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 (2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序:
一般聽 (日本) 噪音音樂的方法,多半是讓自己完全臣服於這類作品中,以被虐狂式的心態讓高分貝的聲音海完全淹沒自己,並且一定堅持到最後一秒鐘。這兒提出幾種另類聽法,對付頑固噪音家,如 Merzbow (秋田昌美),C.C.C.C. 等特別有用。

一:把音量關得低低的,幾乎到聽不見的地步,好像在聽小蟲子蠢動一般。悠閑地做自己的事。

二:音量開到六分強,人離開房間,帶上房門,到冰箱去拿碗綠豆湯喝。

三:先把喇叭選鈕切掉 (OFF),再將音量鈕順時針方向一直轉到最大。盯著擴大機的音量表看紅綠的跳動。(不過要當心下次開音響時別燒壞喇叭或耳膜)

四:插入耳機,音量調到八分強。把耳機放在屋角地板上,繼續做自己要做的事。或者:塞著耳塞,再戴上耳機,享受音波震盪頭骨而非耳膜的快樂。

五:把 CD 唱片放入電腦的光碟盤中,用圖像軟體(如 Photoshop 之類)把曲子當作電腦檔案打開。盯著螢幕上閃爍的光影(此法需要超級特異功能)。

六:音量關到一分,開始哼自己平日最愛聽的流行歌,或隨口吟一首白話詩。

七: CD 正在播放時,走到 CD 唱盤前,將唱盤舉起,整個翻過來,看看會有什麼奇特的音響效果(此法用想像即可)。

八:把 CD 放在水泥地上,用鞋底踩磨,像要滅香煙蒂似的。再把 CD 用肥皂洗乾淨,擦乾,放入唱盤中播放,享受那種跳針的快樂效果。再把這種效果轉錄成卡帶,做成自己的 remix 版音樂卡帶,分贈好友共享之。

九: 把 CD 放上,音量開到九分強,放在自己左邊。把電視打開,音量開到八分強,放在自己右邊。人坐在中間,用左右手中的兩個遙控器左右不斷變換頻道(沒有節目的電視台白色雜音也好),聽兩種聲音相混疊的立體聲效果,同時像 Masonna 或 Merzbow 一樣甩動過肩的黑長髮。最好拍成現場實況錄影帶,分享樂友。

十:將 CD 唱盤放在 repeat mode 反復播放模式上,音量調到九分強。走出屋外,鎖好大門,跳進車中,開到海邊去親吻大自然。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音樂」,中文英文本無此詞。我大約從 1978 年起開始用它來形容某種別的世俗名號不能正確形容的或古或今的音樂。這裡不想作定義,因為中國人一看就懂它的意思。從下面所舉列的作品中也可輕易歸納出來。

(說明:很多 ECM 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唱片應該列在其中,但因已另有 ECM 推薦單所以不在此重複)



Stephan Micus: Implosions (ECM 829201-2) [1977]
如此美而嶄新的音樂能只是出自一把古老的日本笙,尺八,或是泰國笛,或是印度西塔,薩朗吉,或是幾個花盆,幾塊石頭,或是一個人的嗓子?德國的 Stephan Micus 是史無前例的全能音樂家,是超越時間空間座標的「世界音樂」先知。美得可使莊周夢醒,善得可令孔老夫子發狂,悲得能讓嵇康也落淚。

Jean-Claude Eloy: Gaku-no-michi 樂之道 (Ades 21.005, LP only) [1979 France]
電子音樂也能表達「悟」?法國作曲家 Eloy 是唯一能進入東方精神世界的歐洲音樂家。這首一九七八年在日本放送協會電子音樂研究室制作的四小時長的大曲也是史上精神境界最高的電子音樂作品。可惜 LP 早已絕版,沒有 CD。

Shakti (John MacLaughlin): A Handful of Beauty (CBS/Sony SRCS7015) [1977 Japan]
L. Shankar的小提琴,McLaughlin的吉他,Zakir Hussain的塔不拉鼓和Vikku的陶罐組成了世界融合音樂空前且絕後的樂團。這只能說是仙人、飛天下凡。能令你跏趺騰空的極樂音樂。

Keith Jarrett: The Koln Concert (ECM 1064/65) [1975]
本世紀最偉大的音樂神童,本世紀最通靈的一場演奏會,本世紀最暢銷的一張鋼琴唱片。唯一能完全做到《莊子》裡『南郭子綦隱机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其喪耦』所形容的「坐忘」的音樂家。音樂自完全空白開始,是百分之一百的純粹即興。

Pandit Jasraj: The Meditative Music of Pandit Jasraj (Oriental AAM CD187) [1986]
這才是世界最好的男聲樂家。北印度音樂的最高境界。

Le Mystere des Voix Bulgares (Elektra/Nonesuch 97165-2) [1987]
最晚被發現的世界音樂瑰寶,最賺人眼淚的人聲。

Mongolia: Vocal & Instrumental Music (Inedit W260009) [1989 France]
世界最美的女聲獨唱。令人窒息。

Mahavishnu Orchestra: Visions of the Emerald Beyond (Columbia CK46867) [1975]
唯一能繼承 Coltrane 遺志的音樂家 John McLaughlin 的 Mahavishnu 樂團。結合了迷幻搖滾,印度音樂,弦樂三重奏,超音速的電吉他和小提琴,靈魂藍調,八分之十一和八分之十四拍子的複節奏的超強宇宙世界融合音樂。(黑人鼓手 Michael Walden 就是後來改當 Witney Houston 等人的製作人而大噪其名的極優秀樂手;這裡有他放下鼓棒前的最好表現。)

Stomu Yamashta 山下勉: Sea & Sky (Kuckuck CD072) [1984]
本是為日本介紹密教大師「空海」的電影作的交響詩配樂,也成了心靈音樂的代表作。

Stomu Yamashta: Fantasy of Sanukit (Kosei KMYD-5101) [1990 Japan]
打擊樂家/作曲家山下勉近年的代表作,以火山岩塊,日本箏,橫笛奏出日本佛教的現代聲音。深。

Azuma Yoshitaka 東祥高: Azuma (Private Music 2020-2-P) [1987]
電子樂器能畫出如此美,猛,深,而又充滿了悟後的寧靜的彩繪玻璃?

Tibet 密教: Tibet Buddhist Chant [I] (JVC VICG-5039) [1990 Japan]
最神秘最開悟的西藏人的音樂其實多半並不是那麼神秘和開悟的。不過此碟錄音特佳,音樂也能完全滿足吾人對西藏音樂的期望。(聆聽時小心別嚇壞了家人)

Santana: Welcome (Columbia PC32445) [1973]
這是拉丁居士 Carlos Santana 在他最虔敬最有靈性時期的作品。其中與 McLaughlin 合作的那首十六分之二十七拍的 Flame-Sky 在二十四年後的今天,聽來仍是那麼的強、烈。有如雷電擊面!聽 McLaughlin 和 Santana 樂隊的合作,只能讓人把他們比作淨土宗的阿彌陀來迎圖中的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菩薩周圍的那些天人樂伎!同一時期錄製的 Love Devotion Surrender 專集也是一樣精彩的菩薩下凡般的作品。

David Parsons: Tibetan Plateau (Fortuna 17013-2) [1982]
紐西蘭作曲家 David Parsons 的音樂乍聽簡單郤意境深遠。這是心靈音樂的早期經典。

Satoh Somei 佐藤聰明: Mantra/Stabat Mater (New Albion 016) [1988]
能以 electroacoustic 電子原音音樂表達佛教的博大精深,至今日止,只此 Mantra (真言)一曲。日本放送 NHK 的電子音樂技術可見一斑。

何訓田:阿姐鼓 (飛碟 450999592-2) [1995]
中國人唯一可能在世界音樂史上發出點聲音的天才作品,郤被沒有經驗的唱片公司宣傳部和不及格的低音混音技巧搞砸了。不過,音樂仍是那麼好…(第二張「央金瑪」也是同級作品)

Terry Riley: Shri Camel (Columbia MK35164) [1980]
「所謂極簡音樂」的老大,嬉皮電子音樂的老祖/仙翁 Riley 老伯伯能以一部簡單的山葉電子琴帶你進入過去認為靠藥物才能到達的化境!

Steve Roach/Robert Rich: SOMA (Hearts of Space 11033-2) [1992]
美國心靈音樂老將 Robert Rich 的近期代表作。可以嗅到印地安人曾馳騁過的廣大土地上的自然真樸氣味。

Astor Piazzolla: Tango Zero Hour (I.R.S./American Clave PAND-42138)[1986]
阿根庭探戈能起於妓院酒樓郤邁進古典音樂殿堂,完全歸功於已故手風琴及作曲大師 Piazzolla。

Jon Hassell: Dream Theory in Malaya (Editions EG EGED13) [1981]
能以無限創作力創造出一個只存在夢中的民族的民族音樂,也只有 Jon Hassell 了。


(*未註明出版地者為仍在發行中的美國版)

(1997.4)


補:上邊漏了幾張重要作品。其中不可不補上的是 Oregon(Piazzolla 那張應該換下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懾人心魄的大鼓奏鳴,滑入抑揚頓挫充滿張力的琴弦,尺八一如洞蕭佐以東方器樂特有的情調,細川貴志在層層舖疊的前奏之後開嗓,彷彿迸出丹田底蘊第一聲的氣勢,恰如「下北漁歌」裡北國討海漁郎粗獷酩酊的世界。

如果不是累積淬煉多時的運腔功力,嘻哈呻吟慣了的唇齒平嗓如何能使喚得動「演歌」這千斤之鼎?無怪細川貴志首度來台,從白冰冰、葉啟田、洪榮宏到張惠妹、詹雅雯,但凡瞭解武林絕學者,統統抱著朝聖心情前往聆賞。

去年年終日本「紅白」,細川貴志唱的就是「下北漁歌」,今次來台公演日本公司授權在台發賣這張專輯,其中有國人熟悉的旋律:「北酒場」、「浪花人生」,透過專門在台發行的專輯中文翻譯歌詞,我們更進一步走進演歌的世界,打破小時候對日本演歌如布偶般僵硬聲腔怪異的刻板印象。

細川貴志這張全曲集,大致是日本演歌的縮影,藉著山河表達離鄉/思鄉,藉著景物表達懷舊/悔悟,藉著宿命表達深情/懺情的心聲,年輕歲月裡的辜負、荒唐、叛離,無論是對親人、愛人、友人,大體而言,人到中年,也就到了懂得體悟的時候,聞演歌而淚濕衣襟,這時候也就情不自禁了吧?

有意思的是,細川貴志這張全曲集,至少有四首都在描述不倫之戀,「擦身而過」:一個男人對「一個戒指也沒送過而無怨無悔奉獻兩年」的你寫滿歉意無奈;「湯煙情話」:一趟溫泉之旅沉醉在「彷如夫妻的美夢之中」;「戀酒」:在我肩膀哭泣的女人竟是別人之妻;「港邊夜景」:早晨醒來你應該會注意到手寫的便條,顯示春風一度的繾綣。

面對現代人愈來愈普遍的不倫不忠,為人妻者,聽演歌而色變喪膽?還是可以從演歌的情境裡,試著瞭解為什麼你的男人投入別人的懷抱?演歌,既有靜靜揭發真相的殺傷力,也有看似船過水無痕的撫慰力。當然,細川貴志也唱了歌頌一起同甘共苦的「夫婦情」,一如川中美幸的「二輪草」、石川小百合的「淚水交織」。

去年「紅白」有一位奧運選手濱口京子,她是代表日本參加雅典奧運女子摔角72公斤級的世界銅牌得主,她說(大意如此):「因為我最喜歡聽女歌手唱演歌,所以來這裡打氣;因為演歌也為我在雅典參加比賽練習時打氣。」演歌不只是上了年紀的阿伯產物,聽過去年「紅白」佐田雅志唱「遙遠的聖誕」,對演歌反映社會現況,藉以勵志溫暖人心,印象深刻。

「抱著為兩人準備的葡萄酒,還有要送給你的禮物走出車站,聖誕快樂,回頭看著募款的小孩拿著小箱子,我把手伸進口袋掏錢,突然間聽到一陣慘叫聲,正前方的螢幕重複播著慘烈的爆破新聞,聖誕快樂,告訴自己與我無關,加快腳步繼續走…」

這只是「遙遠的聖誕」開頭,佐田雅志細嗓如泣如訴,演歌的世界每一首就是一幅人生之歌,一言難盡。

【2005/06/10 民生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演歌界的大哥大「細川貴志」,將在今天(6/3)抵台,並在6月4、5日舉辦三場演唱會,由於是第一位來台舉辦大型演唱會的演歌歌手,果然未演先轟動,門票幾乎搶購一空,還有中南部歌迷包下50輛遊覽車北上,期待一睹這位演歌巨星的丰采。連台灣的阿妹也表示對演歌很有興趣,主動跟主辦單位聯絡,當天將前往觀摩這位前輩的演唱功力。台灣唱片公司也在此時發行細川貴志最新的精選專輯《下北漁歌》,並在演唱會當天進行專輯的首賣活動,正式打開廣大的演歌市場,讓更新更多的演歌在得以台灣流傳。

常看日本節目的觀眾對細川貴志一定都不陌生,連續出場紅白歌唱大賽30年,細川貴志對日本民眾來說已經是一起生活成長的好朋友。從24歲到東京發展之後就一炮而紅,細川貴志30年光輝的演歌生涯不但是自我的創新突破,更是日本演歌史的重要紀錄。除了無數的獲獎成績,日本全國各地更有大大小小相關的紀念碑與銅像,紀念這位歌王的傳奇紀錄。由於演歌歌詞中,常具體描寫日本各地的風情與故事,東京的矢切渡口、新潟的佐渡、青森的下北與津輕等等,完全貼近當地生活的感性歌詞,更加引起樂迷的共鳴,因此在東京、新潟以及細川的故鄉北海道等地,都有他的紀念碑。有別於一般的演歌歌手,細川貴志對日本民謠亦有鑽研,由於是研究的是“三橋流”民謠,細川更以藝名「三橋美智貴」發行過多張日本民謠專輯。

對台灣的聽眾來說,細川貴志的歌曲其實早已耳熟能詳,許多歌曲都曾被鄧麗君、洪榮宏、蔡小虎等歌手翻唱,如「北酒場(愛的小路)」、「浪花人生(望月想愛人)」、「矢切渡口(為愛來離開)」等等。但由於日本演歌的唱片市場在台灣遲遲未開發,一般聽眾只能聽到台灣各種翻唱的版本,或是早期未經正式授權的影音產品,因此歌曲對大家來說雖然熟悉,但對於歌手或歌曲本身的瞭解卻相當有限。這次細川貴志在台灣正式發行演歌專輯,不但表示台灣演歌市場將會出現更豐富多元的新聲音,也讓演歌在台灣有一個健全的發展空間。


紅遍日本抒情歌半邊天,首次訪台的演歌手細川貴志,四日、五日在台北世貿演唱三場。圖為細川四日下午綵排預演的情況。//中央社
東洋演歌名歌手細川貴志 首度訪台獻藝
【大紀元6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四日電)喜愛東洋「演歌」(老式抒情歌)的台灣觀眾,今晚在日本演歌界重量級歌手細川貴志的首場訪台演唱會大飽耳福。首度訪台獻藝的細川,下午在台北世貿的彩排預演記者會,除了感謝台灣歌迷的支持捧場,也透露走紅歌壇、保持常勝的秘訣。

民謠歌手出身的細川,感謝台灣歌迷的熱情,強調來世也希望從事演唱,繼續帶給大家歡笑。//中央社

細川說,為了保持嗓音,從不吸菸,又儘管他個人酒量不錯,但演唱前一天,完全禁酒是基本原則。此外,每天必定補充三公升水份的細川,演出之餘也相當注重體能和運動。

談到運動,喜歡滑雪、高爾夫的細川,希望下次訪台時,純粹以觀光為主。屆時,除了打打小白球,也能一睹世界最高樓─101台北金融大樓的廬山真面目。

不過,細川也不排除今後每年能在台灣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可能。

演唱東洋民謠起家的細川,答覆媒體詢問何謂「演歌」時,簡潔扼要地指出,詞曲意境大多描寫男女別離哀怨的演歌,堪稱日本人的心靈原鄉。

細川對於自己的暢銷歌曲受到台灣歌手翻唱一事,不僅表示曾耳聞,同時也強調,對此深感高興。

另一方面,個性樂觀開朗,一向喜歡在秀場搞笑的細川,今天也特別提到,幽默風趣是維持夫妻相處之道和家庭氛圍的不二法門。

特別值得一提者,細川貴志HOSOKAWA TAKASHI也是迄今唯一連續30年獲得日本放送協會NHK邀請,參加年底「紅白歌合戰」演出的老牌歌手。

對此,細川本人顯得相當自豪。他說,要能維持聲譽三十年於不墜,除了曲子轟動賣座,個人的努力和處世態度、人際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屹立日本歌壇的細川貴志,曾以「北酒場」(洪榮宏主唱的台語流行暢銷歌曲─愛的小路)等成名曲,數度轟動日本歌謠界。

經常獲邀至夏威夷、洛杉磯、舊金山、曼谷、韓國、北京等地巡迴演唱的細川,精湛的歌藝,深獲海內外歌迷的迴響與肯定。


聽細川貴志演唱 阿婆:死也瞑目
細川貴志演唱會的佈景、燈光、音響皆完美動人。
記者王宏光/攝影

【記者李韶明/報導】

由台灣創價學會主辦的細川貴志演唱會,昨晚吸引了白冰冰、葉啟田、張惠妹等藝人前往觀賞,另有3位歌迷上台與細川貴志合唱「天涯芳草」,一位未婚的朱小姐當場向細川示愛,表示如今未婚,是因為在等他。一位高齡阿婆用「rap」唸完歌詞,黏著細川不放,對他非常癡迷。一位老婆在家帶小孩的先生,跟細川合唱,不停搶拍子,細川幽默的苦笑,最後給予掌聲鼓勵,互動充滿趣味。

白冰冰、葉啟田、張惠妹被主持人請上台,3人以台灣巨星身份,向細川貴志致意,阿妹說:「我代表全家上台,我們全家都是細川先生的歌迷,他的所有歌曲,我們家人都很熟悉,今天可以親眼見他本人唱歌,感覺很幸福。」阿妹下了台,告訴記者,她最想聽的一首歌是「望鄉謠」,湊巧細川貴志把這首歌安排在最後一曲壓軸,令阿妹十分驚喜、感動。

日文流利的白冰冰一上台,以日語向細川貴志介紹葉啟田及張惠妹,昨晚演唱會的主持人兼翻譯有點緊張,經常吃螺絲,或翻譯成日式文法的國語,白冰冰在台上忍不住幫忙翻譯,全場給予熱烈掌聲。

細川貴志昨晚展現迷人丰采,除了演唱16首動人歌謠,與台下觀眾的互動,也充滿樂趣,6月15日出生、將滿55歲、雙子座的細川貴志說話幽默,他開放10 分鐘讓歌迷提問,他很享受聽本地歌迷問各種怪問題,有人問他「目前人生中,最愛的女人是誰?」他答,「當然是我太太」,有人問他自己最喜歡那首歌,他答,「我在30年歌唱生涯中,唱了61首歌曲,如果我要全唱的話,你們就回不了家了。」一個阿婆說她每天守著NHK,等著聽他唱歌,如今「死也瞑目」,細川貴志答,「那麼,請您就一直醒著吧!」

細川貴志今天返回東京。

【2005/06/06 民生報】

細川貴志 邀阿妹上台飆歌
細川貴志(右起)開唱,白冰冰、葉啟田和阿妹全去捧場。
記者王宏光/攝影

【記者葉宜欣/台北報導】

日本演歌大哥大細川貴志的魅力,連阿妹、葉啟田、洪榮宏和白冰冰、詹雅雯等本土唱將都難擋!昨天下午、晚間兩場演唱會,不少藝人低調進場聽好歌,再加上細川搞笑功力,氣氛超high。

昨天下午洪榮宏兄弟現身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聆聽細川貴志演唱會,細川前晚稱讚洪榮宏翻唱「愛的小路」有味道,洪榮宏笑言他受寵若驚,也希望能和細川多切磋。晚間則有白冰冰、台語歌手詹雅雯和阿妹到場,白冰冰一身貴婦裝扮,阿妹則在開演後10餘分鐘才低調進場,身穿嘻哈風七分褲、足蹬20公分高跟鞋的阿妹還被細川請上台飆歌。

細川貴志三場演唱會座位幾乎全賣光,許多中南部歌迷包車北上聽歌,近40輛遊覽車停在國際會議中心四周,一度造成交通堵塞。

細川的歌迷年齡層偏高,但對「北酒場」、「天涯芳草」等他的經典名曲全都如數家珍,還有觀眾表示:「不用打中文字幕,我們都會背了。」

細川貴志結束演唱會後,將在今天下午返回日本。

【2005/06/06 聯合報】 @ http://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英國詩宗奧登在「悼葉慈」一詩中沈痛的說:「Poetry makes nothing happen」(詩無法改變世界)。但是,如果詩加上搖滾樂呢?

不要懷疑,搖滾樂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上述奧登那首詩完成於1939年;當時他尚未見識到搖滾樂的魅力,更未料到六十年代一些披髮行吟、狂歌當哭的搖滾詩人,是如何的改變一代心靈、分裂一個國家、以及終結一個戰爭。

越戰與搖滾樂密不可分。搖滾樂能夠言之有物,超越風花雪月、無病呻吟,它的爆發時機,正是越南遍地烽煙,美國處處反戰的六十年代。標榜「愛與和平」的伍茲塔克音樂節,發生在1969年,絕非巧合。

別以為反戰、抗議歌曲都很吵,事實上不然。六十年代抗議歌曲的一大主力,是歌聲優美到不行的瓊拜雅和「彼得、保羅與瑪麗」(簡稱P.P.M)。當然,他們背後的「影武者」,其實是鮑勃狄倫。

狄倫詞曲雖然精采,但他那鼻音特濃,五音不全的歌聲,當初很難贏得大眾的傾聽。然而換了給別人唱,那真是如聽天籟。當初唱紅狄倫一生經典Blowin′ in the Wind(在風中飄揚)的,是P.P.M 。

黑人民權領袖金恩博士1963年發表「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說時,在會場上演唱的,也是P.P.M。這個三重唱以他們優美的合聲大力放送民權、反戰等思想,無疑是一種「柔性政變」。代表金曲如 Blowin′ in the Wind,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花兒何處去)、以及Cruel War(殘酷的戰爭)等,莫不是反戰的戰歌(不是戰哥),時代的見証。還記得電影「阿甘正傳」嗎?女主角羅冰萊特在「民歌西餐廳」裡光著身子自彈自唱 Blowin′ in the Wind,雖然搞笑,但也意味著這是一首「時代之歌」。

民謠搖滾屬於知性的一派,反戰內容俯拾即是。想想看,唐麥克林的American Pie,賽門與葛芬柯的Scarborough Fair,唐諾文的Universal Solider,那一首沒有反戰的訊息?

