っている。で、次はこういう内容の詞でこういうメロディに展開していく。だからこの部分はこういう声の出し方をしよう。といったような分析の話。
これは声の出し方だけでなくて、立ち振る舞いや身振りなど、一流のボーカルになればなるほど反映される範囲は多岐にわたるんでしょうね。
声を出さない事が良しとされる局面だってザラにある。

曲中に、概ね「悲しい」という感情を描いている部分があるとするでしょう。
なんで悲しいのか、そしてその部分の後にどういった感情に展開していくのか、悲しくって、だから「頑張ろう」となるのか、それとも「ただ耐えて忘れようとする」となるか。それとも悲しかったけど「やっと喜びの季節がやってきた」となるのか・・・・・
その「悲しい」という感情自体も「絶望」なのか「忍従」なのか「諦観」なのか、それとも「追憶」なのか。
これらを詞の内容とメロディ(その部分のみならず、前後も含めて)から読み解いていく。
どの程度の声量がベストか、ヴィブラートをかけて扇情的に歌うか、声量を抑えてウィスパーっぽく溜息のように歌うか・・・・・その「悲しい」が「絶望」であるなら、絶叫するような歌唱でいいかもしれない。「忍従」であるなら、まぁ絶叫はできないよね。声量だけでなく音色も含めてね、どう選択するか。
局部的な視点だけでなく「ここで声量の頭打ちを用いてしまうとその後の盛り上がりでくどくなるかな?」とか「同じフレーズがに4度来るから、だんだんとクレッシェンド(だんだん大きく)していって、最後にストンとピアニシモ(とても弱く)でまとめよう」とか、曲全体を眺めての判断も必要になる。
そういった細かい事をあーでもないこーでもないと考えて、一曲の歌が成り立つ。
そういった事を「ね、だからこの部分ではフルパワーで声を出せないでしょ」とか、彼が歌ったある曲を題材にかいつまんで話していたら、ぼんやりとではあるけど納得してくれたみたい。

ぼくね、こういった「分析と選択」を、日本で最も多岐にわたって緻密に行なっている歌手は石川さゆりだと思うのね。
あの人を見てるとスッゲェ計算されてるというか、積み上げられた思索を感じるのね。
ずっと前ね・・・・・津軽海峡冬景色で、「さよならあなた~、私は~帰ります~♪」の部分で、マイクを持っていない方の手で目じりを拭いながらクルッとうしろを見返った事があるのね。
その振り返り方、首の傾け方、目じりの押さえ方、科の作り方がいかにも涙をこらえて帰っていく女の機微というか、そういったものにあまりにハマっていてね・・・・・。
普通さ、立ち歌の舞台で客に背中を見せるってある意味タブーなんだよ。でもこの「見返り」には、恐らく着ている着物の華やかな帯を見せる狙いもあったのかなと・・・・・。
背を向けるというタブーを曲の内容にバチッと嵌めてしまうなんざ・・・・・きっと日本舞踊とか色々やって分析して、見返るという行為がどうやったら「さよならあなた。私は帰ります」に見えるか、スッゲェ研究したと思うよ。
ひとつの見せ場だよね。
これ一発で惚れたね。「なんてスゲェ歌手だろう・・・・・歌うだけでなくてステージを自分の世界に染めちゃってるよ」って。
石川さゆりのステージには歌唱においても立ち振る舞いにおいても、そういった「見せ場」が凄くたくさんあるのね。
い、いや、ただそれだけなんですが(笑)。
でもこういった事が感じ取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て、歌うという事の凄さが初めて認識されてきて鳥肌が立つ様な思いをした。
一流になればなるほどスゲェ事やってんだよ。

歌うって凄い世界だと思う。
「演じる」とも「奏でる」とも違う。
歌って、「メロディに歌詞がついたもの」ではなくて「詞にメロディがついたもの」でもない。作曲の経緯はともかくとしても、詞だけでは不十分。曲だけでも不十分。双方があってこそ初めて伝えられる感情がある。
詞とメロディの双方は等価な、不可分なひとつのもので、イコール「歌」になる。
曲と詞があって歌になる。初めて「歌」になる。別々に考えるのは間違い。
ムチャクチャ奥が深い世界だと思う。
歌うっていいなぁ。

はい、酔っ払っているのでいつもに増してダラダラとまとまりの無い長文になりました。
仕方ねぇだろ。歌うの好きなんだから(笑)。

本日の安眠盤、Helen Merrillの「Helen Merrill」
ではでは。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辭典》京都議定書■ 記者陳秀蘭
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是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以防制地球氣候惡化,主要內容是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遞約國」,於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時所擬定。

京都議定書列入管制的氣體計有六種,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等,並訂定六種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依據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六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08年至2012年之期限內,平均應減少到比1990年排放量低5.2%的水平。

