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馬璘遺址文物的愛蘭台地射箭場開挖區,經進一步考古挖掘,又發現13具石棺。
因籌建國家級射箭訓練中心整地開挖,發現大馬璘史前文物的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經縣府委託暨大團隊考古探勘,再出土13具石棺及陶罐、石刀、網墜等古文物,還發現源自東部的台灣玉飾、原料、半成品及石英磨刀等工具,首度證明埔里是台灣玉由東部行銷西部平原、再跨海貿易到東南亞的分銷中心。
昨天參加台灣研究中心研討會的全省地方文史工作者,在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解說導覽下,率先實地了解大馬璘遺址文物在愛蘭台地射箭場預定地的分布現況,與會的監委黃煌雄當場接受新故鄉基金會廖嘉展、埔里文史工作者簡史朗等人的陳情,希望推動愛蘭台地指定遺址現況保存這些文物。
黃煌雄說,大馬璘遺址文物的可貴性在於無法替代與移動,相較之下,射箭場確實比較有彈性可以移設他處,他會全力協助爭取。
劉益昌指出,只要政府兼顧開發射箭場與遺址保存,可以說是讓大馬璘史前遺址文物「活起來」,變成社區重要文化觀光資產的契機。
劉益昌說,由此可證明台灣玉在四千多年前外銷東南亞的路徑,是由東部花蓮翻越中央山脈,在埔里集散加工後,運往西部平原再隨黑潮季風海外貿易,絕對有畫定遺址、擴大考古挖掘調查研究,讓遺址文物變成在地文化觀光重要資產的價值。
【2009/03/09 聯合報】
- Mar 09 Mon 2009 10:54
大馬璘文物 再出土13具石棺【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埔里報導】
- Mar 08 Sun 2009 23:39
鼻行類動物
【鼻行類動物】
雖然動物界種類萬千,形態各異,堪稱無奇不有,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有一種用鼻子而不用腿行走的哺乳動物,恐怕你還是要為這大吃一驚。然而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一本著作裏,竟然詳細地記載了這類動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並以生動而逼真的畫筆,描繪了該類動物的外形。這將引起人們怎樣的驚奇和轟動呢?
鼻行類的一種,鼻部有關節,可跳躍前行,會飛。 這本名為《鼻行類》的書並不是神話或科幻小說,而是一本文筆嚴謹的動物學著作。它是瑞典動物學家哈拉特·什廷普的遺作,由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日高敏隆翻譯並出版。該書以翔實、豐富的文學資料和清晰精美的解剖圖、生態圖,第一次向世人介紹了鼻行類動物的生活。
據該書稱,鼻行類是哺乳動物中極為特殊的一目,共有14科189種,棲息在太平洋的希埃依群島。這類動物最突出的特徵是依靠鼻部行走,覓食,鼻部成為最主要的運行器官,並高度特化,生出「鼻足」之類衍生器官。
【鼻行動物五十年前被人類毀滅】
19世紀末,德國詩人克利斯蒂安•摩根茨坦在他的詩中寫到了一種“用鼻子走路的動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提到這種動物並啟用了“鼻行動物”這個名詞。不過,當時人們都以為這是詩人“詩興大發”後的“豐富想像”。直到1941年,瑞典人諭姆維斯特在南太平洋哈伊艾愛群島上真正發現了許多用鼻子走路的動物後,才引起大家的關注。
鼻行動物是胎生的哺乳動物,共有14科189種。鼻行動物的最大特徵是擁有結構與功能奇特的鼻子,鼻子數有一個到數個不等,鼻子的形態也千奇百怪,有的像柱子,有的像樹枝,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蝸牛。鼻子的功能已異化為主要用於移動和支持身體,包括爬行、跳躍和捕捉食物等,所以它的鼻子有“鼻性步行器官”之稱。鼻行動物的後肢幾乎退化得無影無蹤,前肢大多也明顯縮小,不再具有爬行功能。它們的體毛細而光亮,尾巴比較發達,有的尾巴能套取食物,有的尾巴生有毒鉤,是有效的禦敵武器。其中一種長有四個長鼻子的“四鼻類”大型鼻行動物,身高可達1.7米以上。
遺憾的是,鼻行動物還未及向大家展示,1957年美國的一次秘密核實驗,使哈伊艾愛群島整體沉沒,鼻行動物全部罹難。從發現到毀滅,鼻行動物只在人類的視野裏停留了短短16年。
《新民晚報》2004年10月8日
鼻行動物(原文snouters或Rhinogrades)是一個由虛擬人物——德國自然學家Harald Stümpke所描述的科幻哺乳目。本目的最大特徵是從其始祖特化而來的鼻子,擁有各式各樣可想像的演化發展。
本動物以及研究的科學家皆是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動物學教授Gerolf Steiner所創造。
- Mar 08 Sun 2009 10:34
袁瓊瓊、駱以軍、黃錦樹看小團圓
袁瓊瓊看小團圓》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聯合報╱袁瓊瓊(作家)】
2009.03.08 03:41 am
華文文壇影響力歷久不衰的「祖師奶奶」張愛玲1995年謝世後,遺著舊作陸續出書。原本張遺囑中交代「要銷毀」的長篇小說《小團圓》,日前終於問世。「回到小說本身」,這部充滿自傳色彩、張愛玲「最後、也最神祕的小說遺作」,放在當代文壇,究竟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讀書人》邀請袁瓊瓊、黃錦樹、駱以軍三位熟悉「張派」脈絡的作家、學者,自不同觀點解讀《小團圓》。(編者)
張愛玲。
(皇冠/提供)
《小團圓》