另一股反戰聲音,來自大西洋彼岸的英國。一馬當先者,是約翰藍儂。「披頭四」解散後,藍儂第一首衝上排行榜的單曲,是1969年的Give Peace a Chance(給和平一個機會)。這首只有一句歌詞,反覆吟誦的抗議歌曲,在當年美國反戰示威裡,是必唱的聖歌(直到如今,它還被台灣某政黨拿來作電視文宣)。越戰結束的同一年(1975),藍儂譜出了烏托邦主義的絕世經典Imagine(想像),裡面的想像,幾近神話。

藍儂的反戰精神,不單只反映在歌曲,更是身體力行。當年他跟小野洋子裸體上陣,發表「Make Love, Don′t Make War」的行動藝術。當然,大多數人都拿他們當笑話看。

值得注意的是,當年幾乎所有反戰歌曲,都沒有標明是「反越戰」。直接觸碰這個歷史傷口的最有名歌手,應是「工人皇帝」史普林斯汀。可惜他生得太晚,成名的那一年,剛好越戰結束。他描繪越戰最慷慨激昂的一首輓歌Born in the U.S.A (生在美國),大夥兒聽到時,已是越戰結束十年後的事了。

「生在美國」有段歌詞說:「他們把一支槍塞給我/派我到國外/把黃種人痛宰/我有個兄弟在溪山打越共/如今他已經掛了/阿共還在。」每當他的歌聲響起時,總有些鬼魂會被喚醒,在黑暗中漫舞……。

【2005/05/01 民生報】 @ http://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太鼓座環台馬拉松進行第二周,座員們不但展現出高度的團結,同時真實體驗台灣親切的風土民情!每天清晨5點出門,準時進行計畫中的6點馬拉松,體力較好的男生尤其更快抵達終點。雖然如此,座員們仍然相當照顧團裡唯一的女生惠美子,座長吉田更是稱職表現領袖的風範,常常放慢速度和惠美子一起跑。

環台計畫甫開始,即獲得許多小學熱情回應,希望鬼太鼓座行經各縣市時,能夠到學校和小朋友交流。台北縣八里國小馬上與主辦單位聯繫,並推選鼓隊小朋友列隊歡迎、演奏迎賓,現場一片歡聲,還引起簽名包圍的人潮,鬼太鼓座儼然成為當紅偶像。座長吉田敬洋與今年才剛滿20歲的寺尾智也尤其受歡迎,甚至被小朋友包圍,直呼「好帥」!面對台灣人的熱情,這些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因為驚訝而顯得靦腆。

行經台中時,鬼太鼓座也與惠明盲校學生交流,這些視障的小朋友,為了表現出對客人的歡迎之意,特別安排一段擊鼓秀,其中有一名聽障的孩子,從小就鍥而不捨地帶著助聽器習鼓,當天也在席間靜靜欣賞表演,大家與鬼太鼓座互動交流的過程,場面感人。音樂無遠弗屆的力量,不僅超越了國籍,也突破了視聽的阻礙!

對鬼太鼓座來說,親身接觸到各地的民眾、感受大家對他們的支持與關懷,是他們相當開心、感動的事。尤其,這一路的行腳過程,他們才發現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習鼓的朋友及家庭!無論是深入校園的親善教學,或走入招待家庭與園所的寄宿結緣,鬼太鼓座的真誠與可愛,和他們音樂的力量一樣影響深遠。座長吉田因為長時間的接觸與勤學,已經具備基本的中文聽說程度;而在他孜孜不倦的榜樣下,其他座員也都積極開始學中文。問起他們這周在台灣生活的體驗,他們也充滿感恩。希望當這漫長的1200公里結束,鬼太鼓座重新登上音樂演出的殿堂時,台灣人民也能感受到他們響天動地音樂之外的誠懇與真情!

【2005/04/30 民生報】 @ http://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酷哈洛克」對嘻哈的貢獻主要在音樂,但「非洲邦巴塔」最大的貢獻則是嘻哈文化的社會影響力。

青少年時期起,「非洲邦巴塔」便收集唱片,參加過幾次「酷哈洛克」的舞會,發現他也有不少同樣的唱片收藏。雖然他和「酷哈洛克」根源相同,後來的領域卻越來越廣,他的混音素材包括一點點非洲﹑加勒比海 ﹑soca17與華盛頓地區的go-go音樂,讓他的作品有一種放電、多民族的質素。因此,許多當過他助手的人都封他為「唱片大師」。Ralph McDonald的“Jam on the Groove”與“Calypso Breakdown”、Herman Kelly的“Dance to the Drummer`s Beat”、Mohawk的“Champ”,以及Kraftwerk的“Trans-Euro Express都是他發掘的唱片,大加推廣,擴張了嘻哈音樂的深度。

除了古怪的品味外,「非洲邦巴塔」的重要性還在他樹立的神話。成長於「布朗河計畫」(Bronx River Projects)18時期,「非洲邦巴塔」當年是紐約市最大青少年幫派Black Spades的一員。一般說法是七0年代中期,Black Spades之類的青少年幫派逐漸褪流行,嘻哈文化的表現形式(如塗鴉﹑霹靂舞﹑DJ﹑饒舌)填補了空缺,有效扼殺了紐約的幫派文化。「非洲邦巴塔」完全不接受這套理論,他說:「女孩們厭膩了幫派那些狗屎,而男孩逐漸退出幫派,因為看到有人為幫派喪命。」以九0年代角度觀之,這個說法很詭異,很難想像因為幫派分子的女朋友討厭幫派,首善之都的幫派因而絕跡。

一九七四年,「非洲邦巴塔」成立了「祖魯國家」,這是個DJ、霹靂舞者、塗鴉藝術家與街坊年輕孩子的組合,一方面填補幫派在都會文化中扮演的兄弟會角色,也淡化了犯罪與鬥毆的重要性。「祖魯國家」早期成員如Rock Steady Crew19與DJ兼製作人Afrika Islam在當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二十五年後,這個組織依然存在,做為穩定團員的力量,也是嘻哈文化的安全閥。過去這些年,嘻哈文化屢起爭端,都賴「非洲邦巴塔」與「祖魯國家」介入擺平。

「閃手大師」現在以錄音室作品聞名,但是幾項純DJ技術的突破,都要歸功這位大師優越的手眼協調性。我前面提及,Grand Wizard Theodore或許是最早發明摩擦唱片技術的人,但卻是「閃手大師」讓這項技術變得重要。至於punch phrasing與鼓奏式打碟這兩項技術則要歸功「閃手大師」。所謂的punch phrasing是指在一個唱盤上弄出快聲,然後另一個唱盤以正常速度播放20。而鼓奏式打碟則輪流將兩張唱片往後旋轉播放,可以不斷重複同一個樂句。「閃手大師」是個「秀」味十足的人,不像「酷哈洛克」只會趴在唱盤上播歌,不和觀眾多說話。「閃手大師」是既會播歌又會娛樂觀眾。娛樂觀眾的伎倆是嘻哈文化重要一環,不管是背對著唱盤打碟或者是用腳混音,都是「閃手大師」的靈感之作。

「閃手大師」電器工出身,永遠勇於探索他的器材,予以創新。譬如他發明「時鐘理論」(clock theory)混音,可以讀唱片,用spinning logo21來定出鼓奏點。他也將Vox電子鼓改裝成他所謂的「節拍盒」(beat box),可以為一段音樂混音添加新的打擊,讓電子鼓機成為製作饒舌音樂的重要配備。

就像「酷哈洛克」有「可樂拉搖滾」做MC,「閃手大師」也斷斷續續和一群年輕MC合作,後來他們以「憤怒五人組」(Furious Five)闖出名號。一九七六到一九八0年間(那時DJ尚未開始灌錄唱片),「閃手大師」和Cowboy(本名Keith Wiggins)﹑Melle Mel(本名Melvin Glover)﹑Kidd Creole(本名Nathanial Glover)﹑Rahiem(本名Guy Williams),以及Mr. Ness(本名Ed Morris,綽號又叫Scorpio)這五個年輕人合作。當時他們在一一六街的Harlem World Disco或時代廣場的Diplomat Hotel表演,所得微薄,經常為了錢和專業態度起紛爭,有時五個年輕MC全都現身,有時,統統沒露面。偶爾,「閃手大師」合作的MC是年輕的「克帝斯重擊」(Kurtis Blow,本名Curtis Walker)。

不管是否與「閃手大師」合作,「憤怒五人組」創造了一些嘻哈文化重要語彙,「閃手大師」回憶:「Cowboy發明了不少重要語彙,而且聲音強而有力,很能引起注意。」嘻哈表演最經典的三句老口號:「高舉雙手,用力揮舞,好像你不鳥全世界!」「隨著節拍鼓掌!」「尖聲吶喊吧!」全是Cowboy的創作。

根據「閃手大師」的說法,Kidd Creole和他的兄弟Melle Mel是:「最早的押韻專家。他們是最早玩耍我說你接的人,譬如Kidd Creole會說『我』,Melle Mel就會接『走』,然後Kidd Creole再接『在』,Melle Mel跟著說『路上』。他們可以整場表演這樣接來接去,看起來真是奇觀,聽起來也神奇萬分。」

我前面說過現今大家將饒舌歌者與饒舌音樂愛好者分為「舊派」與「新派」。所謂的「舊派其實就是嘻哈文化的創建先鋒,簡言之,就是在七0年代邁入青春期、居住在布朗區與上曼哈頓區、精力旺盛、充滿創意與天真的年輕人所組成的鬆散社群。「天真」或許是個出人意料卻十分關鍵的形容詞,甚至堪稱至為重要。我不光是說他們對錢天真,我碰過的每個年輕樂手都有這種特質(就算擁有再多大家盛讚的街頭智慧,都無法防止他們被剝削)。

當我說「天真」,我指的是創建嘻哈文化的那種心胸開放、無邪精神。當年他們在公園與社區中心舉辦舞會,顯示賺錢不是他們真正的目標,現在,這已成為大家競相以懷舊口吻訴說的「嘻哈真正精髓」。三位先鋒DJ──「酷哈洛克」、「非洲邦巴塔」與「閃手大師」推動此種音樂,期望的不過是地區性名氣、街坊的尊重,然後在上城區與古老城中區舞廳賺點小錢。他們可能這裡搞個幾百元,那裡賺個幾百塊,但不妄想憑這些演出成為百萬富翁。就像塗鴉畫家與霹靂舞者,舊派DJ與緊接的追隨者播放嘻哈音樂是因為它有趣好玩,而且他們有這個本事。

塗鴉畫家在牆上留下自己的標籤,不是為了模仿藝術學院的技巧,也不是刻意表現「後現代」。而西班牙裔的霹靂舞者表演激烈的旋轉與戰鬥舞姿,也不是為了要脫離拉丁社交舞傳統。同樣的,DJ玩耍「鼓奏式打碟」也不是要擺脫靈魂音樂的範式。他們只是在無意間發現了一種非常直接、自給自足、完全能自我控制,而且能讓他們鶴立雞群的表現方式。他們的藝術創作只需要非常簡單的工具,創作的好壞標準也由他們設定。在那時,嘻哈仍不是一個大眾商品的概念。嘻哈也不是一個事業選擇。

舊派者完全不知道嘻哈將走向何方,對它的後續發展大為吃驚(雖然有的驚喜,有的則未必)。當我第一次接觸嘻哈,我住在布魯克林一個飽受毒品侵蝕的勞工階層區。相信我,當時我完全沒想到數十年後,我還依然在乎嘻哈文化的一切。

註解︰

1Affirmative Action:一九六五年,美國總統頒佈行政命令「優惠性差別待遇法案」,要求政府單位與聯邦政府簽約機構不得因膚色、種族、宗教與原有國籍而有雇傭等歧視。一旦有違反情事,將以刪減聯邦補助為制裁。三年後,行政命令予以擴張,將性別歧視納入,要求聯邦簽約機構與政府單位實施積極招募、升遷女性與少數族裔的「積極行動」。詳見尤美女等譯《美、德、日、瑞典有關男女工作平等之相關法條譯述》,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
2 Frug、Mashed Potato、Hully Gully:興起於六0年代初期、單人自由舞姿的舞蹈。
3 record spinner:即播放唱片的DJ,此間稱在舞會裡播唱片為打碟。
4 sound system:音響團原指雷鬼舞會場景裡,巡迴各舞會、活動及慶典表演的團體。成員包括DJ、饒舌歌者,還搭配燈光音響系統。
5 dub:在雷鬼音樂有兩大勢力,一個是錄音室的演唱歌手,一個是舞廳裡的DJ。大約在一九七0年代初,DJ King Tubby開始將歌曲的唱腔軌抽掉,留下伴奏軌,後來又將其他的樂器軌抽掉,只留下鼓與貝斯,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混音變化,讓唱腔可以飄進飄出(帶著大量的 echo),吉他反覆樂句與其他小噪音也可以不時加入、淡出,形成所謂的dub技術,這也是電腦取樣合成(sampling)與嘻哈舞曲的祖師爺。詳見 Simon Broughton, etc., ed., World Music: Rough Guide(2nd edition), 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5),p.530。
6 Kenny Gamble、Leon Huff:Philadelphia International Records的老闆兼製作人,他們將孟裴斯與摩城的經典靈魂樂與放克樂做結合,創建了所謂的「費城之聲」(Philly Sound)。
7 Aretha Franklin:美國靈魂樂天后。
8 MC:全名為Master of Ceremony,是指在舞會中帶動氣氛的主持人,他要對眾人說話,還要會以人聲製造節奏以及模仿機器所發出的聲音如鼓聲與唱片摩擦聲,而後演變為饒舌的說唱技巧。
9 CBGB:紐約著名的地下樂圈俱樂部。
10 Jimi Hendrix:著名歌手兼吉他手,以技術高超聞名。
11 shell-toed Adidas:早年一種鞋頭像貝殼的愛迪達球鞋。
12 head spin:就是頭著地的旋轉動作。
13 James Brown:美國靈魂樂教父。
14 electric boogaloo:有時又稱為popping,利用肌肉的緊繃與放鬆,而產生身體的震動與停格,就像機械人一般的運動。詳見http: //home1.8d8d.com/Personal/Students/ymonkey.in2000.com/dance2.htm

15 Zulu Nation:是Universal Zulu Nation簡稱,一九七三年由「非洲邦巴塔」在紐約創立,是一個有計畫性推廣各式黑人音樂文化的組織,紐約許多重量級的嘻哈藝人與團體都是這個團體的成員。詳見http://music543.com/community/
16 scratch:DJ將唱片放在唱盤上來回做節奏性旋轉,摩擦唱針,便會發出奇特的聲效。
17 soca:soul calypso兩字的濃縮新字,意指美式靈魂樂與加力騷樂的融合。一九七0年代,越來越多加力騷歌手跑到紐約布魯克林錄音,受到狄斯可音樂風潮影響,將加力騷音樂融合靈魂樂的貝斯﹑狄斯可電子鼓節拍﹑放克音樂﹑中板的ska,形成所對的soca。詳見Simon Broughton, op.cit., pp.508-509。
18 Bronx River Porject:重整布朗河的計畫,除了清除河裡的垃圾,並在沿岸開闢公園。
19Rock Steady Crew:非常重要的早期霹靂舞團。
20 phrasing:在DJ術語裡,如果用同樣的兩首作品或兩段音樂,在兩個不同唱盤播放,一開始維持同樣的速度,然後透過混音機將其中一個唱盤播放加快或放慢,使其出現聲音上的變化。如果是不同的兩首作品,則是將某張唱片的片段加入到另一首作品中。
21 spinning logo:用長條狀的紙貼在唱片上,讓DJ可以很快找到摩擦唱片時要用的鼓奏點。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九七年,一群霹靂舞明星組成的GhettOriginals在卡文克萊的贊助下,巡迴全國演出,團員包括最早的霹靂男孩K-Swift(本名 Kenny Gabbert)與Crazy Legs(本名Richie Colon)。當他們出現在演唱會舞台、學校或者購物中心的卡文克萊專櫃前,這些上了年紀的男人(團員中還有幾個女人)以他們在遙遠年代時自創的舞步震驚觀眾,那個年代,貝殼頭愛迪達球鞋11與Lee牌直筒牛仔褲正流行。

我在東村的P.S.122看過他們表演,後來又在哈林區的市立學院與洛杉磯的比利佛山購物中心看過他們,每一次都將我帶回霹靂舞者在時代廣場表演月球漫步的年代。當時,舞廳裡如果沒有年輕孩子表演頭轉動作12,那簡直是遜斃了。儘管如此,霹靂舞倒不是可以完美嵌入所有人的懷舊回憶裡。

那是因為霹靂舞者是嘻哈文化的最忠實信仰者,也是最嚴厲的批評者。霹靂舞這種表現形式在短短幾年內誕生、備受頌揚、進而被流行文化機器剝削而後棄之如敝屣。八0年代,霹靂舞不是唯一的嘻哈舞步,那時你可以跳Freak、Smurf、Patty Duke,甚至Wop,它們全是簡單有趣的社交舞。但是霹靂舞不一樣,它是特技奇觀、危險,骨子裡深藏相互競技的信念。饒舌歌手有唱片合約,只需用話語誓言他們對嘻哈文化的效忠,但是霹靂舞者以頭碰地旋轉,在“It`s Just Begun”的音樂聲中連跳二十年,只能偶爾搞到服裝代言、少量曝光與極低的報償。

霹靂舞與塗鴉一樣,也有兩個階段完全不同的歷史。霹靂舞史的第一個階段是在七0年代初,與狄斯可年代同期。當時的霹靂舞只是數個風格的組合與調整,包括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13的滑行與曳足而行、Don Cornelius主持的全國性電視節目Soul Train中的舞步、麥可.傑克森一九七四年暢銷曲“Dancin` Machine”中的機械人舞步,還有功夫電影裡的掃腿與旋踢──全是紐約黑人想像力的產物。

根據舊派者的說法(我將在後面討論饒舌音樂時,再解釋何謂新派與舊派),最早的霹靂舞者是街頭混幫派的孩子,跳的是戰鬥舞,取名El Dorado、Sasa、Mr. Rock、Nigger Twins,絕大多數是非洲裔美國人。對他們而言,霹靂舞只是當時的一種跳舞方式,而非生活型態的表現。在非洲裔美國人圈中,霹靂舞風潮來了又去,如果不是波多黎各裔年輕孩子對霹靂舞近乎宗教執著的熱情,它早就被人遺忘了。

最早的霹靂舞團Starchild La Rock的成員Trac 2在《饒舌篇章》(Rap Pages)一書中回憶霹靂舞的兩個階段:

你知道早期軋饒舌歌的百分之九十是非洲裔美國人,最早的霹靂男孩也多是黑人,但是他們多半把跳霹靂舞當作階段、流行。我這麼說的原因是我們出來跳霹靂舞時,他們的表情是「嘿,霹靂舞已經完了」,因為西班牙裔孩子開始跳霹靂舞。對這些黑人來說,霹靂舞「風潮」在七0年代中期就已經結束,他們的興趣轉向別的方向?──寫作、塗鴉、做DJ。但我們依然拉住觀眾。西班牙裔孩子永遠在場中跳舞。當波多黎各裔的Charles Chase開始出來做DJ,對我們真是一大鼓舞,因為現在我們有一個拉丁美洲裔的DJ做我們的代表。我不管黑人孩子怎麼說,現在我們有了一個自己的DJ,我們要用波多黎各方式跳舞。

西班牙裔孩子讓霹靂舞變成競技。本著傳統悠久的都會幫派文化,霹靂舞團(breaking crew)挑戰其他團舞者到運動場、某個街角,或者地鐵月台碰頭軋舞。他們帶著大塊紙板或油布(沒有槍或刀),圍成一個圓圈,兩人一組捉對軋舞,對方做什麼動作,你就做什麼動作,直到一方敗下陣來為止。霹靂舞和籃球一樣,是團隊運動,也仰賴個別成員的技術。它是高度風格化的戰鬥,充滿李小龍式的功夫動作與其他武術儀式。帽舌反扣的造型雖然是做旋轉動作的務實考量,但也表現出當時霹靂文化裡漫流的對抗態度。「閃手大師」(Grandmaster Flash)記得:「當霹靂舞者打算做一些接觸動作,譬如飛踢或者在地板動作騷擾對手時,就會將帽子反扣,好像在說;『我不是和你軋舞,而是要傷害你。』」

一九八四年,美國公共電視推出記錄片「風格戰爭」(Style Wars),而後好萊塢推出三部電影「街頭舞士」(Beat Street)、「霹靂舞」(Breakin`)、「霹靂舞續集:電子波卡洛」(Breakin` 2: Electric Boogaloo)14,讓霹靂舞風潮達到巔峰。此外,霹靂舞者也出現在各式的音樂錄影帶中,包括節奏藍調紅伶Gladys Knight的“Save the Overtime(For Me)”,還有藝術放克樂團Talking Heads的“Once in a Lifetime”。

但是霹靂舞最持久的貢獻是西班牙裔舞者對嘻哈音樂發展的衝擊。Jimmy Castor的“It`s Just Begun”、Incredible Bongo Band的“Apache”、Herman Kelly的“Dance to the Drummer`s Beat”絕非憑空成為嘻哈的經典歌曲。DJ播放(甚至有時是發掘)它們,卻是霹靂舞者為它們品質背書。是霹靂舞者的品味、認定某些歌曲配得上霹靂舞、不斷在舞池裡要求DJ播放,才影響了那些嘻哈的早期先鋒DJ與MC 。

搞音樂

一九九二年,我為了一篇Source雜誌的封面故事專訪,和「非洲邦巴塔」(Afrika Bambaataa,又名Afrika Bambaataa Aasim)、「酷哈洛克」(Kool Herc,本名Clive Campbell)及「閃手大師」對談。「非洲邦巴塔」帶了一群「祖魯國」(Zulu Nation)15學員,部分人是來提供精神支持,其餘的只是頻頻打斷訪談,搞得我怒火中燒。「非洲邦巴塔」身材魁梧、面露沉思、威嚴;接受訪問時,他很少露出笑容,不管你是否聲明「不列入記錄」,他都很少透露私人細節。他對這些事情滿懷戒心,以致他的本名比瑞士祕密戶頭的帳號還難搞到手。但是他關心的話題(如碎拍節奏作品、「祖魯國」、世界和平),則口若懸河、暢所欲言。

「酷哈洛克」和妹妹一起前來,是她說服「酷哈洛克」勉強接受訪問的。即便對最死忠的嘻哈迷而言,「酷哈洛克」都像是神話而非真人。他的表演錄音帶極罕見,八0年代後,他更少表演。在此次訪問前,他的最後一次重要曝光是在「街頭舞士」演個小角色,再來就是一九九四年在Terminator X的個人專輯說點唸白。如果說「非洲邦巴塔」是選擇性警戒,「酷哈洛克」則是對嘻哈過往歷史侃侃而談,對現今場景則無話可說,只表示他對「黑街饒舌樂」(gangster rap)失望至極。

「閃手大師」則獨自前來,是三人中最和藹可親、開誠佈公者,或許因為他的事業最成功。訪談中,「非洲邦巴塔」與「酷哈洛克」偶爾會聯手修理「閃手大師」。譬如究竟誰才是摩擦唱片(scratch)16的祖師爺,這個議題便引起一陣緊張。雖然剛開始大家認為「閃手大師」是第一個摩擦唱片的人,現在多數人則認為Grand Wizard Theodore(一度是「閃手大師」的助理)才是率先使用此項技術者,「閃手大師」只是將它發揚光大而已。

伴隨三位傳奇人物相處逐漸融洽後,緊張氣氛沉澱,對話展開,性格差異的銳角變軟了,因為他們實在有許多共同點,大約在福特總統與卡特總統時代,這三人共同創建了嘻哈音樂的聲音面貌。

「酷哈洛克」出生於牙買加,對祖國的音響團風格非常熟悉,他不是在公園或狄斯可播放熱門歌曲,而是蒐羅不知名的唱片,將歌曲中的樂器獨奏加長,直到聽起來像張全新的唱片。「酷哈洛克」玩的不是狄斯可打碟,而是他所謂的「鼓奏式」打碟(break spinning)。「酷哈洛克」在布朗區的Club Hevalo、Executive Club和公園表演時,將Bongo Band的“Apache”與“Bongo Rock”、Jimmy Castor的“It`s Just Begun”、詹姆斯.布朗的“Sex Machine”與“Give It Up or Turn It Loose”、Baby Huey and the Babysitter的“Listen to Me”﹑Mandrill的“Fencewalk”,以及Average White Band的“Pick Up the Pieces”這些歌曲的鼓奏與打擊部分拆解加長,創造了嘻哈音樂的獨特聲音,建立了自己的名聲。

很重要的,「酷哈洛克」還聘請了「可樂拉搖滾」(Coke La Rock)擔任MC,來介紹與評論他的選曲,使演出內容更強。「可樂拉搖滾」的唸白方式不像今日的饒舌歌手,而是接近牙買加音響團的「吐司」風格,或者像黑人DJ在節目裡吹噓某張唱片。儘管如此,「可樂拉搖滾」最喜歡的幾句炒熱舞會氣氛的口號如「耶,搖下去,耶,不要停」﹑「跟著我的話陶然」或「你們全跟著節拍搖」,後來都成為饒舌用語。有些舊派嘻哈迷堅稱「可樂拉搖滾」是第一個嘻哈饒舌者。我不確定,但他顯然夠稱得上是先鋒。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必須出去,去畫,同時贏得不法之徒美名。──Lee Quinones,塗鴉畫家,語出電影「狂野風格」(Wild Style)

