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Jackson w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high profile celebrities and yet he endeavoured to live his private life in near secrecy. Here are 20 things you might not know about the King of Pop.

Published: 1:31PM BST 26 Jun 2009

U.S. Pop singer Michael Jackson dances during his performance in Munich's Olympic stadium, 1999 Photo: REUTERS
1. His favourite animated character was Pinocchio
2. When he was a child his favourite books included Rip Van Winkle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3. Michael Jackson was very ticklish
4. Saint Vincent, an island in the Caribbean, once issued Michael Jackson stamps
5. The singer once owned a boa constrictor called “Muscles”
6. As a youngster he used to put spiders in sister La Toyah’s bed
7. He played a scarecrow in The Wiz, a movie version of the Wizard of Oz
8. He has two stars on the Hollywood Walk of Fame (one for himself and one as part of the Jackson Five)
9. Quincy Jones nicknamed him “smelly” – a slang term similar to “funky”
10. Jackson described his own voice on early Jackson 5 records as “like Minnie Mouse”
11. He was a big fan of The Three Stooges
12. He is an Exeter City fan
13. He had two llamas called Louis and Lola
14. Thriller spent 37 weeks at number one in the US Billboard chart.
15. In 1984 he won eight Grammy’s – the joint highest amount ever won by one person in a single year
16. He gave his first public performance at the age of 5 singing Climb Every Mountain
17. He had eight brothers and sisters
18. His marriage to Lisa-Marie Presley lasted only 19 months
19. Jackson paid $47 million for the publishing rights to the Beatles back catalogue in 1985 and sold a share of to Sony in 1995 for $95 million
20. His middle name was Joseph
21. He was born on Aug 29, 1958
22. At the Brit Awards in 1996 Pulp frontman Jarvis Cocker took exception to his bombastic performance of Earth Song and ran on to the stage
23. Jackson was very fond of Mexican food
24. In 1993 Jackson’s dermatologist said he had a rare skin disease called vitiligo, which causes sufferers to lose pigmentation in their skin
25. Thriller is the world’s best-selling record of all time with an estimated 50 million copies sold worldwide
26. Two of his other albums – Bad and Dangerous – are also among the world’s best-selling records
27. He popularised dance moves including the robot and the moonwalk
28. He was inducted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twice
29. He won 13 Grammy Awards
30. Billie Jean was the first video by a black artist to air on MTV.
31. Jackson owns the rights to the South Carolina State Anthem, South Carolina on My Mind.
32. He has waxworks in five Madame Tussauds museums across the world. Only Elvis Presley and Madonna have more.
33. He has sold more than 300 million records worldwide
34. His favourite superhero is Morph from X-Men
35. He had a pet ram called Mr Tibbs
36. His total lifetime earnings from music are estimated at $500 million
37. Jackson regularly wore a black armband to remind people of children suffering around the world.
38. The moonwalk was picked up from street dancers
39. Little Richard wanted to be played by Jackson in a biopic
40. Jackson had a pet python called Crusher
41. In 1984 a French fan 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he couldn’t have surgery to look like Jackson
42. The video for Scream was the most expensive ever at £3.8 million.
43. A library once accused the singer of owing $1 million in overdue book fines
44. Jackson was a vegetarian
45. He won an MTV award for Best Movie Song in 1994. It was for Will You Be There from the movie Free Willy
46. HIStory was the biggest selling double album ever rele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47. Jackson was given a royal title in the Ivory Coast in 1992
48. Before concerts he would drink Ricola candy dissolved in hot water
49. His birthplace Gary, Indiana, is planning a museum in his honour
50. The singer patented a shoe device that allowed dancers to lean forward at gravity defying angles
51. He was a best man at Liza Minnelli’s wedding to David Gest
52. The largest television audience in US history watched him perform at half time during the 1993 Super Bowl
53. Martin Scorcese once directed a Jackson video
54. A survey in 1997 declared him the Most Famous Person in the World
55. He paid $1.5 million in 1999 to buy for the 1939 Oscar for best film won by Gone With The Wind
56. Jackson once described Elizabeth Taylor as “a warm cuddly blanket that I love to snuggle up to”
57. He recorded a voice-over on The Simpsons
58. Macauley Culkin is godfather to two of Jackson’s children
59. Jackson co-wrote We Are The World with Lionel Richie
60. He is godfather to Nicole Richie
61. He is also godfather to Bee Gees singer Barry Gibb’s son Michael
62. Jackson shares a birthday with Sir Richard Attenborough and actress Rebecca DeMornay
63.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Jackson was rehearsing for his greatest comeback, with 50 shows scheduled in London
64. He was four years old when he began singing with his brothers Marlon, Jermaine, Jackie and Tito in the Jackson 5
65. The Jackson 5’s number one hits included “I Want You Back,” “ABC” and “I’ll Be There”
66. In 2002 Jackson caused controversy when he playfully dangled his infant son, Prince Michael II, over a hotel balcony in Berlin in front of fans
67. MC Hammer once challenged Jackson to a dance off
68. In a TV documentary he acknowledged sharing his bed with children but described the practice as sweet, and not sexual
69. During production of a 1984 Pepsi advertisement Jackson sustained burns when an explosion set his hair on fire
70. Jackson’s 13 number one hits on the US Billboard charts put him behind only Elvis Presley, the Beatles and Mariah Carey
71. Jackson’s father Joseph worked in a steel mill
72. Joseph Jackson and his brother Luther were in an R&B band called The Falcons
73. Michael was raised as a Jehovah’s Witness by his mother
74. In a 1993 interview with Oprah Winfrey the singer spoke of a traumatic childhood including suffering from loneliness
75. Jackson showed his singing talent at the age of five when he performed at a Christmas recital
76. The family band was originally called the Jackson Brothers
77. Michael was promoted to joint lead vocals at the age of eight and the band became the Jackson 5
78. They toured extensively in the US Midwest from 1966 to 1968
79. He initially used his eccentricities to promote his music but strongly disliked the “Wacko Jacko” nickname
80. Wild stories about him included that he slept in an oxygen chamber and that he bought the bones of The Elephant Man.
81. During the world tour for Bad he performed to 4.4 million people
82. His first autobiography, Moon Walk, took four years to complete
83. The book reached the top of 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s’ list
84. Jackson admitted to having had two nose jobs
85. He suggested weight loss and a strict vegetarian diet had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in his appearance
86. He paid $17 million in 1988 for the land in California that became the Neverland Ranch
87. The 2,700-acre property had a theme park, a menagerie, and a movie theatre.
88. Its grounds were protected by a security staff of 40
89. Neverland was valued at $100 million in 2003
90. The profits from his single “Man in the Mirror” went to charity
91. In 1991 he signed a contract with Sony worth $65 million
92. In 1992 he founded the Heal the World Foundation which brought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to Neverland and made donations worldwide
93. When he visited the African country of Gabon 100,000 people turned out to see him
94. Jackson’s most famous pet was Bubbles the chimpanzee
95. Bubbles was adopted at the age of three from a cancer research clinic in Texas.
96. Bubbles sat in on recording sessions for the Bad album and accompanied Jackson to Tokyo
97. The artist Jeff Koons made a series of sculptures of Jackson and Bubbles
98. Jackson fathered two children with Deborah Jeanne Rowe – Michael Joseph Jackson Junior (also known as “Prince”) and a daughter, Paris Michael Katherine Jackson
99. The couple divorced in 1999 and Rowe gave full custody rights to Jackson
100. Vitiligo, the skin disease from which he suffered, affects 1 to 2 per cent to 2 per cent of the population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Jackson's fans have already been paying tribute to the King of Pop
Michael Jackson,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op musicians of all time, has died after suffering a cardiac arrest in his Los Angeles home. Jackson sold over 750 million albums in his sometimes controversial career.

The 50 year-old "King of Pop" was rushed to the nearby UCLA Medical Center, and County Coroner Fred Corral said he was unresponsive and pronounced dead soon after. Medical officers are now conducting an autopsy to check for toxicology or other problems - with results set to be published later on Friday.

