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於今交道*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話說春秋戰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於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當時從陸路至於郢都,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楚王設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然雖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楚王贈以黃金采緞,高車駟馬。伯牙離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要打從水路大寬轉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揖,以便醫藥。”楚王准奏,命水師撥大船二隻,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僕從行李。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至江頭而別。
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湧,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於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後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童子焚香罷,捧琴囊置於案間。伯牙開囊取琴,調弦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末終,指下“刮刺”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大驚,叫童子去問船頭:“這住船所在是甚麼去處?”船頭答道:“偶因風雨,停泊於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並無人家。”伯牙驚訝,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異。這荒山下,那得有聽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叫左右:“與我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左右領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上崖。忽聽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於並非*盜之流,乃憔夫也。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岩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羅唣,走近艙門,回嗔作喜的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鬃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斷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萬古揚。'”
伯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遙遠,難以問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請那位先生登舟細講。”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憔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麼言語,小心答應。官尊著哩!”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躧去泥水,重複穿上,步入艙來。官艙內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禮了。”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兩接的布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於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稱,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時,怪而問之:“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麼?”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是何人所造?撫它有什好處?”正問之時,船頭來禀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擔誤順風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況行路之遲速乎!”憔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談。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凰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週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羌裡,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後加二弦,稱之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 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 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又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於室中,顏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適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遂露於絲桐。'始知聖門音樂之理,入於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休得見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只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徽, *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鍾子期先生。”子期轉問:“大人高姓?榮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於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於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點茶。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藉此攀話,休嫌簡褻。”子期稱:“不敢。”童子取過瑤琴,二人入席飲酒。伯牙開言又問:“先生聲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道:“離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伯牙點頭道: “好個集賢村。”又問:“道藝何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該僭言,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廟,垂名於竹帛,卻乃齎志林泉,混跡樵牧,與草木同朽,竊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採樵度日,以盡父母之餘年。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二人杯酒酬酢一會。子期寵辱無驚,伯牙愈加愛重。又問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虛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結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鐘徽乃窮鄉*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下官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萬幸。若以富貴貧*為嫌,覷俞瑞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爐火,再爇名香,就船艙中與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今後兄弟相稱,生死不負。拜罷,復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讓伯牙上坐,伯牙從其言。