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ch.scream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十五日公布全球「十大藝術品竊盜案」,希望民眾協助破案,追回失物,其中包括兩幅珍貴的梵谷名畫「會眾離開努埃南新教教堂」及「施內沃丁根觀海」,這兩幅畫估計價值三千萬美元。

這兩幅作品係於二○○二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內不翼而飛,警方後來逮捕兩名竊賊,可是兩幅畫一直未尋獲。
據FBI表示,盜竊藝術品已經成為興盛的黑市產業,每年造成全球約六十億美元損失。FBI助理局長史維克說,這個統計並不精確,因為藝術品的價值難以估算。譬如,最近有一件藝術品估價是四百萬美元,但是在拍賣會賣得一千三百萬美元。

他說,藝術品失竊是大家的損失,文化資產遭竊是全球共通的問題,為此FBI特別擬定藝術品防竊計畫並成立藝術品竊盜專案小組參與調查。

FBI公布的失竊清單羅列的藝術品集合起來,足以開辦一家令人讚嘆的美術館。除了梵谷畫作之外,還有達文西、塞尚以及米開朗基羅的作品。竊賊下手的展示館遍布全球,從波士頓到巴格達都有。

榜上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也許就是挪威表現主義先驅孟克的大作「吶喊」。孟克的「吶喊」連同他的另一幅作品「聖母」於去年在挪威奧斯陸的孟克美術館失竊。

清單上除了遭竊的畫作之外,還有其他藝術品,譬如價值三百萬美元的「大衛朵夫─莫莉妮史特拉瓦里」小提琴。這把名琴於一九九五年在紐約市著名小提琴家艾瑞卡.莫莉妮的公寓被人偷走。

FBI為了炫耀成立才一年的藝術品竊盜專案小組辦案績效,把三幅已經追回的畫作列入十大竊案清單中,包括雷諾瓦的兩幅畫及林布蘭特的自畫像。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N3998
如果不是因為這兩年多在報社工作的緣故,我是不會去跑旅行社、不會去研究旅行社的產品、也不會參加有的沒的的媒體考察團。基本上,我是一個不喜歡團體旅遊的旅行者,對於集體行動畏懼、對於要彼此遷就感到不耐,因為認清這一點,所以在不得不參加的團體旅行中,我顯得格外與團體疏離。或許這是某一種封閉,只能跟自己,或是熟悉的朋友、家人同行,除此之外,都會在旅行中「演戲」演得很勉強、很僵硬。

我一直覺得「團體」與「旅行」是很互相衝突的兩件事,許多人對旅行的想像都是到外頭透一口氣、感受異國文化、讓自己放空……,但是一旦加入「團體」旅行,卻是比待在台灣還要台的空間與時間裡。在台灣還沒有意識到三餐一定要吃,但是參加團體行、繳了團費,就會開始計算三餐時間、份量。在台灣不見得那麼長時間的與一夥人相處,團體旅行把一堆人綁在一台車上控制一樣的起床時間、一樣的吃飯時間、一樣的廁所時間、一樣的參觀時間。因為24小時相處的都是台灣人,所以團體旅行很難和當地人有什麼互動,很難在五到八天中和當地人對話,反倒是台灣的事情聊的特勤快、特深入,政治新聞、社會新聞、影劇八卦都在遊覽車中聊一輪。可能一年當中最台的時刻就是團體旅行的時候,平時自己都不會吃八菜一湯的中餐,但是大部分的團體旅行天天安排中餐廳。

是的,團體旅行讓台灣人更加彼此照顧,也因此形成強大且堅固的小團體,不允許外人侵入,也因為彼此依賴,所以也很難自己去探索新鮮的事物。尤其跟著旅行團走,備受呵護,原來在台灣求生的本能全部喪失,每個人的心中都想著:反正領隊會安排一切!是故,自己完全不用和異國交涉。

曾聽一個朋友說,她第一次去泰國時是跟旅行團,一路上都中文導遊、連當地的泰國導遊都會說中文,全「中文」的環境讓她以為泰國是說中文的國家(至少,中文很普遍)。第二年,她興沖沖的自己買張機票飛到曼谷渡假,沒想到一到機場整個人就信心崩潰,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中文……。這聽來有些離譜,但是團體旅行的「貼心」照顧,常常讓人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過不得不說,台灣旅行團真的把客人照顧得太好了,許多跟團出去的旅人,都變成嬌貴的嬰兒,需要領隊不斷的呵護、灌迷湯。

當然,團體旅行有他的方便性,要不然也不會那麼受歡迎,而且是旅行市場的主流。只是,「體驗異國文化」,很難!異國文化的體驗不是看幾場民俗表演秀,或是吃幾頓風味餐就可感受。當一群台灣人一起看異國秀、一起吃風味餐,還是一個蠻台灣的文化情境啊!

旅行,各有所好。只是我還沒感受到團體行的美好。儘管自己一個人旅行,也非常台。
圖片來源: 砂山的flickr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人喜歡張愛玲,多愛談她對衣裝的別出心裁,卻看不見她在飲食上的爐火純青。就像「看官們三棄海上花」一樣,論者也一再忽略她在談吃上面的成就。

張愛玲形容衣裝,嫣然百媚,然而當她描寫飲食,多了味覺,其實更有戴安艾克曼所謂的「共感覺」,色聲香味觸一網打盡。且看她在〈談吃與畫餅充飢〉的描述:

「第一次看見大張的紫菜,打開來約有三尺見方,一幅脆薄細緻的深紫的紙,有點發亮,像有大波浪暗花的絲綢,微有折痕,我驚喜得叫出聲來,覺得是中國人的傑作之一。」在這裡食即衣、衣即食,試問川久保玲,可有興趣用海苔來裁製另一件解構性衣裳,行走時香風細細,如履薄冰,又彷彿遠處有晴雯撕扇微微有脆裂聲?饞意一來,就將衣裳撕下來品嚐何妨?

