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影響,首推電腦與網路的興起。

對becco來說廢話的定義便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所以任何足堪視為真理的東西,都是廢話。
(嗚嗚,小學自然課時就是對老師說溜了嘴,以致被狂罵一整節課:「不想聽"廢話"就給我滾出去!」)

然而網路興起所帶來的影響中,很多是人們始料未及甚至未完全接受的事實,比較苛薄的且令人疲乏的是
「人人都成了作家(網路作家)」或日本人所謂「文學卡拉ok時代」的來臨。

另一個和Becco切身相關的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老天,從小作文根本拿不到一半分數的傢伙竟然在公開場合寫起東西來給人看。

這還不是最諷刺的,連蛋都煎不好的人接下來要在網上寫得竟是做菜料理的心得呢!

事情得從2003年的「日本究竟之旅(註1)」談起。

頭一天登門造訪「前川」向隅之後,Becco帶著乖巧的爹娘三轉五轉地終於在「淺草今半」坐定,這是專賣牛肉料理的百年江戶老店,據說和近代日本人吃牛肉的歷史一樣悠久,招牌料理是「百年牛丼」、「和式牛排丼」、「壽喜燒」,典型的日本口味。店內侍者一個個都講著讓人能夠聽懂的英文,聽的我頭皮發麻--- 據以往的經驗,在美食大國裡,如此"紓尊降貴"的店,端出來的料理往往就只能是唬弄土包觀光客的把式。

所幸事後証明自己多慮了,扶桑國再一次狠狠打破Becco的成見,當晚在「今半」所用的餐點都頗有水準,美中不足的是近江牛不若其他和牛來得肥美鮮嫩(所以健康的多吧),令Becco媽碎碎唸不已,另外,以那樣的料理而言,索價實在高昂了些,引咱們再次造訪的機會不大。

當天嚐過的食物最令我難忘的就數烤牛排丼,簡單、平衡、美味。

秋涼日漸,週末上午在家準備考試,偶爾,我眼望窗外無聲飄過的人群,以及,那不再青蔥蓊鬱的並木,推開窗,飽飽吸入滿腔颯爽的秋風,我在遙遙心底祝禱…

你在騙誰呀!
嗯,總之天氣涼了自然該嚐點豐盈充實又暖人心脾的食物。

趕緊打電話給仍在Costco買餐酒的Becco爸Becco媽,請他們火速扛兩塊Prime的肋眼,什麼?PRIME缺貨!那就冷藏的Choice吧!那有沒有肋眼?沒。那剩啥?紐約客和沙朗。就沙朗吧,總之不要腓力喔!當然更不要牛小排!

秋天自古就予人肅殺氣息,別說是騷人墨客,相信那些馬牛羊雞犬豕一定也感覺到了。

接下來呢?
電鍋裡白飯所剩無幾,拿出上禮拜在中研院旁水果鋪買的「池上晚冬米」---老板娘說是她老爸自己種的,有機哉埴,自然(陽光)烘焙---洗他三杯,這是新米,母親叮囑水放少些,打九折。學日本人煮飯講究洗米與水源,記得漫畫裡說要用輕柔的動作順同一個方向打圈子,這簡單。至於水,嗯,肚子咕咕叫了,拿備長炭泡水裡一天再煮這招顯然來不及使,就拿Brita濾過的水好吧。最會放進一匙米醋和橄欖油泡上半小時再炊煮。

這些小動作是不是讓煮出來的白米飯更加香Q美味,不同時煮一鍋對照組實在也說不準確,只是理論派的Becco難得動手弄吃食,「自我感覺良好」才最要緊。

經過這點功夫和小小的講究,那「美好的仗」既然打過,原本"不無小補"的改進吃進嘴裡,應該也會給放大不少吧。

設定好電鍋一小時後炊飯,還剩啥?
我回到電腦把當初的照片又核對一次,將作法確定如下:

煎蛋絲少許
蔥白切絲(約1.5mm寬)
蔥綠切絲(約1.5mm寬)
洋蔥絲(N/A ---因眼淚直流,寬度估計已超過誤超容許標準)
海苔絲(約2mm寬)
芝麻(橢圓長軸約2mm)

