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購物頻道賣得搶搶滾,消費者滿意度如何?消基會網路調查,有七成六民眾對品質沒信心不買;買過者滿意度也不高,近六成曾發生不愉快經驗。
消基會於6月29至7月7日間以該會網站問卷投票系統調查電視購物頻道滿意度,回收的問卷中,有109人未在電視購物頻道消費,七成六是因為「對品質沒信心」、五成九「擔心退貨麻煩」、五成六則是擔心個人資料外洩(本題複選)。
本次調查有132人曾買過電視購物商品,詢問購買理由,六成八回答「剛好看到、符合需要」,此外方便、可分期付款、享鑑賞期也是消費原因,認為「品質好」的只有百分之三。
調查發現,有一成一受訪消費者每年在電視購物頻道消費超過1.5萬元。最常購買的商品為服裝、配件,其次為影音商品及旅遊套裝行程,消基會認為,應與主力消費群為女性,且高單價商品可分期付款有關。
但調查發現,高達五成九消費者購物後有不愉快經驗,最常見為「商品與廣告不符」占三成八,此外還有兩成「買到瑕疵品」,一成四消費者收到產品有問題,「想問卻發現電視業者與廠商互相推諉」。
消基會指出,電視購物屬於特種買賣,有7天鑑賞期,但有不少消費者想退貨的時候,卻遭業者以產品開封、單據不全等理由刁難,或遇拖延戰術超過猶豫期,甚至要求自付運費等,都違反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應該據理力爭。
消基會舉例,有消費者向購物頻道購買的液晶顯示器有問題,等了四個月才換到新貨不說,安裝後一小時又故障;有人買了一台「淋巴代謝循環機」,事後才發現只是按摩器,不具療效,要退貨卻遭業者以「超過猶豫期」拒絕;還有人買美背商品,七天內退貨卻被要求「支付500元折損費」,都在消費者力爭、消基會介入下,讓業者全額退費。
此外,有9%的人曾經在電視購物頻道買「塑身、減重食品」,消基會指出,不只使用「減肥」、「塑身」字眼才算違規,只要有增加脂肪代謝、排除宿便、輕體、阻油、輕盈、體重管理、抑制食慾、纖細等詞句,均涉及誇大,若稱「改善便秘」,更涉及醫療效能。
【2006/08/10 聯合報】
- Aug 10 Thu 2006 06:41
電視購物經驗 六成…不太好 記者張幼芳/台北報導
- Aug 10 Thu 2006 06:39
上網競標美國登陸艇、導彈雷達…等二手軍備‧聯合新聞網 2006/08/09
美國國防部最近上網拍賣來自伊拉克與阿富汗的美軍剩餘裝備,其中包括火箭發射器與導彈雷達,如果落入犯罪或恐怖集團手中,後果堪虞。官員說,這有如為凱達首腦賓拉丹舉辦的「跳樓大拍賣」。
這批軍品是五角大廈所屬國防後勤署委託「清算服務公司」拍賣。倫敦星期郵報報導,五角大廈辯稱,上網競標者均經過嚴格過濾,然而該報以虛設行號在五角大廈網站登錄,幾分鐘後即接獲大批軍備的拍賣清單,其中包括肩射反戰車飛彈發射器托架、高科技防彈衣、導彈系統雷達裝置、可追蹤敵機的全頻天線、小型登陸艇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競標手續非常簡便。一名軍方人士指出:「拍賣物品絕非野戰夾克、睡袋之類可在軍中店鋪買到的東西。拍賣的刺刀可能曾經在戰場上取人性命。它們不是玩具或儀式配件。網拍的軍品可以組成一支小型部隊。」
先進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可在全球各地掌握友軍與敵軍的行蹤,原價將近台幣一千四百萬,拍賣起價約僅台幣三千元。黑幫分子最愛的防彈衣原價約台幣五萬六千元,網拍只要台幣四千七百元即可購得。
這批原應銷毀的軍事裝備多達數千件。美國國會議員已經展開調查,了解美國陸軍公開拍賣二手軍事裝備的原因。
共和黨籍眾議員謝斯表示:「國防後勤署的職責是,為我們的官兵供應對付敵人所需的一切武器裝備。遺憾的是,該署可能也同時為恐怖分子提供對抗我們所需的武器裝備。調查結果證實,部分敏感的軍事裝備已經公開拍賣,無形中產生嚴重的國家安全威脅。」美國國會所屬政府審計處表示,許多網拍的裝備可能對恐怖分子有用,不應拍賣,必須銷毀。
「清算服務公司」表示,受託拍賣並未違法。該公司的一名發言人表示:「這批軍品均經過政府審查,確認適合大眾擁有。」五角大廈的一名發言人表示:「我們正審慎評估消除錯誤的有效之策,並已採取必要的防堵措施。」
【編譯陳世欽/報導】
- Aug 10 Thu 2006 06:37
紅樓夢 應列為第十四經 【◎張作錦/文】
2005年到今天,《紅樓夢》忽然在大陸「火紅」起來。有關《紅樓夢》的圖書,出版了近百種,遍及大江南北,且多暢銷。解讀《紅樓夢》成為電視台熱門節目,使廣告客戶喜出望外。也因為電視的強力傳播,紅學「學院派」和「票友派」見解不同,導致激烈論爭。學者專家和普羅大眾一起「拔筆從戎」,一時間形成「紅學走向群眾」的意外收穫。三百多歲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紅」顏未老,風姿依舊迷人。
儘管外面沸沸揚揚,但高齡九十八歲的「紅學家」周汝昌,仍躲在他北京朝陽區住宅的書房裡,繼續研究《紅樓夢》,寫有關《紅樓夢》的書,正心誠意,不苟不且。他也一貫肯定《紅樓夢》在中華文化中的價值,堅認應上升排名在十三經之後的第十四經。
周汝昌不願人家稱他為「紅學家」,他沒說明原因,想來那樣未免窄化了他。事實上,周汝昌也是一位古典文學研究家、書法家和詩人,平生精力傾注於中華文化精神與詩文書畫理論之探討,研究深廣,著述宏豐,實難把他塞在某一「家」的框框裡。但是自俞平伯辭世,老一輩研究紅學的人,周汝昌怕是碩果僅存的一位,大家稱他「紅學家」,他大概也只能當仁不讓了吧!
