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 (2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 Wonderful - Ray Conniff.mp3 5.75 M
A Fifth of Beethoven - Walter Murphy.mp3 6.91 M
A Taste Of Honey - Herb Alpert.mp3 6.15 M
Albatross - Fleetwood Mac.mp3 7.07 M
Apache - Jorgen Ingmann.mp3 6.57 M
Axel F - Harold Faltermeyer.mp3 6.87 M
Bongo Rock - Preston Epps.mp3 4.84 M
Bumble Boogie - B. Bumble & the Stingers.mp3 5.04 M
Canadian Sunset - Hugo Winterhalter And His Orchestra.mp3 6.7 M
Cast Your Fate To The Wind - Sounds Orchestral.mp3 7.39 M
[ Results Truncated - Show All Files ]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mp3 7.99 M
Cherry Pink and Apple Blossom White - Perez Prado.mp3 6.84 M
Classical Gas - Mason Williams.mp3 6.86 M
Cleo's Mood - Jr. Walker and the All Stars..mp3 6.18 M
El Rancho Rock - The Champs.mp3 5.3 M
Exodus - Ferrante And Teicher @128.mp3 2.65 M
Fingertips - Stevie Wonder.mp3 6.71 M
Ghost Riders in the Sky - The Ramrods.mp3 6.14 M
Grazing in the Grass - Hugh Masekela..mp3 5.89 M
Green Onions - Booker T. & The MG's.mp3 6.5 M
Hang 'Em High - Booker T. & The MG's.mp3 8.85 M
Hang On Sloopy - Ramsey Lewis.mp3 6.89 M
Hawaii Five-O - The Ventures..mp3 4.38 M
Hey Leroy, Your Mama's Callin' You - Jimmy Castor.mp3 5.67 M
Hide Away - Freddie King.mp3 6.03 M
Honky Tonk Part One - Bill Doggett & His Combo.mp3 7.05 M
Honky Tonk Part Two - Bill Doggett & His Combo.mp3 5.88 M
In The Mood - Glenn Miller.mp3 8.14 M
Jingo - Santana.mp3 9.53 M
Jungle Fever - Chakachas.mp3 9.67 M
Last Date - Floyd Cramer.mp3 5.56 M
Last Night - Mar-Keys.mp3 5.91 M
Let There Be Drums - Sandy Nelson.mp3 5.49 M
Lily Was Here - Candy Dulfer.mp3 9.53 M
Lisbon Antigua - Nelson Riddle And His Orchestra.mp3 5.97 M
Lonley Bull - Herb Alpert.mp3 5.06 M
Love Is Blue - Paul Mauriat.mp3 6.03 M
Love Theme From Romeo And Juliet- Henry Mancini And His Orchestra.mp3 5.95 M
Love's Theme - Love Unlimited Orchestra.mp3 8.03 M
March from the River Kwai - Mitch Miller.mp3 5.53 M
Melody Of Love - Billy Vaughn And His Orchestra.mp3 7 M
Memphis - Lonnie Mack.mp3 5.55 M
Mephis Soul Stew - King Curti.mp3 6.73 M
Mercy Mercy - Cannonball Adderly.mp3 7.09 M
Mexico - Bob Moore @128.mp3 2.38 M
Midnight In Moscow - Kenny Ball & His Jazzmen.mp3 6.96 M
Misirlou - Dick Dale & His Del-Tones.mp3 5.15 M
Moanin - Ray Charles & Quincy Jones.mp3 7.48 M
Moon River - Henry Mancini, His Orchestra And Chorus.mp3 6.23 M
Night Train - James Brown.mp3 7.96 M
Out of Limits - The Marketts.mp3 4.83 M
Patricia - Perez Prado.mp3 5.25 M
Penetration - Pyramids.mp3 4.58 M
Percolator Twist - Billy Joe & the Checkmates.mp3 4.96 M
Peter Gun - Duane Eddy.mp3 5.21 M
Petite Fleur - Chris Barber's Jazz Band.mp3 6.15 M
Pick up the Pleces - Average White Band.mp3 8.98 M
Pipeline - Chantays.mp3 5.24 M
Porcelain - Moby @192.mp3 5.52 M
Put It Where You Want It - The Crusaders.mp3 12.6 M
Rebel 'Rouser - Duane Eddy.mp3 4.66 M
Red River Rock - Johnny & the Hurricanes.mp3 4.88 M
Rise - Herb Alpert.mp3 17.44 M
Sail Along Silvery Moon - Billy Vaughn & his Orchestra.mp3 4.85 M
San Antonio Rose - Floyd Cramer.mp3 5.23 M
Skokiaan - Ralph Marterie And His Orchestra.mp3 6.51 M
Smokie, Pt. 2 - Bill Black.mp3 4.92 M
So Rare - Jimmy Dorsey.mp3 6.03 M
Soul Finger - Bar Kayes.mp3 5.25 M
Soul Sauce (Guachi Guaro) - Cal Tjader.mp3 5.62 M
Soul Serenade - King Curtis.mp3 7.92 M
Soulful Strut - Young Holt Unlimited.mp3 6.7 M
Star Wars Theme - Meco.mp3 8.04 M
Stranger On The Shore - Mr. Acker Bilk.mp3 6.76 M
Take Five -Live in Amsterdam- Dave Brubeck.mp3 14.87 M
Telstar - The Tornados.mp3 7.64 M
Tequila - Champs.mp3 4.93 M
The 'In Crowd - Ramsey Lewis Trio.mp3 7.15 M
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 - Hugo Montenegro.mp3 6.13 M
The Happy Organ - Dave Baby Cortez.mp3 4.57 M
The Horse - Cliff Nobles & Co..mp3 6 M
The Hustle - Van McCoy..mp3 7.82 M
The Poor People Of Paris - Lex Baxter & Orchestra + Chorus.mp3 5.59 M
The Stripper - David Rose And His Orchestra.mp3 4.46 M
The Theme From 'A Summer Place' - Percy Faith & His Orchestra.mp3 5.36 M
Theme from The Apartment - Ferrante And Teicher.mp3 7.02 M
Third Man Theme - Anton Karas @128.mp3 3 M
Time is Tight - Booker T. & The MG's..mp3 7.3 M
Topsy, Pt. 2 - Cozy Cole.mp3 8.24 M
TSOP The Sound of Phiadelphia - MFSB Featuring The Three Degrees.mp3 8.02 M
Viva Tirado - El Chicano.mp3 10.69 M
Wack Wack - Young Holt Trio.mp3 6.68 M
Wade in the Water - Ramsey Lewis Trio.mp3 8.62 M
Walk Don't Run - Ventures.mp3 4.67 M
Walkin' With Mr. Lee - Lee Allen.mp3 5.72 M
Washington Square - The Village Stompers.mp3 6.19 M
Watermelon Man - Mongo Santamaria Band.mp3 5.5 M
Wham! - Lonnie Mack.mp3 5.08 M
Wheels - String A Longs.mp3 4.37 M
Windy - Wes Montgomery.mp3 5.8 M
Wipe Out - Surfaris.mp3 6.05 M
Wonderland By Night - Bert Kaempfert.mp3 7.45 M
Woo-Hoo - Rock-a-teens.mp3 4.72 M
Yellow Bird - Arthur Lyman Group @128.mp3 2.63 M
You Can't Sit Down, Pt. 2 - Phil Upchurch.mp3 5.23 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京,成年人的兒童樂園。

當然,人到東京可以是為了任何目的,都可得到滿足。不過這趟,專門,為了搜碟。好幾位朋友聽說後,都露出不解。其實東京是任何認真的音樂聆聽家必到之地。太多珍寶只在日本才有:

一:日本現代作曲家樂人的唱片在國外發行的並非全部,甚至許多國際一流的重要日本作曲家的音樂跟本不對外發行(原因值得討論),這類包括高橋悠治,一柳 慧,山下 勉,等等,太多。

二:日本爵士樂,日本實驗音樂。許多也不對外發行。

三:民族/世界音樂。King Records 及 JVC 的民族全套在日本仍然有賣的,而 King Records 那套現已改封面設計重新再版;美國 Nonesuch 全套民族音樂系列在日本也發賣 CD 版,且僅千餘日元一張。

四:日本版的美國爵士樂及其他洋樂。許多早年的限日本國內版雖現已作全球發行,但日本又開始搶先作高音質的重新母帶製作或老唱片 CD 化,如 CBS/Sony, 德國 MPS 爵士系列。

五:絕版 LP 黑膠唱片,各種。美歐各國舊 LP 有續繼流向日本的趨勢。

六: Bootleg,各種非法錄音出版,日本是大集散地,因懂行的人多,再者,這一小方面法律也鬆。

也就是說,日本人除了是世界主要音樂賞鑑者/消費者外,也是全球唱片業界的重要參與者,更是舉足輕重的創作民族,亞洲唯一的完整多樂種嚴肅創作民族。

然而,東京並非新手樂迷的尋樂園,此地出版的新碟售價在兩千到三千日元(二十到三十美元)間。大部份絕版二手 CD/LP 唱片也在一兩千日元以上;粗製濫造的 bootleg 動輒三千到六七千一套;高質特罕見 LP 也常要兩三千以上。因此你很難嘗試不認得的新人新碟,多半得要知道你要什麼,要看準了才能下手。

因唱片太貴,樂友在此地出手的要訣應是:絕對不買任何其他地方可以或可能買到的東西。專挑他處之絕對所無。

在此必須說明,這篇文章專門談在東京找「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及其他個人口味唱片的經驗;並不適用於搖滾、另類、流行等其他的樂類。雖然關於東京買碟的導遊手冊或文章已經有了些,但還沒有專談前衛音樂的,因此花些時間將這四天所見作成筆記,或許對樂友同好能有些用處,至少省些腿上功夫。




關於日文與音樂分類

在東京你可以不懂日文,但要找唱片,日文的片假名至少應該弄通。因為除了唱片架排列順序有時不用英文字母而照日文五十音順排列以外(尤其是日本本國的音樂),店中音樂的分類大標題及招牌有時也只用假名寫出。唱片上的側標及各種外文字眼、樂人名也全用片假名。

假名的過份普遍有時真能讓人發瘋。比如,在「RECORD 社」的二手 CD 部門,店員甚至用小紙條包住每一張CD背脊,用片假名寫上樂人及唱片標題,即使是純粹西洋進口版。換句話說,整個包含了古典到爵士到世界民族音樂的唱片架上沒有半個英文字母,全是日本假名。甚至整個店中見不到一個英文字母。這是我所見過最極端的荒誕特例。假名當然擋不了我們,但是浪費大家的時間,所為何來?

還有,光會片假名還不夠,你必須弄通日本人那種將外國語轉成日本發音的特有怪異規則,才能將之正確反譯回原文。這可需要長期的猜謎練習。不過一旦弄通了,它是挺有規律的。整個外來語假名化也是日本特有的重要文化現象。

另外要注意的是,日本人用的英文或作為翻譯之本的英文有些變質或文法/用字錯誤。比如流行音樂用日文假名翻成 POPS (po-pu-su),而不是正確的 POP。一般唱片行中的搖滾流行區寫作 ROCK-POPS (ro-ku po-pu-su)。而古典音樂本應為 CLASSICAL (古典),但在日文中長期錯用為 CLASSIC (ku-ra-shi-ku 經典)。

另外有些樂類名詞是日本人自己想出來的,比如 HEALING (hii-rin-gu) 在日本是很紅的一個樂類項目,它總括了心靈音樂, new age, ambient, environmental, mood ,輕音樂,甚至音景、電子及少部份前衛,等等種類的怪東西;此大類中偶爾埋藏有易被忽略的佳作。WAVE 各分店裡的 HEALING 欄都是很龐大的重要促銷欄目。

日文中的「邦樂」「邦人」是指日本本國的音樂和樂人。比如「邦人 JAZZ」指日本人創作的爵士樂。相對於西洋流行樂的日本流行樂也用 J-POP 這標題來分類。另外,爵士樂也有照樂器來分類的,這是外國少見的,比如爵士弦樂,爵士管樂,等等。甚至有用人種來分的,比如「白人SAX 爵士」欄!妙極。



(註:以下文中價格一律為日元,未稅價格。目前匯率為一美元換 一0六日圓。另應再加百分之五的營業稅)





八月二二日

颱風襲擊台北當天早晨即時搭機往東京。下午二時降落成田。四點住進神保町的這家小旅館。四點半蹦上靖國通大街。

寬大的東京,就偏要選擇這僅有一家旅館的神保町,當然是為了它的書店群。住在這家並不便宜的小旅館,出門就是山本中國古書店及附近數百家舊書店,有如住進一座巨型圖書館。全身來電。

立即打算轉一趟車奔向六本木。往地鐵站路上走過古書店街,在神田古書店中心門前正巧有路邊 LP 大清倉,每張一律五百日幣。得日野皓正四,渡邊香津美一;都不頂重要,但價錢好。(另有古典 LP 不少,可第二天攤子全沒了)

六本木嘛,我去的目的跟所有其他遊客不同,單是為了那 WAVE 唱片館,有全日本/全亞洲最好的現代樂收藏。然而出了車站並沒見到熟悉的 WAVE 館。問了幾個人都不確定地說沒有 WAVE 啊,正好走到麻布警察署,與警察查證,果然,WAVE 大樓已經關了拆了。見我吃驚,警察很有氣質地說,「是啊,可惜。」看著原址貼著的佈告,這兩天才拆掉的大樓,要改建什麼中心之類的。真的很難相信。




八月二十三日



澀谷 TOWER (神南一丁目 1-22-14)

不到開店時間十點,澀谷 TOWER 店前排著長龍等日本流行團 GLAY 今天發行新片的少女們,顯得極有秩序和耐心。澀谷 TOWER 號稱世界第一大唱片行,不為過。十點零分零秒店門準時打開時,裡面所有年輕售貨員均已就位,精神抖擻,一切店務就緒。

直上五樓爵士部字母 A 欄。

這家 TOWER 經營極用心,除了西洋人名仍然依日本國慣例愚蠢地用名而非姓氏排列外,每個樂人名字均作了英文招牌突出於唱片之外,一目了然。是在現有僵化體制中的靈活變通。

日本版各類唱片背脊上寫的當然全是日文假名。想到側標傳統,可說是亞洲唱片文化生態中最惡毒的污染,可人們都不自覺的吃它、呼吸它、生它、產它。本來在 LP 時代日本國內版 LP 唱片包上去的這種叫 obi 的紙帶子,固然也是印些無聊的吹捧字句,然而套繞在封套左方,上架後並不妨礙唱片背脊的原標題和樂人名。但在 CD 時代變體成的整個包背側標除了包上垃圾字句外,更私自更改了原作品的背脊文字及印刷設計。在店裡找唱片變得數十倍的困難,看唱片變成一種痛苦。

以台灣來說,向來是模倣別人時分不出好壞,東洋西洋一切皮毛全都照搬。而日本版 LP 唱片中必附的日本人自寫的精心樂評及詳細音樂資料,這個可取的優良傳統又到哪兒去了?台北唱片行中 Oscar Peterson 硬要東施效顰地在背脊上譯成奧斯卡‧彼得森,還放在 O 欄,不是 P 欄!今天人們在可以用中文表達的場合動輒夾句英文,可真到了需要好好學個 Oscar Peterson, Stan Getz 時,他們又反倒裝著要講國粹要本土化。

本來可以有教育和資訊意義的側標天地,往往變成純然的佛頭著糞。比如上揚代理的法國 Ocora 公司的一張福建泉州佛寺的梵唄錄音,側標上赫然兩度寫著「廣州開元寺」幾個大字!泉州廣州不分,自己祖宗不識,大約也只有咱國人能作得到;況且您又失去台灣多少泉州後代的顧客?還曾在台北見一 Scanner 唱片側標上寫的他與 Bjork 的那段官司故事,也是徹底的本末倒置,哭笑不得。最近在台北見到一張武滿徹 Toru TAKEMITSU 的 CD,RCA 的日本版的 CD 到台北時在外面再加包了中文側標,不幸地,人家大師本叫「武滿 徹」,中文側標郤自作聰明寫作「武滿徹」。立刻讓我聯想到,柏克萊加大有位挺有名氣且自我感覺特好的比較文學系中國女教授,別人在私下笑她的中文底子差,她能把司馬遷說成姓「司」(而非「司馬」)。真異曲同工啊!

其實美國也有個拜日的公司,tzadik 和 avant 都巴不得自己是純日本種的(部份人員也確是日本人)。且以 Zev 那張為例,側標上的日文吹得美呆了,哇,音樂內容,※#㊣!

日本國固然強,日本人可並非人們心中的先知聖人。日本人胡說八道的側標及廣告手法,可見下文一例。總之,判斷、判斷、判斷。

若側標作者讀者都信那一套東西,每一張都一樣經典一樣棒一樣空靈一樣美一樣駭人的話,那麼咱們買唱片時,是否只要矇著眼進店,走到架前隨便抽取CD去櫃台結賬即可?ECM 的唱片幹嘛還要去店裡選呢?直接跟公司加入十年甚至終身會員,每張新碟直接寄到府上,可不是大家都省事?

唬人郤不利己的側標廣告極權恐怖統治,你何時結束?小老百姓何時才能直接面對音樂?

當然,生意不能不作,但賺人錢有多種方式。你尊重顧客,顧客才會尊重你。這道理很難懂嗎?

okay, flame mode off :-)

回說,澀谷 Tower 五樓爵士部份內容整齊,除大量日本版外,更有不少歐洲貨。該有的大多都有了。不該有的也有,比如波蘭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欄中竟有波蘭唱片公司出版的三張一套現場;比如 ECM 公司三十年來的台柱錄音師:挪威的 Jan Erik Kongshaug 自己的爵士吉他唱片!

