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擁有財富之前,你必須先想要擁有財富。我得在這兒先跟大家懺悔,以前我常會出現「金錢不代表一切」的危險想法;尤其是當我投資賠錢之後,我總會說,有錢人很「悲哀」、「生命空虛」,或者「貪婪自私」。
【前言】
作者約翰.羅斯柴爾德是暢銷財經作家,曾經與彼得‧林區共同完成超極暢銷大書《One Up on Wall Street》、《打敗華爾街》等。經常受邀上電視節目談理財,並且是滾石、君子等雜誌的固定專欄作家。
我要變有錢!
有人說,在擁有財富之前,你必須先想要擁有財富。我得在這兒先跟大家懺悔,以前我常會出現「金錢不代表一切」的危險想法;尤其是當我投資賠錢之後,我總會說,有錢人很「悲哀」、「生命空虛」,或者「貪婪自私」。我也會反覆告訴自己,「開心就好,不要貪心」、「他們不過是命好」,以及「至少我還擁有健康」等等。在我遭遇投資挫敗之後,電視上那些豪門貴婦的身影,在我看來更顯得憂鬱與孤獨。
除了有著「金錢不代表一切」的觀念,我也認為愚蠢的投資者,在道德上比那些聰明的投資者高尚許多。假使金錢害人們六親不認、生活悲慘,那麼我遭遇的金錢損失,反倒能讓我一步步臻於完美的靈性與無上的智慧。當Skyes Datatronics的股價從十一美元變成壁紙,我覺得自己清高得不得了;當Anacomp從二十美元跌剩兩塊錢,我簡直快成了聖人。
我這種反璞歸真的態度,源頭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當時,我們許多人深信自己永遠不願意發財致富。一九六○年代中晚期的大學生,很多人甚至刻意拒當有錢人。那個時代,在政治哲學拿A,遠比在會計學拿A更光榮。多數人對歷史與哲學瞭若指掌,卻對最基礎的財務觀念一無所知。我們盡可能避開和商業相關的學位,儘管那是致富的第一步。
畢業以後,我們這些人不是躲到鄉下小鎮、加入非營利組織,就是進入手工業、投入晦澀難懂的學術研究、從事收入少得可憐的藝術工作以及當社工。對於那些一開始就抱著發財夢、畢業之後直接進入華爾街工作的可憐人,我們自始至終抱著憐憫的心情。這些可憐的靈魂何其痛苦、何其狹隘啊!我們這麼想。
這群可憐靈魂,如今成了高盛(Goldman Sachs)或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執行董事,每年賺進數百萬白花花的鈔票,而且居然同樣親切、樂善好施、謙恭有禮、父慈子孝,不遜於我們這些剛開始掙扎致富的人──這些太遲發現經濟學的好處勝過我們早已忘光光的前哥倫布時期政治學的人。
由於相信「成功需要被激勵」,我鞭策自己,一連好幾個晚上熬夜,收看那種教人如何致富的電視節目。這類節目大多在午夜以後播出,白白浪費在半夢半醒的觀眾身上,真是太可惜了,若非如此,我們的國家會比今日更富裕繁榮。
在節目當中,俊男美女們踏出他們的勞斯萊斯,或步出他們的私人飛機,爲財富的好處做見證,然後承諾會揭露已被證實有效的賺錢方法。他們多半偏好房地產,而且照他們的說法,你甚至可以完全不拿一毛錢出來。有個男人形容,自己如何利用信用卡購買賤價的房地產,短短幾個月從快餐廚師升格成百萬富翁。他現在當然不再缺錢,不過為了服務大眾,他要大家付錢聽他講課。
另一名電視富翁是科斯曼先生,他會站在美國國旗旁,告訴觀眾他如何靠販賣金屬馬鈴薯槍和塑膠螞蟻農場而發財。他的想法是取得業餘發明的專利權,然後用符合常識的行銷手法進行促銷。他深信在他的協助之下(附帶說明,他可不是免費幫忙),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覺得,在這些夜半富翁當中,最激勵人心的非戴多頭(Dave Del Dotto)先生莫屬。他的節目是在夏威夷豪宅陽台上拍攝的,從陽台上還可以看到太平洋。戴多頭先生說,他從小就在口袋裡擺著一張夏威夷的照片,這張照片鼓舞他發財致富,然後搬到這個島嶼天堂來。不過他究竟定居何處,倒有點說不清楚,因為有時他說自己住在夏威夷,有時又說他只是常常來這裡。但願他有朝一日能說明清楚。
戴多頭先生穿著條紋休閒衫、棉質休閒褲,雙手各戴了兩枚尾戒和一只金表,雖然身在夏威夷海濱,這副派頭卻更適合待在內華達州的雷諾賭城。他的致富格言很多,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包括「我的夢想實現了,現在該你」、「別再隨波逐流」、「先想好你究竟要什麼」,最後那句他說是引述自達文西,但我翻遍參考書卻怎樣也找不到達文西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
為了幫助大家圓夢,戴多頭研究出一套在家學習的課程,其中有書也有錄音帶,內容則含括其他深夜富翁也會提供的東西,例如如何分析現金流量、如何預測房地產行情、如何申請更多信用卡等等,一應俱全。除此之外,他還會額外贈送一張前往夏威夷的折價券,憑券坐遊輪、搭飛機、住旅館都可以享受優惠,不過,這得透過戴多頭的旅行社安排才行。整套課程只要兩百八十九美元,也就是說,只需花這麼少的錢,你就能學到相當於價值一千四百七十五美元的賺錢訣竅,還不包括附贈的假期呢。
雖然我沒有趕忙寄出我的兩百八十九元(老實說,我居然忘了那個免費電話號碼,也搞丟了他的地址),但卻從他的節目受益良多。例如,我知道戴先生在高中時成績一定很爛,以至於他到現在都把「分析」說成「分解」,但成績爛並沒有阻礙他致富;還有一個盲胞現身說法,聲稱自己聽了戴先生的錄音帶、照著戴先生的指導,果然成功致富;另外還有一位來自芝加哥的黑人女孩,不久前才窮得走投無路,如今卻已經成了房地產大亨。
戴多頭先生苦口婆心再三強調,在擁有財富之前,必須先想要擁有財富。事實上,這是我這星期收看的每一位深夜理財顧問的共同信念。
我是那種死都不肯承認自己過去觀念大錯特錯的人,但戴多頭先生讓我茅塞頓開。在電視上看了他好幾次之後,我腦海中「金錢不代表一切」的想法已經一掃而空,我羨慕死了戴先生今天的成就,也想變得和他一樣富有。這趟旅程若要繼續走下去,這樣的認知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要在這裡提出我的第二條祕訣:
認為金錢不代表一切的人,永遠無法擁有足夠的金錢。
砂:早安財經出的書...話題性有餘罷了...