一九七六年,美國建國兩百週年,這個國家替自己舉行了盛大派對。就連深陷恐怖經濟危機、高度神經質的紐約都愛國旗幟飄揚,充滿吹捧民主制度、高尚無比的沸騰言論。古老的高桅船駛進大港向美國致敬,忘記充滿愛意的美國只存在於刻意忽略美國曾種族屠殺印第安人、對黑人大動私刑,並以「人人生而平等」揭櫫諸種偽善的歷史中。

美國的黑暗面由那些無法完美嵌入官方歷史的人組成──多餘的勞工、未受教育的年輕人──他們與美國政府的接觸通常侷限於心態惡劣的警察執法,他們骯髒荒廢的街坊繪滿塗鴉。由政府支持、廣受大企業(汽車業、石油業、橡膠業、房地產業)讚美的郊區革命,加上一般大眾對黑人與西班牙裔美國人的偏見,讓美國大城市留下大塊的經濟死亡區,嘲弄著建國兩百週年慶所頌揚的「美國乃應許之地」。

七0年代中期的美國社會在批判性指責後,還容許短暫的反思,當時全美沒有任何地方像紐約布朗區更常被標舉來象徵「可憐、亟待優先處理的都市議題」,尤其是布朗區最南邊的區域。儘管紐約洋基隊棒球場剛重新裝潢完成,球隊也贏得世界大賽,但是媒體對南布朗區的主要印象仍是斷垣殘壁的建築物與了無生氣的街道。「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裡,主持人強尼.卡森(Johnny Carson)與無數諧星每當需要廉價笑話,便拿南布朗區開玩笑,讓觀眾發出「紐約真變態呀」的可悲訕笑。南布朗區的確有幫派與海洛英問題,並且與其他遠離中心的區域一樣,欠缺重建的工業基礎。

好萊塢在一系列剝削性電影裡,利用「南布朗區等於地獄」的印象大賺其錢,包括在「戰士幫」(The Warriors)裡以南布朗區為場景,呈現高度風格化的幫派火拼;「紅番區」(Fort Apache: The Bronx)裡,保羅.紐曼飾演一個感傷憂思、在南布朗區值勤的好心警察。這部電影挽救了他走下坡的演員事業。數年後,湯姆斯.吳爾夫(Thomas Wolfe)寫出了暢銷書《虛榮的篝火》(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以大量篇幅諷刺紐約白人最畏懼的噩夢──在布朗區迷途失陷。

但是,一九七六年,真實的布朗區根本不是文化荒原。在傾頹與無人聞問的表象下,布朗區卻因種族混雜、與外界隔離,成為一口深鍋,培育出未受注意卻深具活力、想像力的創意。與嘻哈文化相關的表現形式如塗鴉藝術、霹靂舞、MC8和混音都扎根於布朗區界裡。

標籤

打從人類碰到第一面石牆以來,塗鴉藝術便存在了。我們對人類早期歷史的認識多半來自遠古石牆上的繪畫與象徵。當人類越來越進步,紙張成為主要的傳播工具,石牆變得神聖,以文字髒污牆面被認為是一種退化回原始時期的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塗鴉這門藝術會歷久不衰的原因。它是表達「不符傳統」意見的方法,也用來標示地盤,或僅僅是呈現一團紛亂的鮮豔色彩。塗鴉永遠不會消失。它太有用,也太有趣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為它的歷史與建築戴上了純潔乾淨的面具,當代塗鴉便進入了新的生涯階段??,成為官方正式定義的市民擾亂行為。但是直到七0年代布朗區爆發的塗鴉風潮讓繪者攀上藝術家地位前,它只算是都會區尚可容忍的脫序行為。七0年代初,一群塗鴉藝術家開始聚集在布朗區的克林頓高中(De Witt Clinton High)附近,該學校距離運輸管理局的廢棄車廂停放廠只有兩條街。對無所事事、手拿噴漆利器的年輕人而言,最大的樂子便是在報廢的地鐵車廂內外塗鴉猥褻文字與打油詩。克林頓高中的學生與同儕以畫家與藝術系學生使用的工具如開朗牌(Krylon)、魯斯特寧(Rustoleum)、紅魔鬼(Red Devil)、流暢大師彩墨(Flowmaster Ink)等噴漆,再加上最新研發的毛氈尖筆(felt-tipped pen)作畫,不是污損牆壁,而是創造游擊藝術。

因為塗鴉充滿樂趣,也是觸法行為,這些青少年便為自己取了輝煌新名字,稱之為「標籤」(tag),避免暴露身分,也給作品增添神祕色彩。克林頓高中學生龍尼.伍德(Lonny Wood)便取名「第二階段」(Phase 2),他的作品出現在IRT地鐵線的車廂後,立即在紐約聲名鵲起。身材瘦長、膚色微棕的伍德是非洲裔美國人,但是許多早期的重要塗鴉畫家是波多黎各人與白人。不過,特殊的個人筆觸很快就凌駕種族背景,成為辨識風格的標準。一般紐約人不覺得塗鴉者的種族背景有何重要,在他們的心目中,塗鴉者不過是遊手好閒、危險的年輕人。事實上,許多紐約居民憂懼這個城市開始走下坡,塗鴉侵入公眾生活領域就是鐵證。塗鴉讓他們覺得事態失去控制,成為搬去紐澤西州、佛羅里達州的一大理由。

整個七0年代,紐約市的地鐵車廂與地鐵站既是運輸工具,也是畫布。來自各區的塗鴉畫者完全鄙視同城居民的心靈寧靜,以精心繪製的大幅繪畫污損、註記、標籤(這是塗鴉者傾向使用的名詞)各種大眾運輸工具,並以彩色、長度達一整個車廂、卡通式的字體簽下畫者的「標籤」。塗鴉巔峰時期,紐約市似乎沒有一輛大眾運輸工具未遭毒手。

在年輕人或觀察敏銳者的眼中,塗鴉不是騷擾乘客,而是年輕孩子使用噴漆與神奇馬克筆(Magic Marker)創作藝術並吶喊要人注意。但是紐約兩任市長約翰.林賽(John Lindsay)與艾比.畢恩(Abe Beame)卻認為塗鴉是公共政策的夢魘。對尋找叛逆宣言、想趁六0精神完全僵死前抓住最後一口氣的人來說,塗鴉全然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也是一九七三年一次畫廊展出二十幅巨大塗鴉作品會引起媒體高度注意的原因,雖然部分評論語帶屈尊就教的味道,而部分評論則直言駁斥塗鴉是藝術。

大眾對塗鴉是「高級藝術」的興趣迅速衰退。一九七五年,蘇活區的一次塗鴉藝展,畫作標價由一千到三千美元不等,交投冷清,令一度企圖將此「市民擾亂行為」轉化為商品的流行趨勢觀察家大為失望,將審美眼光轉向他處。

但,嘻哈就是有韌性。雖然姿態高傲的評論家瞧不起塗鴉藝術,它仍在前衛圈中找到新的追隨者。這可能要歸功於幾位通曉藝術的推動者,包括一位有企業眼光的藝術家佛德.布萊夫偉特(Fred Braithwaite),世人較為熟悉他的標籤名「佛迪愛」(Freddie Love)與「妙手佛迪」(Fab Five Freddie)。他籌組了一個塗鴉藝術家組織,將他們推廣到下城區的藝術圈,然後與龐克搖滾俱樂部聯手,讓塗鴉藝術開花結果。他的想法是塗鴉這種充滿活力與攻擊性的藝術,與CBGB9等反建制龐克地標是完美搭配。如果龐克是叛逆音樂,塗鴉就是貨真價實的叛逆藝術。

大眾對塗鴉重燃興趣,必須歸功幾位深富魅力的人物,最著名的就是薩摩(Samo),他來自布魯克林區,身材瘦削,有點令人畏懼,以本名尚米榭.巴斯基亞(Jean-Michel Basquiat)闖蕩藝術圈,成為原始藝術的博學之士。他就像手拿噴漆罐的吉米.漢醉克斯10,僅僅活了璀璨的二十七年,從噴漆作畫轉畫油畫,而後進入三度空間的藝術形式。不管使用什麼材料,巴斯基亞都熱情保留布魯克林特色,他對繽紛色彩的偏好透露出他的家族來自海地,略微脫軌的透視畫法則是全然的波希米亞口味。

悲哀的是他的藝術生涯也和流行歌手一樣起起落落(後來還被拍成電影,成為一則傳奇神話),群眾擁抱他的程度一如漢醉克斯在六0年代廣受倫敦搖滾樂圈的愛戴,但也似乎預告了後來的饒舌明星如何被成功窒息,因為他們的藝術旨在「刺痛」群眾,反而備受愛戴。一九八八年,巴斯基亞死於海洛英過量。八年後,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為他舉辦了一場完整的回顧展,確立他在藝術史的不朽地位。

八0年代初,格林威治村、蘇活區、下曼哈頓區的作家與趕時髦的人開始將「第二階段」、Dondi White、Lee Quinones等塗鴉藝術家的視覺作品,與紐約街頭滲出的音樂與舞蹈風格連結起來。一九八二年,一個年輕白人地下導演查理.阿席恩(Charlie Ahearn)湊了一筆錢,拍攝了「狂野風格」,這部充滿活力的小成本電影以Lee Quinones、「妙手佛迪」與其他塗鴉藝術家為主角,將布朗區街頭藝術與擁抱此項叛逆藝術的下城區人士連結起來。因為連結上、下城區的加乘效果,「狂野風格」至今仍是嘻哈文化最好的一部記錄電影。

現在我們知道塗鴉的噴漆美學與街頭草根聯合起來,影響了全世界的藝術工作者。早期的嘻哈舞會籌辦者總是聘請塗鴉畫家設計宣傳單與海報,當作促銷利器。後來,嘻哈音樂躍入大眾意識,八0年代有段時間,所有與銷售(或者,更精確點說,拉皮條)嘻哈音樂有關的活動,無不用到塗鴉藝術的某些陳腐老套意象。儘管如此,只要有神奇麥克筆與噴漆罐的地方,塗鴉依然影響抗議藝術的表現,譬如在墨西哥不時可見的憤怒革命標語,或者富有的蘇黎世浮躁年輕人的無聊畫作。今日幫派橫行的美國城市,幫派分子依然透過塗鴉警告其他幫派莫搶地盤,或者傳達暴力威脅的警訊。

不幸的,美國廣告界過度使用塗鴉風格,搾乾了它在表達上的迫切性。長如地鐵車廂的塗鴉作品已經和免繫鞋帶的愛迪達球鞋一樣過時。但是塗鴉依然保有一種年輕正直與幽默,讓人在疲憊的九0年代憶起嘻哈文化原本不是一種事業選擇,而是向世人宣示自我存在的方式。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聲明,年紀太輕的讀者可能不知道曾經有過一種產品叫做唱片。簇新、沒有刮痕、平滑。

你打開包裹唱片的塑膠膜,迎面是硬紙板做成的唱片封套,然後將唱片從白色的封套內膜拿出來,就會看到一張黑膠圓盤,中間有一個洞。繞著這個洞的紙是圓標,上面印有設計圖案與文字。你將唱片放到唱盤上,喇叭就會傳出像雷射唱片般的聲音。原諒我的懷舊──我還是愛我的黑膠唱片。

狄斯可(Discotheque)原是法文,創於五0年代,用以形容播放唱片而非現場演奏的舞廳。美國民眾早已習慣在酒吧與啤酒館裡,伴著音樂點播機放的音樂跳舞。特意掏鈔票去舞廳聽唱片跳舞,倒不常見。搖滾樂剛開始大受歡迎的時候,著名的廣播DJ如Alan Freed、
Murray the K會舉辦「躍動年輕人」(teeny bopper)舞會,年輕孩子花錢買門票去看著名DJ以及對嘴唱歌的歌手,然後在唱片聲中跳舞。電視台開始聘請地方DJ將舞會搬上螢光幕,狄克.克拉克(Dick Clark)的「美國音樂臺」(American Bandstand)原本在費城播出,而後進軍全國電視網,連續播出二十年。六0年代的跳舞狂潮如扭扭舞、Frug、Mashed Potato、Hully Gully2,掀起在舞廳聽唱片跳舞的風潮,後來被統稱為go-go,成為大城市夜生活的常態景象。但是離開紐約/洛杉磯這個軸線,美國多數酒吧與舞廳仍然以樂隊現場演出為主,忠實翻版詮釋當時的暢銷曲與老歌。

當時,唱片科技仍很簡單,舞廳播放的唱片不是四十五轉的七吋單曲,就是三十三轉的十二吋單曲,只用一個唱盤放唱片。但是變遷的七0年代也為這個領域帶來改變。

最重要的改變是「混音機」(mixer)這個小科技的誕生。混音機讓舞廳DJ可以從這個唱盤聲音轉到另一個唱盤,不減音樂的流暢,為舞會創造一種不間斷的聲音流動。一九七五年,在主流音樂圈注意到混音機前,整個美國舞廳經驗都是根據這個簡單的科技突破,在地下圈子茁壯開花。

混音機產生的後續效應十分驚人。樂聲持續不斷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令人想跳舞、喝酒的氛圍,也擴大了舞廳消費者的聽覺廣度。現場演出樂隊失去飯碗,經驗與曝光度都減少,導致舞曲音樂領域很少有現場演出樂隊,再加上電子合成樂器(synthesizer)的誕生,終於徹底改變舞曲音樂的本質,從原本講究樂器的編排,變成操作合成或預錄(pre-recorded)的聲音。

混音機的誕生也激發了舞廳DJ的小眾膜拜。站在混音機後面的「打碟者」(record spinner)3運用起音樂來,越來越見創意與特立獨行。碰到喜歡的作品,具有創意野心的DJ開始要求唱片公司推出較長版本。獨立唱片公司如 Salsoul、West End、Wing & a Prayer開始針對DJ與舞廳聽眾的需要,推出加長版的十二吋單曲,是專供舞廳播放的唱腔與演奏版本。當某些DJ在舞廳播放的混音方式逐漸受到矚目,這些舞曲廠牌(後來,大唱片公司也加入)便開始灌錄他們的混音版本,上市發行。當時,Larry Levan、Tom Moulton與其他明星DJ就像今日的「吹牛老爹」(Puff Daddy),他們的混音版本可為一張唱片加分不少,雖然只針對較小的特定聽眾。

到了一九七四年,狄斯可一詞可同時用來指稱舞廳與舞廳裡流行的音樂。紐約市的狄斯可舞廳還依金錢、性別與種族區分:西村(West Village)有同志狄斯可;城中區的Studio 54、Zenon是有錢人流連所在;Leviticus、Othello`s則是黑人中產階級的純黑人狄斯可舞廳;哈林區的Charles` Gallery則是粗獷的黑人場所;白人勞工階層的狄斯可舞廳則由布魯克林區、皇后區與紐澤西州的義大利DJ掌控。《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估計,到了一九七五年,全美約有兩千家狄斯可舞廳,光是紐約地區便有兩百到三百家。每個週末,紐約市約有二十萬人買票進場狂歡。

當時在紐約的加勒比海裔社區興起一種非常重要卻少為人知的舞曲潮流,那就是源自牙買加的「音響團」(sound system)4。六0年代開始,牙買加的DJ便使用他們自創的混音器材,經常舉行後院舞會,播放貝斯與鼓宛若鑽孔機重擊的音樂。這些流動DJ的「重混」(dub)風格5是拿掉一首歌曲的旋律,讓雷鬼音樂有一種更深沉幽暗的魅力悸動。在這些大麻充斥的派對裡,音響團開路先鋒DJ如King Tubby、Prince Buster、Duke Reid創造出一種滾動、龐然的聲響,讓他們攀上和美國舞廳DJ相抗衡的巨星地位。

如果強調低音節奏仍不足以構成正字標誌,沒多久,牙買加DJ便開始「吐司」(toast),這個圈內行話意指DJ一邊播唱片一邊對著麥克風唸白,吹噓自己的調情能力或DJ功力。一位「吐司」DJ──U-Roy──的唱片在牙買加狂銷,甚至以“Wear You to the Ball”一曲登上牙買加排行榜第一名。儘管如此,流暢混音的神奇藝術與流行於地下圈的雷鬼音響團重音攻擊,並未被等同視之。狄斯可是流行文化現象;「重混」則是民族風音樂,只受圈外的搖滾評論家與少數人讚美擁護。但是狄斯可混音、牙買加重混聲和「吐司」唸白終於結合,為嘻哈音樂的誕生提供了所需的技術與感情。

狄斯可白爛

狄斯可從地下風格變成地區性場景、再躍變為全國性甚至國際潮流的旅程,是一個發生於流行文化心臟的文化遷移模式。旅程對文化產品本身會產生何種改變,我們無法預期。以與舞廳強烈連結的狄斯可音樂而言,它在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六年間轉變成一種節奏與配器都明顯僵化的公式(依舞廳DJ口味而定)。一開始,狄斯可舞廳播放的音樂主要是高品質的黑人舞曲音樂,Kenny Gamble與Leon Huff製作的優雅、放克感十足的費城之聲6,加上Barry White的低音唱腔搭配華麗的音樂,是當時藝術品味的標準。不幸,費城之聲的特殊元素與Barry White的暢銷曲讓位給畫蛇添足、強調鋅鈸的鼓樂模式、眩人的弦樂編排、拉丁樂的打擊過門與白癡囈語般的歌詞,形成大眾認知中那種負面的狄斯可音樂。

主流文化在一九七五年發現這種音樂,因為它突然衝上流行音樂排行榜。目睹狄斯可音樂衝破(或稱跨界)地下跳舞音樂圈,點燃了大唱片公司的狂熱。黑人樂手多半對舞曲文化頗友善,不是被製作人與唱片公司主管推進狄斯可音樂的火線,就是自己轉往狄斯可領域發展,大撈一筆。雖然創造出一些重要暢銷曲(如 Johnny Taylor的“Disco Lady”、Peaches & Herb的“Shake Your Groove Thing”、Diana Ross的“Love Hangover”),但較典型的作品是偉大的歌手與樂團臣服於笨重的管絃樂編曲與糟糕的節奏。狄斯可年代裡,最叫人厭惡的糟糕作品有Aretha Franklin7的“La Diva”, Ohio Players的“Everybody Up”也同樣墮落,由狄斯可明星Van McCoy製作,只顯露一支偉大的放克樂團可悲出賣靈魂。Spinner的“Dancin` and Lovin`”由只問鈔票的狄斯可製作人Michael Zager操盤,愚蠢至極。這些作品(以及那些不值一提的新創作如Meco的“Theme from Star War”和Ritchie Family的“Brazil”)不僅浪費寶貴的唱片資源,更點燃狄斯可的反挫風潮,玷污了所有的黑人流行音樂。

這些可怕的音樂促使「狄斯可白爛」(disco sucks)一詞誕生,悲哀的是,它也常被用來無知攻擊全體黑人樂手。唱片公司有種樂觀說法──狄斯可音樂可以幫助黑人歌手觸及更廣大的聽眾,讓歌唱事業更有利可圖。排行榜數據卻顯示實情正好相反。

狄斯可年代高潮,流行音樂電台播放黑人歌手作品、讓他們觸及更廣大聽眾的意願反而降低。我們再看看一九七三到一九七八年間打入「告示牌十大金曲」的黑人歌手數目:一九七三年,黑人歌手共有三十六首作品打入年終百大排行。其後的兩年,狄斯可音樂廣為大眾所知,音樂界著魔於跨界念頭,黑人歌手擠進年終百大排行的作品數反而降為二十七(一九七四年)與二十八(一九七五年)。美國建國兩百週年,黑人歌手擠進年終百大排行的作品微幅上升至三十首,顯示鐘擺又擺盪回來。但是狄斯可臻於巔峰的一九七七年,跨界作品擠進年終百大排行只有可憐兮兮的二十三首,包括一些黑人電台強力促銷的狄斯可舞曲。

這種對黑人歌手跡近罪惡的鄙視態度也反映在一九七七年葛萊美獎節奏藍調項目的得獎結果。五首入圍的歌曲中有四首是非狄斯可作品,分別由兩支偉大的非洲裔美國樂隊Earth, Wind & Fire與Commodores創作,這四首作品卻不敵英國白人歌手Leo Sayer演唱的輕量級狄斯可小曲“You Make Me Feel Like Dancing”。在那些沒知識的葛萊美獎評審員(當時,全是白人唱片公司員工)心目中,狄斯可歌曲與節奏藍調是互可替代的。大公司對跨界音樂的熱求與困惑於狄斯可對黑人音樂的衝擊,引發了深層的音樂認同危機,除了George Clinton所組的Parliament-Funkadelic樂團、Marvin Gaye與Stevie Wonder等少數例外,極少美國黑人歌手能逃過。

處心積慮的跨界意圖、對狄斯可的執迷,加上大唱片公司對音樂控制日嚴,在在說明了美國音樂當時的偏狹。「地理」亦可反映出唱片企業的現實。七0年代中期,多數大唱片公司集中於曼哈頓的第六大道,以及第六大道東西兩側的一、二條街。步行即可穿梭於各唱片公司以及時髦的狄斯可舞廳Regine`s、 Zenon,還有不朽的Studio 54。紐約市最時髦的黑人狄斯可舞廳Leviticus則在第六大道尾,緊臨哈洛德廣場,離麥迪遜花園廣場僅兩條街。出入Leviticus,你必須穿西裝,白蘭地是最受歡迎的飲料,企業美國新鑄造出爐的「特殊市場」部門主管在此摩肩接踵又盡量避免大汗淋漓。

唱片公司的高度集中,高級主管又常躲在廁所裡吸古柯鹼,這種環境孕育出來的腦袋是讓過去二十年裡最重要的音樂文化現象──嘻哈──必須經過漫長延宕,才能躍入主流的原因。回想起來,它能成為主流,還真是僥倖。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麼多煩惱在心裡/(在心裡)/我拒絕輸/這是你的票/聽鼓手的樂音變得邪惡
─Chuck D,“Welcome To The Terrordome”

本故事的開始正是另一個故事的結束。舊的那則故事充滿樂觀情緒與崇高理念,深信人類有能力透過政治行動與道德辯論達成改變。新的故事則發生於我們現今所處時代,充滿犬儒、嘲諷與幾臻化境的自我涉入。轉捩點發生於七0年代,那時,寬大的彩色套頭毛衣、麵包鞋、尼克森還在流行。由金恩博士領導的那個民權運動階段(講究非暴力哲學,遊行者都穿漿過的白襯衫、打細領帶)幾乎已死亡。繼之而起、充滿暴力語言的民權運動階段,也在美國政府對待窮人的政策改採海洛英惡毒控制、用金錢鼓勵聯邦調查局線民通風報信,並以善意忽略取代自由主義者內疚(liberal guilt)後,趨向衰退。追求社會改革的街頭動盪已經結束。這個階段的美國黑人可以坐在巴士前排,也可以坐在戲院樓上,在美國任何一州都有投票權,黑人政治家開始把目標放在控制各大小城鎮的市議會。原本純白人的大學開放收黑人學生,而這些野心勃勃的黑人大學生也開始投入美國大企業的銅臭懷抱。

金恩博士視民權運動為打開機會大門的方法,它也的確辦到了,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是的。七0年代第一批黑人大學畢業生便是「積極行動」 (affirmative action)1的產物。他們尚未被稱為「霸痞」──那時連「雅痞」這個詞都還沒誕生呢──但他們的確為後來的「霸痞」做了先鋒。南方的遊行示威者與北方的激進民族主義者為他們踹開了大門,他們並不比父母輩更聰明或更值得尊敬,只是受過更好的訓練,熟悉白人主流的議定規則,自傲於黑人的新力量,也準備好面對非洲裔美國人從未面對過的曖昧挫折。

七0年代開始,新近躋身專業人士的黑人開始以前輩不曾享有的自由追求野心實現,但也面臨效忠白人雇主(保住飯碗!)與信奉支持黑人議題(可能危及飯碗)的衝突。獲准進入某個領域不代表你適應融入。難怪商業雜誌《黑人企業》(Black Enterprise)在一九七四年七月號做了一個高血壓專題,指出美國兩千三百萬高血壓患者中有六百萬人是黑人,高血壓是非洲裔美國人第一號健康殺手。