行將慶祝百歲華誕,周汝昌眼睛幾已完全失明,兩耳失聰,要靠近他耳邊大聲說話才聽得到。但談起往事,他聲音洪亮,記憶清晰。他說,對於紅學,他本來無此志向,只是因為偶然的機遇,受到胡適的鼓勵與引導,才一頭栽進紅學裡來。
胡適稱讚周汝昌尋到
《懋齋詩鈔》是「大貢獻」
1918年出生的周汝昌,家住天津鄉下,1940年入燕京大學西語系。一天,他四哥祐昌寫信給他說:近讀新版《紅樓夢》,卷首有胡適的考證文章,由於胡先生得到敦誠的《四松堂集》,世人由此方知曹雪芹其人其事,而敦敏的《懋齋詩鈔》卻遍求未得。你在燕京,實可一查,未必全無希望。
敦誠和敦敏兄弟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誠號松堂,敦敏號懋齋,《四松堂集》和《懋齋詩鈔》,都是研究曹雪芹生平的重要資料。胡適先後得到《四松堂集》和第一本古鈔本《石頭記》,也就是世人羨稱的《甲戌本脂胭齋重評石頭記》。由這兩本書所發現的材料,把紅學推進一個新境界。
周汝昌到學校圖書館,一查目錄卡片,竟很快找到《懋齋詩鈔》,而且從來沒人借閱過。周汝昌根據此書提供的線索,寫了〈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齋詩鈔〉中之曹雪芹〉這篇文章,刊於民國36年12月5日天津《民國日報》,對北大校長胡適原來的考證提出不同意見。
胡適讀到文章,僅隔一天,12月7日就寫了一封信,請編者轉給周汝昌,編者又把它登在報上。胡適很客氣,稱他為「先生」,即使後來發現他只是一名大二學生,早已「名滿天下」的胡適,也從來不改這樣的敬稱。在信裡,胡適稱讚周汝昌尋到《懋齋詩鈔》是「大貢獻」,也接受他對曹雪芹卒年的推算,但保留他對其生年的論斷。信是這樣說的:
汝昌先生:
在《民國日報‧圖書》副刊裡得讀大作「曹雪芹生卒年」,我很高興。《懋齋詩鈔》的發現,是先生的大貢獻。先生推定《東皋集》(編按:即《懋齋詩鈔》)的編年次序,我很贊同。《紅樓夢》的史料添了六首詩,最可慶幸。先生推測雪芹大概死在癸未除夕,我很同意。敦誠的甲申輓詩,得敦敏弔詩互證,大概沒有大疑問了。
關於雪芹的年歲,我現在還不願改動。第一、請先生不要忘了敦誠、敦敏是宗室,而曹家是八旗包衣,是奴才,故他們稱「芹圃」,稱「曹君」,已是很客氣了。第二,最要緊的是雪芹若生得太晚,就趕不上親見曹家繁華的時代了。先生說是嗎?
匆匆問好。
胡適
卅六,十二,七
匆匆往南邊去了,這信沒有郵寄,今天才寄上。
卅七,一,十八
周汝昌跟著就寫了一封長信給胡適,對他「保留」的地方再加商榷。周汝昌承認,那時年輕氣盛,「語氣相對也不夠謙虛」,但胡適不以為意,仍舊把他作為一個討論學術的平輩看待,通訊頻繁。而且「語氣一向客氣委婉,真率關切,字裡行間沒有做作的氣味」。
胡適二話不說,
把三本「無價之寶」借給
未謀面的忘年交
胡適於1921年曾出版《紅樓夢考證》,是紅學的開路之作,到周汝昌與他通信的1947年,已經26年了。周汝昌「激勵」胡適,應該根據新發現的材料,進一步的再寫一本考證書。胡適答覆他,自己目前無法做這件事,如果周汝昌肯做這項「苦工」,他願給與「一切可能的便利與援助」。
有這句話,周汝昌就「得理不饒人」了。他先後向胡適借三部書:《甲戌本脂胭齋重評石頭記》、《四松堂集》和戚蓼生序本《石頭記》。這三部書,都非常了得,尤其甲戌本,世人根本都還未見過,是周汝昌口裡的「連城之璧,無價之寶」。一名青年大學生,和胡適的身分地位相差十萬八千里,而且,跟他沒見過面,竟然獅子大開口,直到今天,周汝昌還覺得太冒失,太過分了。但胡適似乎比他還「過分」,竟然二話不說,託人把三本書都帶給了這位忘年交的小朋友。在周汝昌的記憶裡,胡適對這三本書,「從此以後,再無一言詢及,書是否還用?何時歸還?這些情理中的惦念之意,半字皆無,簡直好像忘了它。」
民國37年暑假,周汝昌帶著甲戌本回天津鄉下老家,與四哥祐昌花了兩個月時間,把甲戌本抄寫了一個新的本子。事後寫信給胡適,承認自己「先斬後奏」,心中忐忑不安。但胡適回信說:「……使這個天地間僅存的殘本有個第二本,我真覺得十分高興!這是一件大功勞!將來你把這副本給我看時,我一定要寫一篇題記。」周汝昌讚嘆:胡先生真是「仁人大度」。
過完暑假,周汝昌返校上課,時局已有巨變,共軍圍攻北平之勢已成。周汝昌內心惶恐,覺得甲戌本不能再留了,初冬的一天,專程到東廠胡同一號胡家,把書奉還。開門接待的男子「氣質厚重,彬彬有禮」,自稱「家父有事」,把書代為收下;想來此人應是胡思杜。12月15日國民政府派專機把胡適接往南京,胡先生匆忙離平,據周汝昌說,只帶了兩本書,其中之一即是甲戌本《石頭記》。
這是周汝昌第二次造訪胡宅,第一次曾在胡適書房裡與他「論學」。胡先生看他身體單薄,還勸他注意健康,不要太用功。藹藹然,一長者也。周汝昌有詩頌曰:
肯將祕笈付他人,
不同行蹤意至真。
誰似先生能信我,
書生道義更堪珍。
平生一面舊城東,
宿草離離百載風。
長念有容方謂大,
至今多士尚研紅。
胡適視周汝昌為在大陸上
最後收到的一個「徒弟」
胡適有容乃大的故事,還有續篇。周汝昌「研紅」第一件成品──《紅樓夢新證》,開始寫於1947年,完稿於1948年。到1953年出版時,胡適在大陸已成「階級敵人」,書中所有敬稱都被出版社刪除。胡適時在美國,有人把書給他看,本以為「周某批胡」,胡先生會生氣,但胡適讀了此書,卻託人多買幾本,以便分贈友人。他還認為,這是一部好書,作者是他的「一個好徒弟」。
1960年11月16日,胡適寫信給台灣歷史小說家高陽:
關於周汝昌,我要替他說一句話。他是我在大陸上最後收到的一個「徒弟」── 他的書絕不是「清算胡適思想的工具」。他在形式上不能不寫幾句罵我的話,但在他的《新證》裡有許多向我道謝的話,別人看不出,我看了當然明白的。你試看他的《新證》頁三○至三七,便知我的《甲戌本脂胭齋重評石頭記》,我的敦誠《四松堂集》稿本,都到了他的手裡。他雖不明說向我道謝,我看了自然明白。「甲戌本脂胭齋」本是我借給他的,由他兄弟兩人分工影抄了一本。天地間只存我的原本和他們兄弟的影抄本,這個影抄本,他在書裡從不敢提起,大概沒有別人見過或用過(原本現在南港,你可以來看看)。《四松堂集》稿本是我臨時起意留給他用的,此時大概還在他手裡。看他對此稿本的記載(頁三四),我當然明白他的意思了。