Born in 1958 in Gary, Indiana, Jackson became a child star as a member of the Jackson Five. As an adult, Jackson moved on to a successful -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 solo career. This career peaked with his 1982 record "Thriller," which is the best selling album of all time.

In later life Jackson struggled with a series of court cases and allegations about his private life, damaging his career and his financial situation, but he reamined a popular character with an enormous fan base.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e had been preparing for a 50-concert run in London that was meant to rejuvenate his career, and secure his financial future.

msh, AP/dpa/AFP

Editor: Darren Mara

砂:老哥?
友:很好,稱心如意了,大家?
砂:RUOK?
友:很好很好非常好
砂:....................
我們的文章可以拿出來弔念了...(合十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cClatchy Newspapers
Updated: 06/25/2009 09:43:33 PM EDT


FILE - In this undated file photo, the Jackson 5, Michael Jackson, front right, Marlon Jackson, front left, Tito Jackson, back left, Jackie Jackson and Jermaine, back right, are shown in Los Angeles. (AP Photo, file) (AP Photo)
EARLY YEARS
1958: Born Aug. 29 in Gary, Ind. He is the seventh child of Joseph and Katherine Esther Jackson.

1969: In Los Angeles, the Jackson 5 debut as Motown's newest act.

In December, the group's single "I Want You Back" hits No. 1 on the Billboard Top 40 Chart.

1970: Jackson 5 hits "ABC, "The Love You Save" and "I'll Be There" all reach No. 1 on Billboard charts.

1972: First No. 1 solo hit "Ben," a song about a movie rat.

1974: Introduces a dance step called the robot on "Soul Train." The step sweeps the country.

1978: Played "The Scarecrow" in the movie musical "The Wiz," alongside Diana Ross, Richard Pryor and Nipsey Russell.

1979: Jackson's "Off the Wall" solo album catapults him to superstar status.

KING OF POP

1982: "Thriller" is released, eventually selling more than 100 million copies. It makes Jackson the biggest pop music star of the decade. The record becomes one of the best-selling albums of all time.

1983: "Beat It" reaches No. 1 on the charts.

"Billie Jean" also becomes a gigantic hit, and the influential video, featuring more of Jackson's electric dancing, remains a landmark.

"Motown 25: Yesterday, Today, Forever," airs on NBC. After a memorable performance by "The Jacksons," Michael wows the crowd with a rendition of "Billie Jean," which included the jaw-dropping moonwalk.

The high-concept, 13-minute "Thriller" video, directed by John Landis, becomes a huge sensation.

1984: Jackson's hair catches on fire during filming of a Pepsi commercial.

1987: News reports say Jackson tries to buy the skeleton of the "Elephant Man." The album "Bad" is released and sells more than 8 million copies.

1988: Michael Jackson donates $125,000 from a concert at the Palace of Auburn Hills, Mich., and some personal memorabilia to start off a fundraising drive to preserve and improve the Motown Historical Museum.

Releases "Moonwalk," an autobiography.

PERSONAL TRIALS

1991: Releases "Dangerous" album, certified for 7 million in sales.

1993: In his first TV interview in 14 years, Jackson tells Oprah Winfrey that the change in his skin complexion is from a disorder called vitiligo.

A lawsuit claims that Jackson seduced and abused a 13-year-old boy.

1994: Settles the lawsuit with substantial payment to the plaintiff. Los Angeles and Santa Barbara district attorneys don't file child molestation charges against him.

Marries Lisa Marie Presley, daughter of Elvis Presley.

1996: Presley files for divorce.

Jackson marries


FILE - In this Thursday, Sept. 8, 1994 file picture, Michael Jackson kisses his wife Lisa Marie Presley during the 11th Annual MTV Music Awards at New York's Radio City Music Hall.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 said Thursday, June 25, 2009 that Jackson has died in Los Angeles at age 50. (AP Photo/Bebeto Matthews) (AP Photo)
nurse Debbie Rowe.
1997: Rowe gives birth to son Prince Michael.

The Jackson 5 are inducted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1998: Rowe gives birth to daughter Paris Michael Katherine.

DRAMA, DRAMA, DRAMA

2001: The "Invincible" album is released with a respectable 2.1 million copies sold, but only two minor hits.

2002: Third child, Prince Michael II is born.

2003: Faces charges of child molestation. Posts $3 million in bail and throws up the "V" sign, while standing on a black Suburban, before leaving the courthouse in Santa Maria, Calif.

2004: Jackson pleads not guilty to child molestation charges in January.

2005: In June, Jackson was acquitted of child molestation charges.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張小虹】2009.06.24 02:14 am


張小虹
最近國際文壇最大的醜聞,莫過於英國牛津大學第一位新任女性詩歌教授帕德爾(Ruth Padel)就任九天後,即被迫放棄此教職。主要原因乃是遴選期間出現黑函,指稱另一位候選人沃克特(Derek Walcott)(一九九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兩次訪問台灣)涉及性騷擾女學生案,沃克特怒斥此乃人格謀殺,憤而退選。事後有證據顯示,帕德爾曾經主動發送電郵給媒體記者,揭露沃克特昔日的爭議。

詩壇至高榮耀 女性等了三百多年

很顯然,這件文壇大事之所以為「醜聞」,乃集中在匿名黑函牽出暗算對手的下流行徑,為人所不齒(雖然帕德爾公開承認發送電郵給媒體,卻至今堅決否認曾寄發黑函給遴選委員),而這件醜聞中涉及另一項可能醜聞性騷擾卻反而存而不論。有人說,詩歌教授的資格在於詩的優劣,不在於道德操守,有人則說,性騷擾多似羅生門,不可只聽信受害女學生的片面之詞。但不論是黑函做為被揭發的醜聞,或所謂的性騷擾做為被置換的醜聞,我們都不要忘記這事件中還有一個最明顯卻最不被談論的醜聞:為何過去三百年的時間裡,牛津大學從未出現過一位「女性」詩歌教授呢?

創立於一七○八年的詩歌教授,在英國乃是僅次於「桂冠詩人」的詩界榮耀,有趣的是,今年獲得此無上殊榮的是蘇格蘭女詩人達菲(Carol Ann Duffy)。雖然此由英國政府提名、皇室任命的過程平和順暢,沒有黑函,也沒有性騷擾爭議,但詩壇佳話的本身卻仍舊是一樁醜聞:達菲是過去三四一年來第一位獲得「桂冠詩人」頭銜的女詩人。而十年前達菲之所以與此殊榮擦身而過的原因之一,乃是她「雙性戀」的傾向(曾結婚生女,亦曾與另一名女詩人同居十年),讓彼時保守的社會與皇室不甚放心。

華茲渥斯之妹 有文采卻命運多舛

莫怪乎英國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曾在《自己的房間》一書中用幽默反諷的手法,捏造出一個男性中心的最高學府「牛橋大學」(牛津加上劍橋),藉此強烈批判百年以來女性如何被排斥在知識殿堂之外,就連不小心踏上了「牛橋大學」的草坪,都會立即被怒聲斥喝,趕離步道。書中吳爾芙更捏造了一個「莎士比亞的妹妹」,假想如果第一文豪也有一個才華洋溢的妹妹,是否也會如其兄一般名留青史。然而在吳爾芙的筆下,女性的身分不僅讓莎士比亞的妹妹進不了劇院演戲更遑論編導,更讓她未婚懷孕,客死異鄉。

如果莎士比亞的妹妹純屬虛構,那麼我們也可以回到英國文學史料中,找到另一個妹妹:英國浪漫詩人華茲渥斯的妹妹桃樂絲.華茲渥斯(Dorothy Wordsworth)。即便後代學者在哥哥的詩篇與妹妹的日記中,找到幾乎完全呼應的自然敏銳度與細膩觀察,但哥哥是皇室欽定、名副其實的「桂冠詩人」,而終身未嫁,卻留下眾多書信、日記與短篇小說的妹妹卻終究只能是個「閣樓裡的瘋女人」,孤老以終。(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6.25 03:36 am 人都喜歡被拍馬屁,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因而拍馬屁之事遂史不絕書,而且中外皆然。英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重要首相狄士累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就如此說過:「誰都喜歡被別人拍馬屁,對王室則格外要加把勁。」