輕食

又如她形容「蛤蟆酥」:「那是一種半空心的脆餅,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狀似肥短的梯田,上面芝麻撒在苔綠地子上,綠陰陰的正是一隻青蛙的印象派畫像。那綠絨倒就是海藻粉。」這裡的諸般感官也是紛紛閃耀互換。這樣細如粉末,又超乎物質的意象,實在只能出自於一個微物之神(god of small things)之手。

在這散文裡,光是寫海菜類,張愛玲就從紫菜之美(藝術),母親愛吃的蛤蟆酥(作家/官宦人家回憶錄),討論到海帶在中國烹調裡沒有成功之作(廚藝品味)與味噌湯,進而提出海藻可能是未來鬧糧荒的救星(科學/營養學)。看似細微,卻漸漸淵博,讀來散漫,卻又有一條隱形的織線貫穿。

微物之神張愛玲,在此文中寫的各國飲食,大都是「輕食」。從燒餅油條開始,談到黏黏轉、大麥麵子、藕粉、「吹漲米」、胭脂鵝脯、榨菜鵝蛋花湯、雞湯、鴨舌小蘿蔔湯、燒鴨湯、腰子湯、螃蟹麵,過渡到俄國包子、俄德土耳其等國麵包、英國「司空」、麥分、蘇格蘭羊肚盅、酥皮香腸捲、炒河粉、拿破崙蛋糕、乳酪稻草、伊朗夾蜜千層糕、羅馬尼亞火腿、波蘭小香腸、以色列苦巧克力、猶太葡萄酒、雞肝泥、匈牙利「古拉矢」、埃及辣煨黃豆、蒜瓣莧菜、義大利餃、美國山核桃批……,最後收束於一塊東西合璧的花素漢堡。

是的,她寫的吃食看似微小,卻漸漸精深而至博大,直到你被她四海一家的飲食體驗震驚,尤其當她淡淡的說:「中國人出國旅行,一下飛機就直奔中國飯館,固然是一項損失,有些較冷門的外國菜也是需要稍具戒心,大致可以概括如下:酸德國波蘭、甜猶太……辣回回。」

原來張愛玲一出手寫吃,就要囊括整個地球!

〈談吃〉刊出的八○年代,台灣還沒有豐富的異國飲食風氣,但是這幾年所謂的「全球化」環境漸漸成熟,我們才正要領悟她當時有多厲害。這一篇被輕忽了的飲食散文,到現在還是新鮮火紅,因為她寫的正是目前方興未艾的「跨國飲食」、「無國界飲食」。以新捻的美語來說,則是 eclectic eating,兼容並蓄的飲食態度。

對於吃,張愛玲一開始就沒有傳統美食作家的包袱,言必稱家鄉味、京味或上海味。她的口味是當代都會人的,愛吃什麼就吃什麼,不分國家,比許多新世代都更有實驗性。

獨食

與其說張愛玲沒有閒錢吃大菜,還不如說她向來不喜歡人云亦云的「大敘述」。這也顯露了她「獨食客」的傾向,以及她的小胃口,「調養自己像一隻紅嘴綠鶯哥」(胡蘭成語)。由於吃得慢而少,自然能細品滋味,且看她談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不算好,但是他們有些原料很講究,例如米飯,又如豆腐。在三藩市的一個日本飯館裡,我看見一碟潔白平正的 豆腐,約有五寸長三寸寬,就像是生豆腐,又沒有火鍋可投入。我用湯匙舀了一角,就這麼吃了。如果是鹽開水燙過的,也還是淡,但是有清新的氣息,比嫩豆腐又厚實些。結果一整塊都是我一個人吃了。」

這一段就很極簡,很日本,形式內容合一,尤其是她端然又閒適的吃法。

張愛玲能寫出這樣不斷跨界的飲食散文,一個重要原因是她生長於上海,在香港念大學,之後中晚年又旅居三藩市與紐約,都是多國文化匯集的大都會,發而為文,自然多國飲食都調和於鼎鼐,成為一場世界大宴。

對照於張愛玲,華人作家卻很少有這樣多國齊備的美食散文。在焦桐教授編輯的《台灣飲食文學選I,II》裡,從梁實秋以降,到六年級作家作品中,描寫多國飲食的,竟只有一篇〈紐約,美食共和國〉──剛好是拙著,當然多少受了〈談吃〉的影響。可見台灣飲食文學在這方面的有待開發,與〈談吃〉一文的前瞻性──至少在吃上頭,張愛玲並沒有沉緬在老上海,而是大膽好奇的探索各國飲食,進而顯露了一種世界觀,甚至,一種新的文學觀。

此文不只是將世界的飲饌燴於一爐而已。事實上,〈談吃〉的小題大作,更是一場知識的饗宴,其中不只有考據學、史學、史料、回憶錄,還有人類學、營養學、社會學,又是一趟艾克曼式的「感官之旅」,一場不斷跨界的漫遊,幾乎無所不包。而其口吻又不是學者或文人雅士的,反倒常露出小市民的家常語調。

歐食

在人類學方面,她談到羅馬尼亞的西點:「有一種油炸蜜浸的小棒棒,形狀像有直稜的古希臘石柱,也一樣堅硬。我不禁想起羅馬尼亞人是羅馬駐防軍與土著婦女的後裔,因而得名。不知這些甜食裡有沒有羅馬人吃的,還是都來自回教世界……。」

「這羅馬尼亞店還有冷凍的西伯利亞餛飩……。西伯利亞本來與滿蒙接壤。西伯利亞的愛斯基摩人往東遷移到加拿大格陵蘭。本世紀初,照片上的格陵蘭愛斯基摩女人還梳著漢朝陶俑的髮髻,直豎在頭頂,中國人實在看著眼熟。」

此外,她又探測「拿破崙蛋糕」因奧國公主嫁給拿破崙而由奧京傳至法國的可能。寫飲食而考據到如此深細,兼及他國史地,口氣又閒散,實在功力非凡。

然而這樣的考據只是本文中諸多知識系統之一而已。本文有更多的知識系統,彼此纏繞映照,而這些全都濃縮在一萬兩千字左右的篇幅裡,一氣呵成!環顧華人飲食文學,這篇散文恐怕不但空前,還具有一種未來感。

本文的未來感,其實就在於同時體現了卡爾維諾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所講的幾個原則:輕、快、準、顯、繁。