張愛玲著 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1992年三月,張愛玲寫信給好友宋淇,附上遺囑正本,寫明: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但1993年十月給《皇冠》編輯信中,卻又說:「《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張愛玲手跡,皇冠/提供)對於《小團圓》,可以做兩個評論,一是寫得極糟,另一是好看得驚人。
兩種看法源於兩種角度。若是放在張愛玲的文學地位來看,這本書實在不能替她加分。但是還原成她的「自傳」,則這本書坦率得嚇人。書裡呈現的張愛玲是所有文學史料或她自己的文本裡完全不曾披露過呈現過的。
《小團圓》曾經一改再改。目前面世這本,與張愛玲1975年寄宋淇的原稿,肯定有所不同。與宋淇通信裡所謂的「對胡蘭成的憎笑」,已經清淡許多,更多的是惘然和委屈。這可能與胡1981年去世有關。胡死之後,她必然做過增刪,目前文本,尤其是書末夢境,不能說張已經原諒了胡,但充滿了煙塵之情,其實便是惘然。
〈色,戒〉是曲筆寫胡蘭成。對胡倒真是憎笑和慘然。而《小團圓》一半在講胡蘭成,她修改了一輩子。張愛玲自言不願意讓胡「得意」,這「得意」二字宋淇誤解,不是指讓胡蘭成更出風頭,而只是不願讓胡知道他在自己心中的印記多深。相對《今生今世》裡胡的普世留情,張的深情成為對她自己的污辱。〈色,戒〉1978年發表,可以說是張對於兩人感情的一個定位。至少是一個希望胡蘭成明瞭的定位。而其實與張愛玲真正的內在情愫還是有多少距離的。
張愛玲,一般看法是,她的小說是從她自身環境背景所生長出的「虛構」。看了《小團圓》才知道,她寫的,絕大部分是事實。並且幾乎是未經編造的事實。這使得親戚們對她不滿。而二十出頭的張愛玲並不在乎,借用她自己的句子,她只是「夷然活下去」。
她在書寫時的殘酷,在《小團圓》裡,針對了她自己。
《小團圓》裡的張愛玲(九莉),非常多心多疑,任何事到她面前,她都像多稜鏡一般,有無數折射。在《小團圓》裡,姑姑與母親,甚至炎櫻(比比),都另有面貌,與她前期書寫裡的討喜迥然不同。晚年張愛玲,在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外回望她的親朋好友,竟是這樣無情的解讀。她幻想一堆。我其實頗懷疑她書裡對於胡蘭成與蘇青(文姬)的「苟且」,甚至姑姑(楚娣)和母親(蕊秋)的多段情史,猜想的成分居多,未必事實。
張說過這書「是個愛情故事」。然而書裡的愛很少,哪一種愛都很少,男女之愛、親情、友情,都不多。不過是充斥著厭煩、計較與漠然。全書看來,張的確是如李安所說「沒有愛的女人」。看完《小團圓》之後,感覺李安的《色,戒》驚人的準確。他竟把張的內在性意識也呈現了。
張愛玲喜好奇裝異服,有名言說:「時間即是金錢,所以女人多花時間在鏡子前面,就得多花錢在時裝店裡。」下照為張的遺物,張愛玲晚年選衣裝,仍是她一慣偏愛的「蔥綠配桃紅」,「一種參差的對照」。
(皇冠/提供)張對性是壓抑和明顯的無知。所謂的「大膽性描寫」,看上去純是「誌異」,有種自外於己身的天真。我不以為她是性潔癖,只是經歷太少,無知而已。書裡的母親「閱人多矣」,對於愛情的無情和多情,幾乎和胡蘭成如出一轍。她其實是在拿胡與母親對照。張或許明白,最適合胡的,大約就是她母親「這種」女人。然而張從小學到的是「走到母親的反面去」。母親正是張愛玲永遠不會成為的女人。
張愛玲最讓人痛惜的是她後半生沒有任何與現實相關的創作。其實她的後半生比前半生豐富;對於異文化,對於在美生活、婚姻,與及年歲漸長之後人生人性的領悟,如果她寫過什麼,真不知會是如何精彩。
胡蘭成辭世時,《小團圓》已擱置六年。這六年間,除了〈色,戒〉,張愛玲只寫了《紅樓夢魘》、〈談看書〉等讀書隨筆,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而〈色,戒〉寫的依舊是胡蘭成。就像是《小團圓》這本書「卡」住了她。提到了胡蘭成,她便停下來思索。她的人生停留在三十歲。那一年她自認「終於」擺脫了胡蘭成。而事實上,餘生裡,她一直在整理修改和解釋與胡的這一段。似乎不搞清楚她無法走下去。而這個無解的心緒便成為張愛玲人生的一個逗點,未完,思索到死,並且讓她永遠停頓了。
【2009/03/08 聯合報】
駱以軍看小團圓》脈脈搖曳的張愛玲時間
【聯合報╱駱以軍(作家)】
2009.03.08 03:41 am
「有些事是知道得太晚了,彷彿有關的人都已經死了。九莉竟一點也不覺得什麼──知道自己不對,但是事實是毫無感覺,就像簡直沒有分別。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
如同納博可夫《幽冥之火》,通篇譫妄幻語全在偽造繁殖對一首凝練、優美之詩的「真相翻轉」。《小團圓》其名即對一才子佳人小說三妻四妾、「大團圓」這個張愛玲底牌作為靜物鄉愁、金粉燦亮鴛蝶小說的畫片男女(她的詩)之感傷嘲誚,瑣碎降格的話語暴動。某部分言,這幾十年張迷們前仆後繼由那始終不出聲自顧老去的女作家,蛇蛻於不同切面不同人記憶破片,少得可憐的資料,像一艘炸毀於遙遠太空的漂浮零件,一次又一次組合著那個我們慢慢覺得熟悉的張愛玲。
突然之間,這本三十年前被宋淇「攔胡」的小說,像巨神在我們頭頂親手組架全景透視,塞爆了記憶說明書的張愛玲「事情應當是如何?」或是,之前總遺憾她二、三十歲那些作品,雖然發著天才光輝,卻突然在成熟期離場無有真正夠分量之長篇,「終於出現了」。
我讀此書,愈往後讀愈是痛苦。一個不熟悉的、奇異的脆弱或自虐的感傷的張愛玲(她的母親像一個偉大運動員的教練在反覆對她進行「無愛練習」)。像在交代什麼,人生的開始,便在一種永不可能「不像章回小說」的扮演之膩煩預知下,故佈疑陣精刮世故,終究還是灰灰扒扒地上當失手。
那整趟與整個畸形陰鬱的家族(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與那位「瘋人邏輯」天真爛漫的濫情男人,耗竭心力揣摩每一瞬心思城府之拿捏──微笑、笑著說、沉默,連戀人絮語當下之低頭害羞都想到章回小說之俗套、見招拆招──終於空轉成為「物自身」。
