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逸闻 (1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孔老夫子嘴裡冒出來一些話過了兩千五百年,今天誰都能朗朗上口了,但是語言的重力越流傳、越遞減,說的人和聽的人若是還願意記得和使用那些話語,大多改了用法、也就擰了意思。

餓死人如此 焉用彼相

比方說:「社稷之臣」,指的是一個大國底下的屬臣,身分為「公家(而非國中某一貴族私人所有)的附庸」;但是後世用來,這四個字卻常指扶保政權的棟樑之臣。此外,像是「既來之,則安之。」原本的意思說的是「遠方的人既然受到感化而來投靠了,就要安頓他們。」如今則不外是用於某人新到某處,聽任所遇而不憂慮的意思。

這裡隨手所舉的兩個例子都出於《論語‧季氏第十六》。當時魯國為三個大家族所盤據,季孫氏有其二,孟孫氏與叔孫氏各有其一,顓臾則是「社稷之臣」———也就是「公臣」;不專屬任何一氏一家。季氏準備併吞顓臾為私有之前,曾派遣孔子的弟子冉有(求)和子路前來徵詢孔子的意見,孔子於是打了個導盲的比喻,指斥冉有等人沒有能好好輔佐季氏那瞎子,他說的是:「陳力就列,不能則止。」人臣在位,應盡力陳辭進諫;諫而不聽,就該辭去職位。

孔子的教訓並沒有讓冉有服氣,他反而替主子季氏討藉口,認為顓臾城廓堅固,又鄰近季氏的私邑「費」這個地方,不伐此國,總會遺禍子孫。孔子這才說了「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以及「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麼一大段話。

在整個辯論過程之中,有一句「焉用彼相」的話,原來是譬喻之詞———相,導盲者。「焉用彼相」說的是:如果在盲人來到危險之地卻不能幫持、快要跌倒了卻不能扶助,那麼還要用這個導盲者作甚麼呢?

這句話在一千五百年後、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一○○三年)正月,銀臺通進司、也是吏部侍郎田錫上奏,原文幾乎就是今天可以通用的大白話:「……莫州奏餓殺一十六口,滄州奏全家餓死一十七口。陛下為民父母,使百姓餓死,乃是陛下孤負(即辜負)百姓。宰相調燮陰陽,啟導聖德,而惠澤不下流,乃是宰相孤負陛下。昔伊尹作相,恥一夫不獲。今餓死人如此,所謂『焉用彼相』。若不別進用賢臣,臣恐危亂之萌,不獨在邊防而在內地也。」

奏章中最後的一句話是關鍵:危險、禍亂即將發生———「不在邊防而在內地」。也就是前面所引用的《論語‧季氏第十六》那一段故事裡,孔子的結論:「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張家母子 斃命於租屋

台北市詔安街張家一對母子雙雙斃命於賃居屋中。地檢署檢察官和法醫相驗,認為母親張蔡香蘭是年老病死;兒子張金生未向外求助,在陪伴母屍三天之後,喝下加入清潔劑的可樂,導致消化器官灼傷,吐瀉血水而坐在馬桶上猝死。比起整整一千年前,動輒全家餓死十六、七口,看來一對渾身是債、病餓而死的母子的故事並不會比較不慘。

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兩百三十天,讓老百姓凍餒而死,當局卻沒有一個人、用任何一個結構性的觀點、給仍然在饑寒邊緣上的人民一句說明和解釋。這就是草菅民命,這就是率獸食人,這就是當政者辜負百姓。執政者既然執了政,難道真只有曲解原意之後的那兩句「既來之,則安之」可以為治國之準繩嗎?尚未凍死、餓死的人必須醒覺:詔安街租屋中的那一對母子,或許就是明日的我們;祇有暴政會對我們的處境無感至此———他們有貪腐的前總統替他們擋下一切刀矛弓矢,任他們瞎!

(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9/01/0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2.26 12:36 pm

金融危機令東京的聖誕禮品市場生意清淡了不少,但日本東方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根據馬克思「資本論」改編的漫畫,卻成為歲末年關最炙手可熱的禮物。該書首印2.5萬冊,上市不過10天便已售罄,並且擠進了暢銷書榜單。

據媒體報導,這部漫畫描述的是19世紀某奶酪廠的故事。資本家羅賓是該企業的負責人,他唯利是圖,但在嚴酷的商業競爭中陷入了困境。羅賓一直在追逐剩餘價值與同情被剝削員工之間作著痛苦的情感掙扎。而馬克思名著的精髓也隨著故事情節的鋪陳躍然紙上。東方出版社刻意在聖誕和新年假期推出此書,因為日本人此時才有更多閒暇閱讀漫畫。

此書的讀者定位是30歲以上人士,因為他們受此次金融危機打擊最大。在日本,每天都有生產下滑、工廠關門、員工被解雇、薪水下降創紀錄的壞消息傳來,就連豐田、本田和松下這類巨頭也難逃厄運。除了「資本論」,於1929年出版的左翼名著「蟹工船」也捲土重來,躋身暢銷書之列。

【2008/12/26 新華社】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elow are Barack Obama’s remarks as prepared for delivery tonight in Chicago: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 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 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 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s the answer told by lines that stretched around schools and churches in numbers this nation has never seen; by people who waited three hours and four hours, many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because they believed that this time must be different; that their voice could be that difference.

It’s the answer spoken by young and old, rich and poor, Democrat and Republican, black, white, Latino, Asian, Native American, gay, straight, disabled and not disabled – Americans who sent a message to the world that 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 we are, and always will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t’s the answer that led those who have been told for so long by so many to be cynical, and fearful, and doubtful of what we can achieve to put their hands on the arc of history and bend it once more toward the hope of a better day.

It’s been a long time coming, but tonight, because of what we did on this day, in this election,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I just received a very gracious call from Senator McCain. He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and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him and Governor Palin for all they have achieved,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them to renew this nation’s promise in the months ahead.

I want to thank my partner in this journey, a man who campaigned from his heart and spoke for the men and women he grew up with on the streets of Scranton and rode with on that train home to Delaware, the Vic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Joe Biden.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night without the unyielding support of my best friend for the last sixteen years, the rock of our family and the love of my life, our nation’s next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Sasha and Malia, I love you both so much, and you have earned the new puppy that’s coming with us to the White House. And while she’s no longer with us, I know my grandmother is watching, along with the family that made me who I am. I miss them tonight, and know that my debt to them is beyond measure.

To my campaign manager David Plouffe, my chief strategist David Axelrod, and the best campaign team ever assembled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s – you made this happen, and I am forever grateful for what you’ve sacrificed to get it done.

But above all,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this victory truly belongs to – it belongs to you.

I was never the likeliest candidate for this office. We didn’t start with much money or many endorsements. Our campaign was not hatched in the halls of Washington – it began in the backyards of Des Moines and the living rooms of Concord and the front porches of Charleston.

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 five dollars and ten dollars and twenty dollars to this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This is your victory.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 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For even as we celebrate tonight, we know the challenges that tomorrow will bring are the greatest of our lifetime – two wars, a planet in peril, the worst financial crisis in a century. Even as we stand here tonight, we know there are brave Americans waking up in the deserts of Iraq and the mountains of Afghanistan to risk their lives for us. There are mothers and fathers who will lie awake after their children fall asleep and wonder how they’ll make the mortgage, or pay their doctor’s bills, or save enough for college. There is new energy to harness and new jobs to be created; new schools to build and threats to meet and alliances to repair.

The road ahead will be long. Our climb will be steep. W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one term, but America –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ill get there. I promise you – we as a people will get there.

There will be setbacks and false starts. There are many who won’t agree with every decision or policy I make as President, and we know that government can’t solve every problem. 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two-hundred and twenty-one years – 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What began twenty-one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inter must 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 – 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 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 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 of service and responsibility where each of us resolves to pitch in and work harder and look after not only ourselves, but each other. 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 it’s that we cannot have a thriving Wall Street while Main Street suffers – in this country, 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 as one people.

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fall back on the same partisanship and pettiness and immaturity that has poisoned our politics for so long. 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 a party founded on the values of self-reliance, individual liberty, and national unity. Those are values we all share, and while the Democratic Party has won a great victory tonight, we do so with a measure of humility and determination to heal the divides that have held back our progress. As Lincoln said to a nation far more divided than ours,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And to those Americans whose support I have yet to earn – I may not have won your vote, but I hear your voices, I need your help, and I will be your President too.

And to all those watching tonight from beyond our shores, from parliaments and palaces to those who are huddled around radios in the forgotten corners of our world – our stories are singular, but our destiny is shared, and a new daw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is at hand. To those who would tear this world down – we will defeat you. To those who seek peace and security – we support you. And to all those who have wondered if America’s beacon still burns as bright – tonight we proved once more that the true strength of our nation comes not from our the might of our arms or the scale of our wealth, but from the enduring power of our ideals: democracy, liberty, opportunity, and unyielding hope.

For that i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Our union can be perfected. And what we have already achieved gives us hope for what we can and must achieve tomorrow.

This election had many firsts and many stories that will be told for generations. But one that’s on my mind tonight is about a woman who cast her ballot in Atlanta. She’s a lot like the millions of others who stood in line to make their voice heard in this election except for one thing – Ann Nixon Cooper is 106 years old.

She was born just a generation past slavery; a time when there were no cars on the road or planes in the sky; when someone like her couldn’t vote for two reasons – because she was a woman and because of the color of her skin.

And tonight, I think about all that she’s seen throughout her century in America – the heartache and the hope; the struggle and the progress; the times we were told that we can’t, and the people who pressed on with that American creed: Yes we can.

At a time when women’s voices were silenced and their hopes dismissed, she lived to see them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nd reach for the ballot. Yes we can.

When there was despair in the dust bowl and depression across the land, she saw a nation conquer fear itself with a New Deal, new jobs and a new sense of common purpose. Yes we can.

When the bombs fell on our harbor and tyranny threatened the world, she was there to witness a generation rise to greatness and a democracy was saved. Yes we can.

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ontgomery, the hoses in Birmingham, 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Yes we can.

A man touched down on the moon, a wall came down in Berlin, a world was connected by our own science and imagination. And this year, in this election, she touched her finger to a screen, and cast her vote, because after 106 years in America, through 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darkest of hours, she knows how America can change. Yes we can.

America, we have come so far. We have seen so much. 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 So tonight, let us ask ourselves – 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 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 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 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This is our chance to answer that call. This is our moment. This is our time – to put our people back to work and open doors of opportunity for our kids; to restore prosperity and promote the cause of peace; to reclai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reaffirm that fundamental truth – that out of many, we are one; that while we breathe, we hope, and where we are met with cynicism, and doubt, 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 we will respond w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

Yes We Can.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11月05日17:23
以下是奧巴馬(Barack Obama)為今晚在芝加哥演講準備的講稿﹕


如果還有人對美國是否凡事都有可能存疑﹐還有人懷疑美國奠基者的夢想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否依然鮮活﹐還有人質疑我們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那麼今晚﹐這些問題都有了答案。

這是設在學校和教堂的投票站前排起的前所未見的長隊給出的答案﹔是等了三四個小時的選民所給出的答案﹐其中許多人都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投票﹐因為他們認定這一次肯定會不一樣﹐認為自己的聲音會是這次大選有別於以往之所在。

這是所有美國人民共同給出的答案--無論老少貧富﹐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無論是黑人、白人、拉美裔、亞裔、原住民﹐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殘疾人還是健全人--我們從來不是“紅州”和“藍州”的對立陣營﹐我們是美利堅合眾國這個整體﹐永遠都是。

長久以來﹐很多人一再受到告誡﹐要對我們所能取得的成績極盡諷刺、擔憂和懷疑之能事﹐但這個答案讓這些人伸出手來把握歷史﹐再次讓它朝向美好明天的希望延伸。

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但今晚﹐由於我們在今天、在這場大選中、在這個具有決定性的時刻所做的﹐美國已經迎來了變革。

我剛剛接到了麥凱恩參議員極具風度的致電。他在這場大選中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奮斗﹐而他為自己所深愛的這個國家奮斗的時間更長、過程更艱辛。他為美國做出了我們大多數人難以想像的犧牲﹐我們的生活也因這位勇敢無私的領袖所做出的貢獻而變得更美好。我向他和佩林州長所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我也期待著與他們一起在未來的歲月中為復興這個國家的希望而共同努力。

我要感謝我在這次旅程中的夥伴--已當選美國副總統的拜登。他全心參與競選活動﹐為普通民眾代言﹐他們是他在斯克蘭頓從小到大的夥伴﹐也是在他回特拉華的火車上遇到的男男女女。

