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紅喜劇男星班史提勒主演的「博物館驚魂夜」,敘述博物館內如恐龍骨骸等展示品,一入夜便活起來的虛構情節,讓日本博物館靈機一動,構思出「夜探博物館」的限定期間活動,果然一推出便大受好評。

從電影獲得靈感 推出夜間行程

推出這種特殊博物館探險行程的,是位於靜岡市的東海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該館工作人員柴田勝重看到電影中博物館各項展示品,入夜後全活起來作怪的畫面,不禁心想「就是這個」。

日本的水族館或動物園都有夜間探險活動,讓遊客觀賞夜間生態。然而,自然史博物館所陳列的都是靜態展示,所以開放夜間探險似乎沒什麼意義。不過,現年六十歲的柴田卻覺得,只要能讓展示看起來「好像」在動,遊客觀賞展示的觀點也會有所變化,進而萌生各種疑問及興趣。

在四月十四日舉辦的夜探博物館活動中,參加者聽過導覽員的解說後,在館內大致逛了一圈,緊接著於六點半左右,再度抵達三樓「恐龍世界」時,館內除了部分微弱光源,照明已經全數熄滅。

當遊客將手電筒往肉食性的暴龍與草食性的梁龍骨骼照去,龐大的恐龍身影頓時投射在圓形天花板上,隨著光源的移動,影子也跟著移動,交疊的影子看起來簡直就像是暴龍正咬住梁龍的脖子一般,約一百七十名遊客也不禁同時發出驚呼。

許多參加過活動的小朋友事後表示,「黑暗中,在手電筒照射之下的恐龍看起來比白天還要大」、「影子移動的時候,看起來就像是恐龍在動,很好玩」。這項探險活動由於反應熱烈,已經延長舉辦期間。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二十四小時環繞地球十六次之際,你如何每日朝麥加祈禱五次?這是馬來西亞當局準備第一次送人上太空時,面臨的諸多難題之一。

其他問題包括:在無重力狀態下,如何維持祈禱姿勢?如何確保吃到唯有符合伊斯蘭教律製成的冷凍乾燥食品?如何進行崇拜前的沐浴淨身?這些問題都有解,因為一群伊斯蘭學者、科學家費時逾一年,擬定了穆斯林太空人行為指導方針。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俄羅斯為與馬國達成一宗利益豐厚的武器交易,邀請一位馬來西亞人參與太空任務,這名大馬第一位太空人訂十月前往國際太空站。

馬國政府雖將這趟太空行視為值得慶賀的里程碑,不過宗教學者對於穆斯林如何在太空之旅中奉行宗教規儀大感質疑。要將創立於七世紀沙漠中的宗教與二十一世紀的太空之旅調和,絕非易事,因為太空站以時速兩萬七千四百公里的速度繞行地球,使得麥加的方位不斷變動。

伊斯蘭教以日升日落決定每天五次的祈禱,在一天繞行地球軌道十六次的情形下,穆斯林太空人在二十四小時中應祈禱八十次之多。用水也是問題,在太空中,水是珍貴物資,但是穆斯林在祈禱前都須淨身。此外,伊斯蘭神聖的齋戒月正好碰上太空任務期間,穆斯林理應白天禁食,但是在太空中,什麼是白晝?

迄今只有兩名穆斯林上過太空:一九八五年隨同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太空的沙烏地阿拉伯薩爾曼親王,以及去年前往國際太空站的伊朗裔美籍太空觀光客安薩里。

可選擇先在太空禁食或補守齋戒

馬來西亞則堅持伊斯蘭的信條在任何情形、時空下都必須遵行,大馬伊斯蘭發展部主管拉曼說:「國際太空站與地球的情況差異,不應成為太空人履行穆斯林義務的障礙。」

在一萬名搶著當大馬首位太空人中,有兩位競爭者脫穎而出,最後勝出者將被告知可自行選擇在太空中禁食或返回地球後補守齋戒;如果太空人懷疑所提供的食物不合乎教律,他吃喝的程度唯應達及止餓。至於朝麥加祈禱,指導方針則有些規避,它表示,「根據太空人的能力」,應行禮如儀。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太陽報先前報導,日本女星川上麻衣子透過一間網路公司買到的「貴賓狗」其實是小綿羊。報導並引述札幌警方的話說,不肖業者出售小綿羊假扮的貴賓狗,有多達兩千人受害。但川上麻衣子和札幌警方一日均否認相關報導。(取材自網路)

先前英國媒體報導說,日本北海道札幌一家網路公司從英國與澳洲進口一群小綿羊,並讓牠們冒充成高價的迷你貴賓狗,總計有包括日本電影女星在內的數千名貴婦受害。這項消息傳遍英美澳等地,但更離奇的是,這名女星一日出面否認這項報導,連報導中指稱偵辦本案的札幌警方,也澄清相關傳聞是子虛烏有。

英國八卦報「太陽報」報導說,川上麻衣子帶著她的「貴賓狗」上電視脫口秀節目,抱怨她的狗都不會吠,也不吃狗食。她展示自家「愛犬」的照片,在被告知這是羊而非狗時,幾乎完全崩潰。報導說,數百名婦女向警方報案,稱自己被騙才買到這種外型酷似名犬的小綿羊。