- Feb 28 Sat 2009 23:34
「金錢非一切」 超危險投資想法‧約翰.羅斯柴爾德 2009/02/25
- Feb 28 Sat 2009 23:32
不景氣食在省!美牛排業大虧【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路透芝加哥二十七日電】
經濟不景氣,美國人紛紛改吃漢堡牛肉,吃牛排的人愈來愈少,供應牛排的舍飼牧場不堪賠累,紛紛關門或減產。
路透經濟不景氣,美國人紛紛改吃漢堡牛肉,吃牛排的人愈來愈少,美國生產牛排肉的畜牧業者大失血,每周損失上億美元,因價格已不敷生產成本,許多牧場不是關門,就是縮減。專家表示,未來景氣復甦後,牛排價格勢必大漲。
美國是牛肉生產大國,而在全球牛肉產業裡,美國有一點特別,就是大部分專門用於牛排的公牛,是以穀類和其他營養飼料在牧場裡飼養,亦即舍飼式牧場 (feedyard),而不是在青青草地上放牧。漢堡用的牛肉則來自草原放牧的母牛。穀類飼養的牛,能製作肉質多汁的牛排,成為饕客或高檔餐廳的最愛。
由於全球經濟衰退,許多消費者不再上餐廳,能省則省,改吃速食,或在家自己煮。德州AzTx肉牛公司總裁喬瑟蘭德說:「我想,消費者流失,並不是對牛肉的需求降低,而是一般人吃的牛肉種類不同了。現在大家都以吃麥當勞取代牛排。」
「家畜行銷資訊中心」經濟學家羅布說:「今年頭三個月虧損非常龐大,而且將會持續下去,舍飼牧場要花很才時間才有翻本的機會,可能要到2010年中旬才有可能回收,現在許多業者不想再經營下去,這樣將會重創美國的畜牧業。」
許多超市和餐廳推出牛排肉促銷折扣,但成效不大。現在牛排肉的畜牧業者每賣一頭牛,就要損失二百美元(近台幣七千元)以上,以每周賣出55萬頭來計算,共損失約1億1000萬美元。
AzTx肉牛公司已因不堪虧損,減少牛隻飼養數量,並且將關閉一個舍飼牧場。不僅在德州,喬瑟蘭德說,到處有舍飼牧場關閉、求售,也有業者轉行。
根據美國農業部資料,2月1日為止,美國的舍飼公牛有1129萬隻,比前一年減少6%,也是五年來最低供應量。
【2009/02/28 聯合晚報】
- Feb 28 Sat 2009 23:30
我要吃牢飯 包吃包住省罰金【聯合晚報╱記者白錫鏗、葉英豪、鄭惠仁、蔡政諺/連線報導】
2009.02.28 02:43 pm
「包吃、包住,還可以練身體!」「外頭賺不到錢,呷幾個月免費牢飯,還可省一筆罰金。」
景氣差、失業率飆高,使得近一年來小竊案大增,很多人被判處罰金或得易科罰金的短刑後,因無力繳納而「自願坐牢」,甚至有人故意搶超商,還要店員「快叫警察來抓我」,成為經濟衰退年代的特殊現象。
不過,高雄一名檢察官「預言」,景氣再惡化下去,「這種情形會更嚴重」,到時也見怪不怪了。
台中地檢署去年8月以來,共有5287人一次繳清罰金,分期付款的有502人,但還有1573人因經濟困難無力繳納,另有248人因失業找不到工作,自願到監獄服刑。一名退役半年的林姓男子因找不到工作,擔任詐欺集團「車手」被捕,判刑4月,得易科罰金,他欣然入獄,還自嘲「包吃、包住,還可以練身體。」
桃園地檢署去年得易科罰金案件,因「經濟困難無力繳納罰金」者高達1538人,比去年增加一成以上。襄閱主任檢察官張進豐說,無力繳交罰金人數激增,都是因為沒錢,以往類似情形相當罕見,「只要能不關誰也不想入獄。」 但如今失業率攀升,易科罰金繳不起的比率也跟著爬升,桃園地檢署上個月的未申請易科率飆高到四成上下,創歷史新高,是過去一成左右未申請率的近三倍。
台南地檢署則發現,不少刑案被告在春節過後要求提早入獄服刑,經詢問原因,都說坐牢稱不用擔心三餐問題,等出獄後,也許經濟情況已改善,到時出獄後再說。
高雄地檢署統計去年下半年以來,可以易科罰金的受刑人,有5成以上寧願吃牢飯。檢方指出,以往可以易科罰金的被告,9成7以上都會繳罰金,只有少數人「因繳不起罰金,或有特別的因素才會被關」。但去年下半年以來,寧願被關的被告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農曆春節過後,「自動到案,放棄罰金的被告」大幅增加。
「呷免錢飯,又可省錢」,因酒駕涉公共危險罪被判刑三3個月的陳姓水電工日前到案時,自我解嘲的向檢察官說,三個月易科罰金要繳8萬多元,目前社會這麼不景氣,「繳了8萬元罰金,可能餓半年的肚子」,被關一切都省了,而且「還可以休息一下」。另有一名單身的計程車司機打傷鄰居被判刑兩個月,到案時,檢察官還勸他湊錢繳罰金,但這名司機卻說「我是卡奴,借錢繳罰金,只會負更多的債,把我關起來吧。」
【2009/02/28 聯合晚報】
- Feb 28 Sat 2009 12:21
第34屆法國凱薩獎 「花落花開」最大贏家 【中央社】
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第34屆「凱薩獎」頒獎典禮,今晚在巴黎夏特雷劇場(Les Chatelet)舉行,提名九項獎的「花落花開」獲七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花落花開」(Seraphine),敘述一次大戰期間法國素樸藝術代表畫家賽哈芬,從一位收入微薄的清潔婦卻將所賺的錢花在繪畫材料上,受到德國收藏家的賞識與鼓勵,成為在戰爭驚恐中卻不斷繪畫的一位畫家。
影片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配樂、最佳攝影、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服裝、最佳道具七項大獎。
法國電影界心儀的最佳外語片是,獲得2009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以色列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至於坎城影展獲得金棕櫚獎的「我和我的小鬼們」,只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獎。
