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1 01:08    中國時報   

     出生在美國的女攝影家伊芙安隆德(Eve Arnold),今年一月在倫敦辭世時,距離她一百歲生日,僅三星期。過世前一周,這位被喻為透過鏡頭見證廿世紀後半期地球上最令人最難以忘懷人與事的女攝影家,仍忙碌的與設計師和出版編輯溝通自己百歲專輯的內容與封面。

     成長於美國俄裔猶太家庭的伊芙安隆德,是世界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第一位女性會員。一九六○年代後,移居英國,擔任倫敦《星期泰晤士報》雜誌攝影。她背著相機、帶著底片,紀錄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南非種族隔離,進入埃及、阿富汗和阿聯大公國的帳蓬中,拍攝面紗之後的回教生活。一九七九年,她兩度出入中國,拍攝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圖像,出版了專輯《在中國》(In China),並榮獲國家圖書獎。

     二○○七年底倫敦「亞洲之家」畫廊規劃了一項「伊芙安隆德在中國」攝影展。當時已屆九十五歲的女攝影師,挽著銀髻,穿著一襲鐵灰色中式上衣和同色長褲,坐在輪椅上參加預展,肢體看似脆弱,目光卻依然炯炯。

     那次展覽是一九八○年在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展出後,廿七年來首次在倫敦展出。伊芙安隆德當時身體微恙,但堅持出席預展。她曾說,中國行腳留下了她最喜愛的圖像,觀看她的中國攝影作品,則令人有簡單卻深沉的共鳴與感觸。

     「在中國」是伊芙安隆德經過十年持續申請,才在中美建交後,獲得中國政府同意,於一九七九年兩度前往中國,前後花費六個月行走四萬公里紀錄下的影像。當時,文革剛結束。伊芙安隆德是極少數首批獲准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更是第一個應邀到中國的女攝影師。

     伊芙安隆德與一名中國翻譯,搭飛機、坐火車、乘船、巴士、吉普車和步行,從長江三峽,一直走到海拔一萬三千尺的西藏高原。而當時,一九一二年出生的伊芙安隆德已經六十七歲了。

     伊芙安隆德鏡頭下的中國,以人物和生活為主要紀錄。但她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卻尤其深刻。從江浙老太太、內蒙女兵到中國南方小女孩,一張張簡單的面孔,卻充滿百種想像,每張照片,都可創造一個故事。展覽中,有一張逆光,跨過古宅門檻,梳著頭髻的中國老婦。伊芙安隆德端視著那張作品,忍不住笑著說,「我的孫子們年幼時,認定我就是照片裡的那個老太太。」這或許正是伊芙安隆德的作品如此動人的主因:她在底片中,注入了「心思」,毫不保留的讓自己的思緒融入到鏡頭裡。

     一九五四年她跟著麥肯錫一年,拍攝打擊反共產主義,以及她和女星瑪麗蓮夢露合作十年,捕捉到其他攝影無法取得的鏡頭,均在於她能博得他們的信任,完全釋放自己。尤其是在跟瑪麗蓮夢露共事十年裡,瑪麗蓮夢露願意讓她進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設防的讓伊芙安隆德紀錄下自己最脆弱但也最天真的一面。世人後來對瑪麗蓮夢露的印象和聯想,大多出自於伊芙安隆德鏡頭之下。

     一九七三年,伊芙安隆德到種族隔離的南非去尋找鏡頭,她造訪黑人兒童醫院和黑人社區,目睹前所未見的悲慘不公世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後,伊芙安隆德大病了一場,數月未癒,病因不明。最後,她的醫生說,她得的不是醫藥可以治療的疾病,並在診斷書上寫著:「心碎」(heartbreak)。

     伊芙安隆德因崇拜布烈松、羅伯特卡帕這些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地攝影,拿著男友送給她的第一台照相機,申請加入前述這些人組成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伊芙安隆德晚年認為,自己經歷了五○和六○年代攝影記者的全盛時期,幸運且天真的以為,透過影像,自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但到頭來,自己的工作可能只是偷窺、展覽、見證和十字軍的融合。這項告白,透露了伊芙安隆德的坦誠。但不可否認,伊芙安隆德因為用心,透過鏡頭,為廿世紀後半期留下了珍貴紀錄。(clchiangr@yahoo.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