作為《紅樓夢魘》或譯注《海上花》那樣透徹此種托偽、虛寫、話中有話、無意間一語成讖(預知死亡紀事)、官商情場對話之迂迴層次的現代中文小說語言大師,熟諳那些索隱派偏執讀者(她自己就是一個)會怎樣進行閱讀,文本之斷缺、懸念與作者身世之謎的龐大傳奇工程,從「張愛玲小說」─「張胡戀祕辛」──《對照記》的家族時間軸所謂「第二次死去」之多重覆寫……每一個敘事句子必然如液態炸彈,語義洶湧、層層陰影下望,不斷轉頻換檔之延異引爆……
當我們為邵之雍的徵逐女色天花亂墜而替九莉不平時,請注意在那幅「仕女圖」中所有的男子:燕山、荀樺,上至父親、家族長輩、母親的男友們,無一不在名媛女伶有夫之婦間夢遊般無情與濫交。父不父母不母、搞三人行的姑嫂,一種不知怎麼給初剝光人皮、古老的情慾找到現代性衣裝或交歡禮儀的集體迷惘。熟諳性資本與「婚姻」這老舊關係之權力交涉的「白流蘇/曹七巧」們,便成了被萃蒸去精魂枯謝萎白的一片花屍。
我想奉勸張迷們不要過度入戲,如王禎和所說:「回到小說本身。」這是一本好小說,或這是張背了一生的斑斕織繡卻又朽壞扭曲的一架錦屏戲台,一種含情脈脈、搖曳晃顫的慢速「張愛玲時間」。僅止於此。
對一本好小說幾經波折沒燒掉拿到我們手中,做一個小讀者,我充滿感激。
【2009/03/08 聯合報】
黃錦樹看小團圓》家的崩解
【聯合報╱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2009.03.08 03:41 am
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之出版,是否又一樁「被背叛的遺囑」,勢必會引發贊成反對的長久爭議。即使在張愛玲生前,違反她的願重刊她不滿意的少作的事情,就一再的發生。在她成為文學史上的傳奇之後,這多少令她難堪。以她的盛名,「全集」的陰影必然會一直跟隨著,即使是肉身消亡很久以後。
《小團圓》前半本(一至三節)乍讀確實比較雜亂,太多的人物太多名字,泰半只有輪廓不及著色(香港的學校生活、家族關係),仔細看,即使換了名字還是張愛玲小說世界及她傳記裡的故人,那無比龐大的沒落貴族瓜蔓親(表大爺、〈小艾〉裡席五老爺)。相較之下,後半部單純、完整得多。但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後半部也無法水到渠成。在家族繁雜的社交架構下,九莉與邵之雍的戀情,反而像是插曲。這是部自我反思之作,即是自剖,也深刻的感省了家族關係對女主人公人格與行為的長期影響。
整部小說看下來,可以發現姑姑和母親佔的比重非常大,一開始就登場了。這裡頭的線索遠比《對照記》、〈私語〉等多得多,也關鍵得多。甚至可以說題目「小團圓」不僅指男主人公間的處境,更是指女主人公與母親、姑姑的關係──放浪周旋於外國情人間、自私的母親對女主人公造成的長期壓力(以她為負擔,因而有立誓還錢之舉);與之監護人般相依為命的姑姑的祕密戀情……。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係,常態性亂倫,其實都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相較之下,〈私語〉裡被放大的父女關係、與後母的嫌隙,(也許因為寫過了)都縮小得多。分崩離析的沒落貴族,常態亂倫,自私自利的糜爛苟活,「小團圓」豈不正是最好的反諷?嚴酷的人際關係,在至親之間,一定程度的決定了她的人格與行為方式。原該是大家閨秀的女主人公,個性顯得冷漠陰鬱。成年之後,把親屬關係切割得一乾二淨。母親臨終了企求見最後一面也不肯,因為賬已用金子結清。而小說一開始,就和金錢脫離不了干係(外籍老師贈的錢,給母親賭光了)。她一直被金錢逼得喘不過氣來。
處理那段情,以一種刻意貼近真實感受的寫法,還是相當動人的。時時可見與胡蘭成〈民國女子〉的對話,相較於後者的刻意把她刻畫成超世脫俗、人間煙火氣淡薄、敏悟的純精神存在般的真人(以對應敘事人的證道、超凡悟真),《小團圓》明顯是在去神祕化、去浪漫化,把兩造都還原成肉身存在的俗人。他們有金錢上的往來,男主人公挪用給她的那一大筆錢,倒像是向她母親贖身似的;因而〈民國女子〉中女主人公的絕別送錢,原來是還債。有真實的肉體關係,雖然似乎只是傷害而非歡愉。她對自己(尤其是長相)沒自信,涉世未深,對愛情不免有所憧憬。小說裡自辯:寫過那麼多愛情故事,沒真正經驗過似乎不好。這論證了何以不惜一切愛上顯然不該愛的人,以致一度聲名狼藉,彷彿負面認同了那不可思議的母親。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傷害,甚至性的蹂躪──子宮頸都給弄斷了──近乎不堪。張愛玲之前的文字似乎還不曾如此直白、具體的寫過性,對於《今生今世》的虛無縹緲,毋寧是一大嘲諷。它造成的,當然不止是「失落的一年」,幾乎失落了一切。只有母親給予的長期傷害差堪比擬。而這兩人都很會弄錢、使錢,「以人為資本」。
雖然拒絕了胡蘭成的神格化,但《小團圓》不是徹頭徹尾的怨毒之書。作者努力超越傳奇與傷害;而以文字重現愛還在的那過去的真實瞬間,時見暖意,有著少女的青澀。雖然那傷害已刻骨銘心,具體化為爾後在生命裡突襲的「痛苦之浴」,隱痛,而人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般單純。然而在小說最後一頁,還是呈現了一幅「只做了一次的夢」:與那人組織了個正常的家庭,生了幾個孩子,「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現世安穩」──平凡卑微而純真的夢想,愛的餘溫。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
【2009/03/08 聯合報】
- Mar 06 Fri 2009 13:04
與老友談到--麥可傑克森教主久違的露面 by 砂山
(關於演唱會)
砂:這樣說好像我們不關心他很久了
友:是的,一點都不關心
砂:CNN都在報了,我才驚覺他動了!!連我媽都先知道了...你說呢?