這也說明了凱薩獎的最佳影片出爐已被預料會成為辯論焦點,因為去年法國賣座冠軍超過2000萬人次入場的「歡迎來到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tis),連唯一提名的原著劇本獎都未獲得,提名名單揭曉後,凱薩獎鼓勵法國好片卻無視法國最賣座影片的定位問題備受質疑。
- Feb 28 Sat 2009 11:29
轉貼:Elgar:《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 Op. 36
《謎語變奏曲》堪稱艾爾加創作中最上乘之作。和他同期的作品相比,此曲之格調更顯嚴謹和含蓄。它的產生亦屬偶然。1898年10月的某天晚上,艾爾加坐在鋼琴前漫彈著一些片斷旋律。妻子發現曲調有些不同,於是問他是什麼?「沒什麼!也許能變化出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他回答。為了讓妻子開心,他將曲調加以變奏發展,開玩笑地以一種即興風格對他所熟識的朋友們進行勾勒。「鮑威爾(H. D. Steuart-Powell)會是這樣的架式…」他邊說邊模仿鮑威爾手按鍵盤的準備動作—他曾擔任鋼琴和艾爾加一起演奏三重奏。接著旋律開始喧囂,那是模仿另一位朋友吹牛的神態。
以主題為基礎,變奏的表現手法自古有之,然而透過朋友特徵去透視主題,這種方式雖然簡單卻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有趣效果。這首作品很快就完成了。而艾爾加的朋友們都把這些鋼琴速寫拿來互相取笑。弦樂的樂譜也在1899年的二月完成。
主題
作品一開始以清晰、柔和的音樂陳述主題,並構成其後各變奏的基礎。主題若隱若現地徘徊於小調和大調間,導奏部份顯得猶豫不決,就像作曲家忐忑不安地踏上自我發現旅途似的。在絃樂器奏出憂鬱的幾小節後,跟著由單簧管獨奏引出一個逐漸升起而擴展的音型,但此時的樂音仍像嚮往什麼似的;不久,音樂又回到起始時憂慮不安的主題。七度音程的反覆下降,聽來像是一聲聲的嘆息。
變奏Ⅰ.(C. A. E.)
C. A. E.即艾爾加的妻子(Caroline Alice Elgar),音樂由此開始,以愛撫的旋律展示主題。一個由雙簧管和低音管奏出優美三連音音型悄悄融入旋律中,這顯然是模仿作曲家回家時,必以口哨讓妻子知道的習慣。音樂進入一段傍晚的靜謐之後,變奏曲突然在一陣急遽的鼓聲中併發,然後由浪漫多情的法國號引向寂靜的尾聲。
變奏Ⅱ.(H. D. S-P.)
模仿其朋友鮑威爾。他彈奏鋼琴時往往用力過猛的滑稽神態,是引發這段變奏的靈感之一。先是弦樂器,繼之以木管樂器,迅速交替地以拉奏或吹奏的方式進行,從而產生一瀉千里的氣勢,顯示鮑威爾酷愛「狂暴」式的音階。然後一個小小的顫音花腔號聲,引入變奏Ⅲ。
變奏Ⅲ.(R. B. T.)
查理‧巴克斯特‧湯森(Richard Baxter Townsend)是一位相貌和藹、性格有些古怪的演員。他常騎三輪車,而這段變奏正好唯妙唯肖地表現了他的舉止動作。音樂一開始一開始以低音管吹奏出笨重的舉步姿態,接著雙簧管又吹出他先是蹣跚行走著,繼而邁著細碎步伐輕快地跑起來。描摹他說話、走路遲疑不決的神態。
變奏Ⅳ.(W. M. B.)
威廉‧米思‧巴克(William Meath Barker)每次出現總是先聲奪人,音樂亦生動地描繪此種性格。由全體弦樂團奏出各式各樣的樂聲,象徵主人正喋喋不休地向在座客人宣布當天活動的安排。接著是短暫的屏息,意味著客人們忍不住偷偷竊笑,靜候主人發布最後的指示,然後「砰」的關門聲,主人宣佈完畢,即返身出去了。
變奏Ⅴ.(R. P. A.)
理查‧阿諾德(Richard Arnold)乃是詩人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之子。他是這段較嚴肅變奏的速寫人物。音樂起初由弦樂器奏出寬廣的旋律,在低音部的主題調上縈繞,木管吹出的間奏在其中趣味性地進行著,意味著阿諾德在其懇切的談話中,不時插上幾句風趣的旁白。
變奏Ⅵ.(Ysobel.)
伊莎貝爾‧菲頓(Isabel Fitton)是位中提琴手。開始時由中提琴拉出的幾小節柔和音符,是提醒聽眾弦樂交叉演奏的難度,同時也襯托出她的嫻靜之美。
變奏Ⅶ.(Troyte.)
亞瑟‧特洛伊‧格理菲斯(Arthur Troyte Griffith)是艾爾加最親密的朋友之一。這首變奏曲表現出他在艾爾加的指導下,竭力想把鋼琴彈好,卻又力不從心,因此出現一種急躁、手指不聽使喚的神態。音樂以主題的中段為基調,愈變愈複雜,好像在表現艾爾加意圖導正的徒然努力,甚至產生了反感。
變奏Ⅷ.(W. N.)
威尼斯弗雷德‧諾布里(Winifred Norbury)是烏斯特郡愛樂協會的秘書之一。音樂真實地表現了諾布里一家人所住的那幢十八世紀漂亮的建築物。起始的優美音型是因諾布里夫人的清脆笑聲而引發的靈感。
變奏Ⅸ.(Nimrod.)
奧古斯特‧杰格曾為出版商諾維洛工作,綽號「Nimrod」意指「獵人」,源自德國神話裡「上帝座前的獵人,力大無比。」艾爾加寫道:「這支變奏曲……是某夏我和朋友一夕談話的紀錄,那晚我的朋友大談關於貝多芬的慢板樂章……開始的幾小節用來暗示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的慢樂章。」這就是《謎語變奏曲》的核心;主題的第一部分,以熱情的bE調,重新改寫成一支音域較廣、格調高尚的旋律。「我不計較你的外貌舉止,只看到你內在那善良、可愛和誠實的靈魂。」
變奏Ⅹ.(Dorabella.)Intermezzo.
朵拉‧潘尼(Dora Penny)的副標題是「間奏曲」。它的篇幅不大、結構簡約,由三個要素組成:弦樂器使用顫音音型;木管樂器為之應和(暗示朵拉的輕微口吃)以及委婉多情的中提琴獨奏,作為中間主題的延伸。
變奏XI.(G. R. S.)