以上食材感謝Becco媽精良的代客操作

當然還有炭烤後撒上海鹽的沙朗牛排(厚度約12mm,照前面文章的烤法),
以及用鰹魚醬油、味琳、砂糖調製成的淋醬。最後,為了比較肉質,順手又烤了一條帶骨牛小排和新鮮干貝(by Becco爸)。

將飯盛在「吉野家」那樣的大碗裡,先撒上白芝麻,沿著碗沿鋪上蔥白、洋蔥、海苔、蛋絲及兩粒干貝,牛排烤好以菜刀迅速斜片,放進碗中央預留好的位置,撒小小撮海鹽,正中央擺上一團綠蔥絲,以免顯得單調。淋上醬汁,大功告成。

簡單豪華、樸實考究的和風「我家牛排」丼就完成了。

雖然這牛排丼配上一盅「純米酒」和一碗秀珍菇紅味噌湯肯定會更像回事,但週末在自己家裡實在不需那麼執拗,拿加洲的zinfandel和冬瓜蛤蜊湯(這麼困難的東西當然不是我做的),誰曰不宜?

三人興沖沖地把三碗牛排丼在桌上擺好,迫不及待嚐上一口:唉,這種簡單美味的小玩意兒下次甭大老遠跑日本吃了。

我們也發現美國牛肉要是選的好,吃起來其實不比”平價的”日本牛差,而同一品牌等級的牛肉烤過之後,牛小排吃起來硬是遜沙朗或肋眼一籌,很奇怪,滋味就是貧乏得多,而且吃來費力。難怪回想外面賣的牛小排,這部位的牛肉總是用醬料狠狠醃過才烤(例如最有名的台塑牛小排),要不就是和厚厚一層醬汁配著吃,少見硬碰硬見真章的吃法。

至於那個「池上晚冬米」,則不如平常家裡食用的池上「陳協和」,毫無疑問後者米粒更晶瑩飽滿,咀嚼時米飯特有的香甜豐富多啦。而costco買的 Seghesio的zinfandel意外的挺搭這丼飯,其實酒本身也做的相不當錯,上網一查,好傢伙,WS給到88分吶。(以台北六百多元的價格,不易苛求了)

總之,這簡單的一餐吃得大夥滿意極了---事實上只要能在家裡重現外頭館子的食物,對我來說就一直是件神奇莫名的事情,這回的對象甚至遠達東京淺草的老店,更了不起。

和「今半」的其他料理相較,「牛排丼」大概是其中最簡單易得的美味,烹調過程簡單省事,只要將好材料備齊就等於成功了三分之二,不像「牛丼」或「壽喜鍋」需要特殊的熬煮、醬汁或器材。若不是顧慮爹娘的身体,還真想晚上再玩他一次,以臻盡善盡美。(首先是飯還不夠好,另外,一時疏忽拿壽司用海苔,其實拌白飯該用一包包零食海苔才是!)


嗯,希望上面說的不全是廢話。

以上。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a24391d11o24bk
自從接到人間野宴的「一道菜」邀約,想遍了日劇當中的美味,「美味關係」的黃金高湯太難、「午餐女王」的蛋包飯太難、將太的壽司太難,總之所有料理都太難,都不適合只會做一道甜點的我。

就在重看日劇找靈感的過程中,看到「午餐女王」的竹內結子,她每天期待著午餐時間,只要吃了完美午餐,就算十分鐘前才被老闆罵臭頭也無所謂,即使走出餐廳重回悲慘人生,也元氣十足。

原來什麼菜不重要,怎麼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份期待。

而我,每天期待著早上起床後的咖啡。那不是一杯一千五的麝香貓大便咖啡,而是親手用不名貴的哥倫比亞豆做成的咖啡。每天的咖啡儀式就像點睛,點完,就有神。

這儀式從打咖啡豆開始,磨碎後咖啡豆的香味在房子裡蔓延入鼻腔,用小刷子將粉粒刷入法式壺、加水、溫杯、默默等待第一口咖啡碰到舌根的感動。我常覺得自己正在進行「咖啡道」,就算宿醉、落寞、孤獨的早上,這杯咖啡總能夠提供魔力,帶我回到美好。