友:還好,就是造勢活動(茶
砂:太平靜了吧...老哥...
友:難得上新聞,又不是壞事
砂:也對,可喜可賀
友:我覺得要等真的有動我才會信他
砂:這...真是個心碎的歌迷,他不是出面說清楚了嗎?
友:思考之後,我還是會去搶票,如果一切可以順利進行的話...
砂:真是個傲嬌www,非常不確定啊,以我對他的認識
金主都出錢了,他不可能不去做,不然會被殺死
所以說這次可以期待了喔?確定教主真的會出現。
是啊,是可以放煙火慶祝了
放鞭炮吧
友:是啊,死在舞台上不錯啊!算是個「宏願」了。
砂:這...你在想什麼!!原來你的心如此的歹毒,比女人還要.....
友:已經說我由愛生恨了咩
砂:不可以太三八喔,教主他也沒惹你,你何必...
不行,這麼多年讓我實在太不爽了
怎麼?
沒事,要他再搞砸...哼哼...
所以我們等到有更多消息了之後,再來看看吧,別想太多...
是的,我這邊已經有人要糾團去看了,呵呵
真好命...
(關於新專輯)
友:欸,專輯啊(敲碗
砂:是啊,還不生出來
友:真討厭!氣死人
砂:果然....別生氣了,意料中事
也許他專輯發售的壓力太大了,不過他完全不提還是讓我想翻桌
隨便怎麼都好,都說會有專輯了(全然無根據
所以趕快死一死!!!這新聞聽了想吐血!!
這「死後才發片」的爆炸發言,覺得像是英小報....
肯定假的
假的(茶
這次演唱會的成績好,他就會發專輯了,專輯+演唱會的模式,持續進行...
這樣...不討厭,是啊。說到小報,還有MJ反控拍賣公司...
會私下和解吧,只是有小地方沒橋好...
(關於拍賣)
友:歐~賣尬~那拍賣!!多虧你說到了!!
砂:那個好像很好笑的拍賣,老哥覺得如何
友:垃圾拿去清一清倒不錯(笑
砂:呵呵,你沒有...沒有想要買嗎?
有同好入手目錄了,看過一整個頭痛
怎麼?聽說總價可達3百萬!
我是大人了,對於錢的運用,不想花在玩具上好嗎?
拍賣物真的那麼奇怪啊?
蠻莫名其妙的...應該要早點拿出來賣的,很不合邏輯...不過是事實。
是啊,20年前就該開始賣了(啥
不過有些東西,會有人想把他蒐集齊全的
啥?獎座之類的?怪天使雕像系列?
...鑲有萊茵石的手套?有點心動...
那要幹嗎?我一個外國人很難想像,買來是要放在我開的主題餐廳裏嗎?
跟你是外國人無關好嗎?
砂:老哥你比較有錢,你想要買啥?
友:話說手稿、音樂clip他都自己暗坎了(怒
砂:那還有更高的價值,不過不賣的情況下價值為0
友:說得也是,如果我以文獻紀錄者的角度,覺得日記、信件、創作手稿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你說的是...秘密文件?
不太可能...他死了我們才看的到
也對,正常
其實身外之物在死前清掉是不錯得...我也想這麼做...
你...算了吧,有回收,救地球
他這樣,能賣多少錢呢?
雖說你覺得無聊斃了,有粉絲買到了會很開心的!!
誰知道,看來蠻奇怪的惡趣味item,扔了不可惜啊
這就是清倉的目的咩(茶
拍賣目錄中的一部分(慎入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gallery/2009/feb/15/michael-jackson-auction?picture=343232869
題外話....砂山啊,我手邊有一些不錯得抽象畫喔,可以算你便宜一點...
得了吧!那你自己畫的吧!
欸...真的不錯,可以放在房間或客廳
算了我們還是祝福他可以順利復出吧
是啊。不然呢?祝福他!
嗯,祝福他...別死啊....