五樓世界音樂部門也還可以,不過很多國家的欄位都是用 King Records 那套的新再版撐著。

五樓共得:

Keith Jarrett: Vermont Solo (日版九十分鐘 VHS 錄影帶,3495 元。1977 年美國獨奏會現場,是早期真正獨奏會唯一出版的錄影,前幾年已先出 laserdisk 版極貴,現終於發行普及帶版。認真樂迷必看,即使光是為了看他誇張的 afro 髮型)
Zbigniew Namyslowski: 3 Nights (Polonia Records) (98年三晚現場,Namyslowski 可真老了)
Jan Erik Kongshaug: The Other World(Kongshaug 是業餘爵士吉他手,聽來也吻合,這像一張毫無特色的 ECM 唱片)
Hannibal Marvin Peterson: Hannibal in Berlin(日版 MPS,一九七六現場)
Terje Rypdal: Double Concerto/5th Symphony(ECM 新品在美國發行總要慢幾星期,故先買下)
日野皓正:Love Nature(一九七0年初到紐約的作品,想聽 Gary Bartz 在傳統和弦環境裡的味道)
橋本一子:水中之森 water forest


六樓古典層的現代音樂部份比例太小,但竟有全套的 stockhausen verlag 的 CD ,頗不容易,全世界有賣這套東西的店子也沒幾個。另有幾張具象音樂。在東京也算不錯的了。本感遺憾沒有前衛實驗音樂,但後在五樓一角落又見到 OTHER 欄,即前衛實驗之意。竟然有 metamkine, sonoris 等重要前衛音樂廠牌,及少量其他各種新玩意兒,如 oval 的新碟 ovalprocess 等,不愧為大都市之最大店。

在現代及 OTHER 欄又得:

Meet the Composer: Kaija Saariaho
道 - The Way - 一柳 慧作品集 III
高橋悠治 realtime 5: Kageri
諸井 誠:竹籟協奏,等
武滿 徹:風之馬(合唱曲集)
Heinz Holliger: Come and Go - What Where (以 beckett 文字寫成的室內歌劇)2590
電子音樂的領域:篠原 真作品集 II
Nine Horses: New Music from China
町田良夫 yoshio MACHIDA: hypernatural(視覺藝術家還是別來搞音樂的好,特製盒裝的五百張的限量版,三千日元就這樣被廣告詞句騙跑了)
WrK: Toshiya Tsunoda, Hiroyuki Iida, Jio Shimizu, m/s





澀谷 HMV (宇田川町 24-1)

午後。今天另一重點,澀谷的 WAVE/LOFT 今公休,改往斜對面的 HMV。HMV 這連鎖店在哪國都一樣,內容以流行為主,現代樂毫無可觀。見以下但未買:

從北京到東京來發展的中國女歌手 Saju,已經出了三四張唱片了
梅津和時 (sax) 與韓國傳統樂師的合作碟
馬來亞的數張流行音樂(印尼馬來流行歌在日頗受歡迎)


澀谷:這裡感覺真像天堂。只要你有錢。還有,只要你夠瘦。





新宿小唱片店區 (西新宿七丁目)

這是東京最精彩的唱片行小區,全部專賣各種專門樂類的二手 LP、CD,及 bootleg。不過不大好找。首先,它們地址雖都寫著西新宿 (nishi-shinjuku),但你千萬別坐到「西新宿」站下車。要在「新宿」總站的「西口」出來。立即右轉往北走約三五分鐘,過了左右橫向的「青梅街道」即是。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四週找那 EPSON 大樓。看到頂上有 EPSON 標記的高樓後,往它左側的沒有名字的街上走去就對啦(見圖)。數十家小唱片店都分散在這條街的兩側。

順便一提關於在東京找地址的方法。比如某店址在 Nishi-Shinjuku 7-3-11 要怎麼找?前面一個數字是指第幾丁目(chome,小區之意),Nishi-Shinjuku 7- 即西新宿七丁目 (7 chome)。第二個數字 -3- 是指番地 (banchi) 號碼,也就是英文的 block,街塊/街區之意,很重要。這時要注意,一般的地圖不標番地號碼,而日本街巷又沒有街名(!),因此這類地圖幾乎可說是完全無用,必得要買本有詳細番地號碼的東京地圖(最常見的,也是在此推薦的是 Tokyo City Atlas: A Bilingual Guide,講談社,兩千一百元)。若能在某丁目之中正確找到那個街塊,那麼最後這第三個數字(門牌號碼)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上了這條街,左側碰到的第一家唱片行是專賣金屬搖滾類的。注意:這區的小唱片行開門較晚,多半要到中午以後。

若回頭走點,往巷子裡鑽,在 T-Zone 對面有一家小店叫 GOLD(西新宿 7-10-10)。那可是日本最大的一家 bootleg 店之一。不過店面極小,東西也並非最全。他們有個不錯的網站,可以先去瞧瞧:http://www.cd-gold.co.jp/gold/

再往北走點的小巷中有家叫 XEPHYR 的 bootleg 專賣小店。貨色不錯,King Crimson 的 bootleg 架上擺了三排。更稀罕的是有大量的 Miles Davis 的 bootleg,為其他同類店中所罕見;價錢約在兩千到七八千日元之間。當天的 Mahavishnu Orchestra 貨好像不夠。在此 XEPHYR 購得 King Crimson 一張(七四年現場);Miles Davis 現場兩套。

附近靠大街不遠還有一家叫 Disc Blue Moon,專賣 bootleg 搖滾錄影帶,也有 bootleg CD。買到 Emerson, Lake & Palmer 的七三年錄影帶一捲;Mahavishnu Orchestra 七二七三年現場CD兩張。價錢約在三千元左右一捲/一張。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bootleg 品質上下差距極大,有大量是聽眾在台下拿小卡式錄音機錄的,要小心。同時,對音樂內容的質量也別抱太高期望。

在巷弄街角上有家自主盤俱樂部 CLUB INDIES,是日本獨立廠牌出品的專賣大店。實驗類有灰野敬二,高柳昌行等。很喜歡他們店裡的 LOUD 欄分類,簡單扼要一針見血。另外甚至有一架子是地下獨立發行的卡帶,很可愛。此店應是喜好日本哥德音樂及地下獨立音樂朋友的最愛。

回到大街上,沿左側向北走,會碰到一家 NAT RECORDS 門口有幾個招牌立在地上,但店在二樓。這家專營 alternative, indie,LP 貨極多。

在大街上一個十字路口的右手邊有個小的粉紅色招牌寫著 VINYL(西新宿 7-4-9),這可是間大店,與對街右手巷中的總店共分成四個分店,各營不同的樂類。街角這家的二樓專營 punk, new wave, indie 及 techno 黑膠 LP。對街巷中的總店最驚人,各種搖滾 LP 都有,當然價錢不低,一般唱片也要兩千多一張,不過這裡的貨多半是英國荷蘭等歐洲版的英美搖滾,音質當然比粗劣的美國原版高太多,況且罕見及絕版佔大多數,所以貴得應該。四十五轉單曲小唱片也極多,連 Santana 的單曲小唱片也有不少。更難得的是還囊括了黑人靈魂樂等部門。隨便抽查了 Stylistics, War 等美國靈魂樂團,嚇人一跳,唱片幾乎全了,貨源充足超過美國舊 LP 店。

不過,一個唱片店中貨色充足有可能反映了兩個相衝突的事實:一是玩的人多,市場大,流通量大;二是根本貨沒市場,沒賣出去。

總之,這種店子,樂識及荷包不足的,都不必來了。


右手那側,往回走(往南,即車站方向),有個 SHINJUKU RECORD 在大廈二樓,是金屬及重搖滾 CD 的大店,金友不可不去。

再往下(往南)走去,有 Allman,Rough Trade,等等。


才第一天出巡,銀子就已經報銷了大半…




八月二十四



昨天唱片翻了一整天已令人噁心厭煩,今天打算換換環境,到附近書店區逛。先在富士銀行換了些日幣揣進口袋。在靖國通大街上向東往書店區走去,不料碰到白山通時,不自主的就向北左轉了過去,因為,那兒又是二手唱片區啊。

白山通大街在靖國通以北的兩側有那麼三五家二手唱片店。第一家在左手邊大街上,頗小的店面,兩層,全新舊 CD。屬麻雀雖小型的,從古典現代到流行民族,什麼都有一點,挺認真、可愛的。購得:

細野晴臣;Love, Peace and Trance:Hasu Kriya EP
阪本龍一:thousand knives
三枝成章:paradise lost
Bulgaria: Folk & Village Music (Nonesuch Explorer 原兩張 LP 的拼版,選曲差)


再往北走到一十字路口左側巷內有家小 CD 店叫 JANIS,挺活潑可愛。倆少年人在管店。日本流行西洋另類都不少,還有許多收藏品紀念品,該是年輕人非常喜愛的店子。

這十字路口街角上的這座三層樓的店子叫「 RECORD 社」。這可是此地的 LP 大店!是 RE-KO-O-D0 社各店的總店,店齡已經七十!一進門就知道這家店很認真;一樓全是古老日本流行,演歌,長唄,三味線,四十五轉,紀錄聲音等 LP 硬貨。不少日本壓的四十五轉的古典音樂套裝盒。甚至有一欄叫台灣 LP ,全是一批不知哪兒弄來的歌林公司的流行歌曲唱片,全新沒拆封的!

這 REKOODO 社二樓是更多的古典、爵士等等 LP。在二樓見一五十來歲日本白領階級男人,約莫是利用午飯時間來這兒逛的,瞧著他以每秒兩三張的高速熟悉而仔細地檢閱 Ray Conniff (陳年的輕音樂)那一欄中所有每張唱片時,我心想,咱怎能跟您拼啊,您有每天下班的功夫,無底的荷包,還有把玩 Ray Conniff 的閒情逸致…

這時我已感覺像是全盤輸光的賭徒,還在五光十色的賭場中徘徊個什麼勁兒?翻著爵士欄,看著每張兩千多元的 LP 唱片,痛苦。不久,發現翻找的並不是自己沒有的唱片,而是自己已經有了的。嘿,好多重要的昂貴絕版碟我都已經有啦,這麼想著也稍稍排解了些痛楚。

此店三樓是相當齊全的電影配樂層。

此店中購得:

能劇「高砂」現場錄音 LP,六十年代,JVC,兩千二(能劇的謠曲及囃子選輯易見,但完整一齣戲的現場錄音則全球極罕見,這張似沒有我現有的三張好,但年代久遠,價值感高)

便宜二手 CD 有:

Yaz-kaz: 繩文頌(他第一張專集,徹底絕版)
Yaz-kaz: moon rabbits(難聽)
打:山下 勉的世界(1971 極早期錄音)
絲路音樂之旅 (新世界,1988)
Music of Norway (King Records 世界民族音樂大集成,第85)
Instrumental Music of Vietnam (King Records)

在此見到而忍住未買下的 LP 唱片有:

Helmut Walcha 的巴哈管風琴全集第二集,七千元(!)
歌林唱片的白嘉莉、華萱萱專集,各一千元(仍念著)
「只管打坐」禪寺現場環境錄音一盒,三千八(老 LP 上如何聽參禪 silence? 好奇)


「RECORD 社」走出來兩眼發昏,因不知不覺中遠過了午飯時間,只得折返。唱片真看夠了,今天。

下午,再度出發。這次往內山書店等書店方向走去。不料就在 sakura-dori 路上又見一兩層樓的二手 CD 店,古典現代流行民族,又是五臟俱全,在店中戰鬥了半天才脫身,沒開皮夾。



內山書店 (神保町 1-15)

這 Uchiyama 是日本最好的中國書店,其實該說是海外最重要的漢學書店。許多大陸已絕版的重要學術書籍有可能在這兒見到。當然,價錢又是另外一回事。上次同來的伙伴就是因為價錢太高而放棄了一本江蘇古籍出版社的絕版書,至今十年後還懊悔著。不過上次也曾購得「明成化說唱詞話」線裝一函等等寶籍。

今天店裡的書雖仍然還是四五層樓的擺得滿滿的,但沒錢的感覺不好過,隨便逛著,眼睛不太敢正視書名。

所見而未買的較突出的有:

京劇的蹻與性別研究,一千一(似很重要,忘了買下)
「瑜珈焰口」,六千
「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1995 ,五大冊,印刷簡陋,原價人民幣一千三,現價日幣七萬八!

見日本翻譯的李約瑟「中國科技史」,自歎台灣商務印書館翻譯的那套完全錯誤狗屁不通徹底不能用的中譯本真夠混賬,吳大猶還掛著名。

在五樓放卡帶的角落忽見一紙箱,內有「中國唱片公司」十二吋戲曲 LP 一堆,而居然是全新未放過的。甩賣每張僅三百元。這批是一九八0年代初的壓版,內容多半是一九五0六0年代的地方戲曲錄音。今天,別說是新的,就是舊的也不太可能買到。

想起在台北三重的重新橋下舊貨市場翻揀老舊LP唱片時,旁邊一位同好跟我搭訕,口中一邊洩氣地嘀咕著:唉,這已經被人挑過了。我心想,你這傢伙自己不仔細查看,管他別人挑過沒有,每人興趣不一樣啊。不過,今天,在這內山書店,好像也有那麼點「唉,被人挑過了」的感覺…

共得以下十五張:

中國戲曲藝術家唱腔選系列:尚小雲;楊寶森;葉盛蘭;周信芳;張君秋;裘盛戎;滬劇,丁是娥;呂劇,李岱江;評劇,小白玉霜;山西梆子,賈桂林;薌劇(台灣歌仔戲傳回閩南今稱薌劇);秦腔;婺劇;淮劇,筱文艷。
還有一張上揚出版的 Bunya Koh: Formosan Dance; Confucian Temple Rites


東方書店,專賣關於中國的日文書。見一卷一九九八中國少數民族歌謠紀實錄影帶,三千元,沒買。






東京的聲音

這次全在唱片行之間穿梭,並沒到各處去走,沒去公園,所以烏鴉等東京特色聲響聽得不多。印象最深的一是蟬鳴,二是吵雜聲音之不存在

東京的各種蟬鳴聲非常特殊。昨一大早散步時,於神保町巷弄中兩大樓之間聞一蟬巨響,叫聲如怪鳥。澀谷鬧區也有蟬鳴,其聲三短一長,而且最後那長尾音是低音還往下掉。

東方書店外樹上有隻蟬,聲特異,老遠就立即被吸引過去。其聲極柔軟,打在耳鼓上,有如耳膜按摩,舒服,全不似其他蟬聲聒噪刺耳。後見一日本胖哥也同我之前一樣佇在樹下抬頭望了半天才走,真知音也。

附近街巷中人多但整個街區完全不吵,是整個日本人的都市生態系統不同。不丟垃圾就不會髒,不發噪音就不會吵。極簡單的道理,但人們常想不通。

實際上,整個東京超級大都會的公共空間是沒有越軌的噪音的。沒有任意的揚聲器打放強迫性的音樂噪音或廣播,即使在私有的商業空間也一樣。就算恐怕是世界最高人口密度的澀谷「交叉口」,平常也不顯吵。這點可以比較新落成的台北車站豪華地下商店街裡的人民公社式的廣播喇叭,每隔五步路的精準距離在頭頂上轟炸你,絕不放過任何角落;不知又是哪位設計師的鬼主意。

事實上,東京唯一越軌的擴音機廣播是週末在澀谷、池袋等人頭密集的廣場上常見到的激進新民族主義份子的裝甲宣傳車(好吧,的確還有這些地方的巨型電視牆,但它們的音量真的不算大)。這些自認前進激進的傻哥兒們將寫滿標語的裝甲車停在人群中,爬到車頂,以三島由紀夫當年切腹前的的英姿向群眾用高分貝的擴音器喊話。然而,唯一還會回頭看他們兩眼的也只有我等敏感的觀光客。咱週圍的千萬名濃妝的美少女美少男都急著過馬路趕去發洩消耗他們無底的精力與財力哩。

在日本,高分貝的噪音似乎全都歸派給秋田昌美和「非常階段」他們去抒發了!寧靜、自然音、樂音、噪音,都能各得其所。赫,好一個聲音的理想國!




到三省堂書店(神保町 1-1),神保町最大的新書店。見音樂部門中日本人翻譯的西洋新音樂書,頗感動。隨便見到的有:

John Cage 的 Silence 。此書極不易譯
Jean-Jacques Nattiez 的 Musicologie generale et semiologie (即美國譯為 Music and Discourse 的那本)
Stockhausen 的樂論 texte zur musik(大陸將中譯 stockhausen 的傳記,但樂論才是真正重要啊!當然,聽到音樂是比什麼都重要的。日本已經走到研究他樂論的那一步,我們郤還沒聽過他音樂,只聞其名數十年 :-( )
Michael Nyman 的 Experimental Music (其實此書原來寫得就不好,七四年左右的舊說在今天如何能套上實驗音樂標題,而去年再版時這奈門老兄又堅持不肯增改)
Pierre Boulez 幾本
R. Murray Schafer 的洗耳手冊等好幾本音景書。這是最令人吃驚的。日本人對音景理論的完全認同與吸收,這僅僅是一個面而已。


在三省堂購得:

三浦俊彥:環境音樂入悶(入悶,不是入門;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震驚)2200
佐野清彥:音之原風景 2266
三木 稔:日本樂器法 10000(雖然最近聽了老先生諸多丟臉事,不過這本書寫得極好,附兩張CD 錄有全部書中曲例,是深入了解日本樂器奏法細節之必讀書。一萬日元價錢是合理的)

見到但未買的有:

作曲家柴田南雄的一本談日本人音感的書(其實很重要)
作曲家藤枝守寫的一本聲響之生態的書(大多在談他自己那套玩意兒,不認為他思路很清晰)




八月二十五


今天準備再換個環境,到東京鬧區以外幾個重要的點轉轉。


ICC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

新宿站內轉京王新線(不是京王線),往西坐一站就到「初台」 hatsudai 站下,到旁邊最高的衝天的幾十層的新大樓即 Opera City Tower,上第四樓即是 ICC。

ICC 是全世界科技藝術最尖端的研發中心之一;由強大的 NTT (日本電話電信)撐腰。

超級 hi-tech。工作服務員極多,多於訪者。進館首先見到的是岩井俊雄的互動 animation 裝置,聰明得讓人眼淚幾乎掉下。誰說科技藝術不能感人。岩井明顯的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其中第二盒最迷人。有他舊作品「光之井」的趣味。其實這種追求奇、妙、巧之境界的玩意的人,歷史上總有幾個在各時空中突出著,明末江南就有一批,像陳老蓮、閔齊伋等,不都是嗎?