換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稱,彼此談心敘話。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談論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捧一杯酒遞與子期,把子期之手,嘆道:“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子期聞言,不覺淚珠滴於杯中。子期一飲而盡,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戀不捨之意。伯牙道:“愚兄餘情不盡,意欲曲延賢弟同行數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從。怎奈二親年老,'父母在,不遠遊。'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過二親,到晉陽來看愚兄一看,這就是'遊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輕諾而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萬一禀命於二親,二親不允,使仁兄懸望於數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賢弟真所謂至誠君子。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道:“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節,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為君子。”叫童子:“分付記室將鐘賢弟所居地名及相會的日期,登寫在日記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來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邊侍立拱候,不敢有誤。天色已明,小弟告辭了。”伯牙道:“賢弟且住。”命童子取黃金二笏,不用封帖,雙手棒定道:“賢弟,些須薄禮,權為二位尊人甘旨之費。斯文骨肉,勿得嫌輕。”子期不敢謙讓,即時收下。再拜告別,含淚出艙,取尖擔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於腰間,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頭,各各洒淚而別。
不題子期回家之事。再說俞伯牙點鼓開船,一路江山之勝,無心觀覽,心心念念,只想著知音之人。又行了幾日,舍舟登岸。經過之地,知是晉國上大夫,不敢輕慢,安排車馬相送。直至晉陽,回復了晉主,不在話下。
光陰迅速,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伯牙心懷子期,無日忘之。想著中秋節近,奏過晉主,給假還鄉,晉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裝,仍打大寬轉,從水路而行。下船之後,分付水手,但是灣泊所在,就來通報地名。事有偶然,剛剛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馬安山不遠。伯牙依稀還認得去年泊船相會子期之處。分付水手,將船灣泊,水底拋錨,崖邊釘橛。其夜晴明,船艙內一線月光,射進朱簾。伯牙命童子將簾捲起,步出艙門,立於船頭之上,仰觀斗柄。水底天心,萬頃茫然,照如白晝。思想去歲與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來,又值良夜。他約定江邊相候,如何全無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會,想道:“我理會得了。江邊來往船隻頗多。我今日所駕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認得?去歲我原為撫琴驚動知音。今夜仍將瑤琴撫弄一曲,吾弟聞之,必來相見。”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頭,焚香設座。伯牙開囊,調弦轉軫,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聲。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聲淒切,吾弟必遭憂在家。去歲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喪,必是母亡。他為人至孝,事有輕重,寧失信於我,不肯失禮於親,所以不來也。來日天明,我親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艙就寢。
伯牙一夜不睡,真個巴明不明,盼曉不曉。看看月移簾影,日出山頭。伯牙起來梳洗整衣,命童子攜琴相隨,又取黃金十鎰帶去:“儻吾弟居喪,可為賻禮。”端跳登崖,行於樵徑,約莫十數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爺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東西。從山谷出來,兩頭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賢村去?等個識路之人,問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兒退立於後。不多時,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線,發挽銀絲,箬冠野服,左手舉藤杖,右手攜竹籃,徐步而來。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禮。那老者不慌不忙,將右手竹籃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道:“先生有何見教?”伯牙道:“請問兩頭路,那一條路,往集賢村去的? ”老者道:“那兩頭路,就是兩個集賢村。左手是上集賢村,右手是下集賢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從谷出來,正當其半。東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個集賢村?”伯牙默默無言,暗想道:“吾弟是個聰明人,怎麼說話這等糊塗!相會之日,你知道此間有兩個集賢村,或上或下,就該說個明白了。”伯牙卻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這等吟想,一定那說路的,不曾分上下,總說了個集賢村,教先生沒處抓尋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莊戶,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老夫在這山里,多住了幾年,正是'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這些莊戶,不是捨親,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賢村必是訪友,只說先生所訪之友,姓甚名誰,老夫就知他住處了。”伯牙道:“學生要往鍾家莊去。”老者聞“鍾家莊”三字,一雙昏花眼內。撲簌簌掉下淚來,道:“先生別家可去,若說鍾家莊,不必去了。”伯牙驚問:“卻是為何?”老者道:“先生到鍾家莊,要訪何人?”伯牙道:“要訪子期。”老者聞言,放聲大哭道:“子期鐘徽,乃吾兒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臨行贈黃金二笏。吾兒買書攻讀,老拙無才,不曾禁止。旦則採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伯牙聞言,五內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於地。鐘公用手攙扶,回顧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誰?”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爺。”鐘公道:“元來是吾兒好友。”扶起伯牙甦醒。伯牙坐於地下,口吐痰涎,雙手搥胸,慟哭不已。道:“賢弟呵,我昨夜泊舟,還說你爽信,豈知已為泉下之鬼!你有才無壽了!”鐘公拭淚相勸。伯牙哭罷起來,重與鍾公施禮。不敢呼老丈,稱為老伯,以見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還是停柩在家,還是出瘞郊外了?”鐘公道:“一言難盡!亡兒臨終,老夫與拙荊坐於臥榻之前。亡兒遺語囑付道:'修短由天,兒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後乞葬於馬安山江邊。與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老夫不負亡兒臨終之言。適才先生來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兒鐘徽之塚。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紙錢,往墳前燒化,何期與先生相遇! ”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墳前一拜。 ”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籃。鐘公策杖引路,伯牙隨後,小童跟定,復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於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死後為神靈應。愚兄此一拜,誠永別矣! ”拜罷,放聲又哭。驚動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聞得朝中大臣來祭鍾子期,迴繞墳前,爭先觀看。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於祭石台上,盤膝坐於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伯牙問:“老伯,下宮撫琴,吊令郎賢弟,悲不能已,眾人為何而笑? ”鐘公道:“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長笑。 ”伯牙道:“原來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 ”鐘公道:“老夫幼年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隨心應手—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誦於老伯聽之。 ”鐘公道:“老夫願聞。 ”伯牙誦雲:
“億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复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
伯牙於衣夾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鐘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鐘公道:“原來如此,可憐!可憐!”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鐘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問他怎的?”伯牙道:“下官傷感在心,不敢隨老伯登堂了。隨身帶得有黃金二鎰,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買幾畝祭田,為令郎春秋掃墓之費。待下官回本朝時,上表告歸林下。那時卻到上集賢村,迎接老伯與老伯母,同到寒家,以盡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為外人相嫌。”說罷,命小僮取出黃金,親手遞與鍾公,哭拜於地。鐘公答拜,盤桓半晌而別。
題作《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後人有詩讚雲: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今人說破琴!
- Aug 13 Fri 2010 04:48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 Aug 10 Tue 2010 14:41
悬赏十万元人民币敬请软件高手挑战:要么身败名裂要么还我个清白
- Aug 09 Mon 2010 00:29
為什麼流行歌曲常抄襲? 【焦元溥】
2010.08.08 10:34 pm
十九世紀上半,隨著鋼琴製造越來越進步,不但鋼琴成為中產階級家中必備之物,鋼琴演奏家與鋼琴音樂出版也如雨後春筍,鋼琴成了時代文化的象徵。
除了少數偉大作曲家之外,那時鋼琴演奏家多半只是「會譜/編曲的鋼琴家」,而這類鋼琴演奏家,性質其實類似今日的流行歌手:他們到處演奏(各地開演唱會),音樂會幾乎都演奏自己的作品(唱自己的歌),而在獨奏會還沒出現前,音樂會多有其他音樂家甚至舞者負責串場(演唱會的特別來賓或是舞蹈場景)。而最受歡迎的橋段,就是開放現場觀眾「點歌」——倒不是考鋼琴家會彈多少曲子,而是鋼琴家應觀眾所提出的旋律,即興演奏華麗變奏(這反而像是爵士樂)。如此功夫,是當時演奏家的必備技能。蕭邦十九歲首次到維也納演奏,音樂會後的安可之一,就是以觀眾所提的歌劇詠嘆調作即席展技變奏。孟德爾頌非常討厭這種音樂會習俗,但他可有驚人的即興能力,無論多不情願,最後仍不免得應聽眾要求表演一番。
蕭邦和孟德爾頌都是大作曲家,能有如此能力,當然不令人意外。但那些作曲技術普通的鋼琴演奏家,又如何即興演奏呢?其實若仔細調查,就會發現這並沒有我們想像地困難。聽眾會提出的曲調,大概就是那麼幾首,頂多加上當紅的歌劇名曲。演奏者把「夏日最後的玫瑰」(那等同今日的「新不了情」或「甜蜜蜜」)或當下名曲在家先預演一遍,上台自然不用太過擔心。但殘酷,也有點難堪的,是所謂的「大眾名曲」,其和聲與曲調編排,多數根本大同小異。簡單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無敵四和弦」。若能掌握基本原理,熟悉一二首名曲,將該和聲行進掌握好,練些華麗琶音與炫目技巧搭配,最後其實是以一抵百,萬變不離其宗。
若將場景移到今日,這也就是為何有那麼多流行歌曲,陷入抄襲嫌疑的原因。明確抄襲、不思創作,不但不可取,甚至違法,但殘酷難堪的事實,則是近兩百年過去,一般人對調性和聲的寫作仍然無甚長進。或者說,聽眾習慣愛聽的和聲編排,就是那麼幾種,也沒有什麼長進。許多不同歌曲卻有相同的和聲行進,甚至到最後連曲調都彼此相似,背後不見得是有意抄襲,而是才情有限又遷就俗眾的結果。
只是別忘了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懂得抄(copy),偉大的藝術家則會偷(steal)。」無論怎麼「抄」,大家還是看得出原作為何;如何在「偷」之後轉成新作,讓人看不出原主,才是真正的高手。
【2010/08/08 聯合晚報】
- Aug 08 Sun 2010 08:33
任祥「傳家」寫中國最美 依志玲身材製衣【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
2010.08.08 03:43 am
任祥花五年時間,編寫四大冊「傳家」,引領讀者了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圖中打開的書頁是以林志玲的身材重現中國廿三種古代服飾。
任祥過去有四種身分:她是京劇名伶顧正秋和前財政廳長任顯群的小女兒、和楊祖珺同期出道的第一代民歌手、建築師姚仁喜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的媽媽。如今,剛過五十歲的任祥有了第五種身分:作家。她花了五年時間編寫套書「傳家: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傳家」分春、夏、秋、冬四大冊。每本都有「氣氛生活」、「歲時節慶」等六大單元,以圖文並陳的方式,讓傳統中國的衣食住行在現代生活中重現。任祥形容:「我的身分是記者,採訪對象是中國與生活」。
志玲身材 記錄歷代服飾
「我想讓下一代知道,好的東西就在自己家裡!」任祥出身傳統家庭,被同學笑是「纏小腳的」,偏偏她的三個孩子都念美國學校。任祥長期在中國與西方教育之間拔河,又眼見西方人將髒亂粗俗的中國城視為「中國文化代表」,下定決心編「傳家」,展現中國文化最美好的一面。
任祥發行的第一張唱片。
走進任祥工作室,桌上擺了一張她的民歌唱片。照片中抱著吉他的水靈女子,有著「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清純嬌羞,和這間充滿「陽剛之氣」的工作室形成強烈對比。工作室擺滿各式刀剪、釘槍、還有一張切割金屬的沖車床。「傳家」裡許多珍貴的「中國人玩意」,就是在這裡重生。
為了證明中國服飾不輸巴黎、米蘭,任祥和實踐大學師生合作,從中國歷代服飾挑了廿三種,依林志玲的身材作版打樣,再用現代布料縫製,完成兼具古風和現代感的美麗衣裳任祥在自家陽台上用紅酒箱種中國蔬菜,她認為中國素食的豐富多變是世界第一。
。
「傳家」記錄了這廿三套衣服的版樣,讓讀者可以自行剪裁。
養雞種菜 鑽研豐富料理
工作室外是姚家庭院,卻也是「傳家」的實驗場。為了鑽研中國的蛋料理,任祥養了蛋雞和土雞,實驗土雞蛋和雞蛋的差別。她也在屋頂用紅酒箱做菜園,種植各種有機蔬菜,證明「中國的素食料理是全世界最豐富的」。
大樹下,任祥張羅了一場「蝴蝶宴」。她用網子罩住蝴蝶放在餐盤上,請赴宴者同時掀開網罩,三十隻羽翼斑斕的蝴蝶在餐桌旁翩翩飛舞,唯美的畫面停駐在「傳家」書中。「我為了試驗各式中國菜,任祥家中收藏了各式各樣的鍋具。
想把外國人噎死!」任祥拋來一個頑皮的眼神。
「傳家」耗時費工,一套定價兩萬元,銷售所得悉數捐贈法鼓大學。任祥表示,書中六成資料已上網供讀者免費查詢。「傳家」網站:http://www.artofchineseliving.com。
- Aug 06 Fri 2010 08:08
白襯衫關鍵字
jo sanders prada棉
方登廣場
襯衫店----轉角
多選擇巴黎米蘭翡冷翠
袖釦、領結、領台高度
盤扣反折得稱ㄕㄢ
縫線、釦子
PAUL SMITH
大腰帶合身牛在褲皻起來
荷葉、反秀、刺繡、質料層次
DIO C 大翻袖、挺OR軟LIKE水
珠寶、絲巾、內搭、領帶童子軍、披肩
絲巾AS腰帶
- Aug 05 Thu 2010 04:21
阿炳音樂
資料來源:人民音樂作者: 樊祖蔭時間: 2009-10-27
我國傑出的民間音樂大師阿炳(原名華彥鈞)出生於1893年8月17日,2008 年是其誕辰115週年。
阿炳具有永久的魅力,值得我們永遠紀念。他在多方面習得、掌握了江南的道教音樂與民間音樂之後,予以融會貫通,以其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運用中國固有的音樂思維創作出了既富濃郁的傳統韻味、又具鮮明的個性特色和時代新意的音樂作品。他所留下的作品雖然僅有六首,即三首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三首琵琶獨奏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但大多是他久經磨練的力作,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還入選了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二泉映月》更以其非凡的藝術感染力征服了各國聽眾,被國際樂壇公認為世界不朽名曲,並成為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橋樑。 “阿炳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藝術珍品,也是非物質文化中一顆熠熠閃光的璀璨明珠。