汝昌的書,有許多可批評的地方,但他的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個好徒弟。(上)
【2006/08/09 聯合報】
- Aug 10 Thu 2006 06:23
Singlish下課鐘響? 新加坡愁菜英文【撰文/康世人】
當你看到兩個新加坡小孩吵架時,其中一人說:「I don ‘t friend you lah」,可能會搞不懂這個小孩到底在說啥?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不再是你的朋友了啦」,句中把朋友這個名詞當動詞用,這種奇特用法,正是鼎鼎大名的「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
新加坡教育部長尚達曼在今年6月時表示,新加坡正考慮聘用更多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希望能提升新加坡的英語水準。
這不禁讓從未到過新加坡的外國人心中納悶:「新加坡不是一個說英語為主的國家嗎?」
不過,如果你曾經到過新加坡,試著聽聽當地人的談話,大概就可以明白新加坡政府的苦心。
本地獨家 外人難解
當你看到兩個新加坡小孩吵架時,其中一人說:「I don ‘t friend you lah」,可能腦筋會一時打結,搞不清楚這個小朋友到底在說啥?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不再是你的朋友了啦」,句子中把朋友這個名詞當動詞用,這種奇特用法,別懷疑,正是鼎鼎大名的「新加坡式英語」(Singlish),或稱「新式」英語。
和亞洲許多國家比起來,新加坡人說英語的歷史算是較為悠久的,英式英語在新加坡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英國在殖民新加坡時期,英語就是商業貿易用語,1959年新加坡獨立後,更把英語訂為第一官方語。
既然是如此,為何新加坡人說的英語卻是特殊到外國人經常聽不懂呢?
這除了歸因於新加坡是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所組成的多元種族國家,語言經常摻雜各種族方言之外,習慣講究「效率」的新加坡政府,當初一聲令下獨尊英語時,由於英語專業教師的不足,許多老師僅接受政府短暫的英語課程訓練後,立刻上課堂教英語,加上新加坡人歷代累積的英語錯誤用法,就導致了新式英語產生。
因此,當你和新加坡人以英語交談時,總是會聽到重音節永遠「不對」的單字和句子,或是結尾時一定會有個往上揚的尾音「la」、「me」、「lo」或是「huh」,有時還夾雜著最令外國人痛苦的自創英語縮寫辭彙,甚至摻入馬來語或是華語文法,搞得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系國民,或是說標準英語的外國人,經常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即使是大學畢業的新加坡人,也有許多會跟你堅持,「with」的「th」應該發「f」音,或是糾正你「three」應該唸成「tree」。
新式英語 草根情感豐富
也因為這樣,外國人和新加坡人溝通時,經常出現障礙,所以當外國客戶告訴新加坡人需要什麼,而新加坡人又聽不懂客戶的標準英語時,就自行判斷或以自己習慣的方式來進行,往往造成做出來的東西不是客戶想要的,浪費了許多時間。
這種種狀況,令新加坡的政治菁英們,尤其是許多從英美歸國的菁英,早就受不了了。他們在報章上撰文批評,認為新加坡英語教學品質不斷下降,都是因為新式英語作怪。
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內閣資政李光耀,也曾在一次公開演說中呼籲,新加坡若想成為一個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就必須廢除不倫不類的新式英語,倡導使用標準英語。
在李光耀演說的帶頭之下,新加坡各種報刊對新式英語展開嚴厲批判。但這種由上而下的批判,卻導致基層草根文化的反彈,尤其是習慣使用新式英語的特殊性來創作文學、戲劇的藝文界人士,更捍衛新式英語較能貼近人民情感的優點。
有推崇新式英語的人士就認為,若以新式英語說「I love you lah」,將能體現濃烈的感情,但若以標準英語說「I love you」,就遜色許多;如果用新式英語說的是「I love you lo」則可能是吵架的情侶或夫妻和好的信號,這些都是標準英語無法體現的微妙變化。
不過,大有為的新加坡政府,還是從1999年開始,積極推動「說好英語運動」(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希望誘導大眾,尤其是學生,能夠說標準、正確的英語。但有時候,領導人又為了展現親民,也肯定新式英語能讓新加坡人更有國家認同感與向心力。
新加坡政府發現過去急就章培養出的英語師資問題,因此除強調教學時「文法很重要」,來糾正新式英語摻雜中文和各種方言的錯誤文法,也為英語老師開辦文法課程,希望讓老師進一步掌握授課技巧。
改變習慣 並非易事
但是,這些努力,似乎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不配合之下,註定沒有太大成效。