辛克萊(G. R. Sinclair)醫生是赫爾福德大教堂的風琴師,他養了一條叫「丹」的牛頭犬。有一次辛克萊和艾爾加兩人正沿著懷河散步,丹從岸上滾入河中,等牠費力向上游,好不容易游上岸時,牠高興地向主人吠了一聲。辛克萊當即挑戰式地要艾爾加為此譜曲,結果就產生了此變奏中一開頭的五小節。音樂根據主題的中段加以擴大,作有力的烘托,而在低音部引進輕快急促的斷音,表示丹正猛力地拍水向前滑;同時這也象徵著辛克萊彈奏風琴時無可挑剔的踏板技巧。另一方面說明了作曲者對朋友的讚許和尊敬。
變奏XII.(B. G. N.)
巴茲爾‧內文森(Basil Nevinson)是和艾爾加及鮑威爾演奏三重奏時的大提琴手。音樂裡的大提琴獨奏,描寫了艾爾家對這位「嚴肅、忠實朋友」的一片深情,音樂中所表達的友情,無一不使人想起『Nimrod』一曲。
變奏XIII.(***)Romanza.
關於此曲,艾爾加寫道:「星號用以取代某一女士的芳名,她在我寫此曲時已遠航在海上。」鼓聲是象徵遠去海輪的引擎餘音,迴盪在上方的豎笛音樂則借用孟德爾頌《平靜海和幸福航行》中的一個樂句。孟德爾頌的樂句在此變奏中出現兩次。接著是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樂段,莊嚴的樂音愈升愈強,隨著那艘巨輪由近而遠,音樂也隨之消失在遠方。
變奏XIV.(E. D. U.)Finale.
是作曲家的自我素描。Edu是艾爾加妻子對他的暱稱。音樂起始洋溢著奮發和自信的情緒,旨在回敬對他想當作曲家的抱負持懷疑和不支持的朋友們。曲中我們又再次聽到他妻子的音樂。
- Feb 28 Sat 2009 11:02
當音樂家受制於政治正確—蕭士塔高維契的遺憾 陳韻琳
在蘇聯解體之後,這二十年間,慢慢的,有一些當年因「政治不正確」被禁演、被迫害的蘇聯電影導演,在國際電影界陸續被推薦出來。其中有一位亞美尼亞導演帕拉贊諾夫(Serguei Paradjanov, 1920-1990),他在藝術環境解禁之際,便因長期在集中營造成的身體惡性戕害而過世了,但他死前曾表達,當他於1988年拍了「吟遊詩人」,他已經死而無憾,因為他對這部電影太滿意了。帕拉贊諾夫的電影之所以被禁(如《石榴的顏色》),究其內容,其「政治不正確」絕非因其內容有著反抗蘇聯政權的內容,僅只是因為他堅持著電影本身的唯美與形式,因而違反了「社會寫實主義」。
看這些電影,總讓我忍不住想起「社會寫實主義」與純音樂。純音樂是在藝術領域中最最抽象的,它跟這種非常強調意識型態的社會寫實主義,本應是互相抵觸的,卻得要在社會寫實主義的要求與規範中,維持著自己純抽象的音樂的創作品質,實在難為了蘇聯的音樂家們。
固然,因著蘇維埃政權將貝多芬視為蘇維埃所期許的革命典範,因而接受「交響曲」這純器樂形式,但他們仍舊是將交響曲形式做了「社會寫實主義」的定義。譬如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中,呈式部必得是「英雄或是祖國」、「敵人」等主題的呈現,再透過發展部表現「鬥爭」,而再現部之後當然得進展到「勝利」;慢版樂章呢,定義成抒情性的反思、哀悼(與戰爭主題有關的交響曲)或葬禮進行曲,第三樂章的詼諧曲需充滿民族特性的(民謠與民族舞蹈),結尾樂章則要進入到 統一、光輝燦爛的勝利、對人類的頌揚等等。
看這種社會寫實主義定義出來的交響曲各樂章,硬是把純器樂抽象音樂轉化成意識型態,看起來實在是挺僵化也挺可笑的。
但若放掉社會寫實主義的定義不管,純粹想像著剛剛所描述的四個樂章的情感調性,想像四樂章之間情感的轉換與搭配,的確,它蠻近似貝多芬交響曲的感覺,而一個有才華、有樂念、匠心獨具的音樂家,也的確能透過這種調性的搭配情感的轉換,展現音樂情感的多元與優美,它可以成就一部偉大的交響曲。
第五號交響曲
譬如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
第五號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在1932年以後,音樂作品因為「背離了社會寫實主義、淪為資本主義形式主義」,一直不停的被彈劾、被批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煎熬出來的作品。
蕭士塔高維契自己說:「這首交響曲的主題在於人性人格的設立,作品雖然始終以抒情的風格構想,但我所設定的中心點,卻是一個人的各種體驗。而終樂章是把前面各樂章中緊迫的悲劇氣氛加以解決,進而導向光明的人生觀與生命的喜悅....總之,這與貝多芬的《命運》及「先苦後甘」的理念相同。」
這論述固然使第五號交響曲成為蘇維埃期許下的、「政治正確」的音樂作品,但若完全不理會蘇維埃是怎麼定義這首曲子的,單從音樂形式來聆聽,大致上都同意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是他創作生涯當中的一個高峰,是他所有作品當中最偉大的傑作之一。原因恰好是蘇維埃最不認同的:蕭士塔高維契這首交響曲的形式結構相當嚴密緊湊明快均衡、旋律線所帶出來的情感起落有致一氣呵成,情感多元而飽滿,能讓聆樂者在聽後有一種情感被淨化、被昇華的、單純的美的感動。
第七號交響曲
最為「政治正確」的曲子,應當就是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七號交響曲了。這首寫於列寧格勒攻防戰之初的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是在蘇聯政府動員所有的藝術家投入祖國戰爭下,產生出來的曲子。蕭士塔高維契自己說:「此曲是戰鬥詩,是對堅強的民族精神的讚歌。」這首曲子發表時,除了蘇聯,也透過電台轉播遠傳到英美,而後當總譜分譜傳到美國,立刻由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初演,並透過廣播向全世界實況轉播,聽眾多達兩千萬人,引起很多的迴響。而這一切的迴響,如今看來,根本就是出自一種「政治正確」下的炒作。