- Mar 06 Fri 2009 11:29
社論:用貧窮來抵抗 (立報)
隨著經濟危機的擴大,「貧窮」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我們這個社會究竟如何看待貧窮?不容諱言,太多人習慣將貧窮與污穢、羞愧、低賤、愚懦、墮落等形容詞連結,以至於貧窮代表一種卑下鄙陋的狀態,窮人等同於在社會底層蠕動掙扎的「低等人」。
將貧窮污名化是當代消費社會最頑強的意識形態,正是這樣的意識形態,將滿足物質慾望變成永無止盡的勞役。政府也將經濟增長奉為最高信仰,而刺激消費則是不二手段。消費券基本上就是這一信仰下的產物。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消費」成為國民義務,沒有能力或拒絕消費的人就變成異端,只能苟活於社會的邊緣。
其實,人類文明史上真有一些不甘屈服於消費社會商品拜物教的異端,他們自有一套革命性的生活哲學,自願處於「貧窮」的狀態,用「簡約」來換取個體生命更充分的綻放。他們認為人的生活,「是」什麼(to be)比「有」什麼(to have)更有價值。他們看到人類不斷膨脹的慾望製造了永遠感覺欠缺的痛苦,而在滿足欠缺的過程中,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珍貴的事物,譬如愛情、親情、友情、互助、團結、分享。在歐洲、加拿大、美國、澳洲、紐西蘭都不乏這樣選擇貧窮的個人或團體,用「放棄」作為抵抗的武器,背離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增長的信條,自認為是「自願簡約」的奉行者,或者乾脆自稱為「減速者」(downshifters)。
他們從日常生活當中一系列的「自主選擇」來實踐簡約的理想。譬如,只購買當季的在地蔬果、儘量騎乘腳踏車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避免使用非必要的電器、節約用水。他們儘量學會自製物品,樂於耕種田園,寧願用以物易物、回收、維修來代替購買。他們堅持一個簡單的信念: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這種自願簡約貧窮的運動,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遍佈五大洲的「第四世界互助組織」(ATD Quart Monde)。組織創建者雷津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倡議追隨者都應讓自己處於匱乏狀態,因為,自願貧窮會讓志工更接近想要幫助的貧困家庭,更容易讓他們接受並取得信任。這種自願選擇的貧窮可以讓窮人脫離卑賤自慚,不必在富人面前低聲下氣。而一旦窮人建立自信,可以自我肯定,就會挺身和周遭的世界接觸,勇於表達,敢於對抗。
在台灣,當貧窮的現象擴大,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面對貧窮的態度?是否可以接受貧窮做為自願的生活方式?不是歌頌貧窮,而至少是不再以貧窮為污名,允許有人選擇自處於匱乏的狀態,拒絕消費,拒絕經濟增長的迷思,允許人們更團結互助,消滅剝削和壓迫,充分發展個性,讓社會往自由人聯合體的方向邁進。
- Mar 05 Thu 2009 11:25
你常常對別人的人生有意見嗎? 彭蕙仙
你常常對別人的人生有意見嗎?
有個朋友是這樣的。
有時對他的好意不知如何是好。他會告訴你,你該這樣、那樣,「我已經幫你報名了。」或者丟一個網址給你:「就是上次我跟你說的那個。你自己去加入會員吧。」一段時間之後,他會追縱:「有沒有去報名?」跟他說真的不需要,他不相信:「怎麼可能?你就只是懶吧!」
還有個朋友會說你最近有沒有運動?答曰有點忙,朋友不悅了:你這樣不行啦,要死啦,都肥成這樣、身體又弱,還敢不動,「社會上就是有你們這種自甘墮落的人。」對啦,東亞病夫都是我造成的啦。
自從我讀博士班之後,最常聽到的問題是:「幾年可以拿到學位?」我覺得這種問題真的很煩,說少了是自欺欺人,說多了是自惹麻煩:「要那麼久哦,唉呀,那我看你算了啦,還有幾年好拖的啦!」
我看你算了啦!哇,這傢伙憑什麼介入我的人生,憑什麼認為我應該「算了啦」?就算我是本系有史以來最老的入學生,我也還沒有到行將就木的程度,好嗎!
或許我們對別人的生活充滿了想像力,也充滿了無能想像的困境,有想像力讓我們有一種不恰當的好奇,總想知道更多一點的細節,尤其是那些花花草草的事;沒有想像力讓我們對別人的生活有一種不恰當的否定的傾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也就是說,對方如果不是這樣、那樣生活的話,他一定活得很痛苦,不對,他應該根本就活不下去……諸如此類。
但是,有想像力跟沒有想像力,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說這三種朋友很重要。不過,人過中年之後,我想,大家還是放了彼此一馬吧,不要再對別人的人生有這麼多意見了。他可能邋遢,但也沒有對市容造成太大的傷害;他可能懶散,但也沒有叫你養他……就讓他照自己想過的方式去過吧。人生還能有幾個如此隨意的歲月?
砂:就是好為人師
友:你看我都沒有干涉你的生活吧
砂:大家只是樂友,連叫你聽某某專輯都要先三思
友:這...不需要啦
砂:因為人心各異,隔著肚皮,誰都不知道你的一句話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覺
友:說話的人若是不很高明,有時真不知如何接話
打一架來比誰比較好怎麼樣??
你說舌戰嗎?辯贏了又代表什麼?惹人討厭而已...
我是覺得在自己小王國當王就好了,別跑到別人地盤撒野
就是有人有虐待狂,愛找有被虐狂的來墊背www
真是莫名其妙的重荷,世界上的人這麼多,管不了這麼多啊
因為你討厭人,是有好多人好喜歡這種人際網絡
所以才會大家愛講八卦,像我家區長就說了一個...
她是怎樣www
區長他媽媽告訴他一個施恩反被咬的故事
有教育意義,好,人就是喜歡聽故事
我喜歡聽故事學道理,但是不喜歡直接的說教
嗯...
直接的說教是一種沒有想像力的行為
我到是覺得我們不是當事人,聽聽就好了...等一下,這樣表示大家還是愛聽八卦的嘛
愛聽,可是不會去講啊
也對,其實把你我丟到一個難關裏,也不一定會做的...怎麼說,很棒還是怎樣...完美嗎?
我做的不怎麼樣,不代表你可以來插手(像是我家的廚房
是的,就是這樣,不過你可別直接叫他們滾喔
....算了...