「輕」不是輕佻,而是舉重若輕。此文不斷穿出穿入紅樓夢、金瓶梅、死魂靈、遊記Iberia等名著飲食,細究世界各國美食精髓,又忽然前衛起來,指出「豆製品是未來之潮」,以營養學家的眼光說「在豆製品是,中國是唯一的先進國」,可以發明素漢堡──此語在中國菜於世界餐飲舞台稍顯衰落的現在,仍是一針見血的預言。

〈談吃〉就這樣不斷瞻前顧後,旋動地球出。文章的「快」固不待言,其中的精準、意象的鮮活,更是張愛玲的拿手好戲。然而最難的,也是張愛玲在五十多歲才攀登到的一個寫作境界,就是「繁」,也就是「百科全書」式寫作。

她是從一個點(一種食物)進入,連上一個知識網絡(一門學科),又跳出去,再連上另一個網絡;而藉由飲食之名,這些網絡又彼此牽涉關連,繁複交織成一個超立體的蛛網。卡爾維諾這樣解釋:「『百科全書』意味著想要窮盡世界所有的知識,企圖把各種知識都網羅在一有限的空間中。」「把各種知識,各種密碼羅織在一起,造出一個多樣化,多面向的世界景象。」

月亮

〈談吃〉一文就有這樣的能力與成就,雖然張愛玲本人也許不知道卡爾維諾的理論,一個人在華人文壇踽踽獨行。這種境界在張愛玲寫長篇散文〈談看書〉時開始顯露,但是〈談看書〉過於零散,少了〈談吃〉的「稠」(consistency)──卡爾維諾生前來不及寫下的另一個寫作原則,即集中與一致,既疏散又有焦點,好比萬花筒變化萬千,卻能握於一手。

〈談吃與畫餅充飢〉也可視為張愛玲要寫出〈更衣記〉並齊的姊妹作的鴻圖,因為她聲明「衣食住行我一向比較重視衣和食」。但是〈更衣記〉還沒有〈談吃〉這樣的多路崎出,每一路又各自引向一個別有洞天的宇宙花園,知識近乎浩瀚,具有囊括世界文明的視野。

〈談吃〉收在1988年初版的《續集》,但最早的發表日是在更多年之前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也許與〈談看書〉是同一時期醞釀出來的。以單篇的飲食散文寫作來說,此文已是開創性的範例,而在華人散文發展史上,此文也是個里程碑,因為它是最早的「百科全書式」圓熟書寫。這對張愛玲自己的創作生涯來說,也是個異數──她此時已脫離「流言體」,進而琢磨多重切面的鑽石結構。不知不覺,她與波赫士、卡爾維諾在宇宙星空中驚鴻一瞥的照過面。

張愛玲老愛用月亮這意象,然而到了〈談吃與畫餅充飢〉,月亮開始對她顯露出新的意義。月亮星體本身的重量是天文數字,巨大浩瀚,但卻浮懸宇宙,在夜空中看來晶瑩透明,輕盈無比。張愛玲就掌握了這種舉重若輕,以小映大的奧秘,在種種微物中示現了一整顆星球。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圓湯子還在等柿子上市把秋天染橘時,南瓜已在大小商店最顯眼處完成任務。當然還夥同骷髏頭、蝙蝠,以及一切黑色系弄鬼裝扮。十月底了?心裡一陣恐慌,然後發現那時才九月初。

昔日暖風催促花開季節早來,現在節日商品堆砌起的愉悅氣氛早早地動搖你,時候快到了,準備好錢包囉。一年最後三個月,每月一個高潮,雖然月曆上日子未曾改變,但「氣氛」越來越迫不及待;萬聖節還沒起鬧,市場裡感恩節大餐的材料就摞如山高,火雞還沒吃,聖誕歌已開始播放,禮物才拆了一半,又要準備新年倒數的香檳了。

陽曆節過完,陰曆春節又起,年夜飯好不容易解決,四處又出現耳語字句,排山倒海催眠你:情人節了!以前只有二月西洋的,現在又多了三月白色的,巧克力翻來覆去送;四月鼓吹母愛,又得掏錢羅致卡片康乃韾加大餐;五月就展望端午吧,聲嘶力竭推銷各種怪味粽子;六月可以試試推廣洋人父親節,不成八月再一波;七月又預告七夕,膽敢忽視請忍受情人白眼;八月開戰月餅,而中秋莫名其妙淪為烤肉節,煙霧蔽天,明月不見,最好年年下雨,還是可以賣傘;十月也來裝神弄鬼;十一月不妨吃吃火雞;十二月,那更不用提了。

從前透過季節性蔬果來聯想時間,現在荔枝的八月也可能在冬天。葉子落了以為樹生病,早忘了秋天這檔子事。時序脫離大自然的軌道,跟著櫥窗陳列的變化前進。販賣節慶的商人成為現代季節的操縱者,當自己文化裡好日子不夠多時,他們更引進外國節日文化,鋪天蓋地強力促銷入行事曆中,變成萬萬不可錯過的吃喝玩樂新儀式。彷彿有些意義吧,跟一個自溺的詩人有關,跟救世主的降臨有關,但當該買的、該樂的一一完成時,人都累麻了;意義,消失在消費裡

進口日子搭配進口商品,別忘了還得進口情緒。幾年前朋友在上海參加新年倒數時回報:新年數到了,在場的人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木訥以對。現在全明白了,要興奮歡呼,如同紐約時代廣場的倒數群眾。吃西餐得會駕馭刀叉,過進口外國節也得學習模擬情緒,要不然,萬聖節見鬼的反應是否該比照中元節?日子進來,全套道具也運到,如果沒有打從心眼快樂的笑容;季節,還沒成熟。

或者,季節已經爛熟。每逢母親節,老夫人提前宣布:千萬別送我花、蛋糕,也不要湊熱鬧出去吃什麼飯!在季節徹底人工形式化後,不妨翻翻其他文化的年曆,或許有極新鮮的可能,譬如,猶太曆七月開始的新年。最近圓湯子興高采烈隨同猶太好友到他們的會堂參加新年儀式、滿心美食及祝福,卻發現「反省與悔過」竟是這個新年所鼓勵的心情。嚴肅的民族,慎重的新年,圓湯子禁不住五味雜陳深感慚愧。不過,在一年中,如此一連十天的靈魂探索,還真比勉強的歡樂感來得過癮。