但沒法帶咖啡來野宴,所以帶來了能夠跟咖啡交朋友的好東西。像是在荷蘭嚐過擔心此後再也吃不到的焦糖煎餅、過了一年還是要排隊的歐菲香甜甜圈、普魯斯特的瑪德蕾蛋糕。我私心認為這些小點心都該搭配咖啡,才更有滋味。

像荷蘭煎餅蓋在杯上讓咖啡熱氣烘軟內部的焦糖,真是入口即化。歐菲香浸在黑咖啡裡,蛋糕體像活了起來。瑪德蕾浸潤了咖啡苦苦的味道,從小孩糕點升級成為大人版。

還有,喝咖啡就跟喝紅酒一樣,要聞、要品,而且不用加糖,萬一怕苦,請多吃一口荷蘭煎餅吧!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iratama_image
我懶於烹煮,一度被友人笑為齋月回民,日落方食,日進一餐。好在從沒忘記我最愛的甜點,每回用餐,沒吃到甜點,那胃囊就宛如沒有敲下熄燈號般。

最末一道絕佳甜點常讓我忘記前菜或主菜的缺點,中式西式甜點皆愛。其中尤嗜吃任何QQ食,可能流著「台客」混血基因,我家族女輩皆擅做糯米食,尤擅製糬,內裹白糖,外沾濁水溪收成自製花生粉,或沾黑芝麻,總可連吃好幾個,直到胃袋像是要和腸子連起來至暴痛感了才會停止。鹹甜粽子、粿仔糕、黑糖糕、鹹甜糕、蘿蔔糕、糯米團……啊!我深情於任何的QQ食。

離開阿嬤的糯米鄉愁後,在台北,我喜歡吃的糬是「一之軒」的手工麻薯。艾草紅豆、楓糖核桃及黑糖大紅豆、地瓜口味都在傳統的Q感中注入了新式口味。不過即使口味多了,吾最衷情仍是紅豆一味。

紅豆糬口感最古典,像低音大提琴,最經得起任何時間點去品嚐它,也經得起任何前菜的底味去嚼觸它。吃紅豆糬後再喝一杯日式綠茶為我首選,若無日式綠茶,那東方美人茶或是老普洱也不差,唯獨不宜花茶與水果茶,此種茶味會破壞紅豆的樸素原味。

小紅豆綿密深情,大紅豆清晰爽朗。

紅豆和所有糯米食材都是絕配。常光顧的紅豆湯圓是天母新光三越後巷內的一家主打 「黑糖」熬的紅豆湯店,賣古老食材,店內卻裝潢得有如咖啡館,美術畫作掛牆。黑糖紅豆湯圓,趁溫熱之際,冬夜嘗起來溫暖如回返童年的年節。

外加一句,若是肚子正餓,那可先在店裡吃碗很古典口味的麻油蔥花麵線,然後再喝盅黑糖紅豆(桂圓)湯圓,此兩相得宜。阿嬤情調在這裡被賦予了時尚新口感,且還頗適合懶人享用美食。
圖片來源:甘泉堂的白玉ぜんざい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yuuri-1
最先想到的野宴菜單是荷葉餅、捲牛肉條也好、捲芹菜燒肉末也好,再夾些山藥,唉不行啦!荷葉餅在秋天的涼風裡會乾脆掉,到時捲不成東西了!

野宴好攜帶又置放室外不變形的,當屬乾燒的大塊肉最理想,這種菜歷次野宴中都不少見,以致吃到最後大家都尋湯尋水尋蔬果去了。所以我慣常會做些爽口的東西,譬如菜。可現在不是芥菜季節,菜不行。泡菜,可秋意冷颯颯,吃了冰口。細韭菜珠煎蛋餅,嗯,也嫌乾,白果百合炒青豆哩?有些零零散散……。

小黃瓜(キュウリ)用糖、醋、鹽小漬一下會很好吃,再加些紅辣子,又好看又迷人,時間若掌握不好,會醜皺得像老太婆,若掌握得好,就是人家大肉之後搶食的對象了!