今天的特展是美國的動態雕塑家 Gregory Basarmian 的立體動態雕塑,在全黑的暗室中用 strobe 高速閃光打在作品上。初看時完全呆掉。立體的頭顱懸空在鐵架上在你面前活生生地「動畫」起來,嘴張開變大,嘴再吞掉整個頭,而且數十個頭顱同時。當然後來慢慢猜出來是怎麼回事。世界第一的完全歎為觀止的潛意識雕塑 animation。

其他的展覽較弱,比如虛擬現實的頭盔作品、觀者與電腦動畫的互動,都很不行。常與池田亮司合作的日本行動藝術團 dumb type 的作品也就是像平常那樣,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只感覺很貴。印尼藝術家的一項用電動/自動甘美朗敲擊裝置作成的小裝置生態室,可愛,還不錯。

最深刻的經驗是那間無響室 (anechoic chamber)。這是對前衛音樂有心的人必須經歷的一個東西。這間無響室本來是為了一件日本女藝術家的聲音作品而特製的,但今天這作品出國去展出,只剩一間空的無響室,仍然開放,因這室有它本身的價值。在某方面來說,作品不在反而好。

一般人對無響室的認識,應該都是從 john cage 的描述中得來的。所以我們進去時,自然地就期待聽到兩種聲音:高音是自己身體神經系統的聲音,低音是血液循環系統作業的聲音。實際的結果也大致如此;高音的鳴叫極強,在徹底完全寂靜無聲的背景之前,好似東京的蟬聲一片。不過低音郤很弱並不明顯,而且絕對不像牆上說明寫的那樣可以聽到自己內藏器官的聲音。或許在裡頭待得還不夠久;待上一兩個小時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覺,但那是很難作到的。

另有一點很妙,該室門未關但往裡走點就完全聽不到走廊裡的人雜聲。這是因為室內壁上完全沒有反射。第一次真正感到反射音(非直射音)在整體的人類認知上所佔的重要性。而在室中時自身說話,彈指作響等聲音聽來極乾,與平常完全不同,到了懷疑耳朵功能是否仍然正常的地步。

在此無響空間中,果然人體很難定位 (orient),有些許懸浮感,彷彿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種感覺最強烈時莫過於走出無響室的霎那。突然間外界的冷氣聲、馬達聲、人細語聲等平常不注意不屑的背景聲讓你感到像再度吸到氧氣一般地活了過來,有如經過假死狀態後的重生。

其實,在無響室中的感覺很像游泳時潛到水底一樣。霎時間你面對的不是外界而是完全的自我。無響室的經驗也證明,人是畏懼自我的。(想起西安一道士講的,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同時,人耳是賤的,它無時不需要外界的雜音,不管多微弱多少量。

聲音,對於耳朵,就像空氣對人一樣的必需。

像 cage 的經驗一樣,無響室的經驗的確能改變人對聽覺、聲音的認知和觀點,甚至整個音樂美學。


ICC 的門口的售貨部有不少東西,除紀念品外,有很多 CD,雜誌和他們的全部出版印刷品如展覽目錄及專刊等。CD 部份有曾在此地展出表演或有關的人們的唱片,如 WrK 前衛錄音派(角田俊也,佐藤實等),佐佐木敦的 Meme 公司系列,oval, christophe charles, zbigniew karkowski, 等等。由於 ICC 自己出版的書我已經有了,這次買的是:

Salon Sound Issue: Techno Music Landscape。Salon 雜誌的 video 版。2100 元。這是一個新的多媒體雜誌的第二期,每期以不同媒體形式出版,第一期是光碟加印刷紙。此錄影帶專門是對當今最重要的電子聲音藝術家的訪問(標題其實並非指 techno 舞曲,日本人想說的是科技一字),非常重要,收錄的音樂家都是名人,如 oval, christophe charles, 竹村延和, terre thaemlitz, mille pleateau 老闆, A-Musik 的 party 現場,等等。這有點像是那部笨紀錄片 modulations 的聰明版。另有文字訪問:rune grammophon, sub rosa, thrill jockey 等廠牌的老闆,及 carl stone, scanner, autechre 等樂人

ilse & pierre garnier/seiichi NIIKUNI: phonetic poetry on spatialism (2100)
Satoru WONO: Orgelpunkt (2300)
三輪真弘 masahiro MIWA: spiritus domini (1000)
角田俊也 toshiya tsunoda: extract from field recording archive #1 (2400)
hiroyuki iida + atsushi tominaga (2300)
美國 Survi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在日本演出的特刊
Fader 雜誌前幾期(佐佐木敦主編)

另,本來專程來找的 ICC sound art 特展目錄及 CD 居然已經賣光。


下午的行程是去山手線環狀帶以外的兩個小地方找兩家小唱片行。

這小,到底有多小,真是不去不知道。

午後,回新宿站,作京王線慢車到代田橋 Daitabashi 站下,到大原 oohara 這個地方,出車站往南走很容易地就找到地址,但確是一公寓房子。後來東鑽西鑽摸到後門,確有一戶門前有個破招牌寫著 Ned's Records(地址是大原 2-14-3)。但沒開門,寫著營業時間兩點半到八點半。到附近大馬路上喝了瓶汽水磨了會兒時間,觀察這個距離東京鬧區只有幾分鐘路程的小鎮,氣味環境和人情是多麼的不同於大都會。等到快三點去看,那破公寓房門還是沒有任何動靜。這小地方的整個住宅區的慵懶的午後,沒半個人,沒半點動靜,只見一送報的女孩。沒閒功夫再等了,心想,這個必需側著身子鑽過一個洗衣機、房門窗戶都兮髒的號稱專營進口及本地怪異音樂的陰暗公寓唱片店,能有啥了不起的奇貨呢?因此,這家店這一欄,就等以後哪位有心人再來補寫吧。

回新宿站,轉中央總武線往西走,到高圓寺 koenji 站下(別坐快車,得作慢車,否則不停)。往南,沿大馬路走三四條街,到一路口會擺塊小招牌在地上,寫著 Manual of Errors,那就到了(高圓南 4-6-11)。鑽上極矮的樓梯到四樓,店面甚小,像誰家的小閣樓似的。可他們網站極大 (www.manuera.com),發現上了虛擬當了。貨奇差,都是大量的巴西流行俗樂 LP 一箱箱的(沒錯,東洋也刮這 EXOTICA/LOUNGE 風),另外就是一架子的最糟的日本電子樂 CD: Zero Gravity, TranSonic(這家店跟這些高圓寺前衛派唱片公司可說是同一回事)還有 otomo 那幫的,除此之外,就是幾張 Pierre Henry 的早期具象音樂絕版黑膠片,每張售價一萬多日幣!這哪是什麼新音樂實驗音樂唱片店!騙小孩啊?Manual of Errors 絕對是這次在整個東京所見最差的唱片行。千萬別去浪費時間。要買舊 LP 到 disk union(見下文)。




澀谷 WAVE (澀谷西武 LOFT 六樓)

六點半,到了這前天沒開門的店子。

到 HEALING/ AMBIENT 區,看到他們在促銷那張好幾年前出的 Celestial: Spirit House。架上的廣告牌標題寫著什麼「蒙古利亞的 Enigma」「中華的 Deep Forest」之類危言聳聽的胡說八道字眼(見照片特寫)。可是這唱片雖然確實是好,但也不是您說的那個樣兒嘛。根本是一個英國人 Peter Millward 請了幾個香港及外國樂手客串搞出來的,何況那首好聽得要死的用古箏彈的 Carrickfergus(開頭五個音符活像白光的「魂縈舊夢」裡的一句),據我以前考證,根本是愛爾蘭傳統民歌,不是東方曲子。

古典區裡的現代音樂欄很差,什麼都沒。不過轉身見到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讓我對澀谷 WAVE 的印象完全改變。一個架子專門推介 Salon 雜誌的新出 video,這是新電子音樂近期內最重要的出版品之一。一個專架專放全套 meme 廠牌的全白色無音 CD;當然配有聳動字眼及剪報介紹這個日本最前衛的廠牌系列。另外一點,meme 公司的主持人佐佐木敦跟 WAVE 店關係顯然並非尋常,WAVE 月刊 FLYER 上有他的專欄;更有甚者,整個這 WAVE 的前衛實驗區是全日本最先進的唱片區,也到處透出佐佐木敦的耳朵指向。明顯地,WAVE 採購部負責前衛音樂下單的,應就是佐佐木敦 (atsushi SASAKI) 這位當今全日本推動前衛音樂最猛的聽手/寫手,或他的影響人。

這 Alternative/Avant-Garde 區有大量的 Touch, Ash, Mille Plateaux, Mego, Sonoris, Selektion, lowercase, A-Musik, Trente 等歐洲各大重要前衛廠牌的唱片,一兩張加拿大的 empreintes DIGITALes,連 francisco lopez 也有自己一大格放在頭條地位。幾乎接近美國高段唱片行中這類欄目的水準。這真是全亞洲唯一的前衛音樂唱片店。

此區購得:

Roma: a soundscape remix (david toop, francisco lopez, etc.)
Just About Now (minoru sato, jio shimizu, 三輪真弘, toshiya tsunoda, roel meelkop, justin bennett, etc.)
oval: ovalprocess (日版號稱多了四首 bonus tracks,其實整碟是個大騙局,oval 的唱片一生中買一張也就夠了)
Salon 雜誌第一期

在前衛架旁邊的就是後搖滾架,目前正大力在促銷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等等。

此店之民族、現代部門都不怎樣。

後來問經裡,六本木的 WAVE 店咋搞的關了?他說,那裡需要改建一個新的城區。問那六本木的貨都轉放到哪兒去了。他說在池袋店。

其實,我早就覺得,那麼風騷的(但交通郤不便)的地段開什麼現代音樂唱片館,實不搭調。但我之後到池袋 WAVE 店去看,發現他說的不對,池袋店裡什麼也沒,也或許貨還沒上架吧。

總之,澀谷 WAVE 雖然在現代音樂欄到前衛音樂欄之間還有許多的真空地帶需要補全,但是總的來說,已經是全亞洲唯一能與世界前衛實驗音樂接上軌的唱片店了。當然,也是到東京找新音樂必到之地。




澀谷 DISK UNION 三號店 (宇田川町 30-7)

快到一般店子打烊的八點了,利用最後幾分鐘快速轉進不遠處的 DISK UNION 三號店地下室。此分店以地下室的爵士 LP 著名。

DISK UNION 是日本大型二手連鎖店,分店到處到有。特色是店面窄小,貨色精彩,貨品流通量大。他們甚至有自己的爵士唱片出版公司 DIW。這家澀谷店是買爵士 LP 的必到點。

屁股擠屁股的小店中氣氛認真嚴肅,也因就要打烊了所以還帶點兒緊張,見兩年輕人檢閱 LP 之絕技,歎為觀止。日本地方小,不像美國的唱片行裡廉價 LP 鬆垮垮的隨便丟置;在東京,欄中 LP 一律都另加厚膠套,且是塞得緊得沒有翻撥的空隙。檢閱挑片時只得垂直將每張 LP 抽起來看。而這些挑片老手已練得「兩」手絕技:左右兩手依序輪流抽唱片,每張向上快速拉出約八公分高,而速度頻率竟然達到每秒能掃過三張四張,前一張 LP 還懸在空中時,手指已放開去抽下一張!旁人看來,只見一張張 LP 依序飛向空中,與特技表演無異。嘿,自己玩 LP 已近三十年,平常翻撥掃瞄唱片也是每秒三四張,但雙手輪流抽,的確沒這功夫。看來若要在東京死硬搜碟,還得先閉門苦練數月。當然,這背後不用說出來的功夫是,你必須在零點三秒內判斷出這張唱片你要不要。

此店中見有「白人 SAX 中古 JAZZ LP」之分類法,有趣。另有「JAZZ 廢盤」欄。注意:「廢盤」乃日文「絕版唱片」之意,可不是爛唱片!今天此地廢盤格中好貨不多,有趣的只見到兩張買不起的:

Zbigniew Namyslowski 一九七三年在波蘭錄的四重奏,波蘭發行,五千八
丹麥 Palle Mikkelborg 極早期一張,一萬餘日元

另有 ECM LP 格,此格中購得:

Gary Burton Quartet: Picture This,一千三。德國原版,非美國爛膠片。哈,他們不知這張是徹底絕版沒發行 CD 的唱片。

另外在 JAZZ LP 格中得以下數碟:

James Newton: Luella, 400(絕版,而且是日本 Gramavision 版)
Air: 80 degrees Below '82 , 900(芝加哥 AACM 前衛爵士,絕版碟,且日本版)
LASK (Ulrich Lask, ECM) 見到這張大喜。這是我這趟東京行的重點搜尋目標之一,居然在此被我尋獲,並且僅標四百日元。此碟乃超級絕版大碟,在美苦搜十多年而不得。更妙的是我一見封面上的藍色圓標籤上寫著七美元,就認出那是全美 ECM LP 代理進口商,在我家附近的 Rick Ballard 在加州店中的標價貼紙。不知哪位仁兄將它越洋賣到此處,如今又要被我帶回原地!

CD 則找到 Anthony Braxton & Derek Bailey: first duo concert, london 1974,兩千




八月二十六


池袋 WAVE (池袋西武公司十二樓)

池袋 WAVE 店雖然只佔西武 LOFT 的一層樓,但面積很大。HEALING 區特大,佔好幾個落地架,不過沒啥稀奇的東西。現代音樂欄普通,也完全沒有實驗音樂區。所以澀谷 WAVE 經理說的不見得對,也或許東西還沒上架,也或許這大批 HEALING 唱片就是從六本木搬來的。不過這店裡的 techno 區還不錯。

在此店購入:

岡野弘幹: rainbow tribe
竹村延和選輯的四位女新人作曲家
高橋悠治:ongaku no oshie
兩張 soft ballet,利文託購的


當然,你若沒去過池袋西武百貨的話,這裡的地下食品街是一定要逛逛的。可以說比它所有各樓百貨甚至它的 WAVE 店都精彩多多。WAVE 本身的小咖啡店也極佳 (mmmm -- curry rice !!)。



西武‧書籍館 LIBRO

正門在池袋站南口外面。二樓的音樂書部份極強;全東京少見。除一般分類以外,更有音樂美學專櫃;架上居然有一排全是日本的 soundscape 書!日本人談聽音的書出版得快和多,令人驚駭。樂迷能聽樂音/聲音如此之深入,與此也有直接的關係。

書籍館還有一個日文現代詩的專門角落,很棒。


此處共得:

Avant Music Guide (入門用的各種新音樂大紹介,對日本樂迷的一大貢獻。這種書連英文世界都沒有)
鳥越 Saiko:音景,思想與實踐(鳥越小姐是日本主要音景理論專家,早在一九八六年就翻譯了 R. Murray Schafer 的巨著「世界之調律」)
秋田昌美:Noise War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特別看重 merzbow,簡單的說,他知道自己在搞什麼,也知道別人在幹嘛)
中川 真:平安京‧音宇宙(寫平安時代直到當今的京都的聲音世界。極重要的著作)
吉村 弘:一本談日本街頭音景的書


下午本來計劃要去目白區的一家 World Disque ,但煩了。

回神保町,到旅館附近的東京最大的古董留聲機店「梅屋」(神保町 3-17),到了門口反又不想進去。

轉到靖國通上的山本書店,專賣與中國有關的日文書,更有極大的中國善本線裝書收藏(不過其中不少是日本版的漢文線裝本,也就是加了日本讀法標點的漢文古書)。除了閒情偶寄一函,七萬日元;太上寶筏圖說,兩萬,以外,沒見到什麼特別想要的。

旁邊的古賀書店,是專門賣二手音樂書及樂譜之類,收藏頗精且全。西洋樂隊總譜也很多。不過好東西售價也不比原價低多少。見到而沒買的有:

能劇的音樂可能(附大量譜,橫裝本,極好)
前衛音樂記譜法
邦樂事典(好)
stockhausen 的 trans 作品總譜

隔壁是矢口書店,專賣映畫戲劇書的專門店,也挺好,擠得水洩不通。


再去白山通大街北段。到上次沒進門的 Tony's Records。店小,但前衛爵士 LP 還不少。Anthony Braxton, Cecil Taylor 很多絕版好貨。





DISK UNION 新宿一號店 (新宿 3-31-4)

得要從新宿站東口出來,再往東走,在伊勢丹附近。挺不好找的。最好先找到那家 BEAMS 時裝大樓,斜對面就是了。

此乃 DISK UNION 總店,共八層樓!每層為不同的樂類。二手唱片迷的小天堂!

六樓是 alternative/avant 另類實驗部。店內郤播放著極輕鬆的輕快音樂,促購感很強,很諷刺。冷氣風特強爽;背景音樂之前只聽見嚴肅樂迷認真的抽唱片的聲音。此處應為東京二手實驗音樂的最大集散中心(新碟的話要數澀谷 WAVE 了)。一個架子放了全套的 tzadik 及 avant 公司系列,整一架子的黑底白字的大號 Bodoni 字體背脊標題露出,還挺唬人的。Noise, experimental 的 LP 也不少。不過都是已經見過的,而且方向主要偏向日本噪音及日本地下實驗。

四樓專賣 progressive rock。赫,真不簡單!隨便一抽查,Focus 那格就有十多張 LP。King Crimson 的舊 LP 有一整個紙箱子,包括不少 bootleg LP!而 King Crimson 的 CD 整整佔了一個架子半,有一兩百張!其中包括大量 bootleg。

結果此店中只買下:

King Crimson : Discipline 日本 polydor 版 LP,八百(已經有了美國原版 LP,原版 CD,與原版不同的重新混音版 CD)
Santana: Live in Japan, 1973 錄影帶,一千二(影質極差,帶速極不穩,但這是 Santana 最強時期組合,帶中甚至包括當時日本電視插播全部廣告,真夠 vintage 了)


至此結束了這次短短四天、三十四度高溫的東京唱片店之旅。有趣的是,由於身邊沒帶任何放音設備,這一切有聲品的交易都是在沒有聽到任何音樂的情況下悄然無聲地進行的。


總括來說,在東京找現代/新音樂,只要到下面四個重點:

澀谷 WAVE
澀谷 TOWER
新宿 DISK UNION
ICC

另外,要好玩兒刺激的話,就到新宿的小唱片行區去探險。


除本文中所大略涵蓋之外,東京當然還有其他眾多的唱片窟;比如文中沒有提到的其他連鎖二手店如 Recofan, Cisco 等。還望其他唱片迷 (re-ko-o-do fan) 再接再厲!