《牛津辭典》在「拍馬屁」的條目下曰:「討好某人的虛榮或自尊,使其自滿,使某人覺得受尊敬或高人一等。」由這樣的定義已可看出,「自我感覺良好」乃是人們共有的一種心理狀態,而「拍馬屁」就恰恰好使人得到滿足。權力愈大,心裡愈空虛,也就愈需要大量的拍馬屁來灌溉,這也是政治層級愈高,拍馬屁愈盛行的原因。

其實,小型的拍馬屁有時極有建設性。情人之間相互讚美,相互拍馬屁,用拍馬屁來彼此取悅,縱使肉麻,也肉麻得窩心;小人物的我輩,把拍馬屁當做一種相互間的鼓勵,這也是一種好友誼。但有權有勢的人,拍馬屁就不一樣了,因為在拍馬屁的行為裡都不明言的隱藏著效忠、偏袒、可能的利益輸送,甚至還有當狗腿子的嫌疑。當有權有勢的人習慣於被馬屁包圍,他就再也香臭不分,再也無法耳聰目明。統治者必須主動去聽逆耳之言,拍馬屁切斷了這種可能性。留一堆「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抱在一起,當然再也做不出對的事情來。

也正因此,抗拒馬屁,遂成了傑出統治者必修的功課。我最敬佩的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無論文治武功皆冠絕古今,她就很自覺的知道要抗拒馬屁。在一首大概是她寫的詩裡,談到喜怒哀樂的節制,抗拒馬屁被列為最優先:

當我美麗而年輕,
各種偏愛的馬屁都來攀附;
其中的許多就是他們過去對主子的態度。
但我不指責他們,而只是如此要求,
走開,滾吧,去找別人吧,
千萬別再來煩我。

同樣的態度,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767-1848)也有這樣的詩句:

我但願有個熱情而忠實的朋友
在挫折時對我打氣鼓勵;
他永不對我拍馬吹牛
也不向我的權力屈膝。
這朋友在我犯錯時會嚴厲指斥
使我內心最深處就能夠反省自勵:
這樣的友誼有如金石
對我對他都終生不逾。

政治人物要用權力來造福百姓,這就是最大的光榮,不需要馬屁來美化增光。莎士比亞即有過這樣的句子:

去把很亮的金子再擦亮,為白合染色
以及替紫羅蘭噴上香水
讓冰塊變得更光滑,並且替彩虹
著上顏色,用燈籠
讓太陽更明亮,這都是浪費
而且是搞得太超過的行徑!

【2009/06/25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你跟我這樣做〉

 要調製一杯雞尾酒不難,調製好喝的雞尾酒,說實話也很簡單;但是想要調製很多杯好喝的雞尾酒就不只是靠運氣囉!注意下面幾個重點,你絕對可以做個風光的好主人,在家請朋友喝雞尾酒,杯杯好喝!
一、冰杯
 冰鎮的杯子可保持雞尾酒的風味。最簡易的冰杯方法就是事先把酒杯放入冰箱冰,而如果來不及冰杯,也可用冰塊裝滿杯子,加入清水至滿,然後倒掉即可。
二、時間
 攪拌及搖盪的時間影響一杯酒的可口。一般雞尾酒約需攪拌八圈左右使酒材融合,在家中調製時可以不需另外購買攪拌器具,如刻度調酒杯及濾冰器,以搖酒器的底杯代替即可攪拌,次數不可太多,易造成冰塊過度融化而破壞風味。搖盪法約八至十下左右,至搖酒器外部結霜即可。
三、杯子
 酒杯需考慮酒譜的份量,某些雞尾酒有專屬的杯子。一般來說,雞尾酒杯份量較小,是盛裝不含冰塊的飲料,若酒譜中含有果汁、碳酸類等無酒精飲料,杯子中會加入冰塊;因此需要選擇容量較大的杯子,杯子的材質以玻璃較佳,可以完整呈現雞尾酒美麗的顏色。
四、水果
 調製雞尾酒時並不一定要新鮮的水果比較好,可以嘗試著比較其中的差異。酒譜中之「扭轉」(Twist)是要用一段切好的檸檬皮或柳橙皮,在杯口扭轉一下,再輕輕的抹在杯口一圈,接著把皮放入酒杯中,以增加此杯飲料之風味並做為裝飾物。
五、速度
 以搖盪法或攪拌法開始調製一杯雞尾酒至完成,約花費四十秒鐘的時間較適當,因此調製雞尾酒前須先將所有的器具材料準備完成,再開始動作。若一邊調製一邊找東西,飲料完成時冰塊也已經化光了。
六、點綴
 多利用檸檬、柳橙、鳳梨、紅綠櫻桃、薄荷葉等裝飾物,可為雞尾酒畫龍點睛,增加色彩。完整呈現雞尾酒的特色,適當的裝飾是需要的,也可以使用花葉或小道具幫忙。
 所謂雞尾酒,簡單來說,就是混合兩種以上不同的材料後形成的一種新的口感,搭配上適當的酒杯,利用水果或花、葉裝飾,就成為一杯雞尾酒。
 調製雞尾酒一定要認識琴酒、伏特加、蘭姆、威士忌、白蘭地和龍舌蘭酒等六大基酒,最簡單的懶人調酒就是選擇一種基酒,加上果汁或汽水等無酒精飲料。把握住這個原則,家中準備一、兩種基酒,應該可以變化出十多款了。這種調製法可以很彈性的隨各人喜好加減基酒的份量。
 不要把雞尾酒想得太嚴肅,了解調製的基本原則後,這是可以讓你盡情發揮創意的遊戲,以下的八個超簡單懶人酒譜,你只要準備琴酒、伏特加和果汁、汽水,以及量杯、搖酒器,十秒鐘就可以搞定。來試試吧!每天一杯雞尾酒,為繁忙單調生活增添美艷色彩。