如果沒有一個人的堅決支持﹐我今晚就不會站在這裡﹐她是我過去16年來最好的朋友、是我們一家人的中堅和我一生的摯愛﹐更是我們國家的下一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薩莎(Sasha)和瑪麗亞(Malia)﹐我太愛你們兩個了﹐你們已經得到了一條新的小狗﹐它將與我們一起入駐白宮。雖然我的外祖母已經不在了﹐但我知道她與我的親人肯定都在看著我﹐因為他們﹐我才能擁有今天的成就。今晚﹐我想念他們﹐我知道自己欠他們的無可計量。

我的競選經理大衛•普勞夫(David Plouffe)、首席策略師大衛•艾克斯羅德(David Axelrod)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競選團隊--是你們成就了今天﹐我永遠感激你們為實現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犧牲。

但最重要的是﹐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場勝利真正的歸屬--它屬於你們。

我從來不是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一開始﹐我們沒有太多資金﹐也沒有得到太多人的支持。我們的競選活動並非誕生於華盛頓的高門華第之內﹐而是始於得梅因、康科德、查爾斯頓這些地方的普通民眾家中。

我們的競選活動能有今天的規模﹐是因為辛勤工作的人們從自己的微薄積蓄中拿出錢來﹐捐出一筆又一筆5美元、10美元、20美元。而競選活動的聲勢越來越大則是源自那些年輕人﹐他們拒絕接受認為他們這代人冷漠的荒誕說法﹔他們離開家、離開親人﹐從事報酬微薄、極其辛苦的工作﹔同時也源自那些已經不算年輕的人們﹐他們冒著嚴寒酷暑﹐敲開陌生人的家門進行競選宣傳﹔更源自數百萬的美國民眾﹐他們自動自發地組織起來﹐證明了在兩百多年以後﹐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並未從地球上消失。這是你們的勝利。

我知道你們的所做所為並不只是為了贏得大選﹐我也知道你們做這一切並不是為了我。你們這樣做是因為你們明白擺在面前的任務有多艱巨。因為即便我們今晚歡呼慶祝﹐我們也知道明天將面臨我們一生之中最為艱巨的挑戰--兩場戰爭、一個面臨危險的星球﹐還有百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今晚站在此地﹐我們知道伊拉克的沙漠里和阿富汗的群山中還有勇敢的美國士兵醒來﹐甘冒生命危險保護著我們。會有在孩子熟睡後仍難以入眠的父母﹐擔心如何償還按揭月供、付醫藥費或是存夠錢送孩子上大學。我們亟待開發新能源、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我們需要修建新學校﹐還要應對眾多威脅、修復與許多國家的關係。

前方的道路會十分漫長艱辛。我們可能無法在一年甚至一屆任期之內實現上述目標﹐但我從未像今晚這樣滿懷希望﹐相信我們會實現。我向你們承諾--我們作為一個整體將會達成目標。

我們會遭遇挫折和不成功的開端。對於我作為總統所做的每項決定和政策﹐會有許多人持有異議﹐我們也知道政府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我會向你們坦陳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我會聆聽你們的意見﹐尤其是在我們意見相左之時。最重要的是﹐我會請求你們參與重建這個國家﹐以美國221年來從未改變的唯一方式--一磚一瓦、胼手胝足。

21個月前那個寒冬所開始的一切不應該在今天這個秋夜結束。今天的選舉勝利並不是我們所尋求的改變--這只是我們進行改變的機會。而且如果我們仍然按照舊有方式行事﹐我們所尋求的改變不可能出現。沒有你們﹐也不可能有這種改變。

因此﹐讓我們發揚新的愛國精神﹐樹立新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感﹐讓我們每個人下定決心全情投入、更加努力地工作﹐並彼此關愛。讓我們銘記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我們不可能在金融以外的領域備受煎熬的同時擁有繁榮興旺的華爾街--在這個國家﹐我們患難與共。

讓我們抵制重走老路的誘惑﹐避免重新回到令美國政治長期深受毒害的黨派紛爭和由此引發的遺憾和不成熟表現。讓我們牢記﹐正是伊利諾伊州的一名男子首次將共和黨的大旗扛到了白宮。共和黨是建立在自強自立、個人自由以及全民團結的價值觀上﹐這也是我們所有人都珍視的價值。雖然民主黨今天晚上贏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我們是以謙卑的態度和彌合阻礙我們進步的分歧的決心贏得這場勝利的。林肯在向遠比我們眼下分歧更大的國家發表講話時說﹐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雖然激情可能褪去﹐但是這不會割斷我們感情上的聯繫。對於那些現在並不支持我的美國人﹐我想說﹐或許我沒有贏得你們的選票﹐但是我聽到了你們的聲音﹐我需要你們的幫助﹐而且我也將是你們的總統。

那些徹夜關注美國大選的海外人士﹐從國會到皇宮﹐以及在這個世界被遺忘的角落裏擠在收音機徬的人們﹐我們的經歷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我們的命運是相通的﹐新的美國領袖誕生了。那些想要顛覆這個世界的人們﹐我們必將擊敗你們。那些追求和平和安全的人們﹐我們支持你們。那些所有懷疑美國能否繼續照亮世界發展前景的人們﹐今天晚上我們再次證明﹐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我們武器的威力或財富的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機會和不屈的希望。

這才是美國真正的精華--美國能夠改變。我們的聯邦會日臻完善。我們取得的成就為我們將來能夠取得的以及必須取得的成就增添了希望。

這次大選創造了多項“第一”﹐也誕生了很多將世代流傳的故事。但是今天晚上令我難忘的卻是在亞特蘭大投票的一名婦女﹕安•尼克松•庫波爾(Ann Nixon Cooper)。她和其他數百萬排隊等待投票的選民沒有什麼差別﹐除了一點﹕她已是106歲的高齡。

她出生的那個時代奴隸制度剛剛結束﹔那時路上沒有汽車﹐天上也沒有飛機﹔當時像她這樣的人由於兩個原因不能投票--一是她是女性﹐另一個原因是她的膚色。

今天晚上﹐我想到了她在美國過去一百年間所經歷的種種﹕心痛和希望﹔掙扎和進步﹔那些我們被告知我們辦不到的世代﹐以及那些堅信美國信條──是的﹐我們能做到──的人們。

曾幾何時﹐婦女沒有發言權﹐她們的希望化作泡影﹐但是安•尼克松•庫波爾活了下來﹐看到婦女們站了起來﹐看到她們大聲發表自己的見解﹐看到她們去參加大選投票。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30年代的沙塵暴和大蕭條引發人們的絕望之情時﹐她看到一個國家用羅斯福新政、新就業機會以及對新目標的共同追求戰勝恐慌。是的﹐我們能做到。

當炸彈襲擊了我們的海港、獨裁專制威脅到全世界﹐她見證了美國一代人的偉大崛起﹐見證了一個民主國家被拯救。是的﹐我們能做到。

她看到蒙哥馬利通了公共汽車、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爾馬建了橋﹐一位來自亞特蘭大的傳教士告訴人們﹕我們能成功。是的﹐我們能做到。

人類登上月球、柏林牆倒下﹐世界因我們的科學和想像被連接在一起。今年﹐就在這次選舉中﹐她用手指觸碰屏幕投下自己的選票﹐因為在美國生活了106年之後﹐經歷了最好的時光和最黑暗的時刻之後﹐她知道美國如何能夠發生變革。是的﹐我們能做到。

美國﹐我們已經走過漫漫長路。我們已經歷了很多。但是我們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讓我們自問--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活到下個世紀﹔如果我們的女兒有幸活得和安一樣長﹐他們將會看到怎樣的改變﹖我們將會取得怎樣的進步﹖

現在是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這是我們的時刻。這是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人民重新就業﹐為我們的後代敞開機會的大門﹔恢復繁榮發展﹐推進和平事業﹔讓“美國夢”重新煥發光芒﹐再次證明這樣一個基本的真理﹕我們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們就有希望﹔當我們遇到嘲諷和懷疑﹐當有人說我們辦不到的時候﹐我們要以這個永恒的信條來回應他們﹕

是的﹐我們能做到。感謝你們。上帝保祐你們。願上帝保祐美利堅合眾國。

Barack Obama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明那些個偏安一隅、瞬間泡逝的小朝廷實在不能算數,明代的末帝就是崇禎。崇禎之力圖有為而終不免敗毀朱家天下是有些關鍵性的因素使然,他庸懦無智見,很可以讓後世那些自覺德育良好、卻缺乏洞識的國家領導人反省。

毛羽健御史 裁驛之議

這裡要說的是一個發生在崇禎初年的小故事,它像是一圈圈逐漸擴大的漣漪的核心,卻看得出一整個衰弱王朝的各級行政官僚如何崩毀於指罵異己以便自我掩飾。有位名叫毛羽健的御史在京供職,養了個如花似玉的小老婆,兩人如魚得水,歡洽異常。可是有這麼一天,御史的元配夫人忽然來到京師官邸,發現丈夫公出未歸,主中饋者卻另有其人,登時大怒,不由分說就把那二房給發遣出門了。毛羽健回家之後作什麼也來不及了,其頹唐沮喪可知。

明明知道妻子要來,卻無暇預為布置,毛御史不得不問:她怎麼可能來得這麼快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官夫人利用了驛遞有效的接駁設施,提前了程期。

為了達成傳宣政令、飛報軍情以及接待賓客的任務,中國從周代就開始建立驛遞的制度;通往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主要道路上,設置館舍、棧房,供應人馬休憩。到了唐代以後,驛遞制度漸趨完備,驛所甚至還往往擁有田產,能以收租補貼往來使者的盤川。杜牧詩所形容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還有宋代錢惟演進貢牡丹以媚上買寵,靠的就是日行七百里的快遞。

到了崇禎年間,這個已經行之一、兩千年的制度還是日漸敗壞了。主要的原因是使用冒濫,由於政府向例不允許官吏以私事乘驛,在交通工具和設施極端匱乏的時代,這樣的規定反而使得大小官員及其眷屬不得不違法使用公器。

相對地,為了約束使用上的冒濫,政府也不斷有人提出裁減驛夫、廢除驛站的建議。其中,為驛遞制度帶來致命一擊的就是毛羽健,他的說法很簡單、卻振振有詞:國庫空虛,不足以支應供養全國卅萬驛卒之所需。

崇禎皇帝迫於國家財政的窘困,又沒有「把餅做大」的能力,不得不接受了毛羽健裁驛之議。驛站裁撤之後,天下驛夫一時間都失業了,這些人空有一身膂力,卻不事生產,祇能淪為盜賊。史載:某次河南一役,李自成所部之流寇二百人被俘,其中一百卅多人肩上有傷,這種因長期挑負重物而留下的腫傷恰足以證明許多盜匪出身於驛夫。連擒拿盜匪的將帥都看著不忍,也上了本章,奏請皇帝恢復驛站,謂之「撫輯流亡」。

一個毛御史 豈足亡國

也正因為支持恢復驛遞制度的人別有用心,他們刻意放大了毛羽健的家庭糾紛,把元配發遣美妾的故事渲染得更加鮮明而不堪,這使許多平日苛擾百姓、驅民入盜藪的地方官吏有了冠冕堂皇的藉口,何不索性順水推舟地將各地方的流寇問題統統簡化成驛夫問題?

流寇越來越多,毛羽健的聲名也越來越壞。他成了箭垛子,京師裡甚至出現了「揭帖」(大字報),寫著:「驛遞速,女禍酷;妻遣妾,毛公泣。」軍報傳來,李自成人馬直入山西,遂有「殺毛羽健,寇自退」的傳言。還有忿忿不平的好事者跑到毛家大門上貼標子:「裁驛御史毛寓」—這是明擺著讓人去洩憤尋仇。

在歷史上,「國人皆曰可殺」或許真的凝聚了社會所須的公義;但是,從另一方面去理解,恐怕也掩藏了真正複雜的、共患而共構的集體罪業。一個毛御史豈足以亡國?指罵毛御史亡國的人恰好藉由這指罵逃得一個心虛而已。(本文作者為作家)

【2008/10/22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社會把許多不正常現象視為正常,已經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在充斥著國家謊言的十月裡,拆穿所有的「國家」謊言,拒絕繼續麻木不仁,是讓自己「活得比較正常」的一種方式。

本月初,馬英九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說:「中國大陸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除了自由時報曾提出批判外,大多數媒體都視而不見。如果台灣是一個正常國家,這種情況會發生嗎?為什麼我們可以容忍一個國家元首,對於「國家」主權領土的認知如此錯亂?為什麼我們可以在如此錯亂的「國家」意識裡,繼續若無其事的生活,然後自稱自己是公民?究竟,我們是哪一個「國家」的公民?

