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8 03:30 am
二二八的歷史完全顛倒,真相被掩蓋。實在陳儀是愛民清官,蔣介石、陳儀當時處理也極對,其錯最多只是誤判寬仁。
二二八以前,陳儀要把軍隊調走,親信湯恩伯勸阻:「台人新附,人心未定,一旦有變,何以應付?尤其是在日軍服役及勞工分子,因受日人皇民化教育,恐其仇視祖國,可能結聚作亂,需駐軍防變。」陳儀說:「我以至誠愛護台灣人,台人絕不會仇我,萬一有意外,我願做吳鳳。」
事發後蔣介石即在《反省錄》中寫道:「台灣暴民乘國軍離台,政府武力空虛之機,發動全省暴動,此實不測之禍亂,是亦人事不臧,公俠疏忽無智所致也。」
二二八的起因主要即湯恩伯擔心的台籍日兵仇視祖國等情,加上經濟蕭條、戰後糧食短缺、通貨膨脹及社會秩序破壞等,不過這只是次要因素。所謂的「官逼民反」或「寙政」,都是欲加之罪,完全是政治扭曲後的假記憶,並非歷史真相。首先來台的中央社駐台主任葉明勳就說,陳儀廉潔律己,他一下飛機就說:「我是來做事,不是來做官。」陳儀帶來的幹部如嚴家淦、任顯群、孫運璿等也是好官,但他忽視了台灣甫脫離日本統治,猶未調養生息的特殊社會環境,民主寬容,在政治上放得太鬆,給台胞參政權,電台報紙、集會遊行皆放任自由,結果反生意外。
事件後陳儀隻身離台,其政策及幹部未動,後來的陳誠蕭規曹隨,所謂的「寙政」,究何所指?
經歷此事的江慕雲在「為台灣說話」的文章說:「陳儀長官沒有希望台灣弄不好的理由,他有理想,想在海島真正實現三民主義,作為三民主義的實驗園地。
他要在一個目標和一個組識之下,使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獲得全般的配合,使海島成為一個真正的樂園。…
他反對台灣駐兵,他絕不希望而且也不必要以軍隊來增加台灣人民的麻煩和負擔,認為這不是征服的土地。他有理想,有計畫,有魄力,他應該欣受台灣人民的擁護,而事實竟不盡然。」
國府的行政院長翁文灝曾以此詩懷陳儀:「海陸東南治績豐,驚心旦夕棄前功;試看執楫理財士,盡出生前識拔中。」
二二八事件發生,暴亂蔓延全省,各地政府、警局被占領接管,電台廣播推翻政府。蔣日記載;「陳公俠不事先預防,又不實報,及事至燎原,乃始求援,可歎!惟無精兵可派,甚為顧慮。善後方策,尚未決定。現時惟有懷柔。此種台民初附,久受日寇奴化,遺忘祖國,故皆畏威而不懷德也。」
三月六日,高雄暴民占領市府、雄中、火車站,搶得軍火,要燒壽山,脅迫要塞司令彭孟緝繳槍,並欲殺彭。彭派兵下山平亂。
七日,處委會提出四十二條,要求解除武裝,重立政府,陳儀怒拒。處委會向美領事要求台灣託管獨立,號召台籍兵集結待命。
二十一師抵台後,陳儀發布戒嚴,鎮壓暴民,捕殺處委會首要份子。蔣介石還電師長劉雨卿,「應特別注重軍紀,萬不可拾取民間一草一木。」還電陳儀:「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令論罪。」
事件中,外省人死傷八百人,本省人死傷千餘人。
事後陳儀黯然離台,赴滬靜養。一九四八年六月中,蔣忽叫陳到南京面談。那時局勢已危,蔣想叫陳儀接浙江省主席。陳辭讓說:「在台灣搞得不好,累了中央增加憂慮。現在正閉門思過,何能再負責任?」蔣說:「不要提台灣的事了。我如不把駐台的部隊調走,何致發生暴動?這責任不能推到你一人身上。希望你從公誼私交兩方面想一想,慨然答應下來!」陳不再推辭,這就種下他最後離蔣招難的悲劇。
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陳儀離台前寫下這首詩:「事業平生悲劇多,循環歷史究如何,癡心愛國渾忘老,愛到癡心即是魔。」
陳儀是癡?是魔?「二二八」孰是?孰非?歷史早有答案,只是政治還在塗抹耳。
【2009/02/28 聯合報】
- Mar 13 Fri 2009 22:16
【存檔】掩蓋的真相…陳儀 是非魔癡228【聯合報╱范蘭欽/文化工作者(台北市)】
- Mar 13 Fri 2009 20:59
美國失業率大增 食譜暢銷菜園走俏【中新社╱紐約三月十一日電】
2009.03.12 12:02 pm
儘管天氣日漸轉暖,但美國的就業市場仍是一片寒冬。美國政府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五十個州及華盛頓特區中,僅有一個州失業情況有所緩解;失業率最高的四個州密歇根、南卡羅來納、羅德島和加利福尼亞,甚至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失業。