這群新中產階級是象徵主義(tokenism)、積極行動與自身努力的結晶,他們的生活型態也和美國七0年代多數中產階級相同,住在郊區,通常是黑人為主的社區如紐澤西州的提內克(Teaneck)、加州巴德溫山(Baldwin Hills)、馬里蘭州銀泉(Silver Springs)。他們開始嘗試古柯鹼,追求它所代表的豪華快感與地位象徵。傳統代表富裕黑人的凱迪拉克轎車悄悄讓位給較不招搖炫示的歐洲高級轎車。

而大企業也終於以另一種眼光觀看黑人社群,不再只是狹隘的雇傭關係。隨著黑人專業人士增多,各企業的執行長發現直接迎合黑人大眾的商品有利可圖。所以我們看到七0年代產生了所謂的「特殊市場」(special market,等同於黑人市場)──針對原本遭受冷落的黑人消費者產生的新部門。我們在七0年代的《黑人企業》雜誌不時可看到「通用食品」(General Foods)、「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與各式美國製造商打著「特殊市場」委婉說法大肆叫賣自己的產品。對第一批大企業的黑人僱員來說,「特殊市場」部門常是個富裕陷阱,它保障員工可以得到美國主流生活的紅利(住在郊區、信用卡、週末滑雪),另一方面,卻阻絕黑人員工接近公司真正的利潤中心,剝奪他們真正掌握全面大權的機會。成為公司「特殊市場」部門的副總裁,通常代表你轉換跑道至物流或生產等真正核心部門的機率很低,不管該企業亟欲促銷的產品是什麼。黑人主管經常發現他們的角色重要性是讓公司對股東大眾炫示,或者對「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有所交代。

七0年代之前,唱片公司仍不被視為是企業美國的一部分。叛逆的六0年代,唱片工業為鼓吹自由性愛、左翼意識形態、吸食毒品的吉他手與樂團打開大門,讓主流社會嚇個半死。反諷的是搖滾革命音樂帶來的利潤以及它製造的市場擴張,讓小廠牌變大,也使唱片工業原本的大勢力更形鞏固。「門戶合唱團」(The Doors)、「滾石合唱團」(Rolling Stones)、吉米.漢醉克斯(Jimi Hendrix)與形形色色反文化樂手為唱片公司賺進大把鈔票,讓它們不得不因應市場需求而擴張,尤其是衍生性商品與發行部門。Warner- Reprise、Elektra-Asylum與Atlantic唱片在一九七0年合併成為WEA發行系統,就是一大徵候。

六0年代的搖滾明星幻想一個可以搭配他們雄辯訴求的美好世界,但就和七0年代公眾

生活的許多面向一樣,他們失去了烏托邦願景,分裂成子類型,為高度鎖定目標行銷的市場服務。儘管如此,打從二次大戰起便由摩城、Stax、 Chess等獨立唱片公司掌控的黑人音樂市場,對大公司而言,似乎是個完全未開發且不斷成長的領域。六0年代已經證明(尤其是摩城唱片)以節奏藍調為基礎、黑人演唱的音樂,可以輕易大量銷售給白人青少年,創造出獲利可觀的商業/文化跨界。

如同「通用汽車」與「通用食品」,一九七一年,哥倫比亞唱片公司(CBS)也開創了特殊市場部門,華納唱片(Warner Bros.)、寶麗多唱片(Polydor)與ABC-Dunhill緊追在後。有的唱片公司甚至稱自己的特殊市場部門為節奏藍調部,或者,更大膽點的,直接稱為「黑人音樂部」。基本上,這些部門的創立是雇用非洲裔美國人販售黑人流行音樂,並為樂手塑造「跨界」魅力。從雇傭機會、薪資與藝人預付版稅(advance)的角度而言,這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進步。黑人副總裁人數激增,豪華派對繼之產生。靈魂樂歌手原本棲身小唱片公司(這些公司打從二次大戰起便不斷孳育節奏藍調音樂),收入微薄,現在唱片合約、錄音預算與版稅抽成都大幅增加。對哥倫比亞唱片、WEA、RCA這些大唱片公司而言,黑人音樂部門就像「二軍工廠」,為他們培育O`Jays、Earth, Wind & Fire與麥可.傑克森等跨界大明星。

當然,轉型不見得總是平順或毫無副作用。許多上了年紀、早已成名的靈魂樂歌手無法適應黑人音樂部門的要求,因為後者的欲望是打入流行音樂消費群。不少在舊環境中茁壯的歌手如Tyrone Davis、Bobby Womack、Candi Staton 都在大系統裡遭到挫敗。

此外,黑人音樂部門的黑人高階主管也和「通用汽車」與「嬌生公司」的同輩一樣,在銷售跨界音樂「產品」(唱片公司稱唱片為產品)時,並無足夠的自主權。除了少數例外,野心勃勃的黑人主管在體制內爬升,很快便撞到高而厚的升遷天花板,切斷他(或她)繼續成長與取得權力。儘管黑人音樂不因種族差別而被圈困不得動彈,但發展此種音樂的唱片公司員工顯然並非如此。

悲哀反諷的是,這些「特殊部門」成為企業常設單位的時間正好是非洲裔美國流行音樂創造力最低落時(大約在一九七六到一九八一年間)。原因有二。第一,為了達到跨界目的,製作人經常重塑黑人音樂的音色,甚至發行稀釋過的唱片。許多時候,許多單曲唱片之所以問世,純是唱片公司高層認為它有跨界潛力。歌手的生涯進展、黑人消費者的品味、唱片品質都是次要考慮。雖然這些唱片是由黑人音樂部門行銷上市,但是它們的長期銷售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流行音樂電台(也就是白人電台)的白人主管。藝人在這種轉化過程中迷失了。第二個因素是狄斯可音樂的興起。倒不是狄斯可音樂本身對黑人音樂發展

不好,其實不是,傷害來自唱片公司內部對狄斯可音樂的認知,以及許多白人樂迷對它的看法。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嘻哈美國》一書的開場拉回到七0年代尾,當時,因為一群先鋒者的創意行動點燃火花,嘻哈音樂透過街坊派對與公園的即興演出,逐漸由紐約市上城區街頭擴散開來。


這些先鋒者個個頂著瘋狂的綽號,稱自己為DJ,但他們如果有絲毫類似率先使用唱片騎師(DJ, disc jockey)一詞的美國AM電台主持人,一定會羞愧至死。站在唱盤前,Kool Herc、Afrika Bambaataa、Grandmaster Flash等DJ推出一種震耳、刮擦、挑釁的美學,直到今日,依然是嘻哈文化的特質。但是嘻哈並非無中生有,這種「致命病毒」不是隨性世代的產物。霹靂男孩(b-boy)9如霹靂舞者、塗鴉畫者以及晃蕩街頭的小孩,他們對狄斯可音樂、放克音樂甚至七0年代紐約市的混亂世界做出反應,將嘻哈文化的態度拓展出去。這些霹靂男孩與霹靂女孩多半是黑人或西班牙裔。他們是嘻哈第一代、美國第一波「後靈魂樂」孩子。

我稱他們為美國第一波「後靈魂樂」孩子是因為他們成長的年代,許多阻礙美國夢實現的障礙瓦解,無論哪一州的黑人都可以投票,也可以進入黑白兼收的學校。他們遷進新鄰里、進入新行業、快步迎向未來,他們假設中的未來迥異於美國史上任何一個少數民族小孩的想望。的確,舊有障礙已倒下,但是現在,等在備受讚美、彩虹未來那一頭的卻是新而狡晦的障礙。

「後靈魂樂」小孩長於越戰年代。他們的父親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帶回毒品與噩夢。伴隨著這些孩子逐漸長大,黑人中產階級與低下階層也逐漸擴大;他們和華爾街的貪婪、新保守主義意識形態、雅泰利(Atari)的Gameboys遊戲、快克(crack)10、愛滋病、非洲中心主義(Afrocentricity)一起成長,而麥爾坎X(Malcolm X)則是電影英雄11、政治偶像與行銷利器。他們看到曼德拉走出監牢,拳王麥克.泰森(Mike Tyson)卻鋃鐺入獄。有人說他們是第一個體驗到懷舊滋味的美國黑人世代。而這一切都呈現在他們的音樂裡。

霹靂男孩不是「後靈魂樂」時代的唯一副產品,霸痞(buppy)12 是另一個產物。他們藉著上升的社會流動力,進入新開之門,躋身重要的白人大學與大公司白領階級。他們與嘻哈文化的互動是本書的重要故事,同時,白人也在嘻哈歷史扮演重要角色。自八0年代初起,白人便以聽眾、創作者、贊助者幾種方式參與,成為嘻哈文化要角。事實上,促使嘻哈文化成長的幾個要角如Fab Five Freddie、席蒙斯、Eazy-E都是與白人支持者建立強烈聯繫,才得以成功。這是六0年代那種導致靈魂樂死亡的聯合陣線再度上演嗎?如果是,那麼這本書的名字應該叫《節奏與饒舌之死》。但是基於幾個重要理由,它不是。

我認為兩股無關音樂的脈絡嚴重影響嘻哈歷史的發展:藥物與籃球。嘻哈萌芽於雷根執政時代的美國,並非巧合,而饒舌音樂吸取的力量與活力,似乎也和快克相同。任何一天,走進老舊的市中心區,那些搞犯罪勾當、大賺其錢、影響街頭穿著的毒販,都在籃球場附近忙著經營摧毀他人的生意。籃球場是黑人夢想成名、快速致富的地方,也是展示創新、特異風格的場域。有時,毒販與球員是同一批徘徊、拉扯於籃球夢與撈錢夢的男人(現在,則包括女人)。有時,他們是朋友,均是當地街坊的明星。我們將在本書檢視籃球與毒品在嘻哈文化裡,如何沿著同一條路線演化。

科技也在嘻哈的故事扮演要角。人們捕捉甚至綁架科技,運用於大小不同層面。毒販是最早運用呼叫器的人(僅次醫療圈人士),現在看看這項有用、侵入性甚大的通訊工具將我們帶到何種境界。科技運用的另一層次是電腦取樣合成技術,它徹底改變唱片的製作,創造出新品種的製作人,他們最主要的作曲工具就是舊唱片。自然,它讓人們質疑創作的本質與所謂的原創性,更別提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但是它也以傳統歷史學者不曾注意的方式,改變了過去與現在的關係。現今時代裡,究竟什麼是「過去」呢?

饒舌音樂本身也受舊有與新式傳播模式的形塑。正如嘻哈翻新了電腦取樣合成的角色,音樂錄影帶也改變了嘻哈。它原本是側重節拍與韻腳的地下音樂,到了九0年代,卻成為最側重影像的流行音樂。錄影帶誕生於狄斯可年代,現在饒舌歌手卻在影像中找到改變一生的機遇,造型設計師與電影攝影師開始扮演重要角色。

儘管如此,音樂仍是嘻哈的核心。《嘻哈美國》其實是兩個重疊世代的傳記──舊派(old school)嘻哈人與新派嘻哈人。舊派嘻哈迷偏好直接自狄斯可與放克(一九七七到一九八七年)取材的嘻哈,新派嘻哈迷則在Run-D.M.C與 Kurtis Blow等人的音樂中長大,這是他們音樂文化的根。本書也聚焦於重要的製作人(如Rick Rubin、Teddy Riley、Dr. Dre、Puff Daddy),詳實揭露他們的崛起、如何達到今日的成就。我感興趣的是饒舌這門藝術的本質,它既是非洲裔美國人的男性氣概表現,也是言語機巧與說故事能力的藝術展現。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瞭解支撐嘻哈文化的價值觀如物質主義、品牌意識、槍枝意象、反智主義,是整個大美國文化的副產品。儘管嘻哈文化充滿「危險」銳角,但它所有令人不安的主題都植根於這個國家已經失常的價值觀。對嘻哈樂手而言,反猶太主義、種族主義、暴力、性別主義並非什麼新鮮事,它們只是這個國家最邪惡的性格面向。

就像《節奏藍調之死》,《嘻哈美國》並非編年史的寫作,它不告訴你誰在哪一年做了什麼唱片、成為什麼服裝品牌代言、跳槽到哪家唱片公司,或者買賣了哪個創意。相反的,它訴說個人的故事,這個人或許正好反映了某個潮流(不論好壞),或者對嘻哈文化的成長有特殊貢獻。有人說,美國文化是全世界行銷得最成功的病理學,但是我期盼世人不致如此頭腦簡單與膚淺。嘻哈文化為美國帶來新的節奏、敘述與運動語言,啟發一個新世代的人勇於用韻文的方式,來訴說有關這個國家、久未有人觸及的議題。如果饒舌音樂明日褪流行了,上述的討論是否也跟著消失?還是它會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嘻哈美國》訴說的不是心懷怨恨的少數民族衝出貧民窟的故事,也不是有關邊緣文化、當前流行風潮的故事。它記錄一個世代,他們在一個極端種族困惑的年代裡長大成人。在那個年代裡,法律雖明文廢除了種族隔離,但實質的隔離有增無減;而美國低下階層正坐困經濟大蕭條13以來最差的經濟處境,困惑「平等」究竟代表何意?誠如後面章節揭示的,嘻哈文化是許多事物的產物。但最重要的,它產自精神分裂、「後民權運動」的美國。

1Ralph Allison(1914-1994):美國著名黑人作家。
2 rap:饒舌音樂是嘻哈文化的音樂表達形式,通常以加重音式的風格、半說半唱押韻歌詞。
3 funk:放克演變自靈魂樂。它雖然常以藍調風格演奏,卻不倚賴任何特殊的和絃行進,有些作品甚至從頭到尾不改變和絃。放克風格需要一個特殊的節奏團(打擊組與貝斯組)來支撐和絃與做節奏變化,它和一般搖滾樂一樣,多採拍數均等的節拍,而非爵士的情調與切分音。它最重要的特徵是低音線,可以相當複雜。最常見諸於放克音樂的形容詞是「街頭感」。它是一種音樂感覺,也是一種態度。詳見Charles T. Brown著,林芳如譯,《搖滾樂的藝術》,台北:萬象圖書(1994),pp.293-294。
4 Run-D.M.C.:饒舌樂團,詳見後續章節。
5 Supremes:摩城唱片在六0年代的超級暢銷女子合唱團。
6 Berry Gordy:摩城唱片的創辦人。
7 McHale`s Navy:美國電視一個影集,從一九六二年播到一九六六年,主角是個叫Quinton McHale的魚雷艦艦長,故事發生於二次大戰。
8Russell Simmons:著名嘻哈唱片公司Def Jam的創辦人。
9 B-boy:饒舌音樂的忠實愛好者,最早是指那批一九八0年代中期的霹靂舞者。
10 crack:快克源於古柯鹼,由鹽酸古柯鹼混合氨水或發酵蘇打除鹽酸而得,是一種不純的古柯鹼。
11 Malcolm X:麥爾坎X是美國黑人運動領袖,後遭暗殺。他的故事曾被黑人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拍成Malcolm X,此間翻譯為「黑潮麥爾坎」。因此,作者才會說麥爾坎是「後靈魂樂」孩子的電影英雄。
12 buppie:黑人雅痞之意。
13 depression:發生於一九二九年十月,橫跨到三0年代的經濟不景氣。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想過昔日生活,但歷史不允許。─約翰.甘迺迪總統(一九六三年十一月)

三0年代,整個美國南方鄉下,任何一個芳香的夏夜,晚間娛樂拳賽通常以「皇家戰鬥」(battle royal)開場。帝王式名稱完全無法勾勒此種活動的本質。一群「有色人種年輕人」(年紀從青少年到大學生不等)聚在拳擊場,展開一場蒙眼、無底線的鬥毆。雖然除了拳頭,別無武器,但伴隨狂暴鬥毆而來的身體傷害卻極大。群架打到最後,尚未倒下的最後一人可獲得極微薄的獎金,完全無法補償斷牙、骨裂的傷害。

對觀賞「皇家戰鬥」的(白人)觀眾來說, 它是一整晚男子漢活動的開胃菜。海明威是美國事物與男子漢事物的定義者,他在定居最愛的佛羅里達州基威斯特(Key West)時,便曾籌辦拳賽前的「皇家戰鬥」。

對為了些微零錢而痛毆對手的年輕黑人而言,「皇家戰鬥」是他向朋友、對手與自己證明剽悍的機會。對最魁梧、最殘忍的參與者來說,這不僅是賺錢機會,並是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向白人觀眾炫示他們平日畏懼的身體力量。激烈的鬥毆讓白人觀眾得以將黑人視為丑角──黑人閹割了他們最侵略性的衝動,來娛樂白人。

當嘻哈(hip hop)文化最具悲喜性格的時刻,我可以想像它是九0年代的「皇家戰鬥」──非洲裔美國年輕人踏入競技場,以言語、情緒甚至身體互相戰鬥來取悅全世界觀眾(主要為白人)。作家羅夫.艾禮森(Ralph Ellison)1在小說《隱形人》(Invisible Man)中一段有關「皇家戰鬥」的描述,讀起來就像當代饒舌(rap)歌曲2的歌詞:「我們分成兩隊對打,我滑入場內,揮出一拳,然後跳出場外,把別人推入混戰去承受盲目揮向我的拳頭。場內菸味刺鼻難受,而且戰鬥不分回合,沒有鈴聲,也沒有三分鐘休息來緩和我們的疲憊。房間在我眼前旋轉,燈光好似漩渦,菸味、汗水溼淋的身體,緊張的白人臉孔團團圍繞我們。」

但多數時候,我知道現在是九0年代,而非三0年代,並對此滿懷感激。對嘻哈文化的發展與維持動能而言,「戰鬥」或許很重要,但是嘻哈文化的表現與影響太過複雜,甚至有時互相矛盾,任何單一的隱喻就算獲得再大的共鳴,也無法完全抓住它的本質。嘻哈文化內含戰鬥意志,但它的肌理也包含樂趣、舞蹈、文學、犯罪、性、政治的脈絡──多到無法說它的意義只是其中一、二項。

想像一下這個「後靈魂樂」(post-soul)時刻:某個午後,你可以在紐約的黑人老歌電台KISS-FM聽到Grover Washington Jr. 的一九七五年流行爵士經典曲“Mr. Magic”。然後你將轉鈕往下轉幾格到嘻哈音樂台Hot 97,你聽到青少年美聲團體Soul for Real的一九九五年科技╱節奏藍調(techno-R&B)暢銷曲“Candy Rain”,它摘取“Mr. Magic”的片段,電腦取樣合成(sampling)為伴奏部份。但是“Mr. Magic”一曲問世時,Soul for Real多數團員還沒出生呢。「後靈魂樂」時代裡,黑人音樂的過往片段會以奇特甚至有時失諧的角度並存於現在。

就其基本面而言,嘻哈是美國「後民權運動」時代的產物,它是一套文化形式,最早出現在七0年代的紐約及其周邊,由非洲裔、加勒比海裔、拉丁美洲裔的美國孩子孕育而成。它最受歡迎的表達形式是音樂,雖然舞蹈、繪畫、流行服飾、錄影帶、犯罪、商業也是它的表現場域。嘻哈是後現代藝術,蒐羅功夫電影、黑人娛樂劇場(chitlin circuit)喜劇、七0年代放克音樂(funk)3及其他性質各異的陳舊流行文化,重塑其素材,以符合藝人各自的性格與時代的口味。

一九八七年,我寫了一本書《節奏藍調之死》(The Death of Rhythm and Blues),檢視白人宰制的音樂工業裡,黑人音樂在三0年代到八0年代的變遷。這本書論及音樂,但也觸及商業、媒體、種族平等待遇、政治,以及種族與經濟在現代美國的交會。我是以另一種方式來陳述民權運動,以及那一代不分膚色為民權奮鬥的人。該書的部分結論非常悲觀,我預測同化(assimilation)必帶來稀釋,但我也看到某些藝人與製作人似乎另闢蹊徑,聚焦於黑人文化的存續。現在我們看到饒舌音樂(或者嘻哈文化整體)徹底掙脫貧民窟的根,除了充斥唱片與電影外,也對美式穿著、雜誌發行、電視、語言、性與社會政策形成持久的影響。

《嘻哈美國》一書探索嘻哈美學的形成、變形,以及它如何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三十年深深影響美國及全世界。本書描述的不只是發生於唱片公司藝人╱版權管理(A & R)高層辦公室的事,它探索黑人青年文化與大眾媒體在過去二十年裡發生的碰撞,以及這些碰撞如何改變社會;它也追溯黑人青年被發掘(或許應稱為綁架)成為創作者與消費者的過程。本書直言檢視廣告主、雜誌、MTV、流行服飾公司、啤酒與軟性飲料製造商,以及時代/華納(Time-Warner)這類跨媒體大集團如何擁抱嘻哈文化,不僅用以觸及黑人青年,也包括所有年輕人。嘻哈是七0年代中期唱片工業「跨界」(cross-over)概念的延伸,後者則是六0年代摩城唱片(Motown)風潮的副產品。在九0年代的這股跨界潮裡,有時,Run-D.M.C.4變成了Supremes5。但是九0年代的行銷技巧成熟度與跨越種族界線的複雜運動,都使嘻哈的跨界變成貝瑞.高帝(Berry Gordy)6無法想像的利益龐大。六0年代的靈魂樂常被饒舌樂大量取樣,它幾乎可說是「後靈魂樂」一代的墊腳石(雖然有時饒舌樂會顛覆甚至笑諷它的源頭),但就像靈魂樂,嘻哈也不再屬於它最原始的創造者。這樣的事,為何再度發生?