被刻意隱瞞的國家真相

「認識自己的國家」,原本是我們在小學就應該知道的「常識」,是作為一個正常國家的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所以今天我想要談的,或許是每個台灣人民都應該補修的「公民第一課」:我們的「國家」是什麼?

我們的「國家」到底是什麼?台灣?中華民國?世界性運動比賽中,你曾經聽過一個國家叫台灣或中華民國嗎?沒有。全世界最大的國家俱樂部「聯合國」的一百九十二個國家中,是否有個國家名叫台灣?也沒有。以「台灣」為名的國家,還沒有在國際社會誕生;「中華民國」在世界舞台上早已經死亡。目前我們的國家名稱有七、八個,而且,在中共強力運作和馬英九的默許下,正在被改為「Chinese Taipei」(中國台北)。請問這個國家正常嗎?

還有,為什麼馬英九會說:台灣和中國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而是「現實關係」。什麼是「現實關係」?馬英九眼中的「國家」是什麼?他的國家想像又是什麼?究竟我們的「國家」出了什麼問題?

這是一個被刻意隱瞞了六十年的真相。讓我們一起打開有關「國家真相」的潘朵拉盒子吧!

中華民國只能鎖在台灣使用

第一個國家真相是:目前的國號「中華民國」,是一個只能鎖在台灣使用的國家名字。走出國門,全世界所認定的China(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不是中華民國(ROC)。這已經是世界通行的政治常識,也是政治現實。但是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拒絕接受,他們認為「中國」是指中華民國。馬英九現在正使用這個「超現實」的國家謊言,繼續統治台灣人民。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從中國流亡遷佔台灣後,沒有經過台灣人民的同意,強行將「中華民國」國號、國旗、憲法等放在台灣人民頭上。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聯合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在國際上正式宣告死亡。後來,「中華民國」變成只是用來欺騙台灣人民、捍衛國民黨中國法統的國家名字。

甚至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的國家想像還是─中國。他們認為中華民國代表中國,這是不能撼動的「法統」。由於這個悖離世界常識和政治現實的法統,讓台灣人民被集體綁架在「中華民國」下,無法以「台灣」之名,開創出一個嶄新的國家。

中華民國憲法是最大的謊言

第二個國家真相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民國憲法」,是台灣島上最大的謊言,也是政治亂象的始作俑者。

目前,這部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包括全中國,只在後來的憲法增修條文中,將「政府治權」鎖定在台澎金馬。國民黨根據這部憲法制定「兩岸關係條例」,把兩岸以「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訂定之。所以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台灣並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地區」,這就是馬英九說出「台灣是地區」的由來。換句話說,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所認知的「國家」,並不是台灣,而是中國(它的假名叫中華民國)。

然後,根據這部憲法,國民黨政府制定了教育政策,編纂充斥著大中國意識的國文、歷史和地理教材,讓台灣人民在受教育過程中,完全與自己生長的土地脫節,對自己的土地全然陌生,卻對遙遠的中國寄予感情和想像。現在,這種錯誤的大中國教育仍在繼續殘害我們的下一代。請問這樣的教育,怎麼可能不教出一批批國家認同錯亂的人民?

台灣和美國都是移民社會,但是美國的建國元勳們,並沒有把國家想像定位為「英國」。他們創建了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創立了一部新憲法,制定以美國國土為本的憲政體制和教育政策。以至於,縱使有世界各地的移民進入美國,卻能在第二代落地生根後,成為真正的「美國人」,並且誓言效忠美國。他們沒有錯亂的身分認同與國家認同。

中國國民黨編造六十年的國家謊言,造成今日台灣人民國家認同的錯亂、憲政體制的混亂和政治紛爭的永無休止,也造成「國不成國」的困境。我們的現在和孩子們的未來,都被困在其中動彈不得。

徹底終結台灣最大詐騙集團

紀伯倫在《先知》一書中寫著:「如果不是你們自己的自由之中殘存著暴政,在你們的驕傲之中隱藏著羞愧,一個暴君如何能統治一群自由而驕傲的人民?」

我想問的是:一個領土主權認知如此錯亂的總統,怎麼有資格統治一個國家?一個昏君如何能統治一群自由而驕傲的人民?一群自由而驕傲的人民,如何能忍受自己的國家「國不成國」?我們真的是自由而驕傲的人民嗎?或者只是逆來順受、懦弱投機的奴化之民?太多的疑問,太多的不正常,每天都在台灣上演,而我們依然視而不見。我們能稱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嗎?

所以,讓我們重新回到公民第一課吧!如果你和我一樣,願意在這塊土地上,重建一個名叫「台灣」的國家,做一個負責任的、自由而驕傲的台灣公民,那麼我們最重要的公民第一課,就是:徹底拆穿虛假的「中華民國」神話;徹底終結台灣島上最大的詐騙集團─馬英九和中國國民黨吧!

唯有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的謊言統治徹底瓦解,讓一切回歸真實,台灣才有可能脫胎換骨,開啟百年維新之治,建立一個以「台灣」為名、名副其實的新國家!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祭過孔仲尼先生,送走國民黨的黨製「國慶」,即將接踵而來的是「台灣文化日」。何謂台灣文化日?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蔣渭水等先賢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推動文化啟蒙運動。二○○一年恰逢文化協會成立八十週年,在北社的推動下,當時扁政府訂每年十月十七日為「台灣文化日」。

當年台灣文化協會的啟蒙工作,對於台灣人的「知識的營養不良症」,以及愚昧迷信、封建殘餘,都提出相當嚴厲的反省與批判。甚至連日本當局要恢復歌仔戲時,文化協會仍以歌仔戲粗俗封建為由而加以反對。其手法或許失之過激,然而反觀今日,為了因應國民黨長期實施的「去台灣化」政策,有志之士雖然致力於台灣的本土化,可是在「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的美名之下,卻出現許多盲點,甚至走火入魔。其中充滿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殘餘、怪力亂神的迷信、「前近代」的性格,甚至迷失台灣的主體性。信手拈來舉些實例:

每逢歲時年節、中元普渡、媽祖遶境時,燃放鞭炮、焚燒冥紙(金紙、銀紙),這種製造噪音、污染空氣、浪費資源的行徑,無異是「人鬼神聯手破壞環境」,到底發揮了什麼台灣文化?

有民間本土學者及電視台節目在推崇「鬥春雞」的民俗活動,兩隻雞打鬥得血淋淋,旁觀民眾則鼓掌叫好。如此虐待動物,殘暴不仁,是啥台灣文化?

有綠營執政的縣市長,也在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的美名下,穿著中國古代禮服,為青少年舉行「成年禮」。這根本是中國古禮的移植,哪是什麼台灣文化?

中國的文化不是不能吸收,端視其內容而定。但是如果像「八家將」和「宋江陣」,我就忍不住想多說兩句。

八家將即「家將陣」,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藝陣。「家將」是指神明的部將或隨侍,一般八家將是指甘、柳、謝、范四大將軍,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大神。眾家將的任務是隨主神出巡,協助捉拿妖魔鬼怪。由主神下令,文差神接令、武差神傳令,謝、范兩位將軍負責捉拿罪犯,甘、柳兩位將軍負責刑罰,四季大神負責拷問罪犯,文判官製作口供筆錄,武判官押罪犯。如此看來,這八家將根本就是陰間的司法警察。最值得注意的是,八將所持的刑具有枷、鎖、虎牌、火簽、釘槌、大刀、虎頭閘、釘板,全都是用來刑求逼供或蹂躪身體的刑具!一個崇尚人權的現代國家,需要強調這種刑求逼供、殘害身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嗎?更值得擔心的是,現在許多國中生、高中生,依附在神壇跳八家將,影響學業不說,其中有淪為幫派,吸毒滋事者,讓警方頭痛不已。台灣文化發揚至此,真是諷刺!

至於宋江陣,係以中國水滸故事為藍本的民間信仰現象。那是法治不彰、官逼民反的專制時代的產物。宋江陣表演內容又以拳術器械為主,其所持兵器有藤牌、躂仔、單刀、雙刀、鉤、叉、齊眉棒、雙斧等。現在許多國小、國中都組有宋江陣,讓學生拿著這些兵器耍弄,到底發揚了什麼台灣文化?

看了以上這些怪力亂神,我忽然想起我們泰雅族連夫妻吵架都可以用唱歌來對罵,何其文明!至於我們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那更是我們台灣獻給世界的天籟之聲。

(作者李筱峰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本文同時收錄於http://www.jimlee.org.tw)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為了一頭豬,讓客家義民節聲名大譟,熱烈的討論從文化層面延燒到政治面向,也吸引了不少人指名要看「總統豬」。但是,義民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豈不更值得我們關心。

要了解何謂義民文化,得先認識什麼是義民。義民爺是何許人?義民廟正廳一副對聯,給了個明確的答案:「本是負荷鋤已得嘉名榮一字.即此忠肝義膽方能血食耀千秋」。國策顧問林光華解釋道,「簡單的說,義民爺就是我們大家的祖先,他們本來是負耒荷鋤、開闢這片土地的拓墾者,因保衛家園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

義民的義膽忠心、保境安民之舉,獲得後世客家子孫的景仰,除了在台灣各地立廟供奉,並於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開始,舉辦春秋二祭,其中中元祭典改由十三大庄輪值,至一九七六年增為十五大庄。此外,別具特色的「奉飯」祈福,更能表現出義民爺與客家人之間的親近。

◆奉飯習俗延續二百多年

奉飯在書面資料上稱「奉饌」,簡而言之便是用飯菜祭拜義民爺。研究客家文化學者邱彥貴對於為何不用敬奉神明的「牲」,而用敬奉亡故親人的「飯」,有著獨到的看法。「奉飯儀式可能是觀察信徒態度,或是討論義民神格的一個關鍵之處。在義民信仰中,信徒對其所尊崇的義民爺行奉飯之儀,事實上是一種最基本、日常性的宗教行為。」

這項延續二百多年的奉飯習俗,起源於義民爺出征前,鄉民會挑擔供應酒食,以壯聲勢,同時征戰途中挑擔供應飲食,藉以慰問。戰爭結束後,對於戰亡的義民建廟祭祀,每年祭典時仍沿襲「奉飯」的習俗,以表追思。時至今日,桃竹苗地區還有輪流每天為義民爺奉飯習俗,這無疑是義民爺與客家人關係緊密結合的最佳表徵。

至於義民廟的傳統中元祭典,從農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八月十五至十七日)共持續三天。先是十八日下午在廟前「豎燈篙」,用意在招請各地的孤魂野鬼前來享用祭品。燈篙豎完後,晚上便要將「大士爺」安置在廟門口。大士爺俗稱鬼王,主要工作為掌管眾鬼,公平分配普渡的祭品。而十九日的「放水燈」,目的在於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危害人間。

◆義民之祭香灰隨風紛飛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祭典活動高潮,廟方依循古禮舉辦祭典,在客委會主委葉菊蘭、客家大老吳伯雄、新竹縣長鄭永金與廟方人士行三獻禮(獻花、獻果、獻酒)後,由祭典委員會總爐主鄭熙寧恭讀祭文。廟堂香爐中插的線香,香灰隨風紛飛,在肅穆的氣氛中,不禁令人感到義民爺的神靈就在周遭似的。

廟裡隆重的儀式,表達對義民爺的無限崇敬,廟外也以熱鬧滾滾的慶祝方式普渡中元。廟前廣場上一字排開的神豬、神羊,精心打扮後,裝置在色彩繽紛、配上各色燈光、掛滿了金牌的豬羊架,頓時只覺得一陣眼花撩亂。

令人目眩的不只是近三十隻的神豬而已,電子琴花車辣妹的清涼秀,在豔陽高溫下到底是名副其實的「清涼降溫」,還是令人血脈僨張險些暈倒,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新竹縣縣史館籌備主任林柏燕認為,「這些花車小姐其實還滿節制的,因為在神明面前,誰也不敢太過火。」他半開玩笑的說,「太過份的話回去可是會鬧肚子疼的。」

奉飯也好,敬奉神豬遭非議也罷,為了熱絡場面請電子花車助興也無所謂,這一切,只是為了表達對義民爺的敬意。「義民廟承傳千秋香火,中元節祭拜萬世祖魂。年年熱鬧、代代相傳,保衛鄉土、義民之魂。」林柏燕做的「義民魂」這首詩,便是客家人對義民爺永遠不變的信念。