儘管聽眾廣眾迴響甚多,但是這首曲子是否真的就是極品呢?我們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那模仿拉威爾《波麗露》,意圖透過各種樂器跟小鼓節奏搭配的音色變化,來傳達戰爭漸漸鄰近、到最後無所不在的感覺,很明顯的出現結構上的問題,因為這一段跟前後相比,實在太巨大了,所以當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終於再現、進入到樂曲之收尾,因結構之不均衡,使人有一筆帶過的草率之感,也因此,要在草率收尾第一樂章之後,緊接上第二樂章的情緒,是唐突了些。至於第四樂章,更是過於率性的冗長。
更別說這首曲子的慢版,情感順旋律到盡頭,仍舊是這種旋律的變形、再變形,變形再多,還是類似的情感,還加上配器繼續使用鋪陳情感很易宣染的弦樂器與銅管,唯一的變化就是從平淡到激動回返平淡,音樂又沒有被嚴謹的結構抑制,鬆鬆散散的宣洩,情感太過,真的很膩人。儘管第三樂章他符合了社會寫實主義所期待的民族風,以古俄羅斯和聖詠交替呈現對母國大地的敬意,但也因結構鬆散,情感說的過多,就變得濫情了。其實這首曲子中中版慢版不乏巧思樂念,可是總在樂念說完繼續鋪陳情感之際,便毀了,還為了戲劇化,過於神經質的讓大小聲與快慢速度,落差過大。
所以這首曲子在當時被大力倡導,還是因它在意識型態中扮演的象徵角色,使它徹底的「政治正確」,因而廣受讚譽,這在蘇聯、在英美,其實都是一樣。
妙的是蕭士塔高維契在史達林過世後,對這首曲子說出另一種心聲:這首曲子其實是反史達林暴政的一種心情。立刻,蕭士塔高維契以另一種「政治正確」,為之前的「政治正確」解套。這其實真的是蠻諷刺的。至少對當年力捧這首曲子的蘇聯而言,是打了一巴掌,呈現出在蘇聯的環境是無法究音樂論音樂的窘況。
第十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另外一曲相當引發爭議的曲子是他的第十號交響曲。
這首曲子距離他的第九號,中間跨了約有八年,又是創作於史達林死後,光就這時機,已足以引發議論眾說紛紜了。
其實,蕭士塔高維契八年之前創作的第九號交響曲,在貝多芬、布魯克納、馬勒以來營造出來的「9」之嚴肅沈重之感下,蕭士塔高維契竟將這首交響曲賦予短小精幹的嬉遊曲風,形式精鍊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算是相當破格的一首交響曲了,但果真被蘇聯文化當局批判成「追隨歐美形式主義」的劣等作品。
這段時期由於國際冷戰局勢,使蘇聯官方把交響曲的創作,再改要求為通俗易懂的民族民俗性樂曲創作,對任何不帶文字的器樂交響曲之複雜形式,都加以激烈的抨擊,蕭斯塔高維契不過是被牽累的音樂家之一而已。就在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之後,終於,八年間他都再沒有交響曲的創作,直到史達林死後才有第十號的問世。
史達林死後,蘇聯藝術環境暫時出現一點自由的氣氛,但蕭士塔高維契這首交響曲仍舊遭逢了正反兩方的爭論,反對者認為這首曲子太過灰暗,「並不符合社會寫實主義中樂觀肯定人性的宗旨。」「在現實生活中有比死亡與黑暗的力量過好幾倍的勝利的力量,應該在本曲中有更鮮明而完整的表現才對。」支持者則認為:「音樂中的戲劇化緊張感,是『樂觀主義的悲劇』,它不像一般交響曲但求追求平安無事,結果反而帶來毒害。」
儘管蘇聯內部正反兩方爭論不休,西方世界卻因為它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美國以其反史達林政策,高價競標取得首演,法國卻因在中南半島跟共軍苦戰,拒絕蕭士塔高維契的護照簽證,導致蕭士塔高維契也取消此曲在法國的公演。日本NHK交響樂團常任指揮瑞士籍的艾舒巴哈也以「純粹藝術上的理由」拒絕演出此曲。
蕭士塔高維契在面對國外記者訪問時,努力解釋說:「我想要表現的是現代人類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態度,因為人類在世上的使命是創造而不是破壞。」
這一切,使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號交響曲名聲高漲,但這一切一切,跟第七號交響曲一樣,都已經脫離了音樂本身,不管東西方都是如此。
倒是蕭士塔高維契有一句話蠻中肯的,他就音樂說音樂的描述自己的第十號交響曲:「我覺得自己無法成功寫出真正交響化的快版音樂,在過去的交響曲中無法辦到,在這第十號交響曲中,也仍舊沒有辦到。」
只是,他這句話我個人並不同意,我聆聽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十號交響曲,覺得他是失敗在慢版樂章,關鍵是在音樂創作失之結構鬆散,除了旋律線發展,其透過樂器變換產生出來的音色變化、旋律主題對位、變奏,都乏善可陳,導致樂句冗長、情感耽溺。
第十五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契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也就是他的第十五號,倒又回到他的第五號一般的顛峰狀態,除了慢版樂章仍失之耽溺,一三四樂章,在嚴謹的結構中呈現著異常活潑、童稚的氣氛,這固然跟他引用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巧思有關,但他在第四樂章中以幽默的節奏感推進,輕笑般的進到結尾,也帶出跟以往分外不同的情感。尤其,這是他相當晚期的作品,以他對交響曲的看中,說這曲是他臨終告白的一種情感表達,倒也不為過,那麼,這首交響曲較諸以往,的確多了許多超然豁達的情感。
環繞著蕭士塔高維契之眾曲子的議論,恰好可以讓我們看到西方自由社會與共產極權社會,在二十世紀的大戰期間、以及冷戰期間,是如何的難以擺脫政治意識型態的純就音樂論音樂。《列寧格勒》與第十號交響曲引發世界轟動,其實非關音樂、更是關係著政治意識型態,但細數蕭士塔高維契的創作軌跡,固然迭有突破有佳作,但慢版一直洩漏著他純音樂創作的弱點,究其實,這跟思想正確與否根本無關,僅只是關係著曲式結構、音色營造、書法組織等這些蘇維埃最最不肯承認的「形式問題」罷了,恰好正是社會寫實主義要求出來的即興戰鬥風,致使蕭士塔高維契在種種「反形式」的長期風氣下,缺乏歷練形式克服慢版的機會。
非關音樂的政治意識型態非得主導著自己的音樂創作,大概是蕭士塔高維契這一生最遺憾、最無奈的事了吧!