記得有一次參加一個野宴,用大肚玻璃罐裝了一整罐漬小黃瓜,想不到不到半小時只空剩罐底的一汪醬汁了,每一個後到的客人都要問:這裡面本來是什麼?問的人太多,有開心型的朋友便寫了字條用膠帶貼上:「本來是漬浸的小黃瓜,太好吃了,已讓嫦娥取去月宮食用。」這個中秋節倒是讓我自己難忘,因為感覺自己很有名廚的架式哩!

前兩年的一次野宴,我正吃得高興,有朋友趨前抱怨:「小姐退步了,這次的漬小黃瓜不怎麼好吃呢!」

什麼?

然後又有一個朋友也來發表相同意見。

哇呀!「可是這一次我並沒有漬小黃瓜呀!我做的是醬大頭菜!」

哎哎!想不到我的漬小黃瓜還真出了名!

不過,真正好吃的漬小黃瓜得用有機栽植,一大肚玻璃罐麼,那,是多少銀子呀?尤其在今年?

所以嘍,如果今年的野宴有不可口的小黃瓜,搞不好不是我的傑作,我或許做價廉物美的別樣菜去了!

做漬小黃瓜……做別樣菜……

做別樣菜……做漬小黃瓜……

呵……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urin-2
一,嫌甜點太甜,就像是嫌麻辣鍋太辣,醬菜太鹹,臭豆腐會臭,生魚片不熟一樣:是沒.有.道.理.的。

二,
在宿舍,
掩鼻,冷眼,旁觀,
某室友以各種加熱方式將超市買來的食物所含的蛋白質變性。

亂煮菜,其實是一種殘酷
因為,你把生命
屠殺了第二遍
用古人的講法
叫戮屍。

三,
体悟握壽司之美,首先要能揚棄中國人「吃飯配菜」的期待與美學觀。

四,

給足機會/時間,道地的料理幾乎總是在人類舌尖上的味蕾爭奪戰勝出,
從表面物理的觀點來看,這是再直觀不過的事情。

料理的演進是一個最佳化的過程---最低能量,最大亂度---所以道地的法國義大利日本中國料理不易引人發胖,而美國人徒呼"This is a God damn annoying French Paradox"!

五,

不要以為料理東西軍的特選素材單位沒啥了不起,
麻豆文旦在產地也許不值幾個錢,但在倫敦的攝影棚出現買到,就不凡了。

六,

第一次看花三天做成的果醬,分別被放入Christine Ferber的八角瓶與愛之味花瓜罐並陳,三星餐廳訂下Dress Code的苦心,呼之欲出矣。

七,

世上有兩種東西,以貌取人,所失甚微。

一是甜點,令人眼睛一亮的造型是美味的最低限度保証; 二是花店,裝潢典雅的鋪子裡美麗店員紮出來的花束,換來的至少會是一樣燦爛的笑容。

都是華而不實,相由心生的"必需品"。

八,

料理好不好吃,可以是主觀的;
料理的好不好,必須,也應該構築在一個能與人溝通的客觀標準之上。

否則,我們只需要電話簿,不是米其林。

九,

就算品嚐一百人次,把心得作迴歸分析,下一口依然充滿著可能與可疑。

有時我們只需要電話簿,不是米其林。

十,

美食文章真正記錄的不是食物,是生命---屬於食材,廚師與食客共同擁有的那一段。

十一,

再不決定吃什麼,
所有餐廳就全打烊了

這話對天秤座的男人來說著實充滿著隱喻。


圖片來源:ロンシャン洋菓子店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lattsalat_mit_zuckerschoten
音樂家在聲音中所思索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刀叉間的香氣……

「莫札特是作曲家中的松露!」當歌劇聖手羅西尼說出這句名言,或許已明白告訴世人他最後棄音符而就庖廚的人生。一般人即使沒進歌劇院看過他的《塞爾維亞理髮師》,多少也該聽過他風靡寰宇的「羅西尼牛小排」。他在聲望如日中天時倏然引退,將名聲與才華改置於花都的宴會和廚房,享受剩下的三十九年人生。羅西尼過世後,除了留下令人羨慕的一百四十二萬美金,更有眾多經典樂譜與食譜。