特殊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阿炳的音樂以非物質形態存在,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採用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因此無疑是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阿炳生前的身份是民間藝人——以街頭賣藝為生,因而他的音樂屬於民間音樂的範疇;又因他的演奏和創作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所以人們稱他為民間音樂家或民間音樂大師。他的音樂創作不同於專業作曲家以文本(樂譜)為載體的方式,而是靠長期即興的創作演奏實踐積累磨製而成,其高超的技藝中蘊涵著濃厚的民族文化,貫穿著民族音樂思維,具有典型的非物質文化特徵。但它同一般常見的非物質音樂文化又有不少區別,例如,它不是集體創作的產物,也不是一個樂種,更因不收徒弟而沒有一個直接的傳人等,因此從其存在方式來看,可以說是屬於特殊類型的非物質文化。正因為是特殊的非物質文化,也就產生了特定條件下的保護方式、傳承方式和開發方式。
特定條件下的保護方式
阿炳生活在20世紀的上半葉,他原本是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當家道士,而內憂外患、戰火連年的社會大動亂則對阿炳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衝擊和影響,再加上他的父親去世、他本人的雙目失明等先後發生的不幸事件,使他從一個當家道士淪落為社會底層的街頭賣藝之人。他的音樂創作抒發了被壓迫、被欺凌者心靈深處的痛苦和不屈的憤懣抗爭之情;他的藝術活動,諸如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等,其內容大多是發洩對舊社會反動統治和黑惡勢力的不滿情緒的,因此受到廣大勞苦大眾的熱烈歡迎而為統治者所憎恨。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阿炳及其藝術根本不可能得到社會的重視,更不可能對其進行保護,至新中國成立前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保護阿炳音樂創造了社會條件。而具體實施保護和搶救的則是楊蔭瀏先生。楊蔭瀏先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史學家,一位畢生從事收集、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大家,他是阿炳的同鄉,比阿炳小六歲,在其十二歲時就向阿炳學習過琵琶和江南絲竹的演奏,以後又有過數次接觸,在他與阿炳長達數十年的師友之交中,對阿炳音樂的價值有著十分真切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全國解放不久,在他剛擔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之後,即把阿炳列為首要的研究對象,並於1950年利用暑假時間,與曹安和教授一起帶著當時國內罕見的鋼絲錄音機南下無錫為阿炳的音樂作品進行錄音。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把阿炳創作並演奏的作品錄製下來,即是最好的保護措施。其時,阿炳由於身體、經濟和年齡等方面的原因,已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連樂器都沒有了。於是阿炳提出要幾天的時間進行恢復,楊先生又為其從樂器店借來了二胡與琵琶,經過三天的練習(街頭賣藝)之後,於9月初分三次先後錄成了三首琵琶曲和三首二胡曲。儘管由於種種原因,當時未能把阿炳所創作和掌握的更多音樂作品錄製下來,留下了很大遺憾,但楊蔭瀏先生這一次的錄音,搶救了“阿炳音樂”中的精華——中國音樂的珍品,因此,應該說這是在20世紀中國新音樂史上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沒有楊先生的及時搶救,“就不會有阿炳其人其樂揚名享譽海內外的今天”。因為,這次錄音過後僅僅三個月,阿炳即於1950年12月4日與世長辭了。
楊先生為阿炳錄音的1950年9月,離新中國成立只有一年時間。新社會雖為民族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初步條件,但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尚無更多的精力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那時也沒有“非物質文化”的概念。但他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豐富閱歷,充分認識到阿炳音樂的歷史文化價值,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予以搶救。可以說,楊蔭瀏先生是新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事業的開創者和先驅者。在當前我國大力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楊先生為榜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自覺地、身體力行地投入到這一偉大的事業中來,不僅使類似“阿炳式”的人物及其音樂文化得到搶救,也能使更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不讓它們在我們的手上流失,以為保存我們祖國和世界的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建設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特殊的傳承方式
楊蔭瀏先生回到北京之後即與曹安和先生一起對阿炳的錄音進行了記譜整理工作(《二泉映月》由楊先生親自記譜,其它五首由曹先生記譜),他還寫了介紹阿炳及其音樂的文章,連同六首樂曲一起編成《瞎子阿炳曲集》於1952年交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1954年音樂出版社又出版了修訂版《阿炳曲集》;中國唱片社也隨後將《二泉映月》、《聽松》、《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的原始錄音製成唱片出版發行,自此之後,阿炳的音樂得到了廣泛流傳。
阿炳音樂的傳承方式也極為獨特,它與一般的非物質音樂文化依靠傳人來傳承的方式不同,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由於阿炳沒有親傳弟子,他人的學習只能依靠聽阿炳的錄音、看出版的樂譜以及了解阿炳的生平經歷和生活環境等方式來進行,這種傳承方式可謂之“間接傳承”;其二,阿炳的音樂屬於民間音樂,但同樣由於沒有直接傳人的原因,他的音樂並沒有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卻主要是通過專業的音樂院校和專業的演奏家們來傳承的。中國的二胡演奏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又是音樂院校的教授)有哪一個沒有演奏過《二泉映月》與《聽松》的呢?音樂藝術院校中的二胡專業有哪一個不選《二泉映月》與《聽松》為其主要教學曲目的呢?這種以專業音樂教育為主的傳承方式,在中國的非物質音樂文化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當前,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學界一再呼籲學校音樂教育要引進戲曲、曲藝、民歌、民間器樂等的民間音樂品種,以求得非物質文化的“雙渠道傳承”(即民間的自然傳承和學校教育傳承),但對同是非物質文化的“阿炳音樂”而言,在這一點上卻早就做到了,並已成為專業音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沒有直接傳人的非物質文化的間接傳承工作,做得是如此之好、如此之普遍的現象和經驗,值得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者們、研究家們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思考、研究和總結。
誠然,在這種間接傳承中,也有些問題是值得重視的。比如,在傳承其音樂(主要是指旋律與演奏技術)的過程中是否同時傳承了文化?單純依靠樂譜的傳承方式與民間音樂鮮活的傳承方式有哪些同異或優劣等。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阿炳音樂的傳承是同時注意到了文化的,很多名家在向學生傳授阿炳音樂的過程中,不僅在弓法、指法、音高、音準、節奏、力度、音色等技術層面上要求學生做好,同時也要求學生注重音樂的文化內涵,為學生提供許多研究、闡釋阿炳音樂的資料,有條件者還到江蘇無錫一帶去體驗生活等等。但也毋庸諱言,就其實際教學情況來看,止於技術層面的教學還是多數,至於如何通過學習阿炳音樂來了解、體會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思維方式等方面,也就被忽略了。另外,作為民間音樂範疇的阿炳音樂原來是相當鮮活的,而即興性即是其主要的創作表現方式,阿炳每拉奏一次《二泉映月》,總有或多或少的創造、發揮在裡面,但現在將樂曲的方方面面用樂譜形式予以固定之後,我們的學生們即使想要即興恐怕也做不到了。這種過於用“學院”化的教學方式來傳承阿炳音樂,是否也值得反思呢?