報導說,警方相信全日本有多達二千人被同樣的手法欺騙,其中一對夫婦是在寵物美容師表示無法替狗掌修剪,因為它們是「羊蹄」後,才發現真相。報導說,這家取名為「寵物貴賓狗」的公司,在網路上刊登一隻「狗」定價六百三十英鎊,相當於市價的一半。業者主要是利用羊在日本很少見以及大多數人不曉得羊長得什麼樣子,目前已結束營業。

報導甚至引述警方的話說,他們懷疑不只一家公司涉入,正調查這起離譜的騙局。而受害民眾則將無辜的小羊送往動物園或者牧場安置。

國外媒體報導 以訛傳訛

不過,當川上麻衣子聽到這篇報導時,差點昏倒。她一日委託經紀公司否認自己是這場騙局的受害人。經紀公司發言人說:「川上女士非常驚訝這件事已傳遍海外。她是在做指甲美容時才聽到這篇報導,現在打算上電視說明整件事的經過。川上女士甚至不曾養過貴賓狗。」

由於國際傳媒不斷報導,曾在北野武執導電影「凶暴之男」演出的川上麻衣子,一日再度上電視台否認相關報導。札幌警局一名發言人也說:「我們收到包括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許多媒體的詢問,我只能說這篇新聞完全是捏造的。」

其實該則捏造的「都會怪譚」上一次出現時間是在去年二月,但日本媒體沒有一家報導。因為北海道不僅是日本的「綿羊之鄉」,而且網路上根本找不到那家「寵物貴賓狗」公司的資料。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聖杯所在地蘇格蘭羅斯林教堂銘刻的密碼,在令世人迷惑近六百年後,終於由英國皇家空軍的退役解碼員米契爾與其作曲家兒子史都華聯手解開,原來其中隱藏著一份樂譜。

兩父子並以現代譜曲方式,重現這篇中世紀留下的樂章,除發行CD外,也將於本月十八日在羅斯林教堂舉行音樂會,現場演奏此曲。

七十五歲的退役空軍解碼員米契爾也是一名音樂教師,他四十一歲的兒子史都華則是一名鋼琴家。他們是在廿多年前對羅林斯教堂牆面銘刻的象徵符號產生解謎的興趣。

米契爾對鋪設在教堂仕女廳拱頂天花板的二百一十三個銘刻象徵符碼的矩形方塊尤其著迷,他深信符碼中隱藏著某種特殊意義,於是運用他在韓戰服役期間學習的解碼技術,再配合所掌握的古典音樂知識,歷經數十年尋幽探微的苦心研究後,終於與其子共同解開謎底,揭露出密碼中潛藏的聲波形態。

米契爾形容,解開這個謎彷若尋獲音樂的聖杯,而不同於小說《達文西密碼》的是,「這些是真實存在的密碼,而非小說杜撰的情節」。

米契爾父子相信,過去的音樂家被視為是異教徒,因此必須用銘刻密碼的方式保密傳承他們的樂譜。

當年的樂譜創作者將不同的聲波頻率以不同的型式呈現,例如花、鑽石、六角型等,所有的型式都被銘刻在二百一十三個矩形方塊上。

米契爾父子已為這中世紀的樂章加上現代音符與文字,譜寫成新樂曲,取名為「羅斯林聖歌」。

羅斯林教堂位為蘇格蘭愛丁堡南方,根據《達文西密碼》這部暢銷小說,聖杯被安放在這個教堂的地下室,並有傳說指出,約櫃及耶穌的頭也都存放在此地。每年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前往羅斯林教堂參觀。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條頓人滾回去!」瑞士小報最近紛紛報導反德浪潮興起的新聞,少數瑞士人受不了德國移民愈來愈多,在街頭散發海報。報導中強烈指出,反德浪潮愈升愈高了。

從十九世紀以來,瑞士一直是德國高教育程度和中上階層移民的最愛,因為語言和食物相近,氣候比德國溫和,而其銀行的保密制度也一直保障一些漏稅或逃稅的富人。納粹時代是有史以來最多德國移民住在瑞士的時期,瑞士一向有提供德國人避居之地的傳統,許多重量級人文界人物流亡期間都住過瑞士,尤其是異議人士,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和赫曼赫塞,戲劇家布萊希特等。

瑞士是毗鄰大國德國的小國,跟許多大國的小國鄰居一樣,有少數民族的自衛心理。對身邊的大國既羨慕又排斥。瑞士共分德法義三區,以德語區人口最多,德語區卻也最排斥德國人,偏偏瑞士德語區正是德國人移民的最愛。

為什麼瑞士人受不了德國人?有人說,瑞士人受不了一些德國人把瑞士當成德國一省。也有人說,德國人漠視瑞士人的國情和風俗民意,誤會因此擴大。

其實,移民瑞士的德國人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上階層,在旅館餐飲、大學研究機構以至銀行界都相當活躍,並非不能融入瑞士社會,而是德國民族習性讓一些瑞士人反感或排斥。

德國人就事論事,凡事據理力爭,在處事時習於表態,並且喜歡很快就在團體中為自己或他人定位。瑞士人則迂迴轉進,不會馬上表明自己的立場,行事較為保守圓融,與德國民族性格並不一致。相較之下,或許瑞士人有時會不滿意德國人老大哥的優越心態,一些瑞士人與德國人相處時似乎有少數者不滿多數者的壓抑心結,德國人說的德語或許標準得多,德國的文化遺產或許也比瑞士豐富,所以一些激進的瑞士民族主義者便要德國人滾回德國。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德語區都說德語,文化也有相通之處,但習性相去甚遠,這些鄰近的小國強調的便是與德國相異之處,那是民族風格,德國人若不尊重,移民會有困難。而瑞士人也不會讓步,一些移民專家考慮讓長期居住瑞士的德國人上文化教養課。