羅西尼的例子,在音樂家中並不特別。現今柯蒂斯音樂院院長,鋼琴家葛拉夫曼 (Gary Graffman)因右手手傷中斷演奏事業,也把練琴的熱忱轉向食物,甚至還和妻子一同在時尚雜誌撰寫美食專欄。即使仍在事業巔峰,許多音樂家一樣是技藝精湛的烹飪大師。台灣作曲家杜文惠就是右手寫樂譜,左手寫食譜的天后廚娘。作曲雖不如羅西尼多產,杜文惠縱橫古今、融會東西菜色的功力,大概也非這位義大利前輩所及。神奇的是,無論她調製出多麼豐富的佳餚美饌,其夫婿指揮家呂紹嘉仍如仙女般輕盈。作曲與指揮,烹飪與品嘗,這對夫妻在音樂和食物上都搭配得無懈可擊,可謂絕妙佳偶。

為何音樂家往往特別對美食著迷?美國鋼琴家歐爾頌(Garrick Ohlsson)認為「音樂表演是聲音的藝術,而烹飪本質則是味覺與嗅覺的藝術,兩者皆稍縱即逝。不像美術或文學要把吉光片羽的靈感化為永恆,音樂和烹飪致力於剎那間的感覺,在一去不復返的當下創造感動。」煎鵝肝的火候和捏壽司的力道,其掌握之精妙幽微,並不亞於鋼琴家對觸鍵與踏瓣的鑽研。更何況,音樂家必須神入各作曲家與時代的不同風格,而品賞食物則是增強感受、分別異同的最佳訓練。一如小提琴家史坦(Issac Stern)自品酒中教導弟子塑造音色,鋼琴家羅傑(Pascal Roge)也建議學生在研習法國音樂前能先了解法國烹飪藝術。鍋碗杯盤中蘊藏著深刻的文化背景、地區特色與民族性格,音樂家在聲音中所思索的問題,答案可能就在刀叉間的香氣。

對著名職業演奏家而言,美食或許是疲勞旅途中的唯一慰藉。鄧泰山擔負今年蕭邦大賽開幕音樂會重任,忙碌行程中仍不忘偷溜巴黎,非得享受美食後才願趕至華沙排練。羅傑願意每年赴日本教學,和風料理與清爽不膩的甜點竟是關鍵。他們行萬里路,吃萬家餐,若能再花心思鑽研,品味與知識往往深不可測。像美國作曲家懷納(Yehudi Wyner)從沒來過台灣,講起台北夜市小吃竟如數家珍,讓家在士林的我瞠目結舌。烹飪也可以是平衡自我的生活調劑。杜文惠創作簡練的室內樂,在廚房卻常炫示繁複的功夫菜。義大利作曲大師貝里歐(Lu-ciano Berio)寫下一系列探索演奏極限,整死人不償命的《Sequenzas》,他家餐桌上的經典卻是妙不可言的燒肉,以最簡約的手法呈現食材的美妙。

當然,音樂家不該本末倒置,鉆板上的刀工可不見得能轉換成琴橋上的音準。但音樂會雖非每晚必至,一日三餐卻無可或缺。在這個味精肥油當道的爛食亂世,音樂家保持敏銳美感的祕訣,或許就是先好好照顧自己的胃。

【2005/11/22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美食盤根錯節的系譜中,我一直是大腸系的死忠派。

路邊野外的稗攤野店點菜,必定跟老闆吆喝切盤大腸圈;客家莊味覺巡禮,醋味酸嗆、嚼勁十足的薑絲炒大腸總不忘一盤;脆皮肥腸外脆內嫩,我愛聽「喀滋喀滋」的聲音;九轉肥腸味道千迴百折;粉蒸肥腸軟嫩入味;還有烤肥腸、腸絲、溜肥腸……

大腸本無味,一經巧手調理,便千嬌百媚。

若說要將豬腹肚內祕藏的珍味,攜至心情開敞的歡欣聚會,我會帶「滬式滷大腸」。

尤其是民生社區那一家前身賣古董的上海菜小館,裝潢古意盎然,一個巨大的木板車輪懸掛牆壁,四處貼上老闆恣意隨性的書法對聯,上海人家日常吃的「盆頭菜」是其特色,每天端出十數道待客,有蹄筋、蔥烤鯽魚、烤麩等等,菜色每天更換,但萬萬不可少的,是滬式滷大腸,許多顧客專程上門,就是為了這道菜。