鹹狗 Salty Dog
時間:10秒
材料:伏特加 1又1 / 2 oz、葡萄柚汁八分滿
做法:1.檸檬片沾濕杯口,以滾動方式於杯口沾上一圈鹽巴。2.杯中裝入六分滿冰塊。3.量取伏特加倒入,加葡萄柚汁至八分滿即成。
懶人調酒教室:●伏特加搭配葡萄柚汁及少許的鹽,最適合夏日午後收拾疲憊的心情補充能量。飲料中含有果汁及冰塊因此可選用較大的玻璃杯,倒入飲料時要特別小心,別破壞了完整的鹽圈。
萊姆伏特加 Vodka Lime
時間:15秒
材料:伏特加 1又1 / 2 oz、萊姆汁3 / 4 oz
做法:1.檸檬片沾濕杯口,以滾動方式將杯口沾上一圈鹽巴。2.杯子裝入六分滿冰塊。3.量取伏特加和萊姆汁倒入,攪拌均勻。4.以檸檬片裝飾。
懶人調酒教室:●伏特加及萊姆汁的比例以2:1即可,這道酒材料簡單,容易表現伏特加的風味,因此愛好伏特加的朋友可以從市面上不同等級品牌的伏特加中,挑出自己最喜歡的感覺,調一杯屬於自己的Vodka Lime。
螺絲起子 Screwdriver
時間:10秒
材料:伏特加 1 oz、柳橙汁八分滿
做法:1.杯子裝入六分滿冰塊。2.量取伏特加倒入,加柳橙汁至八分滿。3.可放入柳橙片為裝飾,放入調酒棒即可啜飲。
懶人調酒教室:●螺絲起子酒精濃度不高,調製方法簡單,材料購買容易,是可以輕鬆在家招待朋友的雞尾酒。
●但是雞尾酒除了調製方法和酒材比例外,裝飾物的搭配和整體美觀也十分重要,可利用簡單的檸檬片或柳橙片來製造華麗的效果。
橘花 Orange Blossom
時間:10秒
材料:琴酒 1oz、柳橙汁 2 oz
做法:1.將雞尾酒杯放於冰箱中冰鎮。2.搖酒器裝入1/2杯冰塊,依序加入琴酒和柳橙汁,搖盪均勻。3.將飲料過濾,倒入事先冰鎮好的雞尾酒杯即可啜飲。
懶人調酒教室:●琴酒(Gin)的原料是杜松子,酒名就是緣於法語杜松子(Geninever)的發音。無色透明且具有特殊的香味,只要加些果汁就相當好喝了,是懶人調酒的最佳選擇。
●調製前可先選定一個透明高腳玻璃杯,容量約4oz即可,事先將杯子放置冰箱冷凍庫冰鎮約2分鐘,利用這個時間將其他材料器具準備好,雞尾酒調製的過程要迅速搶在冰塊融化之前,不要讓水的味道破壞了整個風味,因此要將材料器具都準備妥當了才開始調製。
 此外可以用柳橙片沾濕杯口,在杯口以滾動的方式沾上一圈糖,除了可以當做裝飾物,飲用時增加了砂糖的甜蜜也別有一番風味!
琴湯尼 Gin Tonic
時間:10秒
材料:琴酒 1又1 / 2 oz、通寧水八分滿
做法:1.杯子裝入六分滿冰塊,量取琴酒倒入。2.通寧水加至八分滿。3.攪拌均勻後,放入調酒棒;可將檸檬片輕抹杯口丟入,增加香味。
懶人調酒教室:●這一道廣受歡迎的餐前飲料,可以切一片檸檬片在杯口輕輕的抹一圈,再丟入飲料中;輕輕啜飲,於是鼻子裡充滿琴酒和檸檬的清香,加上苦澀略帶甘甜的通寧水,適合一人獨飲。
自由古巴 Cuba Libre
時間:10秒
材料:白色蘭姆酒 1又1 / 2 oz、可樂八分滿
做法:1.杯子裝入六分滿冰塊,量取蘭姆酒倒入。2.可樂加至八分滿。3.攪拌均勻,以檸檬片裝飾。
懶人調酒教室:●自由古巴廣受歡迎,因為調製方法簡單,只以兩種材料組合,非常適合懶人在家中隨時暢飲。酒杯隨意、份量也可不拘,而冰塊可多加,如此更能凸顯碳酸類飲料的特色。
●古巴的特產蘭姆酒碰上了自由的美國可樂,這世界的極端中也有些可愛的和諧,據說卡斯楚和柯林頓都喜歡雪茄,還有這杯自由古巴。
加州之戀 California Punch
時間:10秒
材料:白色蘭姆酒 1又1 / 2 oz、柳橙汁2 oz、蘇打水八分滿
做法:1. 取一只10oz容量酒杯,裝入六分滿冰塊。2.量取全部材料依序加入。3.攪拌均勻,放入調酒棒及裝飾物即可啜飲。
懶人調酒教室:●蘇打水無色無味,為碳酸飲料的一種,利用蘇打水調製飲料不但不會影響酒材的風味,還會造成清爽的口感。同樣的如果希望能增加飲料的甜味,則可以加入七喜汽水來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要考慮到材料之間能否協調。
波本可樂 Bourbon Coke
時間:10秒
材料:波本威士忌 1又1 / 2 oz、可樂八分滿
做法:1.杯子裝入六分滿冰塊,量取波本威士忌倒入。2.可樂加至八分滿。3.攪拌均勻,放入調酒棒,以檸檬角做為裝飾。


Shake 搖出美味
 調製雞尾酒最常見的手法就是Shake搖盪法,不要看這個動作很簡單,其實也是有學問在其中的喔。
1. 將冰塊夾入搖酒器底杯中約五分滿,可依調製份量加減冰塊。
2.量取酒材依序倒入,部分材料不適合直接接觸冰塊,需依酒譜中的順序。
3.蓋上過濾器及頂蓋,以手指扣緊頂蓋及瓶底,均勻的上下搖盪約十下左右,可用單手或雙手操作。若酒材中有不易混和的材料,可多搖一兩下,至瓶身外部結霜。
4.移開頂蓋,將搖酒器中飲料過濾倒至杯中。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6/23
義大利著名攝影師Fulvio Bonavia曾為Disney、Fiat、Swatch、BMW等品牌拍攝過諸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風格簡潔凝練,在商業味中無時無刻透露他的創意。

Fulvio Bonavia剛出版《LE GOUT DU LUXE》一書,作品將蔬果與時尚結合,覆盆子、花椰菜或乳酪做成的包包,切開的奇異果狀的手表,朝鮮薊鴨舌帽,茄子芭蕾舞鞋,義大利麵項鍊,魚群連成的皮帶…充滿想像力又有生活的趣味,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常食物,經過他鏡頭的重新組合,成為一幅幅華麗的時尚攝影作品,奇趣美妙。圖/取自網路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速食店用來油炸薯條、炸雞的炸油,被消保官檢查出長7天才更換,引發消費者疑慮,但其實,業者聲稱都添加了所謂的「濾油粉」,才敢這麼久才換油,用油成本也因此節省50倍,儘管濾油粉經過衛生署核可,但還是有使用上的限制,不得超過2%,否則就會開罰。速食店7天不換油,聽起來好噁心,但業者拍胸脯保證,絕對沒問題,關鍵就在這裡就是靠這台3萬元的濾油機,加上白白的濾油粉,濾油粉成分是「合成矽酸鎂」,可以吸附雜質,濾清的油再抽上油鍋,繼續使用。

麥當勞、肯德基、達美樂和拿坡里,都使用濾油粉,而且估計都超過7、8年,要不然三天兩頭換油,成本實在差太多。

以一鍋23~27公斤的油鍋為例,在衛生署限制添加的2%範圍內,加1包濾油粉,就可延長7天再換油,雖然衛生署核可,但業者添加的量,以及濾油粉的品質,衛生單位要進一步追查。

專家甚至認為,使用濾油粉後,油即使看起來很乾淨,但高溫油炸後已經變質,對人體健康還是可能會產生影響。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6.23 03:15 am
16歲少女「奈妲」20日在德黑蘭街頭示威遭槍殺,成為伊朗抗議者無辜遇害的象徵。大批伊朗裔美國人21日在洛杉磯示威,抗議伊朗政府違反人道和民主,一名示威者高舉奈妲中槍倒地血流滿面的照片,控訴伊朗當局的暴行。
(法新社)
她的名字叫奈妲(Neda),在波斯語中意為「聲音」。16歲的她在伊朗街頭反政府示威中遭槍殺,血淋淋的畫面透過網路傳遍全球,讓她成為伊朗人爭民主的象徵。

長相清秀的奈妲穿牛仔褲和白色慢跑鞋,20日和父親一起參加德黑蘭街頭的和平抗爭。突然一聲槍響,奈妲疑似遭狙擊手一槍射中心臟,她中槍後一臉驚恐,鮮血迅速從口鼻冒出,隨即在父親懷中過世。

一名旁觀者可能是用攝影手機拍到奈妲死亡片刻的畫面。一個在荷蘭的伊朗僑民最先將這段畫面放上他的Facebook網頁,據稱是想搶救奈妲的一名德黑蘭醫師所提供。他說奈妲的全名是Neda Soltani,是個主修哲學的16歲學生。

影片立刻透過網路傳遍全球,不過幾小時,各地的示威者都拿的奈妲的照片向伊朗執政當局抗議。網路上也出現眾多哀悼奈妲的討論區,網友稱她為「伊朗天使」。

「安息吧,奈妲,世界流著淚看妳嚥下最後一口氣,妳不會白白死去,我們懷念妳。」自稱是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吉他手的一名男子,在他的推特網頁留下這篇貼文。