◎義民信仰緣起

■致力研究客家文化的學者邱彥貴在<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一文中,有完整的說明: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十二月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凡三千人,即所謂義民軍。

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二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戴禮成、財成同意,以其父戴元玖之名獻地,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

其後乾隆特頒親筆「褒忠」以為獎勵,林先坤等人並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祭祀。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動土,五十五年落成竣工,此即義民廟之軔始。其後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由這二度民變事件中犧牲的義民,構成今日包含枋寮與苗栗等地,北台灣客屬「義民信仰」的緣起。(林依蓉)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王崑義為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專書著有《台灣安全的拱心石》(合著)、《中共對台輿論戰》、《城鄉裂變與中共的農村改革:結構制度與國家》。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2008/09/08 00:21)

王崑義

北京奧運會舉辦開幕式以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接受台灣媒體的訪問時說:「執政黨政治代表人物在中國的行為,應該特別注意,勿讓人感覺台灣與中國分不清,且有台灣是中國的附屬感覺,很多民眾看到電視的畫面,感覺不是很好」;隔一天她又在台灣的「中國時報」上寫了一篇文章,把北京奧運比擬為「納粹奧運」,一時之間讓人忘了今夕是何夕。

蔡英文為何看到奧運開幕式的感覺,跟連戰等人看到的是「兩岸中國人、中華民族的共同盛事」、「終身難忘」的感覺會有那麼大的差距?是意識型態拉大了人們的距離,還是民族認同造成民進黨人無法跟北京站在「同一個世界」,做「同一個夢想」的緣故呢?這個問題我問過不少民進黨的知識菁英,但沒人能夠說出合理的答案。

●民進黨人的內心世界

當然,要了解民進黨人的內心世界確實很難,這也難怪大陸的台灣研究前輩李家泉要在中國評論網路版上寫下他有一個「綠色交友夢」的評論,表達了他希望跟台灣綠營人士多多交往,以便解開他們的內心世界之謎。李家泉研究台灣一輩子,過去接觸過台灣綠營人士的機會應該不少,但臨老都還有個「綠色交友夢」,顯見既使研究再多的台灣,他應該還是沒弄懂綠營人士的想法,對大陸一般民眾來說,那就更是處在「兩個世界」之遙了。

事實上,要了解民進黨人的內心世界並不難,理解三個問題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難題,其一是被迫害的想像,其二是政治權力的爭奪,其三才是想要建立本土生活情境的期待。

就第一個「被迫害的想像」來說,從二二八事件以後,台灣的本土菁英幾乎遭到國民黨的蔣介石政權迫害殆盡,讓台灣的知識菁英在「光復」之後有很長的斷層期,這也是民進黨人對蔣介石極盡厭惡之因。當然,二二八事件也是造成外省人和本省人的「民族情感」被嚴重割裂的主要因素,所以,如果沒有國民黨在二二八事件中屠殺本省菁英的殘酷歷史記憶,就不可能延續以後凝聚民進黨人反國民黨的力量。

特別是在二二八的歷史記憶還未消除之際,蔣介石政權在台灣又實行「白色恐怖」的統治政策,雖然「白色恐怖」是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均遭到同樣的迫害,但因有二二八的因素,使得本省人對蔣介石政權更加戒慎恐懼。在「白色恐怖」那一代的本省子弟,幾乎都是被告誡不要去碰政治,甚至連在大學中學習政治也是一種禁忌。

這種情況就造成當時敢去念政治的人,就存有準備去「搞革命」的破釜沈舟心情,跟國民黨世家子弟去念政治是為了準備「接班治國」的想法是有很大的差異。就舉一個例子來說吧,一九八0年代我在念東吳大學政治系的時候,剛好碰上黃爾璇教授被國民黨以政治因素解聘的事件,當時我們同學去慰問他,他就說過他念政治系早就有這種心裡的準備,所以他在日本東京帝大留學時,就已經跟各國的反對派學生學習革命的理論與反抗獨裁政權手段。

就因被國民黨的政治迫害,黃爾璇後來變成民進黨的創黨秘書長,不只民進黨的黨綱、黨章是出自他的手筆,民進黨後來的發展也是他幕後一手擘劃而成。因此,國民黨解聘了一個黃爾璇,卻促成後來一個民進黨的出現,這似乎是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的輪迴,應該也算是一種歷史的因果吧!

民進黨人的內心世界就一直存在著這種被迫害的想像,既使阿扁執政八年,國民黨也沒有扮演一個「忠誠的反對黨」,他們不斷的利用媒體、群眾運動、貪腐集團的污名化,以及掌握多數國會肆意對阿扁政府進行杯葛的舉動,就讓民進黨人被迫害的意識更加瀰漫,透過這種被迫害意識的蔓延,民進黨人不只把它擴延到中國大陸的身上,甚至把「中華民族」的感情也一起割裂了,這也是造成民進黨人會「反中」的根源。

再就第二種「政治權力的爭奪」來看,台灣的政治設計可以說是「贏者全拿」的制度,在經過幾次的修憲以後,政治設計不但沒有「雙贏」或「共贏」的機制存在,甚至已經淪落到「你死我活」的境地,這就讓台灣政治權力的爭奪要比一般民主國家更為慘烈。在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環境中,二000年阿扁獲得政權時,雖然他曾經想作一個「全民總統」,但延續到二00二年的八月三日「一邊一國」提出以後,阿扁為了維護政權,不得不放棄「全民總統」的期望,回歸到綠營這一邊。

二00三年下半年提出「正名」、「制憲」的口號以後,阿扁更是徹底的轉向深綠的世界,一直到二00四年以「兩顆子彈」當選以後,阿扁想再當「全民總統」的希望已經徹底的絕滅。當然,阿扁放棄當一個「全民總統」,也意識著民進黨要跟大陸共存的希望也就此破滅,此後阿扁不斷的挑起「反中」的情結,不過都是為了維護政權的手段而已,他的內心是否真的「反中」,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法說個準。

在這種「贏者全拿」的制度設計之下,不只阿扁無法實現作為一個「全民總統」的夢想,馬英九上台以後,也面臨了同樣的困境。他原先想釋出幾個政治職位給綠營人士,結果一開始選擇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就遭到國民黨人的強力反彈。一直到八月初馬英九決定把阿扁的國務機要費機密註銷以後,馬英九想當「全民總統」的夢想大概也就此結束了,想來馬英九的「全民總統」之夢似乎比阿扁要短暫許多,所以可以預見的,未來馬英九的總統之路,在藍綠重回鬥爭場域之下,恐怕不會走得比阿扁順利。

當然,台灣藍綠的政治鬥爭不只存在一般性的政治職位,在學界中的鬥爭也一樣慘烈。原本在綠營人士的觀念裡,大學都是國民黨家裡開的,只要沾染一點綠色色彩,在學界幾乎隨時會遭到排擠,甚至可能因此遭到丟掉飯碗的命運。莊國榮被政大排擠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東吳大學政治系的徐永明放棄原先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助研究員的「鐵飯碗」,跑到私立的東吳大學任教,也是因為他的綠色色彩在中研院無法升等副教授有關。

也因學術界不斷上演著權力鬥爭的戲碼,使得台灣的學術界很難出現「大師級」的人物,大多數的學者要嗎不是作個乖乖牌,卻缺乏創新價值的學者,以便永保飯碗無殃;要嗎就是全心去搞政治鬥爭,這也是另一種保有飯碗之道。這種情況在法政的學界更是激烈,所以以法政學者為主的綠色知識社團,他們激進的程度似乎超過政治界許多,這也是在民進黨休養生息的階段,綠色知識菁等不及要率先發動「八三0百日怒吼、全民站出來」嗆馬的原因。沒有共存共榮的知識界,鬥爭起來的狠勁,絕對要超過政治人物的鬥志。

就因知識菁英鬥爭的狠勁要超過政治人物,相對的知識團體的約束力量也超過政治團體,這種情形就造成大陸許多台灣研究單位想邀請綠營學者過去訪問,但有意願或者敢明目張膽過去交流者幾乎是鳳毛麟角,因為他們只要往大陸跑,十之八九會被團體視為異端,既使沒被「警告」,大概也會受到團體內異樣的眼光看待,這當然也是李家泉難以實現他的「綠色交友夢」的根本因素。

再說第三種「建立本土生活情境的期待」,在綠營的眼裡,他們不是沒有看到中國崛起的景象,只是在缺乏親身的觀察與交流之下,他們對中國崛起的意象倒是充滿著恐懼與排拒的心理,擔心兩岸過多的接觸,將破壞台灣美好的生活情境,這裡面包括民主的政治生活、富裕的經濟生活環境,以及和諧的社會交往關係。

當然,民進黨人對中國的崛起產生恐懼與排拒的心理,問題也不必然出現在他們身上。過去大陸把許多綠營人士列為「黑名單」,阻絕他們想到大陸交往的機會,綠營人士既使想跟藍營人士一樣在兩岸之間來來往往,恐怕也難。所以不了解才是造成恐懼的原因,不交往也是造成情感無法建立的因素,這也是綠營人士觀看北京奧運開幕式,無法跟大陸民眾一起感動的原因。

因為對中國大陸不了解所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果再拿謝長廷競選總統時所說的話,就更為清楚其中的因果了。當時謝長廷批評馬蕭推動「一中市場」將使台灣的「男人找無工,女人找無尪,小孩送去黑龍江」,他也批評說如果兩岸實現「一中市場」,台灣的公園將充斥大陸來的盲流與乞丐,甚至連綠營也出現特種行業將被大陸的女性給佔據的說法。

謝長廷的話或許有些危言聳聽,但台灣底層社會的人民卻是深信不疑,甚至連綠營的知識社群也一樣是這麼認為。這個結果是讓他們擔心台灣「本土的生活情境」將因跟大陸的深度交往而變質,因此,他們總是想方設法的找出各種反對跟大陸交往的理由,極力排擠台灣跟大陸建立起任何的交往關係,這也是構築綠營知識社群「反中」的「心理長城」。

●綠營新生社團的分類

了解綠營「反國民黨」、「反中」的成因之後,那麼綠營中的新舊社群,又該如何分類與分辨他們之間的差異呢?我們就把他們分別為「派系」、「社」、「會」或「學會」等三種不同的型態來分析。

第一種類型的「派系」。「派系」是傳統中國政治運作最重要的組成要素,也是蔣介石到台灣之後能夠穩定政權的最重要力量。而「派系」通常是要有一個「家長式」的領導者,他有足夠的權威對派系成員進行權力與利益的分配。

蔣介石到台灣以後,他就以地方派系掌控台灣的地方權力,作為鞏固他在台灣的統治基礎。早期的台灣每一縣市幾乎都存在兩個到三個以上的地方派系,有的是國民黨刻意製造,有的是因反對國民黨統治,透過參與地方政治職位的選舉,而逐步凝聚成可以對抗國民黨力量的地方派系,比較有名的當然是在台灣南部的高雄縣「余家班」和嘉義市的「許家班」。

國民黨為了控制地方派系,便在政治職位的選舉上支持親國民黨的派系,如縣市長、議長的選舉,以及給予地方經濟利益的特許經營,如地方信用合作社與客運路線的分配。但對反對他的派系動輒施予停職、入獄的處罰,如高雄縣「余家班」的大家長余登發幾次選上縣長,也幾次被因故停職,最後並以一個莫須有的「匪諜案」將他入獄。

民進黨內的派系就是受到台灣地方派系的影響所造成,許多民進黨內的派系領導者都跟台灣地方的反對派系有關,所以當他們逐步在民進黨內嶄露頭角變成「天王級」的人物之後,也以「家長式」的身份組合成新派系,類似新潮流系、美麗島系、以及後來的扁系、謝系等。由於民進黨內遍佈派系,後繼者想在民進黨內有所發展,如果只是一隻「孤鳥」很難成事,所以他們不得不加入各個派系,甚至還要為派系拉進許多的「人頭黨員」才能生存,這也是造成民進黨派系鬥爭沒完沒了的因素。

第二種類型的「社」。在綠營中的「社」跟日本的「株式會社」一樣,是一種「組合性」的社團,也是受到日本影響最大的社團,他們比較具有「武士道精神」,所以內部的凝聚性較高,團體的約制力量也相當大。而這類型的「社」可說是綠營中正統的「獨派」,他們包括台灣社、北社、中社、南社與東社等晚進成立的知識社團,成員大都是以大學的知識菁英為主,其中尤以「台灣社」的秘書長羅致政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他們成立「社」的目的跟民進黨內的派系不一樣,派系的屬性是為了爭奪政治權力,但知識社團的屬性卻是為了要宣揚理念而成立,所以這些掛上「社」的知識社團,大概都是一般所俗稱的「台獨基本教義派」。