目前,美國全國平均失業率為二十五年來新高,達百分之八點一。
失業的困擾已經從紐約華爾街和底特律汽車城,蔓延到全美。經濟不景氣令美國人荷包縮水,也改變了美國人生活方式。
如今越來越多美國人都減少外出就餐,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家廚房或後花園裡。
美國的「美食與美酒」雜誌統計,今年二月全美報名烹飪短期課程人數,比去年同一時期相比瘋狂增加了百分之三百二十五,「越來越多人發現,在中檔餐廳吃一頓三人晚餐的錢,足夠在家裡吃上一星期甚至更久」。在亞馬遜網上書店中,能輕易找到近萬種食譜,其中不少都在暢銷榜單中。
全美最著名的連鎖超市Costco統計也顯示,儘管店內經營手表、珠寶、旅行箱等各種物品,但連續幾個月店內銷售額最高的都是食品類,「大家仍然習慣來店裡購物,但只買最基本的那些東西了」,Costco負責人說。
令人驚奇的是,蔬菜種子以及如何種植蔬菜的書籍也變得非常搶手。在花園裡種蔬菜,這過去被美國人視為玩笑,如今卻比整齊的草坪更實用。豆苗、西紅柿、瓜菜以及各種綠葉蔬菜,都成為美國人花園的新寵;一些育苗網站還手把手的教會人們如何在兩平方米的陽臺上,搭建出西紅柿種植架。美國伊利諾斯州一戶人家甚至利用他們創建的網站,建議美國總統也在「自留地」裡種菜省錢。這塊「自留地」就是白宮裡的南草坪,面積約兩萬多平方米。
【2009/03/12 中新社】
友:你提到這個,讓我覺得我好像是先驅
砂:失業的早
友:是的,人最後只要面對基本就好了
- Mar 13 Fri 2009 20:52
英專家:電視名廚食譜 會讓人變胖【張士達/綜合報導】
2009-03-13 中國時報
美食節目近年大行其道,螢幕上的主廚躍身名流,帶領觀眾學習享受並自己製作美食。不過,英國一群醫師與營養學家指出,許多名廚的食譜亮麗誘人,其實是導致發胖的惡魔,首先被點名的就是英國天后主廚奈潔拉。她的一塊蛋黃培根派就含十六.八克飽和脂肪,高達成年女性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八四%。
這份報告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委員會提出,也獲得英國食物標準局的認可。報告指出,這些名廚靠著精美食譜,鼓勵民眾享受高熱量食物與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導致全民陷入肥胖危機。許多名廚食譜光是食用一份,所含飽和脂肪就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除了奈潔拉,包括諾維利與波頓雷斯等名廚都被指出大量使用牛油和奶油,而非熱量較低的人造奶油。
一塊培根派 脂肪達日攝取量八成
報告建議民眾,應多採用人造奶油、優格與低脂牛奶等較低膽固醇的食材,取代名廚食譜建議的原料。
以美豔貴婦形象著稱的奈潔拉因人氣最旺,在這群被點名的名廚中格外受到矚目。她擁有父親是英國官員的家世背景,現任丈夫是英國藝術收藏家薩奇,因此擁有上流社會的雍容氣質與字正腔圓的口音。她雖然沒有專業廚藝訓練,卻以鮮明風格躍身為暢銷作家與電視名廚;主持節目時極具挑逗性的表情與豐腴身材讓她大受歡迎,甚至被譽為「美食色情天后」。
奈潔拉常在完成料理後親自大啖美食,毫無罪惡感地不顧熱量享受口腹之慾,節目中甚至常拍攝她在晚上睡前跑去翻冰箱吃甜點,讓觀眾看了更具認同感。奈潔拉自從二千年上電視開節目以來,體態逐年發福,福態模樣常被媒體揶揄。她不以為忤,仍倡導觀眾別太在意他人眼光,好好享受上天賜予的美食。
天后奈潔拉 大啖美食自己也發福
她的發福雖然或許印證了如今專家指控她的食譜「導致發胖」的罪名,卻也證明她在節目中狠狠咬下的每一口都是真材食料,絕對落實不顧一切享受美食的崇高原則。
對於這份由醫師與營養專家提出的報告,不少名廚的粉絲嗤之以鼻。《每日郵報》報導,有網友回應,許多人造奶油含有反式脂肪,對健康的危害其實更高。網友「勞勃」更表示,這些「專家」天真地以為大家會每天照著名廚食譜進食,其實,很少人有那些時間、精力與財力,每天享用佳餚:「如果偶爾周末假日放縱自己好好享受一頓美食,就該擁有理直氣壯的權利。」
砂:奈潔拉啊..不是我要說,
她的食物確實太豐饒了一點,
不算是健康的飲食,
所以我用眼睛看,用心品嚐,
但是卻從不吃下肚子。
- Mar 10 Tue 2009 16:10
【flash小遊戲】好久不見...