京都議定書雖然在1997年簽訂,但卻遲至今年2月16日生效,主要該議定書當初協議生效門檻有二個。一是必須經遞約國188個國家中的55國完成國內立法程序,批准京都議定書,而且這55國中必須包括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 (UNFCCC)附件一的成員;二是在批准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中,屬於UNFCCC附件一成員的國家,在199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須占所有全體 UNFCCC附件一成員氣體排放總量達55%以上 (係以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計算基礎)。去年11月,俄羅斯簽署後,簽署國家排放量總算達到門檻二的啟動標準,依規定在達到門檻後90天生效,因此,京都議定書自1997年達成協議後,歷經八年才生效。

地球發高燒 未來50年 只會更燒


記者 卓亞雄

一九五八年,英國科學家卡隆得首次提出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緩慢上升現象,迄今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地球暖化帶來的全球異常現象已隨處可見。去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京都議定書生效前最後一次締約國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致詞時警告,「地球氣候的災難性變遷跡象已浮現;未來五十年我們需要經濟發展,但成果不在改善人類的生活,而是用於不斷發生的天災。」

地球之所以能繁衍億萬物種,是靠著地球大氣層有包括二氧化碳、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吸收並貯存日照帶來的熱,形成增溫作用;否則地表溫度將是攝氏零下二、三十度,難有生物生存。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迅速生產許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上大量砍伐森林,減少了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升高,因而生成全球暖化現象。

未來 持續暖化
彷彿下衝火車 煞不住它

一九八○年代以前,大致只有歐洲、美國、日本等少數工業化先進國家在製造二氧化碳;八○年代後期包括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加入二氧化碳製造行列;九○年代以後,包括中國大陸、印度、中南半島甚至非洲國家全都積極發展工業,幾乎全世界都加入二氧化碳生產行列。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形容,地球溫室效應惡化的速度「好像一列失速下衝的火車」,很難去煞住它。二月十六日,三十八國與歐盟得開始強制履行減量責任,但以溫室氣體生命週期之長,加上過去生產、累積的量,在未來五十年地球還會持續暖化。

人為因素造成的地球增溫,幅度遠超過自然涵容、調適的能力,帶來地球的巨變。物理現象包括海水暖化、海平面上升、永凍層溶解、湖泊冰期縮短;大氣現象包括系統重新調整、颱風連連且規模愈大、非旱即澇、四季失序。當這些原本該是以百萬年的地質時間緩步發生的變化,如今在人的一生有限存活期間就看得到;當這些現象漸次累積、加劇到讓生物、人類警覺之際,問題已大到難以收拾。

生物 垂直遷徙
食物鏈重整 帶來新滅絕

短時間可以觀察到的生態系統變異,就叫「破壞」。生物面對生態環境破壞,直覺的動作是遷徙。中研院鳥類學家劉小如博士說,過去生物遷徙主要是水平遷徙,如今因為地球增溫,生物會往適合的溫域遷徙,也就是往高海拔、高山地區移動,變成垂直遷徙;相對於低海拔、平原,高海拔地區當然空間比較小,當大量生物都往面積較小的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移動,勢必引發另一場生存競爭,族群數因而縮減幾乎是必然的。

食物鏈的重新調整,也帶來新一波的物種滅絕。例如不同種類的蝗蟲,靠著卵內依溫度變化而啟動的滯育機制,控制第二年春天雪溶了以後的孵化時間,讓不同種、不同時間孵化的蝗蟲都能有食物供應。地球暖化攪亂了蝗蟲孵化時間,密集在同一時間「大爆發」孵化成蟲,食物供應不上,造成蝗蟲大量死亡;接著,以蝗蟲為食物的鳥類也演出滅絕;後續依附在此一食物鏈的生物,就像骨牌般依次面臨浩劫。

海水 升溫四度
共生藻失能 珊瑚白化了

因應溫室效應不及,必然發生的結果是死亡,珊瑚是最典型的例子。珊瑚的食物是珊瑚蟲體內的一種共生藻類製造的醣類,而這種藻類對溫度很敏感,當海水溫度升高攝氏三、四度,共生藻就無法製造珊瑚蟲所需的食物,進而造成珊瑚白化死亡。

不要以為這些現象都像冰川溶解一樣的遠在天邊,溫室效應對地球上六十三億人口的影響已逐漸表象化;不是只有極地、島國才受到影響,所有國家都難逃與溫室效應正面碰撞,包括疾病、食物、空氣、洋流、天災都會影響每一個人,只是時間早晚、感受強弱而已。

京都議定書 加強發展再生能源


記者許昌平/報導

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明天生效,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去年因為國內外景氣暢旺,以及煉油業成功開拓海外市場,加上工業用煤、發電用天然氣及為生產石化基本原料所需原油進口量大增,使我國能源供給顯著成長,但在京都議定書影響之下,今年將加強風力等再生能源發展,為台灣風力發電電產業帶來新契機。

京都議定書目標是設定在2008~2012年間,將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氬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