這包括孩子在家時,就是沿襲父母錯誤的發音而說錯誤的英語;而學校老師可能在教學時,教的就是錯誤的發音;在社會上,新加坡人也習慣以新式英語交談,比較親切。
一位嫁到新加坡的台灣媽媽,有次新加坡親戚的小孩到家裡來玩,她詢問小朋友們要不要看「Mission Impossible」電影影碟,但小朋友們卻聽不懂,幾經溝通後,小朋友反過來糾正這位台灣媽媽,說應該是「Mission Impo-z-bo」,尾音上揚。
當這位台灣媽媽嘗試著告訴這些小孩正確的英語發音時,這些小孩卻嘲笑說,那是「冒牌英語」(fake English)。對很多人來說,「標準」英語有上層人士矯揉造作的味道。
新加坡理工學院7月18日發表的一份調查也指出,十個說英語的新加坡人中,就有六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說標準英語,大部份的人還是認為,說新式英語讓人感覺較為舒服。
但是,為了和國際接軌,為了國家競爭力,新加坡政府的菁英們,仍孜孜不倦地為這個國家人民的英語找出正確道路,這也是為何教育部考慮要聘用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希望從英語教育著手,扎下標準英語的根基。
不過,教育部長尚達曼的宣示已經引起一些現有英語教師的反彈,強調自己對英語教育的貢獻;這迫使尚達曼隔天又澄清,聘用英語為母語的教師政策,不是要取代現有的英語教師。看來,要讓新加坡人都樂於說國際通用的英語,不是那樣單純的事。
【本文摘自八月號新聞大舞台】
- Aug 10 Thu 2006 06:21
鮪魚減產 日生魚片價飆 東京特派員陳世昌/九日電
日本餐桌不可或缺的鮪魚生魚片,最近價格節節高漲,使日本出現了「餐桌上的危機」。
日本生魚片漲價,除了燃油價格上漲,造成日本漁船出海捕魚數目銳減之外,最大原因就是,大量撈捕鮪魚的台灣,最近被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管理機關限制了捕撈鮪魚的數量,使得銷到日本的鮪魚數量大減,生魚片價格因而一路飆高。
日本漁業市場的消息指出,用於製作生魚片的鮪魚,最近在日本不斷漲價,東京中央水產批發市場七月的冷凍鮪魚批發價,平均為每公斤一千一百卅日圓,是二○○一年三月以來新高。
生魚片裡最高級的冷凍黑鮪魚,每公斤二千零廿八日圓,是二千年十一月以來的最高價。日本水產廳認為,餐飲業使用的廉價鮪魚的需求正在增加,消費量最大的大眼鮪魚和民眾所喜愛的黃鰭鮪魚價格也在上漲。
【2006/08/10 聯合報】
- Aug 07 Mon 2006 21:40
熊貓成了 最新的世界遺產 記者陳汶彬
中國的熊貓自然保護區於日前正式名列「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四川省繼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青城山和都江堰後,再創新猷的成就,讓四川集佛、道教,水利工程、自然景觀和人文涵養於一身,6月中旬全球海拔最高的大佛峨眉山普賢菩薩又剛開光過,台灣遊客實可趁此熱潮,搶鮮前往一親芳澤。
佔地92萬4500公頃的世界遺產四川大熊貓保護地,存活有超過世界30%瀕臨絕跡的熊貓,涵蓋在祁崍山和夾金山的7個自然保護區、9個景觀公園中,不僅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熊貓居住地,也是最重要的人工馴養地,遊客可親近嬉戲的有位於成都的「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臥龍保護區」。
這兩個地方的熊貓來源,包括收容在野地受傷、人工繁殖、準備野放和貪圖安逸的大小熊貓,由於牠們數量多又集中,所以不僅成為全球專家學者研究熊貓的中心,同時也成為遊客面對面觀賞熊貓最便利的地方,不像東京上野動物園的熊貓,住在溫濕度適中的玻璃罩內,又常背對著遊客躺著睡大覺那麼掃興。
■抱抱熊貓 逗逗猴子
遊客在四川的熊貓保護區裡,隨處可見熊貓互相追逐、打架嘶吼、翻滾下坡、園區漫步、趴地酣睡等形形色色的憨態,甚至無視數千隻眼睛環視下,吃相不雅的斜躺著大嚼竹子,不管哪種模樣和舉止都惹人憐愛,也因為要支付龐大的開銷,熊貓開放讓遊客或企業認養,認養不起的可花幾百元抱著稚齡熊貓合影過癮。
四川省早在1996年即登上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是中國4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入選的峨眉山,在今年的6月18日為重建的金頂華藏寺和世界海拔最高的十方普賢菩薩聖像,舉行落成暨開光典禮,這是佛教界的大事,峨眉山同時也希望能因此吸引信佛的台灣遊客,邁入往年甚少涉足的金頂高山區朝聖,並觀賞日出、雲海和皚皚雪山。
峨眉山寺院中建築最宏偉的報國寺,是此地佛教的活動中心,所有大型法會都在此舉行,古樹參天、綠蔭成林,且朝迎旭日,暮送晚霞;峨眉山最大的尼姑庵是伏虎寺,有虎溪潺潺迂迴林中,幽謐寧靜中透出端莊和肅穆氛圍,梵音悠揚讓人神清氣爽。
台灣遊客最常去的清音閣,也是滌心淨氣、尋幽訪勝的一隅,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生態猴區」不怕人的猴子,你可以和牠並排合影,但要小心口袋裡的東西不翼而飛;你可以餵食牠,但要小心粗魯的手會抓傷你,或直接爬到妳的頭或肩上吃起來,我就看到女遊客嚇得花容失色,當場哭起來,不過,只要你小心就會玩得不亦樂乎。
位於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匯流處的樂山大佛,是一尊依山鑿成面對江河的彌勒坐佛,高71公尺,為世界上最高的彌勒石刻佛像,大佛右側的峭壁上鑿有九曲棧道,遊客可由山上偎著佛身直下到大佛腳處,通常這樣是無法看清佛面的,要一窺大佛的「真面目」,還是得搭船至江面上,遠望大佛才行。