我無法提供單一理論供大家瞭解嘻哈文化,因為自從它在一九七九年初次現身美國,它的運用便快速轉化,因此它的意義也不斷改變。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能傳達出嘻哈文化的多元面向與互動本質。想要徹底瞭解嘻哈文化,你或許需要社會學碩士學位、蹲過牢,以及對非洲節奏的深度瞭解。每當我自認對嘻哈文化完全掌握時,它的故事便出現轉折,讓我必須以另一個角度來觀看嘻哈文化以及這個催生它的國家。

《嘻哈美國》是一則愛恨交織的故事,是嘻哈文化與美國的愛恨相纏,也是我對嘻哈文化的既愛又恨。我第一次撰寫有關嘻哈文化的文章,還是個在讀大學的瘦小孩子,渴望成為搖滾樂評人,因為它看起來很好玩。現在我的鬍子已略帶灰色,仍然在寫嘻哈音樂的文章,只因為我對它執迷,無法逃脫。每次我看到有人為文攻擊嘻哈文化、它的創作者或聽眾,不管文章的真實性有多高,我依然憤怒不已。這些攻訐泰半來自和我同齡的黑人,充滿說理清晰、立論正當的憤怒,卻沒有一絲絲的愛。彷彿攻擊嘻哈文化是一種釋放可鄙的種族與世代恨意的方法。

套入世代觀念,我逐漸明白為何嘻哈文化成為爭論戰場。我出生於一九五七年,搭上嬰兒潮的末班車。民權運動時代,我是個只能做壁上觀的小學生,因此那些重大事件對我而言,就像是電視影集McHale`s Navy7。我年紀太輕,沒趕上民權運動的遊行,卻又太老,擠不進人口統計學上所謂的「X世代」。雖然我和嘻哈文化有許多共同興趣,過去二十年來持續報導它的文化新領域,但我始終是個熱情有餘、上了年紀的觀察者,而非嘻哈一代的真正同儕。摩城的四十五轉唱片與饒舌的十二吋單曲都是我珍愛的唱片收藏,但如果你的心靈空間處於高帝與羅素.席蒙斯(Russell Simmons)8 之間,便很難從容自處;摩城與Def Jam兩家唱片公司代表了非洲裔美國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自我表達方式,我常覺受困其中。

所以,我雖然喜歡嘻哈音樂的精神與節奏張力,卻常覺得它的某些價值觀及其價值觀的表達方式與我格格不入。在我的成長過程裡,嘻哈不是最具主宰力的流行音樂形式,因此我不像一些年輕作者,對它的熱愛毫無保留。我不僅看到它的缺點,也看到它可能的結局。英國人一度自誇日不落國,但是他們現在生活在終年不消的陰霾下。所有強大的文化運動在它的巔峰時期,都覺得自己不敗、無可否定、無法摧毀。但是有一天,它終將成為AM電台的懷舊歌曲。

嘻哈文化誕生近三十年,影響力滲透全球。雖然它出現過度仰賴大唱片公司金援、偶爾快樂謳頌反社會傾向等弱點,但它尚未顯現即將彌留的徵兆。嘻哈文化活得比譭謗它的人更久,並以不斷改變的面貌令最熱情的早年支持者吃驚,因為每次改變都擴大了它的聽眾。它比龐克、後龐克、新浪潮、瑞舞(Rave)、浩室(House)、科技舞曲(techno),以及任何一種言過其實的當代音樂形式都更具火力。一九八六年,我和人合寫了《新而好,嘻哈永不停息》(Fresh, Hip Hop Don`t Stop)。直到今日,我也看不出嘻哈有邁入尾聲的跡象。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9-08 - Face To Face (#38)
17 - Rick James (#36)
Adult Education - Daryl Hall And John Oates (#8)
Against All Odds (Take A Look At Me Now) - Phil Collins (#1)
Alibis - Sergio Mendes (#29)
All Of You - Julio Iglesias (#19)
All Through The Night - Cyndi Lauper (#5)
Almost Over You - Sheena Easton (#25)
Almost Paradise - Mike Reno And Ann Wilson (#7)
An Innocent Man - Billy Joel (#10)
Are We Ourselves - The Fixx (#15)
Authority Song - John Cougar Mellencamp (#15)
Automatic - The Pointer Sisters (#5)
Baby I Lied - Deborah Allen (#26)
Back Where You Belong - 38 Special (#20)
Bang Your Head (Metal Health) - Quiet Riot (#31)
The Belle of St. Mark - Sheila E. (#34)
Better Be Good To Me - Tina Turner (#5)
Blue Jean - David Bowie (#8)
Bop 'Til You Drop - Rick Springfield (#20)
Borderline - Madonna (#10)
Boys Do Fall In Love - Robin Gibb (#37)
Breakdance - Irene Cara (#8)
Breakin'...There's No Stopping Us - Ollie And Jerry (#9)
Bruce - Rick Springfield (#27)
Caribbean Queen - Billy Ocean (#1)
Catch Me I'm Falling - Real Life (#40)
Centipede - Rebbie Jackson (#24)
Come Back And Stay - Paul Young (#22)
Cool It Now - New Edition (#4)
Cover Me - Bruce Springsteen (#7)
Cruel Summer - Bananarama (#9)
Dance Hall Days - Wang Chung (#16)
Dancing In The Dark - Bruce Springsteen (#2)
Dancing In The Sheets - Shalamar (#17)
Desert Moon - Dennis DeYoung (#10)
Do What You Do - Jermaine Jackson (#13)
Doctor! Doctor! - Thompson Twins (#11)
Don't Answer Me -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15)
Don't Let Go - Wang Chung (#38)
Don't Walk Away - Rick Springfield (#26)
Dream (Hold On To Your Dream) - Irene Cara (#37)
Drive - The Cars (#3)
Dynamite - Jermaine Jackson (#15)
Eat It - Weird Al Yankovic (#12)
Eyes Without Face - Billy Idol (#4)
Farewell My Summer Love - Michael Jackson (#38)
Fine, Fine Day - Tony Carey (#22)
First Day Of Summer - Tony Carey (#33)
Flesh For Fantasy - Billy Idol (#29)
Foolish Heart - Steve Perry (#18)
Footloose - Kenny Loggins (#1)
Ghostbusters - Ray Parker Jr. (#1)
A Girl In Trouble (Is a Temporary Thing) - Romeo Void (#35)
Girls - Dwight Twilley (#16)
Girls With Guns - Tommy Shaw (#33)
Glamorous Life - Sheila E. (#7)
Go Insane - Lindsey Buckingham (#23)
Got A Hold On Me - Christine McVie (#10)
Hard Habit To Break - Chicago (#3)
Head Over Heels - Go-Go's (#11)
Heart Of Rock And Roll - Huey Lewis And The News (#6)
Hello - Lionel Richie (#1)
Hello Again - The Cars (#20)
Here Comes The Rain Again - Eurythmics (#4)
Hold Me Now - Thompson Twins (#3)
Holding Out For A Hero - Bonnie Tyler (#34)
I Can Dream About You - Dan Hartman (#6)
I Can't Drive 55 - Sammy Hagar (#26)
I Can't Hold Back - Survivor (#13)
I Do'wanna Know - REO Speedwagon (#29)
I Feel For You - Chaka Khan (#3)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 - Stevie Wonder (#1)
I Need You Tonight - Peter Wolf (#36)
I Still Can't Get Over) Loving You - Ray Parker Jr. (#12)
I Want A New Drug - Huey Lewis And The News (#6)
I Would Die 4 U - Prince (#8)
I'll Wait - Van Halen (#13)
I'm Free (Heaven Helps The Man) - Kenny Loggins (#22)
I'm So Excited - The Pointer Sisters (#9)
If Ever You're In My Arms Again - Peabo Bryson (#10)
If This Is It - Huey Lewis And The News (#6)
In Neon - Elton John (#38)
Infatuation - Rod Stewart (#6)
It Ain't Enough - Corey Hart (#17)
It's A Miracle - Culture Club (#13)
It's My Life - Talk Talk (#31)
Jamie - Ray Parker Jr. (#14)
Jump - Van Halen (#1)
Jump (For My Love) - The Pointer Sisters (#3)
Jungle Love - The Time (#20)
Karma Chameleon - Culture Club (#1)
The Kid's American - Matthew Wilder (#33)
Language Of Love - Dan Fogelberg (#13)
The Last Time I Made Love - Joyce Kennedy (#40)
Leave A Tender Moment Alone - Billy Joel (#27)
Leave It - Yes (#24)
Legs - ZZ Top (#8)
Let's Go Crazy - Prince (#1)
Let's Hear It For The Boy - Deniece Williams (#1)
Let's Stay Together - Tina Turner (#26)
Lights Out - Peter Wolf (#12)
Like A Virgin - Madonna (#1)
Livin' In Desperate Times - Olivia Newton-John (#31)
The Longest Time - Billy Joel (#14)
Love Light In Flight - Stevie Wonder (#17)
Love Somebody - Rick Springfield (#5)
Love Will Show Us How - Christine McVie (#30)
Loverboy - Billy Ocean (#2)
Lucky One - Laura Branigan (#20)
Lucky Star - Madonna (#4)
Magic - The Cars (#12)
Misled - Kool And The Gang (#10)
Miss Me Blind - Culture Club (#5)
Missing You - John Waite (#1)
Modern Day Delilah - Van Stephenson (#22)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 Cyndi Lauper (#27)
Mr. Telephone Man - New Edition (#12)
Music Time - Styx (#40)
My Ever Changing Moods - The Style Council (#29)
My Oh My - Slade (#37)
Naught Naughty - John Parr (#23)
Neutron Dance - The Pointer Sisters (#6)
New Moon On Monday - Duran Duran (#10)
New Song - Howard Jones (#27)
No More Lonely Nights - Paul McCartney (#6)
No More Words - Berlin (#23)
No Way Out - Jefferson Starship (#23)
Nobody Told Me - John Lennon (#5)
Obscene Phone Caller - Rockwell (#35)
Oh Sherrie - Steve Perry (#3)
On The Dark Side - John Cafferty (#7)
One In A Million - The Romantics (#37)
Only When You Leave - Spandau Ballet (#34)
Operator - Midnight Star (#18)
Out Of Touch - Daryl Hall And John Oates (#1)
Owner Of A Lonely Heart - Yes (#1)
Panama - Van Halen (#13)
Penny Lover - Lionel Richie (#8)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 U2 (#33)
Prime Time -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34)
Purple Rain - Prince (#2)
Radio Ga Ga - Queen (#16)
The Reflex - Duran Duran (#1)
Right By Your Side - Eurythmics (#29)
Rock Me Tonite - Billy Squier (#15)
Rock You Like A Hurricane - Scorpions (#25)
Romancing The Stone - Eddy Grant (#26)
Round And Round - Ratt (#12)
Run Runaway - Slade (#20)
Runaway - Bon Jovi (#39)
Runner - Manfred Mann (#22)
Sad Songs (Say So Much) - Elton John (#5)
Self Control - Laura Branigan (#4)
Sexy Girl - Glenn Frey (#20)
She Bop - Cyndi Lauper (#3)
She's Mine - Steve Perry (#21)
Shine Shine - Barry Gibb (#37)
Show Me - The Pretenders (#28)
Sign Of Fire - The Fixx (#32)
Sister Christian - Night Ranger (#5)
Some Guys Have All The Luck - Rod Stewart (#10)
Somebody's Watching Me - Rockwell (#2)
State Of Shock - The Jacksons (#3)
Stay The Night - Chicago (#16)
Stranger In Town - Toto (#30)
Strung Out - Steve Perry (#40)
Strut - Sheena Easton (#7)
Stuck On You - Lionel Richie (#3)
Sugar Don't Bite - Sam Harris (#36)
Sugar Walls - Sheena Easton (#9)
Sunglasses At Night - Corey Hart (#7)
Swept Away - Diana Ross (#19)
Teacher, Teacher - 38 Special (#25)
Tears - John Waite (#37)
That's All - Genesis (#6)
There Goes My Baby - Donna Summer (#21)
They Don't Know - Tracey Ullman (#8)
Think Of Laura - Christopher Cross (#9)
This Woman - Kenny Rogers (#23)
Thriller - Michael Jackson (#4)
Time After Time - Cyndi Lauper (#1)
Time Will Reveal - DeBarge (#18)
To All The Girls I've Loved Before - Julio Iglesias (#5)
Tonight - Kool And The Gang (#13)
Torture - The Jacksons (#17)
Turn To You - Go-Go's (#32)
Two Sides Of Love - Sammy Hagar (#38)
Understanding - Bob Seger (#17)
Valotte - Julian Lennon (#9)
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 Wham! (#1)
Walking On A Thin Line - Huey Lewis And The News (#18)
The War Song - Culture Club (#17)
The Warrior - Scandal (#7)
We Are The Young - Dan Hartman (#25)
We're Not Gonna Take It - Twisted Sister (#21)
What About Me? - Kenny Rogers (#15)
(What) In The Name Of Love - Naked Eyes (#39)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 Tina Turner (#1)
When Doves Cry - Prince (#1)
When You Close Your Eyes - Night Ranger (#14)
Whisper To A Scream (Birds Fly) - Icicle Works (#37)
White Horse - Laid Back (#26)
Who Wears These Shoes? - Elton John (#16)
Who's That Girl? - Eurythmics (#21)
Wild Boys - Duran Duran (#2)
Wrapped Around Your Finger - The Police (#8)
Yah Mo B There - James Ingram (#19)
You Can't Get What You Want (Till You Know What You Want) - Joe Jackson (#15)
You Might Think - The Cars (#7)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行音樂雜誌《滾石》與MTV音樂電視聯合評選出了自1963年以來世界最偉大的一百首流行歌曲。「甲殼蟲」樂隊的經典老歌「Yesterday」(昨日)被傳唱三十七年,經久不衰,高居百佳之首。

  《滾石》與MTV策劃本次評選活動。之所以把評選的時間範圍定在1963年至今是因為1963年「甲殼蟲」樂隊首次登陸美國演出標誌著現代流行音樂時代的開始。僅僅選出代表這個時代的100首經典歌曲並非易事,五位《滾石》雜誌的編輯和來自MTV的節目製作人、研究人員經過反覆斟酌、仔細推敲才最終確定了這100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1-The Beatles-yesterday

  2-Rolling Stones-Satisfaction

  3-Nirvana -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4-Madonna - Like A Virgin

  5-Michael Jackson - Billie Jean

  6-Beatles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7-Aretha Franklin-Respect

  8-U2-With or Without You

  9-Jackson 5 - I Want You Back

  10-Backstreet boys-I Want It That Way

  11-The Eagles-Hotel California

  12-The Supremes-Where Did Our Love Go

  13-Guns N'' Roses-Sweet Child O'' Mine

  14-The Rolling Stones-Brown Sugar

  15-John Lennon-Imagine

  16-Sinead O''Connor-Nothing Compares to You

  17-Stevie Wonder-Superstition

  18-R.E.M.-Losing My Religion

  19-Madonna-Vogue

  20-Bob Dylan-Like A Rolling Stone

  21-Van Morrison-Brown Eyed Girl

  22-Michael Jackson-Beat It

  23-Roy Orbison-Oh, Pretty Woman

  24-Marvin Gaye - What''s Going On

  25-Brittany Spears - Baby One More Time

  26-Fleetwood Mac - Go Your Own Way

  27-Prince-When Doves Cry

  28-Hanson-MMMBop

  29-Queen-Bohemian Rhapsody

  30-Elton John-Your Song

  31-Santana f Rob Thomas-Smooth

  32-Otis Redding-(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33-The Who-My Generation

  34-Alanis Morissette-Ironic

  35-Bruce Springstein - Born to run

  36-TLC-Waterfalls

  37-O.P.P. - Naughty By Nature

  38-David Bowie - Changes

  39-Goo Goo Dolls-Iris

  40-Whitney Houston-I Will Always Love You

  41-Creedance Clearwater Revival - Proud Mary

  42-The Police-Every Breath You Take

  43-Rolling Stones - Miss You

  44-ABBA-Dancing Queen

  45-Eric Clapton-Tears in Heaven

  46-Smokey Robinson - The Tracks Of My Tears

  47-Van Halen-Jump

  48-Pearl Jam - Jeremy

  49-Bob Dylan - Tangled Up In Blue

  50-Prince-Little Red Corvette

51-The Temptations - Just My Imagination

  52-Paul McCartney - Maybe I''m Amazed

  53-George Micheal - Faith

  54-Red Hot Chili Peppers - Under The Bridge

  55-N''Sync - Bye Bye Bye

  56-Gloria Gaynor - I Will Survive

  57-The Go Go''s - Our Lips Are Sealed

  58-The Wallflowers - One Headlight

  59-Stevie Wonder - 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

  60-Billy Joel - Just The Way You Are

  61-REM - The One I Love

  62-Madonna - Papa Don''t Preach

  63-Beatles - In My Life

  64-Elton John - Bennie And The Jets

  65-The Cars - Just What I Needed

  66-Cyndi Lauper - Time After Time

  67-Eminem - My Name Is

  68-Garbage - Only Happy When It Rains

  69-Depeche Mode - Just Can''t Get Enough

  70-Beach Boys - Good Vibrations

  71-Romones - I Wanna Be Sedated

  72-Tom Petty - Free Fallin''

  73-Culture Club - Do You Really Want to Hurt Me

  74-Elton John - Tiny Dancer

  75-Sly and Family Stone - Hot Fun In The Summer time

  76-Radiohead - Creep

  77-Al Green - Lets Stay Together

  78-Green Day - Longview

  79-Janet Jackson - Nasty

  80-LL Cool J - I Need Love

  81-No Doubt - Don''t S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ames Henke, chief curator for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with the help of music writers and critics, selected 500 songs
(not only rock songs) that they believe have been most influential
in shaping rock and roll. The list is alphabetical by artist.


A

* AC/DC, "Back in Black"
* AC/DC, "Highway to Hell"
* Roy Acuff and the Smoky Mountain Boys, "Wabash Cannonball"
* Aerosmith, "Dream On"
* Aerosmith, "Toys in the Attic"
* Afrika Bambaataa, "Planet Rock"
*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Ramblin' Man"
* The Allman Brothers Band, "Whipping Post"
* The Animals,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 The Animals, "W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
* Louis Armstrong, "West End Blues"
* Arrested Development, "Tennessee"

B

* The B-52's, "Rock Lobster"
* LaVern Baker, "Jim Dandy"
* Hank Ballard and the Midnighters, "Work With Me Annie"
* The Band, "The Night They Drove Old Dixie Down"
* The Band, "The Weight"
* Beach Boys, "California Girls"
* Beach Boys, "Don't Worry Baby"
* Beach Boys, "God Only Knows"
* Beach Boys, "Good Vibrations"
* Beach Boys, "Surfin' U.S.A."
* The Beastie Boys, "(You Gotta) Fight for Your Right (to Party)"
* The Beatles, "A Day in the Life"
* The Beatles, "Help!"
* The Beatles, "Hey Jude"
* The Beatles,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 The Beatles, "Norwegian Wood"
* The Beatles, "Yesterday"
* The Beau Brummels, "Laugh Laugh"
* Beck, "Loser"
* Jeff Beck Group, "Plynth (Water Down the Drain)"
* The Bee Gees, "Stayin' Alive"
* Archie Bell and the Drells, "Tighten Up"
* Chuck Berry, "Johnny B. Goode"
* Chuck Berry, "Maybelline"
* Chuck Berry, "Rock and Roll Music"
* The Big Bopper, "Chantilly Lace"
* 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 "Piece of My Heart"
* Big Star, "September Gurls"
* Black Sabbath, "Iron Man"
* Black Sabbath, "Paranoid"
* Bobby Blue Bland, "Turn On Your Love Light"
* Blondie, "Heart of Glass"
* Kurtis Blow, "The Breaks"
* Gary U.S. Bonds, "Quarter to Three"
* Booker T. & the M.G.'s, "Green Onions"
* Boston, "More Than a Feeling"
* David Bowie, "Fame"
* David Bowie, "Space Oddity"
* David Bowie, "Ziggy Stardust"
* The Box Tops, "The Letter"
* Charles Brown, "Driftin' Blues"
* James Brown, "I Got You (I Feel Good)"
* James Brown, "Please, Please, Please"
* James Brown, "Say It Loud - I'm Black and I'm Proud"
* Ruth Brown, "Mama, He Treats Your Daughter Mean"
* Jackson Browne, "Late for the Sky"
* Buffalo Springfield, "For What It's Worth"
* Solomon Burke, "Everybody Needs Somebody to Love"
* Johnny Burnette Trio, "Train Kept a-Rollin'"
* The Byrds, "Eight Miles High"
* The Byrds, "Hickory Wind"
* The Byrds, "Mr. Tambourine Man"

C

* Johnny Cash, "Folsom Prison Blues"
* Johnny Cash, "I Walk the Line"
* The Champs, "Tequila"
* Gene Chandler, "Duke of Earl"
* The Chantays, "Pipeline"
* Ray Charles, "Hallelujah I Love Her So"
* Ray Charles, "I Got a Woman"
* Ray Charles, "What'd I Say"
* Chubby Checker, "The Twist"
* Chic, "Le Freak"
* Charlie Christian with The Benny Goodman Orchestra, "Solo Flight"
* Eric Clapton, "After Midnight"
* Dave Clark Five, "Glad All Over"
* The Clash, "London Calling"
* Jimmy Cliff, "Many Rivers to Cross"
* Jimmy Cliff, "The Harder They Come"
* Patsy Cline, "I Fall to Pieces"
* The Clovers, "Love Potion No. 9"
* The Coasters, "Yakety Yak"
* The Coasters, "Young Blood"
* Eddie Cochran, "C'mon Everybody"
* Eddie Cochran, "Summertime Blues"
* Joe Cocker,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 The Contours, "Do You Love Me"
* Sam Cooke, "A Change Is Gonna Come"
* Sam Cooke, "Bring It on Home to Me"
* Sam Cooke, "You Send Me"
* Alice Cooper, "I'm Eighteen"
* Elvis Costello, "Pump It Up"
* The Count Five, "Psychotic Reaction"
* Country Joe and the Fish,
"The Fish Cheer and I-Feel-Like-I'm-Fixin'-to-Die Rag"
* Don Covay, "Mercy Mercy"
* Cream, "Crossroads"
* Cream, "Sunshine of Your Love"
*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Fortunate Son"
*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Green River"
*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Proud Mary"
* Crosby, Stills and Nash, "Suite: Judy Blue Eyes"
* Crosby, Stills, Nash and Young, "Ohio"
* The Crows, "Gee"
* The Crystals, "Da Doo Ron Ron (When He Walked Me Home)"
* The Crystals, "He's a Rebel"
* Culture Club, "Time (Clock of the Heart)"

D

* Dick Dale and the Del-Tones, "Let's Go Trippin'"
* The Damned, "New Rose"
* Danny & the Juniors, "At the Hop"
* Bobby Darin, "Splish Splash"
* Spencer Davis Group, "Gimme Some Lovin'"
* De La Soul, "Me Myself and I"
* Deep Purple, "Smoke on the Water"
* The Dell-Vikings, "Come Go With Me"
* The Dells, "Oh, What a Night"
* The Delmore Brothers, "Hillbilly Boogie"
* Derek and the Dominos, "Layla"
* Devo, "Whip It"
* Bo Diddley, "Bo Diddley"
* Dion and the Belmonts, "A Teenager in Love"
* Dire Straits, "Sultans of Swing"
* The Dixie Cups, "Chapel of Love"
* The Dixie Hummingbirds, "I'll Live Again"
* Bill Doggett, "Honky Tonk"
* Fats Domino, "Ain't That a Shame"
* Fats Domino, "Blueberry Hill"
* The Dominoes, "Sixty Minute Man"
* Lonnie Donegan, "Rock Island Line"
* Donovan, "Sunshine Superman"
* The Doors, "Light My Fire"
* The Doors, "The End"
* Dr. Dre, "Nuthin' but a 'G' Thang"
* Dr. John, "Right Place Wrong Time"
* The Drifters, "Money Honey"
* The Drifters, "There Goes My Baby"
* The Drifters, "Up on the Roof"
* Duran Duran, "Hungry Like the Wolf"
* Bob Dylan, "Blowin' in the Wind"
* Bob Dylan, "Like a Rolling Stone"
* Bob Dylan,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 Bob Dylan, "Tangled Up in Blue"
* Bob Dylan,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E

* The Eagles, "Hotel California"
* The Eagles, "Take It Easy"
* Duane Eddy, "Rebel Rouser"
* Eurythmics, "Sweet Dreams (Are Made of This)"
* The Everly Brothers, "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
* The Everly Brothers, "Bye Bye Love"

F

* The 5 Satins, "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 The Flamingos, "I Only Have Eyes for You"
* Fleetwood Mac, "Go Your Own Way"
* The Flying Burrito Brothers, "Sin City"
* The 4 Seasons, "Big Girls Don't Cry"
* The 4 Seasons, "Walk Like a Man"
* The Four Tops, "Baby I Need Your Loving"
* The Four Tops, "Reach Out I'll Be There"
* Aretha Franklin, "Chain of Fools"
* Aretha Franklin, "I Never Loved a Man (the Way I Love You)"
* Aretha Franklin, "Respect"
* Free, "All Right Now"
* The Bobby Fuller Four, "I Fought the Law"
* Lowell Fulson, "Reconsider Baby"
* Funkadelic, "One Nation Under a Groove"

G

* Peter Gabriel, "Biko"
* Cecil Gant, "We're Gonna Rock"
* Marvin Gaye, "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
* Marvin Gaye, "Sexual Healing"
* Marvin Gaye, "What's Going On"
* Gerry and the Pacemakers, "How Do You Do It?"
* Gary Glitter, "Rock 'n' Roll Part 2"
* Go-Go's, "We Got the Beat"
* Golden Gate Quartet, "Rock My Soul"
* Grand Funk Railroad, "We're an American Band"
*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The Message"
* The Grateful Dead, "Dark Star"
* The Grateful Dead, "Uncle John's Band"
* Al Green, "Let's Stay Together"
* Guitar Slim, "The Things That I Used to Do"
* Guns N' Roses, "Welcome to the Jungle"
* Woody Guthrie, "Pastures of Plenty"
* Woody Guthrie, "Pretty Boy Floyd"
* Woody Guthrie, "This Land Is Your Land"

H

* Bill Haley and His Comets, "(We're Gonna) Rock Around the Clock"
* Slim Harpo, "Rainin' in My Heart"
* Wynonie Harris, "Good Rockin' Tonight"
* Wilbert Harrison, "Kansas City"
* Dale Hawkins, "Suzy-Q"
* Screamin' Jay Hawkins, "I Put a Spell on You"
* Richard Hell & the Voidoids, "(I Belong to the) Blank Generation"
* Jimi Hendrix,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 Jimi Hendrix, "Purple Haze"
* Jimi Hendrix, "Voodoo Child (Slight Return)"
* The Hollies, "Bus Stop"
* Buddy Holly, "Peggy Sue"
* Buddy Holly and The Crickets, "That'll Be the Day"
* John Lee Hooker, "Boogie Chillun"
* John Lee Hooker, "Boom Boom"
* Howlin' Wolf, "Smokestack Lightnin'"
* Howlin' Wolf, "Spoonful"
* Howlin' Wolf, "The Red Rooster"
* Human League, "Don't You Want Me?"
* Mississippi John Hurt, "Stack o' Lee Blues"
* HŸsker DŸ, "Turn on the News"