由於國內能源產業高達98%仰賴進口,然而經濟發展程度遠不及台灣的巴西和菲律賓,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卻分居全球第四、五名,顯示我國能源政策有必要加緊腳步。依照政府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劃草案,希望在2020年時,能將目前的 5%再生能源發電量,提高至12%的發電總量。經濟部能源局正全面啟動我國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不過,農委會官員指出,京都議定書限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勢必發展再生能源等綠色產業,進而加強有機廢棄物再利用、發展生質能源、風力發電等,但這些措施屬於土地耗用型態,未來農工爭地的情形可能會更為明顯。


首頁 | 國內要聞 | 京都議定書生效
發表我的意見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簡體版
牲畜、運動鞋、冰箱 都被鎖定


編譯張佑生/取材自路透特稿

嚼草的牛羊,馬路上慢跑者的運動鞋,廚房裡的冰箱,彈跳的網球,四者有何共同點?都可能是「京都議定書」的追緝對象!

共141國簽署,以控制全球暖化問題為主旨的「京都議定書」在今天生效,說它「十面埋伏」也好,「一網打盡」也罷,造成全球氣溫升高的「主嫌」二氧化碳首當其衝,排放量將受到嚴格限制。有增溫嫌疑,但非二氧化碳的氣體也不能放過;這是牛羊等牲畜、運動鞋、網球、冰箱被鎖定的主因。

曾任瑞典談判代表,現任職於英國環保智庫的科學家柯杰倫表示:「二氧化碳以外的許多其它氣體在溫室效應中扮演重要角色,麻煩的是過去很少人注意,也很難確實評估它們對於氣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例如,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曾指出,六氟化硫在大氣中聚熱的威力估計比二氧化碳高出2萬3900倍,而六氟化硫是運動鞋、網球、汽車輪胎增加彈性的主要化學成分。

牲畜排放的甲烷是另一個麻煩,有報告指出地球上現在的甲烷濃度比18世紀工業革命初期上升150倍。紐西蘭在2002年所排放的甲烷將近五成來自農業,比消耗能源還高。

歐盟準備針對冰箱和汽車空調常用的冷煤HFC-134a制定「日落條款」,美國卻嫌某些替代冷煤易燃。整體而言,各國對於某些非二氧化碳氣體的管制,立場仍嚴重分歧。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他人作嫁衣裳」似乎已經成為台灣企業的宿命,強大的代工能力是優點也是弱點,即使我們在許多產品區隔都擁有過半的全球占有率,但相對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卻低的可憐。因應台灣現狀,《工匠精神的瑞士概念股》一書提出「工匠精神」與「瑞士概念」兩大願景。

瑞士的移民歷史、傭兵背景、群強環伺的地理位置,以及高山滿布的國土環境等先天條件與台灣相仿,但她破除種種迷思與限制,一舉成為世界的中心,培育出許多知名的國際級企業,正可做為台灣最好的借鏡。

目前籠罩台灣的許多迷思,都可在瑞士概念獲得解答,關鍵就在思考與行為邏輯的不同。像是台灣和瑞士的地形都以山地居多,但瑞士用它來發展觀光業,台灣卻是用來開墾栽植,兩者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以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好壞立判。

從瑞士經驗 看轉型關鍵

台灣如何從瑞士經驗看到自己的影子,將是攸關台灣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舉例來說,主要由德、法移民組成的瑞士,想要跨出國土做生意,第一個選擇就是先到最熟悉的德國等地,然後再以此為跳板,通往世界巿場;同理,台灣要向外擴張,中國大陸也是一塊拓展美歐外銷的墊腳石,而非經營的終點,如何使這種業務模式更蓬勃發展,而非由政府設下諸多阻礙,將是瑞士概念落實於台灣所須思考的方向。

瑞士也是經過了100多年的演化,才成就今天的成果,國民年所得突破4萬美元,工匠精神扮演主要動力。同樣地,台灣人是由一批批勇敢的移民所組成,跨越台灣海峽這個凶險的黑水溝,來台開墾拓荒,這種開拓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體現之一。然而,中國傳統的工匠只為帝皇等少數人服務,雖有精良技藝,卻無法留名青史,顯見「工匠精神」的重塑,將是一大挑戰。

台灣教育 扼殺工匠精神

然而,台灣教育制度過去十年的劇烈變革,卻又嚴重扼殺工匠精神。瑞士人認為,取得專業認證的工匠絲毫不遜於鑽研學問的博士,但在台灣卻只求廣開學位之門,抹殺舊有的技職教育制度。於是,我們看到全國的專科學校都成了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原先多元化的教育體系已不復見,現在所培養出來的都是同一質性的高知識份子,不再有對工匠精神的尊崇與追求。

台北工專就是一個例子,它培養了許多深具工匠精神的企業主,但在升格為大學後,追隨潮流開辦EMBA課程,卻無法與台大、政大爭取高素質的學生,甚至還遺落了工匠精神。想想全台灣有多少像這樣的一流工匠學校,在高等教育的門戶大開之後,成為三流大學,辦起不入流的EMBA課程,工匠精神的延續,已面臨重大危機。