資料來源:
開元書印 EpochText Publishing, Taipei.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湯子扮張華,第三次置身瑯嬛福地。

傳說中凡人僥倖進入的各種洞天裡,瑯嬛福地是唯一以文字為寶藏的境界。故事主角張華,晉朝天下最博學多聞者,只有自信讀遍天下書的他,才能理解瑯嬛福地藏書的浩瀚珍貴。

張華首次進入是十四世紀,在元朝伊世珍所輯的《瑯嬛記》。有如唐傳奇慾望夢遊的路線,福地空間由窄而闊,一間比一間宏偉的藏書室,越來越精采的書目內容,最後兩隻龍犬看守的高屋內,傳說中的祕籍全在目光可及的清晰。面對知識領域最不可思議的財富,張華大為得意,希望以金錢換閱讀資格,「癡!」主人罵他,下令逐客。

第二次機緣出現在十七世紀張岱的改寫。風景一換而成桃花源,福地藏書處也由宮室變成精舍,龍犬守護的祕籍所在,竟縮小為一間密室。張華收斂起急躁輕狂,態度謙沖內省,再度站在絕世經典前,強烈意識到自己所知的渺小,爽然自失。他決定改天自備糧食再來好好看書。微笑的主人送他出門。兩度,福地之門在張華身後砰然關起,消失人世。

廿一世紀,Google的搜尋智體蜂湧深入史丹福、哈佛等大學圖書館,把知識寶庫全面掃描數位化,絕版的、商業管道看不見的、從來也本來永遠不知道的書,一頁頁浮在虛擬空間,時間無限延伸,上下五千年,又急速壓縮到書和遠距讀者接觸的一刻;人文世界寂靜多時的神經又開始發出交感電波,而且,免費。

有版權的書另當別論。美國最大的出版公司藍燈書屋提出讀者可以每頁五分美金購買出版品的章節,四分錢歸出版商和作者,一分錢給合作者,譬如亞馬遜和Google。這個概念相同於蘋果電腦開發的「我」系音樂購買及聆聽渠道:「部分」合法取得,搜尋到所要的內容頁數,付錢後直接以檔案下載到個人電腦。

曾有做音樂的人厭惡「我」系音樂渠道。苦心作品被七零八落拆解,想透過整體性表達的藝術概念,全泡在一鍋雜燴裡,亂數上場娛樂個人聽者。這回,輪到書被支解了?

「我式」的交易讓人更精確地買到自己要的文化產品;不過,這僅是一種新方式,不會消滅既有的商業機制。世界繼續並存,各供所需;完整的美感,起承轉合的圓滿性,還是有不衰的魅力;「我」也不會突變,照樣依著幾大意識型態再做細部微調。

知識大門洞開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張岱改寫故事正是因為第一回的態度已經過時。他修正了當之無愧的傲慢,與知識的關係加入了景深和比例,意識著自己相對於遼闊知識海的微末,但他的張華遲疑了,沒有把握已經入門的榮幸。那麼我們時代的張華呢?福地已經永久降臨好像轉角的便利商店,但是,我們有求知慾去領會張華的震撼?有張華的敏銳慧眼,輸入那關鍵字,開啟累積在時間裡的極量人文創造?

廿一世紀瑯嬛全面開放,一車車觀光客前來,與龍犬合影繞場而去,不知道有什麼美的。這,是最無奈的結局了。

【2005/11/16 聯合報】

相關連結:
陶庵夢憶
曹志漣寫:張岱陶庵夢憶的私人讀法
開元書印 EpochText Publishing, Taipei.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akeYourKidToWork  
不論哪種原因造成我們沒有搭上班機,在應變與處理這些狀況時,都牽涉到一個重點,就是機票的效期、票種與價格;這將會影響到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下一段的旅程。
 

出國旅行會碰到的突發狀況實在很多,包括:臨時想多玩幾天、臨時感冒發燒、水土不服造成的身體過敏、吃壞腸胃的現象;天氣引起的「天災」狀況、飛機機件故障、交通意外……等等;這些情形都有可能使我們沒有搭上預定的班機,而停留當地。其中,最害怕碰到的是「天災」或機件故障引起的行程耽擱、延誤或者嚴重點,需要滯留機場、在機場過夜;甚至沒有班機可飛的窘境。

不論哪種原因造成我們沒有搭上班機,在應變與處理這些狀況時,都牽涉到一個重點,就是機票的效期、票種與價格;這將會影響到我們是否能夠進行下一段的旅程。因此,每個自助旅行的人,都應該具備基本的機票常識,以應付萬變的旅遊狀態。


i960683
上面是機票的影本,我將稍微介紹每個欄位的功能,只要掌握這些基本的常識,當發生狀況時,就不會手忙腳亂了。機票內容,我把它分成11個小區塊,依序如下:

1.機票備註欄:說明機票的限制與是否可以轉讓給其它航空公司或退票的說明。當搭乘的班機故障或想要換搭別家航空公司時,這個欄位就很重要。

2.乘客姓名欄:機票上的姓名必須和護照上的英文名字相同,不可拼錯。而且名字是不可以改成別人的名字,如果買了機票臨時不用了,只有退票的途徑。

3.行程行段:離境的城市與到達的目的地。請注意這張機票在Taipei前面出現打〝O〞的記號,表示班機是否轉機的意思,〝O〞表示沒有轉機,〝X〞表示需要在此城市轉機。

4.班機資訊:包括搭乘的航空公司、班次、艙等、出發日期、起飛時間與訂位狀況(有座位還是候補……)等。

5.票種:所購買的機票屬於哪一種類,是旅遊票、年票、團體票等,這裡都會寫的清楚,並且這個欄位直接影響到機票的效期,因此,這欄非常重要。

6.機票效期:每種機票的效期會隨著乘客已使用的機票程度與票種、開機票的日期來決定。

7.行李公斤數的限制

8.票價:又稱票面價,也就是我們如果沒有透過旅行社購買機票,直接向航空公司購買機票的價格。通常發生「特殊狀況」時,才會使用到,對商務旅行的乘客來說,這欄使用的機率較大。