潛味音樂網‧版權所有

轉載、轉貼請先來信

sub@sinologic.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天更新網頁?與其說是天天更新網頁,還不如說是每天放一首好聽的歌給大家欣賞

^_^ 最近才發現Game Midi是那麼的迷人以及令人懷念 ~_~

而且稍微找一下,就可以找到一拖拉古,怎麼抓都抓不玩的Midi,最近有空就拚命的抓呀抓的...先提供幾個網站給大家一起去尋寶:⑴遊戲狂 

Game音樂圖書館

魔導研究所

Computer Music

Center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遊戲目的:

從三個搖滾類型中挑選一個種族,依各族特色生產出最多經典唱片,奪得最多死忠樂迷支持,賺最多黃金。最快創造出搖滾傳奇的遊戲者即可得到勝利。

二、發展時代:

a. 地方時代(local era)遊戲一開始的時代。

b. 全國時代(national era)黃金達一千萬,聲望指數達一千之後,即可升級至全國時代。

c. 跨國時代(international era)黃金達十億,聲望指數達十萬之後,即可升級至跨國時代。

三、基本兵種

a. 樂手:樂手是生產唱片的必需兵種。

b. 樂團:樂團由四個樂手組成的部隊,唱片生產速度比樂手快。

c. 死忠樂迷:樂迷購買唱片,聽演唱會,可使你的黃金增加,而死忠樂迷的議論可增加聲望指數。

e. 樂評:樂評由死忠樂迷升級而成,可更快速增加聲望指數。

* 這些兵種會互相影響生產速度,互動關係十分微妙,有時敵對有時友好,等你上手後會慢慢發現他們的關係。

* 壽命:樂團、死忠樂迷有壽命限制,一般樂團和死忠樂迷壽命是十年,而且樂迷有時候會變心,投靠到別的種族去,這就是為什麼你要拼命生產樂團,樂評和吸引死忠樂迷的原因,否則他們的人數會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減少,你一不小心就會輸給你的對手。

四、種族

在《搖滾爭霸》中,你有三個種族可選擇,他們各有特殊能力和不同的特殊兵種。你要注意利用不同種族的特色來作戰。

a. 古典搖滾族

古典族的優點是樂團和死忠樂迷的壽命都特別長,而且生產樂評的速度特別快。

特殊技能:「吸魂大法」,其他種族的死忠樂迷壽命到一定地步,有部份會自動變成古典搖滾族。

特殊兵種:「搖滾詩人」,生產搖滾詩人可提升聲望指數,也比較容易創造出搖滾傳奇。

b. 金屬族

金屬族的特別容易吸引到死忠樂迷。

特殊技能:「魔音穿腦」,音量特大,吸收樂迷的範圍較他種族廣

特殊兵種:「吉他英雄」,生產出吉他英雄,可增加唱片銷售量和聲望.

c. 龐克族

龐克族什麼都快,生產樂手和唱片的速度快得嚇人,令其他種族都望塵莫及,但壽命特別短,其死忠樂迷也很容易轉變成其他種族。

特殊技能:「三個和弦」,超快速的唱片生長速度。

特殊兵種:「早逝樂手」,這個兵種很特別,創作速度飛快,生產出來沒多久就會自動死亡。不過只要有一個早逝樂手死亡,你的死忠樂迷人數會增加百分之十,唱片銷量也會暫短地增加。

* 注意:你一定要生產出特殊兵種,才能創造出搖滾傳奇,獲得勝利。

五、建築單位:

地方時代

a. 樂吧(live house)-- 費用:100; 科技:生產樂手,吸引樂迷,研發表演技術

這是最基本的建築單位,可生產樂手,吸引樂迷,也可賺取黃金,越多樂手、樂迷和黃金都是你升級的基本需求。只要黃金足夠,樂吧不妨多建。

b. 小型錄音室(home studio)-- 費用:500; 科技:合併樂手成樂團

有了小型錄音室就可以開始生產唱片,你還可以在這裡將四個樂手合併成一個樂團。

c. 獨立廠牌(label)-- 費用:1000; 科技:生產唱片

獨立廠牌可加速唱片和黃金的生產速度,但這些唱片都是DIY或獨立發行,所以生產黃金的速度比較慢。

d. 樂迷誌(fanzine)-- 費用:200; 科技:生產樂評

建築樂迷誌所需黃金不多,但你至少要有一千名死忠樂迷、二十個樂團、五十張唱片之後才有資格建築樂迷誌。樂迷誌可生產樂評,也會加速死忠樂迷人數的成長。

e. 大學電台(College Radio)-- 費用: 2000 ; 科技:無線放送技術

大學電台可加快樂迷的吸收速度和唱片的銷售量。
=============================

全國時代

a.. 表演廳(hall)-- 費用:10000; 科技:生產樂手,吸引樂迷,研發大舞台表演技術,live PA技術

表演廳由樂吧升級而成,黃金,樂迷及樂手人數都會加速成長,你下一次命令就可以生產十個樂手,吸引一千名樂迷。

b. 錄音室(studio)-- 費用:5000; 科技:研發錄音技術

由小型錄音室升級而成。錄音室成立後,錄音品質更加細緻,較容易創造銷售成績更好的唱片。

c. 唱片公司(record company)-- 費用:20000; 科技:生產唱片,研發行銷技術,研發偶像

由獨立廠牌升級而成,可以生產更多唱片,賺更多錢。不過有一點很有趣,當你升級為唱片公司時,死忠樂迷人數和聲望指數會有些許減少,不過沒關係,你得到的會比失去的多。而要不要研發偶像這項科技看你個人決定,偶像的可賺到可觀的黃金,但賺錢的機率是三分之一,而且聲望和死忠樂迷人數都會一定大幅減少。所以,如果你急需大量黃金發展到下個時代,可以研發偶像碰碰運氣。

d. 音樂雜誌(music press)-- 費用:15000; 科技:生產樂評,研發音樂名詞,研發經典唱片評分技術,研發排行榜

由樂迷誌升級而成。你會發現,在全國時代裡,音樂雜誌實在太重要,有許多科技都要由音樂雜誌來開發,這些科技術都是升級到下一個時代的必需,也是遊戲致勝關鍵。

e. 商業電台(Commercial Radio)-- 費用: 2000; 科技:播放名單編列技術,廣播DJ風格創造技

由大學電台升級而成,除了加快樂迷的吸收速度和唱片的銷售量等功能外,由於可收取廣告費,黃金數量也會增加。

f. 戶外音樂祭(festival)-- 費用:50000; 科技:研發招降其他種族樂迷技術,研發搖滾傳奇

只要死忠樂迷達一萬,樂團人數一百,就可以建築音樂祭。雖然這個建築有時效性,通常在一至三天的遊戲時間就會自動消毀,而且所費不貲,但在全國時代,建築音樂祭仍十分重要,你會發現聲望指數、死忠樂迷人數、樂手人數、樂評人數、唱片創作數在一次音樂祭之後都會戲劇性地成長,而你的對手的這些指數反而會減少!運氣好的話,甚至可以增加黃金,這太神奇了!賺錢與否的機率依你的各項指數和一些隨機亂數(如天氣)來決定。
=============================

跨國時代

a. 跨國唱片公司(international record company)-- 費用:200000; 科技:研發跨國行銷技術,研發著作權利金收取技術

由唱片公司升級,黃金賺取速度快到不像話。但在剛建築完成時,聲望指數和死忠樂迷人數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b. 生活風格雜誌(lifestyle magazine)-- 費用:150000; 科技:研發樂迷時尚穿著攝影技術,研發各類型音樂一百大挑選技術

由音樂雜誌升級而成,這項建築完成後,樂團、死忠樂迷的壽命會更長。有了生活風格雜誌,樂迷在十年後仍會死忠地買唱片,看老樂團表演,老樂團也就能繼存活。

c. 有線音樂頻道(music channel)-- 費用:100000; 科技:研發音樂影片

由商業電台升級而成,有了影像的刺激,唱片鎖售會更好,樂迷人數成直線成長

六、場景

好了,你已大致懂得《搖滾爭霸》的玩法。現在你可以選擇不同的場景進行遊戲,有舊金山、紐約、芝加哥、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六個場景可選擇。

本公司未來會開發出資料片,有更多種族和場景地圖可選擇,敬請期待。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The Beatles

2. Pet Sounds, The Beach Boys

3. Revolver, The Beatles

4. Highway 61 Revisited, Bob Dylan

5. Rubber Soul, The Beatles

6. What's Going On, Marvin Gaye

7. Exile on Main Street, The Rolling Stones

8. London Calling, The Clash

9. Blonde on Blonde, Bob Dylan

10. The Beatles ("The White Album"), The Beatles

11. The Sun Sessions, Elvis Presley

12. Kind of Blue, Miles Davis

13. 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 The Velvet Underground

14. Abbey Road, The Beatles

15. Are You Experienced?,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16. Blood on the Tracks, Bob Dylan

17. Nevermind, Nirvana

18. Born to Run, Bruce Springsteen

19. Astral Weeks, Van Morrison

20. Thriller, Michael Jackson

21. The Great Twenty-Eight, Chuck Berry

22. Plastic Ono Band, John Lennon

23. Innervisions, Stevie Wonder

24. Live at the Apollo (1963), James Brown

25. Rumours, Fleetwood Mac

26. The Joshua Tree, U2

27. 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s, Vol. 1, Robert Johnson

28. Who's Next, The Who

29.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30. Blue, Joni Mitchell

31.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Bob Dylan

32. Let It Bleed, The Rolling Stones

33. Ramones, Ramones

34. Music From Big Pink, The Band

35.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David Bowie

36. Tapestry, Carole King

37. Hotel California, The Eagles

38. The Anthology, 1947 - 1972, Muddy Waters

39. Please Please Me, The Beatles

40. Forever Changes, Love

41.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 The Sex Pistols

42. The Doors, The Doors

43.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Pink Floyd

44. Horses, Patti Smith

45. The Band, The Band

46. Legend, 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47. A Love Supreme, John Coltrane

48. 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 Public Enemy

49. At Fillmore East,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50. Here's Little Richard, Little Richard

51.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Simon and Garfunkel

52. Greatest Hits, Al Green

53. The Birth of Soul: The Complete Atlantic Rhythm and Blues Recordings, 1952 - 1959, Ray Charles

54. Electric Ladyland,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55. Elvis Presley, Elvis Presley

56.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Stevie Wonder

57. Beggars Banquet, The Rolling Stones

58. Trout Mask Replica, Captain Beefheart and His Magic Band

59. Meet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60. Greatest Hits,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61.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 Guns n' Roses

62. Achtung Baby, U2

63. Sticky Fingers, The Rolling Stones

64. Phil Spector, Back to Mono (1958 - 1969), Various Artists

65. Moondance, Van Morrison

66. Led Zeppelin IV, Led Zeppelin

67. The Stranger, Billy Joel

68. Off the Wall, Michael Jackson

69. Superfly, Curtis Mayfield

70. Physical Graffiti, Led Zeppelin

71. After the Gold Rush, Neil Young

72. Purple Rain, Prince

73. Back in Black, AC/DC

74. Otis Blue, Otis Redding

75. Led Zeppelin II, Led Zeppelin

76. Imagine, John Lennon

77. The Clash, The Clash

78. Harvest, Neil Young

79. Star Time, James Brown

80. Odessey and Oracle, The Zombies

81. Graceland, Paul Simon

82. Axis: Bold as Love, The Jimi Hendrix Experience

83. I Never Loved a Man the Way I Love You, Aretha Franklin

84. Lady Soul, Aretha Franklin

85. Born in the U.S.A., Bruce Springsteen

86. Let It Be, The Beatles

87. The Wall, Pink Floyd

88. At Folsom Prison, Johnny Cash

89. Dusty in Memphis, Dusty Springfield

90. Talking Book, Stevie Wonder

91. 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Elton John

92. 20 Golden Greats, Buddy Holly

93. Sign 'o' the Times, Prince

94. Bitches Brew, Miles Davis

95. Green River,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96. Tommy, The Who

97. 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Bob Dylan

98. This Year's Model, Elvis Costello

99. There's a Riot Goin' On,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100. In the Wee Small Hours, Frank Sinatra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資料: 70年代初期,一個樂團的生死完全取決於電台,芝加哥合唱團(Chicago)以銅管樂風格引領流行風潮,締造出無數充滿獨特與全然原創歌曲的作品,讓美國傳媒從洋溢快樂的TOP 40播歌取向,緩緩的轉型成曲式較為繁複、多元且自由的調頻電台播歌品味,他們是第一支以管號樂為主體樂器的搖滾樂團。

這支具有先鋒精神的隊伍在70年代中期作了一次有趣的轉折,蛻變成史上單曲成就最優異的搖滾樂團之一,一路走來,總計有十五張專輯銷售獲頒白金唱片,每一張專輯賣出一百萬張,甚至更多。

相當巧合的,芝加哥合唱團的故事就是在這個多風之城開展,1967年,熱中於管弦樂的薩克斯風樂手華特帕拉柴德(Walt Parazaider)與唸德保羅(DePaul)大學的同學-李洛南(Lee Loughnane喇叭手)、詹姆斯潘克(James Pankow 長號樂手)組成一個樂團,帕拉柴德解釋組團的點子時表示,當初只是想要作一點點改變,到德保羅與美國南部地區的俱樂部玩玩搖滾樂,他自己傾向於能跟芝加哥交響管弦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來個真格的同台演出,這支日漸茁壯的隊伍不久後即加入了泰瑞凱斯(Terry Kath吉他手)、羅伯蘭姆(Robert Lamm鋼琴)兩位優秀的歌手與鼓手丹尼塞洛芬(Danny Seraphine)。

他們管自己的團名叫做Big Thing,事實證明,他們一出道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態勢,雖然泰瑞凱斯是位風格創新、振奮人心的吉他手(*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也是他的頭號樂迷),但管號樂才是樂團的焦點所在,他們以彈奏披頭四合唱團的Got To Get You Into My Life、Magical Mystery Tour這些一般傳統樂團不敢碰的歌曲,風靡美國南部一帶的酒吧,這支樂團在組團的第一年又加入了貝斯手彼得塞特拉(Peter Cetera),他那飆高的男高音音色讓這支樂團的和諧風格更見完美,一種完美的聲音就這樣誕生了。

德保羅一地的老友詹姆斯威廉葛利柯(James William Guercio)剛以製作哥倫比亞音樂廠牌旗下的巴金漢樂團(The Buckinghams-67年冠軍曲Kind Of A Drag)的成績闖出名號,葛利柯接下Big Thing樂團的經紀人職務,向哥倫比亞音樂廠牌評估自己對Big Thing樂團的看好度,他將樂團遺師至加州的洛杉磯,與音樂產業保持更近的距離。

哥倫比亞音樂廠牌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對葛利柯的新發現作出決定,很幸運的是,葛利柯在那一年製作了血汗淚合唱團(Blood,Sweat & Tears)的第二張同名專輯,那張專輯的成功讓哥倫比亞音樂廠牌確信一支融合搖滾樂與管號樂的東西真得是有賺頭,葛利柯開始為一支情同手足的樂團的首張專輯動工籌製,剛進入1969年的前幾個禮拜,Big Thing樂團更名為芝加哥樞紐合唱團(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包含兩張唱片、十二首歌曲的野心之作「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於1969年的春季上市,有七首歌曲的長度都在六分鐘以上,專輯凝聚了七位團員所散發的硬式搖滾、節奏藍調、爵士與生猛帶勁的即興樂風,此張處女作在較具實驗精神的調頻電台年代中迅速成為一張暢銷大碟,不過卻未能打造出一首暢銷的單曲。

樂團作了一點點的犧牲後,沒有暢銷單曲的狀況一下子就解除了,1970年1月,樂團在濃縮團名的情況下,發表另一張定名為「Chicago」(*又被稱為「Chicago II」)的同名雙唱片專輯,葛利柯將團名精簡完全是基於邏輯上與現實上的考量:因為,當時芝加哥真正的樞紐-市長李察達利(Richard J. Daley)揚言要採取法律行動。在由潘克執筆、凱斯主唱的Make Me Smile(*此張精選輯收錄的是含有另一首歌曲Now More Than Ever的版本)與蘭姆執筆、塞特拉主唱的25 Or 6 To 4的聲勢助威下,專輯的商業成績讓芝加哥合唱團的團名縮水事件變得微不足道,Make Me Smile是從長號樂手潘克那段長度幾乎佔去整張專輯第二面內容的樂曲Ballet For A Girl In Buchannon所精萃出來的歌曲,就一首單曲而言,它所夾帶的動能完全從汽車的揚聲器直接引爆出來,生氣盎然的管號樂突顯了凱斯紮實的節奏藍調嗓音, Make Me Smile跟當時的歌比起來就是不一樣,同樣萃取自Ballet For A Girl In Buchannon的細膩小品Colour My World則成為新世代典型的畢業舞會招牌歌,也提前揭示了芝加哥合唱團不久後成為重量級抒情歌樂團的指標。

儘管調頻電台寵愛有加,芝加哥合唱團將組曲與樂章作段落切割與即興創作的傾向,對於希望樂團能延續早期氣勢的CBS音樂集團高層來說顯得有點為難, 1971年1月,專輯「Chicago III」發行,處女大碟「Chicago Transit Authority」時期的作品經過錄音室利刃剪輯後,此種作風為樂團引爆了Questions 67 And 68、Does Anybody Really Know What Time It Is?、Beginnings三首遲來的暢銷曲,三首歌通通出自蘭姆之筆,同年年底,樂團總計有八首新、舊歌曲攻入全美TOP 40,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從長度較長與更具野心的作品雕琢而來。

樂團的專輯一直都很暢銷,有時賣得超好,雖然葛利柯曾在「Chicago」的內頁文字中自負的撂下'這張成品應該透過連續性的方式去體驗'的堅持,但是,他們成為暢銷單曲走向樂團的命運早已注定,芝加哥合唱團是70年代少數能夠在多位主唱的情況下持續創造暢銷曲的樂團,每一位主唱都有非常不一樣、非常獨特的歌聲,樂團烙印的風格非常強烈,非常具有一致性,相當容易辨認,蘭姆、凱斯與塞特拉三人都有擔綱主唱的暢銷曲,成功讓他們更有避免自我重複的信心,這股驚人的力量一但釋放,芝加哥合唱團持續成為當代最成功的美國樂團的地位是難以超越,無論是怎樣的高音唱腔、歌曲節拍,不管主唱是誰,他們的每一首單曲都能進榜,大部分的單曲成績更是輝煌。

那是一種具有其時代性與全球性共鳴的聲音,1973年專輯「Chicago VI」中的Feelin' Stronger Every Day依然是集芝加哥合唱團早期優異風格之大成的典範,聽到塞特拉唱出oh,yeah馬上就能很清楚的感染到熱情風采,熱情持續堆積,最後在出色與喜悅的管號樂聲中導入末尾的高潮,同樣的,Saturday In The Park以簡單的曲式作掩護,就跟所有傑出的流行單曲一樣,在聽歌者真得用心去聽之前,他是聽不出編曲的繁複性的,好的流行歌曲聽起來就是很棒。

從心情快樂的Just You 'N' Me到充滿懷舊氣息的Old Days,電台對於樂團的每一次發行都給予熱情的擁抱,芝加哥合唱團的風采列車一路風行了好幾年,未曾嚐過任何的挫敗(*何必玩弄成功呢?),歷經嚴厲的巡迴演唱考驗,樂團的領導核心不得不在很快的時間內放棄了雙張唱片的專輯概念,他們在葛利柯坐落於落磯山脈地區,新蓋好的-馴鹿牧場(Caribou Ranch)錄音室進行錄音,不過,樂團也並未放棄美國西岸的音樂精神,1974年專輯「Chicago VII」中的Wishing You Were Here,葛利柯徵召了海灘男孩合唱團(The Beach Boys)的團員卡爾威爾森(Carl Wilson)、丹尼斯威爾森(Dennis Wilson)、艾爾賈汀(Al Jardin),來點夢幻的加州合聲。

1977年,芝加哥合唱團親密的手足之情開始有鬆動的跡象,葛利柯因商業與創意的考量因素而遭到解雇,長期以來,樂手們對於樂團的精神導師執意於用羅馬數字符號作為專輯名稱的舉動感到不悅(*羅馬數字符號在70年代中期就已經被視為過氣的東西,芝加哥合唱團當時正準備發行「Chicago XI」專輯),專輯封面上一直以樂團的標準字樣作變化,而沒有放團員的設計方式也讓團員不甚滿意。