這道招牌菜的做法,是將一整條完整的豬大腸剖開,細心去掉附著的脂肪,淋醋去油,再捆起來,放入特製醬汁,滷四、五個時辰。香噴噴的大腸捆札起來,像豬腳一樣飽實,香濃的湯汁與肥嫩的滋味都封存起來了。品嚐時嚼感脆軟變換,在舌頭拌攪下,濃郁的氣味在口腔中充分釋放。

由於食相誘人,適合從封閉的餐館,帶至大眾的聚會,剪開。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滬江宴:大安路一段108號1樓;2778-9667;老闆:張奕捷;主廚:范金廣

老闆是四川吳抄手的兒子,主廚曾在凱悅飯店上海廳。有綠茶蝦、菜飯金字塔、絲瓜蝦仁包、東坡肉〈有禮盒可外帶〉、糯米煎棗糕(160元/6人份)。劉泰英、馬志玲、陳敏薰、吳宗憲、洪曉蕾都愛來吃。



回甘:南京東路2段160號(伊通街口);2506-0406;主廚:簡文毅

融合江浙菜、台菜口味。200道菜色,20種小點心。紅醋排骨〈改良京都排骨,有加水果入味〉、皮蛋干貝酥、芝麻餅、一品鍋〈2500元〉。



新吉士餐廳:87890168;北市松壽路9號7樓(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A9館))

主廚:簡士雄

店內裝潢有濃厚上海古早味。在上海新天地有五家分店,來台灣開店。

主要是上海本幫菜〈濃油赤醬〉、海派菜。蒜泥白菜豬肚、外婆紅燒肉〈五花肉〉、醬爆蟹年糕、大湯黃魚、心太軟〈用去籽紅棗包糯米〉、生煎包。四人一桌平均一人五百元。



上海小館:台北縣永和市文化路90巷14號;02-2929-4104;老闆:馮兆霖

上海本幫菜〈結合寧波菜、蘇錫菜〉。鮮魚煨麵〈知道的人才會點〉、蔥油芋艿〈弄堂菜〉、薺菜炒年糕、腐乳肉〈與東坡肉齊名〉、蟹黃蝦仁。100多元起跳。宴客3000元左右。



上海鄉村:台北市仁愛路二段67號;(02)23223333;師傅:沈汶熙

烤方〈改良式東坡肉〉、湖西脆鱔、紅燒下巴、菜脯青蟹、鄉村海上鮮〈金華火腿、菜脯、老母雞、紅蟳、泰國蝦〉、鹹菜豆板酥〈蠶豆,吃冷的,張大千的最愛〉。



介云軒:02-2753-4213;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69巷5號;老闆:謝立勤

烤(ㄎㄠˋ)菜〈芥籃菜〉、醃篤鮮〈醃火腿、蹄旁、白蘿蔔、豆皮〉、盆頭菜〈像是西方的前菜,滬式滷大腸、蔥烤鯽魚、乾燒魚下巴、〉。裝潢為50年代上海風。



熊味小館:27212323;北市南京東路三段182號(六福皇宮斜對面);老闆:吳克荃

賣上海點心,是連戰、連勝文、施振榮的最愛。師傅曾在喜來登飯店當主廚,也得過許多獎。絲瓜蝦仁湯包、上海湯包、小龍湯包、雷絲花傘鍋貼、東坡肉夾咸光餅、醬爆紅蟳年糕、紹興石頭蝦。



FIFI茶酒沙龍:仁愛路四段15號2~3F;2F 常玉廳(02) 2721-1970

3F W Bar (02) 2779-0528

老闆:溫慶珠

黃燜雞、香菜干絲沙拉、紹興酒嫩雞、東坡肉夾荷葉、白糖餃兒〈類似炸春捲〉、松鼠黃魚。平均一頓400元。名人常來的有,嚴凱泰、連勝文、蔡康永、張小燕等。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民生東路五段巷弄內的「介云軒」,沿用前古董店的設計,加上不時散發的上海家常菜香,成了身兼電視偶像劇製片、運將雙職的陳世賢三不五時來報到的小店。其中新推出的「薑麻霜降」,是他試過後,覺得不錯的一道美味。