I

* The Impressions, "People Get Ready"
* The Ink Spots, "If I Didn't Care"
* Iron Butterfly, "In-a-Gadda-da-Vida"
* The Isley Brothers, "It's Your Thing"
* The Isley Brothers, "Shout xD1 Parts 1 & 2"

J

* Jackson 5, "ABC"
* Jackson 5, "I Want You Back"
* Mahalia Jackson, "Move on Up a Little Higher"
* Michael Jackson, "Beat It"
* Michael Jackson, "Billie Jean"
* Elmore James, "Dust My Broom"
* Elmore James, "Shake Your Moneymaker"
* Etta James, "Tell Mama"
* Rick James, "Super Freak"
* Tommy James and the Shondells, "Hanky Panky"
* Jan & Dean, "Surf City"
* Jane's Addiction, "Been Caught Stealin'"
* Jefferson Airplane, "Somebody to Love"
* Jefferson Airplane, "White Rabbit"
* Blind Lemon Jefferson, "Matchbox Blues"
* Jethro Tull, "Aqualung"
* Joan Jett and the Blackhearts, "I Love Rock 'n' Roll"
* Billy Joel, "Just the Way You Are"
* Elton John, "Bennie and the Jets"
* Elton John, "Your Song"
* Little Willie John, "Fever"
* Blind Willie Johnson, "Motherless Children"
* Robert Johnson, "Crossroads Blues"
* Robert Johnson, "Hell Hound on My Trail"
* Robert Johnson, "Love in Vain"
* Robert Johnson, "Sweet Home Chicago"
* Louis Jordan and His Tympany Five, "Caldonia"
* Louis Jordan and His Tympany Five, "Saturday Night Fish Fry"
* Joy Division,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K

* Albert King, "Born Under a Bad Sign"
* B.B. King, "Sweet Little Angel"
* B.B. King, "The Thrill Is Gone"
* Ben E. King, "Spanish Harlem"
* Ben E. King, "Stand by Me"
* Carole King, "You've Got a Friend"
* Freddy King, "Hide Away"
* The Kingsmen, "Louie Louie"
* The Kinks, "A Well Respected Man"
* The Kinks, "Lola"
* The Kinks, "You Really Got Me"
* Kiss, "Rock and Roll All Nite"
* Buddy Knox, "Party Doll"
* Kraftwerk, "Autobahn"

L

* LL Cool J, "Mama Said Knock You Out"
* Cyndi Lauper,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 Leadbelly, "The Midnight Special"
* Led Zeppelin, "Dazed and Confused"
* Led Zeppelin, "Rock and Roll"
* Led Zeppelin, "Stairway to Heaven"
* Led Zeppelin, "Whole Lotta Love"
* The Left Banke, "Walk Away Renee"
* John Lennon, "Give Peace a Chance"
* John Lennon, "Imagine"
* John Lennon,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
* Jerry Lee Lewis, "Great Balls of Fire"
* Jerry Lee Lewis, "Whole Lotta Shakin' Goin' On"
* Little Eva, "The Loco-Motion"
* Little Feat, "Dixie Chicken"
* Little Walter, "Juke"
* Professor Longhair, "Tipitina"
* The Lovin' Spoonful,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 Frankie Lymon and the Teenagers, "I'm Not a Juvenile Delinquent"
* Frankie Lymon and the Teenagers, "Why Do Fools Fall in Love"
* Lynyrd Skynyrd, "Free Bird"

M

* Madonna, "Like a Virgin"
* The Mamas and the Papas, "California Dreamin'"
* The Marcels, "Blue Moon"
* 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Lively Up Yourself"
* 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 "No Woman, No Cry"
*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Dancing in the Street"
*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Love Is Like a) Heat Wave"
* Curtis Mayfield, "Superfly"
* M.C. Hammer, "U Can't Touch This"
*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
* Barry McGuire, "Eve of Destruction"
* Don McLean, "American Pie"
* Blind Willie McTell, "Statesboro Blues"
* John Cougar Mellencamp, "Authority Song"
* Metallica, "Enter Sandman"
* Midnight Oil, "Beds Are Burning"
* Amos Milburn, "Let's Have a Party"
* Steve Miller Band, "Fly Like an Eagle"
* The Miracles, "Going to a Go-Go"
* The Miracles, "The Tracks of My Tears"
* The Miracles, "You've Really Got a Hold on Me"
* Joni Mitchell, "Help Me"
* Moby Grape, "Omaha"
* The Monkees, "I'm a Believer"
* The Monkees, "Last Train to Clarksville"
* The Monotones, "Book of Love"
* Bill Monroe, "Mule Skinner Blues"
* The Moody Blues, "Nights in White Satin"
* The Moonglows, "Sincerely"
* Van Morrison, "Brown Eyed Girl"
* Van Morrison, "Madame George"
* Van Morrison, "Moondance"
* The Mothers of Invention, "Brown Shoes Don't Make It"
* Mott the Hoople, "All the Young Dudes"

N

* Ricky Nelson, "Hello Mary Lou"
* Aaron Neville, "Tell It Like It Is"
* New York Dolls, "Personality Crisis"
* Randy Newman, "Sail Away"
* Nirvana,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O

* O'Jays, "Love Train"
* Phil Ochs, "I Ain't Marchin' Anymore"
* Roy Orbison, "Oh, Pretty Woman"
* The Orioles, "Crying in the Chapel"
* Johnny Otis, "Willie and the Hand Jive"

P

* Parliament, "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Les Paul and Mary Ford, "How High the Moon"
* Pearl Jam, "Jeremy"
* The Penguins, "Earth Angel (Will You Be Mine)"
* Carl Perkins, "Blue Suede Shoes"
* Carl Perkins, "Matchbox"
* Pinetop Perkins, "Pinetop's Boogie Woogie"
* Peter and Gordon, "A World Without Love"
* Peter, Paul and Mary, "If I Had a Hammer (The Hammer Song)"
* 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 "American Girl"
* Wilson Pickett, "In the Midnight Hour"
* Pink Floyd,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 Pink Floyd, "Money"
* Pink Floyd, "See Emily Play"
* The Platters, "The Great Pretender"
* The Police, "Every Breath You Take"
* The Police, "Roxanne"
* Elvis Presley, "Heartbreak Hotel"
* Elvis Presley, "Jailhouse Rock"
* Elvis Presley, "Love Me Tender"
* Elvis Presley, "Mystery Train"
* Elvis Presley, "Suspicious Minds"
* Elvis Presley, "That's All Right"
* The Pretenders, "Brass in Pocket"
* Lloyd Price, "Lawdy Miss Clawdy"
* Prince, "Little Red Corvette"
* Prince, "When Doves Cry"
* Procol Harum, "A Whiter Shade of Pale"
* Public Enemy, "Fight the Power"

Q

* Queen, "Bohemian Rhapsody"
* Queen Latifah, "Ladies First"
* Question Mark and the Mysterians, "96 Tears"
* 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 "Who Do You Love"

R

* R.E.M., "Losing My Religion"
* R.E.M., "Radio Free Europe"
* Ma Rainey and Her Tub Jug Washboard Band, "Prove It on Me Blues"
* Bonnie Raitt, "Something to Talk About"
* Ramones, "Sheena Is a Punk Rocker"
* The Young Rascals, "Groovin'"
* The Young Rascals, "Good Lovin'"
* Red Hot Chili Peppers, "Give It Away"
* Otis Redding, "Shake"
* Otis Redding, "(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 Otis Redding, "Try a Little Tenderness"
* Jimmy Reed, "Big Boss Man"
* Jimmy Reed, "Bright Lights, Big City"
* Lou Reed, "Walk on the Wild Side"
* The Replacements, "I Will Dare"
* Paul Revere and The Raiders, "Just Like Me"
* Cliff Richard and the Shadows, "Move It"
* Little Richard, "Good Golly, Miss Molly"
* Little Richard, "Long Tall Sally"
* Little Richard, "Tutti Frutti"
* The Righteous Brothers, "You've Lost That Lovin' Feelin'"
* Billy Riley and His Little Green Men, "Red Hot"
* Jimmie Rodgers, "Blue Yodel No. 9"
* The Rolling Stones, "Honky Tonk Women"
* The Rolling Stones, "(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 The Rolling Stones, "Jumpin' Jack Flash"
* The Rolling Stones, "Miss You"
* The Rolling Stones, "Sympathy for the Devil"
* The Rolling Stones, "Time Is on My Side"
* The Ronettes, "Be My Baby"
* Roxy Music, "Love Is the Drug"
* Run-D.M.C., "Walk This Way"
* Rush, "The Spirit of Radio"
* Otis Rush, "I Can't Quit You Baby"
* Mitch Ryder and the Detroit Wheels, "Devil With a Blue Dress On/Good Golly Miss Molly"

S

* Sam and Dave, "Soul Man"
* Sam the Sham and the Pharoahs, "Wooly Bully"
* Santana, "Black Magic Woman/Gypsy Queen"
* The Searchers, "Needles and Pins"
* The Seeds, "Pushin' Too Hard"
* Pete Seeger,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Bob Seger and the Silver Bullet Band, "Night Moves"
* Sex Pistols, "Anarchy in the U.K."
* Sex Pistols, "God Save the Queen"
* The Shadows of Knight, "Gloria"
* The Shangri-Las, "Leader of the Pack"
* Del Shannon, "Runaway"
* Shirelles, "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
* Shirelles, "Will You Love Me Tomorrow"
* Simon and Garfunkel,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 Simon and Garfunkel, "The Sounds of Silence"
* Paul Simon, "Graceland"
* Sir Douglas Quintet, "She's About a Mover"
* Sister Sledge, "We Are Family"
* Percy Sledge, "When a Man Loves a Woman"
*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Dance to the Music"
* Sly and the Family Stone, "Thank You (Falettinme Be Mice Elf Agin)"
* Bessie Smith, "Downhearted Blues"
* Huey "Piano" Smith & His Clowns, "Rockin' Pneumonia and the Boogie-Woogie Flu"
* Patti Smith, "Gloria (in Excelsis Deo)"
* The Smiths, "He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
* Sonic Youth, "Teenage Riot"
* The Soul Stirrers, "By and By"
* Bruce Springsteen, "Born to Run"
* Bruce Springsteen, "Dancing in the Dark"
* Bruce Springsteen, "Rosalita (Come Out Tonight)"
* The Standells, "Dirty Water"
* The Staple Singers, "Respect Yourself"
* Edwin Starr, "War"
* Steely Dan, "Reelin' in the Years"
* Steppenwolf, "Born to Be Wild"
* Rod Stewart, "Maggie May"
* Iggy and The Stooges, "Search and Destroy"
* The Stooges, "I Wanna Be Your Dog"
* Stray Cats, "Rock This Town"
* Barrett Strong, "Money (That's What I Want)"
* The Sugarhill Gang, "Rapper's Delight"
* Donna Summer, "Love to Love You Baby"
* The Supremes, "Stop! In the Name of Love"
* The Supremes, "You Can't Hurry Love"
* The Surfaris, "Wipe Out"
* Swinging Blue Jeans, "Hippy Hippy Shake"

T

* T. Rex, "Bang a Gong (Get It On)"
* Talking Heads, "Life During Wartime"
* Talking Heads, "Once in a Lifetime"
* James Taylor, "Fire and Rain"
* Television, "Little Johnny Jewel"
* The Temptations, "Ain't Too Proud to Beg"
* The Temptations, "My Girl"
* The Temptations, "Papa Was a Rollin' Stone"
* Sister Rosetta Tharpe, "This Train"
* Willie Mae "Big Mama" Thornton, "Ball 'n' Chain"
* Willie Mae "Big Mama" Thornton, "Hound Dog"
* Toots and the Maytals, "Pressure Drop"
* Peter Tosh, "Legalize It"
* Traffic, "Dear Mr. Fantasy"
* The Trammps, "Disco Inferno"
* The Troggs, "Wild Thing"
* Big Joe Turner, "Shake, Rattle and Roll"
* Ike and Tina Turner, "River Deep, Mountain High"
* The Turtles, "It Ain't Me Babe"

U

* U.T.F.O., "Roxanne, Roxanne"
* U2,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
* U2, "Pride (In the Name of Love)"
* U2, "Sunday Bloody Sunday"

V

* Ritchie Valens, "La Bamba"
* Van Halen, "Jump"
* Van Halen, "Runnin' With the Devil"
* Stevie Ray Vaughan, "Pride and Joy"
* Velvet Underground, "Heroin"
* Velvet Underground, "White Light/White Heat"
* The Ventures, "Walk Don't Run"
* Gene Vincent and His Blue Caps, "Be-Bop-a-Lula"

W

* The Wailers, "Get Up Stand Up"
* The Wailers, "I Shot the Sheriff"
* Jr. Walker and the All Stars, "Shotgun"
* T-Bone Walker, "Call It Stormy Monday"
* War, "Slippin' Into Darkness"
* Clara Ward and the Ward Singers, "How I Got Over"
* Dinah Washington, "Am I Asking Too Much"
* Muddy Waters, "Got My Mojo Working"
* Muddy Waters, "Hoochie Coochie Man"
* Muddy Waters, "Mannish Boy"
* Muddy Waters, "Rollin' Stone"
* The Weavers, "Goodnight Irene"
* Mary Wells, "My Guy"
* The Who, "Baba O'Riley"
* The Who, "Go to the Mirror Boy"
* The Who, "My Generation"
* Big Joe Williams, "Baby Please Don't Go"
* Larry Williams, "Bony Maronie"
* Marion Williams, "Packing Up"
* Sonny Boy (John Lee) Williamson, "Good Morning (Little) School Girl"
* Chuck Willis, "C. C. Rider"
* Bob Wills and His Texas Playboys, "Take Me Back to Tulsa"
* Jackie Wilson "(Your Love Keeps Lifting Me) Higher and Higher"
* Stevie Wonder, "Living for the City"
* Stevie Wonder, "Master Blaster (Jammin')"
* Stevie Wonder, "Superstition"
* Stevie Wonder, "Uptight (Everything's Alright)"
* Link Wray, "Rumble"

X

* X, "Los Angeles"

Y

* Jimmy Yancey, "Midnight Stomp"
* The Yardbirds, "Shapes of Things"
* Yes, "Roundabout"
* Neil Young, "Down by the River"
* Neil Young, "Heart of Gold"
* Neil Young, "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

Z

* ZZ Top, "Legs"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4年09月15日15:17 南方都市報  今天都市人耳朵最渴望的音樂可能是:寂靜。但在各種大小公開場合,長時段的安靜越來越難求。禍首之一就是亞洲人的頭號玩具:手機。

  手機是一種公共迫害。先說它的鈴聲。輕鬆悠揚甚至配了和弦的旋律怎能說是迫害?因為第一,它隨時可能爆發,沒有事先警告地爆發;在任何公共場合,如地鐵,如戲院,像一顆顆隨時都可能在你四周引爆的不定時炸彈;而在音樂廳演奏會上,給人的這種恐懼更加尖銳。再者,它的旋律炸彈雖然沒有章法軌跡可循;但多半是流行歌,聖誕歌,古典名曲,多半是你那時那刻最不想聽到的庸俗旋律。它阻斷了你正專注欣賞的高檔演出,或是你在地鐵上的白日夢。而它根本無權那樣侵犯別人的意識流。

  再說手機主人在結束了第一階段的鈴聲騷擾後隨即開始的單口對話。那是一種無心的廣播,但從另個角度看,它也是強制性的竊聽。旁人為什麼非得要知道你幾點跟男朋友約在哪家餐廳?誰想知道你公司人員調度的細節?手機使用者的無禮並不僅僅是老粗的高嗓門,被強制竊聽者不僅毫無選擇地要聽這方手機持有人的話,更還要被迫地去猜另一方說的什麼;這是最苦的精神迫害。

  不過,手機應用到藝術創作裡,就有點意思了。除了我們知道的手機小說以外,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裡有人用現場觀眾手機的各種鈴聲作為演出內容。還有讓觀眾以手機撥號來控制打在大樓上的燈光效果的公共互動藝術。

  近年來少數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新音樂唱片之一就與手機有關。這是英國 Touch 唱片公司出版的選輯唱片「手機鈴聲」(Ringtones)。

  手機有了自錄鈴聲的功能可說是人類都市音景史上的轉捩點:任何聲響皆可作鈴聲,就像具象音樂打開了音樂史一般,手機鈴聲的世界也自由開放了。據說英國有人手機鈴聲是女人叫床聲。而這張「手機鈴聲」選輯就是九十九人所作的一百七十七段鈴聲的組合。作者都是當今前衛音樂圈內的紅人,像池田亮司、Chris Watson、Mika Vainio、Pita、Carsten Nicolai、Leif Elggren、Fennesz 等等,而內容從人聲說話、叫床、貓頭鷹啼、到電子雜訊,無所不包。

  當然,這些聲響片段是否夠突出、夠響到能作為手機鈴聲,令人懷疑也有待實驗;作為專輯唱片一口氣聽下來也極讓人疲累。而這套選輯其實更像是概念藝術。今天的聲音藝術本來就強調概念性,甚至大多失去可聽性而僅存概念性。這套選輯是 2001 年的作品;在當時能自錄鈴聲的手機極少,其實自錄鈴聲至今也未成為習慣,因此其概念性與英式黑色幽默成份自然更是明顯。

  這張選輯令各大手機公司的設計師們顯得多麼缺乏想像力,也讓抽象音樂(旋律)在五光十色的現在頓然失酷。

  手機目前是一個個隱藏的、移動的、惱人的擴音器;而在未來,漸漸地全球的手機鈴聲將高度個人化,直到最後人人都自錄鈴聲時,在概念上及現實中,全球數十億的手機總和體成為世界般大的採樣器,人類文明的所有聲音及音樂隨機地在小地球上此起彼落。那就是手機鈴聲(理論上)的狂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5-2002 方法說明:
一:最好的藝術愛得,但說不得、寫不得。不過最好的藝術品有時會被野史甚至所謂正史蒙蔽,這種時候也只有冒著添足著糞之譏為它說幾句公道話。

二:嚴格避諱冰冷、北國、冰山、空間、神性、密教之類空洞甚至偽善的詞彙(並不那麼難作到),但保留最高、顛峰、高潮、眼淚等生理字眼之使用權。

三:雖然數位化的光碟盡在眼前,他的初刻版「西德」黑膠片也全在架上,甚至作者自己盜錄的現場 bootleg 也在磁帶盤上,然而,空氣已經走味,感覺已經不在,一切全憑回憶。

四:除精選由 ECM 公司出版之二十碟代表作在此強力推薦外,另收早期二碟,雖可能找尋不易,但相當重要,故一併列出。

五:沿用古制,五星評等。固然暴力、粗糙、殘酷,但卻是最實用,也可能是最誠實的。

六:加 ㊣ 字標記者為新手入門必聽必備。

七:此推薦單中作品不論收與不收,作者同樣用心有意。

八:作品依創作時間順序排列。年代均以錄音(而非發行)時間為準。

九:本文原排版網頁址在: www.sinologic.com/newmusic/garbarek/

十:關上門,關掉燈,銷毀這份及其他類似文字檔案。音樂與你之間不該有任何干擾。





1969 ELECTRONIC SONATA FOR SOULS LOVED BY NATURE (GEORGE RUSSELL) - Flying Dutchman/Soul Note ★★★★

恩師 George Russell 的代表作。世界觀的磁帶電子音樂加上爵士即興,典型六十年代的瘋狂卻又認真的實驗精神。不過 George Russell 雖然觀念豁達、樂理通暢,可惜樂感總是缺少那一點點。此作之全球性音樂理念及電子原音現場爵士相疊手法大膽新鮮,然而它對我們這兒的真正重要性,第一在於得以一窺 Garbarek 之師承淵源,第二在於,了解到 Garbarek 是打一開始就沒有半點觀念、美學、或技巧上的任何拘束的。這關鍵全在一「通」字上。一旦一切經脈都打通了,下面的藝術生涯就好辦。



1969 ESOTERIC CIRCLE - Flying Dutchman/Arista/Freedom FCD 41031 ★★★☆

二十二歲。數秒之內就聽得出這絕不是個簡單的男孩。

這是目前仍找得到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最早個人專輯為 1967 年發行的五百張限量版 Til Vigdis)。冒頭第一首 Traneflight 的曲名及喉音嚎出的悲歌就點出欠大師 Coltrane 之深。而與前些年的巨大轉變更看得出 Garbarek 在師父 George Russell 那兒學的只不過是寬闊的樂理方法與技巧,而自己的強烈音樂情感則蓄勢待發。

大夥都氣盛,都在摸索,聽 Jon Christensen 的鼓法,Terje Rypdal 的迷幻尖叫!Garbarek 此時音色略帶羞澀,介乎 Ayler, Coltrane, Sanders, Shepp 等前輩之間,還沒有自己聲音路數,然指法精準與泛音控制之冷靜成熟有如中年大師。聽得出喧鬧背後有沉穩有深情,也似乎就快要有 vision 了。

雖不好誇為陳年醇釀,但六九年氣息確實滿溢,亦為檢視早年筆法塑成之重要史料。說白點,聽此碟有些像窺視別人早年穿喇叭褲的老照片。



1970 AFRIC PEPPERBIRD - ECM 1007 ★★★★ ㊣

一年後,四人繼續四向搜尋探勘,接著辦前一張專輯裡未辦完的事。在 Manfred Eicher 提供的無限自由中,測試著所有器樂可能,此時期正如苦瓜和尚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在所謂的自由爵士即興之外,明顯地是在追尋著什麼,一種新嗅感,一種新物種,全球之聲、宇宙之音?反正在積極蘊釀著。年僅二十三的 Garbarek 能在音階之外遊刃而不入美國黑人特別是歐洲白人之俗套(如 beast of kommodo 裡單用 tenor sax 吹嘴吹管奏的前後兩小段),衝出各大前輩恩師之死胡同,今天看來尤其是不可思議的關鍵。


1971 SART - ECM 1015 ★★★☆

僅六個月後,速凍冷靜下來。哭嚎,各種哭法;悲歌,各種悲法。

整張專輯的大方向,是漸漸離開用音符外的音聲造形,而走向純粹音符音階。雖然調性極度延伸,甚至進入非調性境地,然而突顯的是對歌唱性,對神韻,對意境的追求,大勢已明。這個方向的轉變在 Garbarek 身上發生較早,而在團中的 Terje Rypdal 身上則稍晚幾步。

泛音吹奏更加成熟。有了鋼琴家 Bobo Stenson 加入,「淚之泉」結尾那樣的悲淒才成為可能。鋼琴的加入證實了回頭轉往旋律歌曲的方向,也預告了 Terje Rypdal 的淡出此團。可惜,這兩位本質其實極為契合的師兄弟之後再也沒有共同創出什麼音樂花果。


1972 TRIPTYKON - ECM 1029 ★★★★

這張錄音中 saxophone 回音殘響加得出奇地少,聲音乾澀。而美學也同等枯澀,是件特別晦澀的作品。但在技巧上,在意境上,這一步過程對 Garbarek 極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就在:回到旋律,反覆提煉。

繼續拋掉累贅,去掉和聲樂器,剩下三人,真的靜下來,好好地想自己的 saxophone 藝術。音符,專心音符;不再依靠人多勢眾和音符外的聲響,就練練單音旋律的真本事。而讓大家都嚇到的是,單用音符,他就有那麼多話要說,那麼的饒舌!