當工匠精神已經成為一種美與藝術,它的價值將會截然不同。像是瑞士的勞力士以「永續保存」為設計概念,對於品質有著高標準的要求;但台灣的電子表卻是一路殺價,非但很難獲利,使用者也是用過即丟,無法建立起所謂的價值。在缺乏價值的情況下,只能一再地從成本面著手,結果造成對人、對環境的過度剝削,台灣上班族投入全球數一數二的工時,但國民所得卻不到瑞士的一半,就是最好的說明。

值得欣喜的是,這本書也讓我們發現台灣仍有堅守工匠精神的企業,甚至有更多書中未提及的工匠企業,都曾是造就台灣經濟起飛的推手,不眠不休、一心一意只想做出最好的成品。如何延續工匠精神,藉由資本社會模式,達成全球化普及發展的目標,將是亟思轉型的台灣社會與企業,必須思考的課題。

(作者是美商甲骨文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2005/02/16 經濟日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增添了新鮮的果味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產區的酒莊業者普遍看好今年的紅酒絕對優勢,產區裡的酒莊決定此降低產量以提高質量。部份當地釀酒酒莊表示;由於今年的酒量比往年較為減少,主要是因為更確保葡萄酒產量,相對的其質量則相對提高,而不同於1982年和1990年的酒,西元2000年的酒更增添了新鮮的果味。
許多酒莊代表一致認為;今年更有必要先把葡萄酒的質量列為優先,因為他們取得預期的效果,證實今年所生產的酒量確實比沒有減產的更好。盡管近幾年來,由於大量囤積,台灣對法國紅酒的進口量大符度減少,但為位於聖埃米離里濃〈STEMILION〉的酒農認為;台灣的消費者已經開始懂得如何欣賞紅酒,如何品嚐紅酒,因此他們對於台灣市場的潛力依然看好。
如何品嚐葡萄酒

首先我們先了解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產區裡的葡萄酒農如何維持葡萄酒的品質,去除釀酒的技術不同,波爾多葡萄酒高貴的品質,主要是來自該地區特有的氣候條件與土質的與眾不同。其實,因為波爾多酒區雖然靠近大西洋的海濱,但她確具有大西洋氣候特有的氣候乾燥和充沛的陽光,這個地區的土質貧瘠又多元,因為要產出好的葡萄,土地表層一土地必須貧瘠,葡萄樹的樹根就不得不紮的深入土壤內,去尋找生長所需的水和礦物質,因為葡萄樹的根紮的越深,其所吸收的養份就更加多元,糖、單寧酸釀酒時所需的安所盛產的果肉則更加甜實。

相反地,假如表層的土地太過於肥沃,葡萄樹就會多產,所生產的葡萄較大,但皮薄,因此單寧酸的含量則相對減少。反之,生長於貧瘠地的葡萄樹其所生長的果實皮較為厚,單寧酸的含量自然增多。  
近幾年來,許多研究陸續證明,適當的飲用波爾多紅酒對身體會有好處,特別是針對心臟疾病方面有療效,追究原因則是波爾多地區所生產的紅酒擁有豐富的單寧酸成份的緣故。品嚐葡萄酒時應注意的步驟

品酒時首先應避免生病以及身體疲勞時,此外,像是剛抽過煙或者喝完濃咖啡,都不宜品酒。其次,品酒的地點最好選擇明亮安靜和沒有特殊其他異味味道侵入的場所,溫度則是以攝氏17至18度左右為宜,品酒時桌面最好以白色為主〈最好鋪白色桌布或餐巾〉以便能藉以觀察酒的顏色;品酒時,酒千萬不要斟滿,最好只斟到酒杯的三份之一,這樣一來可使酒香凝聚在杯口。
品酒的順序是先喝新酒在喝陳酒,如果您碰上紅酒和白酒都有時,那麼應當先喝白酒之後再喝紅酒。品酒本身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一是看、二是聞、三是品嚐,看是觀察酒的顏色來判斷酒的年份,透過酒的濃密度來判斷酒的結構,透過酒的清澈度來判斷酒中是否含有雜質,透過酒的光亮度來判斷酒的性格。那麼聞酒是要確定鼻香味屬於那種類型,第一次聞酒時不要搖晃酒杯,以聞得最先的香味;第二次聞酒時要將酒杯朝同一方向轉動數次,那麼酒與空氣所接觸後的結果會使比第一次所聞到的氣味更嘉加濃烈,同時使那些較不易發揮的香味散發出來。
最後,品酒可以真正體會嗅覺所聞不到的滋味,以準確辨別酒的味道其屬性。例如白葡萄酒利於搭配魚以及各類海鮮,而有的紅葡萄酒則利於搭配紅肉,如牛、羊、鴨以及各種野味,當然也有的紅葡萄酒利於搭配白肉,例如雞肉、豬肉、鵪鶉等。一瓶好的波爾多葡萄酒,可以和食物的味道則有種微妙的平衡。一位法國19世紀時的文學知名最作家就說過;「上帝創造了水,人類創造了酒,如果說人的生命離不開水,那麼人的生活即便離不開酒。」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文學家七十五年前發現冥王星,然而至今對它仍然毫無所知。一艘探測船預定明年發射升空,最快二○一五年就可以抵達觀測冥王星的位置,屆時或許可以揭開部分謎團。