當然,「台獨基本教義派」會廣泛的受到日本的影響,主要還是在二二八事件之後,許多被蔣介石迫害的本土菁英後來都跑到日本發展,他們接受日本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相信不學習毛澤東以武裝革命來推翻蔣介石政權,根本就無法建立起台灣人的政權,這方面早期在日本發展的史明所寫下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幾乎就是一部台灣人跟殖民主義者之間的「武裝鬥爭史」,這部歷史也已經變成台獨基本教義派的「聖經」。所以,在台灣的綠營社團,只要是受到日式台獨影響者,他們就傾向於走「基本教義路線」,也主張要以「武裝鬥爭」(街頭的激進抗爭)來對付國民黨的「賣台」舉動。

所以,八三0由「台灣社」率先發動的「嗆馬」大遊行,他們開始發動時就力捧幾乎已經是半個日本人的辜寬敏當龍頭,這裡面就是隱含著要以日本武士道精神站出來「嗆馬」的意思。他們不在乎民進黨是否會支持他們「過早」的出擊行動,也不想在該次的大遊行中讓民進黨作為主導者,這是因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知識社群一直認為民進黨執政的失敗,是因對國民黨過份妥協的惡果,如果阿扁執政時敢把類似邱毅那種「造亂者」抓起來,就不會淪落到今天被國民黨「追殺」的困境。

同樣的,也因這群以「台灣社」為主力的知識社團率先站出來「嗆馬」,這就迫使原先主張要以理性的態度來批評馬政府施政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不得不轉向也要開始「不理性」起來。事實上,民進黨執政的時期,國民黨沒有理性的對待阿扁,他們同樣可以讓馬英九以高票當選,所以綠營的「社」團,也不相信民進黨理性批評馬英九,就能夠取得人民的支持,特別是在面對馬政府無能的表現之下,綠營唯有勇於站出來「嗆馬」,台灣才有希望,人民才會回頭支持綠營的重新執政。

第三種類型的「會」或「學會」,他們大致是比較鬆散的學術組織,意識型態的取向也不像「社」之類的團體那麼堅定,所以一般又稱這類「會」或「學會」是「台派」的團體。當然,「台派」和「獨派」可以通稱,但如果要嚴格的把他們加以區別,主要在於「獨派」是堅定認為台灣只有獨立的一個選項,但「台派」卻接受阿扁主張過的「獨立、現狀、統一」都可以接受的三種選項。

也因為「台派」和「獨派」在意識型態上有所差異,所以「獨派」的知識份子為了做區別,他們就把組織稱為「社」,不跟「會」或「學會」混淆。在民進黨失去政權以後,台灣的「社」是以辜寬敏作為精神領袖,這當然跟民進黨五月份選黨主席時有關,當時民進黨內的新潮流系支持蔡英文,讓這些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社」看到民進黨的軟弱,所以後來才會向支持有濃厚台獨傾向的辜寬敏。

而綠營中的「會」或「學會」卻以呂秀蓮為領導者,呂秀蓮在擔任副總統時就成立了「台灣心會」、「國展會」等學會組織,後來又跟綠營中比較鬆散的學會結盟,使得這些學會也逐漸變成一個有力量的知識社團。特別是八月初「台灣社」主動發起「八三0嗆馬」遊行之後,呂秀蓮也開始動了起來,八月八日趁著北京奧運開幕當天,以呂秀蓮為主的台派學者就串聯十多個學術性社團及智庫籌組「捍衛台灣論壇」,這些社團包括國展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台灣心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台灣戰略研究學會、台灣安保協會等十多個團體。

而這個新組合的「捍衛台灣論壇」,主事者除了呂秀蓮之外,最重要的幕後領導者就是在綠營中頗為知名的施正鋒,他既是「國展會」的董事長,也是東華大學民族學院的院長。

●民進黨劍指何方?

寫到這裡當然該回到我們的主題了,七月份當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中宣布「民進黨已經站起來了」之前,謝長廷在先前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出要「拔劍再戰」的話,不料謝長廷想要「再戰」的興致,卻被阿扁的一句「天王不擋路」給壓了回去。

阿扁會壓住謝長廷的「再戰」意志,以他執政八年的經驗,他當然看得準當前台灣政治發展的趨勢,他的意思顯然是知道民進黨想要再起的力量,已經不在「天王」這一代,力量其實已經逐步移轉到新生的社團身上,這一點台聯黨主席黃昆輝也看到了,但他比阿扁看得更準確的地方,就像他在八月初接受台灣的「自由時報」訪問中所說的:「現在蔡英文當主席,其個人比較溫和,媒體關係良好,聲望支持度不錯,但是民進黨的支持度卻未同步提升,這代表要有新的力量來幫忙,與民進黨、台聯的力量共同結合起來,為代表本土價值的政權催生,重新再站起來」。

事實上,蔡英文的軟弱卻是綠營知識社團的普遍共識,面對馬英九的無能與柔弱,民進黨如果只寄望蔡英文來帶動民進黨重新站起來,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綠營中必須有新生的領袖來真正推動民進黨的再起。當然,要找綠營中的新生力量,在民進黨的「派系」內除了蔡英文之外,放眼望去似乎沒有再更適合的政治人物,畢竟他們不是背負著阿扁失去政權的十字架,就是被黨內的派系相互牽制住,大家都已經動彈不得。

那麼未來綠營中可能出現的「真命天子」又在哪裡呢?許多人其實已經在遙指「台灣社」的秘書長羅致政,以及「國展會」的董事長施正鋒,唯有他們能夠以新生力量把「社」和「會」兩大聯盟結合起來,並以知識菁英作為民進黨內新生的主力部隊,民進黨也才有真正站起來的機會。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現代」思潮留下來的教訓之一,就是要破除對於「宏大敘述」的迷思。宏大敘述(英文為grand narrative)用口語來說,就是(華而不實的)大道理、大場面,就是「霸權」。在第一世界國家,被質疑的宏大敘述包括「民主」、「科學」等等「真理」、「普世價值」(加上引號,表示這些大道理都可能是歪理)。在第一世界之外,歐洲中心主義和大美國主義已經飽受批評。在台灣,就連沒聽過「後現代」的人也熟悉「大中國主義」,而且知道「大中國主義」是個具有負面意涵的詞彙──大中國主義就是一種宏大敘述。

 宏大敘述的問題重重,問題之一是:它的大尺寸讓人目炫神迷,因此讓人失去了想像力和信心。因為失去想像力,於是人們忘記在大尺寸之外,仍然有很多小敘述(小道理、小場面等等)值得關注;因為失去信心,於是人們一看見大就害怕,忘了小也有小的價值,甚至比大更有價值。這番話並不抽象:只要對應一下「大中國」VS.「小台灣」,就顯得具體了。(當然,小台灣也可能──或是早就已經──膨脹為「大台灣主義」,成為另一種宏大敘述。)

 這一陣子,大家最執著的宏大敘述就是北京奧運。誠然,我們也都在開幕式看見宏大敘述的極致:要場面有場面,要缺點有缺點。開幕的缺點,正好就是宏大敘述的缺點:為了粉飾太平,讓天衣得以無縫,所以在場內造假(假歌聲等等),場外打壓各種異議人士和國際記者,甚至設置防恐飛彈──由此可見,如果不是頻頻出招,宏大敘述就有破功的危險。宏大敘述根本不是無敵的,而是脆弱的,極需保護的。

 我無意批判京奧,畢竟它自己曝現的缺失已經紛紛披露了。我比較在意的是,我們在面對宏大敘述(如京奧,以及各種大□□主義)時的態度。我們一看見宏大敘述,就要腿軟跪地嗎?一看見宏大敘述,就要很潔身自愛,轉身就跑嗎?

 正因為宏大敘述充滿小孔,並非真的包山包海,所以我們不該對宏大敘述全然信賴,同時也不必完全恐懼。全身投入宏大敘述,和全然規避,看起來像是兩個相反的動作,兩者卻又十分相似:都是自廢武功,讓宏大敘述死死卡住我們的進退路線。中國雖大,卻不乏讓人見縫插針的孔穴。

 此外,京奧果真像想像的一樣宏大嗎?對世界上某些國家來說,或許真的宏大;在其他國家卻未必。在美國,在京奧大拜拜還沒閉幕之前,京奧新聞已經被擱在媒體邊緣。就算在「中國熱」的全球化時代,主流美國媒體還是更在乎美國自己的宏大敘述──兩大黨的總統選戰。所謂「夸父逐日」的偉大聖火,「萬國歸朝」的場面,在美國的土地上來看,竟只是遙遠的一場舊夢。

萬國朝宗(♡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餘年來,台灣高喊建設「亞太營運中心」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只因李、扁兩位前總統口是心非,將兩岸互動的大門愈關愈緊,從根本扼殺了一切成功的機會;因而從當初如雷貫耳、氣衝牛斗的氣勢,再而衰、三而竭,到今天儘管馬蕭團隊勝選,終於開啟兩岸之間鬆綁、開放的大門,卻是時移勢易,國內外專家與業者早已失望而去,亞太營運中心不僅喊得有氣無力,有時甚至聽來像個笑話。

海峽另一邊,20年前大批跨海找尋第二春的台灣企業,不僅因緣際會,將在台灣已成明日黃花的一身絕技再度盡情施展,爭取到不敢夢想的絕佳機會,而且挾台灣 30年淬煉到爐火純青的加工出口技術,運用對岸似乎取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創造出舉世最低廉的高品質加工出口品,為中國大陸創造出連年高速增長的出口額,賺取豐厚外匯之餘,還成為帶動這一列舉世最夯火車頭的主要力量,使中國大陸能在短短20年之間和平崛起成為超級經濟大國;這一群台灣養成的精兵,著實功不可沒。台灣之所以敢做「亞太營運中心」大夢,正是因為有這一群加工出口業者繼續仰賴台灣中上游產業在原材枓、關鍵零組件上源源不絕的挹注,將台灣拱為亞太地區各開發中國家共同倚重的上游支援者。

但狡兔未死,功狗先烹;中共當局在經濟尚未進入正軌、中上游產業根柢未固之時,也要邯鄲學步,仿效日、台等國的故技,強要「騰籠換鳥」,幾項致命的絕招,如「勞動合同法」、「企業所得稅法」、外銷退稅打折乃至取消、土地與環保政策等,萬箭齊發,要一舉將做為大陸經濟命脈的加工出口業殲滅,以加速產業升級的步伐。奈何這種揠苗助長的粗暴手段,迎不來技術與資本密集的高階產業,反而讓大陸經濟在危殆的國際大環境中自招禍殃,其愚實不可及。

經過半年多的摧殘,上萬家加工出口台商已經慘遭毒手,剩餘者外有進口市場縮減、競爭對手環伺、獲利大幅縮小的威脅,內又深受成本大增、抗爭蜂起、勞動短缺的凌遲,也是苟延殘喘、元氣大傷。如今中共高層終於發現鑄成大禍、竭力彌補,奈何木已成舟、噬臍莫及,這一場大禍恐怕已難挽回。

就在此時,台灣經濟也突陷困境。國際大環境不利,本就傷及台灣對美、日各國的出口;但台灣出口尤其是出超的大宗,早就集中在大陸地區,而大陸對台灣的進口又決定於其加工出口業。因此我們對大陸的出口今年本已不樂觀,當居於樞紐地位的加工出口業橫遭重擊,台灣的出超勢必風雨飄搖。但一柱擎天支撐台灣經濟成長率的出超,一旦減緩,乃至轉為入超,如今年7月所見,我們的經濟成長就會立時化為泡影,甚至轉為負數。

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經濟成長弱似懸絲的台灣,與橫遭打壓、走投無路的台商,卻可以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創造一線新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重拾亞太營運中心的理念,但將之部分內化到台灣本身。

如果,天可憐見,一夜之間,在台灣地層嚴重下陷那一大片沿海廢地之側,漂來一個海島。只要在這個無人荒島上開闢加工區、通水通電、做好基本設施,就可將目前流離失所的成千上萬台商收容;容許他們從海外乃至大陸招募廉價勞動,不定基本工資、不限引進人數;讓他們大量運用台灣的專業人力設廠經營;從中上游產業進口大量原材料、零組件,經過加工製造,打著made in Taiwan的招牌行銷各國。則其勞動成本或許略高,但品質更加講究、與中上游的產業互動更有效率,軟、硬體更為優越,人才素質更為卓越,其售價會比在對岸提高好幾成,遠足以抵消勞動成本的差異而有餘。於是,憑著這個上天送來的禮物,台商大批回流、投資金額大增、基礎設施高度利用、各類人才出路大開、中上游產業不愁產品銷售無門、整體台灣出口可以立時回升;台灣與台商,都能得救。

上天當然不會賜我們一個海島;但將已經沉沒海平面以下的沿海廢地填土墊高、大面積規畫,劃為境外特區,跳脫既有羈絆,會勝過一個海外漂來的孤島不知幾許。只要政府有足夠的能力與魄力,從一個海島上可以獲得的利益在此處一樣都不會少。

但若這個政府仍在外勞引進人數、基本工資掛鉤、原住民5%下限等枝節上作繭自縛,那就一切免談!