從 Russell 那兒學來的 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只是點出音階調式使用的各種可能性,而 Garbarek 現在要在深度實驗/磨練中確定它的動人可能。結果是,在這般嚴格的自我修鍊下,對各式各樣音階現已完全出入自由,無所滯礙。

Soprano saxophone 首次出現。Soprano sax 本來是件音色極不統一、音高準確度差、人人吹來一個模樣、最難聽,可偏偏卻又人手一隻的爵士樂器,可到了 Garbarek 手中,它完全變成了一件新樂器。固然他用的是音高較準的全彎管,而非人們常見的直管或半彎管 soprano,但這種扁乾走向、簧片感十足的音色(還要在下一張 Red Lanta 中才完全成熟),仍然天下無雙。

在 J.E.V. 和 Triptykon 兩首長曲中,Garbarek 展示了他敘述長篇音符故事而不讓人疲睏之能力。結尾詼諧的婚禮進行曲與第二首挪威柳笛曲也暗示了傳統因子未來將滑順地在 Garbarek 私人的聲音中成長。


1973 RED LANTA (ART LANDE) - ECM 1038 ★★★★★ ㊣

在自己的重要鉅作 Witchi-tai-to 錄音前僅僅七天的一次二重奏邂逅。Garbarek 唯美重情的隱密一面終於不小心露出。Art Lande 是一位不該但卻極被忽視的美國 free spirit 自由心靈。Red Lanta 也不過就是他名字字母的重組(調皮的重組還有後來的 Earl Dant)。

音樂的淒美絕俗,立意清遠,讓人心疼。Art Lande 的作曲及二人的即興都是字字瀝血,無懈可擊。

Garbarek 所用樂器主要在 soprano sax 與長笛間轉換。這兒我們頭一次聽見 Garbarek 完全冶煉成功的個人 soprano sax 專屬音色,同時禁慾而又情慾,古今獨步。然或許正因為長期全力培養 saxophone 的音色,這裡嘴型完全不適應長笛寬扁嘴型的需要,換不過來。不過笛音雖呆板而音樂內容仍屬上上金鋼乘。此碟與另兩張 Rubisa Patrol (ECM 1081及絕版的 ECM 1106) 同為 Art Lande 代表作。

百分百的真心純情,敢接受嗎?



1973 WITCHI-TAI-TO - ECM 1041 ★★★★★ ㊣


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經典。

破當時原創音樂之例,專輯中全是別人的創作歌曲。然而 Jan Garbarek 及 Jan Garbarek 樂團的獨特風格及招牌聲音在此已完全成形。

僅兩天時間錄成的即興演奏中 Garbarek 露出早前錄音中絕少展現的驚人一級旋律感,單此一項就足以立地成佛。而在一切勇猛精進、無所不能之外,還有一份柔情纏綿,脫離了天才男孩的心態,成熟了。

這可不是什麼老歌新奏,應說是借花獻佛。從所收曲目中看得出 Garbarek 等人此刻聽界及關注之廣,而凡樂人若能向外、向內同時廣聽深探必定能有所成。曲目選擇既廣又精,且政治正確,但這些演奏遠遠超過了詮釋二字,皆比各個原曲更上了數層樓。A.I.R. 一上來就威武地宣布了樂團招牌聲音。熱淚滾滾的 Hasta Siempre 裡的 tenor sax 在包括泛音的三個多八度中自由上下遊走,早已不只是革命歌曲。印地安小曲 Witchi-tai-to 遠隔重洋與美洲自由心靈如 Jim Pepper, Oregon 等人建立全球性音樂聯盟。大徹大悟的 Desireless 一曲早已越過 Don Cherry 的原始「無欲」之境,而成為大無畏 fearless 的不動明王;百光遍照,降伏一切鬼魅惑亂。

千萬不可忽視 Palle Danielsson。他這兒強穩智慧靈氣到連男人也要喊性感的地步的低音大提琴份量是無人拿得下來的(缺乏旋律感的 Dave Holland, 指尖軟綿綿的 Charlie Haden,生得逢時的 Jimmy Garrison? No way!)。聽他全程伴奏時選用的每個音符!

此團智慧力實已追過 Coltrane 經典四重奏,樂海傳燈。



1974 BELONGING (KEITH JARRETT) - ECM 1050 ★★★★

公認經典團之經典作,不需多言。這個最高標準時期的 Keith Jarrett 有可能會輕易擇偶嗎?

Blossom 確實像黑夜中暗自綻放的蓮花。而 Keith Jarrett 的作曲仍然是混身的美國味兒。'Long as You're Living Yours 太讓人朗朗上口,誘得連當年最原創的 Steely Dan 也吃上剽竊官司 (Gaucho)。有趣的是,在這首曲子明顯的藍調語境裡,Garbarek 的獨奏卻偏偏拒絕採用人人必然遵守的 default 藍調音階音型,而改用一個他特愛的類中東調式音階硬加於背景之上,但卻不顯唐突,實得恩師 George Russell 理論真傳。而 The Windup 裡 Jarrett 的作曲、Garbarek 的獨奏都是向 Ornette Coleman 的含笑一鞠躬。


1974 SOLSTICE (RALPH TOWNER) - ECM 1060 ★★★★★ ㊣

ECM 出版過的最重要唱片之一。 雖然掛 Ralph Towner 之名,但這是個四人平分秋色的黃金組合。這張唱片,這個團,給人整體的感覺就是緊、緊、緊。緊湊得像是一個永久性的四重奏,像 Oregon 那樣的投緣,那樣的默契。全碟沒有一顆馬虎鬆散的音符。就連 Visitation 那般的潑墨小品裡,Garbarek 拔下 saxophone 吹嘴的音聲仍然是那麼精準鋒利!

Eberhard Weber 的三種提琴更提供了不用電子鍵盤居然可達到的音場深遠度。Garbarek 與 Towner 間奇妙的心印契合令人滴淚,他倆私密的二重奏隨後將在 Dis 專輯中再續。再聽最後那首 Sand 裡 Garbarek 那不可思議的區區幾個音符,僅只數十秒的高潮歡愉,卻足以回味數十年。耳邊聽到庖丁低語:「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這是在當年用金剛鑽唱針去刮處女軟膠片的那個時代我們根本捨不得抽出來聽的音樂。



1975 DANSERE - ECM 1075 ★★★★★ ㊣

只有劣質藝術品才需要經過時間考驗,好藝術品永遠在考驗人群,考驗時代。

Dansere 是 Garbarek 一生中最關鍵的一件作品。Garbarek 私人美學在此首次完全顯現。突然蛻去什麼探戈、爵士、民族、Coltrane、Ayler、Russell 等一切外衣,只剩下最精純的 Jan Garbarek,最直接的音聲哀樂。一根直直向上衝的花莖,終於在此內爆開了第一朵花。幽玄。

不假他力,自力成佛,這是當時最前衛、最另類的美學。Dansere 如此嶄新原創的一塊天地,是 Manfred Eicher 在他顛峰時期的功勞,也是 Garbarek 考驗聽者的一份試題。卷子一發下來,大半英美爵士樂評人都傻了,因為他們無法接受不合前人公式俗套的純音樂,他們只聽「樂派」、「樂種」、「人名」,而不知如何面對藝術。秀才遇到兵。

雖然只是繼 Witchi-tai-to 之後 Garbarek-Stenson-Danielsson-Chrsitensen 原班人馬合作的第二張專輯,但他們聽來像是結婚多年。各人也都處於創作顛峰期。

主題曲 Dansere 從頭到尾只談一個「韻」。第二首 Svevende 一開始的貝斯和鋼琴的串音像灑滿一地的寶石。第三首 Bris 剛剛奏完無比的悲痛,數秒之內又帶你上一個激情頂峰。第四首的 tenor sax 跟 double bass 超高泛音的每一句齊聲尖叫後,我們聽到的是虛谷餘韻的 Lexicon 回音器殘響。最後第五、第六首是毫不留情的枯寂,你受得了受不了?



1976 DIS - ECM 1093 ★★★★★ ㊣

Garbarek 最內心的作品之一。但這可不是什麼北歐的冰冷,別信那一套,這是讓你背脊發麻的力道。

特製的 Aeolian harp 風鳴琴罕見地用在嚴肅音樂裡,在不用電子樂器的環境中提供了無垠的意境背景,妙不可言。與 Ralph Towner 二重奏的珠聯璧合,是 Solstice 樂隊時期未了因緣的延續。銅管六重奏,古典吉他,雖然搭配無縫,但都不是重點。

藝術成功的要訣是:捨去什麼。丟掉的絕不只是鼓和貝斯之類的浮燥,更是音樂中一切不必要因素。如此高度提煉後,剩下的是純度最高的自我。


1977 MY SONG (KEITH JARRETT) - ECM 1115 ★★★★★ ㊣

對這張聯合國評鑒二十世紀世界文化遺產級的經典,咱們都動過真感情,應該不必多說了。不過在此可以注意, Garbarek 在這個專輯裡並不只是一個 sideman、一個團員的角色,因為若沒有 Jan Garbarek ,這張作品不可能產生。你能想像 Dewey Redman 擔任這個角色嗎?不。Jan Garbarek 無可妥協的最高標準帶出了 Keith Jarrett 鑽石世界的另外一面。跟三年前的 Belonging 專輯不同,這兒的曲子可聽出像是專門為 Jan Garbarek 寫的,而不只是為「薩克斯風」寫的。

Dear Manfred, how about "The Complete MY SONG Sessions" ?


1977 PLACES - ECM 1118 ★★★★★ ㊣

Places: Reflections; Entering; Going Places; Passing



過 只 不   涉 入 映   聽 不 噓   增 半 不 不 露 回 片 四   超 低 十 七 無 陰
境 是     境 境 境     說     四 音 見 聞 齒 首 段 面   低 氣 二 七 雨 冬
‧                 話     模 糾 顏 低 一 卻 柔 孤   氣 壓 月 年    
‧                       進 纏 色 音 笑 見 情 寂   壓          
‧                                                    
                                                     
                                                     
                                                     
                                                     
                                                     





1978 PHOTO WITH... - ECM 1135 ★★★★

天色乍晴。好一個難得的艷陽天。有 John Taylor, Bill Connors, Eberhard Weber 的特別組合怎能不給人這種陽光感?甚至正氣凜然。

對著這張封面照片所作的標題音樂:藍天、白雲、小窗、紅頂、電線、照片。藍天一首罕有的大調感洋溢。白雲一曲溫心煽情得根本像是 Garbarek 的情歌。火紅屋頂讓他聯想到西班牙,倒也自然貼切。

惜墨如金的 Bill Connnors 電吉他吟揉得直麻人心(特別第一首的獨奏段)。和聲裡帶著英式人情世故的 John Taylor 總是給人紳士正派感。整體專輯已是流暢自在、熟透了的 Garbarek,怎麼看也不像年僅三十的作品。


1979 NUDE ANTS (KEITH JARRETT) - ECM 1171/72 ★★★★★

這麼多年來, Garbarek 在 ECM 僅有兩張現場演出錄音出版,即一九七九年與 Keith Jarrett 團在東京及紐約的兩場。在東京的 Personal Mountains,由於日本觀眾的冷靜及大型音樂廳的拘束,再加上麥克風遠距收音,結果僵冷平凡。Personal Mountains 母帶後來壓箱十年,能說沒有原因嗎?

然而演出空間座標在爵士樂的核心之核心 (Village Vanguard) ,時間座標在七十年代最後倒數僅餘數月的這套紐約現場 Nude Ants,則理所當然的火爆,有小空間近距麥克風的親切,連 Garbarek 都露出前所未有的野性與放蕩。


1979 AFTENLAND - ECM 1169 ★★★★★ ㊣

Aftenland:「夜地」。一九七九年最後一個月的一個大雪天,在瑞典一個教堂裡與挪威管風琴家 Kjell Johnson 的管風琴二重奏。

此乃畢生所見過最幽暗的音樂。朝聞夕死。真的不敢多聽。甚至不敢多談。

Garbarek 個人藝術最高峰代表傑作。微音滑音雕琢手法已入三昧(特別那首 Iskirken 冰教堂)。一生修鍊已成正果,mannerist 變體進程也告完成,就此退出樂壇亦無所遺憾。

Kjell Johnson 的管風琴即興樂思豐沛,技巧高超,音色變化驚人。聽了真正管風琴專家的即興就知道 Keith Jarrett 的管風琴即興 (Hymns/Spheres) 問題在哪兒。

這是心靈音樂,心裡音樂。最好用小豆耳機聽,最好將聲音直接插導管輸到心裡,根本繞過外界的空氣震盪。



1981 PATH, PRINTS - ECM 1223 ★★★★

都八一年了,還奢望激情?不過這兒倒也不是平淡,而是嚴重的寧靜和整體的詳和。無意突破,不想攀高,只是恣意徜徉玩耍音樂。

此處的關鍵是 Bill Frisell。Frisell 是極少數生性含蓄的電吉他手。這裡 Frisell 與 Garbarek 往往兩器同聲,二人一體,同強同弱,同呼同吸。感覺上吉他與薩克斯是同一件複音的樂器。妙甚。

更妙的是,自己平時痛恨將音樂意象化,但在聽第五首的時候,腦中忽現他倆如雙魚浮沉戲水的景象。我想起 Garbarek 是雙魚座,此刻我賭 Frisell 必定也是,立馬去查了 Frisell 生辰。你猜呢?

後來發現第五首也就叫作 the move。

聽第六首 Arc ,在屋裡聽可能覺得不醒耳,但走向大自然就要看見大海的霎那,這串模進的音型就會從心底浮出,真的。

此碟封面是設計家 Barbara Wojirsch 小姐當年一大敗筆,但在今天小盒 CD 時代倒也好辦,把封面翻過來,裡朝外擺就行了。



1984 SONG FOR EVERYONE (L. SHANKAR) - ECM 1286 ★★★★

本來一向避諱「融合」二字,但在這裡不能逃避。本來,真正原創的音樂絕大多數是融合的!(爵士樂本身就是一個超級混血形式。)反而許多打著「融合音樂」招牌的音樂往往是最不原創的劣質品(比如曾見最近出版的一張法國探戈電舞,自稱巴黎最後的探戈,噁…)。

即使潛心傾聽 Garbarek 已近三十年,咱也絕不會昧著判斷良心去捧他的所有出版。要說的,就是比如他九0年與 Fateh Ali Khan 合作的 Ragas and Sagas。除非聽者是廣告企劃、音樂文字打手、或是從來沒聽過印度巴基斯坦古典音樂的新手,不然不可能為那張空無一物、慘不忍聽的專輯叫好。同樣遷強附會、機械無感的作品還有他與 Anouar Brahem 合作的 Madar 等。

爵士樂的多人重奏型式,本來就全都是內建的「融合」音樂!當 John Coltrane 遇見 Elvin Jones,當 Keith Jarrett 遇見 Jan Garbarek,那本身就是多大的融合!而融合音樂/音樂融合的成功與否要看樂人之間有無感覺(別談火花了)、有無相互了解的意願、語言本身有無交流的客觀條件。

音樂融合不是異國戀情,不是盲目約會。更不是兩家大公司的併購。

L. Shankar 的這張專輯固然絕不是什麼 Shakti 級的神奇驚人之作,但,仔細去聽 Shankar, Jan, Zakir, Trilok 這四個朋友之間如何張大耳朵相互傾聽、彼此交談。此中有真意,有真趣。



1984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 - ECM 1294 ★★★★

最後一張類比錄音,是否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這其實是 Garbarek 最瘋的團組之一,David Torn 當然是主角,雖然他千變萬化的扭曲抽象電吉他在此似乎並未能盡興發揮/揮發。兩人同樣徹底 manneristic 的微音運用及音色調制,可真是天生一對。

突出的有兩首,當然有第一首的慢步餘韻,那主旋律當時幾乎籠罩了整個八0年代 Garbarek 給人的印象。再聽標題曲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和弦一個個、一步步把你推向不明的前境……

David Torn 其實對 Garbarek 的音場有極大的拓寬作用,可惜這個組合僅此一碟錄音,而且因為是類比錄音類比黑膠壓片,成品長度限制在四十來分鐘。不過 Garbarek 與 Torn 的合作期其實並不短暫,曾見此團 1986 年現場。今天拿出 bootleg 磁帶來聽,仍然電擊迷幻!

何時 ECM 才能開放當年錄音室內及現場錄音檔案庫?或許比不斷出版當前的新錄音更有音樂意義。Dear Manfred, 難道要讓那些作品成為 posthumous 發行?



1986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 ECM 1324 ★★☆

沒人會說一首交響曲、一部小說、一首詩非得要好幾個人在一起共同創作。那為什麼爵士樂卻陷入共同創作的不冷靜模式裡老跳不出來?是器樂分部傳統的延續,還是只為了圖個人多熱鬧?音樂,像其他藝術一樣,本來就是一個人的事,本來就是最私密的事。很多創作現場,最多除了錄音師外,根本不該有別人。這是 Garbarek 第一次一個人作音樂,當然是因為有了採樣器,可以用之演奏吉他提琴打擊樂等音色。然而出人意料的,這張專輯結果相當靦腆。

採樣器是世上普及得最快也是衰老得最快的一種樂器。此時還是採樣器的發展初期。樂器的缺陷,演奏的缺陷都可原諒,但專輯的不完全成功除了作曲(特別是結構及收尾)的草率之外,可能也因為 Garbarek 不習慣自己一人獨處。記得他曾說過他從不聽自己的唱片,因為太自己了,不敢聽。若比起其他深沉樂人如 Stephan Micus, Terje Rypdal, Keith Jarrett, Anthony Braxton, Bill Connors, Ralph Towner,等等, Garbarek 如此之晚才作此嘗試,且特別不自在,實令人不解。而他稍能較自如地用多軌錄音及採樣器作音樂是在八八年為 Agnes Buen Garnas 作的 Rosensfole、九五年的 Visible World、及九八年的 Rites 幾張專輯裡。不論如何,這張作品呈現了一個很特別的難題。


1990 I TOOK UP THE RUNES - ECM 1419 ★★★★

可以說是他最後一張重要專輯。鼓手 Manu Katche 的加入很關鍵,注入了非爵士傳統的新力度,是之前害羞內向的 Jon Christensen 沒法提供的,也是後來孱弱不堪的 Marilyn Mazur 永遠無法替補的。然而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外加的民族音樂樂人及其他佐料,而獨獨是那真正從心底唱出來的真材實料 Molde canticle 組曲。



1995 VISIBLE WORLD- ECM 1585 ★★★★☆

不懂 Jan Garbarek 的人以為這是輕音樂,懂的人知道這裡頭藏有一級重音樂。

不同目的和場合的作品結集,自然有些雜亂。已聽噎了的矮人族金曲與俗硬的 Mari Boine 二曲皆添足之作。這麼吧,當它作單曲唱片聽,或自己轉燒成三吋小碟!光聽那第四首 the healing smoke 和第十二首 the quest,是他晚近最深沉、最有力、最能總括畢生追求的作品!全力既傾,更復何求?









推薦單:



1969 ELECTRONIC SONATA FOR SOULS LOVED BY NATURE (GEORGE RUSSELL) - Flying Dutchman/Soul Note ★★★★

1969 ESOTERIC CIRCLE - Flying Dutchman/Arista/Freedom FCD 41031 ★★★☆

1970 AFRIC PEPPERBIRD - ECM 1007 ★★★★ ㊣

1971 SART - ECM 1015 ★★★☆

1972 TRIPTYKON - ECM 1029 ★★★★

1973 RED LANTA (ART LANDE) - ECM 1038 ★★★★★ ㊣

1973 WITCHI-TAI-TO - ECM 1041 ★★★★★ ㊣

1974 BELONGING (KEITH JARRETT) - ECM 1050 ★★★★

1974 SOLSTICE (RALPH TOWNER) - ECM 1060 ★★★★★ ㊣

1975 DANSERE - ECM 1075 ★★★★★ ㊣

1976 DIS - ECM 1093 ★★★★★ ㊣

1977 MY SONG (KEITH JARRETT) - ECM 1115 ★★★★★ ㊣

1977 PLACES - ECM 1118 ★★★★★ ㊣

1978 PHOTO WITH... - ECM 1135 ★★★★

1979 NUDE ANTS (KEITH JARRETT) - ECM 1171/72 ★★★★★

1979 AFTENLAND - ECM 1169 ★★★★★ ㊣

1981 PATH, PRINTS - ECM 1223 ★★★★

1984 SONG FOR EVERYONE (L. SHANKAR) - ECM 1286 ★★★★

1984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 - ECM 1294 ★★★★

1986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 ECM 1324 ★★☆

1990 I TOOK UP THE RUNES - ECM 1419 ★★★★

1995 VISIBLE WORLD - ECM 1585 ★★★★☆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年11月19日11:23 E視網 編者按:如果你真的關心音樂,如果你真的關心中國音樂,請耐心讀完此文

為什麼我在一九八四年送一張《黃河鋼琴協奏曲》給精通西洋古典樂的美國漢學家,得到的只是一臉苦笑?為什麼給熱愛中國與搖滾的美國青年聽崔健,得來的卻是「跟 AC/DC 樂團差不多」?為什麼在二00一年給一流的國際音樂製作人聽「舌頭樂隊」,得回的只是句「是有點不同」的客套話?為什麼這些咱們看作是性命攸關的中國近現代音樂指針,在白人耳中往往只是套模翻版、荒腔走板?為什麼今天我與音樂圈內人士提及本文指定題目:中國新音樂在國際上的影響,表情響應皆一片空白:「有嗎?」

虎視?忽視?眈眈?淡淡?

要說對於中國的經濟和改革,全球目前的確是虎視眈眈。對於中國前衛藝術和中國電影,也絕對是;兩者除了已得到極高的地位,甚至對全球整體藝壇生態已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對於中國音樂,卻根本沒有國人所想像出的關注凝視。中國境內的近現代音樂固然是風風雨雨,而在國際語境中它卻是死寂無聲、一片空白。中國失聲,為何道理?中國新音樂未來在全球語境中又將是何等情境?

自殖主義

在文化互視時,由於錯誤詮釋與故意扭曲,雙方所見可能與事實不符,甚至相反。而中國音樂家及媒體長久以來對內只報捷的不實宣傳也造成了國人自我形象的諸多盲點。

一九九七年二月,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在美國紐約卡奈基音樂廳演出,之後被名滿全球的現代音樂權威保羅‧貴菲斯 (Paul Griffiths) 在紐約時報上的樂評裡罵得一文不值,就因為貴氏徹底否定中國傳統器樂那麼理所當然地借用西洋的交響樂團形式(見紐約時報1997 年三月十六日樂評)。文中評道:「中國中央民族樂團如此明顯猖狂地反諷西方交響樂團,既有點可悲,又有點可愛。演奏家們採納了西方交響樂團的一切規矩,只除了兩項:他們身著絲質長袍;還有,他們不調音,因為,很簡單,他們根本不打算音準和諧地合奏。」「再就是音樂本身。或許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友誼的唯一殘留痕跡就是這些中國『傳統’曲目的蘇聯味兒。它們似乎全是用林姆斯基高薩可夫會的全部技巧來配上和聲及色彩的中國民謠旋律,用格林卡和鮑羅定風格作成的風景明信片,以及圖畫性可媲美柴可夫斯基的交響音詩。然而那些俄羅斯作曲家是在寫異國情調,而這裡可是中國人用音樂將他們自己描繪成異國一般。怪哉。」

這篇評論當時令長期研究東西互視問題的我們憤怒與恥笑。「截長補短」的「現代民樂」在中港台早已根深蒂固,豈非少見多怪?其實這一類「土著藝術就該像土著藝術」的東方主義錯誤心態也早經周蕾等學者批判過了。然而跨越民族情緒想想,貴氏之說難道就完全沒有可供反省之處?或許咱們真已失去照鏡子的能力。

自清朝以來國人折服於西洋和聲學、對位法、配器法之船尖炮利,強烈民族自卑感及自大狂的複雜混體使得中國音樂家一直在琢磨如何駕馭西方管弦樂及鋼琴各種樂器,以之為中國音樂奮鬥之終極目標。此一方向進程百年來不僅沒有中斷,也根本無變化修正。

傳統國樂需要改革及現代化自是理所當然,然而革新本該有多種可能模式,其終極主導目標及路線為何,值得仔細推敲,多路研發。是否非得以狹窄的歐洲古典音樂的晚禮服?演奏廳?錯把匠術當藝術的捧角美學為唯一主導?這是否早已不只是「西體中用」?