9.票價明細欄:給航空公司算機票差額時使用。例如:從經濟艙的機票改成商務艙的機票。

10.機票票號:共有13碼外加1個檢查碼,前3碼為搭乘航空公司的代號。當機票遺失時,可供航空公司查證、調閱之用。

11.開機票的日期:當機票買來都沒有使用過時,就從此日期往後算,一年內都有效。但是,只要一開始使用,機票的效期就得依照票種的規定,再搭配開機票的日期來計算了。

正如前面所述,沒有搭上班機的因素很多,所以,之後改變旅遊行程的方法也不少。這11個區塊在我們需要改變行程時各有其重要性與功能性,但是,無論如何,票種、機票效期與開機票的日期,是最基本也是最先需要考慮、察看的欄位,因為這牽涉到這張機票最後的使用期限,我們必需在這期限之前將機票全部使用完畢。要不然超過期限沒有使用完的行程,可能只有作廢的份,最後連退機票的價值都沒有了。

因此,大家在購買機票時,請記得一定要問清楚你買到的機票內容到底含括了什麼?!才不會在突發狀況發生時,既得不到航空公司與保險公司的理賠,還得花上許多冤枉錢。

資料來源:東森玩家經驗
圖片來源:http://www.joe-ks.com/air.ht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1000638057
當一個人罹患癌症或重病,諸多親朋好友往往會提供很多「秘方」,尤其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的資訊特別多。

振興醫院腫瘤外科主任常傳訓說,常有患者問他秘方能不能吃,其實,食物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觀念,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行為、生活習慣也要跟著改變,猛吃某一種食物,對健康是沒有幫助的。

常傳訓的生活態度就是這樣。每天面對很多癌症病患,他說,其實他從患者身上學到很多養生之道,例如飲食。

很多患者問常傳訓,生機飲食或有機飲食可不可以吃?會不會改善病情?這引起了常傳訓研究食物的興趣,後來歸納出一個結論,生機或有機飲食很不錯,但要完全實踐很不容易,一旦做不到,又是另一種壓力,真正最好的飲食方式,是越簡單、越粗糙、越天然,越好。

所以常傳訓日常飲食,吃得很簡單、味道很淡,不用複雜的烹調方式或食材,也不加調味料。他說:「錦衣玉食要人命,粗茶淡飯、不好吃的,可能反而更健康。」

常傳訓說,開水就比果汁健康;飯店裡精美料理往往是用多種食材熬煮出來的,普林多、高油高糖、營養過剩,並不健康;即使是生機飲食中的xx湯或xx汁,雖然天然,但如果製程繁複,同樣不符合簡單的健康概念。

常傳訓說,光靠飲食的改變是不夠的;就像他篤信的聖經中有兩句話:「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那在飲食上專心的,從來沒有得著益處」,單靠食物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還要有心靈上的寄託,所以他常說:「吃不轉、心不轉、病沒望。」

這不是要所有人都要篤信某一宗教,而是藉由飲食習慣的改變,讓行為、生活、情緒也跟著改變,過簡單的生活還有運動及心靈的健康。

每天晚上十一時左右,孩子都睡了,常傳訓會和太太到住家附近的河堤上散步。

他說,散步是最好的運動,而且因為工作忙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多,散步時還可與家人分享生活點滴、或溝通某些事物,這麼多年下來,與家人的關係更密切,是很重要的心靈寄託。

常傳訓過去曾罹患胃潰瘍,他說,胃潰瘍與生活不正常、壓力大有關,飲食、生活、生理時鐘全亂了,身體自然無法負荷。

所以,天然的飲食、簡單的生活(包括運動與心靈寄託),不刻意追求某種秘方,就是他的養生之道。

【2005/11/1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什麼叫酷?

一九九九年三月,發源於舊金山,全球最大服飾品牌、販售藍色牛仔褲給數個世代牛仔和青少年的李維.史特勞斯公司,宣布將關閉美國國內半數的工廠,並解雇六千名員工,理由為銷售數字下滑(從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八年間,李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縮減成一半),但在這個理由之下,還有另一個原因酖酖李維的藍色牛仔褲已經不酷了。酷與不酷,何謂酷的問題不只在校園裡被討論,也是從軟性飲料、零食,到服飾、汽車、電腦等公司會議室裡的重要議題。利潤和工作機會所仰賴的,恰是對許多人而言膚淺而幼稚的特色。

構成酷的要件

到底什麼是酷?從幾個層面來看,這都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首先出現的是本體論層面的問題:酷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哲學、感覺、宗教、意識形態、人格類型、行為模式、態度、時代精神,還是一種世界觀?在此我們先不為這個問題煩太多心,把樂趣留給別人。我們反而是採取一個不時髦的天真態度,簡單地接受酷是一種現象,可以讓人一眼辨識,就從它對人類行為和文化產品酖酖語言和舞蹈、電影電視節目、書籍雜誌、音樂、服飾、繪畫、汽車、電腦或摩托車的影響看出來。我們不須仔細調查也能明白,酷不是產品固有的東西,而是存在人們對待它的態度之中。李維公司很辛苦才發現,酷不是織在他們藍色牛仔褲中的固有特質:是穿著牛仔褲的人對李維公司的看法,才讓它們變酷。不出幾年,那種看法就悄悄被吸引到凱文.克萊(Calvin Klein)和湯米.希費格(Tommy Hilfiger)這兩個廠牌去了。

根據報導,約莫是李維公司關廠的同時,該公司的行銷副總裁說了以下這句話:「年輕人要的是被同伴接受」(《紐約時報》,哈爾.艾斯班(Hal Espen)),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且正好顯示李維公司錯得有多離譜。年輕人不只要同伴的接受,他們同時也要讓父母覺得傷風敗俗。在五○年代,讓李維變酷的是這類服裝和勞工階級的連結酖酖「藍領」一詞指的正是藍色牛仔布工作衫。在五○和六○年代時,中產階級的年輕人不穿灰色法蘭絨而穿藍色牛仔服裝,是種象徵性的反叛。然而到了九○年代,這些服裝叛逆者成了父母親後,還是穿著李維,因此他們的子女必須另找不同方式以示叛逆。