不過,儘管瑞士人抱怨德國人,並且認為德國人不夠友善,市場需求和供應畢竟大過一切,不管德國人友不友善,這些高教育程度的德國移民仍為瑞士帶來十足的競爭力。

整個來說,瑞士對德國的反感應源於對歐盟和大國的不信任,再加上瑞士也在討論加入歐盟問題,以致民族主義者危機感加深,在媒體製造德國的負面印象。這種做法並不公正,畢竟瑞士一向以中立聞名,也以中立富國,如果對移民問題如此不中立,也未免太不瑞士了。

【2007/04/1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盛頓郵報十四日報導,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計畫以卅一億美元買下網路廣告公司DoubleClick。如果成交,Google的觸角將延伸到網路的橫幅廣告,並提高對手雅虎和微軟的競爭成本。

Google十三日表示,這筆交易將以現金完成。微軟曾試圖拿下DoubleClick,雅虎也加入戰局。DoubleClick專門經營網路橫幅與網站影音廣告,主要對手Advertising.com屬於美國線上公司。Google預期此一購併案於今年稍後拍板定案。

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表示:「Google與DoubleClick合併YouTube後,必能為廣告商創造更好的經驗。」Google去年秋天以十八億美元併購廣受歡迎的影音網站YouTube。

Google在買下DoubleClick後,試圖將各種廣告商一網打盡。Google去秋在紐約曼哈坦開設一個大型辦公室,負責吸引主要的廣告商。Google向幾個最主要的媒體、廣告公司挖角,有實驗為電台、平面媒體、雜誌、電視台推銷廣告的用意。

【2007/04/15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際網路發展近四十年才有今天的規模,但美國和歐洲的政府與大學正在積極構思,要廢掉現有的網際網路,從頭另建新網。

這點子聽來有點不可思議,甚至荒謬,但自從洛杉磯加州大學教授克蘭洛克首創封包交換理論,奠定網際網路連結的基礎,並在一九六九年首度協助完成兩部機器交換資料以來,網際網路安全江河日下,機動性愈來愈差,傳訊效率逐漸降低,資料儲存成本日貴,整個系統不勝負荷,各方面痼疾纏身,能撐到現在已是奇蹟。許多人相信,白板構思—重新思考網際網路的根本結構,包括換掉目前使用的連結設備,重寫軟體,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辦法。

電腦網路是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由學術界實驗人員根據互信原則構築,他們大多彼此認識,因此讓共用網路保持開放和彈性,這也是促使網路迅速成長的主因。但網路日益擴大,信任原則也為心懷不軌的垃圾電郵和駭客所趁,且當初網路設計者是假定電腦都安置在固定地方,想不到後來出現無線上網的筆記型電腦、個人數位助理和其他各種機動裝置。

多年來專家一直想法改善系統來支援機動性並加強安全,卻弄得情況更複雜,影響網路效能,更害自己縛手束腳,無助於保障安全。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有意營造一套實驗研究網路,叫「全球網路革新環境」(GENI),正在透過其「未來網路設計」(FIND)方案資助多所大學共襄盛舉。國防部和其他政府機構也在探索,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普林斯頓、卡內基美隆和羅格斯等大學,則分頭各自發展這種計畫。歐洲聯盟也透過其「未來網路研究實驗」(FIRE)方案,資助這方面的研究。

研究還在初期階段,至少還得再等十至十五年才可能有結果。建成後,希望有十年的生命周期。至於錢的問題,美國國科會的新網計畫可能須費三億五千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六億元),政府、大學和企業的個別計畫可能要各花三億美元,更換現有軟體和硬體也得數十億美元。

【2007/04/15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威廉王子和女友凱特.密道頓的四年半感情突然畫下句點,據倫敦「世界新聞報」十五日報導,導火線是威廉在王室五日召開的家族祕密會議中坦承對這段感情有所疑慮時,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說:「別急著步上紅毯,我們不要另一個黛安娜。」

報導披露,王室召開家族會議,討論威廉的前途,以及未來數年內應依憲法規定扮演的重要角色。威廉表示不想在近期內踏入婚姻,而是希望先履行軍中和王室的職責。祖父菲利普親王說:「你(威廉)不能就這樣一直吊著她。」此話對這段感情構成最後的致命一擊。

威廉在出席家族會議前,媒體踢爆他在夜店把妹、和美眉合影時將手放在女方胸部上,以及帶女生回住處玩到凌晨等負面行徑,令凱特感覺受到羞辱。凱特向威廉攤牌,要求威廉提出保證,不料反而促使威廉決心做個了斷。

家族會議結束後的周末,威廉和凱特面對面長談。威廉事後對友人表示,他還年輕,只想過著一般廿四歲年輕人的生活,不想現在就定下來。據說凱特和威廉結束談話後,離去時心亂如麻。

兩人交往期間,凱特忍受許多女孩對男友主動投懷送抱,但只有一人令凱特無法接受,那就是社交名媛兼女星伊莎貝拉.安斯特拉瑟高卡索普。伊莎貝拉出身望族,家境極為富裕,是少數拒絕威廉追求的女性之一。