乍聽到陳世賢是製片兼職的運將,著實讓我好奇,問他兩種工作最大的不同,他竟然說,「其實很多都一樣耶!」
「都很自由、機動性高,且是大量面對人,做溝通、協調的工作。不同的是,運將的自主性比較高,可以選客人,很符合我水瓶座的特性!而且當運將,還可以隨著客人到達的目的地,免費到處遊玩咧!」他摸著頗有個性的小平頭,爽朗笑著說。

古色古香 擺設獨特
問他怎麼發現這家店,原來跟他製片工作常常要勘景有關。「當初看到這家店,覺得太有特色,很符合我們拍片場景的需要!」
的確,不但外頭擺設古色古香,走進去之後,鮮活的鳥鳴聲四起,還裝飾著各式古董。
重點是,台面上陳列的14、15盆的盆頭菜,光看,就讓人垂涎三尺。所謂的「盆頭菜」是上海話,也就是如同西餐的前菜之意。
在這裡,一大盆、一大盆的「盆頭菜」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少人就是衝著這些菜而來。從火靠菜、梅干菜扣肉、滷大腸到蘿蔔燒蹄筋、蔥火靠鯽魚,道道都吃得出上海味。
廚師老爹謝立勤說,「有些菜我也做了些改良,如以蒜丁、墨魚丁、豆腐干,取代傳統韭菜花、豆干、肉末做成的蒼蠅頭就是一例。」
如果覺得冷盤小菜搭配上海菜飯、排骨年糕或炒年糕等主食,仍意猶未盡,熱炒菜色提供另一個選擇。

嘴邊肉片 混油汆燙
老闆謝秉宏說,油爆蝦、醋溜高麗、銀芽蛤蜊等,都是店裡很受歡迎的熱炒菜。他推薦我試試最新推出的「薑麻霜降」,是從上海菜的「薑麻兔肉」改良而來。
謝立勤說,這是用四川成都產的麻香夠勁花椒,加上薑絲、蒜、蔥、醬油、冰糖等,混入熱油後,淋在汆燙、切片的嘴邊肉片上做成。
挾起一塊入口品嘗,由於嘴邊肉是用汆燙方式,感覺肉很嫩,還帶點咬勁。沾上醬汁食用,薑香中帶點麻意,在口腔中蔓延的香味,豐富了舌喉,有開胃之效,是配飯、下酒的好搭檔。但建議一定要趁熱吃,以免肉硬失味。

招牌料理



500元
油爆蝦 油香不膩
修剪過的白沙蝦,以熱油爆熱後,加入炒香蔥、薑、蒜等辛香料的拌炒菜餚。同樣是道講求速度、火候的料理。蝦脆鮮美,油香不膩,雖然滿滿的一盤,但不消一會兒,就盤身見底,讓人吮指再三。



100元
醋溜高麗 開胃下飯
不同於一般的炒青菜,而是在清炒後,加上醋、花椒、辣椒調味成的道地上海菜。入口後可以感覺到酸、脆、辣香,不但開胃,下飯、單吃,都很美味,是許多人很喜歡的菜。



300元
銀芽蛤蜊 清爽甜美
每天早上手工去頭尾,強調新鮮的銀芽,加上燙熟的蛤拌炒,是上海人常吃的家常菜。晶透的銀芽爽脆多汁;而蛤蜊肥大甜美,自然鮮甜,融合了銀芽,讓人吃多了味重、油多的上海菜之餘,多了些清爽味。

特色小點



100元╱份
辣椒鑲肉 扎實不膩
將香菇、木耳、蝦米、豆腐、做成的絞肉,鑲入青椒中,以小火燜熟。加了豆腐,吃起來不會有油膩感;內餡扎實中帶著柔軟滋味,混合外頭的青椒脆感,口中同時體會雙重滋味。