- Mar 09 Mon 2009 15:29
拯救國球 先倒掉爛蘋果■傅達仁/北市(前體育主播)
台灣體育界不止是一顆爛蘋果,而是一筐爛蘋果。
國事如麻,馬政府經濟和弊案都搞不定,無暇顧及體育。周邊大臣有學者、無戰將;主管機關、體總、奧會、單項協會,外行領導內行,甚致怕內行沾邊,領導人有錢不出錢,還會撈錢,輸球怪球員,贏球向前站。
棒球奧運輸得慘,再輸大陸一路哭,棒協長袖善舞,不知用什麼方法,把世界盃、洲際盃、亞洲盃、八搶三,都拉到台灣舉行,鈔票賺得「麥克麥克」,球員傷得「漓漓落落」,待遇少,責任重如千斤萬石,球員嚇得不敢再玩,體委會協調不善,台灣體育機關,爛!
職棒簽賭一鍋爛,變成四隊沒人看;職籃黑影幢幢,大哥人物領頭幹,半調子傭兵制度球賽沒人看,TV也不願轉播,各協會理事長、理監事都是預設名單;台灣最愛的棒球、籃球,活像兩顆大號的爛蘋果!
撞球好手寧替新加坡打,也不願代表台灣,因台灣沒好環境和好教練;大學生體育館打籃球會被電死,球場鬥牛會被打成腦震盪,職棒球員掃街打工,搬砂袋考苦工;金臂人賣便當,盜帥賣烤肉,台灣體育人前途茫茫,怎一個「爛」字了得?
全壘打不分藍綠。期盼朝野齊心,努力於興利除弊和體育汰舊換新,倒掉整筐的爛蘋果!
砂:這次連老媽都叫我別看以免浪費電....換看其他國了...
- Mar 09 Mon 2009 11:05
佛里曼專欄》2008年 大崩解就開始了【經濟日報╱陳世欽譯】
有時候,以挖苦為能事的「洋蔥報」內容實在夠嗆,以致我忍不住也會引用它的報導。以2005年,該報一篇以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商品上癮為題的造假文章為例:
中國奉化—寧波奉化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輕質量居家塑膠製品主要銷往西方市場。該公司員工陳賢(譯音)周一對「美國人竟會購買大量垃圾表示不可置信」。他說:「每當接到某種產品,例如沙拉攪拌機的訂單時,我總會對自己說,『根本不會有人買這種東西』…一個月後,我們會接到同一種產品的訂單,數量則是三倍。怎麼有人會需要這種無用(的垃圾)?我聽說,美國人會買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以我為他們生產的東西來看,我絕對相信。我還聽說,一旦不再需要,他們會毫不猶疑的丟掉它們。多麼的浪費、可鄙。」
我們不妨暫時跳脫對當前經濟危機的正常分析界限,自問一個基本的問題:如果2008年的危機代表某種比嚴重衰退更基本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自處?如果這場危機告訴我們,我們過去50年來創造的整個成長模式無論在經濟或生態上都無法永續,並於2008年達到極限,亦即大自然與市場異口同聲的要求我們「住手」,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我們創造的成長體系有賴於我們建造愈來愈多的倉庫,便於販售在愈來愈多的中國大陸工廠所生產愈來愈多的商品。這些工廠消耗的煤炭愈來愈多,最後勢必引發愈來愈多的氣候變化,卻也能夠為中國大陸賺取愈來愈多的美元,用以購進愈來愈多的美國國庫券,使美國得以利用愈來愈多的錢建造愈來愈多的倉庫,據以販售愈來愈多的商品,進而雇用愈來愈多的中國人…。
我們再也不能這麼做。
為不可或缺的部落格climateprogress.org撰寫文章的物理學家兼氣候專家羅姆(Joe Romm)表示:「我們創造一種提高生活水準的方法。這種方法可能無法代代相傳。」我們為了創造財富而將包括水、碳氫化合物、森林、河流、魚類、可耕地在內的自然資源消耗殆盡,卻又不思創造可以循環再生的資源。
羅姆表示:「我們可以用這種貪婪的行為取得暴增的財富。然而除非成年人站出來說,『這是龐氏騙局。我們非但並未創造真正的財富,而且還在破壞一種適合萬物滋長的氣候』,它終有崩潰的一天…真正的財富可以傳承,可供其他人共享。」
如今,逾十億人飲用水匱乏;熱帶森林遭到濫伐的面積平均一年相當於希臘領土,面積超過一千萬公頃;全球逾半的魚類撈捕過度或已達到極限。
國際保育協會資深副總裁普雷基(Glenn Prickett)表示:「當少數的經濟學者警告,我們財務透支時,科學家同時警告,我們的生態與自然資產已經透支。」他指出,環保人士強調:「大自然不會為我們紓困。」
澳洲環保商機專家基爾丁(Paul Gilding)很久以前即已向我提出這項警告。當前是「大自然之母」與「貪婪之父」同時達到極限的時候。基爾丁名之為「大崩解」(The Great Disruption)。