- Mar 05 Thu 2009 11:23
桃園機場大整頓 新主任、新牛肉麵【聯合報╱記者陳俍任、陳嘉寧/台北、桃園機場報導】
桃園機場大整頓!歷經牛肉麵等餐飲被指又貴又難吃風波後,交通部長毛治國親自拍板,各航站主任今起大風吹,桃園站主任李燦煌調民航人員訓練所主任,原職由松山站主任蕭登科接任,民航局主秘魏勝之則「重出江湖」坐鎮松山站。
桃園航站飲食因又貴又難吃,美食家韓良露日前在本報「名人堂」撰文批評、並經本報獨家追蹤報導後,民航局長李龍文除立即要求牛肉麵降價,承辦人近日也主動請調。
此外,一家機場餐廳與「台北國際牛肉麵節」網路票選第一名的紅牌牛肉麵店合作,昨天推出平價且高品質的牛肉麵,一碗一百五十元,大受歡迎。
桃園機場近年來「狀況頻頻」,去年整年貨運與客運量雙雙滑落,全球排名再往下掉外,機場雖然因為可無線上網,在國際服務評等上升,但餐飲、行李車都讓人搖頭,民航局官員直指機場管理「螺絲一直掉」。
韓良露在本報撰文批評桃園機場餐飲讓她很丟臉,一碗牛肉麵兩百五十元,又貴又難吃,民航局官員也承認是C咖餐A咖價;知名製作人王偉忠曾公開點名,指桃園航廈的行李車「嘰嘰叫」,總統馬英九聞訊親自關切。
推出紅牌牛肉麵的主廚陳義夫指出,紅牌牛肉麵的牛肉選本地牛腱肉滷製,湯頭使用牛腿肉熬數小時,麵條加雞蛋製作。這些食材每天在台北的中央廚房做好後,由專車送到機場。
旅客及機場工作人員昨天中午到這家餐廳嘗鮮,一位李姓顧客表示,牛肉麵湯頭鮮甜,麵條結合湯汁後,口感絕佳,牛肉塊軟硬適中。多位機場員工慶幸,以後可以吃到美食了。
業者指出,過去每天賣出廿多碗牛肉麵,昨天推出紅牌牛肉麵後,限量四十碗全部賣光。
- Mar 04 Wed 2009 22:10
PSK--時刻準備著:跑 江月明
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隨時為突然爆發戰爭或者自然災害做好“跑路”的準備,於是,他們的包包便具有了借鑒意義
很多美國人的生活在7年前的911事件發生之後徹底改變,一個現象就是誕生了一個新的生存狂分支叫做PSK( personalsurvivalkit)。從字面上解釋PSK是指一個藏有多種工具幫助逃生的小盒子,還有一個晉級版叫BOB(bug-outbag),這是指一個能夠至少支持三天逃命需要的背包。
PSK是標準的暴走青年,一見不對立刻腳底抹油,跑得比誰都快。大部分PSK運動的愛好者都是冷戰結束之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倒掉的雙子塔至今想起來仍然讓人心有餘悸。所以PSK們的一切準備都是為了應付某個時間突然發生的恐怖襲擊或者自然災害。
繩索、照明燈、救命的匣子
PSK的裝備主要是為了讓自己逃跑到相對安全的區域。他們的所有裝備必須是輕便的、可靠的並且能夠滿足跑路途中生活需要的。PSK的愛好者也有EDC(everydaycarry,每日攜帶裝備)的概念,但是它們的EDC需要滿足至少三天的逃跑需要,要能夠應付野外生存、城市生存以及一些人身安全侵害,所以更全面更有針對性。
PSK往往根據威脅級別去隨身攜帶不同種類的東西。最基本的就是一個盒子,這個盒子可以很小,比如一個漁夫之寶薄荷糖金屬盒那麼大。但是至少要包含急救創可貼、小型手術刀片、小型照明燈、醫用膠管、漁絲魚鉤、鋼絲、火柴等裝備。很多PSK喜歡把一個裝有上述裝備的漁夫之寶盒子當作最基本生存單元,即便是上街打醬油也要隨身攜帶。
一般來說,PSK會在普通威脅情況下至少攜帶一個腰包大小的裝備,裡邊會包括刀具、小型手電、收音機、急救包、水袋等等。PSK們更為重視繩索的使用,往往在生活中會攜帶多種不同的繩索。小到手術用的羊腸線或者釣魚用的魚絲,大到專用的爬山繩都是必不可少的。繩索是攀越障礙必須的工具,在野外也可以用來製造陷阱抓捕動物、釣魚,還能捆綁東西。必要的時候羊腸線或者牙線還能用來縫合傷口。所以有經驗的PSK們會想盡辦法攜帶更多的繩索,比如在刀柄和刀鞘上纏上傘繩,這樣既可以防滑,需要的時候又可以解開使用。
PSK的著裝風格跟普通的戶外愛好者區別比較大。戶外運動的服裝顏色大多數過於鮮艷,為的是一旦發生危險能夠更容易被搜救人員發現。可PSK設想中的危機是包括戰爭爆發在內的,所以他們並不希望很容易就被人發現。他們很少選擇戶外用品店賣的顏色鮮艷的衝鋒衣,也很少選擇軍隊的迷彩制服。最適合PSK的著裝是淨綠色、黑色或者灰色的獵服或者釣魚服。此類服裝質地接近於衝鋒衣,而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效果。
PSK喜歡穿戶外的快乾透氣褲子,這種褲子很適合徒步行進並且非常結實。對於鞋的選擇,PSK們往往喜歡專業的徒步戶外鞋,如果需要還會再帶一雙帆布鞋或者沙灘鞋這樣的輕便鞋,方便涉水的時候換穿。在戶外即便是最好的防水登山鞋在穿越溪流的時候也不可能不進水。很少有人會赤腳穿越溪流,因為易導致足底受傷,並且不利於抓緊水底的礁石。
逃命的關鍵三天
PSK的最高威脅版本就是BOB。對於PSK愛好者而言,到了BOB狀態就等於要離家出走了,所以他們是要精心準備的。PSK們在家會收藏一個裝好所有跑路裝備的背包,這個背包一般大約30公升的容積。近年來有一種被美軍特種部隊採用,名為3D攻擊包的背包是最符合PSK理念的背包,所謂3D就是3DAYS(3天)的意思,這種背包的設計理念就是背負滿足突擊隊三天的作戰需要物品的背包,對於PSK而言這種背包的大小和內部隔層都是非常合適的。在背包中除了刀具和急救包之外,往往還會有幾件換洗的衣服,簡單的野外煮食用具和單人帳篷睡袋等等。當然食物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跟一般戶外用背包不同的是,PSK還會在背包中藏一些現金或者金幣一類的硬通貨,方便沿途購買食物或者賄賂把守關卡的軍警。雖然美元一路貶值,但是戰爭中美元也許是最好用的貨幣。黃金當然也是有必要的。不過,PSK絕對不會帶很多現金或者黃金,以免惹來殺身之禍。