一九三○年二月十八日,廿六歲的羅威爾天文台業餘天文學家湯博奉命搜尋理論上存在的太陽系第九顆行星。如果不是因為他在搜尋亞利桑納州北部的夜空時非常專注,可能錯失這項天文學上的重大發現。他認定,他當時觀察到的光點就是後來命名為冥王星的X行星。

從此以後,學童都知道包含冥王星在內的太陽系九大行星名稱,不過在湯博一九九七年逝世後不久,許多天文學家就建議國際天文聯盟將體積最小的冥王星降級。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海頓天文館館長泰森表示:「如果要說它是行星,它也是不及格的行星。」泰森五年前把館中所展示行星圖表中位於太陽系最邊緣的冥王星取下,代之以彗星帶。他說:「有些小學生至今還會向我抗議。」

湯博發現冥王星時,它是天文學界在海王星之外的浩瀚太空中唯一所知的太陽系星體,當天文學家發現冥王星的衛星查融星,才初步確定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部分天文學家指出,冥王星有間距式軌道與奇特的軌道平面,運行原理與方式比較類似其他科伊伯帶內的物體,反而不像其他行星。此外,冥王星體積很小,甚至不及月球。

不過其他天文學家指出,冥王星仍然是已知太陽系天體中相當獨特的天體。羅威爾天文台公共計畫督導辛德勒說:「如果它不是太陽系行星,適當的定位又是什麼?」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的回教徒婦女習慣每天戴著遮住臉龐的頭巾(hijab)出門,而hijab一詞也是回教傳統服飾的通稱,雖然看起來只是簡單的織布材質,但本身含有多重意義。據洛杉磯時報指出,最近回教世界開始對頭巾的存廢問題展開激烈論辯,批評者抨擊頭巾是家父長制壓迫女性的象徵,習慣戴頭巾的婦女則辯稱這屬於民權的範圍,也是對回教認同的表達,戴頭巾無可厚非。

二十七歲的埃及女子瓦哈柏兩年前是一名滿懷遠大抱負的女記者,平常都不戴頭巾出門。她在那一年結婚後又離婚,然後開始被貼上烙印。因為周遭的男人都知道她不再是處女,所以把她當成是隨便的女孩。後來她失業,既寂寞又沒有生活目標,以致整日鬱鬱寡歡。

瓦哈柏回憶說:「我當時認為,『此生已無眷戀,所以我要皈依真主』。」身無分文的她把身邊僅有的黃金珠寶拿去變賣,去買了回教頭巾與寬大無袖長袍。一戴上面紗後,外界對她的騷擾隨即停止,頂多在街頭上聽到回教徒喃喃地說:「平安,姊妹。」

瓦哈柏後來找到了工作,在首都開羅的時裝店賣頭巾與寬袍給有錢千金或貴婦。她發誓自己是徹頭徹尾地脫胎換骨。她說:「以前讓我飽受困擾的問題,現在不再令我牽掛。」

回教婦女穿戴頭巾出門,把頭包得密不透風,既可用來當作強而有力的政治論述,也可以是青少年族群之間的流行時尚。毫無疑問,這是一項既感性又複雜的問題。

回教社群內部對於婦女有無必要戴頭巾的辯論有細火慢燉之勢,但頭巾逐漸成為文化衝突的關鍵,主要導因於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的情勢演變。由於回教徒普遍對於美國攻打阿富汗與伊拉克以及以巴衝突血腥不斷感到憤慨,連帶讓頭巾在中東成為具有深度政治意涵的象徵。

對某些人而言,頭巾表達了對美國侵略的抗拒,也是對和華府合作的政府的沉默抗議,或者是對西方人士視回教徒如洪水猛獸的反擊。對許多抱持審慎態度的人而言,頭巾象徵婦女遭到體制的剝削,並引起回教基本教義派將蠶食西方社會的恐懼。法國一直致力同化境內的回教社群,去年起禁止在公立學校穿戴頭巾或其他宗教裝束。此舉引起全球回教徒走上街頭抗議,連那些平常不戴頭巾的回教徒也被惹毛了。