100元╱份
烤麩 鹹香多汁
加上冬筍、香菇、冰糖、醬油等,火靠40分鐘做成。烤麩肥胖、鹹香多汁,而滷得透徹的香菇、冬筍絲絲入味,甜鮮交雜。極具人氣,店內常態供應。



謝立勤
美味料理手
從小熱愛烹飪
謝立勤是上海人,從小對烹煮美食就有一股熱愛。曾開過江浙菜館,而後開古董店,做過廣告創意。
現在為了兒子,復出掌廚。「做的是道地的上海家鄉味,我把每個客人都當朋友、家人,所以用料上一點也不馬虎!」




Profile陳世賢
現年:31歲
正職:執行製片4年
兼職運將:3年
兼職時間:銜接每部片的青黃不接時

美味路標
台北市民生東路5段69巷5號
02-2753-4213
11:00~14:00
17:00~21:00
無刷卡
周二休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流行香草植物,花市裡有特闢的香草植物區。來至歐洲的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幾乎成為花市裡的主流,外加羅勒、香茅、檸檬草……儼然一副微型普羅旺斯景象,以小放大,紫色的香裡,每一個小小盆栽都營造了一個歐洲花園綺麗的夢。

這些香草植物都可以入食,或烘或烤或湯或飲,調和所需,果真地球一家,生活有變化的很。許多朋友,好興緻在家裡廚房經營了一方陽臺,小盆小盆植滿了各種香草,盈盈一片綠意。或煮中饋,或邀集三、五好友,信手拈來便是新鮮的薄荷茶,若要隨手烤個現採的迷迭香小餅干,也不是難事。小空間裡的調劑,這是都市人的突圍。

看在眼裡,我喜歡一切香料,辛、烈、嗆、辣,招遙、內斂都好,是香料就得有個性,不能當甘草。面對植物,我也不是那種仇外情結,具有純正癖的本土主義,但是,關於香料,我就是無法使我的陽臺成為一個斷離的歐洲夢幻花園。放眼我的居住空間,四圍環境,我的一點點植物情結,我選擇的意願,關於植物的氣味,我要的是一盆紫蘇或者一盆生猛的九層塔。

以紫蘇丈量我的環境,以及我和土地的距離顯然契合多了。

煮麵時,既要簡單又要提味,那麼陽臺上採幾葉紫蘇。飲水時,若嫌白水太薄,顏色太單,可又不欲太費周章,那麼陽臺上採幾葉紫蘇。裹飯團時,外皮少了海苔,那麼陽臺上採幾葉紫蘇。煎魚蒸蟹,欲解生腥,那麼陽臺上採幾葉紫蘇。這紫蘇味辛、性溫、無毒,可炒、可湯、可茶、可醬、可甜、可鹹,亦可生食。它營養豐富,各種維生素、礦物鹽、鐵為其它植物之冠,且能提高記憶力、增加視力,具有維持大腦系統功能必須的元素。

如此好處多多,若誤以為它是日本人的飲食文化,那可就錯了。中國早有記載,最早懂得使用紫蘇的是神醫華陀。此物原產亞洲,十六世紀傳到歐洲,富含精油,所以希臘人稱之為「皇室之香油」。印度人更以咀嚼紫蘇可獲天啟,此亦為紫蘇布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台灣有紫蘇田,大宗產在苗栗公館以及南投國姓鄉,極盛時期主銷日本,比起我陽臺上的盆栽,紫蘇在台灣可惜寥落多了。

所以,我以鄉土之姿,好生灌溉我陽臺上的紫蘇。它的紫富麗,它的香雋詠,里巷蔬食,隨手採摘也可盈盈一把。切細了拌在涼菜裡,一碟白白的紫蘇蘿蔔,一碟翠綠的紫蘇小黃瓜,適量香醋,加一點點柴魚或鰹魚醬油,都是生鮮。這樣的天啟之味端的是家常,簡素布衣一般,尋常百姓生涯,白的夠白,綠的夠綠,脆的夠脆,紫的夠挑醒沈睡的味蕾,青蔬滋味,奉一碟「紫蘇雙脆」,清楚明白便是自在好味。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