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2008/09/02 經濟日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我堅定的信念,亦是我不變的立場。願神明保佑我眷念的台灣!

一、台灣主權最終歸屬,當屬全體台灣人民。

二、美日太平洋戰後,決定台灣地位歸屬,當屬最高法位階的國際法文件─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生效之「舊金山和平條約」。

三、該「舊金山和平條約」已將一九四三年「開羅宣言」與一九四五年的「波茨坦宣言」的意旨詳予研酌涵攝後簽定而制成。

四、該條約對戰後「台灣法定國際地位」已有完整性的規範。無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叫囂,台灣絕不是其領土之一部分。

五、美日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單獨軍事攻擊日本的台灣行動,是被列為「征服者」,或為國際法中所稱「主要佔領權國」。

六、蔣介石元帥只是接受麥克阿瑟「一般命令第一號」,而率「中華民國」軍隊暫時代替美軍軍事佔領台灣,只接受戰敗的日軍投降。其他擅自宣稱「光復」、強制變更國籍或其他改變「台灣主權」行為都是涉及「戰爭罪」,台灣人將來必須追究責任。

七、「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消滅,即喪失代表「中國」合法法人地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曾參與對日作戰。所以,歷史明載,兩者均無適法資格參與舊金山和平條約的簽署。「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國際間不折不扣的「流亡政府」。

八、「中華民國」憲法沒有包含台灣領土在內;從國際法上的規約秩序以觀,當然,台灣領土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牽扯。

九、美國的「一中政策」、「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就國際情勢及時代背景而論,應係美國經斟酌的「外交政策」,台灣人無須反對。

十、一九四五年迄今六十三年間,諸種客觀情勢、現實發展,美國對台灣的任何階段性重大措施與宣示,其跡象在在都顯示美軍至今還沒有結束「軍事政府USMG」對台灣地區的管轄權。因此,台灣仍非主權國家可比,也就沒有進入聯合國問題;但是,台灣人可以經由正確方略的抉擇「建立自己的國家」。

基於上述理由,我堅信台灣一直是美國管轄下的海外未處理完峻的領土;台灣人仍應積極奮起,在民主自決原則下,與美國等國際關係國經由和平措商協定,推動達成建國的歷史責任。

(作者曾任法務部長、大法官、司法院副院長)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六八年八月,美國民主黨在芝加哥舉辦總統提名大會。反戰人士早就號召群眾、搖滾樂隊和詩人,在街頭舉辦嘉年華並抗議越戰。但上萬名警察、五千名國民兵和七千名軍隊也嚴陣以待。前一年夏天,數十個城市的黑人貧民區發生嚴重暴動;六八年四月,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被暗殺,更引發一百多個城市的黑人區發生動亂。芝加哥市長對暴動下令不惜開槍格殺。

 結果是,在大會外的芝加哥街頭上,警察和抗議群眾激烈衝突,雙方在催淚瓦斯中打得頭破血流。被痛毆的群眾高喊「整個世界都在看」,成為經典名句。

 那是狂飆的六○年代中最暴力的街景,也為美國兩黨總統提名大會帶來歷史上最鮮紅的印記。除了那些鮮明的畫面在美國人的集體記憶中揮之不去,那次民主黨大會更深深制約了後來的政治軌跡。當時,最大的社會衝突是環繞著越戰和種族主義。

 六八年一月,越共發動春節攻勢,慘烈戰況讓越戰在美國越來越不受民意支持,但民主黨態度仍在游移。總統詹森因為越戰而放棄連任,但在八月提名大會上,最反對戰爭的總統候選人尤金麥卡錫未獲得提名,而是由副總統韓福瑞獲得提名。大選最後由共和黨的尼克森當選。

 越戰對美國人、對民主黨,都造成深遠影響。民主黨或所謂自由派陣營對越戰的分裂意見一直延續至今。例如有人認為面對外國嚴重內戰或面對種族屠殺,美國必須進行「人道主義」的介入;有人則認為美國不應介入任何外國戰爭。二○○三年的伊拉克戰爭就再度在美國左派中引起嚴重分裂。另方面,這個外交策略上的分歧,也使得國家安全議題後來一直是民主黨的罩門。

 種族矛盾更是當年美國社會的根本衝突。民權運動雖然通過重大民權法案,但不能解決黑人的憤怒。對於六七年夏天的黑人暴動,政府的特別調查委員會下了結論:「白人從來沒有徹底了解──而黑人從來沒有忘記 ──白人社會和黑人貧民區的出現脫不了關係。是白人社會創造了和維繫了黑人貧民區。」六八年後,種族主義繼續形塑美國政治,尼克森採取所謂「南方策略」,亦即利用南方白人選民對民權法案的不滿,來吸引原本支持民主黨的藍領和鄉村白人,塑造了此後共和黨的保守主義聯盟。

 今年在丹佛的民主黨大會,場外仍有反戰群眾的高聲吶喊和搖滾樂聲,但這次民主黨提名的是從一開始就反對伊拉克戰爭並且是黑人的總統候選人。他能為六八遺留下的歷史難題找出路嗎?

 事實上,即使歐巴馬有清楚的伊拉克撤兵計畫,但是民主黨的外交政策仍缺乏共識,尤其共和黨的麥肯正是標榜他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的優勢。歐巴馬能否說服群眾仍有待考驗。

 在種族問題方面,歐巴馬獲得提名當然是一大進步。但,六七年那份報告的結論似乎還是真確的:「美國有兩個社會,一個黑,一個白,是分開且不平等的。」幾個月前,歐巴馬的牧師引起的爭議就點燃了潛藏在黑白族群心中的深刻情結。而面對白人選民,歐巴馬未必能獲得民主黨白人支持。最近《紐約時報》就報導,南方的阿肯色州雖然是民主黨佔優勢,但歐巴馬卻勝算不高,因為這是南方最白的州,黑人只有百分之十六。

 六○年代民權運動、反戰運動與反文化對體制的巨大衝撞設定了美國後來的政治議程,尤其是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對立。歐巴馬曾說,他不像希拉蕊背負了那個時代的包袱,他可超越既有的政治對立。然而,縱使六八的狂烈與激情已過去,但遺留下的歷史課題都將是歐巴馬與民主黨無可迴避的。


1968 Democratic Convention in Chicago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94年11月施明德提出「金馬撤軍論」,13年後郁慕明則訴求非戰之區、和平之島,兩者論述基礎都在於兩岸政策越開放,才能帶來和平、發展與繁榮。只是這樣的主張勢必引發爭議,台灣能不能真的擁抱中立,不僅涉及長期糾葛的藍綠是否達成共識,也受兩岸競合關係牽動,更要面對國際強權合縱連橫的詭譎情勢,要真正實現,恐怕變數仍多。

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的戰略目標是反攻大陸,在威權時代,號稱60萬大軍,國防經費龐大無比,金門彈丸之地最高曾戍守10萬大軍,是當地居民的二倍。隨著逐漸民主化,國防預算的黑箱子也慢慢透明一些,國軍員額也開始做精實調整,但國防預算佔總預算歲出比例約16%,這還不包括動輒上千億的特別軍購預算。

另一方面,武器採購金額越來越大,弊案也越來越多,不平等條件也未見改善,可以說,龐大的軍備採購只是肥了軍火商和不肖的軍方人士,並未有效帶動後勤國防工業。同樣的情況也在行之有年的金援外交上,巴紐案、國務機要費案等都以秘密外交掩飾不法,順勢上下其手,台灣邦交國減少、但外交掮客口袋卻麥克麥克。

面對兩岸的新形勢,國防、外交政策確實有檢討的必要,休兵是必須也是不得不的調整,台灣現實上也沒有再硬碰硬的本錢。兩岸和平發展是趨勢,和平共榮才是生存之道,但降低國防預算事涉台灣安全,更是島內政治難題,但在和解的年代,國防部823砲戰50周年的紀念活動主軸都已經是「化干戈為玉帛、共創和平發展」,給兩岸的執政者和人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和具體策略,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2008/08/22 聯合晚報】


毋忘823,今天是50週年。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其始祖盘王(盘瓠)的盛大节日。瑶族是一个多族系的民族,本无全民族统一的节日。1984年8 月,各地瑶族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讨全民族统一的节日事宜,大家一致赞成以“勉”族系的祭祀节日跳盘王(或称为盘王)为基础,加以发展成为盘王节,并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盘王诞日)举行。1985年农历十月十六,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云集广西南宁,以联欢会的方式,欢度了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是由“跳盘王”发展而来的。“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歌载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娱悦盘王,并祈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关于跳盘王的来历,瑶族民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远古时有个皇帝叫高辛王,养有一只瑶族崇奉为“盘王”的本民族始祖。盘王节起源于对始祖的祭祀。据盘瑶民间传说,古时评王与高皇久战,难决胜负。评王召集群臣宣布,谁能获得高皇首级,将予以重赏,并招为驸马。诸将无人敢应征,惟独瑶族始祖盘护挺身而出,机智勇敢,渡过大海,提取了高皇的首级,为国立功。评王招其为附马,并封其为会稽王。盘王与三公主相亲相爱,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后来盘王不幸被羚羊抵下山崖身亡。其儿女们捕捉羚羊,以羊皮制成长鼓,击鼓歌舞,吊祭盘王。大化等地布努瑶传说,始祖蓝公助评王打败高皇,当了驸马,传下蓝、蒙、罗、韦等姓瑶人后代,后蓝公被羚羊所害。他的儿女们为报父仇,历经12年追逐才将羚羊捕杀,故每隔12年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蓝公始祖活动。
 
  节日期间,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盘王节的歌唱舞蹈活动,以唱盘王歌和跳长鼓舞为主。《盘王歌》是在会歌堂中形成的史诗,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瑶族诗歌总集。现在《盘王歌》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路和三十六路三种,每一路都有三千多行以上,总数共达到万行之多,篇幅浩长,内容丰富,涉及到创业、迁徙、耕山、狩猎、爱情、婚姻等方面。唱一部《盘王歌》,须七天七夜方能唱完。届时,由1—3对盛装打扮的未婚男女青年,在师公或歌手指导下唱《盘王歌》。师公助手则依歌跳起长鼓舞,表演盘王创业故事。其舞蹈可分为“盘王舞”、“兵将舞”、“刀舞”、“三元舞”等,其中以“盘王舞”最具特色。伴着长鼓声,舞者时而翻腾,时而旋转,时而跳跃,舞蹈动作大多是模仿劳动的动作,如开荒、播种、造林、伐木、狩猎等内容,动作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整个场面气氛热烈,给人一种山野般粗犷、奔放的感觉。跳“盘王舞”时,舞场四周悬挂盘王神像及“国泰民安”、“万代兴隆”等标语条幅。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問:「台灣人第一面奧林匹克獎牌得主是誰?」大家都會答:楊傳廣。錯!