一九七九年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史特恩應邀訪華。整個過程被記錄在《從毛到莫扎特:史特恩在中國》(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一片中。這可能是西方觀眾第一次在螢屏上見到文革後的中國。此片曾獲奧斯卡最佳記錄片獎,其盜版 DVD 影碟目前在中國街頭巷尾都可買到,因此在國內國外不可謂影響不大。而片中將中國音樂家一律描繪成僵硬、不會表達情感,但只要一經猶太上帝指點之後,就如醍醐灌頂,前途大好。片中並同時將一切的京劇、琵琶、民歌等中國音樂都等同於雜耍和體操:能巧,但不是藝術。

此片流露出的白人「東方主義」固然簡單易見而可怕,然而更可怕的卻是今天已經徹底無形隱形的、相反的中國人的「西方主義」!其先驗假設即為歐洲三百年的所謂古典音樂是普世的,人類最高並且唯一的,音樂美學價值基準。多少年來,中國音樂領域中的大問題是白人崇拜,自我殖民。

自東主義

一九九八、九九年美國名戲劇導演彼得‧謝勒斯 (Peter Sellars) 新編前衛劇《牡丹亭》在歐洲及美國加州上演。這部雷聲隆隆、耗資一百萬美元的大型製作在國外某小圈子內確實讓少數人們產生了一些期望。而人們親眼見到的結果卻是一個丟臉的低級大雜燴。據台上演出音樂家透露,這部原長四五小時的長劇經歷過在倫敦演出時「觀眾成群地往外衝」的教訓後刪剪為三個多小時,然而在美國的首演仍讓多人離席。場上自始至終安排一對亞裔青年男女在床上作出各種雙腿懸空交媾及性愛調情狀。譚盾自稱僅兩週時間趕寫出來的音樂的自我雜技化,是只為後現代而訂作的偽後現代。在美國首演後,連對新作品一向寬容的舊金山觀察家報樂評(1999 年三月八日)也痛斥該劇活像是美國馬戲團,認為譚盾「造作的東西融合」配樂已顯得「黔驢技窮」(譚盾作曲部份為完全新創,與崑曲無關)。一晚演出後有位中國國內知名文化評論家在門口說道:「我本來就討厭他,現在更討厭他。」即使是與導演及參與人都有私交的全美頂尖現代樂評人約翰洛克威爾 (John Rockwell) 對此劇音樂也不願多談。

在此「新牡丹亭」事件中,眾人所指責的對象自然是導演謝勒斯。我們發現謝勒斯儼然以一付東方文化救星的聖人姿態呈現自己;他在同時於加州大學舉行的三天研討會上不斷地明白暗示:落漠的中國崑曲前途要靠他的新牡丹亭舞劇來拯救。然而在此為人所忽視的是當代崑曲當家名旦華文漪女士在此創作中所佔的角色。謝勒斯在研討會上數度謙虛解釋自己不想獨攬功勞,受到海內外崑曲戲迷敬重愛戴的華女士也親口表示該劇中許多與昆劇精神徹底相違的大膽變動是出自她的堅持;她厭煩昆劇的含蓄而想以現代赤裸寫實來描寫牡丹亭中的性愛場面。

其實,藝術不怕前衛也不怕怪,就怕爛。新牡丹亭所暴露的是三位合夥創作人同樣的錯誤認知,即,將西洋人全都視為可以任意唬騙的、無知無品味的東方窺視狂。這可也是許多漢人過份自抬身價的幻想和迷思。

在新牡丹亭事件裡我們看到的是,受無數崑曲戲迷敬愛的當代崑曲第一傳人對自家優良文化的自我褻瀆;現代作曲者對傳統音樂精華崑曲之現代化的束手無策。它所引發的深思是:難道我們非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敕封為「世界口頭文化遺產」才知道自己傳統的價值?難道想白人看崑曲想瘋了而非得這麼脫?難道自我的存在只是為了凝視主體的白人他者???

受過「東方主義」論述洗禮?腦的東方人常以東方主義的受害者身份自居並且抗爭,將一切文化交流的不公輕鬆地?罪給西方人。這種陳腔爛調已經麻木了我們的思辨能力。其實,定義東方的不只是西方他者,絕大部份實際上是東方自己。漢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會自我介紹的民族。拿食藝為例,早期海外移民作的雜碎甜酸食品把洋人教育成完全扭曲中國食文化的白痴;而現在我們反過來取笑洋人不會吃中國菜。荒唐?

本來就不擅宣揚自我,加上過去幾十年在中國發生的自家文化嚴重斷層,因而造成新一代國民的自我異國情調,自我東方主義,這是最令人憂心的。

學院主義

二十世紀中國音樂不論西式中式的發展都有其特殊語境,在此我們不用落後一詞;不過,嚴重的時代落差這情況確實不容忽視。八十年代初,極少數國外觀察家對於中央音樂學院七八年那屆作曲班研究生的成績感到驚訝,然而這種訝異也不過是一種「中國大陸終於也有現代音樂啦」的感觸,並非稱讚其音樂本體上的突破。台灣的作曲家更早十年前(於七十年代)也已經作過大量水平極高的相同創作實驗。然而兩者終皆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讓很多人不解,其實是因音樂語言的錯誤死守堅持以及對國外最新持續發展的不顧,導致與世界嚴重脫軌,音樂語言終至僵死。

晚至一九九六年,在德國出版了一張竟然題為《九駿:來自中國的新音樂》的合輯唱片,由保守派現代音樂大廠 Wergo 發行。其中所收音樂為國內某知名教授及青年學生所作。若客觀地作蒙眼聆聽,聽不出是何朝何代作品,是哪個國家作品,甚至聽不出是不同人寫的不同作品。風格上語彙上皆停滯在、不超越三十年代的新維也納樂派和史特拉汶斯基等人;作曲功力及創意遠遠不及八十年代初的周龍或譚盾在中央音樂學院時期的作品。

而最諷刺的是此碟封面極其豔麗活潑京痞味十足的方力鈞油畫,與極度無味徹底缺乏個性、時代性、社會性的音樂內容形成最強烈的對比反差。這類作曲家的藝術創造力往往不如一個北京朋克樂手。

此類學院作品大多存在的普遍問題是,第一,形式上語言上及聲音本體上無創新;第二,內容上無深度,以傳統的風花雪月曆史典故等僵死的中國符號作為標題音樂,談不上最起碼的文化、藝術反思;第三,與社會人民時代無關;第四,與全世界現代藝術及音樂完全脫軌。總結這類自認創新的作品缺乏新音樂或前衛藝術的基本要件:對於過去傳統在理念上及形式語言本體上的反思、質疑、批判、顛覆,以及最大程度的創新。

近至二00一年底,北京電視台專訪譚盾時國內某指揮家竟在現場演出鬧劇。此「拂袖而去」事件再次反映出國內學院樂界對現代藝術的不知不解不通不睬;完全無法進入藝術內容層面討論,只停留在藝術形式、合法性等早已不成問題的業餘外行問題上。他們活在十九世紀古典音樂的世外桃源,擅自將至今從未間斷的歐美日現代音樂史切斷在七八十年前的新維也納樂派,不知有二戰、文革,遑論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當代正統新音樂之各個主流支流,如,學院派電子原音音樂,具象音樂,極限主義,反音樂,新新實驗電子,筆記本計算機即興,行動暴音,軟件程序作曲,學院派計算機音樂,數碼錯誤美學,聲音藝術,音頻視頻多媒體,另類控制器互動,田野錄音,聲音裝置藝術,等等等等。

不僅與聽者及社會脫節,與國內美術、文學、電影發展脫節(參照中央美術學院的前進觀),更與世界潮流完全脫節,不知全球現代音樂今夕是何年,此為國內音樂學院作曲界最大危機。若不立即更新教育方針,趕緊培育下一代,何以侈談在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更別談影響力了。

快餐主義

在此不能避免地得提到國人唯一熟悉的現代樂作曲家譚盾。一般國人其實並不了解他的音樂,但卻大量指責厭惡他的作品,這事實本身即說明了他個人操作的成與敗。其實譚盾是富有相當音樂才華且思維靈活過人的作曲家,這點從他早在中央音樂學院時期的作品即可看出。而赴美後立即抓準紐約藝術生態的運作遊戲規則,立即成名。

美國教授樂評人約翰‧柯貝 (John Corbett) 在其《實驗東方》論文中將譚盾的音樂歸為「新東方主義」,即一種亞洲人自己操玩的雙向東方主義。其實他過份深化了譚盾的音樂與動機。譚盾現象實際上是很簡單的市場經濟,供求關係;藝壇操作,作者/受眾權力關係;也是東方主義的願打願挨關係。他是成功的實業家,是樂壇的陳逸飛。

群眾對譚的批評是片面的。大膽的音樂創新是好事;譚作的不是過頭,而是不夠。譚不斷誇耀某作品是幾天幾週內不睡覺趕出來的;其實這隻暴露了他的草率、活兒多而非才華過人。譚的晚近作品多半像是為好大喜功的場面設計的一次性慶典樂,無法於夜深人靜時穿入人心。熬夜追求「後現代」而不解在文化研究及前衛美術中頗為重要的這個字眼在音樂中卻向來沒有意義也未成時尚。譚早期作品中的音樂深度純度和理想實驗主義今已不復得見;而老舊的中西交響與歌劇等形式也早已與全球新音樂史的發展遠遠脫節。在「新牡丹亭」中放棄對傳統崑曲改造調變的大好機會,完全沒碰崑曲素材。至於《臥虎藏龍》配樂所得的是一個通俗獎,在成就上完全無法與世界級電影配樂相比(可參考日本武滿徹六十年代的《砂之女》配樂)。

早期國人在批評譚盾時曾用了「以土唬洋,以洋唬土」這頂大帽子。雖然我不同意這說法,但它點出一個重要的模式,也就是在進行一切文化交流融合時必需作的「移位」。若運作得巧,新的文化意義與價值會經由「移位」而神奇產生。然而譚盾可能沒有想透的關鍵是,成功的移位與融合都必經深度內化的過程和努力。直把巴赫、琵琶與《小白菜》丟在一起(鬼戲,1994),或把巴洛克音樂、搖滾套鼓、勞動號子、男女高音性交動作拼在一塊(新牡丹亭),本身並不能造成多大驚嚇;若不能編織出它們之間的音樂關連,至少該編織出它們之間的理論藉口。只要多聽聽全球的新音樂作品就可發現很少作曲家像譚這樣去刻意造作「後現代」,原因就是任意拼貼在這「後採樣器」的計算機時代顯得太簡單太業餘,業餘到所有認真作曲家都會去刻意迴避的地步。成功的拼貼例子,如舞曲節奏加非洲矮人族 (Deep Forest),加台灣原住民 (Enigma) ,都是高段的、響遍全球的神奇音樂魔法。

總之,我們需要更多更多像譚盾這樣走創新求變方向(而非操作方向)的作曲家,如此才能談論質量和品味高下,歷史才能向前進。

音樂主義

直接地說,目前海內外最好最原創的中國新音樂作曲家是何訓田。何雖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及作曲系主任,但音樂觀念暢通,於流行、新世紀、實驗前衛民樂各形式間無所滯礙。

何訓田一九九五年在全球發行的《阿姐鼓》是歷史第一張在全球發行的中國唱片。雖然在歐美銷售量方面可能給國人造成過份樂觀的印象,雖然西藏的形象及素材取用在國外激起支持西藏人士的抗議,但《阿姐鼓》確實是第一張以純粹音樂,而不是以符號和媒體,打動世界人的唱片;不是風動、媒體動,而是心動。之後與朱哲琴的續集《央金瑪》和丟掉西藏卷標最新出版的《波羅密多》(台灣風潮發行)也同樣持續地證明何訓田音樂的真誠和深刻。

何訓田音樂所標示的是,向內深、向外廣的了悟豁達;在一方面是音樂的內化深化,性靈的修練,而同時在另一方面是無畏懼的向外擴張能力,對他者民族、他者傳統的掌控消化(而非裝飾性佔用);可說已達到玩音樂而非被音樂玩,更能玩人心的音樂最高境界。

若與譚盾的快餐主義相對照,我們聽到何訓田常說的是某張唱片用了兩年,下張唱片要花一年時間之類的話。在此我們根本無意於對個別樂人之褒貶,主要只想為下一代有心進軍世界的年輕作曲家提出一個市場經濟主義之外的音樂至上主義的另類學習榜樣。

全球主義

何訓田現象也引導我們談到中國音樂的輸出、再呈現、融合、混種的種種問題。與東方主義誤讀現象直直相關的是文化輸出。傳統音樂的輸出工作近年來由大量的移民音樂家在海外默默耕耘。不過,國際間對於各國傳統音樂的接受很大一部份是透過「融合音樂」這種古今東西交流的形式,然絕大部份中國傳統音樂菁英的致命傷即無法掌握即興演奏。在這方面,吳蠻與 Martin Simpson、閔小芬與 Derek Bailey、楊靜與 Pierre Favre,這三位琵琶家與國外名人的真槍實彈接觸,是中國新音樂史上勇敢且重要的起步。除此之外,我們有錯誤輸出(如華文漪的新牡丹亭);不具合法性的輸出(黃漢琪 Lucia Hwong,胡健良 Jon Jang);以及可能更糟糕的「不輸出」。比如華人唱片出版者多畫地自限於中港台,缺乏國際視野,無心於全球教育推廣,因而中國音樂在國際間發聲之主控權與責任(別提廣大市場)竟拱手讓給法國、日本、荷蘭及美國的民族音樂學者及唱片公司。

中國新音樂想走向全球有一大危機,即絕對音樂 (absolute music) 的傳統在中國不存在。中國音樂自古以來一直是「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要不就樂以載道,要不就寫景敘事,即使近代的黃河、梁祝、政治音樂、大部份學院作曲、現代民樂、搖滾樂,都是。絕對音樂性弱,普世性即低。但想要進入世界樂壇並非沒有門路。帶有民族風的各種音樂,包括民族流行 (world beat) ,民風電舞,強調民族色彩之新世紀音樂、前衛音樂、爵士融合,等等皆為走上國際舞台的方便法門。問題是,作音樂不是搞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它需要極紮實的音樂功底和長年的訓練,尤其創作與創作演奏(一般稱即興)兩者都是國人最弱的一環。

所以何訓田雖然音樂成功,但並未像其它國家的融合樂在全球造成影響,原因就在孤掌難鳴,沒有實力相當的同伴創作者,不能蔚然成風。國內小部份流行樂作曲家已具備向國際進軍的水平,現在急缺的就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製作人和經紀人。

搖滾主義

搖滾樂是中國二十年來最重要,最原創,也是最真實的音樂語言,是國人唯一認真投入思考、血淚,反映社會且具有時代性的音樂形式。整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中國音樂人物毫無疑問的是崔健。別的不談,崔健告訴了國人,中國音樂是可以深刻地訴說自家情事的,而且可以用好聽且刺激的聲音本體進行;中國音樂不一定非要「月兒高,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月兒像檸檬」。

然而不能不承認的是,崔健或其它樂團在國際樂壇上始終沒有任何知名度或地位。即使崔健到國外演出,最興奮的可能是台下一字不漏跟著高唱的千百中國留學生。這原因在表層可能是缺乏具有國際視野的經紀人的策劃及操作。然而更深一層原因則是:任何第二、第三世界國家的流行搖滾樂皆無可能在國際上成名。中國搖滾金屬朋克在國際樂壇的前途是國人不可寄予太多期望的。關於這點可以各樂種高度發達的日本及蘇聯為例。即使文化勢強且國家形象奇好如日本,其流行音樂一直在封閉的生態中運作(僅向其它亞洲文化附屬國單向輸出)。而蘇聯向來為音樂超級大國,其流行樂與搖滾樂水準今天已超過美國白人;八十年代西方爵士樂已經破產,而蘇聯前衛爵士仍生猛前衝。然而由英美獨霸的世界流行樂壇持續冷戰時代對蘇聯的封鎖,刻意將其音樂形象凍結在在柴可夫斯基、蕭士塔高維奇的上古時代,導致水準極高的蘇聯搖滾流行樂至今從未受到世人應有的注視。

當然此現象另一原因是大家明白的語言文字限制性。然而將此問題歸罪於全球流行樂的英語霸權是過份天真的。中國搖滾樂一向仰仗歌詞內容的煽動性而缺乏音樂上的新鮮刺激。音樂上缺乏原創及普世性,加上欠缺國際級器樂手,也是進一步限制中國搖滾的世界舞台之主因。再者,搖滾樂並非純音樂,它是生活的、社會的,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對英美青少年文化的崇拜。

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奇特社會文化現象是,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將搖滾樂或朋克(甚至電子銳舞)喚作「先鋒音樂」、「前衛音樂」的國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因為中國沒有前衛音樂實驗音樂的傳統,歌詞議題有時鋒利的搖滾樂才會取代其它國家社會中的先鋒音樂的地位,搖滾樂也變成中國另類反抗論述的唯一聲音實驗進行現場。這與行為藝術在中國一枝獨秀的特異現象實呈平行呼應關係:不需根基,立即速成。在特殊國情下,這本無可厚非,不過,社會結構的劇烈反轉和長久孤立的自體繁殖是否已讓搖滾變成它原本所對抗的主流?是否已化成少年時尚而失去它的思維尖銳性?而從音樂本體結構分析,由於「人聲吉他貝斯鼓」這形式本身極大的框限,搖滾樂想要在中國徹底全面並長期地取代實驗音樂或前衛音樂的角色是不可能的。再宏觀地從全球音樂史發展進程來看,要在搖滾樂中再擠出更多的先鋒實驗價值,是否也是高度理想化的時代錯亂?整體中國音樂現代化先鋒化的責任是否該由中國搖滾單獨扛起?原創音樂的批判顛覆話語權是否全數交給搖滾家朋克家?

鴕鳥主義

中國前衛藝術在幾位留法留美的學者策展人及國內鼓動者與企業界的共同推動之下,在國際上辦得有聲有色。而國內藝壇也已與世界接軌,比如目前在廣州就同時竟然有兩個三年展。這本極為自然的進步情況卻是讓音樂界朋友們張口羡慕的,因為中國新音樂前衛音樂仍處在一無所有狀態。這個落差也可在 TOM.COM 網站的藝術部份(美術同盟的前沿藝術討論)及音樂部份(少兒排行榜)點擊相較之下立即可見。

當前中國音樂的一大危機就是中國樂壇生態的兩極化:學院(西洋古典及其民樂鏡像)與流行(英美搖滾及其本土複製)。而這兩極化可絕非健康多元化的表徵,反而是中國古老的唯一正統意識形態和骨子裡的極端保守主義之另一面。很不幸的是,古典樂(包括學院作曲)與搖滾樂兩者都不是當下全球新音樂史向前發展所含蓋的方向。

最有趣而且令人費解的是,中國音樂界的鴕鳥主義在中國的美術、文學、電影、記錄片、平面設計、科學、計算機、哲學、文化研究、傳統學術、經濟、工業、時裝、體育等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找不到相等的對映。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音樂文化、音樂美學、音樂理論各方面在古代自先秦以來皆屬全球最先進的國家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中國的朱載?在明朝首先發明十二平均率理論,之後傳入歐洲,直接影響了從巴赫到今天的許鐸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 一脈相承的直線歷史發展,而朱載?的樂律在中國本土又產生過了什麼影響?

對於世貿組織,奧運會,打破頭也要擠進;對於最新版的盜版軟件,英美情歌,好萊塢影碟、最快的計算機芯片我們絕不落洋人後;我們整天高喊「與世界接軌」;但我們沒有一本現代音樂的專書中譯本,沒有現代音樂雜誌,我們電台抵制新音樂,學校不告訴我們國外音樂實情,我們禁止合法唱片進口,我們沒有現樂樂評人。對於全球音樂藝術的進程我們是抱著「裝看不見主義」,堅持「不參加主義」。因此,我們一輩子音樂文化赤字。

未來主義

凝視隱含權力結構。在音樂領域,中國甚至不是被西方凝視的對象。然而我們不能再將自我定位為渴望著被西方凝視的客體;我們必需跳出東方西方的思維方式陷阱。我們必需行動。

就在咱們還上演著「拂抽事件」,還在這篇文章裡關心自己是否被洋人注視的當兒,日本,這本該同是「東方」的成員國,已經從被西方凝視的客體一躍而成為凝視西方的主體。日本是當今全球新音樂的主要市場之一,日本最大化妝品公司「資生堂」竟然贊助德國最前衛電子音樂家卡斯登‧尼可萊 (Carston Nicolai) 在東京的展覽,全球知名的三位歐美先鋒作曲家目前竟需要在日本討生活……

未來的音樂圈終極必定是一個全球共同體,雖各國音樂各具地方特色,然而它必定是在同一個語境中同步前進。當前的重要關鍵是,我們必須加入這個共同體。我們不需要更多的後殖論述和反?全球化之類的空談話語,我們急迫需要的是文化擴張主義,行動主義!我們需要從官方、學院、企業、策劃人、創作者、直到樂迷的攜手合作。對於五光十色的世界音樂,我們需要全面開放,全面引進,全力創新,全力輸出。

隨著網絡帶來的信息接軌與個人計算機的自給自足,新一代中國音樂人五花八門的聲音已經呼之慾出,他們可能手無寸鐵,但他們有國際視野,有混身的創造力。整個下面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新音樂之多樣面貌,又豈是吾等舊世紀的舊耳朵所能夢見的?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4年08月30日15:18 南方都市報  年初美國某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約我談邀請中國藝術家訪美演出之事。我提出了好幾個可能方案,包括為了想看他反應而半開玩笑選的女子十二樂坊。他瞄了兩眼影碟內容後臉色不佳地說,「你覺得這東西在美國有聽眾?」之後他選了別人。

  這兩天樂坊登陸美國演出,《洛杉磯時報》的海克曼在樂評中這樣寫道:「這是個包裝精巧的商品,溫柔到能取悅新世紀音樂迷,視覺呈現也特殊到能在MTV主導下的西方音樂

媒體中多少有點看頭。而唯一沒有的,是特別動人的音樂。」

  我們常高估了洋人對自己的興趣,以為洋人對中國都有窺視狂。在音樂方面,恐怕要失望了。樂坊在華人聚集的城市演出固然能滿座,但美國人可不是有中國情結的日本人,樂坊想襲卷美國市場可能性不很大。

  回過頭來看看出現得有點時代錯誤的刀郎。眾人皆罵其製作低劣或行銷策略該讓音樂圈反思等等。刀郎現象被分析過頭了,女子十二樂坊也是。說穿了,不過也就是人們耳朵膩透了新流行老搖滾。

  宏觀地,這些音樂現象讓人慣性地想掏出一個名詞來。可以說這些都是局部的、東方內部的、自我東方主義。這就很接近中國美術及音樂界長久以來對西藏、新疆及西南少數民族題材幻想式的借用。然而東方主義論述思維泛濫會導致過於嚴苛的自我審查,以及過簡單化的單向文化檢視,也就是說,看不清自己。比方說,樂坊何嘗不是反映了更嚴重的「西方主義」?這一點,連海克曼的樂評都給了提示:「我們忍不住期望聽到更多的中國傳統元素,少一些反覆、預錄的嘻哈音軌。」樂坊的做法等於認為西方的鍵盤貝斯鼓所提供的和聲及節奏的底層支柱才能拯救中國傳統音樂,才能讓世人興奮。而回想胡琴、琵琶、揚琴又是哪兒來的?唐代音樂何嘗不是「西方主義」的結果?

  其實,藝術歷史機器像個巨型壓路機,會碾過每寸土地,所有的可能性都將被壓過,扁掉。這是近乎科學進化般無情的進程。我們可以自己作,要不,洋人遲早會替咱們作,不管是Gary Lucas的電吉他彈國語老歌,或是崔萍被作成舞曲黑膠,或是自封為崑曲救星的彼得.謝勒斯(Peter Sellars)之作賤崑曲。百代唱片公司的「百年百代」更進一步,請來了英國人以最拙劣的重混強暴了自己的老歌經典。

  世界音樂的融合一點都不新鮮,上世紀60年代起即大規模地進行。文化上的意義(與爽度)往往不正是源於「位移」嗎?而今天某些傳統文化的價值甚至生存可能也得要靠位移及「重新語境化」才得以延續。

  女子十二樂坊,不論如何,能讓洋人唸唸pipa,erhu,能分辨古箏揚琴的長相,就是文化交流學習的第一步。從藝術的巨視角度看,全球的創作進程,參加,就是好事。就是功德。

  (姚大鈞:聲音藝術家,製作人,樂評人,電台主持人。好愛推廣不一樣的音樂。曾主辦「北京聲納」及「台北聲納」大型前衛音樂節。製作「前衛音樂網」,並主持「前味音樂電台」。現負責Post-Concrete唱片品牌。)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