現在,我們大略可以得到一個有效定義酷的基礎。酷,是個人或小團體採取的反對態度,用以表現對當權者的反抗酖酖不管當權者是父母、教師、警察、老闆或獄卒。更簡單地說,我們視酷為永久的個人反叛的狀態。是為永久,因為酷不只是某種「經歷過的階段」(長大了就不再有),而是一旦獲得就會持續一輩子;說是個人,因為酷不是種集體政治反應,而是個人的反抗立場,它不以刺耳的標語之姿出現,而是把叛逆隱藏在諷刺的泰然自若的面罩之下。這樣的態度逐漸成為西方社會主要的人際關係,一種嶄新且不屬於宗教的德行。再也沒有人想當好人,大家只想酷,這層慾望不再限於青少年族群,而是可見於相當多的各種族群,甚至是永遠受六○年代反文化影響的五十歲以上人士。

這點帶來為酷下定義時所碰到的第二個難題,也就是它的易變性。如果酷不是物品之中固有的東西,而是人身上所固有的,那麼所謂的酷便會因時、因地、因世代而異。迫切想「將酷解碼」的李維公司行銷經理知道,他們的牛仔褲因歷史偶然而得到酷的地位,光靠廣告是無法重新奪回的。

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對於總是害怕出糗的所有青少年而言,酷作為一種對抗手段具強烈意義,但在人們為了使自己既能成為個體、同時又可為團體接受所做的一連串冒險協商中,酷也扮演部分角色酖酖它與個體性和歸屬感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息息相關。一旦獲得了酷,它不會很快消逝,而且既然酷的現代形式出現於五○年代,現在仍在世的至少有四個世代的人有他們自己的酖酖通常嚴重衝突的酖酖關於酷的定義。近期的研究顯示,三十歲以下的吸毒者當中,大多數人的父母在六○與七○年代初次接觸藥物(當時他們自己是酷的),

他們現在十分困窘,不知該和子女說什麼。接下來的每一個世代都覺得「真正」的酷是純粹的而且與存在主義有關,只有他們才了解酖酖酷在他們的時代才建立起來,在五○年代的爵士酒吧,在六○年代的嬉皮音樂節,在七○年代的龐克爆炸。構成酷的要件之一絕對包括了延長的青春期,部分成因是來自對成長的病態恐懼酖酖只要去過五十幾歲人辦的派對,看到他們隨〈Get Off of My Cloud〉起舞,就可以一瞥死之舞(danse macabre)。

在另一方面,酷也是青少年早熟的表現(尤其在性方面和對政治的譏諷)。老一點的時髦人士發現,他們在六○年代作為挑釁的行為早已數見不鮮:街上、咖啡店、電影院和舞廳裡,滿是將長髮和鼻環視為溫和社會宣言的活潑年輕人。

酷的流行文化

獨特的服裝和髮型一直都是酷的關鍵意符,但這並不是說流行和它有全然的關係。流行是酷展現自己的場所,但穿透更深,深到有如哈姆雷特(文學中最早期的酷英雄之一)所言:「但我心裡有非外表能宣洩的悲哀。」酷不像諷刺裡可以看到的,僅僅是薄情、缺乏熱情或熱忱。酷真正的作用是在內部:在花錢購買制汗劑和湯米.希費格服裝的十七歲年輕人心裡,他喜歡鏡子裡看到的自己(但同時也和內心的恐慌對抗著,怕自己真正的感覺一旦浮現會不知所措);也同樣存在成功、時髦、被男人奴隸般虐待的年輕女人心裡。許多的現代自我意識就是由酷這個有力的心靈接著劑黏合在一起。小心翼翼培養出來的酷,能將最強烈的情感和最暴力的情緒封存在內心裡。酷在美國貧民窟的街頭文化中,就如同幫派饒舌中所頌揚的,被認為是贏得尊重的重要來源,人們不惜殺人也要維持酷。

我們很容易會將酷視為一個主要以男性為本的現象,一種年輕男性對華麗外表和情感疏離的誇張表現,但事實上更為複雜。許多五○年代的原創酷角色模範酖酖詹姆斯迪恩、法蘭克辛那區、馬龍.白蘭度和蒙哥馬利.克里夫--都象徵了傳統陽性形象的女性化,以及與傳統男性雄風建構下理想男性角色的脫離。還有,在電影和流行音樂界,酷的女性角色模範一直有其強烈歷史傳統,從葛莉泰.嘉寶(Greta Barbo)、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和蘿倫.畢考(Laurent Bacall)到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妮可(Nico)和克莉絲.海德(Chrissie Hynde)。作為一種新的俗世美德,酷如同從前激勵男性一樣在激勵女性,從精明的電視台主管到住廉價住宅區的單親媽媽同受鼓勵。

酷目前的形式的確源起戰前的美國黑人文化,經由好萊塢電影和搖滾樂吸收傳播。然而,我們必須說明,類似現象在許多世紀以來曾在許多不同國家浮現,戰後的數十年間酷甚至明顯受到歐洲影響力的形塑,特別是英國的流行音樂和英式幽默感。

酷是一種叛逆態度,所要表達的信念是,你身處的社會主流道德觀對你沒有合理性,也不適用在你身上。它是種自給自足的、個人主義的態度,然而在定義分明的同儕團體裡,它也極度推崇友誼的價值酖酖當然,酷也努力脫離家庭關係,這種關係過於親密也太具侵略性,使得自我創造(self-invention)的空間不足。酷和享樂主義深切相關,但往往到達自我毀滅的狀態,和死亡招手:意外、自殺、或是混合兩者的模稜兩可行為(例如機車意外,或是自慰時因窒息性性快感而死)。酷曾經是叛逆者和處於劣勢的人酖酖奴隸、囚犯、政治異議者酖酖培養出來的態度,對他們來說,公開反抗引來懲罰,因此他們把反抗藏在諷刺疏離的一座牆後面,避開當權者,而不是直接去對抗它。五○年代時,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廣泛採取這種態度,酷也因此滲透到流行文化中,造成酷在今日成為一種主導的態度,甚至(或說尤其是)在坐擁財富和特權的人士之間也是如此,他們可以僅僅將酷作為一系列武器中最新型的一項來使用,用以貶損比自己「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酷的新仲裁者