特殊的開發方式
國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其中的“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包含著對文化遺產的各種開發和發展方式。 “阿炳音樂”的開發方式同一般非物質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等的方式不同,它主要表現為將其改編成各種不同的音樂形式或文藝形式(也可說是一種“發展”方式)來予以傳播和擴大影響。
把阿炳的器樂曲改編成不同音樂形式的作品很多,單是《二泉映月》的改編版本就不下十餘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彭修文改編的二胡與民族管弦樂曲、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丁善德改編的弦樂四重奏、王健填詞的獨唱曲等,其他還有改編成小提琴、鋼琴、古琴、古箏、笛簫、吉他、薩克斯管等獨奏或重奏形式的;此外,尚有命名為《二泉映月》的舞蹈、電影、配樂詩朗誦等不同的文藝形式。其中不少改編的音樂作品既保留了原作的精華和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現了原作的思想內容,又作了不同側面的發展,適應現今人們的審美需求,能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啟迪。但也有一些作品卻改編得不盡如人意,譬如:有的弦樂改編曲“把阿炳的作品中獨具風格的剛健有力的滑指,處理得過分委婉圓滑,在揉弦和運弓等方面也過分強調純美的音響,使人感到在描繪月光水影、湖光山色等美不勝收的名勝風光方面著墨過多,而在原作品中所蘊藏的憂國憂民、蒼涼悲壯、亢奮激越的內涵方面表現太少,使原作品蒼勁渾樸的氣質和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音響幾乎喪失殆盡。”有的改編作品對原作不夠尊重,曾有音樂學家撰文予以批評:“有人將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時,刪去了原譜作為基本樂段的第一段和全曲發展篇幅最長大的第三段,從而就失去了原曲波瀾起伏、逐層擴展的結構特色,這顯然是對原作不夠尊重的一種表現。”除了上述之外,我以為多數的《二泉映月》改編曲中,較為註重原作對心靈深處痛苦之情的表現,而對同樣是原曲反映出來的抗爭精神和從優美旋律中流露出來的樂觀情緒這一面則表現得不夠充分。阿炳的一生固然承受了極大的痛苦,但他並不為沈重的生活所壓垮,從未停止過對光明的追求,他的性格詼諧幽默、豁達開朗,表現出不屈於現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如果仔細聆聽阿炳演奏的錄音,是完全可以體會到這一層音樂內容的。人們期待著更多的既尊重原作、又有新意的阿炳音樂的改編作品問世,讓“阿炳音樂”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珍品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起到更大的社會作用。
- Aug 03 Tue 2010 09:53
stereotyping people by their favorite indie bands.
Got this article from my friend and it's so DAMN FUNNY! Flavorwire geniusly made list of the stereotype of each indie bands. I'm so impressed! My favorite ones ( that I also kinda agree with) are The Shins, Bon Iver, Neon Indian and Animal Collective! Read it by yourself and please, don't be offended :p
The XX
Blog enthusiasts who thought wearing a keffiyeha was awesome.
Passion Pit
Bros vaguely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 music and very interested in having sex with their girlfriend.
The Yeah Yeah Yeahs
Girls who bought checkered sneakers in the 8th grade.
Fleet Foxes
Hopelessly patchy beard growers.
TV On The Radio
Politically-correct hipsters.
Grizzly Bear
People who think that world hunger could be assuaged with four part harmonies.
Micachu and the Shapes
Chicks with bad teeth.
Wavves
Dudes who think low production value is “authentic” and would go down on Todd P.
Steve Aoki
Alts who don’t “get” Hipster Runoff.
Joanna Newsom
People who have considered befriending a squirrel.
Devendra Banhart
People who have considered becoming a squirrel.
Animal Collective
Guys who make “Best of the Year” lists in January based predominantly on “feeling.”
The Antlers
Boys who enjoy crying more than their girlfriend.
Vivian Girls
Girls who purchase a guitar, buy flannel from the Salvation Army, wear glasses that they don’t actually need, and still can’t get the guy.
Vampire Weekend
Bros who try to make out with girls at concerts by relating to them via old Nickelodeon shows. “Remember Pete & Pete??”
Death Cab for Cutie
Girls who quote lyrics as their Facebook status.
Neon Indian
Gorilla Vs. Bear readers.
She & Him
People who hate Ben Gibbard.
Bon Iver
People with self-esteem issues and probably hate Ben Gibbard.
Washed Out
Those who comfortably accept chillwave as a genre.
Memory Tapes
Those who comfortably accept chillwave as a lifestyle.
The Shins
Premature alts who considered Garden State a life-altering viewing experience.
Radiohead
Everyone.
Tegan & Sara
Lesbians and guys who firmly believe that when there are two girls on stage together, there is a 63% chance of them making out.
St. Vincent
Feminists.
Drake
Indie rap fans who thought Tha Carter III was too mainstream.
Ra Ra Riot
Girls who got their boyfriends to watch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
Bat for Lashes
Girls who wear leggings outside of ’80s-themed parties.
Japandroids
Guys who only read Pitchfork for the ratings and haven’t showered in at least two days.
Kimya Dawson
Chicks who are described by their girlfriends as “sweet” and “really nice” when guys ask if their friend is hot.
Girls
Anyone who thinks The Catcher in Rye is the greatest book of all time.
Kid Cudi
Blipsters who still wear neon shoes and smoke pot.
The Flaming Lips
Self-actualized bros who grow pot.
Antony and the Johnsons
Guys who still cry every time they watch Bambi.
Matt and Kim
Closeted Blink-182 enthusiasts.
Here We Go Magic
Guys who are ‘over’ Grizzly Bear.
Phoenix
People who don’t listen to enough music.
Sufjan Stevens
People who believe in two things: Jesus and Juno.
M.I.A.
Girls who don’t understand politics.
Regina Spektor
Girls who don’t understand boys.
Justice
Bros who, at one point in their lives, have tried to grow a mustache.
Arcade Fire
Frequent 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 havers.
Deerhunter
Avid doodlers.
Wilco
Guys who go to concerts to relax.
YACHT
Someone who, if presented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join a cult, would most definitely join that cult.
Ratatat
Boys who think Ocarina of Time is the greatest game ever made.
Patrick Wolf
Gay guys.
CSS
Girls who throw up at every party.
Woods
Indie dudes who wear beanies and you can see the front of their hair pulled back beneath it.
Spoon
Bros who drink shitty beer without ironic intentions.
Dirty Projectors
People who like way too many toppings on their pizza.
Interpol
Dudes who are thwarted by the Chinese finger trap every single time.
Black Lips
Guys who don’t get jobs because their potential employer discovered photos of them bro icing on Facebook.
Girl Talk
Bar Mitzvah crashers.
Fucked Up
People who wish they could mosh with Shrek, Snorlax, and Lenny from Of Mice and Men.
Wolf Parade
People who throw a shitfit when someone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too many indie bands named after animals.
Hot Chip
Men who used the cheat code to see naked, poorly-rendered 3D figures showering in The Sims.
Surfer Blood
That sweaty dude in the mosh pit who referred to your girlfriend as “Baberaham Lincoln.”
Best Coast
The girl who tries to hook up with that same sweaty dude by bragging about her cat.
Toro Y Moi
Deceptively straight males who think “riding the chillwave” is a national pastime.