■青城天下幽 偉大都江堰
青城山起始於東漢時期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山上傳教,而逐漸發展成道教勝地,在道教十大洞天中,被視為「第五洞天」;由於四周環境林蔭蔽天,深邃幽緲,氣息清新,古來即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要上到山頂的「上清宮」,需步行山林小徑、搭船橫渡龍池,再坐纜車才能抵達,頗有曲道通幽的意境;清幽的三清宮上有民國29年蔣中正親筆題字的匾額,你一定認為它在文革時哪有可能不被剷除而懷疑它的真假,解說員說了:「當時的道長為保護史實,連夜糊上泥巴,並在上面寫了『毛主席萬歲』才得以倖存。」
都江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在公元前256年的戰國時代秦昭襄王51年即營造至今,由於它的魚嘴堤將岷江一分為二,不僅解決了連年水患,而分流後的江水經寶瓶口的引流和飛沙堰的溢洪排沙,進入成都平原灌溉土地,使四川從此五穀豐收而成天府之國。
遊客至此需一邊看現場,一邊聽解說,否則光看不清澈的河水流淌而過,景觀又不迷人,一定霧沙沙,不知它幾千年來造福人群的重要性,從而會因「千里迢迢來看這個河水,不知所為何來?」而滿嘴怨言喔!
■水色、瀑布 九寨溝二絕
九寨溝景致主要是參觀樹正溝、日則溝和則查洼溝的景致,在這裡你可一窺「魚在天上游,鳥在水中飛」的特殊景象,與湖面呈現寶藍、翠綠、殷紅交織成的五光十色,還可看出孔雀開屏的燦爛輪廓;另外珍珠灘鈣華淺灘旁湍洩的流水在顆粒狀突起的灘面碰撞,激震起一顆顆水珠滾動,經陽光折射後宛如一串串跳躍的珍珠,在它處都極罕見。
除了水色,瀑布也是九寨溝一絕。諾日朗瀑布是九寨溝最大的瀑布,寬有270公尺,壯觀雄偉,可聞如雷般震撼的水聲;樹正群海穿梭在樹叢中的水流陡然往下傾瀉,化身為瀑布,轟然嘎響,又是另番壯麗景象;熊貓海瀑布是九寨溝落差最大的瀑布,有三疊水流,水量豐沛時的聲勢驚人,站在下方可感覺水從四面八方漫過來的壓力,隨時會被噴得滿臉都是水珠。
山富旅行社董事長陳國森開玩笑地說:「要上峨眉山看世界遺產找我即可,但要尋找金庸筆下滅絕師太的峨眉派,那你會非常失望,不過,山腳下你卻可以看到峨眉派的拳術、刀槍劍棍和九節鞭等武術,它虎虎生風的架勢不比少林武術遜色喔!」
中國時報旅行社總經理趙政岷提醒遊客:「要看熊貓活潑可愛的嬉戲動作,要拍得熊貓吃喝玩樂的生動畫面,絕對不能挑豔陽高照的時刻;要遊九寨溝最好避開10月1日起連續7天的大陸黃金週,免得吃住都不好,又要和大陸人擠景點,徒惹一身氣。」
■相關資訊:
★看武術表演:中國峨眉武術研究會/汪鍵會長/002-86-833-5179999/www.dfwwx.com。
★諮詢或參團:山富旅行社/02-25612999,中國時報旅行社/02-25098889。
- Aug 07 Mon 2006 21:39
南方朔觀點 豎仔、痞子、小人
在台灣,諸如「豎仔」、「痞子」、「小人」等都是常見的罵人語。這幾個詞,在意思上很難區隔,可說是同義詞,只是有地域雅俗之別而已。「豎仔」是較雅的閩南語,「痞子」則是外省語,而「小人」則最普通。而我所以會來談這種罵人語,因為正是這種人決定著台灣的政治風格,也才把這裡搞得烏煙瘴氣。
先說「豎仔」,它指的其實也就是《周禮》所謂的「內豎」。指的是在宮廷裡跑送公文的小廝,或者宮中有事時當小衛兵的角色。因為他們皆不或年、不受禮法約束,跑上跑下才比較方便。這個字在現在的字典裡歸於「豆」這個部首,這是相沿成習的錯誤。近代最好的國學家王國維在《史籀篇疏證》裡即指出,它應該歸於「臣」部,因為「內豎」其實是一種小內官,而另外的「(豈寸)」則是「樹」這個字的聲音符號。王國維的這種說法已成定論。
由於「內豎」是宮中小雜役,可以亂搞也沒人理會。久而久之,他們這種沒甚麼教養和水準的形象即被擴大,成了標籤式的罵人語,小太監是「宦豎」,雖然成年但卻幼稚惡劣的則是「豎人」,小牧童叫「牧豎」……。沒教養、不成材、幼稚淺薄惡劣,皆可歸在「豎」的記號內涵中。
而「痞」則是指腫瘤之類的討厭東西,用它來指人,那種人是甚麼德性也就不問可知矣。「痞子」是指鬼扯賴皮、詭詐姦滑、讚漏洞搞鬼計、又懂得裝神弄鬼,懂得欺侮人但必要時又會吹牛拍馬的人物。他們像腫瘤一樣,讓人痛恨,但他們卻又硬是黏在那裡,我們完全無計可施。
而「小人」就段數更高了,「小人」是「豎人」的反面,因此「小人」一定讀過書,識過字,搞不好還有個甚麼不錯的學歷。但「小人」的麻煩,乃在於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財富權力,沒有做為一個人的核心價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許諾。因此「小人」必狡猾,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小人」必精打細算,口才滑利,說謊欺騙有如家常便飯。「小人」之可惡乃是你對這種人不可能躲得開。去算命一聽「命犯小人」,十個人有十個都會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躲在何處的命中「小人」會把自己害到甚麼程度。「小人」在我們的文化系統裡,是一種人們長期以來的恐懼。它的可怕是絕對不會有人把「小人」刻在額頭上 ,因而「小人」可能在身邊,也可能大官即小人,一輩子搞不完。
余秋雨在《山居筆記》裡把「小人」角色說得很好:小人,天天搞算計,總是向權力諂媚,最後總是會搞出以一大堆人為犧牲代價的濫攤子。這種人不必然是邪惡,但卻就是心術不正加討厭!「小人」有本領把沒事搞成大事,也有本領把自己的大事搞成沒事。「小人」因此而讓人佩服,因而「小人」才會愈搞愈多。台灣政治的「豎仔」、「痞子」、「小人」隔火相望,政治要水清石出,還早得很啦!