芝加哥合唱團踏出新步伐,1978年,樂團發行首張不以數字當標題名稱的專輯「Hot Streets」,封面上依然有著名的樂團標準字樣,不過卻加上了樂團的全彩團體照,「Hot Streets」也是樂團第一張沒有凱斯參與錄製的作品,凱斯在同一年稍早因為槍傷誤傷自己而身亡,他們體會到凱斯的過世與葛利柯的分道揚鑣都是樂團第二階段已經展開的徵兆。

轉投Full Moon/華納音樂廠牌,製作人大衛佛斯特(David Foster)的入列,1982年專輯「Chicago 16」中由塞特拉與佛斯特合寫的Hard To Say I'm Sorry成為一首非常受歡迎的單曲,歌曲柔緩的大眾化情歌路線讓一些團員不太自在,但是,無庸置疑的,芝加哥合唱團的第二波流行風潮已經揚起,樂團的「Chicago 16」、「Chicago 17」兩張專輯都賣出白金唱片佳績,這對一個成軍很長一段時間的藝人而言可說是前所未聞。

在專輯「16」錄製期間加入樂團的歌手/吉他手/鍵盤手比爾查普林(Bill Champlin)以84年專輯「17」中的暢銷曲Hard Habit To Break再現樂團多位主唱創造不同暢銷曲的光榮傳統,他渾厚且充滿靈魂樂風味的演唱方式正是樂團所需的助力,芝加哥合唱團就這樣屹立於整個80年代, Only You接著成為一首跨國性的暢銷單曲,不過,在為樂團演唱抒情排行大作You're The Inspiration後,塞特拉就離團,專注於個人的歌唱事業。

芝加哥合唱團團員立刻找來貝斯手傑森雪夫(Jason Scheff)為樂團之後的作品擔綱主唱大任,讓樂團的優美歌聲不致於斷炊,雪夫的歌聲真是個完美的搭配,專輯「Chicago 18」中的Will You Still Love Me ?跟專輯「Chicago 19」中的暢銷曲I Don't Wanna Live Without Your Love都是極為成功的暢銷曲,在由查普林擔任主唱、80年代暢銷金曲創作家黛安華倫(Diane Warren)與亞伯哈蒙(Albert Hammond)攜手打造的暢銷曲Look Away的排行氣勢帶動下,「Chicago 19」也成為一張白金專輯,單曲在美國銷售獲頒金唱片,更成為芝加哥合唱團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單曲之一。

暢銷取的輝煌年代在1991年專輯「Twenty 1」中的Chasin' The Wind與You Come To My Senses推出後暫告一段落,不過,就在1995年,出自專輯「13」的作品Street Player被布魯克林區的製作人/DJ 肯尼岡拉茲(Kenny 'Dope' Gonzalez)相中作為歌曲取樣,將Street Player融合成The Buckheads樂團轟動英美的暢銷舞曲大作The Bomb!(The Sounds Fall Into My Mind)。

芝加哥合唱團持續進行大膽的創意融合,聽聽他們在1995年專輯「Night & Day: Big Band」中改編音樂大師路易斯普萊瑪(Louis Prima)的經典大作Sing,Sing,Sing(*與The Gipsy Kings吉普賽國王合唱團合作)就知道,就算他們未再推出新歌,因為此張精選輯所蒐錄的精湛與不朽音樂作品,這個世界變成一個饒富生意的地方。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資料: 出生於1945年3月30日的艾力克萊普頓多采多姿的音樂生涯始自18歲時自組的Roosters,接著加入因培育出Eric Clapton、Jeff Beck、Jimmy Page這三大吉他手而被封為『傳奇性的搖滾團體』的Yardbirds;1965年轉往藍調先驅John Mayall的Bluesbreakers樂團,翌年與Jack Bruce、Ginger Baker組成樂壇首支強力搖滾三人團Cream。1968年搖滾樂壇萬眾矚目的第一支超級樂團Blind Faith誕生,艾力克萊普頓亦名列陣中,1970年再組Derek & The Dominos,但在這些團體轉換期間,艾力克萊普頓也抽空幫約翰藍儂(John Lennon)、Delanie & Bonnie抬轎伴奏。艾力克萊普頓雖然參加或組成過這麼多的團體,可是樂團壽命都不長,原因多是由於團員間意見不合或因為每位團員都大有來頭導致自大的心理,於是艾力克萊普頓萌生單飛發行個人專輯不再組成大堆頭樂團的意念。

1970年艾力克萊普頓正式推出首張個人同名專輯,不過同時他也為著Derek & The Dominos的團務繁忙。在該團解散與商業成績不如以往加上感情因素的打擊使艾力克萊普頓卻沈溺於毒品之中,在朋友的關心之下歷經3年才拋此惡習並且在倫敦彩虹劇院盛大展開他的重生演唱會,不論樂迷或是樂界好友像Pete Townshend、Steve Winwood伂扔戊ㄙY見他重回舞台,後來這兩場演唱會實況也曾發行CD。

1974年艾力克萊普頓發表的「461 Ocean Boulevard」不僅象徵他走出陰影重新出發,在音樂上更跳脫以往只以藍調為根基的搖滾而融入牙買加的雷鬼樂,使得風格煥然一新,其中一首翻唱自雷鬼宗師巴布馬利(Bob Marley)的歌曲I Shot The Sheriff成為艾力克萊普頓唯一冠軍單曲。在1974-81年間艾力克萊普頓幾乎年年推出新作品,他長久建立的吉他風格也越發受人肯定與學習,這時期作品當以「461 Ocean Boulevard」以及1977年底發行的「Slowhand」專輯為代表,而「Slowhand」正是他參加Yardbirds以來的暱稱,也是他吉他彈奏最為人稱道的特質—感情躍然指尖,「Slowhand」專輯裡的Wonderful Tonight應該是一般樂迷最熟知的一首抒情搖滾曲。司RSO(隸屬Polydor旗下)的合約也終止,1982年RSO替他發行了精選集「Time Pieces」,收集了1970-79十年來11首代表單曲,也結束了艾力克萊普頓音樂生涯的前半段。

1982年艾力克萊普頓宣佈加入華納唱片公司,首先錄製的是「Money And Cigarettes」專輯,製作人仍舊是長久以來的夥伴也是洛史都華的製作人Tom Dowd,因此樂風尚仍延續前作,並不像其他歌手因轉換東家而風格丕變,Slide Guitar手Ry Cooder在專輯中鼎力相助是另一重大發現。單曲I掯e Got A Rock N Roll Heart仍然順利進入排行前20名。

1985年「Behind The Sun」專輯才算是藍調風格轉變的開始,因為他請到兩位當紅製作人,一位是帶領創世紀合唱團成功跨入流行界、又以個人作品「No Jacket Required」得到葛萊美最佳專輯的菲爾柯林斯(Phil Collins);另一位是重金屬團范海倫(Van Halen)的製作人Ted Templeman。菲爾柯林斯著重節奏但基本上仍以艾力克萊普頓的吉他與藍調根基為主; Ted Templeman則將他在范海倫1984專輯裡成功運用鍵盤、合成器使他們得到商業上空前成功的經驗帶入「Behind The Sun」,發行的兩首單曲Forever Man、See What Love Can Do都是他的大作,不過在商業上卻沒有范海倫優異的表現。而在伴奏樂手方面,托托合唱團(ToTo)的團員與佛利伍麥克(Fleetwood Mac)的Lindsey Buckingham都趕來相助,讓這張專輯幾乎成了音樂老將開同樂會一般。

一張風格相近的專輯「August」在1986年發行,主要還是菲爾柯林斯的製作(不過這次又將老友Tom Dowd找回來參與部份製作),延續著上張吉他合成器的嘗試。其中翻唱另一位藍調吉他手Robert Cray的Bad Influence和與提娜透納(Tina Turner)合唱的Tearing Us Apart被認為是艾力克萊普頓在吉他之外,演唱上最令人激賞的歌曲。

艾力克萊普頓的下張專輯「Journeyman」讓樂迷等待三年才發行,在這三年裡艾力克萊普頓首先為梅爾吉布遜的賣座電影「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系列擔任吉他伴奏,後來更因主題曲和史汀(Sting)、艾爾頓強(Elton John)合作。不過艾力克萊普頓參與整張電影配樂卻是米基洛克(Mickey Rourke)的「鐵拳浪子」(Homeboy),這是他與配樂大師Michael Kamen攜手之作。另一方面以前的唱片公司也因他在樂壇闖蕩25年為他發行一系列的精選集,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記錄他各個時期(1963-88)創作的四張一套全集「Crossroads」,眾多樂評紛紛給予最高評價。

1989年底「Journeyman」發行,製作人換為以吉他起家的Russ Titleman,試圖捕捉艾力克萊普頓賴以成名的吉他之音,不過整張專輯搖滾∕流行味頗濃,伴奏陣容上加入David Sanborn的薩克斯風、Gary Burton的鐵琴以增加融合爵士風味。合音部份Phil Collins、Chaka Khan、Daryl Hall、George Harrison都前來跨刀,使歌曲呈現不同風貌。

艾力克萊普頓漫長的音樂歷程與居高不墜的名聲有一半來自現場精湛的吉他表演,進入九○年代後的第一張專輯就是他1990-91年間於倫敦皇家亞伯廳的多場現場實況紀實「24 Nights」,當然在此之前他已經發行過將近十套的現場專輯,艾力克萊普頓喜歡現場即興表演由此證明。

1991年3月老來得子的艾力克萊普頓痛失骨肉,年僅4歲的Conor從窗戶失足墜樓,這個打擊幾乎讓他再度一蹶不振,不過將近50歲的艾力克萊普頓將他思念之苦寄情歌中,於是產生Tears In Heaven這首歌,它首先被收錄於電影「迷途枷鎖」(Rush)的原聲帶中,這也是艾力克萊普頓全程參與的配樂作品。
在1992年發行單曲後很快得到白金唱片並蟬聯亞軍,同年3月份他錄製MTV音樂台相當受歡迎的不插電小型演唱會(Unplugged)時再度表演此曲,不論是現場或是後來發行的「Unplugged」專輯,大家都深切感受到艾力克萊普頓發自肺腑真情演唱。

1992年發行的這張「Unplugged」專輯不僅是該年度葛萊美『最佳專輯』得主,也是MTV Unplugged專輯中商業銷售最佳的一張。自此之後許多知名的歌手紛紛答應MTV音樂台邀請到現場證明自己不靠錄音室特殊技巧處理的演唱實力。此專輯裡另一首名曲Layla也三度進榜並且進入前20名,在葛萊美獎中繼Tears In Heaven得到『年度歌曲』與『年度唱片』後,拿下『最佳搖滾歌曲』獎。

艾力克萊普頓音樂的根來自於年代久遠的黑人藍調,自Robert Johnson以降Elmore James、Muddy Waters、B.B. King、Willie Dixon伂奶j師都對他有決定性的影響,甚至從當吉他手還沒改行唱歌時就以藍調為根基的吉他演奏而成名,1994年度同時獲得葛萊美最佳傳統與現代藍調專輯的「From The Cradle」就是艾力克萊普頓尋根回到孕育他成長的四○年代藍調搖籃,不僅吉他、連唱腔都刻意模仿上述一些藍調大師,這是一張向藍調致敬的專輯,嚴格說來並不是我們後來熟悉的艾力克萊普頓。

1992年及93年Yardbirds和Cream合唱團相繼被引進入搖滾名人殿堂,勾起樂迷對此兩個團的懷念,於是唱片公司又陸續整理艾力克萊普頓 Cream時期的作品發行許多精選,填補了新創作日漸減少的艾力克萊普頓。1996年艾力克萊普頓尋找新的音樂方向,發表Change The World單曲,它收錄在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第三類奇蹟」(Phenomenon)中,樂迷們驚訝的發現艾力克萊普頓與節奏藍調界的天王製作人Babyface合作,而這首歌完全是Babyface的風格,只有唱腔上還類似Tears In Heaven。既是由單曲製造機做出的歌,不意外地它輕易進入排行前10名,葛萊美獎上『年度唱片』、『最佳流行男歌手』再度囊括,艾力克萊普頓亦成得獎常客。同年他參加好友Stevie Ray Vaughan的致敬專輯錄製,一群藍調好手齊聚一堂玩音樂不僅在藍調榜上稱雄,葛萊美年度搖滾演奏獎也頒給這些老頑童們,稍後其中樂手如B.B. King、Dr. John也和克萊普頓一起參加電影「福祿雙霸天續集」 (Blues Brothers 2000)的演出。

艾力克萊普頓八○年代以來一直尋求音樂的創新,經過十年的摸索,九○年代似乎有較明確的方向,像Tears In Heaven歌謠式的慢板作品十分討喜,但是他卻不已此為滿足,才又會與Babyface合作,雖然一樣是抒情曲,但更接近時下流行的R & B曲風。到1997年艾瑞克有感於電子樂的蓬勃發展,在幾乎相當低調的狀況下找來新浪潮時期的尖兵Simon Climie(二重唱Climie Fisher的一員)以TDF名義發表專輯「Retail Therapy」,內容自是以Simon拿手的電子樂為主。

然而同樣的組合出現於1998年,艾力克萊普頓近10年來全新歌曲的專輯「Pilgrim」中,音樂上沒有TDF的電子化,因為畢竟它是艾力克萊普頓的個人專輯,但在節奏、樂器上卻力求簡化,鼓的安排就是電腦程式的結果,他同時請倫敦錄音室管絃樂團來伴奏。單曲My Father's Eyes為他再得到葛萊美『最佳流行男歌手』獎。至此,艾力克萊普頓已完全走出他早期藍調人的範疇而往搖滾、流行到未來的電子世代繼續前進。

1999年,二十一世紀前,艾力克萊普頓將他在華納唱片時期--收錄從1981的「Another Ticket」之後一直到1998的「Pilgrim」為止的精彩作品--集結以精選發行「跨世紀精選」(Clapton Chronicles:The Best Of Eric Clapton);
包括他最新的兩首電影歌曲,分別是「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當中的Blue Eyes Blue和布魯斯威利、蜜雪兒菲佛合演的喜劇新片「KISS情人」(The Story Of Us)主題曲(I) Get Lost。1999年他也在Santana「Supernatural」專輯中演出的The Calling,再度拿下了一座葛萊美獎。

2000年Eric Clapton與B.B. King合作了專輯「天王競飆」 (Riding With The King),一個被稱作『吉他之神』,另一個是芝加哥『藍調之王』,這兩個幾乎相差20歲,卻同樣是藍調/搖滾史上最重要的英雄人物,1967年首度在紐約Au Go Go俱樂部同台演出,整整30年後才又在1998年比比金與13位當代流行、搖滾好手對口合唱的專輯「Deuces Wild」中再度合作,不過對於兩位天王來說,只合作一首歌就如同隔靴搔癢般,無法淋漓盡致地發揮兩人神乎其技的工夫,因此兩位英雄會在2000年合作灌錄最新專輯「天王競飆」就不難理解了,這張專輯不但獲得雅俗一致的推崇,還獲得了2001年葛萊美獎「最佳藍調專輯」。

2001年以專輯「Reptile」重返樂壇,這張作品呈現出Eric Clapton獨特的功力,他將不同的音樂類型與不同時代的音樂,融合為一張帶有現代風格、跨越時間繁籬的作品。搖滾樂史上唯一能三次進入搖滾名人殿堂的,只有Eric Clapton一人(分別以The Yardbirds、Cream團員、以及個人之身份),他將繼續以他的音樂讓全球的樂迷驚豔。Eric Clapton這樣一位音樂天才,走了一輩子的迢迢音樂旅程,而「Reptile」專輯的發行,可代表他旅途中最新的一個章節。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ibute to Martin Luther King, Jr. - Hotter Than July 1980

綜觀 Stevie Wonder 的音樂生涯,1970 年代為黃金時期,根據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1970~1979 整整十年,Wonder 總共創作出 3 張 5 顆星及 4 張 4 顆星的專輯
(註1)。而 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對於 Stevie Wonder 而言,是一張重
要的作品,原因大致可歸納兩項,就音樂風格言,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係
Wonder 音樂風格的分水嶺,因為 Wonder 進入 80 年代之後的創作跳脫 70 年代的風格
許多,所以部分樂迷認為 1980 年發行的 Hotter Than July 專輯是 Wonder 最後一張
「好作品」;就歷史眼光來看,Hotter Than July 專輯才真正是 1976 年顛峰之作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專輯的後續作品(註2)。

就專輯本身,即音樂本身來看,Hotter Than July,與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相同
,由 Wonder 包辦專輯製作、詞曲創作與編曲三方面。詞曲方面,Wonder 的表現沈穩而
紮實,對於筆者而言,只有 1~2 首歌能算得上可有可無的 filler,它有 Wonder 的
funky tunes,如曲目 1 的 Did I Hear You Say You Love Me 及曲目 6 的有點雷鬼的
Master Blaster (Jammin'),另外,它也有 Wonder 的音樂作品中最動人的抒情歌,如曲
目 3 的 Rocket Love 及曲目 9 的 Lately,以及優質 vocal 表現曲目 2 的 All I Do,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是 Hotter Than July 延續了 Wonder 對於美國黑人權的關懷,從
1973 年 Innervisions 專輯的 Living for the City 曲目開始,到 1976 年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的 Black Man 曲目,再到(不賣關子了)Hotter Than July 曲目 10
的 Happy Birthday,其實,或許一開始談這張專輯時就應開宗明義地說了,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獻給 Martin Luther King, Jr.(金恩博士)的專輯,它的內頁 (liner note
) 一打開,就是金恩的相片及一段獻文,以及數行的廣告文,後者大略在說請踴躍參加
1981 年 1 月 15 日的一場活動,以促進金恩博士的生日,1月15日,成為國定假日
(Hotter Than July 的發行時間為 1980 年 9 月)。

與「尾大不掉」的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相較(註3),Hotter Than July 顯得乾
脆明快許多,簡言之,Hotter Than July 是一張豐富而好聽的專輯,祝聆賞愉快。

註1:
五星專輯:Talking Book (1972), Innervisions (1973),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1976)
四星專輯:Where I'm Coming From (1971), Music of My Mind (1972), Fulfillingness'
First Finale (1974), Journey through the Secret Life of Planets (1979)

註2:
1976 年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專輯發行之後,Wonder 共花費 3 年時間創作的專輯
為 1979 年的 Journey through the Secret Life of Planets,筆者並未聆聽過這張專輯
,依據 All Music Guide 的說法,這是一張電影配樂,且該電影鮮為人知,該專輯由一些
樂器演奏曲及奇怪的人聲所組合而成。

註3:
Songs in the Key of Life 專輯許多歌曲的結尾都拖得很長。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st Date : 2005-03-29在當今的搖滾樂版圖上,大概沒有一位音樂人可以像Beck般開宗明義具備雙重性格。