The National
Dudes who would rather play chess than Hungry Hungry Hippos: The Drinking Game.
Ninjasonik
Guys who are always worried they accidently impregnated their girlfriends.
Crystal Castles
Bitches who think it’s okay to scratch guys who misbehave. And the boys who buy them soy lattes.
Sleigh Bells
Chicks and dudes who semi-ironically aspire to “Superman dat ho” at an indie rock concert.
MGMT
Pre-Congratulations: 81% of College Freshmen. Post-Congratulations: Guys who consider the ability to store 13 pencils in their hair to be an evolutionary advantage.
Dan Deacon
Smelly, un-self-aware hipsters who wear mal-fitting baseball caps and probably attend SUNY Purchase.
Andrew Bird
Girls who get sexually aroused by traditional avian mating calls.
Of Montreal
Guys who bought kaliedscopes with their Chuck E. Cheese tickets.
Broken Social Scene
People who fantasize about riding an eight-person, single-gear bicycle to the Brooklyn Bowl.
HEALTH
Guys who lit fires in their backyards before hitting puberty. Then they took up smoking.
Cat Power
Mediocre-looking girls who put Zooey Deschanel as their doppelganger on Facebook.
Iron and Wine
Grown men who always get roped into being the DD for “Ladies Night Out” with their mother and her coworkers from Office Depot.
Pavement
Stay-at-home dads.
M. Ward
Lonely, chronic masturbators who end up settling for the Cat Power chicks.
Sonic Youth
Guys who mistake their blender for a radio.
Modest Mouse
People who expressed legitimate concern regarding the state of humanity when J.D. Salinger died.
The Decemberists
Virgins, not in the name of God, but as a result of valiant attempts to achieve poetic justice.
Fiery Furnaces
Those dicks who still won’t smile, even after you acknowledge their apathy with the “Woah, don’t get too excited!” joke.
LCD Soundsystem
People who are obsessed with their creepy uncles.
The Pixies
Dudes who feel the need to comment on how advanced Ren & Stimpy was whenever someone discusses their love for Lilo & Stich.
Belle & Sebastian
People who have ended their tweets on multiple occasions with #BringBackMessengerBags.
Chairlift
Covert nymphos.
Dinosaur Jr.
Guys who refused to go on Xbox Live with Halo 2 because it eliminated the community aspect of LAN parties.
The Hold Steady
Dads who coach the baseball team, even though their kid sucks.
Feist
Chicks who”didn’t agree with the ending” of (500) Days of Summer.
Elliott Smith
People who felt really bad for Buzz Lightyear when he discovered he couldn’t actually fly. And think Toy Story 3 is a step backwards for Pixar.
Yo La Tengo
Mature men who wish Q104.3 would expand their horizons to alternative old-people music.
Owen Pallett (Final Fantasy)
Guys who use the term “breasts” instead of “boobs” out of respect for their girlfriends.
Beirut
Girls who wish their boyfriend would stop killing the mood by using the term “breasts.”
“Jesus Christ.” (the indie band)
People who wish they thought of Hipster Puppies.
Die Antwoord
Fans of Obama before and after his appearance in the “Whoomp! (There It Is)” video.
Magnetic Fields
People who “discover” new bands via NPR.
Chromeo
Guys who initially used the word “bro” ironically and lost sight of their intentions shortly thereafter.
Panda Bear
Young men who know what a 401(k) is.
Neutral Milk Hotel
People who get where Christians are coming from with the whole “hope Jesus will rise again” thing.
Yeasayer
Guys who have proposed The Holy Mountain as an alternative to watching A Kid in King Arthur’s Court at family get-togethers.
My Morning Jacket
People whose reaction to the Grand Canyon could be summed up as “Eh.”
- Aug 03 Tue 2010 06:51
《世界書房》如何替死者出櫃【郭光宇】
同志出櫃不免引起關注,已逝作家被傳記作者出櫃,更有話題。最 近面市的三本傳記作品,分別掏挖毛姆、佛斯特、史都華三位作家的 內在私密,為他們的性向蓋棺論定。
據說,這是個對同志越來越友善的年代,因為他們依然是異類。異 類出櫃,再怎麼不動聲色,還是不免遭人指指點點。有時候一口氣嚥 不下,乾脆張揚起來,於是出現了不少嘉年華式的出櫃。出櫃這件事 ,天生是帶點綜藝性質的。
更何況酷兒同志又有各種光譜,怎麼出、出多少、對誰出,各有計 較。不管怎麼樣,只要人還活著,就能夠繼續回應生命的玩笑。可是 死者就無能為力了。偏偏為人作傳的人,多少又帶點蓋棺論定的野心 。最近就有3位酷兒作家被蓋棺論定:毛姆、佛斯特、史都華。
毛姆的婚事
《毛姆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ves of Somerset Maugham) ,書名取得坦蕩蕩,作者哈斯汀(Selina Hastings)毫不掩飾她對 八卦的熱情,她也是第一位被允許引用毛姆私人檔案的作者。600多 頁排山倒海的流言,加上同情而聰明的分析,八卦也有八卦的真理。 其中的爆點,首推《人性枷鎖》的作者和妻子西芮(Syrie)之間撲 朔迷離的婚姻關係。
哈斯汀筆下的西芮,儘管對毛姆付出真愛,卻是十足的心機拜金女 。一次不愉快的婚姻後,讓她使盡手段擄獲毛姆。最後終於生下一女 ,讓毛姆成了父親,逼婚成功。根據作者的臆測,毛姆如果不從,西 芮就要把他的情人名單公諸於世。
作者顯然站在毛姆這一邊。事實上,西芮本人也是名重一時的室內 設計師,她的「白色風格」早已是設計史上的經典。毛姆願意「中計 」,未必不想用這段婚姻來做掩護。不過兩人終於在1928年離婚,結 束11年的婚姻關係,女兒麗莎由母親撫養。
相對於西芮的不出惡言,後來的毛姆卻急於撇清關係。這位當時收 入最高的作家,晚年卻不認女兒麗莎,想將所有財產留給當時的伴侶 兼養子舍爾(Alan Searle)──不少人認為,正是這位在操縱年老 昏聵的作家。兩造對薄公堂,轟動一時,最後麗莎勝訴,還是取得了 繼承權。
除了這段婚姻羅生門之外,哈斯汀的重點,當然是毛姆洋洋灑灑的 同性情史。根據毛姆自己的計量說法,他是3/4「正常」,1/4「酷兒 」。然而他的一生摯愛,卻是英年早逝的祕書哈克斯登(Gerald Ha xton)。此外,在兩次大戰中,毛姆還是如假包換的間諜。人性大師 ,果然十分複雜。
佛斯特的新人生
和毛姆一樣,E.M.佛斯特也擅於揭露人世的偽善,不過他的世界總 是明亮一點,即便是掙扎,也多了一分明確,像《窗外有藍天》(麥 田)。這也許和他的人道主義工作有關。身為「英國人道主義協會」 的顧問,他的小說一向關注階級間的鴻溝,而最能打破階級的解放力 量者,性也。
在世紀末的懷舊風中,他的幾部代表作都被拍成了電影。還好他不 如毛姆多產。不過這點卻被《一段偉大的未載史》(A Great Unrec orded History)當成主要論點:為什麼佛斯特在1924年出版《印度 之旅》(桂冠)後,直到1970年過世為止,沒再交出長篇小說?