外界第一次看到威廉和伊莎貝拉同時出現,是在前年十月的一場舞會中,當時威廉和伊莎貝拉聊天聊得太忘我,令凱特怒氣沖沖離開現場。

據說威廉數年前就開始迷戀伊莎貝拉,甚至三年前曾打算甩掉凱特。不過伊莎貝拉拒絕威廉的追求。

【2007/04/16 聯合報】


威廉王子 和女友ㄘㄟˋ了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綜合十四日外電報導】

2007.04.15 04:05 am

英國威廉王子(左)和女友凱特.密道頓(右)二月十日一起觀賞球賽。英國媒體十四日報導,這對情侶已經分手。
美聯社

英國太陽報十四日報導,英國威廉王子和交往數年的女友凱特.密道頓已分手。威廉的官邸克拉倫斯宮以不討論威廉私生活為由,拒絕發表評論。不過威廉的友人向媒體證實,這段戀情確實已結束。

現年廿四歲的威廉和大一歲的凱特分手,出乎各界意料。他們上月到瑞士滑雪度假,有人目睹兩人親密擁吻,似乎非常幸福。據太陽報報導,龐大的壓力和威廉將軍旅生涯放在第一的做法,是導致兩人分手的原因,雙方已協議好聚好散。威廉今年初從軍校畢業,目前正在英格蘭鄉間的軍事基地受訓。

數月前傳出威廉和凱特即將宣布訂婚的傳言後,凱特就遭到媒體緊迫釘人,經常得閃躲媒體,重演威廉亡母黛安娜王妃在世時的情況。

凱特上月向英國媒體監督機構新聞評議委員會投訴英國鏡報跟拍構成騷擾,鏡報次日道歉認錯,雙方在本月初達成和解。

太陽報指出,威廉去年十二月自軍校畢業,凱特還親自出席畢業典禮,不過此後兩人關係陷入緊張。威廉上月十六日開始接受兩個半月的新訓練課程,每周一至周五都須待在與外界隔絕的基地內,戀情因此急轉直下。

這對情侶的好友透露,凱特認為威廉不夠重視她。威廉和凱特大學時住在一起,如今每周難得見一面;威廉放假時寧可和剛認識的同袍喝酒,也不願返回倫敦探望女友,被困在倫敦的凱特因此非常沮喪。

媒體日前披露,威廉在一家夜店和女性合影時,將手放在對方胸部上。威廉當晚又帶了一名長腿金髮女子返回住處,女子直到凌晨四點多才離開。友人表示,這些事對凱特來說是重大打擊。

威廉和凱特是在二○○一年就讀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期間認識。威廉能順利完成學業,外界普遍歸功於凱特的勸說與鼓勵。

凱特和威廉分手,採訪英國王室消息的記者也很震驚。外界無可避免常拿凱特和黛安娜相比,不過通常是凱特佔優勢。有人認為,凱特可能察覺未來可能得面臨可怕的負擔,因為嫁入王室彷彿就是被判無期徒刑。

【2007/04/15 聯合報】


威廉女友 比黛妃善於應付媒體
【聯合報/編譯陳宜君/路透倫敦十四日電】

2007.04.15 04:05 am


現年廿五歲的凱特.密道頓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時尚品味獨到出眾。她和英國威廉王子相戀,獲得王室接納,外界普遍認為她有朝一日將成為王后。

凱特和威廉就讀大學期間,和另外兩位室友合租一棟豪華農舍,兩人關係從朋友發展為戀人。撰寫王室成員傳記的作家朱諾爾表示,威廉和凱特的相愛過程相當特別:他們在大學四年期間遠離王室的影響,過著一般人的生活,兩人從朋友關係開始發展,是戀愛的最理想模式。

不過凱特畢業後搬到倫敦,必須在狗仔隊追逐下維繫戀情,對過去不曾與媒體打交道的她來說,壓力極大。每當她走出倫敦住所,一大群攝影記者立刻蜂擁而上,重演威廉的母親黛安娜王妃當年尚未嫁給王儲查理王子的情況。不過王室觀察家認為,凱特應付媒體的能力比黛安娜更好。

凱特聰明、文靜、時髦美麗、個性謹慎,獲得王室觀察家普遍讚賞。她和家人去年十二月一起出席威廉從軍校畢業的典禮,外界解讀為這是王室接納平民出身的凱特的確切跡象,凱特將可望成為自一五三三年英王亨利八世迎娶安.寶琳以來,英國第一位出生中產階級的皇后。

不料這段戀情出現意外的轉折。英國太陽報十四日報導,這對金童玉女已分手,令外界訝異。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人發瘋了,得到勛章表揚。 ——《第二十二條軍規》

2007/04/13
軍隊原是這樣一個不合情理的機體;如果說它本是反人性組織,古今中外莫不是如此,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朱西甯《八二三注》兩次世界大戰餘震不衰,後來的各中小戰事記憶猶新,侵伊之戰的現場連續劇又堂皇霸住了一切。戰前我便發現自己猛看老戰爭片猛讀戰爭書,開戰後更覺得簡直別無選擇,從《告別那一切》(Good-Bye to All That)、《西線無戰事》、《戰地琴人》(The Pianist)到《戰爭與和平》、《大戰和現代記憶》(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和《罐子頭》(Jarhead,前譯《馬桶蓋頭》)到朱西甯的《八二三注》和王鼎鈞的《山裡山外》、《左心房漩渦》等,試圖從官方自誇或安撫的言論、新聞的「客觀報導」和專家的「分析解說」之外,尋找個人經驗、小我的觀點。這些作品並不分析,不宏觀整個社會機器、國家機器怎麼運作,如何化無知的異國人民為死敵、天真的青年為殺手。也許無濟於從根理解戰爭,但至少讓小民在遏止無力之餘,能從「內部」比較人性地看看戰爭的臉。沒人理解為什麼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從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打了四年。十年後,歐洲出現了一種新文類:戰爭文學,包括戰爭回憶錄和戰爭小說。光是一九二八年,英國就出了五部戰爭回憶錄,同年雷馬克小說《西線無戰事》在德國出版。英國詩人羅柏特‧葛雷夫斯(Robert Graves)的《告別那一切》則在次年出版。