(本文受益於跟網友pappnase的討論甚多,也參考了美樂出版社《蕭士塔高維契》中的史料,僅此致謝。)
- Feb 28 Sat 2009 11:00
【轉貼】蕭斯塔高維契 (Shostakovich 1906~1975) 李毅超/文
來源:http://cdhi.audionet.com.tw/people/%A7@%A6%B1%AEa/%BF%BD%B4%B5%B6%F0%B0%AA%BA%FB%AB%B4.htm
列寧說:「藝術是屬於人民大眾所有的」,如是在1920年後的新俄羅斯─蘇維埃上,將藝術當成國家教條的利器。誰是這個時代的見證人呢﹖也許蕭士塔高維契是不二的人選,在社會主義的音樂寫實主義下,他是其中的獲利者,還是被壓抑的音樂天才?世人將永遠會爭論這個話題。
早期的危機
1906年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於聖彼得堡。十歲由母親親自教授鋼琴,十三歲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同時修習鋼琴與作曲。師事尼可拉耶夫、史丹伯、葛拉祖諾夫等俄羅斯名音樂家。這些傳統由俄國音樂教育系統訓練出來的俄國音樂家,他們發自內心地對於民族,土地的感情豐沛。蕭士塔高維契耳濡目染,看似作品本應承接國民樂派的風格,但他生長在一個革命的年代─政治革命與音樂調性革命,兩邊的衝擊加上他個人的音樂天份,使他脫離了傳統,將俄國音樂開創新局。蕭士塔高維契一生的創作不少,包括歌劇、鋼琴曲、神劇,但是他十五闕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不但奠定他永垂不朽的名聲,也敘述了他的一生。
蕭士塔高維契在1925年時,以仍是一位音樂學院學生的身份投入交響曲創作且大獲成功。而在1930年之前,他的三闕交響曲中,仍有上一個世代大師的陰影存在,但因他刻意脫離學院派,拓展個人風格的著力極深,所以樂曲中仍有許多他獨創的音樂性格─抽象、缺少實體,扣人心弦的高度諷刺與對具像的憧憬。直到1934年前,蕭士塔高維契似乎還能自由進行音樂創作,當時蘇聯境內對於思想控制還不嚴格。然而隨著政治控制思想的逐漸加重,意識也開始污染音樂。1936年「馬克白夫人」的演出惹惱了獨裁者史達林,隨之「真理報」強烈地代表國家對他進行攻訐,使他由音樂界的金童,一下變成人民的公敵。第四號交響曲這闕深度極佳的交響曲竟然停止排演,二十六年後才又重見天日,政治敏感度極高的蕭士塔高維契,立刻在1937年以第五交響曲「革命」修正他形式主義的偏失,重振他在蘇聯樂壇的聲威。但就他個人對音樂的意願和理想而言,他的作曲生涯已經結束了;他大膽、閃亮而富高度諷刺的現代感作品,早已被「黨」的藝術方針所限制。
交響曲與四重奏所編織的世界
而他也不經意的將創作的精神投在弦樂四重奏的創作中。蕭士塔高維契的十五闕弦樂四重奏曲應該是自貝多芬後最偉大的弦樂四重奏創作。他的弦樂四重奏完全以古典型態為基礎,運用交響曲的緊湊與集中和轉換手法為最大限度。似乎將不能如意創作交響曲的一股氣,完全貫注在弦樂四重奏上,蕭士塔高維契的弦樂四重奏構成極為多樣性,並且用最少的音符發揮樂曲的最大能力。簡潔的手法中,形式卻是多樣性,獨特的半音階旋律中,流入了希臘式、猶太式與俄羅斯式的民謠曲調。成就他個人特異的功業。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蘇聯政府馬上要求藝術界配合國家政策,創作愛國作品,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就是蕭士塔高維契響應政府政策的作品。此時作品走向宏偉與歌頌的樣板化,震耳欲聾的音響,到底是在歌頌國家的壯大;還是內心被壓抑的嘶喊呢?筆者認為應是後者,因為他在1945年戰後馬上抒發自我,創造十分輕快近乎嬉遊曲的第九號交響曲。當然,本曲馬上被蘇聯文化局打成「資產階級形式主義的毒素」,蕭士塔高維契又再次被批鬥,交響曲的創作又告停止。此時他內心的矛盾,激烈生動的情緒,深切的思索全然再投入弦樂四重奏的創作:第五號弦樂四重奏,就是一闕堂皇偉大的作品,更奇妙的是他使用自己姓名開頭字(因D與SH為音形主題),也預告第十號交響曲的來臨。
晚期的轉機
1953年史達林去世,某種愈趨自由的藝術政策呼之欲出,在此風雨飄搖之際,蕭士塔高維契一直是蘇聯樂壇的精神領袖,但是他卻大出意料的貶責前衛藝術的偏頗,讚揚政府施政的方針正確。第十一、第十二號交響曲更配合蘇維埃當局為紀念革命而作。
1962年對蕭士塔高維契是極為重要的一年,他的鉅作第十三號交響曲「Babi Yar」在十二月首演,另外被禁演許久的「馬克白夫人」也准易名重新上演。這時候他的第七號至第十號弦樂四重奏也十分忠實於自我,作風簡潔的作品在彈性與抒情性都有強烈的對比。
1969年開始他的身體健康狀況就每況愈下,但是創作能力並無下墜的狀況。第十四號交響曲在該年完成,獻給同為音樂家的好友布列頓。本曲詮釋死亡,對於生命末日有種猛烈的凝聚力。
1971年他創作第十五號交響曲,是一闕標準四樂章「鳴響式」交響曲,似乎暗示著交響曲萬流歸宗,也象徵著交響曲時代的休止符,事實上,要解讀蕭士塔高維契對生命最後觀感,該從他最後五闕弦樂四重奏著手。深切的悲劇性格和「生與死」為題的追求毫不掩飾的在樂曲中表現出來,尤其第十五號更表達死的預感和與人們最後的訣別。
1975年的8月他在祖國的土地上離開了人間,也象徵了俄國樂派最後一支蠟蠋的熄滅。
歷史地位
蕭士塔高維契的人生應該是鬱壘難平。他若能出生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中,音樂創作的成績必定不可同日而語。他在1937年後嚐盡了人間冷暖及各種幻境的破滅。從他的回憶錄中,他的人生似乎像行屍走肉般苟存,唯一的感情寄託就是在音樂創作上,但是又不能自由地投入展露。因為如此,也影響了他室內樂作品走向敏銳、纖細、強烈的現代傾向,能夠應付各種形態的變化,將各種深沉內心的吶喊表現得如此高貴,也確信人性理性的勝利。我們在今日需不需要架上放大鏡去檢視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是否帶有政治色彩?我想,很難做個定論,但他是實力派的大師則不容置疑。他的作品不容易馬上理解,需要適當的演奏與探討,才能真正掌握樂曲的迴腸盪氣。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的當下,他的作品將與所有大師的作品一般永遠長存。