報紙編輯和行銷部經理恬不知恥地拿酷當餌,希望難以掌握的青少年市場能上鉤。在英國,很少有讀者不會注意到近年來的嚴肅報紙酖酖《泰晤士報》(The Times)、《電訊報》(The Tele-graph)、《觀察家報》(The Observer)、《獨立報》(The Independednt)和《衛報》(The Guardian)發生了非比尋常的轉變,差不多已經讓各報變得面貌全非了。當電視取代報紙成為傳播新聞事件的要角,這些「嚴肅」的報紙現在賣的是生活形態和輿論,從時尚和流行報界找來大量專欄作家與編輯,以對於凱旋前進的酷提供「可靠」報導。類似的趨勢可見於電視節目本身,以至於一位九○年代的媒體總裁(他在同事間的稱號是「酷王」)據說在委任節目製作時,完全只考慮節目是否能讓他的電視台呈現合適的時髦(Hip)形象。目前證據顯示,這類策略並無法阻止報紙銷售量下滑及讀者人數減少的命運。

一九九七年新勞工黨政府(New Labour Government)的選舉,讓這些報紙專欄作家對於輕率炮製出來的「酷不列顛」的概念採取支持或是炮轟的立場,兩者對戰的方式就是盡可能把酷的雙關語放進新聞標題裡。某家報社甚至把酷選為「年度風雲字眼」。浮誇的雜誌把這個字濫用在封面裡,以利用其「安慰人心」的效應,大肆誇示只要花二點五英鎊,你就可以身為圈內人。還有一些較深思熟慮的評論家,試圖打一場無望的戰鬥。英國電視評論家戴斯蒙.克利斯帝(Desmond Christy)諷刺地抱怨道(《衛報》,一九九七年七月三日):「假使你不用『酷』這個字作為你對許多問題和情境的回答,你就不太能在媒體找到工作。(Christy, 1999)以下是幾個例子:『你認為昨天的〈X檔案〉如何?』回答:『酷。』『我投給新勞工黨。』回答:『酷。』你很快就能學得竅門,讓你再也不怕沒有東西好說。」《獨立報周日版》曾經刊登過一個愚昧的專欄「真正酷指南」,以攻擊「酷不列顛」的反對者:「酷當然很重要,」文章裡愚蠢地說:「酷是我們一切嚮往的總和。酷不是一個影像、一種觀看、說話或行事方式。酷是一種存在。」這句話激怒《衛報》回敬了一篇〈酷的迷思〉,表示酷是一種行銷陰謀,由英國唱片公司與某美國冰淇淋公司合夥幻想出來。這些新聞界的扭曲雖然引人發笑,但卻不能幫助我們了解酷到底代表了什麼。 (上)

【2005/11/15 聯合報】 酷 COOL 【Dick Pountain & David Robins/作李佳純/譯】 我們主張酷是一種態度或個性,在很多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裡浮現,它提供了不同社會功能,但還是可以就三個核心人格特質被認出來,也就是自戀,諷刺的疏離,以及享樂主義。 自戀的意思是對自我過度崇拜,尤其是個人外表,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以為世界繞著你轉並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在最正面的情況下,這種自戀是種有益的自我頌揚,甚至是在較為負面的表現形式下,自戀可以助人有效地去適應令自尊受傷的壓迫性情境。這類情境似乎不只包括了明顯的貧窮經驗、政治鎮壓和暴政,甚至也存在可見於開發國家之崇拜名人的消費者民主政體。當然,對任何清教徒文化而言,自戀似乎是虛榮之罪。 諷刺的疏離就是隱藏個人感覺、表現出相反感情的詭計,例如,面對危險時假裝不勝其煩,或面對羞辱時假裝覺得有趣。哲學家分辨出諷刺的幾種類型,包括蘇格拉底式的諷刺,就是不把全部的意思說出來,讓對手誤以為可以放鬆警戒,事實上卻一擊攻進對方的論點;還有浪漫式(Romantic)諷刺,也就是對所有事物的確實性抱持全然的懷疑態度(以尼采的格言為例)。酷的諷刺帶有這兩種意義,讓它在攻防時既是有效的口語武器,在維護保護性的酷個性上也格外重要。諷刺讓人猛烈進攻,但表面上又維持文明的樣子,美國黑人傳統裡以「欺騙性」語言來和白人威權角色說話,把從屬關係誇張到一種程度,變成了侮慢。 享樂主義比較無須贅言,但也許須要指出酷的享樂主義比較傾向俗世、冒險、甚至狂歡,而非愉快的快樂。在最簡單的狀況下,酷的享樂主義就是被美國憲法奉為神聖使命的對快樂的追求,由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傳神描述為「一種對肉體滿足的熱愛,所謂讓一個人狀況更好的概念,競爭帶來的刺激感,預期中成功的吸引力。」然而,早在佛洛依德之前,從莎士比亞到巴爾扎克的藝術家已經了解到,人們對於快樂的追求很少是單純的。 在某方面而言,酷似乎是競爭的對立面酖酖漠不關心、冷靜地拒絕參與人類的遊戲規則酖酖事實上它卻是隱藏了驚人競爭本能的膚淺姿態。有關酷競爭的這一面,最明顯的就是在性征服方面,緊接在後的便是服裝方面。如果有任何一位讀者懷疑這個矛盾的真實性,或是難以了解其極端之處,他們可以思考一個特別的範例酖酖所有遊戲裡面最酷的一種,撲克,是由數個人以一疊紙牌為工具來競相比酷,目的是在經濟上和心理上征服對方。 在此,我們不會把酷當作具有特別政治內涵的意識形態;相反地,在不同的時代,酷本身曾與許多目標和信條攀附上關係,種類之多令人大感不解,從牛仔大男人氣概到動物權,從和平主義到恐怖主義,以及從熱中於自由市場到反資本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在如此歧異的表現形式背後,我們還是可以辨認出酷的倫理以及應用到的美學。舉一個表面上彷彿無關緊要的姿態來說好了,太陽下山以後還戴著太陽眼鏡。無論配戴者是電影明星、搖滾歌手、在伊比扎島徘徊找性伴侶的十八歲年輕人、都市游擊隊員或是拉丁美洲獨裁者,這個姿態都傳達出疏離和自戀所蘊含的意義。(下) 【2005/11/16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1112141135.yxsdcivs0_un-policier-devant-une-voiture-incendiee-le-5-noveb
或許台灣讀者會很驚訝這個號稱世界文明大國的法國,怎麼也會發生像非洲、海地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野蠻」行徑。
生活在巴黎快七年,每次看著台灣對於巴黎的報導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被台灣人或是第三世界國家「誤讀」的城市。就如同美國之於全世界。這個「誤讀」語彙裡最嚴重的就是對「文明」的認知。
當年我也是慕名法國的文明而來的,那時我還沾沾自喜於自己棄美國而就法國,因為研究所期間,當我戰戰兢兢苦讀完一篇又一篇的外文報告(老師強調要讀原典)後,赫然發現搞了老半天,這些原典竟然有許多是法文時,就覺得應該讀法文才真的是原典!我就這麼一路追到了法國,心裡想著那應該就是「知識文明知識」的源頭罷!