事實上,這位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Self-Style唱作人,多年來他的音樂創作都是劃分成兩條主線發展:多姿多采的折衷性(Eclectic)音樂,與回歸基本的Acoustic Folk-Based歌曲。

有趣是打從Beck的1996年專輯Odelay起,他這兩派樂風便開始梅花間竹地輪流出現──在一張高度折衷性的Odelay之後,他可以帶來美好動聽的「太空紀元民歌搖滾」專輯Mutations;然後他以歷來最Groovy的Midnite Vultures重投其Funk樂美學,但隨之而來卻又是一張傷感到極點的慘白心碎之作Sea Change。

你說他刻意安排嗎?那又不盡然。正如2002年推出Sea Change之前,按照他原定計畫其實本是打算發表一張搖滾專輯,最終卻因為忽遇感情創傷而改變初衷。然而作為Beck的追隨者,乃每每可以包容他這兩方面的音樂取向。我們喜歡妙趣折衷的Beck,也喜歡傷感Folky的Beck。

也基於這種雙重性格,跟他直搗主流樂壇的首張官方專輯Mellow Gold足足相隔了十一載,今天的Beck仍可以那麼趣味盎然。

按照其規律,跟Sea Change相隔三年的Guero不但再次是一張他的折衷性專輯,更標誌著他跟監製組合The Dust Brothers之復合。

再續前「塵」
誰是The Dust Brothers?大家都知道紮根洛杉磯的他們,是Beastie Boys的1989年傳奇性專輯Paul’s Boutique的幕後功臣;早年英國的The Chemical Brothers便因為對他們深表崇拜,故同樣把自己喚作The Dust Brothers以作致敬,結果導致對方發律師信要求他們改名。

由John King和Mike Simpson組成的The Dust Brothers跟Beck的淵源,是二人曾為他監製過Odelay這張他的代表性重要專輯。

作為Mellow Gold兩年後的後繼專輯,我們看到The Dust Brothers如何透過Odelay讓Beck的音樂事業更上一層樓,打造出一張跨越Folk、Blues、Country、Rock、Funk、 Hip Hop、Electro的折衷性鉅著,論音樂創造力,Odelay並不比Mellow Gold遜色。

Beck在Guero裡再次交由The Dust Brothers跨刀監製,難免會被視為Odelay的延續──即使期間Beck也曾帶來過一張滿佈State-of-the-funk基因的 Midnite Vultures,但大家卻似乎忘記了碟內The Dust Brothers亦跟Beck製作了兩曲Hollywood Freaks和Debra,所以Guero並不算是兩方足足相隔了九個年頭的再度合作。

向悲哀說再見
在Sea Change之前,Beck表示他計劃灌錄一張吸納著The Velvet Underground與The Stooges之薰陶的專輯,可是期間他跟共處了九個年頭的女友Leigh Limon分手,他的心靈創傷,便把這份悲哀鬱結寫成一批神傷的Folk-Based心曲──可以想像得到,這些歌曲都是Beck在斯人獨憔悴時抱著木結他寫成。結果成為了Sea Change這張再次在Nigel Godrich(Radiohead/Travis/Pavement)監製下,讓無數樂迷為之悸動不已的專輯。

故事發展下去,Beck遇上他的另一半Marissa Ribisi,而在九個多月前Marissa還為Beck誕下他倆的兒子Cosimo Henri──昔日大唱「我就是失敗者喇/何不乾脆幹掉我」的Slacker王子,今天已為人父親了。

如今已三十四歲的Beck,到底他仍可打造出一張很酷的折衷性專輯嗎?Guero的監製之一Mike Simpson說:「他仍是同樣的傢伙,同樣的工作德性、同樣的幽默感。」

先行單曲E-Pro的骯髒藍調搖滾結他Riff、Sample自Beastie Boys的92年作品So What ’Cha Want之巨大Hip Hop節拍、Sing-along的 “Na-na-na” 合唱位Chorus,再加上歌曲的搞鬼電子遊戲MV,Beck實行再顯其玩世不恭頑童本色。

玩世不恭
自從1998年的Mutations起,Beck已建立起自己的樂隊班底(陣中包括結他手Smokey Hormel、低音結他手Justin Meldal-Johnsen、鍵琴手Roger Manning Jr、鼓手Joey Waronker),以決心脫離Sample-Based的製作方式,看到是他試圖追求另一音樂層次。

然而有別於過往三張專輯的Full Band灌錄方式,在Guero裡絕大部分歌曲都是在The Dust Brothers主理節拍下,由Beck包辦大部分演奏工作,這正正是重返回Mellow Gold及Odelay時的製作工序。

故感覺上,Beck的音樂世界依舊可以那麼妙趣。Girl由跳脫的Electro Bleep ‘n’ Beats揭開序幕,隨之演變成一首清爽怡人、充滿陽光氣息的加州流行曲,兩種風格各具異稟但卻又配合得天衣無縫;Scarecrow的Funk樂底蘊下可找到Billie Jean(Michael Jackson)般的Bassline。主題曲Oue Onda Guero和被喻為他的廿一世紀Funk歌曲的Hell Yes,告訴了大家他仍Rap得起!──但不得不承認,Beck總回復不了昔日的跳脫俐落,大抵年齡與心境上始終不同日而語。

惺惺相惜的圈中的好友,有The White Stripes主將Jack White為他提供車房藍調Bass Riff的Go It Alone,Beck要讓我們知道Jack也是一名出色的低音結他手。Black Tambourine的Tribal節奏下,流露出歌曲的六十年代R&B根源。Earthquake Weather是碟內最Full Band的一曲,除他先前的伴奏班底外,還有前Beastie Boys鍵琴手Money Mark參與,但曲中仍包含Sample成分(如Motown名團Temptation作品What It Is)而來。

該走的路線
縈繞心頭之選,是在其父David Campbell編寫弦樂下,由Beck以結他奏出Bossa Nova樂韻的Missing,堪稱得上是這次最曼妙的一曲,美好程度並不比Mutations時的Tropicalia遜色。。而在過往跟Beck合作過多首零碎作品的Tony Hoffer(Supergrass/ Air / Phoenix),這次他監製了兩曲,Broken Drum由緩緩的節奏Goth-Blues結他,帶出那宛如Brian Eno的Art-Pop / Ballad聲音,美麗而落寞,而Farewell Ride更奏出了破落蒼涼的藍調民歌底蘊。

或者這些才是Beck在如今該走的音樂路線,他回歸Sample-Based姿態,總有或多或少覺得是商業市埸所需,畢竟唱片公司倒相信他的折衷音樂專輯會比其民歌專輯為熱賣。

當年的Odelay,唱片名字為西班牙語的 "Everything Is Good";Guero被視為Odelay延續,其一原因是他再以西班牙文作為專輯名字──Guero即其俚語中的「白人孩子」之意。從前Beck以一曲 Loser為所有Slacker世代的白人孩子敲響了警號,今天的Guero背後,仍不忘對其白人身分進行探討。

(原文刊於《Milk》 現經重新修改)


-------------------------------------------------------


多年來Beck在主流公司Geffen旗下發表過的官方專輯,都可以劃分成這兩大主線出品:

折衷系
泛指Beck那類風格混雜如萬花筒、充滿破格精神的作品,論奠定性之作乃莫過於Mellow Gold這張當年驚世駭俗而來的94年專輯,近乎一腳踢在家中以四軌錄音機灌錄出來的唱片原來是可以那麼厲害,前無古人地以D.I.Y形式把Folk、 Delta-Blues、Hip Hop、Psychedelic、Lo-Fi Punk共冶一爐的Sample-Based搖滾樂,反映了他的瘋狂創意。唱片不但猶如Beck投向主流樂壇的一枚炸彈,還打造了Loser這首 Slacker世代國歌。

兩年後的Odelay(96年)由The Dust Brothers跨刀監製,其高度折衷性比Mellow Gold有過之而無不及,一網打盡結集著Folk、Country、Blues、Rock、Lo-Fi、Funk、Hip Hop、Electro、Easy-Listening素材之餘,音樂形態上更見生動妙趣,節奏跳脫俐落。

進一步朝向State-of-the-funk基因探討,是由洛杉磯跳舞音樂界人士Mickey Petralia坐鎮的99年專輯Midnite Vultures,內裡玩盡Funk、Soul、Electro等各適其適Groovy曲式,強烈地反映了源自Stax廠牌的騷靈音樂根源,還不時施展他足以跟Prince媲美的假聲唱腔!


民歌系
Beck曾說他在投入Hip Hop實驗範疇之前,本是一位玩Acoustic-Folk音樂起家的創作歌手,只是後來他的Hip Hop折衷音樂來得較矚目而已。所以他多年來總不時反璞歸真一番,重投其民歌風骨。

像98年的Mutations,本是一張他打算交由獨立廠牌推出的「非官方」專輯,但最終卻由Geffen取得發行權。當年他把唱片形容為一張Space Age Folk Rock專輯,他的一首首美好輕盈、柔揚動聽Folk-based作品在Nigel Godrich
監製之下,呈現著游離虛浮的音樂質感處理。

再度找來Nigel監製,02年的Sea Change記載了Beck的感情傷口,一段維持了九年歲月的關係告一段,他把內心的空虛勾勒成一堆鬱結、慘白但美麗的心碎歌曲,令人聽得黯然神傷非常,處處流露出Nick Drake、Richard Thompson、John & Beverley Martyn等七十年代British-Folk之薰陶。

有趣是Beck只會在他的民歌系列專輯的唱片封面上露面,大家又可會發覺此點?


(原文刊於《F&B+》 現經重新修改)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五月寫了一篇「艾德華的Summer Single Picks-2005」,當時梅雨季,挑了16首歌,現在夏天已經正式來臨,我想要開車去海邊,可是卻一直呆在家裡,於是退而求其次,我想到門口曬太陽看個書,可是我卻一直呆在房間吹冷氣,夏天怎麼可以這樣浪費?

重新整理我的夏日精選,誰能逼我趕緊到海邊過夏天?

1. Keep on the Sunny Side (The Whites):這首歌出自於電影「霹靂高手(O Brother, Where Art Thou)」,叫人用永遠看著生活的光明面,歌詞雖然非常簡單,可是每次聽總是再度愛上它,它是首配樂簡單的bluegrass歌曲,我想,怎麼會有人聽了之後不喜歡上它的呢?
2. What A Beautiful Day (Chris Cagle):我還在Star Company時,有一天週末到公司加班,午後陽光從背後大窗戶照進,網路收音機剛好播到這首歌,週末加班雖然無奈,可是沒有上班日的緊迫盯人反而顯得優閒,每當想到夏天,我就會想到這首歌。
3. Kokomo (The Beach Boys):這首歌出自於由Tom Cruise主演的電影「Cocktail(中譯:雞尾酒)」,是首標準海灘歌,中間那段薩克斯風獨奏真是棒呆了,如果回到電影場景,應該會更有感覺。
4. Summer Of ཱྀ (Bryan Adams):這首超級經典搖滾曲創作者回憶起1969年夏天的種種:「買了第一把吉他、Jimmy辭職不幹了、Jody結婚... 等等,那是我一輩子最好的時光,如果我有機會,我想要再回到當時....」每次聽,都是雞皮疙瘩掉一地。
5. Live, Laugh, Love (Clay Walker):為了股票煩惱?為了投資組合憂鬱?我想要生活、狂笑、愛!夏天夏天!我要盡情喝掉每一滴的快樂!
6. No Shoes, No Shirt, No Problems. (Kenny Chesney):光是前奏就已經讓人透心涼,它讓我想到這首歌剛推出時我正剛到Star Company報到沒多久,我坐在超級冷的冷氣孔下聽著網路電台訪問Kenny Chesney,當時已經晚間七、八點,超級悠閒、超級放鬆,無法到海邊渡假,聽聽這首歌就夠過癮的了。
7. Under The Boardwalk (Bette Midler):這首歌是電影「Beaches(中譯:情比姐妹深)」原聲帶序曲,如果大家沒聽過這首歌,一定有聽過「Wind Beneath My Wings」,如果我沒記錯,這首歌當時應該在第二名撐了好幾個星期。
8. I Just Want to Dance With You (George Strait):這首歌帶有濃濃的海洋風,聽起來真愜意,雖然歌詞裡頭好像都只是在說「我想要與你共舞」。
9. It's Five O'clock Somewhere (Alan Jackson / Jimmy Buffett):外面陽光普照,上班一整年卻連一天假都沒放到?他*的,我想要跟老闆說我要幹麻,可是我只請了一天假,中午時分,來杯大杯的酒,我要喝到 爽,世界某個地方現在可是傍晚五點呢!計畫了一年的亞買加假期就從這裡開始吧,我要花整個下午的時間吃午餐,有什麼大不了?靠!這歌詞寫的太逗趣了。
10. Up! (Shania Twain):似乎每件事都已經糟到不行,每個人都惹惱了我,諸事不順,連我的皮膚都感覺過敏了,我現在只想要消失一飛上天,到那晴空萬里的外太空,再高一點,我要飛再高一點。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68年,日本的歷史發生了一個重大的變革,諸侯的盟主~德川幕府被推翻了,政治大權落入了天皇手中,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
維新之後,政治大權由「籓」移轉到「太政官」手上,而由明治天皇總攬一切。這些太政官幾乎都是由當初「倒幕」有功的薩摩、長州籓士所擔任,例如: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為薩摩人,木戶孝允(桂小五郎)、伊藤博文(伊藤俊輔)則為長州人。
明治四年,廢籓置縣、四民平等、制定徵兵令(廢除武士制度)、新學制,等等一連串的政治、社會改革,至明治 22 年(1889)制定了「明治憲法」,天皇集一切立法、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日本進入了一個中央集權時代。

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時代,西方的民權思想並沒有忘記侵襲日本,鼓吹民權的人士在街頭進行演說, 為了吸引民眾更自編歌曲當街吟唱,這些歌曲以日本語的七五調 (反覆以七音或五音構成一句)及四拍子為基礎, 此即為演歌(えんか)的開始,後來成為一種街頭說唱的民間藝術,從明治末年歷經大正到昭和初年大為盛行, 表演者稱之為「演歌師」(えんかし),演歌師在街頭拉奏小提琴、唱流行歌曲,並兼賣歌集。

進入「昭和」(1926 ~ 1989)年間、有了「留聲機」這種電器產品, 那時候能夠灌錄唱盤的幾乎都是音樂學校出身的歌手,例如:關種子、佐藤千夜子。 之後才漸漸有非音樂學校出身的歌手,例如:小唄勝太郎,而那時候的歌曲則為「君戀し」、 「東京行進曲」之類。昭和 10 年(1935)之後,日本軍國主義盛行, 流行的歌曲則有許多以中國大陸為背景或具有南海風味的、例如:「滿洲娘」、「熱海ブル─ス」。

東京行進曲 佐藤千夜子

昭和 20 年(1945),日本侵華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日本國內物資缺乏, 幾乎連灌錄唱盤的材料也沒有,人民也談不上甚麼娛樂,歌曲方面除了激勵民心的軍歌之外、 較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リンゴの唄」了,終戰之後,還流行了一陣懷念中國大陸的歌曲,例如: 「蘇州夜曲」、「上海歸りのリル」等。

蘇州夜曲

「加藤和枝」是在終戰之後的 1949 年正式以「美空ひばり」為藝名踏入演藝界, 1952 年以「リンゴ追分」一曲而聲名大噪。 「北島三郎」則在 1962 年以「ブンガチャ節」出道。 「森 進一」於 1966 年以「女のためいき」一炮而紅。 這些優秀的歌手加上一群傑出的作曲家們的大力投入, 歌曲的取材也擴大到以描述「男女之間微妙的感情」、「酒」、「海」、「旅行」等為主題, 至此、「演歌」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風貌,忠實的表達了日本人的情感世界。 正如北島三郎曾經很自豪的說過: 「荷蘭人有世所周知的荷蘭民謠,美國人有代表美國精神的鄉村歌曲,日本人則有演歌」。

りんご追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 Dear PhantomGTR, tccheung & All Friends :

很多謝 Dear PhantomGTR 及 tccheung 在這'民歌發燒友講場'及那邊'結他講場'內給我們公認為美國樂隊中最有代表性的 The Eagles 樂隊的經典歌曲'Hotel California' 的分享.......

在1971 年成立,原是人靚歌甜 Linda Ronstadt伴奏樂隊的 The Eagles,由1972年的第一張大碟 The Eagles 至到 1981 年宣佈解散期間其實祇出過6隻的錄音室大碟,還有包括1973年的'Despardo',1974年的'On The Border',1975年的'One Of These Nights',1977年的'Hotel California'及1979年的'The Long Run'.........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這一首得到1978年音樂奧斯卡 Grammy Awards 格林美獎Record Of The Year 的'Hotel California',事實上,'Hotel California'這一張大碟已賣出超過16白金,一千六百多萬張,是賣出唱片大碟紀錄的第16位..........原來 The Eagles 在1976年推出的另一張精選大碟'Their Greatest Hits (1971-1975)' 已賣出超過28白金,二千八百多萬張,是音樂史賣出最多的唱片大碟紀錄,比第2位Michael Jackson的'The Thriller'還要多約2百萬張呢.........'The Eagles – The Greatest Hits (1971-1975)' 就是一張我們可以不停的聽完再聽的唱片大碟.............

The Eagles的最初成員是打鼓/唱歌的 Don Henley,結他/唱歌的 Glenn Frey,低音結他/唱歌的Randy Meisner,主音結他的Don Felder,結他/Banjo/Mandolin/唱歌的Bernie Leadon.........在1975年尾結他手 Joe Walsh加入代替了 Bernie Leadon,其後在1977年前 Poco低音結他/歌手Timothy B. Schmit 加入代替了 Randy Meisner......... 很多人都說 Joe Walsh的加入就給 The Eagles 比對之前更 Rock 更搖滾,事實上,The Eagles 的頭四張唱片就應是 Folk-Rock及Country Rock 音樂的表表者,Don Felder的主音結他部份就令人非常的有印象..........也就是 Don Felder及 Joe Walsh 彈奏了 The Eagles 的經典歌曲'Hotel California' 的經典結他 Solo,這個 'Hotel California'的結他Solo也就在很多的選舉中連同 Led Zepplin樂隊的'Stairways To Heaven' 被選為搖滾音樂史上最佳的結他Solo,這一段Solo應是由Don Felder所作的,也許我們在唱片中會見到'Hotel California'這首歌是少數Eagles歌曲中,由Don Henley 、Glenn Frey及Don Felder三人合作寫成的。在1998年1月12日在美國New York City,The Eagles樂隊被選入Rock & Roll Hall Of Fame頒獎禮中The Eagles就是歷史性地七位前後的成員同台演唱了Eagles的第一首上榜歌曲'Take It Easy'及這一首經典的'Hotel California'

在那70年代就是MTV Music Video 的盛行時代,The Eagles在加州的一個'Hotel California'現場演奏Video,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那段經典的結他Solo,先彈Double-Neck結他的就是Don Felder,接著和Don Felder一同Jam的就是Joe Walsh,大家可還記得?