事實上,有些回教徒婦女是在青春期開始戴頭巾,她們可能壓根沒想到那些引起爭議的絃外之音。有些人則是在遭逢人生困頓際遇時才戴起頭巾,如婚姻不順、突然失業或中年鬱悶。有些回教徒婦女說,她們會把頭髮包起來,是因為當時首次感覺到死亡的不可避免,就像一度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可能會在病床上摸索玫瑰經懺悔一樣。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八一年七月底,十九歲的黛安娜挽著大她十二歲的王儲丈夫查爾斯,有點羞澀地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婚禮中走入世界舞台,從此她被稱為黛妃,自此開啟她無法擁有隱私的人生,她香消玉殞至今八年來,人們依然不能停止追念與好奇。對於一位生前幸福不多,又芳年早逝的王妃該怎樣追憶?陰冷的倫敦滿載著全球愛戴,到處都可見「黛安娜的足跡」。

這位正式名號稱作威爾斯王妃(Princess of Wales)的女人,還沒滿二十歲就陷入全世界最受矚目的一樁皇家婚姻中,從此她突破英國皇族一向的冷峻,親和力所向無敵;副作用卻是搶盡「嫡系真皇族」的鋒頭,自己不要都不行。

除了鋒頭過健之外,黛安娜突破太多「皇室禁忌」。她忍不住對公眾表達對皇家婚姻的失望,一九九二年六月「黛安娜的真實故事」一書出版後,重挫皇室形象,從此醜聞像滾雪球一般地滿天飛揚,查爾斯的出軌、黛安娜的偷情,毫不顧忌小王子們的成長,小報八卦一道道上,在動搖皇室國本的顧慮下,連婆婆英女王都忍不住在一九九五年底,書面去函要求自己的兒子離婚!

一九九六年八月底,這樁備受矚目的皇族離婚案正式在風雨飄搖中公告成立。繼續保有王妃頭銜的黛安娜只自由了一年,在一九九七年八月底就死於非命,芳跡從此終結在巴黎車逐的慘禍裡,舉世震驚。

黛安娜生前沒能為自己創造太多幸福,死後卻成為倫敦旅遊指南上的「名人地標」,這種結果該說是諷刺還是玩笑?

「黛安娜的倫敦」是一款專門為黛安娜迷設計的旅程,人們可以斟酌時間選看她婚前任教的肯辛頓花園幼稚園、婚後的住居、附近的咖啡館、市場甚至電影院,當然還有也迫不及待搭上黛安娜列車的倫敦各大公園、舉行婚禮、葬禮的大教堂及跟她同歸於盡的小開家開的百貨公司,可以說,只要願意找尋,整個倫敦都找得到黛安娜王妃的足跡。

有人是按著黛安娜的歷史足跡一步步開始「王妃巡禮」,有人則是照地點一網打盡。

如果先從她舉行盛大婚禮的所在地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開始,可以看到這座倫敦最氣派的大教堂傲視全市,上攀五百三十階,下有墓穴地廳;雖然事後黛妃自白說,婚禮當天是她「人生中最糟的一天」,但非皇室貴族幾乎難以在此舉行婚喪喜慶,她的整場皇室婚姻有如肥皂劇,就是從這裡正式開始的。

有些人連她生產的聖瑪麗醫院(St Mary's Hospital)都不放過。

據說當老二亨利王子出世時,希望生個小公主的查爾斯知道又是個男孩,語露失望奪門而出時,黛安娜表述自己當時產後的心情是「有東西在我體內死亡」,那是一九八四年九月,這個醫院成了她「終結婚姻之始」的傷心地。

黛安娜一次失足落馬,與馬師修伊特(Hewitt)開啟戀情的溫莎大花園(Windsor Great Park)也會在探訪行程中。

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會被列入「黛跡要地」,是因為喜歡看電影的黛安娜每每有大片首映時,就會無預警地跟朋友擠到這裡現身。據說約翰屈伏塔與凱文科斯納都是王妃「稱得上朋友」的影星,西倫敦的倫敦燈塔(London Lighthouse)也可以去瞧瞧,黛安娜曾經在這裡貢獻出對愛滋病患的關心,「人民王妃」的形象深深奠定她在人民心中的愛戴。

黛安娜婚後正式住家的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附近,恐怕是黛迷要好好花上時間與腳力的「大地方」。

肯辛頓宮位在肯辛頓花園裡,一六八九年從威廉三世起就為私人用處而矗立,之後被倫爵士(Sir Wren)擴建為皇族用地,一直到喬治二世死亡時,都是王權統治者在倫敦的主要住居地。這個王宮是黛安娜與兩個小王子主要的官方居家,一九八二年她就是在這裡聽到丈夫幾次在電話裡對情婦說:「我會永遠愛妳」,黛妃也是在這裡得到厭食症,並數度試圖自殺未遂。

肯辛頓宮目前雖然是幾名王族成員的辦公室,但是黛妃的幾個房間是收門票開放參觀的,裡頭收藏著黛妃在死前不久義賣的部分晚禮服,拍賣七十九件中十四件被捐回這裡作永久展示,每逢黛妃的逝世紀念日,想念她的人民還是會在肯辛頓宮大門前堆積花陣。