他曾在寫給我的一封信中指出:「我們使系統的運作超越它的極限,使它運轉得更快速,將它壓榨更甚。無論系統如何奇妙,物理學與生物學的法則仍然適用。」我們必須追求成長,但必須以不同的方式追求。首先,經濟必須轉型至「純零」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汽車、工廠、住家不只能夠產出與用量相等的能源,盡可能多的環節更必須能夠無限的循環再生。我們必須創造源源不絕的產出,據以創造永續成長,而不是一味掠奪。
基爾丁表示,他其實是樂觀派。我也是。許多人已經開始利用經濟衰退的機會重新調整經濟。德國、英國、中國大陸及美國已相繼利用刺激方案大舉投資潔淨電力。南韓追求發展的全民新口號是「低碳,綠色成長」。誰知道?許多人已經開始明白,我們不只需要量的改變。更聰明、更有效率,更負責任的處事之道也已經開始成長。
基爾丁表示,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謹記:「我們回首時會發現,2008年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後代子孫會問我們:『它怎麼樣?一切開始土崩瓦解時,你們在做什麼?你們在想什麼?如何面對及自處?」在歷經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我們通常察覺不到它的意義。不過對我而言,有一點毫無疑問:2008年是分水嶺,即「大崩解」開始的一年。
(本文作者Thomas L. Fried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2009/03/09 經濟日報】
- Mar 09 Mon 2009 10:59
發言嗆辣 理財女王歐曼爆紅【經濟日報╱編譯于倩若/綜合外電】
景氣奇差無比,但美國當紅理財達人歐曼卻工作滿檔。
「很抱歉這麼說,但我的生意一飛沖天。」1月某個傍晚,個人理財大師歐曼(Suze Orman)這麼對記者說。當天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大跌近200點,穿著豹紋緊身衣和牛仔靴的歐曼宣稱:「這一切會發生是因華爾街的謊話連篇與貪得無厭,房貸業者和美國證管會也有責任。」
聽過歐曼談論美國經濟前景的人,可能會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她認為美國還將有數百萬人失業,股市可能繼續下跌,直到2015年經濟都不會好轉。她愈說愈激動:「他們全是缺德的騙子,我之前已警告過無數遍。」
房貸危機、赤字、裁員浪潮和房屋查封潮都顯示美國經濟已殘破不堪,但57歲的歐曼目前的事業如日中天。
如同在戰場上照料傷兵的軍醫,歐曼現在每天忙著替身陷財務險境的客戶處理難關,這些人不是快被信用卡債逼瘋就是被指數型房貸壓的喘不過氣來。
他們每周call-in歐曼的CNBC節目要歐曼指引明燈或購買她出的書,盼能從書中找到脫離金融煉獄的答案。
為了滿足讀者源源不絕的需求,歐曼趕忙推出名為「歐曼2009行動計畫」的平裝新書,一舉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此外,要歐曼開金口每次要價8萬美元,但來自世界各地的演講邀約持續蜂湧而至。
歐曼幼時家道中落,因此比一般人更懂得金錢紀律,尤其擅長用淺顯的語言解釋理財觀念,她能快速診斷出call-in觀眾的問題,很快地給出藥方,據說這些建議事後都證明有效。
提到負責處理危機的政府官員時,她常語帶藐視。
她曾痛斥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經濟顧問桑莫斯建議美國人應開始買車以提振經濟是「最不負責任的話」,她說:「我了解我們必須刺激經濟,但現在很多人失業,也有人連尿壺都買不起。美國現在有很多帳棚城市,桑莫斯應該去瞧瞧誰在排隊領湯,裡頭肯定有白領勞工。」
歐曼的無所不在已成為某種非官方的經濟指標,你愈常看到她,代表經濟愈糟。
她說話的風格已接近惱人的地步,藍色眼珠瞪得老大,對著鏡頭大嚷大叫或齜牙咧嘴在罵人,但其實她的話是忠言逆耳,也是美國人早該聽進去的話。
她向來大力反對卡債,呼籲人們省錢和儘速償還房貸。她曾說:「別再找藉口,坐公車並不丟臉,趕快把車賣掉,省下的油錢和保險費可用來清償卡債。」「你的屁股沒那麼嬌貴,從今天起把家中廁紙換成再生紙。」
【2009/03/09 經濟日報】
Take Suze Orman's simple financial pledge
You love your stuff. Stuff makes you feel good. People see your stuff and they think that you are doing good. Suze Orman is here to challenge you. Having the best stuff is no substitute for having the best life.