另一個沒有署名的部落客在Newsvine.com貼文說:「手機攝影功能,捕捉到她脆弱年輕生命的最後一刻,今天她的血流在德黑蘭街上。不久之後,她獲得新生,透過YouTube甚至CNN,重現在全球螢幕上。」

推特使用者組成hashtag.neda的討論群組,發表他們對於奈妲的死亡以及媒體報導的看法。這成為推特上最風行的話題之一。一名使用者以西班牙語貼文說:「奈妲,我希望你不是白白犧牲。」

全球主要通訊社和媒體雖然都報導奈妲的消息,不過都表示,由於伊朗封鎖新聞,不准外國記者自由報導,奈妲死亡的畫面就像多數從德黑蘭流出的訊息一樣,無法獲得證實。

【2009/06/23 聯合報】

少女Neda 伊朗抗議新象徵
編譯中心綜合21日電June 22, 2009 12:02 AM | 2657 觀看次數 | 0 | |

播放 | 暫停 | >
圖片 1 / 2
圖為伊朗裔美國人和支持者21日在洛杉磯抗議伊朗政府鎮壓示威民眾時,一名抗議人士拿著被伊朗民兵槍殺的16歲示威少女Neda的照片。 (法新社)
「安息吧,Neda,世界流著淚看妳嚥下最後一口氣,妳不會白白死去,我們懷念妳。」自稱是田納西州納許維爾市吉他手的一名男子,在微型部落格Twitter留下這篇貼文。
據CNN網站報導,伊朗20日鎮壓抗議民眾的數百個畫面透過網路流傳全世界,而一名年輕女子心臟中槍死亡的血腥鏡頭,觸動全球許多人的心弦。

最後經證實,這名成為抗議新象徵的女子為年僅27歲的研究生Neda Agha Soltan。

一名旁觀者可能用手機的攝影功能捕捉到Neda死亡片刻的畫面,上傳影片交流網站YouTube。影片顯示一名穿著牛仔褲和白色慢跑鞋的女子突然倒在街上,拿著攝影機的人跑向她,鏡頭一直對準她的臉。另一個業餘攝影畫面則捕捉到Neda和父親在槍響前不久,參加抗爭。

一名部落客貼文表示,Neda和父親在德黑蘭示威,但支持政府的民兵對她開槍。沒有署名的這個部落客在Newsvine.com貼文說:「手機攝影功能,捕捉到她脆弱年輕生命的最後一刻,今天流淌在Karegeh街上。不久之後,她獲得新生,透過YouTube、甚至CNN,重現在全球電腦螢幕上。」

Twitter使用者組成hashtag.neda的討論群組,發表他們對於Neda的死亡以及媒體報導的看法。這成為德黑蘭時間21日Twitter上最「風行的話題」之一。一名使用者以西班牙語貼文說:「Neda,我希望你不是白白犧牲。」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彭真、楊尚昆兩位老叔叔都分別問過劉源:“毛主席為什么要搞‘文化大革命’?為什么要打倒你父親?”。這正是劉源一直想問他們這輩毛澤東、劉少奇的老戰友,而又沒好開口的問題。其實,何止成千上万的非當事者也在尋求答案,而我們又何嘗不是成百上千次反复自問?
毛澤東和劉少奇的合作与相同之處,已經講了几十年。要解答毛劉為何分裂,大批老革命為何被打倒?毛為何要發動起全民搞個“天下大亂”,砸爛自己建立的“舊世界”?當然要致力于找出毛澤東与劉少奇、与大批老革命、与"舊世界”的歧异和矛盾。

“文革”伊始,毛澤東在《我的一張大字報》里就指出:要聯想“一九六二年的右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實右”。不久以后,又坦言決心倒劉起自“二十三條”之時。本文正是從1962年切入,重點敘述了政家學者無意或不愿涉足深究的、連當事人也几乎噤若寒蟬的“四清運動”的始末,分析毛劉的同异,探得“天壤之別”的兩种指導思想。追流溯源,追到“新民主主義制度”;又山高水長,簡括出兩條“南轅北轍”的建國思路。這不就是毛所指責的“兩條路線”?不正符合了毛所強調的“路線斗爭”?無可爭辯的是,沒有“從不讓步”的“原則問題”(毛澤東語),毛澤東絕不會下決心打倒劉少奇和半數以上的老革命、老戰友。若生前尚有被“逼宮”之虞,“響應者無几”,“我死了怎么辦?”(毛澤東語)我們看到毛澤東确實是忍無可忍才“炮打司令部”。不過,歷史和實踐糾正了黑暗的10年中被顛倒的是非。

60年代前期,在中國大地上,展開過一場廣泛深入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通稱為“四清運動”。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群眾自我教育為主的運動,雖然夭折,但作為政治改革的—次可貴的嘗試,与同時期成功的經濟改革嘗試一樣,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尤其是劉少奇為中國民主進程所做的努力,啟迪后世,在歷史中閃耀著光輝。然而,也留下許多疑點、謎團和重大課題,待我們去解答。而毛澤東和劉少奇在運動指導思想上的同异,他們分歧的根源,至今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判斷,融于我們的言行。

“四清運動”的由來

1962年7月上旬的一天下午,陽光熾熱。在中南海游泳池,毛澤東游興正濃。劉少奇快步走到池畔,親熱地問候毛。見劉來了,毛就在池子里發出質問:“你急什么?壓不住陣腳了?為什么不頂住?”

劉少奇一惊,似乎覺得不便談話,就在更衣棚里坐下,等毛上岸,坐到跟前,才說:“陳云、田家英是在党內談意見,不違反組織原則,他們有想法跟你講,沒有錯。”

毛澤東說:“不在組織原則,而是談的內容!他們都找了你,鄧子恢吵了那么久,西樓說得一片黑暗,你急什么?”

雙方顯然都有些動感情。毛長期淤積內心的不滿,傾瀉而出,劉也要一吐為快:“餓死這么多人,歷史要寫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書的!”

毛澤東說:“三面紅旗也否了,地也分了,你不頂住?我死了以后怎么辦!”

劉少奇冷靜地講了自己的想法,大意是三面紅旗不倒,人民公社不散,高指標不搞,公共食堂不辦等等。毛澤東,也平靜下來,同意經濟調整還得繼續。

“文革”初期,劉源詢問父親,毛澤東的大字報批評“一九六二年的右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是怎么回事,劉少奇的回答正是從這一幕開始的。

“大躍進”及隨后的反右傾,造成國家一片混亂,万家墨面,千村蕭索,經濟瀕臨崩潰,人民忍飢挨餓,直至付出几千万生命的代价。“七千人大會”統一了全党的思想,卻沒有統一領袖們的思想,對如何克服困難出沒有取得共識。大會一結束,毛澤東即去武漢了。
 

1962年2月21日,劉少奇主持召開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和大家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即通稱的“西樓會議”。

討論時發現當年的預算仍有巨額赤字,5年累計赤字十分惊人;商品供應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逆差,不是縮小而是更大了;各方都十分吃緊。針對這一情況,劉少奇說:“還它個本來面目,怕什么?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斗爭的勇气!”他認為國民經濟處在“非常時期”,要求大家必須拿出一整套經濟、政治方針,“要用非常的辦法,把調整經濟的措施貫徹下去”。陳云同志在會上作了系統發言。之后,又在各部委党組成員會議上講話,對嚴重的困難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并提出克服困難的辦法。

3月中旬,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三位政冶局常委,到武漢向毛澤東匯報。毛同意多數常委的意見,也贊成劉提議的由陳云擔任中央財經小組組長。但認為不能把形勢看得“一片黑暗”,還說赤字是假的,要求再議。

5月7日至11日,劉少奇在北京召開中央工作會議(史稱“五月會議”),討論中央財經小組關于1962年調整計划報告草稿。鑒于前三年經濟調整不力,當時一些干部又害怕將困難估計過頭而犯錯誤,劉少奇在講話中強調:我看對困難估計過分些,危險性不大。我們多年就是因為估計不夠,而陷于被動。共產党員的革命气概,應該是充分估計困難,而且在最困難的時候,還是挺起腰杆前進。

