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逝的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拍立得攝影集當中,看來清冷的湖面上有一層輕柔的霧氣籠罩,男孩和體型碩大的狼犬相伴遊玩,還有鄰近莫斯科的鄉間景色蕭條。照片呈現的是秋冬時節的蕭瑟,卻仍能感受到拍攝者對影中人與物,有著濃烈到化不開的情感。
拍下這些照片的塔可夫斯基,素有「電影詩人」之稱,對後輩導演與藝術家的影響甚大。
俄已逝名導演 被稱電影詩人
塔可夫斯基平日就有以拍立得相機捕捉身邊人事物的習慣,就像用影像寫日記一般。在這本《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書中,就收錄了他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間在莫斯科住家附近,及之後旅居義大利所拍攝的六十餘幅人物與風景。這些照片配上從他日記中摘錄出的思鄉文章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看法。他在一九八一年決定留在義大利,被蘇聯放逐不得返鄉,他將妻兒留在俄國當人質,被迫各居一方的無奈際遇,與這本攝影圖文對照,更添惆悵。
國內電影迷對塔可夫斯基並不陌生,他在五十四年生命裡,只有七部長篇電影,但每部都堪稱是經典之作。他的第一部作品《伊凡的少年時代》一九六二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一九六六年完成的《安德烈.盧布烈夫》獲得一九六九年坎城影展的國際影評人獎。不過他為了這部片子和蘇聯當局的審查制度奮戰五年,不斷重新剪輯,才得以在自己的國家上映。另外,《飛向太空》獲得一九七二年的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鄉愁》獲得一九八三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遺作《犧牲》更是在坎城奪得五項大獎。
長鏡頭慢節奏 影片如詩如畫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沒有明確的故事情節和邏輯,但是童年生活經驗不時穿插在他的電影當中。他擅長以長鏡頭和極為緩慢的節奏,來表現時間的延續,並以此經營出畫面的氛圍,宛如一部「電影詩」。他尤其擅於利用大自然的山、水、煙、霧、雨等元素,去營造如詩如畫的畫面。
他電影中的人物多半是孤獨的狀態,人際關係疏離,也質疑科技和物質文明過度發展的結果,對人類社會造成的衝擊,也因而帶有宗教意味。台灣曾經出版的《雕刻時光》內容就是他個人對電影的思考與美學觀點的陳述。
用影像寫日記 攝影小品動人
除了塔可夫斯基,包括安東尼奧尼、溫德斯等國際電影大導,也都是拍立得的愛好者。繆思出版主編賴淑玲說,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攝影,和他的電影風格一致,「詩意、寓意、宗教性強,且相當重視構圖,有時看起來就像一幅畫。」
但她認為,塔可夫斯基的拍立得作品相較於電影更容易被讀者接受,「拍立得本身就不是高技術門檻的攝影工具,快速捕捉影像、快速成像,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但是台灣坊間好的拍立得攝影集相當缺乏,而塔可夫斯基的攝影小品相當細緻、動人,即使讀者不了解他的背景,還是能感受到他畫面裡的情緒。」
- Nov 14 Fri 2008 15:40
塔可夫斯基 用拍立得捕捉人生 吳垠慧/台北報導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