What can you live without? Take Suze Orman's challenge. Simplify your life. Follow Suze's financial three tips and scale back.
For one day, don't spend any money
For one week, don't use your credit card
For one month, don't eat out at any restaurants
This is all about awareness and appreciation. The goal is to gain more by taking things away.
You will be happier with less. You will be more in balance. You will be better.
As an Interior Designer, I see a lot of clutter. You all have a lot of stuff. You need to clear your home. Open up your space. When you make more space, good things will come into your life.
This weekend, take my three bag challenge. Fill three bags with stuff from three spaces in your home.
Bedroom: Fill it with shoes and shirts and coats
Kitchen: Fill it with cans and boxes and containers of food
Bathroom: Fill it with toothpaste and soap and shampoo
Take your three bags to your local donation drop-off center. There are dozens of donation sites in San Francisco including Goodwill, Salvation Army and homeless shelters.
Start the process. Help others. Open yourself and create space for good things to enter.
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your stories.
- Mar 09 Mon 2009 10:54
大馬璘文物 再出土13具石棺【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發現大馬璘遺址文物的愛蘭台地射箭場開挖區,經進一步考古挖掘,又發現13具石棺。
因籌建國家級射箭訓練中心整地開挖,發現大馬璘史前文物的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經縣府委託暨大團隊考古探勘,再出土13具石棺及陶罐、石刀、網墜等古文物,還發現源自東部的台灣玉飾、原料、半成品及石英磨刀等工具,首度證明埔里是台灣玉由東部行銷西部平原、再跨海貿易到東南亞的分銷中心。
昨天參加台灣研究中心研討會的全省地方文史工作者,在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解說導覽下,率先實地了解大馬璘遺址文物在愛蘭台地射箭場預定地的分布現況,與會的監委黃煌雄當場接受新故鄉基金會廖嘉展、埔里文史工作者簡史朗等人的陳情,希望推動愛蘭台地指定遺址現況保存這些文物。
黃煌雄說,大馬璘遺址文物的可貴性在於無法替代與移動,相較之下,射箭場確實比較有彈性可以移設他處,他會全力協助爭取。
劉益昌指出,只要政府兼顧開發射箭場與遺址保存,可以說是讓大馬璘史前遺址文物「活起來」,變成社區重要文化觀光資產的契機。
劉益昌說,由此可證明台灣玉在四千多年前外銷東南亞的路徑,是由東部花蓮翻越中央山脈,在埔里集散加工後,運往西部平原再隨黑潮季風海外貿易,絕對有畫定遺址、擴大考古挖掘調查研究,讓遺址文物變成在地文化觀光重要資產的價值。
【2009/03/09 聯合報】
- Mar 08 Sun 2009 23:39
鼻行類動物
【鼻行類動物】
雖然動物界種類萬千,形態各異,堪稱無奇不有,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有一種用鼻子而不用腿行走的哺乳動物,恐怕你還是要為這大吃一驚。然而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一本著作裏,竟然詳細地記載了這類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並以生動而逼真的畫筆,描繪了該類動物的外形。這將引起人們怎樣的驚奇和轟動呢?
