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辭典》京都議定書■ 記者陳秀蘭
各國簽署京都議定書是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以防制地球氣候惡化,主要內容是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遞約國」,於日本京都召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時所擬定。

京都議定書列入管制的氣體計有六種,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等,並訂定六種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依據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六溫室氣體排放量應於2008年至2012年之期限內,平均應減少到比1990年排放量低5.2%的水平。

京都議定書雖然在1997年簽訂,但卻遲至今年2月16日生效,主要該議定書當初協議生效門檻有二個。一是必須經遞約國188個國家中的55國完成國內立法程序,批准京都議定書,而且這55國中必須包括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 (UNFCCC)附件一的成員;二是在批准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中,屬於UNFCCC附件一成員的國家,在199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須占所有全體 UNFCCC附件一成員氣體排放總量達55%以上 (係以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計算基礎)。去年11月,俄羅斯簽署後,簽署國家排放量總算達到門檻二的啟動標準,依規定在達到門檻後90天生效,因此,京都議定書自1997年達成協議後,歷經八年才生效。

地球發高燒 未來50年 只會更燒


記者 卓亞雄

一九五八年,英國科學家卡隆得首次提出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緩慢上升現象,迄今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地球暖化帶來的全球異常現象已隨處可見。去年底,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京都議定書生效前最後一次締約國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致詞時警告,「地球氣候的災難性變遷跡象已浮現;未來五十年我們需要經濟發展,但成果不在改善人類的生活,而是用於不斷發生的天災。」

地球之所以能繁衍億萬物種,是靠著地球大氣層有包括二氧化碳、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吸收並貯存日照帶來的熱,形成增溫作用;否則地表溫度將是攝氏零下二、三十度,難有生物生存。但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迅速生產許多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加上大量砍伐森林,減少了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升高,因而生成全球暖化現象。

未來 持續暖化
彷彿下衝火車 煞不住它

一九八○年代以前,大致只有歐洲、美國、日本等少數工業化先進國家在製造二氧化碳;八○年代後期包括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國加入二氧化碳製造行列;九○年代以後,包括中國大陸、印度、中南半島甚至非洲國家全都積極發展工業,幾乎全世界都加入二氧化碳生產行列。台大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柳中明教授形容,地球溫室效應惡化的速度「好像一列失速下衝的火車」,很難去煞住它。二月十六日,三十八國與歐盟得開始強制履行減量責任,但以溫室氣體生命週期之長,加上過去生產、累積的量,在未來五十年地球還會持續暖化。

人為因素造成的地球增溫,幅度遠超過自然涵容、調適的能力,帶來地球的巨變。物理現象包括海水暖化、海平面上升、永凍層溶解、湖泊冰期縮短;大氣現象包括系統重新調整、颱風連連且規模愈大、非旱即澇、四季失序。當這些原本該是以百萬年的地質時間緩步發生的變化,如今在人的一生有限存活期間就看得到;當這些現象漸次累積、加劇到讓生物、人類警覺之際,問題已大到難以收拾。

生物 垂直遷徙
食物鏈重整 帶來新滅絕

短時間可以觀察到的生態系統變異,就叫「破壞」。生物面對生態環境破壞,直覺的動作是遷徙。中研院鳥類學家劉小如博士說,過去生物遷徙主要是水平遷徙,如今因為地球增溫,生物會往適合的溫域遷徙,也就是往高海拔、高山地區移動,變成垂直遷徙;相對於低海拔、平原,高海拔地區當然空間比較小,當大量生物都往面積較小的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移動,勢必引發另一場生存競爭,族群數因而縮減幾乎是必然的。