- Aug 07 Mon 2006 21:36
轉貼:Clarinet (豎笛, 單簧管, "黑管")
因為我最喜歡豎笛, 所以就先來看看有哪些作品與它有關吧...
自從聽到莫札特的豎笛協奏曲 (Clarinet Concerto) 之後, 對豎笛 (clarinet, 又稱單簧管) 的特殊音色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個俗稱"黑管"的樂器, 聲音與 oboe (雙簧管)很接近, 但是音色上, clarinet 比較質樸, 比較純... 而 oboe 的聲音比較尖, 比較扁... (這樣的形容也許不太貼切, 因為我沒學過樂理...)
言歸正傳, clarinet 的曲子不多, 但是曲曲都有點名氣, 也許正是它那獨特迷人的音色, 使人著迷吧! 例如:
* 莫札特的
o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622,
o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581, 以及
o Clarinet Trio in E flat Major, K.498, "Kegelstatt";
* 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不是寫音樂劇的那個 Andrew Lloyyd Weber) 的
o Clarinet Concerto No.1 in F minor, op.73,
o Clarinet Concerto No.2 in E flat Major, op.74,
o Clarinet Concertino in E flat Major, op.26,
o Grand Duo Concertante for Clarinet and Piano in E flat Major, op.48,
o Clarinet Quintet in B flat Major, op.34,
o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or Clarinet and String Quartet, Op. posth.,
o Seven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Silvana for Clarinet and Piano in B Flat Major, Op.33;
* Brahms 的
o Clarinet Quintet,
o Clarinet Sonata, op.120, No.1 in F minor,
o Clarinet Sonata, op.120, No.2 in E Flat Major;
* Stamitz 家族 的 Clarinet Concertos,
* Spohr 的
o Clarinet Concertos No. 1-4,
o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Alruna in B flat;
另外, 當然還有一堆比較沒名的作曲家的豎笛作品, 如:
* Antonin Reicha 的 Clarinet Quintet, Gerald Finzi 的
o Clarinet Concerto, op.31,
o Five Bagatelles, op.23;
* Rietz 的 Clarinet Concerto in G minor, op.29;
* Bruch 的 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Viola in E minor, Op.88;
* Stanford 的 Clarinet Sonata, op.129;
* Howells 的 Clarinet Sonata;
* Cooke 的 Clarinet Sonata in B flat;
* Mendelssohn 的 Concertstuck for Clarinet and Basset Horn, op. 113 & 114;
* Solere 的 Sinfonie Concertante for 2 Clarinets in F major;
* Heinze 的 Concertstuck in F Major;
* Crusell 的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Swedish Air, op.12;
* Ferguson 的 Four Short Pieces, op.6;
* Hurlstone 的 Four Characteristic Pieces;
* Bliss 的 Pastoral;
* Reizenstein 的 Arabesques, op.47;
以及一些室內樂作品, 如莫札特的嬉遊曲(Divertimento), 及小夜曲(Serenade) 等, 都有豎笛的演出. 再來就是我不知道的作品了...
說了一大堆, 初聽的人可能更是一頭霧水, 我的建議是: 先找最經典的, 也就是莫札特的 Clarinet Concerto (豎笛協奏曲), 以及 Clarinet Quintet (豎笛五重奏) 來聽... 這兩首曲子都很常聽到, 其中豎笛五重奏常被用在廣告中 (那個一天只睡兩小時的所廣告的化妝品也用過...) 市面上的錄音也非常多... 至於哪個版本好, 這... 就改天再說吧. :P
Created: Apr. 25, 2002.
Last Updated: Apr. 30, 2002.