這裡可下載
http://musicdreamer.myweb.hinet.net/index00/index00.htm
1906 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1916 和母親學習鋼琴
1919 就讀列寧格勒音樂院
1925 完成畢業作品─第一號交響曲
1927 蕭邦鋼琴大賽榮賽獎得主
1932 音樂劇「馬克白夫人」於莫斯科與列寧格勒兩地上演,羅斯托波維契版是得獎常勝軍。
1936 遭「真理報」批鬥其作品為「形式主義」創作
1937 第五號交響曲由穆拉汶斯基擔任初演指揮大獲成功
1938 第一號弦樂四重奏曲目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擔任初演,此套弦樂四重奏全集是留聲機百大及三星戴花。
1942 配合蘇維埃當局政策,完成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
1948 再度遭受俄共黨中央批判其「形式主義」化作品
1953 史達林去逝,發表第十號交響曲,但並不成功
1957 膺選「蘇俄作曲家聯盟」書記
1958 弦樂四重奏第七、八號與幽默劇「Moskva」初演
1962 第十三號交響曲「Babi Yar」於莫斯科大學初演
1966 獲頒「社會主義勞工英雄獎」與「列寧格勒」
1969 完成第十四號交響曲獻給好友布烈頓
1971 完成第十五號交響曲但身體狀況不佳,海汀克指揮的交響曲全集評價極高,目前推出中價套裝。
1975 天鵝之歌─「中提琴奏鳴曲」,該曲完成5日後,8月9日與世長辭在政治夾縫中披荊斬棘
- Feb 27 Fri 2009 19:24
簡單的土司料理二則 from GOOD EATS
義式土司--bruschetta
斜切法國麵包(拇指般厚)
放入小烤箱,每面兩分鐘(嗯,香香脆脆即可
以大蒜摩擦其中一切面(用1/2球大蒜比較好拿)
塗上橄欖油,以鹽和胡椒調味,
上堆放九層塔以及蕃茄丁
法式土司--french toast
土司八片,常溫下放置使之自然乾燥(放至少8hr)
1杯(250ml)牛奶加奶油調製而成的稀奶油(half 'n half)
加入honey 2大匙(稍微波使之容易融化)+1/4茶匙鹽+3 eggs
攪拌均勻,蓋上,放入冰箱
烤箱以375度預熱
奶蛋汁倒入派盤,放入麵包,每面浸30秒
再放置2分鐘,使之浸到麵包中心
加熱平底鍋,至350度,加入奶油,開始煎土司,
煎至兩面黃(5~10分),放入烤箱,375度烤五分鐘,完成
可佐以楓糖漿、糖粉、當季切塊水果、打發的鮮奶油
推薦的toaster:plastic+single slot+crumb tray+control setting(fine)
- Feb 27 Fri 2009 11:05
張小虹:「合法盜版」張愛玲 從此永不團圓【聯合報╱張小虹】
或許我們只聽說過「非法盜版」這個辭彙,難道也有所謂「合法盜版」這檔事嗎?
這幾年來張愛玲的盜版官司打得如火如荼。作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的宋以朗與擁有張愛玲全球獨家中文版權的皇冠出版社,跨海控告中國大陸數十家知名或不知名出版社的「非法盜版」行徑,未經授權,擅自印行張愛玲的著作,並要求鉅額賠款。這場官司有的已經勝訴,有的還在纏訟,倒是在侵權官司的訴訟過程中,我們才由雙方的攻防辯論,間接了解到張愛玲遺囑未經公證(辯方企圖以此質疑遺囑之合法性),乃是因為她當時的財產不足兩萬美金,無需公證(控方證詞),如果屬實,不難想見其晚年生活之困窘。
囑交代銷毀《小團圓》手稿
那張愛玲過世後,其版權收益與各種衍生權益金究竟所歸何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所立的遺囑中,將財產遺贈給宋淇與鄺文美夫婦。此二人乃張一生的摯友,張與鄺曾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的同事,由此認識宋而成為至交,移居美國後也與二人時時魚雁往返,就連想要做件旗袍,也會手繪款式、標明尺寸,寄給鄺代為找尋香港的熟識裁縫縫製,而宋日後更成為張的對外連絡管道、文學顧問與經紀人,他為張的小說、劇本、稿費版稅與電影版權來回奔波、不辭辛勞,他認認真真拜讀、誠誠懇懇回應張寄來的所有手稿,而二○○七年底宋過世後,其子宋以朗便成為法律上合法的「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
而張愛玲與台灣皇冠出版社平鑫濤先生的因緣,也來自宋的引薦,張遂於一九六六年的《怨女》起與皇冠出版社維持了卅年的出版合作關係。而張愛玲過世後,皇冠出版社已於二○○四年出版了其生前因覺「毛病很大」而決定擱開的兩萬字未完成中篇小說《同學少年都不賤》(加上數篇譯作與散文),而去年皇冠出版社又出版了張愛玲數篇未發表或新出土的文稿合集《重訪邊城》,據報載此乃張愛玲作品付梓的最後一冊,其餘遺稿不再出版。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張愛玲作為華文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已為該出版社帶來了無價的聲譽與象徵資本。但在今年皇冠五十五週年的慶祝活動中,我們傻了眼,就連張愛玲在叮囑遺產處理的書信中清楚交代銷毀手稿、不予出版的《小團圓》,也終究難逃被迫登台亮相的命運。
法律上「法」道義上「版」
而檯面上冠冕堂皇的出版理由有二。一說張愛玲終究還是打算出版,銷毀《小團圓》手稿的書信寫於一九九二年,而張在一九九三、一九九四仍討論到修改內容,也曾一度表示(或委婉拒絕)《小團圓》與《對照記》放在一起太厚,不宜合集出版。另一說則是此「神祕自傳體小說」乃張愛玲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之作,出版《小團圓》乃是因應廣大張迷之期待,千呼萬喚始出來,更引用號稱或自稱張愛玲研究權威學者的話語,此書之出版乃「張迷之福音」。換言之,不為錢、不為利、不為名,《小團圓》的出版,一切都只為張愛玲與張迷。張愛玲一九九五年過世時,在公寓裡幾天沒人發現,當然也不會有人來得及問她《小團圓》改好了沒?決定要出、不出還是仍在猶豫?更進一步想,若以寫作者將心比心,就算張愛玲生前不完全放棄出版的念頭,想她也不會願意以修改中的「未完成」稿出版。但這一切的一切,我們無從猜測揣摩,我們唯一的共同根據是她的遺願,《小團圓》「小說手稿應該銷毀,不予出版」。