走出肯辛頓宮,肯辛頓花園附近的黛妃足跡更有得忙。像是肯辛頓大街上她會去閒晃的肯辛頓市場舊址、巴克店家(Barkers store)、百貨公司Marks&Spencer、帶小王子去吃過的麥當勞、Sticky Fingers餐廳與電影院Odean,在肯辛頓大街上轉進與其垂直的Earls Court Road,可以找到她生前健身的體育館Earls Court Gym,還有她婚前與兩個女室友同租在Coleherne Court上的六十號住樓,黛妃曾說這是她人生「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當時她芳齡十八。

在肯辛頓花園裡還可以找到黛妃逝世三週年紀念時,為紀念她而整建完成的六處兒童遊戲場,包括原來的彼得潘紀念碑廣場;一道貫穿倫敦各公園的「黛安娜紀念步道」完成後所鑄的徽章,也在肯辛頓花園裡。

事實上,「黛安娜紀念步道」貫穿倫敦各大花園,從肯辛頓花園、聖詹姆士公園、綠公園到海德公園都「走得到」,裡頭四處是黛安娜當上王妃後的步步足跡,從她住了十五年的肯辛頓宮、擁有一處辦公室的聖詹姆士宮、婆婆英女王住的克雷倫斯屋(Clarence House)、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當然也在其中,這裡她曾在訂婚後短暫居住,稱之為氣氛冷漠、具有潛在敵人的冷宮,這條步道共七英里長,有七十道指標標明地點方向。

高檔百貨公司哈洛德(Harrods)也有遊客專程為黛妃落腳,這個從一八八九年開始陪伴倫敦成長的百貨商場,一九○二年就成為全市最大的百貨公司(當時就有九十一個部門與兩千名員工)。

哈洛德歷經一、二次世界大戰,至今這裡依然是倫敦價位驚人的百貨之一,貴婦級可以只逛不提,之後會有專人大包小包幫你送到家裡,如果你夠名氣,這裡也會為你「關門營業」,就你一人和隨從在裡頭晃,要三更半夜也沒關係。

最近一起是前年底耶誕節,二十三歲美國偶像歌手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跑到倫敦,哈洛德為他特地在晚上十一點到半夜三點「獨家時間」營業,他一晚就逛出一百萬英鎊(超過六千萬元台幣)消費,這就是首富級顧客的排場,要叫兩大巴士的貨車才能將所血拼的商品運去機場!

哈洛德與黛妃也有著生死的因緣。

除了她的藍色訂婚禮服是在這裡訂製,她個人會來這裡購物外,黛妃的最後一任男友都迪(Dodi)就是這家百貨公司的小開,最後還一起與她在巴黎罹難,如果陰謀論屬實,都迪的死證明了億萬家財也難敵「惡勢力」。

現在到哈洛德百貨的地下樓,都還可看到黛妃與都迪的肖像被圈掛在樓梯口留念,不管是否忌日都有鮮花環繞,許多旅客來這裡不是購物,他們是來悼念黛妃的。

面積一百四十公頃的海德公園裡頭,重達七百噸的黛安娜王妃紀念噴泉二○○四年七月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自開幕,但是因為水渠波段不同(代表黛妃的氣質與人生),旅客在水中戲水滑傷;孩童過度的嘻鬧也被批評是不尊敬死去的黛妃,紀念噴泉開幕後不久就被關閉,八月重新開放後,英國皇家公園管理處就規定遊客不得在耗資逾兩億兩千萬元的橢圓型花崗岩水渠中行走。

當然,黛妃人生最後一站 - 葬禮舉行地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更是黛迷付上門票大鈔都甘心排隊的景觀地。這場一九九七年的葬禮比黛妃的婚禮更轟動,在英國電視史上創下了三千零五十萬觀眾的第二高收視率紀錄,西敏寺裡頭皇族墳墓雖多又擠,卻千萬別在這裡找黛妃之墓,她只是在這裡舉行葬禮而已。

還有,請別學美國佬問路人,要在倫敦找黛妃的車禍紀念地;那你還得再買張機票,或是坐歐洲之星去巴黎!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橘色染亮了二月的紐約中央公園,沒有致詞也沒有繁文縟節,卻有此起彼落的歡喜讚歎,散布公園各處的工作人員一一揭下簾幕之後,綿延23英里長、7500個「門」就匯流成與眾人同歡的金色河流。

名副其實的公共藝術

「2月12日早上8點半」,過去這星期來,參與構組「門」的近700名工作人員,每當有遊客詢問時,就會和大家這麼彼此相約,還補上一句:「星期六早上你們會來吧?」──雖然眾所周知,「門,紐約,中央公園,1979- 2005」是地景藝術家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夫婦(Christo & Jeanne-Claude)歷經26年才終於實現的作品,但在築夢踏實的過程中,「門」實際上已屬於大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共藝術」。

克里斯多包裹巴黎新橋吸引300萬觀光客,包裹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則有500萬觀光客見證,這一回,紐約中央公園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焦點,也炒熱了紐約的觀光淡季,飯店訂房率明顯攀升,紐約市長彭博估計,「門」將會為紐約市帶來8000萬美金的觀光收益。