PSK選擇逃跑車輛也有原則。首先在民間保有量要比較大,這樣零備件更換更容易;其次要比較低調並且不是很昂貴的車輛,免得在逃跑途中引起劫匪注意。還有比較好的道路通過性能,所以一般PSK會開越野車或者皮卡一類底盤比較高的四驅車輛。PSK往往喜歡日本豐田的輕型越野車、或者美國本土的輕型越野車,奔馳寶馬或者保時捷一類的豪華品牌是絕對不會選擇的,而且PSK往往拒絕電子設備過多的新車型。
PSK必須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就是對地圖的判斷,一個合格的PSK愛好者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對自己所居住城市的主要道路和對外交通路線熟悉,一旦發生天災或戰爭向哪個方向逃跑有一個基本的概念。他們有一份自己的地圖冊,在上面標注好逃跑的路線和途中可能遇到的地方。如果不能乘車則還要有比較詳細的野外地圖,方便徒步跑路的時候使用。每年最少要親自走一遍自己的逃跑路線,這樣沿途有什麼新的情況也可以及時更新。比如哪裡有水源,哪裡有加油站,這對跑路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PSK們也會攜帶一些武器,除了刀之外,槍也是很有必要的。PSK所攜帶的槍械主要是為了應付途中可能出現的暴徒侵害,或者用於狩獵使用。所以一把可靠的轉輪手槍是PSK的最愛,在電影《世界之戰》中湯姆·克魯斯就是用左輪手槍作為跑路途中的防身工具,這個細節拍得相當地道。當然GLOCK或者SIG的自動手槍在PSK圈中也很受追捧。如果開車的話也許還會帶上一支霰彈槍作為狩獵和防身之用,總之對於PSK來說,輕便、可靠的武器是首選。
中國此次地震中的都江堰地區虹口鄉,由於交通和通信中斷,鄉政府派出四個人用刀成功開路,帶領救護人員解救了被困的鄉民和遊客,這是一個不太典型的PSK案例。對於PSK而言,靠著裝備解救自己和他人是最理想的狀態。此次,國內為數不多的PSK運動愛好者也有不少人攜帶自己的裝備加入了這次救災中,並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發生災難或者戰亂後,搜救人員或者軍隊很難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解救,具備一定的自救能力可以增加生還的概率。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掌握自救和救人的知識和手段,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就能夠幫助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 Mar 04 Wed 2009 20:59
一次十分有趣的低調奢華晚餐 by 砂山
好的,想像一下,是難得的聚會,主辦人提議了一家號稱原味取勝,低調奢華的新開餐廳...
結果...事實永遠比想像有趣得多...
沙拉:蔬菜小黃瓜蠻平凡的,剛夾了一盤,就聽見老闆娘說:「不要吃太多喔!不然待會兒主菜會吃不下喔!」呵呵,沒有這回事,我很餓了,你難道怕我吃垮你家沙拉吧嗎?不過醬汁還不錯。
奶油餐包:很普通的奶油餐包,因為聽了老闆娘的說法,怕吃不下就推給隔壁的老爸吃。(我錯了....
小菜一:喔,花生米...不脆。不脆的花生米有可能有兩種情況,1.放太久2.不會炒,小菜是很重要的,殺必死要有誠意,像彭家園的花生跟泡菜,就令人回味無窮,只有一小咪花生...這種別無選擇,我只好選擇不吃,推給前面的阿桑,嗯她大概很餓了,吃光光。
湯:然後是蘑菇濃湯,調味不怎麼樣就罷了,(可能不是用高湯調的),或是濃湯醬底的奶油放太少,沒啥調味的蘑菇放這麼多幹麼!!
醬料:是統一的萬能醬料,一定很好奇是什麼吧:蒜頭醬油跟蜂蜜芥末,蛤?所以東西都是這樣呼嚨過去,不可以不可以,還有玫瑰鹽,不是因為我們嫌它龐然的研磨器太難用了,而是老闆娘又親切地叮嚀:「不要沾醬喔,記得吃原味。」說那麼多次...有種洗腦的感覺。乾脆撤掉好不好,不然您一直說不停多累啊。
主菜一:一上來是羊排,兩塊帶骨羊排,微焦香酥,放在白色盤子上...嗯?沒了,沒有排盤,沒有醬汁(薄荷奶油呢?),沒有任何配菜,孤拎拎的躺在白盤子上,這是什麼樣的美學?還不錯吃就是了。
主菜二:牛肉...片,它的前身「可能」是肋眼牛排,3oz吧(餓到眼花),數了數有七片,一樣是直接在白盤子上端出,沒有醬汁、沒有配菜...明明網路上看到是骰子牛排,怎麼看到隔壁的阿姨吃了一片,之後它還有剩七片...我怎麼少一片,不,我怎麼飢餓地去數其他人的盤中食物呢?肉質很好,不過,一下就沒了吔!!
主菜三:煎的圓鱈...是三角形的,所以是修剪過的囉,比跟著上來的檸檬還要大一點啦...(對,就是白盤子上一塊魚肉,沒了。)有點厚度,肉質也蠻好,心中已經知道這裡的東西是不會讓你吃飽的,懷著感恩的心情,用心咀嚼每一口...所以...更餓了!!又去夾了一盤生菜,同桌人陸陸續續跟進。
主菜四:半隻烤明蝦,半隻而已,而且不好吃,蝦肉不夠結實,蝦頭...不會想去吃他有一股味道,斜對面一位澎湖來的阿伯,小聲地說:「欸,這蝦子好難吃。」呵呵...我也這麼覺得。「喔,小聲一點,不要被主辦人聽見了!!」
主辦人的說法:「我跟我老公,有時候晚上不想煮,就來這裡吃喔...」之後就是盛讚這裡的菜--原汁原味、清淡養生、沒有負擔--「這個xx好好吃喔!!」一客一千多的套餐,您常吃...我倒是為您的荷包來哀泣了。不過,由於養生的理由,把松阪豬跟豬腳換掉實在讓我的心,再一次地痛了起來...