The Eagles的每位成員都是彈得、唱得的音樂高手,樂隊的現場Concert演奏都是這麼的令人興奮,'Hotel California'就有幾個的現場錄音版本.......第一個就是1980年Eagles Live 大碟的版本,第二個就是Dear CKM在結他講場提到的1994年The Eagles樂隊復合巡迥演唱會開始時所拍成的一個MTV Special –'Hell Freezes Over'大碟內的一個Acoustic版本,第三個就是1999年12月31日在L.A.的The Millennium Concert迎千禧演唱會大碟內的另一個版本........原來這三次的演唱會都是以'Hotel California'作開場的第一首歌曲.......

最轟動的一個消息就是在1999年12月31日The Millennium Concert後的不久,結他手Don Felder就被The Eagles宣佈被抄離隊,內裏原因沒有人知道,後來更鬧上法庭去........也就是這個原因,我們就可能再不可以再見到這個經典結他Solo的作者 Don Felder和Eagles一起彈奏這首'Hotel California'..........

事實上,祗有4位成員Don Henly,Glenn Frey,Joe Walsh及Timothy B. Schmit的The Eagles就在今年2003年5月9日開始了他們另一次名為'Farewell I Tour'的巡迥演唱會,更會推出一首叫做'Hole In The World'的2003年The Eagles全新作品........我們關心的可能是The Eagles在今年的'Farewell I Tour'演唱會是否又會有現場的Live錄音及沒有Don Felder的The Eagles,將會是怎樣的彈奏'Hotel California'?

Michael叔叔
一個喜歡音樂、喜歡民歌的叔叔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聲音在當代,如何變異為藝術形式,然後被聽見?被看見?台北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主辦、「在地實驗」執行的〈異響〉國際聲音藝術展,將於九月底舉行。為了台灣首次以聲響為主題的國際展覽,主辦單位除了邀請代表性藝術家來台,超高人氣的日本明和電機,將於來台首度演出一小時,揭開展覽序幕。

〈異響〉包括國際展覽、國際競賽、現場表演和演講四部分。「在地實驗」鄭美雅表示,國際展覽部分的受邀藝術家有克利斯汀娜.庫碧詩(C. Kubisch),她是第一代聲音裝置藝術家的代表人物;亞利安達&愛隆二人組(Alejandra&Aeron)、年輕一代最受矚目的愛德恩.范戴.海德(Edwin Van Der Heide)等。

國際競賽部分則由國巨基金會設立國巨聲音藝術獎,將選出首獎和入圍作品數件,參加〈異響〉展,希望刺激和鼓勵台灣的聲音藝術創作者,由網路及實體活動,進而交流創作、技術和欣賞經驗。鄭美雅說,徵件自7月1日開始,預計將會有兩百件以上的作品參加徵件。

現場表演集中於9月24、25日的開幕演出,演出的藝術家及團體為明和電機(Maywa Denki)、亞利安達&愛隆二人組和范戴.海德。其中應以明和電機在台灣最具知名度,目前台灣的網路或一些精品小店中都可見他們開發設計的產品。 1993年由土佐正道和土佐信道兩兄弟成立的明和電機,是一個綜合藝術團體,他們以搞笑、惡搞和無厘頭的風格著稱,稱作品為「產品」、現場表演為「產品演示」,進行著超越藝術的活動。如今他們也成為日本「吉本興業」旗下藝人。

即將來台展出的國外藝術家的聲音裝置或聲音影像,都相當令人期待。例如庫碧詩近年最成功的代表作〈鳥與樹〉,用黃色導管線布滿空間,形成一個迷宮,觀眾帶著無線的電子磁性耳機,在空間中移走時,就會聽到獨一無二的個別化聲音;這是庫碧詩在世界各地錄下的聲音,包括雨林、奇鳥鳴聲、溪流聲等。

至於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的保羅.迪馬利尼斯(P. DeMarinis),他的〈阿爾.法拉比算盤上飛舞的螢火蟲〉,是一件雷射聲音裝置,將看不見的聲音視覺化。

亞利安達&愛隆二人組將來台一個月,收集台灣各地的聲音,重新混音製作,完成具有田園特色的聲音雕塑〈修正之地〉。他們曾以這件作品奪得2002奧地利林茲電子音樂傑出獎,以150種植物創造出的室內花園,讓觀眾得以自由漫步其間。

【2005/06/22 民生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控制客人吵鬧粗魯的舉止,向來是許多店家傷腦筋的問題。現在,有個妙方愈來愈流行,那便是使用古典音樂。據研究,這招對十來歲的青少年最為有效。

據英國《經濟學人》報導,「合作」連鎖超市正進行實驗,在各地分店店外播放古典音樂,以阻止青少年逗留店外嚇到顧客。這招顯然管用,「合作」連鎖超市公司的布洛頓表示,現在店員都備有搖控器,可以在「狀況發生必須趕人時,播出古典音樂」。
然而,這種「音樂警察」系統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是地下鐵車站。英國泰恩賽德郡地鐵當局目前大播海頓及莫札特的樂作,來嚇阻破壞設備及偷器材者,成效顯然非常成功,倫敦市地下鐵當局先在「榆樹公園站」試用後,目前地鐵其他卅個站都已變成古典音樂聯播網。據倫敦市大眾運輸局發言人表示,要嚇阻吵鬧或粗魯行為,最有效的便是帕華洛帝的歌,或者莫札特的器樂。

來斯特大學專研音樂與行為的心理學家諾斯表示,要選張音樂唱片來趕人,最關鍵點在它聽來不熟悉。對付不熟悉弦樂器及木管樂器的青少年,莫札特就夠了。但是,若破壞狂較有音樂修養,不成音調的噪音亂播一通,則更有效。諾斯用他自稱「電腦遊戲配樂」的東西,來「折磨」大學聯誼中心的學生,結果真的清場。

但是,如果您的目的不是要趕人,而是想叫大家安靜下來,那麼不熟悉或有威脅性的音樂,最好不要播。英國「皇家波頓醫院」在急救中心、眼科門診與大廳才播古典音樂。急救中心工作人員哈琴女士表示,病人的確變得較安靜,「不會慌慌張張跑來跑去,血流得到處都是」。但是,哈琴也承認,假如有人爛醉如泥,聽到古典音樂時,音樂也不太管用。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討論這方面的書是有一些,但,就像前衛音樂本
身一樣,是不會隨便讓你遇見或撞到的。你必須
花點功夫才能找到。下面列舉一些入門的好書:






● Leonard B. Meyer - Music, the Arts, and Ideas: Patterns and Predic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較早期當代音樂美學的經典著作。很多理論至今仍然適用。


● Jacques Attali - Nois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usic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77/1985 譯成英文)

這三十年來音樂美學理論範疇中唯一一本劃時代的先知型巨著。


● R. Murray Schafer -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New York: Knopf, 1977)

加拿大的 Murray Schafer 是 "soundscape" (聲音風景) 一詞的發明人,也是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 創始人。這本書是目前唯一深入探討聲音及聽音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的論著。具有打通我們長期堵塞的耳道的功能,能為現代人開啟全新的聽覺世界。凡是對人類的聲音環境、現代音樂、具象音樂及 electroacoustic 音樂有興趣的朋友不可不讀!是一本應該立刻翻譯成中文的重要書。

這本經典曾絕版多年,一九九四年終於由美國的 Destiny Books 再版發行,注意:書名已改為: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不過一般書店裡仍買不到,可直接到網上的 www.amazon.com 訂購。


● THE WIRE: Adventures in Modern Music (London; monthly)

當前對所有現代音樂涵蓋最廣,報導最深入,跟得最快的雜誌。倫敦出版的月刊。


● David Cope - New Directions in Music (6th Edition)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1993)

學院派作曲家教授 David Cope 的前衛音樂史。是前衛音樂課程最好的入門教科書,不斷地增訂中。(書店裡沒有,可從 www.amazon.com 訂購。)


● David Cope - Techniques of the Contemporary Composer (Schirmer Books, 1997)

美國 Santa Cruz 加大的作曲教授/作曲家 David Cope 寫的現代作曲教科書。一般談現代音樂作曲法的教材總是講到六0年代就停了,這是唯一一本包括近二十年來主要的作曲風格如:具象音樂,電子音樂,程式音樂 (algorithmic composition),機遇音樂,微音音樂,極簡音樂,實驗音樂等各種最新作曲法的初級教科書。附練習及書目。並有網站支援。


● David Toop - Ocean of Sound: Aether Talk, Ambient Sound and Imaginary Worlds (New York: Serpent's Tail, 1995)

完整地測繪出 ambient 音樂及其週邊樂派的最新脈動。參見本站「仍然推薦碟」中的書評。


● Richard Kostelanetz - John Cage: An Anthology (New York: Da Capo, 1970/1991)

認識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音樂理論家 John Cage 其人和思想的最佳入門手冊。


● Joel Chadabe - Electric Sound: the Past and Promise of Electronic Music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7)

最新出版的深入介紹學院派電子音樂和電腦音樂作曲家和流派的好書。參見本站書評。


● Peter Manning - Electronic & Computer Music,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完整地介紹學院派電子音樂的發展史及其製作與理論的基本教科書;寫書年代較早,稍稍過時。


● John Schaefer - New Sounds: A Listener's Guide to New Music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7)

前美國公共電台新音樂節目 New Sounds 主持人 John Schaefer 介紹全世界各種新音樂的通俗入門手冊。有各種樂派的發展簡史及大量的推薦碟和簡評。聽過他節目的人就知道 Schaefer 是分不出音樂好壞而且把嚴肅音樂介紹得讓人啼笑皆非的荒唐節目主持人;不過作為報導資料或手冊,此書還是有其價值。請注意:因出版年代早,近十多年的各種最新發展自然沒有包括在內。


● Gregory Battcock, editor - 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the New Music (New York: Dutton, 1981)

選輯中收錄了多篇作曲家們自己寫的關於七十年代前衛音樂的論文。


● Tom Johnson - The Voice of New Music: New York City 1972-1982 (Netherlands: Het Apollohuis, 1989)

前村聲 Village Voice 週刊樂評家 Tom Johnson 親耳目睹七十年代紐約前衛音樂發展的詳細報導。


● John Rockwell - All American Music: Compos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Knopf, 1983; Vintage Books, 1984)

紐約時報名樂評人 John Rockwell 對美國各種現代樂的評論。


● Joachim-Ernst Berendt - The Third Ear: On Listening to the World (Element Books, 1988)

德國的爵士音樂史家製作人 Berendt 談論如何傾聽全世界的聲音及音樂美學與玄學。


● Curtis Roads - Computer Music Tutorial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世界電腦音樂界的權威美國教授 Curtis Roads 曾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法國 IRCAM 等各大學院及電腦音樂中心教授電腦音樂,並長期任 Computer Music Journal 主編。這本一千多頁的超級大教科書是目前電腦音樂界最佳的中級課本,涵蓋各個作曲、技術和理論層面。再次聲明:電腦音樂不是 midi 所以玩 midi 鍵盤的朋友別浪費這美金五十三元。入門初學者不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不及了!
真的,ambient 音樂都快要褪流行了,還摸不清、答不出它是什麼東西嗎?

下個世紀都要到了,還不了解前個世紀尾最有新意的樂派嗎?


真正的、純正的 ambient 音樂是不存在的。極少有音樂家會說自己的音樂是 ambient 音樂。然而這也正是 ambient 這個樂種有意思的地方,因為它包涵面極廣,包容性極強。史無前例!

魔力在於它介乎又跨過嚴肅與流行音樂的各個派系之間、之外。它與許多其他樂種是相疊的:學院派前衛音樂,新世紀,電子舞曲, minimal, fusion, ethnic 等。它是活的。

可放在 Ambient 音樂這個框框裡的好東西太多太多了。這兒先推薦幾張經典級作品。從這些唱片入手不會錯的。

定義,說明,評論,在這裡似乎沒有必要。這些音樂都是可以「享受」的,起碼也是可當背景音樂來「用」的。

多言無益。快,快聽吧。

樂人 唱片名 極簡介
?/FONT> ?/FONT> ?/FONT>
Future Sound of London Lifeforms 必聽的終極耳朵糖果
Aphex Twin Selected Ambient Works, vol. 2 獨步古今的二十歲小子
Swarm of Drones (Asphodel 0953) 幽玄得絢爛的兩張選輯
A Storm of Drones (Asphodel 0966) 重要的三張一套選輯
Jon Hassell Dream Theory of Malaya 第四世界經典
Oliveros/Ko:ner/Haino/Schu:tze Driftworks 新出選集佳作
Robert Rich & Steve Roach Soma 大地騰起低空遨翔
The Orb Orbus Terrarum 英國流行派代表
Pete Namlook AIR 1&2 自創德國公司樂派
Freezone 1 The Phenomenology of Ambient (SSR 129) 早期多面選輯
Future Sound of London Lifeforms: Paths 1-7 比同名兩張一套的更好
Various Fax compilation II 德國 Fax 樂派入門選輯
Solar Quest Orgship (SSR 131) 比利時輕涼逸品
Material (Bill Laswell) Hallucination Engine 跨種族新融合
Kit Watkins Thought Tones, Vol. 2 (Linden 2005) 抽象夢中音景
Terry Riley A Rainbow In Curved Air 祖師爺二十年舊作
Porter Ricks (Mellwig & Ko:ner) Biokinetics (Chain Reaction 01) 重鹹低音幽暗派
Vidna Obmana Memories Compiled 深不見底
The Orb Adventures Beyond the Ultraworld 早期流行經典
Various Isolationism (Virgin AMBT4) 憤世嫉俗派
M.J.Harris - Bill Laswell Somnific Flux (Subharmonic 7012-2) 一攤低音混沌
Robert Henke Floating Point (Imbalance) 怎麼說呢
Wieland Samolak Steady State Music (Imbalance) 完全靜止不動的音景
Alan Lamb Primal Image 電線的奇妙聲音世界
Michel Redolfi Detours 水下的綺麗
Robert Rich - Lustmord Stalker 仿塔高夫斯基不成
James Plotkin - Mick Harris Collapse 黑、暗
Divination Ambient Dub Vol. 1 什麼都有些包括劉索拉
Harold Budd Lovely Thunder 玄美
Brian Eno Ambient 1: Music for Airports 太太太名過其實的經典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uide to Electroacoustic Music version 4.20.99

入門,豈有它法?還不就是找作品來聽。

不過,還是得有以下最起碼的認識:


●電子原音音樂 (electroacoustic music),是指以 acoustic (原音,非電子)的原始聲音的錄音為原料素材(樂器或非樂器的任何聲音,自己或甚至別人的音樂錄音),經過電子硬體或採樣器或電腦軟體的各種處理和調變 (modulation),再加以混疊而成的音樂。

而這「調變」就是它的關鍵!同樣用一滴水聲或一顆彈珠的蹦跳聲,各人用的 modulation 硬體軟體和技術方法可能有天壤之別,風格及內容之無限大的變化空間,也由此而生。

請注意,電子原音音樂一詞的意義並不是指部份為電子、而另一部份為原音的合奏音樂(比如樂團裡插電的與不插電樂器的合奏),而是指經過電子化的原音作成的音樂。

一個採樣器 (sampler) 可說是一部電子原音音樂整個工作流程的簡縮;然而複雜的電子原音音樂不是採樣器可以勝任的,多半要用電腦處理。再者,「採樣器」用法,就最普遍的用途來說,是單指把原音音源移調 (pitch-shift) 而奏出傳統音階旋律,這一點,只是電子原音音樂千百種手法中的一種而已。


●它與正統「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子音樂不用 acoustic 原音作音源,只用合成器 synthesizer,或是波形產生器 waveform generator, oscillator 發出的純電波震盪,但兩者的調變及混音等加工方式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它與「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的區別在於:具象音樂注重以大段的原始錄音為音樂中心;不一定要掩飾原始材料出處,反而注重在聽人們週圍的各種聲響和其由組合拼疊而生出的趣味。調變和混音在具象音樂裡佔次要地位。而電子原音音樂則可能會把原始材料變化到你完全聽不出是 acoustic 而誤認為是純電子音樂的地步。

另外,具象音樂裡,原音素材通常由作曲者親自錄集。因為具象音樂對作曲者和聽眾來說,都是極注重「聽」的過程。不像電子原音音樂,往往是在「玩」聲音的調變。


●它與正統「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 的區別在於:電腦音樂注重軟體的程序性 (algorithm),或是控制下的偶發性 (inderterminacy/aleatory),或是創新的控制介面 (alternate controllers 如感應手套、紅外線遙控、溫度光線距離運動壓力等感應控制器),或是現場演出樂器與電腦軟體間的互動 interactivity (如現場小提琴的聲音再即時輸入電腦經處理後再混入全局),等等。然而絕大部份主要利用電腦作聲音處理 (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或合成而作出來的電子原音音樂,也可稱為電腦音樂;在這時兩者互通(圈內人簡稱作 ea/cm: electroacoustic/computer music)。

請注意:目前國人所稱的 MIDI 音樂只是「合成器流行音樂」,『絕非』電腦音樂!!

你要是在中文網路上或任何中文書刊文章裡(「前衛音樂網」上的除外)看到「電腦音樂」四個大字,就知道它實際上是指「合成器流行音樂」,跟音樂界所說的真正的電腦音樂無關。(嘿,真累!)