鼻行類的一種,鼻部有關節,可跳躍前行,會飛。 這本名為《鼻行類》的書並不是神話或科幻小說,而是一本文筆嚴謹的動物學著作。它是瑞典動物學家哈拉特·什廷普的遺作,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日高敏隆翻譯並出版。該書以翔實、豐富的文學資料和清晰精美的解剖圖、生態圖,第一次向世人介紹了鼻行類動物的生活。
據該書稱,鼻行類是哺乳動物中極為特殊的一目,共有14科189種,棲息在太平洋的希埃依群島。這類動物最突出的特徵是依靠鼻部行走,覓食,鼻部成為最主要的運行器官,並高度特化,生出「鼻足」之類衍生器官。
【鼻行動物五十年前被人類毀滅】
19世紀末,德國詩人克利斯蒂安•摩根茨坦在他的詩中寫到了一種“用鼻子走路的動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到這種動物並啟用了“鼻行動物”這個名詞。不過,當時人們都以為這是詩人“詩興大發”後的“豐富想像”。直到1941年,瑞典人諭姆維斯特在南太平洋哈伊艾愛群島上真正發現了許多用鼻子走路的動物後,才引起大家的關注。
鼻行動物是胎生的哺乳動物,共有14科189種。鼻行動物的最大特徵是擁有結構與功能奇特的鼻子,鼻子數有一個到數個不等,鼻子的形態也千奇百怪,有的像柱子,有的像樹枝,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蝸牛。鼻子的功能已異化為主要用於移動和支持身體,包括爬行、跳躍和捕捉食物等,所以它的鼻子有“鼻性步行器官”之稱。鼻行動物的後肢幾乎退化得無影無蹤,前肢大多也明顯縮小,不再具有爬行功能。它們的體毛細而光亮,尾巴比較發達,有的尾巴能套取食物,有的尾巴生有毒鉤,是有效的禦敵武器。其中一種長有四個長鼻子的“四鼻類”大型鼻行動物,身高可達1.7米以上。
遺憾的是,鼻行動物還未及向大家展示,1957年美國的一次秘密核實驗,使哈伊艾愛群島整體沉沒,鼻行動物全部罹難。從發現到毀滅,鼻行動物只在人類的視野裏停留了短短16年。
《新民晚報》2004年10月8日
鼻行動物(原文snouters或Rhinogrades)是一個由虛擬人物——德國自然學家Harald Stümpke所描述的科幻哺乳目。本目的最大特徵是從其始祖特化而來的鼻子,擁有各式各樣可想像的演化發展。
本動物以及研究的科學家皆是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動物學教授Gerolf Steiner所創造。
- Mar 08 Sun 2009 10:34
袁瓊瓊、駱以軍、黃錦樹看小團圓
袁瓊瓊看小團圓》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聯合報╱袁瓊瓊(作家)】
2009.03.08 03:41 am
華文文壇影響力歷久不衰的「祖師奶奶」張愛玲1995年謝世後,遺著舊作陸續出書。原本張遺囑中交代「要銷毀」的長篇小說《小團圓》,日前終於問世。「回到小說本身」,這部充滿自傳色彩、張愛玲「最後、也最神祕的小說遺作」,放在當代文壇,究竟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讀書人》邀請袁瓊瓊、黃錦樹、駱以軍三位熟悉「張派」脈絡的作家、學者,自不同觀點解讀《小團圓》。(編者)
張愛玲。
(皇冠/提供)
《小團圓》
張愛玲著 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1992年三月,張愛玲寫信給好友宋淇,附上遺囑正本,寫明: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但1993年十月給《皇冠》編輯信中,卻又說:「《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張愛玲手跡,皇冠/提供)對於《小團圓》,可以做兩個評論,一是寫得極糟,另一是好看得驚人。
兩種看法源於兩種角度。若是放在張愛玲的文學地位來看,這本書實在不能替她加分。但是還原成她的「自傳」,則這本書坦率得嚇人。書裡呈現的張愛玲是所有文學史料或她自己的文本裡完全不曾披露過呈現過的。
《小團圓》曾經一改再改。目前面世這本,與張愛玲1975年寄宋淇的原稿,肯定有所不同。與宋淇通信裡所謂的「對胡蘭成的憎笑」,已經清淡許多,更多的是惘然和委屈。這可能與胡1981年去世有關。胡死之後,她必然做過增刪,目前文本,尤其是書末夢境,不能說張已經原諒了胡,但充滿了煙塵之情,其實便是惘然。
〈色,戒〉是曲筆寫胡蘭成。對胡倒真是憎笑和慘然。而《小團圓》一半在講胡蘭成,她修改了一輩子。張愛玲自言不願意讓胡「得意」,這「得意」二字宋淇誤解,不是指讓胡蘭成更出風頭,而只是不願讓胡知道他在自己心中的印記多深。相對《今生今世》裡胡的普世留情,張的深情成為對她自己的污辱。〈色,戒〉1978年發表,可以說是張對於兩人感情的一個定位。至少是一個希望胡蘭成明瞭的定位。而其實與張愛玲真正的內在情愫還是有多少距離的。