根據佛斯特自己的說法,他再也無法從他的性向中製造故事。不過 傳記作者莫法特(Wendy Moffat)倒是替他緩頰,認為這樣的說法「 太簡單了,甚至不實。」她認為佛斯特之前出版的5部長篇,是內在 掙扎的投射,是佛斯特的全部,至於死後出版的《墨利斯的情人》( 圓神),其實只是他的一部份。
作者的善意躍然紙上,措詞溫柔,全是理解。儘管她視同性戀為佛 斯特存在的核心,卻又處處但書,提醒讀者化約的危險。倒是佛斯特 自己沒有這樣顧忌,他認為遇上非常出櫃的希臘詩人卡瓦菲(C.P.C avafy)非常幸運,又挺身為勞倫斯的禁書辯護,還和維達(GoreVi dal)互看不順眼。
史都華的突圍
從作者的性向去解釋一切,或替作者做過多的辯解,過猶不及,酷 兒傳記一向有這樣的危險。不過到了史都華(Samuel Steward)的世 代,風景不一樣了。
這位同志運動的先驅人物,雖然至今不大為人所知,不過光是把生 平經歷表列出來,就已經是傳奇。他不但是英文老師、作家、刺青師 、色情畫家,又和葛楚德‧史坦(Gertrude Stein)過從甚密,還幫 金賽物色性愛實驗對象。60年代更以Phil Andros(意為「愛‧男人 」)為名,寫起硬蕊色情小說。
對於這樣一位完全解放的同志,即將推出的史都華傳記《祕密史學 家》(Secret Historian),自然和前兩本書大不相同,不會在詮釋 上動輒得咎。這裡的祕密本身並不是祕密,不過是不為人知而已。
而 作者史普林(Justin Spring)最大的功德,也就是將他發現的80箱 遺物,整理成這本近500頁的史料。書中不少令人噴飯的淫猥笑點, 一方面見證了當年的壓迫,另一方面卻也令人不禁問一聲:文明,到 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逝者已矣,需要出櫃的,終究是我們自己─不論是同志還是異志。
- Aug 03 Tue 2010 06:49
《世界書房》快快看,慢慢讀【郭光宇】
這是一個快時代,於是有了慢哲學。就像速食讓慢食成為一種風格 ,快速瀏覽也讓「慢讀」成為一種態度,而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背書 。
科技文明發展到了今天,其實已經慢不下來了。但為什麼短短幾年 不到,原先飆網的興奮,會逐漸變成對速度的敵意?我們清楚自己的 網路行為嗎?如何才能在快慢之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儼然已成為 今日網民的必修學分。
網路導致《膚淺》?
幾周前本刊談到卡爾(Nicholas Carr)這位趨勢觀察家,他的新 書《膚淺》(The Shallows)後勁十足,持續引發不少討論。這本書 主要敘述一件事:網路正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人類的認知模式。知識八 卦化、思考碎片化、越來越有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缺乏的耐性…。 卡爾所描繪的圖像,其實並沒有任何聳動之處,我們的確很會googl e,只是google不出見解。
不過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還是其中旁徵博引的研究。像尼爾森( Jakob Nielsen)去年出版的《視線追蹤網路易用性》(Eyetrackin g Web Usability),找來232位受測者瀏覽上千個網頁,並追蹤記錄 他們的視線在網頁上的移動情形。結果發現,我們在逛網頁時,視線 軌跡呈「F」形:先掃一下文章的頭部,然後跳個一兩段,再稍微岔 出去瞄一下,接著一路往下殺,跳頁。也就是說,有閱沒有讀。
看到這樣把人家看透透的研究,大概誰都要偷笑一下。雖然不少人 都跟卡爾一樣,擔心資訊浮濫會造成智能退化,但吊詭的是,他所引用的研究和詮釋,卻讓這個現象成為一種新的知識。也就是說,再負面的經驗,透過反省和分析,照樣可以成為極有價值的經驗。所以把 一切責任都推給網路,未免有點不會駛船嫌溪歪。
由來已久的慢讀
如果「快」被看成是網路的症狀,那麼「慢」自然被拿來當成藥方 。慢讀並不是什麼新概念,文字發明以來,能讀的人都在慢讀。但網 路興起之後再被提出來,它就成了洞見。
早在電腦出現之前,大家已經緊張過一次了,那是工業革命的時候 ,也是一個突然加速的時代。詮釋學也在這時候出現,急著為文章或 事件找出更全面的意義,好應付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
進入20世紀,速度繼續蠱惑人心,於是出現了速讀。但新批評馬上 也提出了「貼讀」(close reading)來抗衡,不厭其煩地將所有文 章看成謎團,解釋得不亦樂乎。喬依斯就靠著製造不難破解的謎團, 成了文學批評家們一致的最愛。
接著電腦上場,文藝批評家伯克次(Sven Birkerts)便寫出了《 古騰堡輓歌》(1994),大肆攻擊網際網路,並哀嘆電子時代的閱讀 命運。解決之道,唯有「深度閱讀」(deep reading),才能「以緩 慢而冥想的方式擁有一本書」。
慢活與慢讀