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屆奧林匹克在柏林舉行,延續承襲希臘傳統,體育競技與藝文比賽同步舉辦,藝術競賽有繪畫、建築、雕刻、文學、作曲五個項目。東京奧林匹克委員會公開甄選五位作曲家參賽,四位教授級的日本人均落選,只有二十六歲、默默無聞的台灣殖民地二等國民江文也,以管絃樂〈台灣舞曲〉獲選,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日本人、台灣人,也是亞洲首位榮獲國際大獎的音樂家。

根據德國國立公文圖書館「奧林匹克.柏林大會正式紀錄」記載作曲比賽成績:歌曲組前三名皆為德國人;室內樂組從缺;管絃樂組金牌德國,銀牌同分兩位為義大利和捷克,第三名從缺,第四名則為日本的江文也。因為第三名從缺,就將銅牌頒給第四名。此銅牌和「得獎榮譽證明書」的獎狀,至今仍由東京遺孀珍藏著(見左圖)。

當獎牌從柏林寄到東京作曲家聯盟,卻遭受刻意淡化,因為參賽的四位日本人竟輸給殖民地小伙子,當然不好受,而議論著:「台灣舞曲沒啥技術嘛!只因東方風味引發歐洲評審好奇而已,江文也真是狗運亨通,第一號作品就得獎。」

江文也當然不服氣,把獎牌拿給報社朋友看,「東京日日新報」馬上於九月十三日大幅報導,刊登獎牌、照片及樂譜。「台灣日日新報」馬上跟進,隔天大幅報導,江文也一夕成名。

〈台灣舞曲〉唱片馬上由史托可夫斯基指揮,勝利唱片公司當做聖誕節特賣發行,管絃樂總譜封面亦以德、英、法、日文,做全世界發行。

國人聽〈台灣舞曲〉,都表示缺乏「四、月、望、雨」般台語歌謠的風格,殊不知「四、月、望、雨」歌曲係一九三七年以後才逐漸走紅,〈台灣舞曲〉卻是一九三四年的創作(原為鋼琴獨奏曲〈城內之夜〉,城內是台北今之城中區),江文也受到印象派及前衛風潮影響,十八歲暑假回台北實習,及一九三四年二度返台(一為環島巡演),立基於對故鄉的深情而寫作。西洋管絃卻以個人濃郁的台灣元素支撐,或許是他獲獎的主因吧!(作者為文建會江文也生平研究案主持人)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起「共和」我們大家並不陌生,因為我們的國家就被稱為「人民共和國」,但如果要問「共和」的真正含義,能說清楚的人也許就不多了。看過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朋友們說, 這部電視劇給他們上了一課。在今天《透視中國》的《禁片賞析》欄目中,《黃花崗》雜誌主編,《誰是新中國》一書的作者辛灝年先生,將和我們一起探討什麼是「共和」。


辛灝年: 孫中山先生在《走向共和》這部片子裡面說的非常好,「共」是什麼? 「共」就是天下是大家的嘛;天下人的天下嘛。因此整個國家都是人民的不為一、二人所有,也不為一二黨所有嘛。什麼是「和」?既然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麼管理天下的工作,治理天下的工作,那就由大家來共同來治理和管理的,這就是民主。所以「共和」就是民主建國嘛。

記者:我們注意到近兩年中國大陸出現了很多歷史題材的電視連續劇,但像《走向共和》這樣有深刻內涵的並不多。那麼《走向共和》的出現有沒有它的社會原因? 

辛灝年:當然有它的社會原因,因為自從鄧小平先生推動改革開放到今天二十五週年了。二十五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成就、問題和現在根本走不下去的狀況,使得人民對二十五年改革開放需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需要在經過了二十五的掙扎以後,去追尋明天的路究竟該怎麼走?政治改革還究竟能不能夠實行?共產黨推動的這場改革開放還能不能夠進行得下去?它最後的結局和命運究竟怎樣?就在這些問題成了社會問題,成為知識界、民間共同思考的重大現實政治課題的時候,一部表現晚清改革開放五十年的史詩電視連續劇出現了。

其實就像一個著名的西方史學家所說的那樣: 「任何一部歷史都是當代史」。雖然這個概念並不準確,但這個概念深切的表明了一個研究歷史,表現歷史的作家、藝術家、思想家、歷史學家,他如果對當代的生活沒有深切地理解和認識,那麼他對歷史的理解常常就會有一定的差別,或者是不能夠到位。那麼《走向共和》的編輯們是在今天中國大陸,也就是中共專制政權進行改革開放的歲月裡面拍出來的,一百年前的滿清王朝的改革開放的時代和事業。因此瞭解中國今天改革開放的狀況,對於理解一百年前晚清改革開放的狀況,是有相當的幫助的。所以這部片子在國內許許多多大型的歷史片當中,它之所以能獨豎一幟,那就是說它不僅把對現實生活的理解注入了對歷史的理解當中,而且也把對歷史的理解引發到了對於現實的認識當中,兩相結合使得人們感覺到這部電視劇不僅是寫那個時代的,好像它也是寫這個時代的。這才是有人說它借古喻今的一個根本原因。

記者:八九以後有一種說法: 如果孫中山不鬧革命, 清王朝通過洋務運動可以緩慢的走向君主立憲, 並且不用流血. 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 .

辛灝年:這樣一種看法和說法,否定孫中山革命,沒有這個革命大清朝就可以改革開放成功了, 中國就沒有了後來的革命、混亂、暴亂種種的歷史不幸的現象。我想我今天沒有必要從理性上和歷史知識上來解答這個問題, 我只想從電視劇《走向共和》裡面的具體情節來進行分析,因為這些具體情節所牽扯到的人和事都是完全真實的。

所有看過《走向共和》電視劇的人大概都不會忘記有這麼一個場面,那就是粱啟超要他的弟子徐錫麟回國加入清王朝的體制內,去推動憲政,幫助清王朝立憲改革。孫中山告訴他:清王朝的立憲是騙人的。 徐錫麟沒有聽, 拒絕了孫中山的勸告,回了國。而且在安徽巡撫恩銘的屬下做了安徽警官學校的校長,二品頂戴,夠大的官。可結果是什麼呢?他像許許多多當年在海外留學生一樣,用他的話來說,充滿著熱情,懷帶著熱情回到國內去支持大清朝的立憲改革。可是他在和安徽巡撫恩銘的一段談話當中,真的是恩銘一句話,他勝讀十年書。恩銘告訴他:立憲全是假的,抓權才是真的。恩銘告訴他:為什麼預備立憲要十二年?那是因為西太后今年已經有七十來歲了,西太后只要活一天,什麼三權分立;什麼立憲都是完全沒有可能的。這樣一些話如雷霆一樣震炸在徐錫麟的心頭,結果就是反對革命,希望進行和平政治改革,也就是立憲的徐錫麟,終於由一個保皇改良家,變成了民主革命家。就在跟恩銘談話的第二天,在安徽警官學校的慶祝的節日典禮上,他們起義刺殺了恩銘。然後他在被受審的大堂上說了兩句非常精彩的話。他說:凡是假立憲,必來真革命。為什麼?那就是因為他立憲是個幌子,是維護政權苟延專制統治的一個幌子。就像恩銘在朝堂上跟西太后所說的那樣我們只有拿立憲才能抵制共和革命;我們只有宣誓君主立憲,才能表示我們順應民心;我們只有拿著立憲這個辦法,才能夠保證大清朝- 愛新覺羅的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當時法國的報紙有一篇報道,評論清王朝立憲有兩句話非常精彩,可以說中國所有的歷史教科書中都引用過這句話。「清政府之立憲實乃清太后之愚民之術也,不過是愚弄人民而已,你用立憲來愚弄人民,人民一旦不被愚弄的時候,知道你是假的,當然就要推翻你。

其二,任何君主立憲的成功,都是革命壓迫下的結果。不是孫中山要革命就能夠革的起來命的,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歐洲之君主立憲,均為革命之所賜。改革、開放、立憲、憲政,不是人民可以求得來的,是在壓力下出現的。歐洲所有君主立憲國家,都是革命的壓迫和逼迫才產生的。一個民主憲政的結果都是從君主立憲,也就是君主對人民的讓步,慢慢的走向讓權於民,最後將全部權力讓給了人民.也就是從實君共和, 走向虛君共和。

一八九五年廣州第一次起義流產了,電視劇告訴我們開始了走向共和的第一步. 可是那個時候天下人都罵孫中山是江洋大盜。朝野上下用中山先生自己的話來說: 莫不罵余為亂臣賊子。可是為什麼孫中山的革命從朝野共棄一步一步的走向了為全民所共擁,並且終於走向了成功呢.他的道理就在於清王朝的政治改革是假改革, 清王朝的預備立憲是假立憲, 清王朝經濟改革的發展帶來的更大的成就是貪污和腐敗。所以不是孫中山要革命沒有給清王朝以改革開放的機會, 是清王朝自己沒有抓住時機進行真正的政治改革, 才給自己帶來了必然失敗和敗亡的命運; 才給人民不得不逼上梁山開拓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這才是歷史的真實雖然我並不希望它成為今天的真實, 但是很難說。

記者:那按您的說法走向共和是必然的?

辛灝年:必然的。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電視劇的編導們是用了心的,是懷揣著深刻的思想和認識的。

記者:我們看到中國官方媒體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中國是怎樣走向共和的》,批評電視劇《走向共和》。他們強調辛亥革命的成功是有限的,而中共一九四九年建立的共和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共和國。您對他們對電視劇的這種評價有什麼看法?

辛灝年:如果說清王朝的改革開放就像許多人評價的那樣從沒有電報電話有了電報電話;沒有火車汽車有了火車汽車;沒有工廠有了工廠;沒有民辦有民辦。那麼呈現著一片經濟改革的景象和成就。那麼辛亥革命就不簡單是沒有電話電報而有了電話電報;沒有火車輪船有了火車輪船;而是中國從來沒有過的國會在辛亥革命以後有了,中國從來沒有過的三權分立,在辛亥革命之後有了。中國從來沒有過的政黨政治,在辛亥革命之後有了。中國從來沒有過的法制在辛亥革命之後有了。中國近代史教科書,中共編的教科書上就說當時在北京國民政府民政部註冊的政黨就有八十六個。這本書介紹了政黨政治正在試驗之中,三權分立基本得到了維持,整個國家出現一片政治民主空氣濃厚,人人都能關心時政,人人都能向國家提意見,法制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處在一個非常好的自由的狀況。我們從電視劇裡面來看趙秉鈞謀殺了宋教仁,上海地方法院的法官可以昂然挺起胸地來通知國務總理趙秉鈞到庭受審。

孫中山所創建的中華民國也就是辛亥革命所創建的這個國家,人民在這個新國家裡面無論從思想到政治,到經濟到文化都充滿著自由。比如說思想上任何主義,任何思潮都能在中國被宣傳,包括西方那個倒退的馬克思主義。第二,辛亥革命之後到袁世凱復辟之前,人民民間所辦的報紙就有五百多份。袁世凱稱帝的時候正是五百多家報紙同一天「開天窗」,把袁世凱趕下了台。這種自由今天有嗎?如果今天有,還有毛澤東二十多年的殘酷的專制統治嗎?還有一九八九年鄧小平用坦克車機關鎗在長安街上屠洗血的六四嗎?還有江澤民直到今天為止的對法輪功的鎮壓嗎?就沒有了。第三,在經濟上,你看《走向共和》之後,我們看到經濟的發展極其迅速。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九年中國民族工藝的發展超過一九一一年前四十倍。一九一四年四月十五號,在上海成立了全國性的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它是一個沒有任何黨派、黨組進去的聯合會。這種自由今天有嗎?至於政治上多少政黨蜂湧而起,連袁世凱要復辟帝制的這樣一個人,他都不得不由粱啟超來為他組建一個統一黨,來和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抗衡。

不論辛亥之後中國出現過怎樣艱難反覆的情況,它都使沒有民主的中國開始走向了民主,不存在「共和」的中國開始走向了共和。四九年毛澤東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恰恰是把三十八年前即一九一一年所創立的這個共和國家所給予人民的思想、 政治、經濟、文化所有自由全部推倒,復辟了比辛亥之前晚清王朝都沒有可能的那樣專制和反動。因此四九年的共和國,恰恰是對辛亥革命所創建的那個真正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反動。 看完了《走向共和》之後沒有一個人會相信,今天我們是真正生活在「共和」的新中國。

******

二零零三年六月, 中共中央宣傳部, 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出通知, 明令禁止出售完整版《走向共和》的DVD和VCD. 不過沒有欣賞到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朋友不要著急, 由中央電視台,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五十九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DVD和VCD, 目前在海外市場有售。但請大家注意, 目前在市場上出售的, 四十二集和三十六集的版本DVD和VCD, 均為刪節版。

最後我們用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最後一集中, 孫中山先生的演講, 來結束我們今天的節目.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 這段演講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時曾被全部刪剪。

(《走向共和》第五十九集結尾孫先生的演講全文)

我知道,你們很著急。張勳復辟了,國會又開不成了。我們本來是共和國,可怎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了封建主義專制的東西,這個問題不解決,專制復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國就永遠是一個泡影。

共和的觀念是平等、自由、 博愛嘛。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各級行政官員都視法律為糞土,民眾仍被奴役著。民國應該是自由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是只有當權者的自由,權力大的有權力大的自由,權力小的有權力小的自由。民眾沒有權力,沒有自由。