張愛玲,一般看法是,她的小說是從她自身環境背景所生長出的「虛構」。看了《小團圓》才知道,她寫的,絕大部分是事實。並且幾乎是未經編造的事實。這使得親戚們對她不滿。而二十出頭的張愛玲並不在乎,借用她自己的句子,她只是「夷然活下去」。
她在書寫時的殘酷,在《小團圓》裡,針對了她自己。
《小團圓》裡的張愛玲(九莉),非常多心多疑,任何事到她面前,她都像多稜鏡一般,有無數折射。在《小團圓》裡,姑姑與母親,甚至炎櫻(比比),都另有面貌,與她前期書寫裡的討喜迥然不同。晚年張愛玲,在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外回望她的親朋好友,竟是這樣無情的解讀。她幻想一堆。我其實頗懷疑她書裡對於胡蘭成與蘇青(文姬)的「苟且」,甚至姑姑(楚娣)和母親(蕊秋)的多段情史,猜想的成分居多,未必事實。
張說過這書「是個愛情故事」。然而書裡的愛很少,哪一種愛都很少,男女之愛、親情、友情,都不多。不過是充斥著厭煩、計較與漠然。全書看來,張的確是如李安所說「沒有愛的女人」。看完《小團圓》之後,感覺李安的《色,戒》驚人的準確。他竟把張的內在性意識也呈現了。
張愛玲喜好奇裝異服,有名言說:「時間即是金錢,所以女人多花時間在鏡子前面,就得多花錢在時裝店裡。」下照為張的遺物,張愛玲晚年選衣裝,仍是她一慣偏愛的「蔥綠配桃紅」,「一種參差的對照」。
(皇冠/提供)張對性是壓抑和明顯的無知。所謂的「大膽性描寫」,看上去純是「誌異」,有種自外於己身的天真。我不以為她是性潔癖,只是經歷太少,無知而已。書裡的母親「閱人多矣」,對於愛情的無情和多情,幾乎和胡蘭成如出一轍。她其實是在拿胡與母親對照。張或許明白,最適合胡的,大約就是她母親「這種」女人。然而張從小學到的是「走到母親的反面去」。母親正是張愛玲永遠不會成為的女人。
張愛玲最讓人痛惜的是她後半生沒有任何與現實相關的創作。其實她的後半生比前半生豐富;對於異文化,對於在美生活、婚姻,與及年歲漸長之後人生人性的領悟,如果她寫過什麼,真不知會是如何精彩。
胡蘭成辭世時,《小團圓》已擱置六年。這六年間,除了〈色,戒〉,張愛玲只寫了《紅樓夢魘》、〈談看書〉等讀書隨筆,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而〈色,戒〉寫的依舊是胡蘭成。就像是《小團圓》這本書「卡」住了她。提到了胡蘭成,她便停下來思索。她的人生停留在三十歲。那一年她自認「終於」擺脫了胡蘭成。而事實上,餘生裡,她一直在整理修改和解釋與胡的這一段。似乎不搞清楚她無法走下去。而這個無解的心緒便成為張愛玲人生的一個逗點,未完,思索到死,並且讓她永遠停頓了。
【2009/03/08 聯合報】
駱以軍看小團圓》脈脈搖曳的張愛玲時間
【聯合報╱駱以軍(作家)】
2009.03.08 03:41 am
「有些事是知道得太晚了,彷彿有關的人都已經死了。九莉竟一點也不覺得什麼──知道自己不對,但是事實是毫無感覺,就像簡直沒有分別。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
如同納博可夫《幽冥之火》,通篇譫妄幻語全在偽造繁殖對一首凝練、優美之詩的「真相翻轉」。《小團圓》其名即對一才子佳人小說三妻四妾、「大團圓」這個張愛玲底牌作為靜物鄉愁、金粉燦亮鴛蝶小說的畫片男女(她的詩)之感傷嘲誚,瑣碎降格的話語暴動。某部分言,這幾十年張迷們前仆後繼由那始終不出聲自顧老去的女作家,蛇蛻於不同切面不同人記憶破片,少得可憐的資料,像一艘炸毀於遙遠太空的漂浮零件,一次又一次組合著那個我們慢慢覺得熟悉的張愛玲。
突然之間,這本三十年前被宋淇「攔胡」的小說,像巨神在我們頭頂親手組架全景透視,塞爆了記憶說明書的張愛玲「事情應當是如何?」或是,之前總遺憾她二、三十歲那些作品,雖然發著天才光輝,卻突然在成熟期離場無有真正夠分量之長篇,「終於出現了」。
我讀此書,愈往後讀愈是痛苦。一個不熟悉的、奇異的脆弱或自虐的感傷的張愛玲(她的母親像一個偉大運動員的教練在反覆對她進行「無愛練習」)。像在交代什麼,人生的開始,便在一種永不可能「不像章回小說」的扮演之膩煩預知下,故佈疑陣精刮世故,終究還是灰灰扒扒地上當失手。
那整趟與整個畸形陰鬱的家族(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與那位「瘋人邏輯」天真爛漫的濫情男人,耗竭心力揣摩每一瞬心思城府之拿捏──微笑、笑著說、沉默,連戀人絮語當下之低頭害羞都想到章回小說之俗套、見招拆招──終於空轉成為「物自身」。
作為《紅樓夢魘》或譯注《海上花》那樣透徹此種托偽、虛寫、話中有話、無意間一語成讖(預知死亡紀事)、官商情場對話之迂迴層次的現代中文小說語言大師,熟諳那些索隱派偏執讀者(她自己就是一個)會怎樣進行閱讀,文本之斷缺、懸念與作者身世之謎的龐大傳奇工程,從「張愛玲小說」─「張胡戀祕辛」──《對照記》的家族時間軸所謂「第二次死去」之多重覆寫……每一個敘事句子必然如液態炸彈,語義洶湧、層層陰影下望,不斷轉頻換檔之延異引爆……