回到80年代,當貝特里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時,也 許沒想到這個抗議麥當勞入駐羅馬西班牙廣場的舉動,如今會蔓延成 一種全方位的美學。他也因此被《衛報》推舉為「50位地球救星」其 中的一位。
千禧年後,環保意識抬頭,慢活也越來越搏人同情,甚至有點新興 宗教的意思。慢讀的書也一本接著一本,像歐諾黑頗為暢銷的《慢活 》(大塊),幾乎成為慢活宣言。米德瑪(John Miedema)去年的《 慢讀》,則大談紙本的「肉感」,不但可以刺激創造力,更可以應用 到社區運動上。歐求斯基(I. A. Olchowski)去年的小說《農民》 (The Farmer),則透過一對農家兄弟不一樣的生涯選擇,敷演慢活 精神。他本人也成立了「慢書運動」,四處推廣慢讀。
另一方面,教人取巧的書也不是沒有,像皮耶‧巴亞德的《不用讀 完一本書》(商周),大學生聽了如釋重負,搶購不及。最能代表數 位時代讀書觀的,其實是這一本。
不過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誤會了一件事:快和慢,其實並不是相 反、而是相對的觀念。所以情況並不是非此則彼的選擇題。每個人儘 可以透過不斷的試探,找到自己對的步調,而無所謂快慢。人在網路 ,這一定要,不然下場就會跟伍迪‧艾倫一樣:「我有去上速讀班, 花了20分鐘看完了《戰爭與和平》。它在講俄國哦。」
- Aug 03 Tue 2010 06:47
《世界書房》你也是間諜嗎?【郭光宇】
勒卡雷寶刀未老,新作《我們這種叛徒》將於10月問世。 但如今的間諜小說,是商業的、科技的,政治間諜已經時不我予了 。
國際社會最近又諜影幢幢。先是美國大肆逮捕俄國間諜,俄國想交 換人質,義大利又鑽出來爆料:莫斯科為了節省間諜開銷,故意讓F BI破獲俄羅斯諜網。英國軍情五處(MI5)也在調查嫁至英國的妙齡 俄羅斯女子。一連串的新聞,仿如又回到冷戰年代。
但過去已經過去了,不能只炒冷飯。一名華裔美人安排談判購買中 國石油的資料庫,日前也被中國判刑8年。也許政治間諜如今己進化 為商業間諜,但此起彼落的臥底羅生門,似乎永遠與時俱進。
間諜故事之所以迷人,在於間諜本身就是雙重的背叛:他必須背棄 母文化才能溶入異文化,而溶入異文化卻又是為了背叛它。間諜是一 切故事的原型,因為所有的小說所講的,不過是背叛的種種變奏。
>>冷戰出間諜
間諜的歷史或許和戰爭一樣久遠,但間諜小說卻是大英帝國留給後 人的遺惠,畢竟皇冠底下那麼多的國家,很需要溝通一下彼此的心機 。也難怪安伯勒(Eric Ambler)、毛姆、葛林、佛萊明這支族繁不及備載的心戰部隊,都是英國人。後面3位更曾受過專業的諜報訓練 ,還要加上一位托爾金。
越過大西洋,到了有點自閉的美國,間諜的工作先是交給偵探,直 到冷戰開打,間諜小說才急起直追。當然大戰之前也不算風平浪靜, 像海明威就一度很有意願幫KGB的忙,只是後來表現不佳,俄國人也 就不找他了。
冷戰期間,動口不動手,意淫成分大增,間諜也就無所不能。這其 中的奇葩,首推007。
儘管佛萊明的小說早在60年代就已經寫完了(這位又菸又酒的作家 死於1964年,活了56歲),不過真正大紅大紫,卻是最後幾年乃至於 身後。這一方面是甘迺迪的背書讓小說大賣,再來則是22部電影敲鑼 打鼓,讓龐德成為間諜的代名詞。醇酒美女,異國風情和新式武器, 電影顯然抓住了一整代人對物質欲望和科技的想像。
>>後間諜時代
如果佛萊明的小說是善惡分明的動作片,那麼勒卡雷的小說就是道 德曖昧的心理劇。這位間諜的精神分析師,差不多從頭到尾為冷戰畫 了一幅浮世繪。間諜小說因他而步入殿堂,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他 的作品緊扣時勢,一不小心就一語成讖,像《摯友》(木馬)就預言 了利益至上的反恐戰爭。難得的是他至今寶刀未老,新作《我們這種 叛徒》(Our Kind of Traitor)即將於今年10月問世。
勒卡雷幾乎宣告了間諜小說的終結。並不是說今後間諜不再,而是 間諜不再政治。如今間諜是商業的、科技的,是駭客。即便是西方陣 營和基本教義派的戰爭,看起來也像小孩子搶糖吃,不爽就炸來炸去 ,實在沒有興趣再為意識形態多費唇舌了。
也就是在這種鬆動的空氣中,各種實錄紛紛出籠,像《CIA──罪 與罰的六十年》(時報)大爆烏龍內幕,簡直讓間諜工作變成了全民 最大黨。軍情五處去年創立一世紀,也出版了一本1000多頁的《捍衛 地盤》(The Defence of the Realm),交代歷史祕辛。這也是西方 情報局第一本開誠布公之作,還是英國開悟得早,知道政治間諜已經 時不我予了。
>>間諜就在你身邊
間諜也許不再令人興奮,但是間諜的異類感,卻早已幻化出各種分 身,在其他文類中開天闢地。像史迪格‧拉森筆下的莎蘭德,從反社 會的偵探(《龍紋身的女孩》)、嫌疑犯(《玩火的女孩》)到瀕死 的被害人(《直搗蜂窩的女孩》,以上皆寂寞出版),彷彿是一個沒 有祖國的間諜。
這種身不由己的困境,宿命般的撕扯,正是間諜小說的魅力所在。 就像我們隨時都必須說謊,尤其在拒絕別人或接到廣告電話時,乃至 於把MSN設成離線狀態,更不用說那些職場上的種種顧忌了。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其實都在臥底,只是不曉得自己究竟是哪一邊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