民國應該是博愛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又看到的是什麼? 是只有民眾對當權者恐懼的愛,而當權者對民眾只有口頭上虛偽的愛。

民國更應該是法制之國,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行政權力一次有一次地肆無忌憚地干涉立法。你不聽話,我就收買你;你不服從,我就逮捕你。

那行政是什麼呢? 應該是服務於國民行共和之政。可民國六年來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一個打著共和旗幟的家天下。在這個家天下的行政中,我們根本看不到透明的行政程序,更看不到監督之制。那些行政官員是如何花掉民眾的血汗錢?民眾不知道那些行政官員把多少錢揣進了自己的腰包。你們不知道吧? 我也不知道。你們都知道司法是裁判吧,這個裁判的原則是什麼?是一部主權在民的共和國憲法。 可民國六年來我們根本沒有看到這麼一部憲法,就那部不成熟的《臨時約法》也一次又一次地被強姦。

對了, 我今天穿的這身衣服有點古怪是吧?連裁縫都說是很奇怪的。我要說這就是共和,這就是共和的衣服。 這邊我設計了三顆扣子,共和的理念就是平等自由博愛。這邊也有三顆扣子,民族 民權民生。那憲法呢?我發明了個新詞叫「五權憲法」。這裡裝的是立法權(分指中山裝的幾個兜),這兒裝的是行政權;這兒裝的是司法權;這三權你們都熟悉叫間接民權。我情有獨衷的是直接民權,要讓普通的民眾都有直接參政議政的權力。一個是考試權,我們要把考試權還給民眾,今後凡行政用人一定要經過考試,不管是誰。還有一個是彈劾權沒地兒裝了。不急, 不急,裝在這兒(內兜)。為什麼要把彈劾權藏在裡面呢?因為它是民眾的殺手。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然殺出來彈劾你。

我孫文此生啊,沒有別的希望,就一個希望,那就是讓共和不僅是一個名詞一句空話, 或一個形式,要讓它成為我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讓它成為我們牢不可破的信念。

透視中國網址:http://ntdtv.com/xtr/gb/aProgPage.jsp.prog=13

透視中國信箱:insidechina@ntdtv.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臺灣的一些政治勢力,在共產黨的種種的「統戰手段」之下,種種的「兩手革命」之下,爲了爭奪臺灣的權力,不惜把自己的歷史和光榮擱置在一邊。去中國,去大陸,去北京,上人民大會堂和瀛台,去迎合胡錦濤,迎合共產黨。大陸人民看了會心里怎麽想啊?連戰第一次去大陸,大陸人民在南京夾道歡迎,那個陣勢是共產黨做出來的,可是每個人臉上的那種表情和眼淚,可不是共產黨擠得出來的呀,那是發自內心的。可是沒想到迎回來的,不是他心中的國民黨啊。兩年過去了,大陸人民很快就明白過來了,你們回來不是爲我們哪。你們回來一不敢講三民主義;二不敢講中華民國,三是連戰居然不敢說自己做過中華民國的副總統,卻說“我在臺灣也負過一點政治責任”……。大陸人民不傻呀!

所以,今天在中國大陸漫流著的第二個對臺灣的情緒,就是希望臺灣的民主能成爲全中國的民主,期望臺灣的民主模式能夠在全中國蕩漾開來。厭惡臺灣的形形色色的、各種各樣的親共勢力在出賣臺灣的同時,助共爲虐,阻擋中國大陸人民對民主的追求──萬難的追求。

我想馬列中國與臺灣就這麽四個關係。如果這四個關係繼續維持下去,如果天不佑共和,天佑共産;如果馬列中國千秋萬代永不變色;那麽臺灣的命運是什麽呢?臺灣的命運就是中華民國的滅亡,就是中華民國的臺灣的滅亡,和臺灣民主制度的滅亡,就是臺灣所有的民主政黨,都會成爲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九個,第十個,第十一個,第十二個「花瓶黨」。這就是臺灣和馬列中國的關係,以及它的危險的結局。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化?中國化?

台灣的近現代歷史就是連帶在這兩種外來政治體制的烙印。日本化,是因為割讓而留下的印痕;而中國化,則因為國民黨中國代表盟軍接收而據台的形跡。這使得台灣與中國形成差異!又使台灣含有中國形色。

台灣既被日本烙印,又被中國烙印。日本和中國的歷史對立、衝突,延伸在台灣的日本化、中國化過程,既是累積又是後者對前者的清除,形成了幾世代日本化台灣人,以及後續幾世代中國化台灣人,外部化現象駕凌主體性。

荒謬的是,中國化夾雜著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的雙重性。在中國國民黨蔣體制時代,右翼法西斯獨裁壟控台灣,左翼共產主義獨裁從中國大陸思想滲透,在台灣的兩種外來中國意識是敵對的。

一九七七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余光中對應陳映真,不惜以〈狼來了〉拋出血滴子,誑指工農兵文學。右翼對左翼,國民黨中國對共產黨中國之政治無情冷血,反映的就是這種荒謬。這樣的歷史,顯然已反向傾斜投靠。左翼對右翼包容、收編,在台灣的雙重性中國,傾斜於共產黨中國。

保釣,站在台灣主體立場?或站在國民黨中國立場?共產黨中國立場?對抗日本的中華民族主義,在一九七○年代展開以及延伸的動向,真正以台灣主體立場為出發點嗎?抑或是夾雜在台灣歷史日本化、中國化過程的:兩個中國既鬥爭又聯合的戲碼?

台灣既無光復又非獨立,被糾葛,被綁架在國民黨中國,也就是殘餘中國的歷史裡,承受的最大欺罔莫非就是被再中國化?從日本化、中國化、再中國化,沒有自我主體的台灣歷史進程?幾世代台灣人就只能是客體的存在,永遠只能被外來的殖民體制國家化嗎?

在迷惘的發展之路,在沒有自覺的演藝政治戲台,甚至文化學術界展場,鼓聲不響,鑼聲動天。台灣漂浮在虛懸的外部化體制,台灣化的台灣呢?(作者李敏勇,詩人)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t2_4895019-two-glasses-of-champaign
你是否老是覺得,自己在上班時間盡心盡力,還常把工作帶回家,可是升官、加薪總與你擦身而過?在這個大學過剩,專業知識普及化的時代,只靠專業的硬實力遠遠不夠,你不能總是輸在下班後的另一個戰場,趕快培養你的軟實力──宴會裡的競爭力。


除了專業技能的硬實力之外,什麼是頂尖商學院非常重視的軟實力?

(攝影/蔡仁譯‧李芸霈)
一個7月的午後,長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義大利樓(Casa Italiana),聚集來自全球逾兩百名菁英學生。除了哥倫比亞的EMBA學生外,還有共同參與此次盛會的合作夥伴,包括美國西岸的一流學府柏克萊、全球EMBA排名第六名(倫敦《金融時報》2007年EMBA排名)的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 )等名校學生。

這看來像是雞尾酒宴會的活動,其實是一堂EMBA學生的必修課,每個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小時內,必須密集地與八個人會談,每人會談的時間只有短短六分鐘。這六分鐘內,你必須盡可能了解對方,讓對方留下好印象,同時在離開時,要累積對你未來發展有助益的人脈名單。

這堂課的正式名稱是「快速活絡人脈活動」(Speed networking event),始於2005年,包含這堂宴會人脈學課程的學程,深受學生與教育評鑑者肯定,在倫敦《金融時報》2007年的學程排名評比中,高居全球第四名。

宴會競爭力,連頂尖EMBA都重視

最早,這項課程是由MBA的校友傑夫(Tom Jaffee)所發起,讓學生嘗試在六分鐘內建立活絡的人脈,並發展長期且成功的商業關係。這或許像是一次快速聯誼活動,卻是為了教導學生如何與資本家、企業人士相互熟絡而精心設計,EMBA學生必須懂得在宴會或公關場合中,短時間擴展人脈,有效率地發展具價值的商業關係。

短短六分鐘夠嗎?非正式會議的會面與溝通,真的會有神奇的效果嗎?參加此項課程的哥倫比亞 EMBA全球課程的學生喬西,卻肯定地表示,「兩分鐘的談話足夠讓人留下印象,六分鐘簡直就是大量而充足的時間」。

試想,你剛進入一家大型國際企業,如何有機會直接跟高級主管面對面談上一、兩句話,並且在對方心中留下一些好印象?唯一的場合,就是宴會。

英國維京集團(Virgin Group)老闆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就有感於集團規模龐大,領導階層鮮有機會與員工直接溝通,因此,他每年舉辦一次宴會週,參加員工總數多達3500人。員工只要自認為有好點子,都可以報名參加,每個人也都可以直接走到他面前,向布蘭森提供意見。

但當這類機會來臨,你真的有勇氣直接走上前,和老闆說話嗎?該怎麼穿著打扮?行為舉止該如何才算得宜?有什麼絕對不能犯的天條?這些知識都是在專業技能課堂上學不到的,卻常是影響你職涯與事業成敗的臨門一腳。

積極參與公司內部宴會,絕對是個讓自己發光的重要契機,《財星》(Fortune) 雜誌評選為最佳人力銀行的Vault, 其2007年的調查顯示,75%的公司會舉辦假日派對。

找人才 企業在宴會裡遇見好員工

嘉裕西服大中華區副總經理溫筱鴻,就在一次宴會上,遇上夢寐以求的好員工。

在一次浪琴表(LONGINES)所舉辦的社交宴會上,她初識方國強,但是當天互動的機會不多。在不久後另一場宴會中,兩人又相遇,閒聊中,發現這位很有品味氣度的男人,國際視野相當豐富。溫筱鴻進一步了解後,才知道方國強從小住在法國,並有在國際品牌服務十二年的資歷。

半年後,當嘉裕準備推出休閒系列,期望讓老品牌年輕化,她腦中立刻想起方國強,認為由他來詮釋這個品牌再適合也不過,因而力邀他擔任首席設計師。

這個創立三十多年只做西服的老品牌,從此變年輕。除了原來的主軸──西裝,更推出了可更換西裝領的「幻領西服」,以及休閒服、配件、皮箱等多元商品;這些商品占所有嘉裕產品的四成,這個策略使嘉裕的消費客層拓展至年輕族群,並讓嘉裕西服內銷事業部經過十幾年虧損後,今年首度轉虧為盈!

「常有人問我貴人要到哪裡找,其實貴人就在你身邊。」溫筱鴻笑說,她跟方國強,都在宴會上,碰到彼此的貴人。

找工作 職場人在飯局裡謀好職位

宴會,也是當前求職者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契機,富比士(Forbes)雜誌在2007年11月號指出,因為美國企業愈來愈重視透過派對、餐會等非正式的軟性聚會進入校園做徵才工作,因此MBA學生也需要大幅增加這類活動的經驗,預計學生們一學期將參加二十場的晚餐、雞尾酒派對。

前知名酒商人頭馬(Remy Martin)形象大使束煥新,過去要加入一家美商前,曾在餐廳進行面談七次。面試者刻意選在餐廳面試,就是要藉此深入了解她的應對進退與教養,畢竟未來這些應徵者有可能代表公司邀宴客戶,到了餐廳,別人看的不只是你的能力與產品,你在餐桌上的表現與教養也是重要考量,因為做生意也講求「門當戶對」。

有些經理人有意從中階主管裡選才,拔擢至高階主管,他們也會邀請屬下一同用餐,或是參與宴會,從中來觀察此人的禮儀、社交技巧等做為關鍵資訊。因為此時專業力已不需質疑,社交能力反而是極重要的因素。

汽車業鉅子,創辦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準備任用某一重要工作的主管時,會和他們一起午餐。福特會仔細觀察,如果這名候選人,在未嚐菜餚之前即加調味料,他便不會任用此人。這是福特獨特的品人術,他認為在未嚐味道前加鹽,表示這個人主觀性過強,會在蒐集資料、進行測試前,便執行一項計畫,這不是把工作做好的態度。餐桌或宴會上的一些小動作或禮儀,都可能在無形中影響你的職場發展。

曾經在全球知名管理顧問公司擔任顧問的簡士晶,有豐富的商業宴會經驗,她認為許多主管會在宴會上談論他們對事情的態度與看法,聰明的人可以藉由這些機會,來推論更多主管未來做決策時的考量重點。同時,在公司內部派對中,與其他各部門同事建立良好關係,即便你所在的部門很邊陲,因為有了先前的軟性接觸,也能幫助你行事更順利。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