●正統電子原音音樂與地下非學院派電子原音/噪音音樂 (underground electronic/noise) 及半流行的電子音樂 (electronica),現在有一部份已殊途同歸。由完全不同的美學和歷史發展過程,在目前往往可得到極相近的結果。比如,日本地下派的 Aube(中島昭文)、英國的 The Future Sound of London、等。


以上五種樂種 (electroacoustic music, electronic music, musique concrete, computer music, underground experimental/electronica) 有極大的交集部份,清楚的辦別有時不容易,且無必要。但要真正了解它們,我們必須摸清它們各自的來龍去脈,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美學基準與關注。

比方說,一九八五年左右以後出廠的合成器,基本上是 sample-playback 的(最近幾年流行的 physical modelling 類的除外),也就是用了真樂器的採樣(錄音),所以原理上無異於採樣器,可說是把採樣燒死在唯讀記憶 (ROM) 中的採樣器。因此用它作出來的音樂,技術上來說也是電子原音音樂;然而沒人會這樣說。因為這些樂種的界定,終極來說,還是根據它們的美學傾向來分的。





--------------------------------------------------------------------------------


聲明



在此必須聲明:這是個給入門者的「實用」的唱片「購買指南」,並不是我個人的推薦單(雖然二者確有交集)。

換句話說,這些選擇的取捨,主要是看某唱片目前在郵購公司及唱片行是否容易買得到(是否還沒絕版),還有,它是否對該樂派的美學和製作技術/方法有起碼的代表性。因此,這些唱片並不一定是此一樂種樂派中的最「好」作品。

「好」或「不好」的美學和價值問題,這兒先不談。

已絕版或 LP 或在法國或美國唱片店裡才買得到的唱片也不列出。

還有,從來沒說這些是「好聽」的。千萬別誤會!除非你真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前衛音樂,否則別浪費錢。

換句話說:我保證以下所有唱片在美學上和技巧上的代表性,但不保證它們的可聽性。

這個圈子跟任何其他藝術圈一樣,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平庸無聊,甚至難聽噁心的。然而你不踩得滿腳爛泥,是無法找到翡翠瑪瑙的。

真正以藝術成就為準的推薦單、電腦音樂和具象音樂的推薦單,將是下一步吧。



--------------------------------------------------------------------------------


唱片單



--------------------------------------------------------------------------------



Karlheinz Stockhausen
Gesang der ju:nlinge (1956)

最早的電子原音音樂經典。現在拿出來仍然能擊倒絕大部份時下的新作品。原由 Deutsche Grammophon 出版 LP;現改由 Stockhausen 自己發行 CD 版。價錢超高,但仍然值得。到德國的 Stockhausen Verlag 網站去郵購會較便宜些。現收入Stockhausen -- Elektronische Musik 1952-1960 專輯中。



Karlheinz Stockhausen
Hymnen (1967)

歷史上最重要(偉大?)的電子原音音樂作品。用世界各國國歌 (Hymnen) 作主要原料。不過現在的 CD 版也收進了畫蛇添足的 Hymnen第二版本(加五人現場演奏),曲長各兩小時,極貴。(別跟第三版本搞混了:加了獨奏者及管絃樂團。)今天孩子們用廉價現成的硬體和軟體耍的小把戲,大師早在一九六七年就用純類比式手工和環繞多聲道的形式打造雕琢得透徹圓融了。



Xenakis
Electronic Music (INA/GRM; EMF) (1997 再版)

也是五0年代的早期經典,用單一音源(如燒炭聲,手鍊聲),不似 Stockhausen 那麼重花俏複雜的混音技巧,現在聽來可能較單調。表達的是 Xenakis 的 stochastic 系統美學。由 Electronic Music Foundation 再版 CD 發行。(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Steve Reich
Early Works (Nonesuch) (1965-72)

收有兩首早期美國重要電子原音音樂作品:It's Gonna Rain; Come Out.



合輯
Swarm of Drones (Asphodel) (1995)

(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深沉 ambient 式電子原音音樂的 best buy。



合輯
A Storm of Drones (Asphodel) (1996)

三張一套,最划得來。第一張全是法國加拿大等的學院派代表作曲家的作品。後兩張是延續 Swarm of Drones 的方向;非學院及跨學院的作品。(參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Imaginary Landscape: New Electronic Music
(Elektra / Nonesuch) (1989)

因是大公司出版,所以較容易找到。十三個美國樂人的作品。也有純電子的。很好的 survey。



Christian Zanesi
Arkheion (INA GRM)
可說是最能代表目前法國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的一張唱片。聲響和技術都是世界第一流。兩首以 Stockhausen 和 Pierre Schaeffer 的講話聲作為主要素材;是對他們兩位電子原音音樂鼻祖的的致敬。



John Wall
Fractuur (Utterpsalm) (1997)

John Wall 是唯一以學院派戰後西方現代音樂作品錄音為音源的採樣音樂家。製作極費心;全脫時下採樣亂拼惡貼派之俗氣。



Michel Redolfi
Detours (Mirage Musical) (1995)

音樂極有個性的法國學院派作曲家。最愛作在水底演出的電子原音/電腦音樂。趨向好聽的境界(極難得 ^_^)。



John Oswald
Plexure
加拿大的 Oswald 是掠奪式採樣拼貼 plunderphonics 的先鋒。注意,音源可以是現成別人的音樂…



Christophe Charles
undirected 1986-1996 (mille plateaux) (1997)
在日本的法國作曲家 Charles 十年來的作品混合。以世界各地的具象聲源加上採樣器上和電腦軟體 MAX 的混音調變,作出的低調音景。光碟部份附 MAX 軟體 runtime,聽者可自己玩耍多種音源。(見前衛音樂網樂評)



Bernard Parmegiani
de natura sonorum (INA/GRM) (1990)

最近突然又被捧出來的意大利老牌學院作曲家。音樂多是碎片式結構。



Future Sound of London
Lifeforms (1994)

流行界的電子原音音樂最佳代表作品。一流拼貼高手。



Robert Normandeau
Tangram (empreintes Digitales) (1994)

最典型的加拿大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技巧高超,聲音漂亮,無個性。



Maggie Payne
Crystal (Lovely Music) (1991)

加州女作曲家。長髮過腰,枯槁有如仙女/女巫。是西方作曲家中極少數注重意境的。



Carl Stone
Mom's (New Albion) (1992)

美國研發最力的採樣音樂家。這兒收了些早期的經典作品。



Carl Stone
Kamiya Bar (New Tone) (1995)

他用日本素材作的電子原音音樂。採樣玩弄加程式作曲。



Otomo Yoshihide/Carl Stone
Monogatari: Amino Argot (Trigram) (1994)

大友良英與 Carl Stone 郵寄交換的採樣混音作品。



Annette Vande Gorne
Tao (empreintes Digitales) (1993)

比利時的學院派女作曲家。這張「道」還有些東方意境。



選輯
Tulpas (Selektion) (1997)

由數十位全球各地的電子/電子原音/噪音藝術家以實驗聲音藝術家 Ralf Wehowsky 的作品為出發點而作的作品集。五張一本的大選輯。地下派實驗電子/電子原音音樂的典型代表作品。



李勁松
Past (Tzadik) (1996)
香港的 Dickson Dee 這張唱片是中國第一張電子原音音樂專輯。



Aube
隨便哪一張吧

中島昭文唱片出得太多。每張都是以一單一音源為素材。是非學院地下電子原音音樂的佼佼者。選擇他以水聲為音源的唱片將會較耐聽些。



選輯
Modulation & Transformation 4 (mille plateaux) (1999)

世紀末地下實驗電子音樂/電子原音音樂的大樣本,三張一套。三十六人作品風格多樣迥異。歐洲美國日本各著名實驗樂人的作品集。由在此方向經營最力的德國 mille plateaux 公司編輯出版。



選輯
End ID [about the media in the 20th Century] (digital narcis) (1999)

日本 digital narcis 公司編選的兩張一套二十人二十首作品合輯。本意是想在世紀尾對本世紀的媒體聲響作全面回顧性的解構剖析,然而選入作品著實無聊乏味,樂曲雖由日本美國歐洲各國學院/半學院/地下派樂人所作,但風格類同難以區分。可作為電子原音音樂的在原創性方面的失敗範例,亦或是編輯者刻意想證明世紀末各派電子原音音樂殊途同歸的大統合?!?







其他



如果看到 Cultures eletroniques (serie GMEB/UNESCO/CIME) 系列唱片,或是 Prix International Noroit Lenonce-Petitot 系列(都是雙碟),也可買下聽聽看。兩者都是歐洲(法國)學院派正統電子原音音樂的大獎入選作品;尤其是前者 (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musique electroacoustique, Bourges),是全世界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界最重要的國際性作曲大賽。

另外,目前流行/半流行界的 Aphex Twin, Autechre, Oval, Farmers Manual…等許多人的音樂中的某些部份也是電子原音音樂…

(這只是目前記憶所及的,本頁將不斷更新修正)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明:當然,ECM 公司出版品中好的太多了,不過,在 1990 年後毫無新意、聽不下去的也佔大多數。這裡只是隨手提出「最有靈性」的幾張,並不是指他們出品裡「最好的」幾張(好的太多了),千萬別誤會。詳細資料請直接往 ECM 公司的網站查詢。

至於一般的 ECM 唱片的選擇,可用下法:看年份!你別不信,以我多年的經驗,聽 ECM 的音樂真的要像品酒一樣講年份(錄音日期,不是出版年代),不能不挑剔。大約在 1973 年到 1986 年的作品都有極高的水準,其中又以 1973 - 79 那幾年的味道特別醇。當然之前之後也偶有佳釀。要是聽了不滿意,可以來找我。)


Stephan Micus: Implosions

Stephan Micus: Till the End of Time

Kenny Wheeler: Gnu High

Jan Garbarek: Dis

Jan Garbarek: I Took Up the Runes

Keith Jarrett: In The Light

Keith Jarrett: The Koln Concert

Keith Jarrett: My Song

Art Lande: Red Lanta

David Darling: Journal October

Terje Rypdal: Chaser

Terje Rypdal: After the Rain

Steve Reich: Music for 18 Musicians

Circle: Paris Concert (Corea, Braxton, Holland, Altschul)

Codona: Codona (Collin Walcott, Don Cherry, Nana Vasconcelos)

John Abercrombie/Ralph Towner: Sargasso Sea

Azimuth: The Touchstone

Arild Andersen: Shimri

Egberto Gismonti: Sanfona

Eberhard Weber: Fluid Rustle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熱時
聽什麼以洗耳清腦?

這裡…

有爆笑 有驚奇
有邪怪 有創意
有峻美 有哭泣
有幽澀 有狂喜

對不起
沒有
垃圾音樂、音樂垃圾




Swarm of Drones (Asphodel 0953)
由美國 Naut Humon 選輯,在具象與抽象之間的 electroacoustic music 兩張選集。近十年來最重要,最內在,而且少數「好聽」的電子音樂。(見本站前期評論)

Scanner: Sulphur (sub rosa)
這是人聲藝術,是藝術音樂。英國青年 Robin Rimbaud 像蝙蝠般地掃描著正在包圍我們四周的電磁波,和活生生的故事…

Karlheinz Stockhausen: Hymnen (DG 2707039; 1967)
三十年前的革命性巨作,今天聽來,比最前進的年輕人的新玩意仍然高明多多。聽聽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吧。

Disco Bhangra: Wedding Bands from Rajasthan (Avant 031; 1994)
土得掉渣的印度鄉下喜慶管樂隊。第一次聽到時,笑得滾到地上。全世界上最 hilarious 的音樂!

Carl Stone: Mom's (New Albion 049; 1992)
Steve Reich 以來最重要的美國作曲家。採樣 (sampling) 藝術的先鋒。近年作品的精選集。

Matt Heckert: Mechanical Sound Orchestra (Catasonic CS 002; 1995)
Heckert 是美國最有創意的前衛藝術團體 Surviv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的前任團員。 Surviv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是搞自製重型機器打架、噴火、開炮的行動藝術團。 Heckert 現在專門自製機械雕塑樂器,以電腦控制演出。他的音樂表演非現場看不可。看不到的話,只有聽聽這唯一的一張現場錄音了。可以想像他那長達數米的巨桶型鼓,以馬達驅動橡膠鼓皮,振動起來效果駭人;或是懸穿在鋼索上的一對巨大鋼碟,在空中旋舞…喜歡所謂工業音樂或所謂重金屬音樂的朋友,應該見識一下這種真傢伙!

Aphex Twin: Selected Ambient Works, vol. 2 (1994)
自己擁有裝甲車的英國曠世奇才 Richard James 二十歲左右時的經典作。兩張唱片沒有曲名,沒有節奏,只有最原始的錄音器材,和最原創的內在世界電子音樂風景。適合寂靜的午後或漆黑的午夜。

Aube: Flood-Gate (Vanila 27; 1993)
從最原始的胎內「羊水」到東方賞味文化精緻化之極致的「水琴窟」(日本庭園裡埋在地下的滴水甕):Aube (中島昭文) 的音樂兩者都是,但也都不是。這是「水」的具象音樂在近代(自武滿徹在五十年代的 Water Music 之後)的最高表現。日本噪音音樂家超低科技 (low tech) 的大勝利。

Heart of the Forest: The music of the Baka forest people of Southeast Cameroon (Hannibal 1378; 1993)
法國的 Deep Forest 樂團在挖掘剪接非洲音樂檔案後將矮人族的音樂之美與歡樂帶給了全世界分享。現在回過頭來聽聽這些原始未加工過的非洲矮人族音樂,仍是那麼的動人,而用的是最簡單的原料。讓我們想到:音樂的魔力成分究竟為何?…

John Cage: Diary (Wergo 6231-6238; 1992)
John Cage 是幾乎所有現代藝術家音樂家的上師 (guru) 。不過花錢買他的音樂錄音,我總覺得是完全不懂 Cage 美學真諦的人作的事,所以從不買他的音樂作品。(用他的思路去想:與其聽唱片還不如把大門打開聽街上的聲音,或把天窗打開,看變幻無窮的雲彩。)但我好收集 Cage 的演講錄音及獨白唱片。因為他的思想精髓,盡在這些幽默但郤充滿大智慧的故事、雜感之中。這套八張的 CD 盒是 Cage 自己唸他的早期日記/文章,全無音樂。聽來,發人深省,有如危坐在禪師面前,得隨時警惕,一分了神就要遭師父一大棒喝!大師的精神風範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想寫一堆前言,像什麼…沒有用心用力去聽過這些音樂,不足以談 ECM…之類的話,還有其他許多二十多年來私人的體驗。現在全刪去,只這麼說吧… 這兒選出的 ECM 藝術極品五十張,是可以以我性命去擔保的,是值得用你生命去聆聽的…

1002 Just Music - Just music (*)

1018 Circle - Paris Concert

1022 Chick Corea - Return To Forever

1027 David Holland Quartet - Conference of the Birds

1033 Keith Jarrett - In The Light

1035 Keith Jarrett Solo-Concerts: Bremen Lausanne

1038 Art Lande / Jan Garbarek - Red Lanta

1041 Jan Garbarek / Bobo Stenson Quartet - Witchi-Tai-To

1050 Keith Jarrett - Belonging

1060 Ralph Towner - Solstice

1064 Keith Jarrett - The Ko:ln Concert

1067 Terje Rypdal - Odyssey

1069 Kenny Wheeler - Gnu High

1070 Keith Jarrett - Arbour Zena

1075 Jan Garbarek / Bobo Stenson Quartet - Dansere

1080 Ralph Towner / John Abercrombie - Sargasso Sea

1083 Terje Rypdal - After the rain

1085 Keith Jarrett - The Survivors' Suite

1090 Keith Jarrett - Staircase Hourglass Sundial Sand

1093 Jan Garbarek - Dis

1100 Keith Jarrett - Sun Bear Concerts

1101 Gary Peacock - Tales Of Another

JAPO 60017 Stephan Micus - Implosions

1102 Kenny Wheeler - Deer Wan

1106 Art Lande and Rubisa Patrol - Desert Marauders (*)

1114 Pat Metheny Group - Pat Metheny Group

1115 Keith Jarrett - My Song

1121 Ralph Towner - Batik

1126 Art Ensemble of Chicago - Nice Guys

1129 Steve Reich - Music For 18 Musicians

1130 Azimuth - The Touchstone

1132 Codona (1)

1136 Egberto Gismonti - Solo

1137 Eberhard Weber - Fluid Rustle

1144 Terje Rypdal - Descendre

1158 Bill Connors - Swimming With A Hole In My Body

1161 David Darling - Journal October

1169 Jan Garbarek / Kjell Johnsen - Aftenland

1171 Keith Jarrett - Nude Ants

1186 Eberhard Weber & Colours - Little Movements

1197 Meredith Monk - Dolmen Music

1203 Egberto Gismonti & Academia de Dancas - Sanfona

1217 Lask - Lask (*)

1219 David Darling - Cycles

1275 Arvo Pa:rt - Tabula rasa

1294 Jan Garbarek Group -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

1303 Terje Rypdal - Chaser

1322 David Torn - Cloud About Mercury

1346 Terje Rypdal & The Chasers - Blue

1419 Jan Garbarek - I Took Up The Runes






姚大鈞

2001.5.22





註:




(*) 為絕版之意


ECM 官方網站上及今天出版的目錄中,所有絕版,即未發行 CD 的,作品之全部資料已被該公司銷毀,因此,欲知 ECM 全部出品目錄,想一窺當時的音樂史真相,必得參考以下我們幾個樂迷所編輯之 ECM 總目,ECM 的真正歷史在這裡:

THE REAL ECM DISCOGRAPHY

http://www.trovar.com/ECMDiscography.html

 From: subborg@subborg.com
To: New Music Board
Date: 1 July, 2001

 

關於上個月寫的那張「ECM 五十張」榜單…

一方面因為沒有時間,二方面生性不愛開口 (no kidding),所以應該交待的很多事,都沒交代清楚,比如在七十年代我們是怎麼聽 ECM,怎麼買 ECM (LP),怎麼一張一張地等 ECM 的新作品 ...

另外,可能很多朋友對其中所選不以為然;必須說明的是,沒錯,ECM 好聽的、美的、動人的,當然絕對不只這些!!!尤其 ECM 頭兩百號的兩百張之中,沒有一張是不好聽的,不美的,不動人的,不值得收藏的。但我們選單之依據並不在這些!!而在更強大的力量,更高超的標準……

你喜歡的可能不在裡頭,就連我自己很喜歡的也有沒選進的。為什麼?第一這是湊整數,第二,為了破格,我們不能把 jarrett, rypdal, garbarek 所有早期的作品全放進去,雖然它們都有資格,但必須要給別人一些機會,給這個品牌一些別的機會。因此,會有 LASK 這種供人喘氣用的氣眼。

總之,我希望的是朋友們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接觸這些重要又重要的作品,而不是去推敲這張單子的結構,它只不過是一個方便法門。

還是要強調我以前提過的信念:音樂討論、音樂文字必須是 post-aural 的,必須是在聽過作品之後才進行的。沒有用心血去聽過 circle - paris concert; keith jarrett - in the light; bill conners - swimming with a hole in my body; jan garbarek - aftenland 的話,那真的是錯過了許多許多。(BTW, 去年給一位著名琵琶家聽 bill conners - swimming ,幾乎改變了她的創作方向…)

而這些重要的 masterpieces 為什麼會被埋沒,正因為我們輕易相信別人,那些並沒有好好聽過全部 ECM 作品的樂評作者,商人,及樂友。

真的講究音樂的人,不該相信任何人的耳朵,只信自己的耳朵。 Trust no one ! 但前題是,你必須完整地全面的去聽。沒聽過之前,什麼都別談。不相信別人的話,也不迷戀自己的收藏。

音樂與自己耳朵之間,不該有任何人從中干涉,除了喊「吃飯了!」的家人。

因此,說實話,我真正推薦的是,把這張單子(或任何單子)撕掉,仔細地從 ECM 1001 號聽到 1204 號,最好。

別的任何唱片公司都不值得我們花這種錢,這種時間這樣幹,但這家值得。

最後,當然要向一位幕後的、最重要的藝術家致敬... manfred eicher.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