到法國後,我選擇台灣原住民族運動與文化認同為研究課題,希望進一步瞭解現代化與文化認同的關係,這個研究議題引導我重新思考「西方文明」或者說「現代文明」的發展歷史。從此我對「文明-野蠻」、「進步-落後」這種二元對立的觀念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當我行走在羅浮宮各大宏偉廳堂時,我看到的不僅是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偉大遺產,同時我也看到了這些「遺物」背後的斑斑殖民血跡。這些人類生活、智慧與美感的不同結晶,不都是殖民者以「野蠻」行徑,經由搶、騙、奪過程而陳列於此。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嗎?

還有,日本人、台灣人最愛的路易威登(LV)皮包,總店設在被台灣媒體形容為「經典」的香榭里舍大道上,先不談買個皮包還要登記等待的窘境,總店入口處的一張大海報,看得我混身不自在:一名衣著光鮮的法國女人坐在舢舨上,懷中小心翼翼地護著路易威登皮包,船兩側站著一群面容黝黑、使勁划槳的亞洲船民,唉啊,分明只是個小皮包而已,怎麼想得出這樣一個海報來踐踏(亞洲)(男)人呢?難道這也是所謂的「西方文明」嗎?

在我看來法國人的「野蠻」行徑,充其量只是從人家的地方換到自家的後院罷了!一百年前,法國人殖民非洲、亞洲,不正是以「文明」之名到處燒殺劫掠的嗎?法國社會需要蔗糖、橡膠,就把他人的土地全部轉種成甘蔗園、橡膠園;法國人不願進工廠、下礦區,就從殖民區拉來一批批的勞動力;戰爭期間,從非洲招募來的「外籍兵團」總是被送往戰區的第一線。如今這些曾經被他們叫做「奴隸」的後代,百年後就成了內政部 長口中的「人渣」(racaille)了。這就是法國人所謂的「文明」。

這場發生在巴黎郊區,如今延燒到法國各地及巴黎市中心的縱火及攻擊事件,並不是兩個青少年觸電致死的偶發事件,也不是青少年叛逆期問題,依我看,這是對法國殖民積累後果所進行的間歇性發作罷了。它混雜了階級、族群、宗教、文化等對立關係,歷經百年發酵終至爆發。

因此,我們要問的是為甚麼這些人會住在貧窮而破舊的郊區喔?為甚麼住在這些郊區的絕大多數都是阿拉伯人或黑人呢?他們從哪裡來?為甚麼來這裡呢?起火的郊區搭地鐵到花都巴黎不用半小時,但他們的生活情境卻如同兩個世界。相較於一百年前遠在地球另一端由奴隸點燃的怒火,如今卻燒到自家後院了。但有沒有人認真想過這很可能是西方大國所謂的「文明」後果呢?

我想,如果法國內政部長若仍繼續以「人渣」字眼或心態來指稱這些郊區的移民後代,那這場與殖民歷史密切相關的火苗即使可以用強大警力予以撲滅,但全法國人就等著這把火苗隨時隨地點燃竄燒罷!就如同美國人必須無時不刻地生活在伊斯蘭聖戰教徒的詛咒之中。

(作者為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051112224311.ayzoouy70_les-crs-face---de-jeunes-emeutiers-le-12-novembre-b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理期減肥法運用得當,確實可以達到想瘦哪裡就瘦哪裡的效果。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 中醫師張家培表示,依據中醫理論,女性經前水腫,主要是因為肝血旺盛所致,此時要多吃補血食物,少吃米飯等澱粉類食物,且如果你是經前水腫情況非常嚴重,可讓體重增加一至二公斤者,若再搭配運動,瘦的是脂肪不是水分。

張家培強調,所謂的生理期減肥,就是運用生理周期將瘦身分成四期,分別是月經來的1﹣7天稱為瘦身福利期、月經後的第7﹣14天稱為瘦身超速期、月經後的第14﹣21天稱為瘦身平快期、以及月經後的第21﹣28天稱為瘦身緩慢期。
在這四個階段,女性可依自己的機能狀況並配合飲食,以達到減重的目的。尤其在生理期間,可以多補充蛋白質、鐵質及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菠菜、海帶、魚、葡萄等,並搭配緩和的運動,可以快速地將身體多餘水份排出體外。生理期結束後,飲食上還是少吃澱粉,一天米飯最好不要超過一碗,配合運動,會讓你瘦得很快。

女性雖然可利用生理周期甩身上的肥肉,但張家培強調,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利用生理期達到瘦身的效果。一般來說,體質易水腫,且生理周期規律者,利用生理周期減肥,才有效果。

張家培建議,想利用生理周期減肥的女性,在生理期間,因氣血較虛可吃川芎;經期過後,經血順利排出,則可以吃些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當歸、紅花、理氣的香附、益母草。在動情期(7﹣13天)也就是西醫稱的卵泡發育期,由於雌激素的作用,會促進鈉和水的滯留,為了氣血和利水作用,可吃些熟地、首烏、菟絲、肉蓯蓉、女貞子及旱蓮草等。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