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信大姐是沒吃過Roti Babi的。
十年前大姐因腎病與世長辭,留下幾本自我有印象以來就不屑一顧的剪報。
黏東貼西的,盡是數十年來她從報章雜誌剪下的食譜及食肆介紹,貼在大開本的婦女雜誌上,看來草率無章、交錯拼貼,甚至在文與文間還可看見底版原有的文字和明星照片。
沒想到自大姐去世之後,這幾本蒙塵剪貼簿卻成了我回憶童年時候被大姐牽著手,在吉隆坡四處尋食的憑藉;本來只想參照剪報資料,重拾一番兒時記憶,卻發現2,30年不到,資料中許多食肆攤檔經已消失無蹤,不少舊日傳統吃食也在時代洪流裡留三丟四地改了頭換了面,而更令我驚訝不已的是當我想進一步搜尋資料時,才“發現”本地文獻當中針對飲食根源的研究實在少得可憐,更不用說是計劃性的全面書寫了。不像在國外,資訊充足,幾乎每種食物背後都有著許多故事,都或多或少與歷史有所連接。
於是便一頭栽入本地飲食書寫而無法自拔。多年來,如果說到緣起,我都將之“歸功”於大姐所留下的這幾本褪色的剪貼簿。
這天我特地到吉隆坡金馬律的鎰記茶室,為這期要寫的Roti Babi補拍幾幀照片。
鎰記是吉隆坡碩果僅存的幾間老咖啡店之一,經歷整整80年的歲月淘洗,在新式Kopitiam大行其道之際,益發突顯出其不經刻意營造的懷舊魅力。
Roti Babi是甚麼?說穿就是一側切縫的厚片麵包,釀入由豬肉,螃蟹絲及洋蔥等炒成的餡料,再沾上蛋液油炸而成。碟中飾有蕃茄黃瓜生菜等,吃時弄刀弄叉,沾點咭汁(Lea & Perrins)和黃芥末醬,一派西餐模樣。
老檳城記存人杜忠全就曾在一篇論文中提到,其口述訪談對象謝清祥老先生曾這麼說過,按照閩南漳州籍貫的家庭所流傳的說法,Roti Babi是入贅女婿外出夜歸時家裡特地為他準備的點心;以家常配飯吃的豬肉羹弄熱後,挑出肉塊夾入麵包而成。倒是後來海南人將之改良,推出市面而成了一道本地海南小吃………。
其實,仔細觀察思考,Roti Babi沾蛋油炸的方式是從西多士(French Toast)變化而來,而內餡做法也大有海南釀蟹的“洋味取向”,單看名字卻又本土得不能再本土,若說是早年海南廚師從取悅洋人/峇峇到回歸本土的精心傑作,那也似乎同時交錯著許多歷史的可能,等待更多的挖掘與考證。
這讓我想起前些時候,在檳城車水路的海安茶室與老板謝是芳談了一下午的檳城海南飲食,其中便提到早年海南先輩們在富裕西化的土生華人(娘惹峇峇) 家庭當幫傭的情形。
以謝老板的父親為例,早期就是在峇峇家庭負責廚房工作,後來開起餐室當然所賣的食物就脫離不了娘惹家庭裡的一貫菜餚,無論是改良自峇峇之福建原鄉風味的鹹菜鴨,魷魚炒和豆油肉,還是受到馬來料理影響的甲必丹雞、咖哩亞參魚等,甚至是經過本土化後的西式餐點甚麼的,都與峇峇關係密切,反而正宗傳統的海南菜不曾出現在餐牌裡!所以,檳城的許多海南食物必須冠上“檳城”,才能與歷史接軌,反映史實。
就像Roti Babi。其實,在早年峇峇社群裡入贅也是平常的現象,會不會是同樣的傳說版本,投射在不同社群就有了各自的演譯呢?怎麼看Roti Babi還是比較接近峇峇娘惹!
我確信大姐是沒吃過Roti Babi的。不是因為印象中她從未帶我到過鎰記,而是在她的剪貼簿裡就有著那麼一篇文章,誤導著Roti Babi是用切片麵包塗肉餡沾蛋液油炸而成(其實那是蝦多士的做法),因此家裡吃了多年的“豬肉麵包”,其實並非正宗的“Roti Babi”。
所以千萬不要只用眼睛來閱讀這篇文章,有機會還得要到鎰記或檳城車水路的海安茶室去試試這本土好滋味。
我從未想過該如何翻譯Roti Babi,總嫌“豬肉麵包”太過直接少了玩味,若用客家話發音,叫成“羅帝巴閉”或“巴閉麵包”,會不會更加“巴閉”呢?
鎰記茶餐室
創始年:1928
地址:35 Jln Dang Wangi, Kuala Lumpur
營業時間:8:00am – 5:00pm (星期一休息)
電話:03-26988108 (李光漢先生)
海安飯店
創始年:1945
地址:53-55 Jalan Burma, Pulau Pinang
營業時間:8:00am – 9:00pm (星期一休息)
電話:04-2274751(謝是芳先生)
- Jan 21 Wed 2009 22:43
轉貼:Roti Babi BY 林金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