戰爭,告別那一切《告別那一切》和《西線無戰事》都出版就暢銷,是西方有名的戰爭文學。有趣的是前者是「回憶錄」,後者是小說。「回憶錄」顧名思義在紀實,小說則是虛構。但記憶未必確實,而虛構可能更真,紀實和虛構間本來就界限不明。把《告別》和《西線》並排讀,紀實與虛構間原本單薄的界膜即迅速融解。讀者毫無防備打開《告別》,結果馬上就被那戲謔的語氣吸引,發現自己竟不時哈哈大笑,你無法相信砲火中竟有這樣笑破肚皮的事。因葛雷夫斯不「老實」。美國學者保羅‧費索(Paul Fussel)在研究英國一次大戰文學的《大戰和現代記憶》裡說,葛雷夫斯自己後來坦承寫《告別》當時是為了賺錢,使盡解數討好市場,以扭曲和拼貼來誇張戰爭的狂人劇場。也就是,號稱回憶錄的《告別》實中帶虛,不下於小說和荒誕劇。《告別》開啟了諷刺戰爭文學,美國作家喬塞夫‧海勒(Joseph Heller)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承襲《告別》精神而更發揚光大,寫二次世界大戰時駐義大利的美國空軍種種怪誕,荒唐絕頂卻針針見血。然越過那娛人兼愚人的荒謬,戰爭的恐怖殘酷絲毫無損。壕溝戰慘烈至極,戰爭到某一階段,上西線的士兵平均只有三個月壽命。葛雷夫斯寫:「我那個世代,同袍死了至少三分之……」他自己也幾乎重傷而死,倖存之餘,一則得以演出登報取消自己訃聞的喜劇,一則長久精神嚴重衰弱,潛意識裡戰爭仍未打完。

自我試煉,西線無戰事比起葛雷夫斯近乎「冷血」的黑色幽默,雷馬克悲憤又抒情。葛雷夫斯太忙於戲謔,無暇也無心討伐戰爭。雷馬克不同,雖然書始即說明不在指控也不在自白:「只想說明一世代的男人,即使沒死於砲彈,也為戰爭所毀。」他以生動、奔放乃至詩意的文字,描述戰爭外貌和士兵心理,並進而否定戰爭,他一生著作都不離戰爭、流亡和毀滅的主題。描述他和同學從軍時對生命一無所知,矇矓覺得:「戰爭帶著理想和幾乎浪漫的特質。」他沒深入那浪漫的內容,也就是,戰爭代表了自我試煉,是現代男子的成人禮,男性藉以定義自我的途徑:經過戰火洗禮的男性才算勇敢、有男子氣概,才是男人。在軍隊裡他們很快學到:「真正緊要的不是心靈而是靴刷,不是智力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操練。」雷馬克逼真重現戰地現場,讀者和他一起為了保命而死力鑽進墳地,為了他手刃一名法國敵兵而痛悔欲狂。如果《告別》和《第二十二條軍規》是戰爭的漫畫版,《西線》則試圖呈現影音原象。敘述者最後戰死:「他在一九一八年十月倒下,那天整個前線安靜無事,軍隊報告只限於一個句子:西線無戰事。」簡短至哀。同時入伍的班兵全都戰死,他是僅存者。讀《西線》而不能不悲,正如讀《告別》、《第二十二條軍規》而不能不捧腹。

罐子頭,荒誕的黑色寫實 美國前海軍陸戰隊狙擊手安東尼‧斯瓦佛德(Anthony Swofford)的《罐子頭》也是回憶錄,寫十年前參加首次美伊戰爭,以寫實表現荒誕,但並不拿戰爭開黑色玩笑,沉痛更近《西線》。斯瓦佛德是個異類。當《西線》敘述者軍假回家拿起自己戰前讀的書只覺:「字,字,字,它們觸不到我!」斯瓦佛德在軍營裡讀荷馬和卡繆,退伍後進大學再上愛荷華寫作班,而後在大學教過書。

《罐子頭》是他的問世作,集中在描述士兵生活和心理狀況,直到書將結束才帶讀者進入沙漠戰場。我們看見操練教官以簡直是莎士比亞式的韻文大吼:「我是你們的媽咪和爹地!我是你們的噩夢和淫夢!我是你們的日你們的夜!我告訴你們什麼時候小便什麼時候大便吃多少和什麼時候吃!我教你們怎麼殺人又怎麼保命!我把你們打造成我們偉大美國對抗壓迫和不公的鐵拳頭!你們聽懂了我嗎,新兵?」看見嫩如春花的小伙子如何經過嚴酷的軍事訓練去除人性和個性,如何接受極端羞辱以改造成無條件服從的殺戮機器。如雷馬克在《西線》寫士兵在砲火中衝鋒時的狀態:「我們是無知無覺的死人,出於某種伎倆、某種可怖的魔術,仍可以奔跑殺人。」