食物鏈的重新調整,也帶來新一波的物種滅絕。例如不同種類的蝗蟲,靠著卵內依溫度變化而啟動的滯育機制,控制第二年春天雪溶了以後的孵化時間,讓不同種、不同時間孵化的蝗蟲都能有食物供應。地球暖化攪亂了蝗蟲孵化時間,密集在同一時間「大爆發」孵化成蟲,食物供應不上,造成蝗蟲大量死亡;接著,以蝗蟲為食物的鳥類也演出滅絕;後續依附在此一食物鏈的生物,就像骨牌般依次面臨浩劫。

海水 升溫四度
共生藻失能 珊瑚白化了

因應溫室效應不及,必然發生的結果是死亡,珊瑚是最典型的例子。珊瑚的食物是珊瑚蟲體內的一種共生藻類製造的醣類,而這種藻類對溫度很敏感,當海水溫度升高攝氏三、四度,共生藻就無法製造珊瑚蟲所需的食物,進而造成珊瑚白化死亡。

不要以為這些現象都像冰川溶解一樣的遠在天邊,溫室效應對地球上六十三億人口的影響已逐漸表象化;不是只有極地、島國才受到影響,所有國家都難逃與溫室效應正面碰撞,包括疾病、食物、空氣、洋流、天災都會影響每一個人,只是時間早晚、感受強弱而已。

京都議定書 加強發展再生能源


記者許昌平/報導

限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明天生效,經濟部能源局表示,去年因為國內外景氣暢旺,以及煉油業成功開拓海外市場,加上工業用煤、發電用天然氣及為生產石化基本原料所需原油進口量大增,使我國能源供給顯著成長,但在京都議定書影響之下,今年將加強風力等再生能源發展,為台灣風力發電電產業帶來新契機。

京都議定書目標是設定在2008~2012年間,將已開發國家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氬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

由於國內能源產業高達98%仰賴進口,然而經濟發展程度遠不及台灣的巴西和菲律賓,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卻分居全球第四、五名,顯示我國能源政策有必要加緊腳步。依照政府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規劃草案,希望在2020年時,能將目前的 5%再生能源發電量,提高至12%的發電總量。經濟部能源局正全面啟動我國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不過,農委會官員指出,京都議定書限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勢必發展再生能源等綠色產業,進而加強有機廢棄物再利用、發展生質能源、風力發電等,但這些措施屬於土地耗用型態,未來農工爭地的情形可能會更為明顯。


首頁 | 國內要聞 | 京都議定書生效
發表我的意見 轉寄給好友 友善列印 簡體版
牲畜、運動鞋、冰箱 都被鎖定


編譯張佑生/取材自路透特稿

嚼草的牛羊,馬路上慢跑者的運動鞋,廚房裡的冰箱,彈跳的網球,四者有何共同點?都可能是「京都議定書」的追緝對象!

共141國簽署,以控制全球暖化問題為主旨的「京都議定書」在今天生效,說它「十面埋伏」也好,「一網打盡」也罷,造成全球氣溫升高的「主嫌」二氧化碳首當其衝,排放量將受到嚴格限制。有增溫嫌疑,但非二氧化碳的氣體也不能放過;這是牛羊等牲畜、運動鞋、網球、冰箱被鎖定的主因。

曾任瑞典談判代表,現任職於英國環保智庫的科學家柯杰倫表示:「二氧化碳以外的許多其它氣體在溫室效應中扮演重要角色,麻煩的是過去很少人注意,也很難確實評估它們對於氣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例如,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曾指出,六氟化硫在大氣中聚熱的威力估計比二氧化碳高出2萬3900倍,而六氟化硫是運動鞋、網球、汽車輪胎增加彈性的主要化學成分。

牲畜排放的甲烷是另一個麻煩,有報告指出地球上現在的甲烷濃度比18世紀工業革命初期上升150倍。紐西蘭在2002年所排放的甲烷將近五成來自農業,比消耗能源還高。

歐盟準備針對冰箱和汽車空調常用的冷煤HFC-134a制定「日落條款」,美國卻嫌某些替代冷煤易燃。整體而言,各國對於某些非二氧化碳氣體的管制,立場仍嚴重分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