根据“七千人大會”的精神,中央決定,對近几年受過批評和處分的所謂“右傾”党員甄別平反。鄧小平發言說:要來個一攬子解決,統統摘帽子。鄧子恢談農村工作時說道:适當擴大自留地,社員會滿意的,在分散的地區有一些農戶單干也應允許。會上還談了許多有關工農業生產、內商外貿以及對外政策的問題。

劉少奇贊同這些主張,他有句名言,就是“要退夠”。凡是超過現實可能性的都要退,退是為求得平衡。分田單干不好說,包產到戶還是可以的。但是,在欣賞“冒進就是馬克思列宁主義”、“不平衡优于平衡”的毛澤東看來,“退”就是复辟。

事關重大,要請毛澤東作決定。正好毛的秘書田家英調查回來,向劉建議搞包產到戶,劉少奇叫他清毛主席回來。田打電話說了一下情況,毛回答:好呀!過几天回京。田十分興奮地向劉報告:看來主席是同意了。王光美提醒說:“田家英的話不准确,還是要先听听主席的意見。”她說對了,田家莢果然領會錯了毛主席的意思。

盛夏7月,毛澤東問到北京。陳云同志立即約毛,系統談了各位常委都贊成的意見。毛當時只問了几個問題,未置可否。陳亦感覺毛不反對,只是仍在考慮。

毛澤東很快即通知劉少奇見面。劉赶到中南海游泳池,就發生了前面敘述的那一幕。劉少奇回來感到壓力很大,但經濟調整能夠堅持,總算長舒口气,以為雷霆已過。


1962年7月、8月,在北戴河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原定議題是討論農村工作,生產、糧食、商業等問題。10天的預備會,討論井然有序,富有成效。

8月6日,會議正式開幕。出人預料,毛澤東提出了階級、形勢与矛盾問題,他特別提出“中國有沒有階級,這是個基本問題”,“承認階級存在,就應承認社會主義与資本主義矛盾的存在”。他進而提出:“如果無產階級不注意領導,不做工作,就無法鞏固集体經濟,就可能搞資本主義。”毛澤東的講話石破天惊,原定議程全部被打亂。所有關于經濟調整的緊急事務,根本無法再進行討論。會議轉向討論毛澤東提出的階級斗爭問題。

在以后的會議期間,毛還多次發言和插言,說:“—搞包產到戶,一搞單干,半年時間就看出農村的階級分化很厲害,有的人很窮,沒法生活。有賣地的,有買地的,有放高利貸的,有娶小老婆的……這是搞無產階級專政,還是搞資產階級專政廣義將“資本主義農業專家”的大帽子扣在鄧子恢同志頭上,從而上綱到“資本主義复辟”,誰反對三面紅旗,誰就成了搞复辟的修正主義。

正值此時,彭德怀給毛澤東和党中央寫了“八万言書”,為自己申辯,這本是一种維護党員最起碼權利的作為,卻被誤認為是向党挑戰,冠以“翻案”,遭到嚴厲批判。

在繼而的發言中,毛澤東大批“單干風”、“黑暗風”、“翻案風”,危言:“三分之一的政權不住我們手里!”要堅決“反修、防修”,講了那段著名的‘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階及斗爭為綱”。

劉少奇本以為在游泳池的談話,已經平息了毛澤東的火气,取得了理解。毛突如其來的狂轟濫炸,使劉大感意外。經過短暫几日考慮,劉在接下來的會議和党的八屆十中全會上作了自我批評,承認自己對困難估計得多了,同意毛的觀點。他發言的有些地方,甚至比毛還有過之。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我們必須回到當年的現場。毛澤東和劉少奇相識40年,同為世所公認的大革命家、階級斗爭方面理論和實踐的巨匠人師。而滿座各級干部,几乎各個都是階級斗爭的專家和獲胜的佼佼者,衷心擁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已十分不易,難免有失落之感,新學吃力可想而知。“經濟大革命”慘敗,刺激和衝擊足既惱火又無奈,提起階級斗爭,這些行家里手無不熱血沸騰,何況振臂—呼者,是統領他們“從胜利走向胜利”的毛澤東,肯定—呼百應。

當時,國際上內憂外患,相當緊張。各級負責人的神經也相當敏感,是自然的。另外,長期以來,干部中的官僚主義作風和脫离群眾的傾向日益嚴重,尤其是三年困難時期,腐敗叢生,愈演愈烈。當然,比起現今算是小巫見大巫,但在當時的領導人看來,已到不可容忍的地步。在這一點上,毛劉完全—致,疾惡如仇,同仇敵愾。在場的老革命們,久沐毛劉思想理論熏染,對蛻化變質,一片喊殺,群情激昂。

毛澤東選擇“階級斗爭”這一題目,是任何人都無法、也不可能反駁的。歷史對老一輩革命家們自然擁護階級斗爭的決策和激情,都無可厚非。作為后人,必須尊重歷史。

當時,劉少奇還處于兩難境地:其一,既要糾正毛澤東的錯誤,又不損害毛的威望和形象;其二,既要將經濟調整工作放在第—位,又不能反對階級斗爭,如果節外生枝,把經濟調整和階級斗爭對立起來,—切皆空,或搞成第二個“廬山會議”,更遭殃了;其三,党內許多同志,害怕毛直接抓經濟,又不能不确認毛的領導權。

毛澤東自己對經濟工作也是心灰意懶,又不能不過問。而階級斗爭正是毛的長項,使他精力專注于此,既利于抓好党風廉政,制止腐敗,又利于經濟調整,共渡難關。何樂不為?

劉少奇作了最大的努力。他在自我批評的同時,維護了“西樓會議’和“五月會議”的正确性。在北戴河會議和党的八屆十中全會總結、布置傳達時,他說:“這次會議討論階級和階級斗爭,一講階級和階級斗爭就聯系很廣,容易划分不清,把什么都聯系到階級來分析。”因此,只傳達到17級以上干部,不向下面傳達,免得把全党的力量都用去對付階級斗爭。“用少數人對付就夠了,全党不要卷入這個斗爭中,受它們的干扰,妨礙工作。”毛澤東接受了這個意見,同意“不要因強調階級斗爭放松了經濟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劉保住了“中心”工作,接受了“以階級斗爭為綱”。

毛劉總算一致了。畢竟,調整工作保了下來,糾錯改過之舉,付之于行,諸項政策迅速見效,經濟很快好轉复蘇。一直堅持到“文革”前,毛确實沒有再對經濟工作發表多少意見,國民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

經濟調整的基本趨向,是按劉少奇所說的“退”。從超階段的一系列体制和做法退到适合現實的基礎上來,從“大干几年進入共產主義”的狂熱幻想中退向“新民主主義秩序”。盡管遠遠談不上“退夠”,但作為回歸新民主主義的成功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可貴的嘗試,為十多年后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大量的現成經驗。至今,我們仍在向“初級階段”“退夠”,從某种意義上說,也就是在新民主主義的回歸之路上“退夠”。

當然,毛澤東的“以階級斗爭為綱”,也是要見諸于行動的。在1963年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說“我們的干部……絕大多數不懂社會主義”,“責任在我們,我們沒有教育嘛”。“要把社會主義教育好好抓一下。社會主義教育,干部教育,群眾教育,一抓就靈。”劉少奇說:“總是口里講階級斗爭,不辦事情,不好。現在就正式部署一個行動,搞一個階級斗爭。對象是投机倒把,貪污盜竊,還有一些嚴重的鋪張浪費,嚴重的蛻化變質、違法亂紀,嚴重的分散主義。”這里請注意:毛強調的是“教育”,劉講的是“階級斗爭”。對象是經濟領域里的腐敗分子。