我們駭然讀到這些罐子頭看戰爭片錄影帶像吃興奮劑,以殺戮場面助長嗜血殺氣、掩飾內心恐懼:「那些反戰片正是他們的春宮片……」罐子頭說話粗,五顏六色,鹹濕葷腥騷臭暴戾不恭至極,斯瓦佛德以罐子頭的粗言穢語赤裸表現了罕見的士兵內幕。他沒殺過一個敵人,在軍營裡卻幾度瀕於瘋狂邊緣而幾乎槍殺一位戰友,甚至自殺。《罐子頭》狂暴而又優美,是本驚人誠實的戰爭回憶錄,雖然偶爾熱切過頭。「一將功成萬骨枯」,從來就是上位者發動戰爭,下階者奔走赴死。

戰爭是神話,如雷馬克在《西線》和《紐約時報》記者克理斯.亥吉斯(Chris Heges)在《戰爭是賦予我們意義的力量》(War Is a Force That Gives Us Meaning)裡所說。社會要求少數士兵為多數平民去殺人或被殺,但人能理解戰爭嗎?尤其在飛揚的砲火和沙塵裡,在民主自由的口號和自衛愛國的旗幟下,戰爭能從抽象理念還原為人的真實嗎?社會和國家總有辦法為戰爭辯護為自己卸責,也總有御用喉舌和文化打手以輝煌的理由美化戰爭、號召勇士。如何在榮譽與勛章的空洞和虛偽下揭開戰爭神話?如何穿透重重謊言一瞥真相?除了耐心在黷武的政客軍人的講詞和媒體的報導言論裡披沙瀝金外,只有訴諸文學,撕去神話的外衣,由硝煙下的士兵之眼向外看。

【2003-04-13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當代小說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Jr.)科學的知識豐富,形塑了他獨樹一幟的風格:以科學幻想的意境諷喻現實,將荒誕不經的遐思與重大的社會政治寓言合而為一。從他五十年代問世的「自動鋼琴」(Player Piano,一九五二)到九十年代出版的「戲法」(Hocus Pocus,一九九○),他一共完成了十六部作品,其中包括長篇小說、短篇故事、舞台劇和評論集。

批判人類言行不一

2007/04/13有自我毀滅的趨勢他早期的作品主賣採用傳統的藝術手法,科學幻想的成分比較突出,因此在五十年代他被視為一般的科幻小說家。其中的內容,或上溯渺茫混沌,直觸時空的核心,想像如鋼線拔入高空向宇宙深處遠航,進入神祕不可捉摸的領域。馮內果有時運用星際空間宏闊開放的場域,以極盡誇張矯飾的描述,指出人類行為的毫無意義。

在「自動鋼琴」裡,作者描繪一個陰黯不明的未來視景,故事主要的衝突源自人類和機器之間所衍生的衝突。物據雕鞍人做馬,人為物役的局面是以一架自動演奏的鋼琴表現出來。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的演奏竟然被一部機器所複製、摹仿,演奏者本人則成了無用多餘的廢物。小說反映了現代人的困境和尷尬。人類生活在荒誕詭譎的世界裡,隨時隨地皆可能被異己的力量所吞噬、剝削和毀滅。如何努力維護獨立自主的特性,掙脫別人所設置的陷阱和圈套,一直是處於複雜險詐社會裡的現代人必須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第二部作品「泰坦星上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一九五九)探討處於荒謬神祕的宇宙中,人類經常遭受到的愚弄和利用,在變動不居的事件中,人類常不由自主地變為祭品。作者慨嘆科學雖然發達可以邀遊無窮之域,但是人類卻未必能按個人的自由意志行事,更遑論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人類處處受制於外力的干擾,為別人所利用,故事主角在火星上被剝奪了記憶和思維的能力,只好聽人差遺擺佈。主角在泰坦星上最後的日子裡,由一個自私無知放蕩不羈的人慢慢變成了謙恭有禮,奮發進取,明白愛的真諦的人。人類要尋求生活的意義,必須向內心探索,不假外求;心靈的平靜,不是到外部獵奇。一心想駕馭或控制別人,最後還是不會明白什麼叫做愛,這樣的人必然孤獨無依,在廣漠荒寒的宇宙中永遠漂泊離散,找不到歸宿。

「夜母」(Mother Night,一九六二)表面是描述一位充當希特勒英語廣播員的美國情報人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自己承認無法明辨是非,因此犯下背叛殘忍、違背良知的罪行。但是,他也暗示人類一切的愚昧罪行的根源或許是瘋狂而失去理性的世界所逼。個人的行為只不過是「無盡的黑暗」--「黑夜母親」的產物。作者援引了「浮士德」的名言作為故事的標題,寄意遙深。在這茫茫黝黯的黑夜中,善與惡,是與非、好與壞,一切都撲朔迷離,顛倒逆轉,混淆不清。