- Aug 07 Mon 2006 17:22
瀟湘樹下 瀟湘子 惋心
瀟湘樹下
寒惻沁涼
忽遠忽近
霧氣逼人
遠方燈火
忽滅忽明
我在何處
吾不知否
- Aug 06 Sun 2006 15:43
寰球特寫﹕《CSI》效應害人不淺
香港的電視劇《妙手仁心》深入民心,以致有市民竟據劇中醫療程序指控醫護人員失職,成為笑談。美國電視劇《滅罪鑑證科(CSI)》也引發了類似效應,美國觀眾被劇集「洗腦」,以致出任陪審員時「依劇審案」,也從而暴露出有關鑑證的諸多問題。
想想這種情況:一名中年女子正在加州一間快餐店進食,越吃越滋味。吃著吃著,突然可怖的事發生了:她趕忙吐出口中的東西,她尖叫,她嘔吐。所有人都盯著那張桌子,一截指甲修整得整整齊齊的指頭混在一團咀嚼過的食物中!有人報警,警車響著號來到,法醫專家四出蒐證。負責油炸食物的廚師們一字排開,伸出雙手,法醫們逐一數他們的手指。然後那截指頭被放進一個證物袋,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法醫鑑證。指頭上的指紋被套取了,和國家的數據庫比對。DNA測試也做過了。警探們四出找線索。
如果那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劇《滅罪鑑證科(CSI)》其中一集(也許真的已拍成一集了),節目內那些漂亮英俊的鑑證人員也許能極速解開謎團。只要四十五分鐘,指模或DNA證據就能確認出受害人的身份──那是一名長腿金髮女郎。然後,斷指甲縫的一點血跡,將把殺死她的人帶出來──那是一名妒忌心重的時裝攝影師,不願他心愛的人離他而去。
但這不是戲劇,而是真實生活。去年三月,一名叫阿亞拉的中年女子吃到了那截斷指,調查員被難住了。廚師們的手指都完整無缺,斷指的指紋跟警方檔案中的任何失蹤人口的指模都不吻合。
觀眾迷戀法醫劇集
在《CSI》劇集裡,法醫科學總是引人入勝、明快、肯定,這些特色共冶一爐,推動這齣劇集的收視率,每星期吸引了近六千萬美國人收看。調查劇種炙手可熱:從全國廣播公司的另一套劇集《法紀雷霆》到紀實劇集系列《法醫檔案》,顯示美國觀眾迷戀著法醫學。不論是電視上虛構罪案現場的血跡和碎骨,還是米高?積遜審訊中的咄咄逼人和閃爍其詞,在在可見這種痕跡。
這不是很好嗎?人手不足的美國政府鑑證化驗所也都在利用這股潮流,向政府要求更多經費。劇集灌輸的「知識」讓陪審員都變得比較聰明,也越來越期望每件案都有法醫上的證據,而且希望結論就在那裡。然而,現實跟戲劇差距很大。電視上的技術奇才令很多美國人大開眼界,可是他們發現,當他們面對真實的法紀世界時都不禁大大失望。
戲劇往往異於現實
生與死的真面目,總不如《CSI》內的調查員教我們相信的那麼簡單。法醫學的真貌很少如電視劇告訴我們那樣,既明快又肯定。美國司法當局說,鑑證科學的技術往往是未得到證明有效的,分析往往是根據不足的,專家往往是不可靠的。當公眾要求連普通的罪案都要按那齣電視劇的方式調查的時候,美國的鑑證化驗所卻很多都缺乏經費、認證和備受批評,無法滿足大眾的期望。亞利桑那州圖森縣檢察官拉沃爾說,當案件安排到法庭審理時,「陪審員期待案件很有趣和很曲折,但事實並非如此時,他們便很失望。」
讓陪審團失望可能會很危險。問問喬迪.胡斯你便明白了。他曾在一宗強姦案中代表控方時吃過《CSI》的虧。當初,他這樣對陪審團說:「你們全都看過《CSI》吧。那麼,現在是你們的《CSI》時間了。我們有DNA(樣本)啊。」被告是伊利諾州皮奧里亞一名黑幫成員,他被指兩年前在當地一個公園裡強姦一名任職急症室護士的少女。被告否認有接觸過那少女的身體,探員卻驗出少女的胸部沾上了被告的唾液。陪審員亦從受害人和處理此案的警員處得到了有力的證供。但陪審員回來後卻說被告無罪。為什麼?那些DNA證據說服不了他們,說《CSI》告訴他們,警方應該從受害人身上抽取些「殘餘物」來化驗,看看是否跟公園的泥土吻合。胡斯說:「我們有了他(被告)的DNA,仍無法入他罪,真是荒謬。」
現實無奈要戲劇化
胡斯的上司、皮奧里亞的州檢察官凱文.萊昂斯說,電視節目把鑑證學科幻化,會令人得到錯誤印象,以為「所有案件都可以用高科技科學解決,而假如你交出來(的證據)沒這麼厲害,便會被認為合理的疑點。由此而來的負擔大得我們難以應付。」檢察官把這種現象稱為「《CSI》效應」。
專家指出,《CSI》劇中一些所謂的「證據」──比如用傷口來印出割出傷口的刀子的模、根據金屬生銹的速度來測知死亡時間,其實都是空洞不實的噱頭。但警察和檢察官都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不得不迎合對罪案證據越來越挑剔的陪審團,例如用Powerpoint和影帶等媒界來呈現證據,讓它們更「好看」,又或者在證詞中多加解釋為何交不出某幾種證據。現在,假如警方交出的證據不包括指模,越來越多檢察官會請探員解釋原因,要不然陪審員會把這視為疑點。
戲劇成了逃罪工具
DNA 報告和槍擊現場的殘餘物亦同樣「不可或缺」。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刑事司法系的代主任約瑟夫.彼得森說,探員很少會在案發現場找到DNA樣本來分析。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研究過罪案現場,發現最常找到的證據是指模和兇器痕跡,只有百分之五會留下血跡,通常都是兇殺案現場。而時至今日還是差不多。