從全美各地甚至國外聚集而來的工作團隊,則是這項耗資2000萬美金龐大計畫的幕後推手,他們有不少是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夫婦的死忠「粉絲」,有的已經參與過多項克里斯多的計畫。這些「受薪志工」大多是藝術相關行業專業人員,弄髒雙手和寒天工作都無妨,最重要是團隊合作的參與樂趣,從2月7日「開工」以來就形成各組相互競爭的局面,一天做完25個門?沒問題!他們還可以挑戰加碼,再加上天公作美,「門」事實上比預訂進度超前,星期五之前就已組裝完所有的門,只是門上的簾幕都是捲起來的,到「開幕」的一刻才迎風招展。

真的設計得很讚

藝術系學生蘇珊實際參與之後就覺得「門」真的設計得很讚,為了公共安全特別考量的固定設計,螺絲操作流程簡潔明快,就連放下簾幕時,也是用長竿的勾子一劃,解開魔術沾的封條,包裹簾幕的布套和捲心也隨之而落,過程僅只幾秒鐘。

紐約市長彭博在開幕前一天的記者會指出,相較於「門」所走過的漫漫長路,米開蘭基羅畫西斯汀教堂、貝多芬完成第九號交響曲的時間都僅如一瞬。不過,這項難得盛會卻只存在16天,所有的「門」在2月27日就將拆除,回復公園原貌。

機會稍縱即逝,紐約中央公園周邊高級公寓住戶,正好有了開party的好理由,呼朋引伴到家中共享鳥瞰藝術盛宴的美景;不讓上流社會專美於前,坐擁中央公園的大都會博物館,也首度在冬天開放頂樓平台,絡繹不絕湧入的人潮塞爆大都會博物館,館方只得另行出動載貨用超大型電梯以疏解排隊長龍。

不過,鳥瞰雖好,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說,他們所有作品都不是為鳥兒而做的,公園裡的任何角落,任何位置,都是最好的觀賞角度。

意義由走過的人發掘

腳力夠的可以健行,不想走的有這項活動的專屬電車可以遊園,中央公園的觀光馬車則是浪漫的選擇;或早晨或日正當中或黃昏,走過公園,走過眾門,流動在或靜止或飄動的簾幕之間,人人各有體會。

「這是沒有目的的。」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說:「不是象徵,也不是訊息,就只是藝術作品。」他們強調:「它的意義將由每個走過7500個門、23英里長路的人所發掘。」
7500個門價值何在 走過看過就知道

【記者賴素鈴/紐約專電】

2月的下半個月,紐約中央公園成了超大型的藝術主題樂園,絡繹不絕的人群穿過一道道橘色的門,成為空前絕後的體驗──「門,紐約,中央公園,1979~2005」,7500個門,只存在於2月12日至27日間。

用了5290噸的鋼、60英里長的乙烯基管、1萬5千個基座、16萬5千個螺絲、11萬6389英里長的尼龍線織成9萬9155平方公尺的布料,做成7500張簾幕,單單各種寬度的縫邊總長就有74公里。

印證了紐約市長彭博在記者會上所說的話,「這裡畢竟是紐約,我不能承諾所有人都愛這件作品,但我保證,大家都會談論它。」紐約時報不僅在「門」進行組裝的一星期間天天追蹤報導,紐約時報網站上的讀者評論也有熱烈討論。

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夫婦的藝術行動總難免爭議。「門」耗資2000萬美金,關於這樣的作品是「藝術」嗎?誰出錢?誰獲益?這麼做到底有何價值?都有人質疑,並且有人主張,拿這些錢去做藝術教育,還對學童比較有幫助。

不過,不少相關爭議都來自於誤解,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總不吝於闡揚他們的理念與主張,在專屬網站上一再強調多項重點,尤其眾多參與工作人員並非「義工」而是「受薪志工」(克里斯多的岳母除外,她用身為父母的特權拒絕領這份薪水),而藝術家不但付給所有人鐘點費,也負擔這項活動的所有成本與支出。

此外,「門」的海報、圖錄等相關紀念品雖然熱賣,但克里斯多和珍克勞德也不從中受益,他們強調所有商品權利都已捐給Nurture New York's Nature和紐約中央公園管理委員會;當然,他們說,沒有任何一個門會被拆開來賣,因為所有存在於斯時斯刻的門才是「一件」作品。

即使在開幕前一天的記者會,克里斯多也疲於再多解釋他的作品,「這件作品不是用來談的,」他說:「那是真實的空間體驗,你必須花時間走在冷空氣裡,走在太陽下,走過雨天甚至下雪,就毋需多談。」

至於如此龐大的物資人力投入到底值不值得?端看價值觀所在,紐約建築師西迪說:「至少,我在今天,看到許許多多在走路的,在拍照的,開心的臉。」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