在這次會上,毛劉共同确定在全國開展“五反”、“四清”,即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首先在城市里發動“五反”,即反貪污、反投机倒把、反鋪張浪費、反分散主義、反官僚主義;在農村主要是搞“四清”,即清賬、清倉、清財務、清工分。運動發展到后期,几乎全簡稱為“四清”。所謂“清”的內容,前后又有多种解釋。開始,基本限在經濟領域,后期則上升到清政治、清經濟、清組織、清隊伍。

這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緣于”以階級斗爭為綱“,不可避免,運動的全過程必然帶有极強的“左”傾色彩。關于其性質、目的和方法,兩位主席各有各的思路,看似一致,其實不同。

貌合神离的合壁

1963年4月、5月,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到東南亞進行國事訪問。回到昆明時,指導“四清運動”的文件《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通稱“前十條”)已經制定出來了。文件認為,“當前中國社會中出現了嚴重的尖銳的階級斗爭情況”,明确指出農村中的“四清運動”和城市中的“五反運動”“都是打擊和粉碎資本主義勢力猖狂進攻的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劉對“前十條”未表异議。

早在1961年,劉少奇与王光美在湖南農村蹲點44天,對基層存在的复雜問題深有感触。尤其是不說真話的現象很普遍,不少地方的領導机關靠听匯報、下指示做工作,重形式而輕實效,以瞞和騙來應付差事。要了解真實情況,就得深入群眾。因國務繁忙,不可能离崗,所以他就讓王光美下去蹲點。他強調要“扎根串聯”,“背靠背”,為的是听到真話,了解真情。后來被人指責為“不相信群眾,搞神秘主義”。

1963年10月,中南海里劉少奇所在的党支部對他進行了一次批評,大家擔心王光美下鄉后,劉少奇的健康。因為劉少奇有失眠症,服安眠藥才能人睡。如果夜間無人照料,藥勁來得猛,极易摔倒。党支部反對王下去,嚴肅地要求他接受。劉認真地表示“同意支部意見,但工作任務又必須完成”。怎么辦呢?他想出了主意:在地板上打地鋪,以解眾憂。一直到1968年病危,劉少奇睡了5年地鋪。

王光美第一次下鄉是1963年11月,歷時5個月。地點是河北撫宁縣盧王庄公社桃園大隊。她离京前問劉,應該注意什么?劉只簡單地講了—句“不要有框框,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王每月回來一次,都向毛澤東匯報,毛不止一次提示:“根子在上邊。”她并不理解這話的含義。王光美說,她是真心實意接受“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指導思想的,但也僅限于對多吃多占、貪污浪費的干部經濟退賠從嚴要求,或對基層干部工作的難處不夠体諒。至于如何挖上邊的根子,就非她所知了。

7月5日,王光美向河北省委工作會議匯報,即《桃園經驗》報告。報告的用語十分尖銳,甚至激烈地指斥桃園党支部“基本上不是共產党”,“是一個兩面政權”。但是,直到工作組完成任務撤出,沒有開過一次斗爭會斗過誰,更沒有打過人,也沒有抓捕一人,只撤了原支部書記的職,仍以人民內部矛盾對待。其他犯錯誤的干部,檢討退賠后,取得了群眾諒解,都恢复了工作。証明桃園的運動,并沒有上升到對敵斗爭的高度,确實是一場教育。
  

毛澤東看了《桃園經驗》,很欣賞,將這份總結批轉全國,以示推廣。還推荐給江青和身邊工作人員看。毛多次鼓勵王,讓她到各地去講,在中央的會議上要劉少奇根据《桃園經驗》修改“前十條”。后來,毛更推出陳伯達在天津小站搞的經驗:陳一下去,就搞出三個“反革命集團”。什么“奪權”、“黑幫”、“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等詞匯都是從這里創造的。毛多次舉例表彰,批轉全國,倍加贊賞。

毛澤東提倡蹲點,劉少奇率先行動,響應者寥寥。劉對那些借故推托不肯下去的同志十分不滿。1964年夏,他指名道姓批評了許多高級干部。例如,他對江蘇省省委第一書記江渭清同志說:“你就是背起個包袱,你是老江蘇,省委書記做了十多年,自以為了解江蘇的情況。我就說你了解的情況比十年前少了,不是多了。因為十年前農民是個体經濟,跑到鄉下去,還可以听到老百姓講話,群眾的意見容易反映上來。經過十年,你對階級斗爭的情況,對群眾中、社會上的情況,了解得少了。”江承認如此,劉追問:“那你為什么不下去蹲點呀?”這种單刀直入,未免使人難堪。劉還要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下文:“不下去不能當中央委員,不能當省、地委書記,不能當部長、司局長。”不多日子,180多位正副
部長、1000多位司局長都下去了。毛澤東知道后,在几個省講:“我多次叫你們下去蹲點,你們不听。少奇一句話,你們都下去了,還是少奇厲害。”

根据劉少奇一貫的觀點:“人民內部矛盾,主要地表現為領導机關和人民的矛盾,更确切地講,是人民和領導机關的官僚主義的矛盾。”他說:敵人越打越少是客觀規律,老死也要死完的。如果越打越多,肯定是把人民內部矛盾打錯了。

“四清”的主要目標是“四不清”干部,“對于‘四不清’的干部(他們不是敵人——原文),我們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斗爭,在新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并解釋道,“少捉人,一個不殺,矛盾不上交,處分干部在百分之一二”,而且是在“縣以上范圍掌握比例,不是每個公社都有百分之一二”,就是占百分之一二的這些“犯錯誤的干部,絕大多數也可能改正錯誤,如果一時不能改,只要他不進行破坏,也可以,也還是團結的對象”。

劉少奇不同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把敵我矛舌當做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說,他是把“四清”作為一場教育運動,認為“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他要求廣泛普遍地發動群眾,經過5年在全司搞一遍,每個村一個冬春,一批一批搞。干部統先分批下去,掌握政策、指導運動、了解民情,使每個地方、每個干部都受到教育。干部和群眾、領導和被領導、工作組和被檢查的干部普遍自我教育。這就是所謂的“大兵團作戰”,“人海戰術”。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目的是教育,通過教育達到團結,通過教育深入群眾,防止蛻化,掃除特權,也打擊了敵人,達到“防修”的目的。劉要求干部“統統上樓、個個洗澡”,人人過關,批判嚴—些,触及疼一些。

劉少奇歷來主張“解決人民矛盾的辦法,必須用新的辦法,新的方針,新的路線。必須允許洋眾采用小民主的辦法,來解決要解決的問題。不允許小民主,不經常采取小民主辦法,勢必要來個大民主”。他提倡在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正是建立法冶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也乏充分發揚民主,又防止無政府主義的根本。

劉少奇搞的社教運動,聲勢浩大,要求很高。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要打擊的對象是封建主義和官僚主義分子,要反對的是等級分化和權力异化。就是再擴大化,也只是一場廣泛的教育運動,通過“小民主”,達到群眾和干部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盡管,劉少奇也附和了毛澤東“根子在上邊”的指示,但只限于公社和縣一級。同時,他又強調矛盾不上交,一切矛盾就地處理,分別化解,也可以說是矛盾下放,從而阻止了無止境地追“上面的根子”。他也堅持了毛澤東“三分之一政權不在我們手里”的危言,但并不意味是指在敵人手里。他的意思更多是從党性出發。他不厭其煩地反复講道:共產党是無產階級政党,根本宗旨是為勞動人民謀利。不服從工農意愿,甚至違背民意,強迫民眾,這些年還辦了損害群眾之事,還叫共產党嗎?這樣的政權不是人民的政權!顯然,這是指不符合或違背政權的宗旨。

毛澤東“完全贊成”聲勢浩大的運動方式,并要求“迅速實行”。196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發布“后十條”,毛澤東給予很高的評价,說是反复向群眾請教的結果。鼓勵王光美再下去,并派他的秘書林克和衛士同去一個大隊。