就如案發現場變化不大,很多鑑證化驗所同樣沒有多大變化,至少在一方面是如此。很多化驗所人手仍然不足,他們經常都未能取得案發現場所有相關的證據,原因不是警方調查人員不知道化驗所想要的是什麼,就是警方誤認為案情沒有那些證據也能成立。鑑證化驗所的日常工作是化驗在案發現場檢獲的毒品,進行毒理學分析和對比指模。DNA配對不算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主要因為這種工作很花時間,而且十分昂貴。要花多少時間呢?二○○二年,科德角一個廢物搬運工人被指涉嫌謀殺時裝專欄作家克里斯塔.沃辛頓。二○○四年三月,警方提取了他的DNA樣本與兇案現場所取得的DNA樣本作比對。但化驗所堆積了很多其他工作還沒有完成,所以直到○五年四月才得出比對結果。
可以預見,辯方律師們會利用《CSI》等受歡迎劇集的橋段,抓住欠缺法醫證據這理由不放,就連不太須用這理由的案件,他們也會這樣抗辯。另一宗在皮若亞發生的案件中,陪審團宣告一名被控傷人的男子無罪,他涉嫌刺傷了與他不和的女友。陪審團這樣裁決,原因是警方沒有檢驗被告女友床單上血跡的DNA。後來那名男子因違反假釋規定而入獄,他獲釋後再次用刀刺他的前女友,這次他把她刺斃了。
○五年三月,《CSI》效應又來了:被控謀殺妻子的演員羅伯特.布萊克獲宣判無罪。洛杉磯地方檢察官形容陪審團為「難以置信的愚蠢」,但陪審團稱,布萊克被控以一支納粹年代的舊手槍射殺他妻子,理應會噴出子彈屑,但布萊克的皮膚和衣服連「一粒微粒也沒有」。
鑑證騙徒屢見不鮮
平心而論,法醫證據和專家供詞確是可以大大增加證據的份量。當被告可能要面臨驗指模和作DNA比對時,他們很多都寧願承認控罪,也不願冒險接受檢驗,因判刑可能會更重。
審訊時,許多陪審員傾向相信法醫專家和他們提供的證據,甚至在他們不應相信的時候。關於這點,桑德拉.安德森和她受過特別訓練的調查犬伊格爾的案件便是一個例子。伊格爾有福爾摩斯狗的美譽,牠和安德森是全美國檢察官和警察的寵兒。這對人狗拍檔曾上過《未解之謎》這個電視節目,而且是多場科學鑑證研討會的主角。這隻調查犬的鼻子似乎神得可以,能找出隱蔽的血液線索,安德森自然後來會在庭上加以證實。在一宗案件中,警方懷疑生物化學家阿齊茲.伊斯蘭殺死妻子,卻苦於證據不足。感謝伊格爾那價值百萬的鼻子,在疑犯家中找到了足以令警方可申請搜查令的證據。
然而,原來安德森和伊格爾是在弄虛作假,安德森後來承認在伊斯蘭家中把血跡塗在被指是兇器的鋼鋸上。伊斯蘭後來成功要求重審。其實安德森已試過多次捏造假證據。她在承認妨礙司法公正和作假證供後,被判刑二十一個月。
律師和法醫專家指出,其實還有其他法醫專家發假誓、錯解檢驗結果或誇大證據,安德森只是其中一人。
鑑證化驗所欠認證
近年來,全美國的鑑證化驗所,包括自吹自擂的聯邦調查局鑑證化驗所的公信力都受到抨擊,批評指它們的水準不夠嚴格,化驗結果不真確。其中一個問題在於鑑證化驗所是不須經評核的。後來雖然國會立法要求聯邦資助的DNA化驗所均須在達到標準,但最近司法部研究顯示,美國現時大約有三成由公帑資助的鑑證化驗所仍領許可證的。
聯邦調查局鑑證化驗所曾發生過一系列令他們十分尷尬的錯誤,最後於一九九八年獲得評核及格。今年,一家休斯敦鑑證化驗所在發生一宗醜聞,致迄今已導致兩名男子獲釋出獄,使人對該化驗所的其他化驗結果起疑後,亦尋求評核。
與此同時,數十名驗屍官、鑑證化驗所技術員、警方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犯罪重構專家和其他法醫專家,則因發假誓、造假憑據或捏造證據而被罰款、撤職或被起訴。在執法隊伍裡,幾乎誰都講得出一個證人或化驗所撒謊的案例。法醫界人士說,罪案鑑證的知名度日高可能會使事情更糟,尤其是新的法醫學位課程大量湧現,難免龍蛇混雜。
其中一個最臭名昭著的江湖騙子,就在西弗吉尼亞州警察局化驗室的法醫明星弗里德.扎因。二○○二年逝世的扎因,是一位化驗室化學家,曾在西弗吉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數百宗案件中為檢察官作證,其間曾把一些人送進死牢。根本沒有人會去檢查他的證書,包括他的有機化學科不及格的事實,或驗證他的測試結果。曾有兩名化驗室人員投訴說,他們親眼看到扎因從空白的化驗碟上記錄結果,但沒人理會他們的舉報。直到發生格倫.伍達爾事件之後,扎因才被揭發。伍達爾被裁定兩宗性侵犯罪名成立,被判入獄二百零三到三百三十五年,但經DNA測試之後,證明他不可能犯上述罪行。扎因曾對陪審團說,襲擊者的血型與伍達爾一致。繼伍達爾的判決在一九九二年被推翻之後,西弗吉尼亞州最高上訴法院下令對扎因的工作進行全面審查。結論是:由於扎因「在刑事起訴中長期提供假證據」,有一百多人的判決是成疑問的。迄今,已有另九名男子的判決被推翻。
類似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耳模,也即嫌疑犯耳朵貼著窗子時留下的印痕,獲准作為法庭證據,但是尚未有研究證實所有耳朵都是不同的,套取耳模的方法亦未獲得認可;以前被視作鐵證的指模,現在正受到質疑。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已於去年提供資金,以驗證指模是否可靠的程序。其他「專家」紛紛推薦唇模、咬痕和筆跡分析作為罪證依據,但是批評者說,這些方法的可信性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