小菜二:燙高麗菜+胡蘿蔔絲,「好好吃喔,這有加什麼?」「一點點鹽...」,主辦人你抬轎抬得太明顯...
主菜五:軟絲,烤好,切好,一條條放在盤上,是十分的可口...沒了?
甜點:不是很甜的紅豆湯,上面抹茶冰淇淋,好吃就要吃完...邊吃邊想...沒了!!!這算什麼!!
這啥鬼(掀桌),這要一千多塊!!老闆娘席間還說「那個誰誰誰也有來我們店喔!」(郝柏村、張瓊姿...),所以說,咳,開一家餐館,軟實力也是很重要的,這位,有相當多的人脈啊!(告訴我這麼多幹麼,讓我吃飽!!!)
沒排盤(夠了!!)我去吃巴西窯烤他現烤還桌邊切呢,雖然一樣亂,掉下來的肉至少還比較多
1.破爛當格調(說自己裝潢...低調奢華!!),
2.小氣當賣點(叫人不要吃不要沾...)
3.原味不是隨便
4.量少不叫養生
呵呵,如果有人要再請我去吃(雖說不太可能),就全部換成美味羊排好了拜託你謝謝你。重點:1400打折下來變1000
ps嗯,居然還有卡啦ok,不過沒人唱,太可惜了...(090302)
- Mar 04 Wed 2009 14:54
女性先鋒》蘇珊‧桑塔格--忠於自我的自由最珍貴【聯合報╱李維國/報導】
「美國良心」桑塔格早年日記揭祕
以博學敢言贏得「美國良心」稱譽的學者作家蘇珊‧桑塔格儘管2004年底辭世,她的影響力仍持續發酵。桑塔格向來悍拒外界探問私隱,不料兒子大衛‧瑞夫(David Rieff)編輯母親1947至1963年的日記與筆記出版《重生》(Reborn)一書,將她最私密的文字大公開。那段時間是她高中畢業當天到成名作〈Camp札記〉問世前一年,一個知識分子的心智養成實錄;字裡行間是桑塔格尋找自我的真誠感受,讓人窺見她夢想與掙扎交纏的內心世界。
「母親如果在世,恐怕不想見到日記出版,她甚至會一把火燒了。」瑞夫編《重生》前猶豫再三,因為書中「許多事我寧願不知道也不要別人知道」。但桑塔格生前將所有手稿文件捐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若不出書,別人也打主意,他寧願自己動手取回主控權。
桑塔格十二歲開始寫日記,第一篇寫狗的腐屍,十六歲就有「我想活在智識的氛圍中」感觸。日記之外,她死後留下近百冊筆記,整齊收在櫃子裡。對桑塔格,書寫就像呼吸,但她寫文章謹慎,熱狂的識見經過修飾才釋出。日記、筆記相形顯得雜亂,少見她書中的字斟句酌,但仍機鋒處處:我相信沒有實體化的神或來生;世上最珍貴的是忠於自我的自由,也就是誠實;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智識。
「和他人在一起,我不是我自己。但獨處時我就是了嗎?」桑塔格憎厭獨處,「因為獨處時我感覺老了十歲。和他人共處,我由他/她身上借來成人的地位與自信。」桑塔格自認寫日記更公開地表達自我,甚至「創造了自我」。
新書中最引發關注的是:桑塔格早年就發覺自己的同性戀性向,寫到與「H」的情感糾葛。1949年進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桑塔格和女性友人Harriet Sohmers發生美妙的性經驗,讓她想放棄未來的學術生涯,擁抱真正的性與知識的自由:「每件事我都想做,任何地方我都能發現樂趣,並且到手。我重生了。」
桑塔格在舊金山擁抱同性戀次文化,日記除記載想買的書和愛聽的古典音樂,還搜羅同性戀酒吧店名和同志俚語辭彙。後來她轉到芝加哥大學就讀,有男性友人要她提防沉溺同性戀生活,「你想變正常,唯一的辦法是立刻打住」。
或許受此影響,1949年十一月她擔任教授菲利浦‧瑞夫(Philip Rieff)研究助理,認識不到兩星期,十二月二日她短短記下:「我和菲利浦‧瑞夫訂婚了。」兩人隔年一月閃電結婚。不到一年,不滿十八歲的桑塔格寫下:「我嫁給菲利浦,是由於徹底的自覺加上對走向自我毀滅想法的恐懼。」
婚後桑塔格搬家、生子,1951及1952年日記缺失不見,她似乎有憂鬱症,常常偏頭痛,對未來絕望,「發明婚姻的人是折磨人的天才」。她在日記裡給自己下命令:不談八卦、不要自我吹噓、別抱怨、常洗澡、多寫、少吃,「在婚姻中,我飽受失去自我的痛苦」。她和丈夫經常爭吵,「婚姻是銼鈍感覺的機制,只是重複又重複。爭吵變得毫無意義,沉默取代無言的憤怒後,又從頭來一遍。」
1957年桑塔格到英國牛津大學圓哲學大夢,動身前她寫下:「我的愛兒,原諒我。」她赴法國度假決定留在巴黎,又和柏克萊認識的「H」重逢,但戀情逐漸變調,桑塔格再度「重生」:「軟弱會傳染,強者該遠離弱者。」之後桑塔格和女性劇作家Maria Irene Fornes又發生新戀情,最終她徹底了悟:沒有愛的性一文不值。
1959年,桑塔格回美國定居曼哈頓,辦妥離婚獨力扶養幼子,日記滿是家事,「我到了另一邊,回不了頭了。」她雖然執教鞭當人師,最想做的還是作家:「寫作太美好,它製造出日後帶給他人樂趣的東西。」
【2009/03/04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