「貓的搖籃」(Cats Cradle,一九六三)是一部「末日小說」,旨在說明人世的一切都是誑騙謊言。人類一面追求和平,一面卻又竭力製造核武。科學家的「瘋狂」在於他們的「無知」。故事中的「原子彈之父」在提供他的發明,送到廣島毀滅數萬生靈之際,他本人卻正哄著孩子玩「貓的搖籃」的遊戲(這是一種用一圈繩子繞在雙手指上,翻出叫做「貓的搖籃」的花樣哄小孩玩的遊戲)。作者藉此象徵人世間一切虛假偽善的東西。馮內果批判人類的言行不一;為了要攀登科學的頂峰,欲窺探宇宙的奧秘,鑽研於知識的探究中,但人類卻又不能把知識用於造福人類的目的上,其結果常常導致自我毀滅的情勢。此外,馮內果也以幽默諧擬的口吻,批判人類為了祛除貪苦和疾病,僅憑社會外在的改革是不足恃的。「貓」書裡曾有人想藉著建立一種「渴望遞減的宗教」以拯救生靈於塗炭,最後卻帶來苦難和死亡。

融科幻與現實於一爐

口吻辛辣諷刺「金錢之河」(原譯名為「上帝保祐你,羅斯沃特先生(God Bless You Mr.Rosewater,一九六五)描寫一個大資本家欲「還財於民」的寓言故事。小說中對於人類瘋狂的鶩逐金錢的習性,有著辛辣而犀利的剖析。主人翁家族的發達史其實就是一部巧取豪奪血淚斑斑的歷史。作者描繪故事中人人交相利,好比一位優秀的飛行員本來就應尋找一處地點好降落,滾滾紅塵的世人理應不停的尋找大筆金錢要轉手的時機,好抓住一切機會中飽自己。故事的主人翁雖有博愛善行的義舉,卻被視為「異端」和「瘋狂」。畢竟,這個腐朽透頂的世界並不是一兩個慈善家良心發現就能改變的。主人翁做了許多好事,竟然還有人被收買到法院作偽證。看來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只能祈求「上帝保祐」了。人性的淪喪,莫此為甚。

在馮內果的小說中,被動屈從,順服接受和壓抑克制是人類在面臨困境時,無計可施而想出來的辦法。「第五號屠宰場」 (SlaughterhouseFive,一九六九)成功的把科幻小說與現實境遇冶於一爐,描述人類的生活與人類的感情脫節失序的窘況。一九四五年,德勒斯登遭到轟炸,馮內果和其他戰俘藏匿在地下貯存獸肉地窖裡過了一夜,逃避頭頂上的一場狂轟濫炸。這次空難的躲藏對於作者有著極深刻的象徵喻意,象徵人類不時掩埋自我以求生存的企圖。

小說的主人翁畢勒.皮爾格林除了在戰場上有過九死一生的經驗,他小時候學游泳也有過失去知覺,差一點溺斃的經驗。馮內果描述許多聞臨生死邊緣或受苦受難的人所採取的方式是冷靜超然根本就不去想它。把自己掩埋在池底下、地底下或是宇宙底層,人類可以無視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任憑自己的心靈自由飄蕩,八方馳騁。

馮內果運用科幻小說的技巧,安排主人翁一次飛往特拉法馬多的航行。這次的經歷讓他認識了四度空間,也學會了如何看待死亡,認為當人死去時,他只是貌似死去。對於死亡、戰爭、和人類的冰原,馮內果的回答是飛向太空。在許多措述畢勒.皮爾格林飛住特拉法馬多旅行中,馮內果暗示空間旅行或時間旅行是最終的撤退,是空虛之苦的終結。當你從特拉法馬多上,登高俯瞰芸芸眾生的一切,你頓然會覺得人類的得失成敗是非對錯皆微不足道。特拉法馬多不僅提供了僅次於永恆事物的優越地位,而人類也可以藉著徜徉在星際中浩邈無涯冷寂空灣的機會冷靜的觀察人間世的一切。

這篇作品的副標題是「孩童的十字軍」(The Children's Crusade)借用了中世紀誘騙兒童送死的事,影射當代戰爭的機器同樣將無數年輕無知的人送去當炮灰的荒謬。馮內果借主人翁畢勤之口要求住在特拉法馬多的人告訴他,星球上的人是如何和平相處,畢勒要把這個訊息帶回地球,好讓人類得救。

馮內果在六十年代陸續出版的三部長篇小說「貓的搖籃」、「金錢之河」與「第五號屠宰場」是他創作的高峰,一直極受西方評論界的推崇,在大學校園的青年學子中間還出現了不少「馮內果迷」。評論家也不再視馮為一位恣肆於詭譎怪誕的世界,或往來倏忽於太空科技的幻想而已;馮更關心的是二十世紀人類與社會的關係,只不過他的口吻略帶辛辣諷刺,擅於鎔鑄一些科技知識罷了。六十年代美國文學所掀起的黑色幽默(Black Humor)風潮自然也帶給他不小的衝擊。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創作生涯中,可以「頂呱呱的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一九七三)作為總結。


反對把人變成機器

感慨人喪失主體性馮內果對於人性的看法極為悲觀,認為人類常有自毀的傾向。而他有一種極為獨特而且古怪的念頭,相信人類擁有無止境「創造」毀滅自己的能力。對於馮內果來說,縈繞其心揮之不去的陰影,正好也是二十世紀全人類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諸如,人口爆炸、環境汙染、種族歧視、資本家的貪婪、機械至上、毒品氾濫、全球戰爭,和種族滅絕等,不一而足。

馮內果認為,人類為自己創造了許多機械化或化學合成,或以消費導向的虛假文明(an ersatz civilization);但是在創造的過程裡,人類也逐漸物化而喪失自我。因為科技的過度發展導致生態的失衡;經濟上財富分配的不均催化了社會穩定架構的崩潰。馮內果也不相信人類的未來會有不同或變化;只要人性不變,人類的未來恐怕仍然介乎好與壞的灰色地帶游移飄蕩,無奈的活下去。