當我們為邵之雍的徵逐女色天花亂墜而替九莉不平時,請注意在那幅「仕女圖」中所有的男子:燕山、荀樺,上至父親、家族長輩、母親的男友們,無一不在名媛女伶有夫之婦間夢遊般無情與濫交。父不父母不母、搞三人行的姑嫂,一種不知怎麼給初剝光人皮、古老的情慾找到現代性衣裝或交歡禮儀的集體迷惘。熟諳性資本與「婚姻」這老舊關係之權力交涉的「白流蘇/曹七巧」們,便成了被萃蒸去精魂枯謝萎白的一片花屍。
我想奉勸張迷們不要過度入戲,如王禎和所說:「回到小說本身。」這是一本好小說,或這是張背了一生的斑斕織繡卻又朽壞扭曲的一架錦屏戲台,一種含情脈脈、搖曳晃顫的慢速「張愛玲時間」。僅止於此。
對一本好小說幾經波折沒燒掉拿到我們手中,做一個小讀者,我充滿感激。
【2009/03/08 聯合報】
黃錦樹看小團圓》家的崩解
【聯合報╱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2009.03.08 03:41 am
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之出版,是否又一樁「被背叛的遺囑」,勢必會引發贊成反對的長久爭議。即使在張愛玲生前,違反她的願重刊她不滿意的少作的事情,就一再的發生。在她成為文學史上的傳奇之後,這多少令她難堪。以她的盛名,「全集」的陰影必然會一直跟隨著,即使是肉身消亡很久以後。
《小團圓》前半本(一至三節)乍讀確實比較雜亂,太多的人物太多名字,泰半只有輪廓不及著色(香港的學校生活、家族關係),仔細看,即使換了名字還是張愛玲小說世界及她傳記裡的故人,那無比龐大的沒落貴族瓜蔓親(表大爺、〈小艾〉裡席五老爺)。相較之下,後半部單純、完整得多。但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後半部也無法水到渠成。在家族繁雜的社交架構下,九莉與邵之雍的戀情,反而像是插曲。這是部自我反思之作,即是自剖,也深刻的感省了家族關係對女主人公人格與行為的長期影響。
整部小說看下來,可以發現姑姑和母親佔的比重非常大,一開始就登場了。這裡頭的線索遠比《對照記》、〈私語〉等多得多,也關鍵得多。甚至可以說題目「小團圓」不僅指男主人公間的處境,更是指女主人公與母親、姑姑的關係──放浪周旋於外國情人間、自私的母親對女主人公造成的長期壓力(以她為負擔,因而有立誓還錢之舉);與之監護人般相依為命的姑姑的祕密戀情……。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係,常態性亂倫,其實都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相較之下,〈私語〉裡被放大的父女關係、與後母的嫌隙,(也許因為寫過了)都縮小得多。分崩離析的沒落貴族,常態亂倫,自私自利的糜爛苟活,「小團圓」豈不正是最好的反諷?嚴酷的人際關係,在至親之間,一定程度的決定了她的人格與行為方式。原該是大家閨秀的女主人公,個性顯得冷漠陰鬱。成年之後,把親屬關係切割得一乾二淨。母親臨終了企求見最後一面也不肯,因為賬已用金子結清。而小說一開始,就和金錢脫離不了干係(外籍老師贈的錢,給母親賭光了)。她一直被金錢逼得喘不過氣來。
處理那段情,以一種刻意貼近真實感受的寫法,還是相當動人的。時時可見與胡蘭成〈民國女子〉的對話,相較於後者的刻意把她刻畫成超世脫俗、人間煙火氣淡薄、敏悟的純精神存在般的真人(以對應敘事人的證道、超凡悟真),《小團圓》明顯是在去神祕化、去浪漫化,把兩造都還原成肉身存在的俗人。他們有金錢上的往來,男主人公挪用給她的那一大筆錢,倒像是向她母親贖身似的;因而〈民國女子〉中女主人公的絕別送錢,原來是還債。有真實的肉體關係,雖然似乎只是傷害而非歡愉。她對自己(尤其是長相)沒自信,涉世未深,對愛情不免有所憧憬。小說裡自辯:寫過那麼多愛情故事,沒真正經驗過似乎不好。這論證了何以不惜一切愛上顯然不該愛的人,以致一度聲名狼藉,彷彿負面認同了那不可思議的母親。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傷害,甚至性的蹂躪──子宮頸都給弄斷了──近乎不堪。張愛玲之前的文字似乎還不曾如此直白、具體的寫過性,對於《今生今世》的虛無縹緲,毋寧是一大嘲諷。它造成的,當然不止是「失落的一年」,幾乎失落了一切。只有母親給予的長期傷害差堪比擬。而這兩人都很會弄錢、使錢,「以人為資本」。
雖然拒絕了胡蘭成的神格化,但《小團圓》不是徹頭徹尾的怨毒之書。作者努力超越傳奇與傷害;而以文字重現愛還在的那過去的真實瞬間,時見暖意,有著少女的青澀。雖然那傷害已刻骨銘心,具體化為爾後在生命裡突襲的「痛苦之浴」,隱痛,而人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般單純。然而在小說最後一頁,還是呈現了一幅「只做了一次的夢」:與那人組織了個正常的家庭,生了幾個孩子,「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現世安穩」──平凡卑微而純真的夢想,愛的餘溫。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
【2009/03/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