1964年11月,王光美第二次下鄉,到河北新城縣高鎮大隊。“后十條”規定“整個運動都由工作隊領導”,基層干部几乎都靠邊站了,“有棗無棗打三杆”,打擊面太寬了。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正好安子文也由山西寫來報告,批評工作隊有“洪洞縣里沒好人”傾向。劉少奇立即批轉全國’:要相信干部和群眾的大多數。中共中央華北局隨即通知王光美在人民大會堂向各省負責同志匯報糾正“左”的傾向,解放大多數的做法。

“后十條”在執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反映出這個文件的內在矛盾:它一方面指出敵人“建立反革命兩面政權”,一方面又提出“認真地進行民主革命的補課工作”。前者是解決敵我矛盾,要奪權,后者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要教育。

毛澤東和劉少奇在運動開始時几乎完全一致,一樣的目標,一樣的積极,一樣的感情基礎。運動中期,呼應烘托相當默契,彼此非常滿意,但沒有持續多久,潛在的矛盾終于表面化了。

親密戰友的分裂

當初,恐怕連毛澤東和劉少奇自己也未必感到分歧有多么的嚴重,在制定“二十三條”時,似乎一夜之間突然爆發。

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開了一個月的全國工作會議。薄一波的回憶錄對這次會議的內容記載得十分詳細。本文主要根据劉少奇向劉源的簡述,以及“文革”后安子文對劉源的三次回憶來論述。

毛澤東說:地富是后台老板,前台是“四不清”干部,“四不清”干部是當權派,你只搞地富,貧下中農還是通不過的,迫切的是干部,就是要發動群眾整我們這個党。在這一天和以后多天的會上會下,毛對劉表示出強烈的不滿。

毛澤東講的是抓敵我矛盾,重點是“整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一下,“四不清”干部都變成敵我矛盾了!劉少奇不同意這一提法,緩和地說:“四清運動”中,各种矛盾交叉在一起,很复雜,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有什么矛盾解決什么矛盾的好,不能都上升為敵我矛盾。

毛澤東激動地說:“我們這個運動,叫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不是什么‘四清’、‘四不清’運動,什么多种矛盾交叉的運動,哪有那么多交叉?所謂‘四清”、‘四不清’,什么社會里都能整;党內外矛盾交叉,什么党都能用。沒有說明矛盾的性質!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教育運動,是社會主義的教育運動,重點是整党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劉少奇仍堅持己見,請教式地問:“對這個‘派’,我總是理解不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有,但是資產階級都要消亡了,怎么可能有什么派?一講到派,人就太多了,不是到處都有敵我矛盾。煤炭部、冶金部,哪個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毛澤東不假思索地說:“張霖之就是!”

劉少奇不敢再問了,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毛點誰的名,誰就倒了。“文革”——開始,張霖之同志首當其衝,慘遭酷刑拷打,成為第一位死于“革命行動”的部長級高干。

至“文革”中,劉少奇依然想不通:“不錯,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的教育運動,不是社會主義你死我活的斗爭運動。不能總要找出敵我矛盾,一棍子把人打死。”

毛劉的這一段對話,點到了分歧的本質。

令人不解又值得思索的是:上文講及1963年決定發動社教運動的會上,正是毛澤東強調教育“一抓就靈”,劉少奇大講“階級斗爭”(后來証明主要是“人民內部的階級斗爭”);運動搞了一年多,此時,又是劉強調“教育”,毛大講“階級斗爭”(敵我矛盾的階級斗爭),出現奇特的顛倒。仿佛一個由理性趨向狂熱,一個由理性走入現實;一個升溫,一個降溫。太富戲劇性了!

我們必須請讀者搞清一個极端重要的差別:劉少奇講的階級斗爭的對象,是官僚主義分子和官僚特權階層,是指由等級分化、權力异化而來的變質分子;毛澤東講的階級斗爭的對象,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除了變質分子外,還包括由一般性貧富差异被誤認為階級分化而來的“新生資產階級’,而更多的是指領導意識、思想路線有不同意見的當權派。從自覺不自覺執行新民主主義方針,反對超階段主張,擴大到對反映基層呼聲,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直至有意見分歧,哪怕只是積极提出善意的不同建議者,都可任意扣上“走資本主義道路”,判為敵人。這就是為什么劉少奇執意反對這一提法的原因。

劉少奇本是在“很小規模”的會上提出不同的工作意見,卻沒料到真的被毛視為“政敵”了,說明劉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恰恰因此,他最終被扣上“中國最大的走資派”,自身成為他預見的典型,從反面証明了他的正确。毛澤東的錯誤,導致絕大多數“當權派”在“文革”中或多或少地受到批判、衝擊。揪斗奪權,罷官勞改,元勛蒙難,冤獄諞地,被侮辱迫害致死致殘的千千万万……歷史又証明了劉少奇的正确。

這次會議原定是交流、總結經驗。會前,鄧小平出于好意對毛澤東說:主席身体不好,可以不必參加。這使毛惱火。同劉發生爭執后,毛一手拿著《党章》,一手拿著《憲法》,到會場興師問罪:“一個不叫我開會(指鄧小平),一個不叫我講話(指劉少奇)。為什么剝奪《党章》、《憲法》給我的權利?”

1965年1月3日,第三屆全國人大選舉國家主席那天,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匯報“四清”情況,還通知王光美也參加。選舉結果,劉少奇再度當選國家主席。他到北京廳時,發現王光美也在場,愣住了。王是第一次參加毛主席主持的中央會議,心情很緊張。劉坐在對面,与她四目相望,不好交談。毛澤東不滿地說:“要那么多工作隊干什么,小站有一個陳伯達就行了。”又轉臉向劉少奇:“你在安源不是一個入嗎?”劉說:“有群眾。”接著毛嚴厲批評了“煩瑣哲學,人海戰術”,“扎根串聯,搞神秘化”。他老人家忘記了"32作隊領導運動”、“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條文是他親自批改強調的!毛直對劉嚴厲批道:“反人家右傾,結果自己右傾!”。又講必須同群眾見面,廣泛發動群眾,迅速打開局面。前面批劉“人海戰術”左了,后面又批劉右了,讓人摸不著頭腦。

毛澤東的這通教訓,是否對劉少奇糾正“左”而發,還是因別的什么反感才出爾反爾,就不得而知了。但在几年后,毛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并對美國作家斯諾講道,正是此時,他決定打倒劉。

毛劉爭執,鬧到如此地步,人人焦急,無所适從。安子文請出開國元勛們從中緩解。陶鑄、安子文也到住宅給劉提意見。劉少奇顧全大局,主動向朱德、賀龍、陳毅、林彪等征求意見,開了党的生活會,征求和听取批評。政治局開會時,劉又檢討說:對主席不夠尊重。毛說:“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問題,而是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的問題。在原則問題上,我是從來不讓步的。”矛盾繼續向對抗方面發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許只是此刻,毛才橫下心來。

綜上所述,再重复概括起來,對這場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毛澤東和劉少奇的主要分歧:毛強調的是打倒由階級分化(當時生產資料已全都公有化)而產生的資產階級及其走資派,劉強調的是消滅由等級分化(隨時都有權力异化的危險)而產生的官僚特權階層;毛反對的是資本主義复辟(中國并無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劉反對的是封建主義复辟(中國有几千年的封建社會遺留);毛要解決的是敵我矛盾問題要解決的是以人民內部矛盾為主的多种矛盾,即“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毛主張針對敵人,打倒對立面,消滅對立面,孤立一小撮,是—場“你死我活”的斗爭;劉主張針對自己人,擴大教育面,團結教育面,解放大多數,是一場“廣泛深入”的教育。

毛澤東指責劉少奇“形左實右”,是針對劉搞的運動,要“割掉封建尾巴”,開展大規模教育,被毛視為“打擊一大片”(形左);而劉并不是要打倒、消滅毛認定的敵人,在毛看來,就是“保護一小撮”(實右)。因此,他們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指導思想,在本質上完全是南轅北轍,有天壤之別。

  
(网友推荐,出處不詳)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