「頂呱呱的早餐」故事是假託一位名叫菲伯德.史塔奇(Philboyd Studge)作為小說的敘述者,向讀者描述二位孤獨而瘦弱,有相當年紀的白人在一個即將殞滅的星球上相遇的故事。在「頂呱呱的早餐」中,作者揭示的正是現代文明社會,科技發展到達極致,難免會把人類當作機器的悲哀:「每個人似乎都在搶奪他們能夠攫取到手的一切東西,特別能搶的人就像神仙似的富足。」在整個大宇宙的運作中,物質和機器逐漸取代人的主體性,宰制人類。

馮內果在故事中,以各種譬論來闡明這一個觀點,黑色幽默的意涵十分濃厚。因此,一對吵嘴的夫婦是「打架機器」,打架的原因是女的想讓男的成為「造錢機器」,男的想讓女的成為「家務機器」,男的一怒之下趕走女的,後者就成了「哭泣機器」,男的就跑去找他的朋友「喝酒機器」和「性愛機器」,後來男的悔悟成了「道歉機器」,女的受了感動成了「原諒機器」。作者以類似這種鋪天蓋地、滑稽突梯的比喻,表現了小說的主題,揭示了作者對於人類喪失主鹽性和對於世界絕望的感慨。

以亂針繡的筆法

馮內果擅長用短小精悍的語句章節,虛實相間的場景來捕捉急促跳動的時代脈搏,這種形式本身也與機械化的社會節奏遙相吻合,彷彿電影中的蒙太奇,形塑了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的效果。此外,科幻小說的模式也讓讀者有置身於神祕奇幻的世界中。一則強調人類不僅在地球上或宇宙間,不僅在眼前或未來,人生皆可能顯得毫無意義,既荒誕又孤獨;一則表明現實的醜惡,只有在想像中才能得到紓解,唯有撲朔迷離的幻想能帶給絕望的人類一絲時隱時現的朦朧光影。這段時期的重要作品,包括了「滑稽劇,又名不再孤獨」(Slapstick or Lonesome No More,一九七六),「囚犯」(Jailbird,一九七九),和「槍手狄克」(Deadeye Dick,一九八二)。

在「滑稽劇」的前言裡,馮內果談到創作小說的方法,他相信「書中的文章相互之間不需要有什麼聯繫,但作者需要作精心的選擇,好讓故事整體讀來能產生一種綺麗的、驚詫的、深邃的生活形象。小說不需要有開端、中心、結尾、情節、道德、寓言、效果。」因此,他的後期小說一般都沒有主要故事線索;沒有結構和細節的描寫,寥寥數筆勾勒出人物和環境;大量的插曲交錯,增加小說明快跳躍的節奏;以誇張幾近荒謬的手法,彰顯紛亂的社會現象,和隱蔽詭異的人類心理。在故事的敘述中經常用黑色幽默的口吻插入作者本人或人物的議論,這些議論有時喧賓奪主,反而成為小說中的主要內容。而作者總是把這些議論濃縮成警策性的句子,俾能做到言簡語奇,含義深切而精警動人。不論是諷刺崇尚金錢拜物的「民主」與「司法」制度為主題的「囚犯」,或是誤觸中子彈爆炸的「槍手狄克」,這些故事內容照馮內果看來都是歷史的錯誤,人類的災難,是荒謬世界裡無法逃避的現實,因此只能以黑色幽默一笑置之。

即使到了九十年代,馮內果對於複雜轇轕的現代世界仍然無法完全理解。「戲法」(Hocus Pocus,一九九○)一書是透過一位文明毀滅後殘存的老人尤金.哈特克(Eugene Debs Hartke)所遺留的日記,勾勒了越南戰爭、美國的教育制度、監獄的問題、糧食的短缺、日本商社的進軍美國等問題。小說仍用渲染潑墨的筆調和亂針刺繡的章法來襯托現代社會的荒謬和混亂,作老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對現代世界進行冷嘲熱諷,文筆犀利幽默,語言在精煉中表現出豐潤,能隨物賦形,依然極具功力。

只是,面對荒誕世界裡一切荒誕的事物,諸如戰爭、暴行、失望、痛苦等,大部分的作家仍然很難正正經經地找到答案。充其量只能像馮內果一樣讓讀者跟著他含著眼淚微笑(馮內果在「頂呱呱的早餐」裡給自己畫了一幅漫畫:鼻孔冒煙,兩眼流淚,表示他既悲傷又忿怒,這幅自畫像表達了他的真實思想和感情),人類對於令人絕望、異想天開、蠻橫殘暴的事物不時冷眼旁觀,甚至到了無動於衷的地步,就像馮內果的代表作「第五號屠宰場」的畢勒一樣,最後只能拋下一句「人生就是那麼回事」(So it goes)這類嘲弄性的天問語氣。探索人性,卻有著更多的疑惑。套用「頂呱呱的早餐」裡科幻小說家卓奧特的話來說:「一定要在一個本來沒有道理的世界老講道理,當然是令人疲憊的。」在這個不講道理的世界裡,面對許多人生的無奈和人為的災難,馮內果以看透人世滄桑的灑脫,謙卑悲憫的情懷,借用幽默諧謔之筆,寄意人生哲理。

【1994-02-03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