因此《小團圓》的出版,在法律程序上是「合法」,但在情感道義上是「盜版」,和那些被控「非法盜版」的大陸出版社一樣,都是未經授權、擅自印行。作為一個張愛玲的忠實讀者,在傷心難過與憤怒之餘,也只能以「拒買、拒讀、拒評」《小團圓》,聊表對張愛玲寫作生涯最基本的敬意。 (作者為台大外文系教授)
【2009/02/27 聯合報】
- Feb 26 Thu 2009 19:46
麺王:日本拉麵店 TOP 100
2005.12.29
12/27日にTBSで放送された麺王という番組、見た人も多い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番組内であらゆるメディアの情報を総合したという「リアルランキング」が発表されたのですが、その内容をまとめてみました。
ちなみにこのBlogで記事にさせてもらったお店は全部で17店舗ありました。
※見逃した人は1/4(水)10:00~再放送があります。
<リアルランキング>
100位 麺屋武蔵 武骨/東京都台東区
99位 元祖まぐろラーメン本店/東京都板橋区
98位 麺家うえだ/埼玉県新座市
97位 九州ラーメン 火の国/東京都町田市
96位 ぎょうてんらーめん/神奈川県海老名市
95位 勢得/東京都荒川区 ※移転の為一時閉店
94位 らーめん和尚/東京都国分寺市
93位 メルシー/東京都新宿区
92位 元祖九州ラーメン天外天/熊本県熊本市
91位 麺工房 隠國/神奈川県愛甲郡
90位 らぁ麺 胡心房/東京都町田市
89位 十兵衛/東京都練馬区
88位 ラーメン昭和/愛知県名古屋市
87位 バカうまラーメン 花の季/栃木県宇都宮市
86位 彩華ラーメン 天理店/奈良県天理市
85位 熊本ラーメンこむらさき 本店/熊本県熊本市
84位 らあめん厨房 どる屋/栃木県宇都宮市
83位 天天有/京都府京都市
82位 らーめんBUBU/神奈川県茅ヶ崎市
81位 らーめん風と花/神奈川県相模原市
80位 中町 三日月軒/山形県酒田市
79位 流星軒/神奈川県横浜市
78位 竈 新宿本店/東京都新宿区
77位 ラーメン タンポポ/京都府京都市
76位 稲荷/東京都世田谷区
75位 ZUNDO-BAR/神奈川県厚木市
74位 麺や 菜かむら/神奈川県相模原市
73位 麺 えるびす 西口店/東京都豊島区
72位 梅もと/東京都豊島区
71位 無鉄砲 本店/京都府相楽郡
70位 博多長浜ラーメン ぼたん/東京都豊島区
69位 味処 むさし野/千葉県松戸市
68位 らーめん香月 恵比寿本店/東京都渋谷区
67位 支那そば屋 こうや/東京都新宿区 ※出火により閉店
66位 らーめん風来居 新宿店/東京都新宿区
65位 渡なべ/東京都新宿区
64位 ラーメン屋 秀/東京都港区
63位 ラーメン専門店 黒亭/熊本県熊本市
62位 らあめん 英 本店/東京都世田谷区
61位 麺の坊 砦/東京都渋谷区
60位 喜楽/東京都渋谷区
59位 雷文/東京都町田市
58位 取材拒否
57位 麺処 田ぶし/東京都杉並区
56位 博多長浜らーめん 田中商店/東京都足立区
55位 らーめん天神下 大喜/東京都文京区
54位 麺処 くるり/東京都新宿区
53位 芳眠/京都府京都市
52位 神名備/東京都文京区
51位 蒙古タンメン中本 本店/東京都板橋区
50位 ラーメン きら星/東京都武蔵野市
49位 中華めん処 道頓堀/東京都板橋区
48位 味噌一 高円寺店/東京都杉並区
47位 らーめん神田 山形屋/東京都千代田区
46位 我流旨味ソバ 地雷原/東京都杉並区
45位 かおたんラーメン エントツ屋/東京港区
44位 久留米大砲ラーメン本店/福岡県久留米市
43位 らぁめん 一福/東京都渋谷区
42位 ら~めんぽっぽっ屋/東京都中央区
41位 らーめん てつや 南7条店/北海道札幌市
40位 つけそばぢゃぶ屋 恵比寿店/東京都渋谷区
39位 麺創房 無敵屋/東京都豊島区
38位 支那そば ちばき屋 葛西店/東京都江戸川区
37位 麺屋 ごとう/東京都豊島区
36位 博多らぁめん 赤のれん/東京都港区
35位 創新麺庵 生粋/東京都豊島区
34位 九十九とんこつラーメン 恵比寿本店/東京都渋谷区
33位 中華そば 多賀野/東京都品川区
32位 らーめん 桃源/神奈川県横浜市
31位 えぞ菊 本店/東京都新宿区
30位 鮎ラーメン/東京都世田谷区
29位 千石自慢らーめん本店/東京都文京区
28位 ラーメン勇/東京都中央区
27位 キリン食堂/神奈川県相模原市
26位 たけちゃんにぼしらーめん/東京都調布市
25位 すみれ 札幌本店/北海道札幌市
24位 横浜ラーメン 六角家 六角橋本店/神奈川県横浜市
23位 らーめん せたが屋/東京都世田谷区
22位 AFURI/東京都渋谷区
21位 頑者/埼玉県川越市
20位 くまもと桂花ラーメン 新宿末広店
19位 唐そば/東京都渋谷区
18位 俺の空/東京都新宿区
17位 らー麺 本丸亭/神奈川県厚木市
16位 新福菜館 本店/京都府京都市
15位 ラーメン二郎 高田馬場店/東京都新宿区
14位 西麻布 五行/東京都港区
13位 ぜんや/埼玉県新座市
12位 一蘭 六本木店/東京都港区
11位 九州じゃんがら 原宿店/東京都渋谷区
10位 九段斑鳩/東京都千代田区
9位 さっぽろ純連 東京店/東京都新宿区
8位 横濱くじら軒/神奈川県横浜市
7位 青葉 中野本店/東京都中野区
6位 らーめん山頭火 渋谷店/東京都渋谷区
5位 東池袋本店 大勝軒/東京都豊島区
ラーメン四天王(1位~4位、順位は公開されず)
麺屋武蔵/東京都新宿区 店主:山田雄
博多一風堂/東京都渋谷区 店主:河原成美
中村屋/神奈川県大和市 店主:中村栄利
なんつっ亭/東京都町田市 店主:古谷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