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明星發片,從造型到歌曲皆有話題可聊,而近來最熱門的討論,莫過於「抄襲」與「致敬」之分別——在這壞新聞也是好新聞,負面宣傳也是宣傳的時代,有時已經無法判斷,究竟那些「壞」與「負面」的新聞,是不是刻意營造的宣傳手法。反正各種意見莫衷一是,唇槍舌戰一番自然帶出話題,而有話題就會有買氣,唱片公司永遠是最後的得利者。

但什麼才是「創新」?在已是地球村的二十一世紀,還有什麼想法不曾被提出過,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原創」?在二十世紀上半就向調性說再見,並提出十二音列規範無調性寫作的大師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總該夠原創了吧!但他卻曾在演講中「強調」,他不是「發明」十二音列作曲法,而是「發現」——這不是「自謙」,反而是「自豪」。對荀貝格而言,十二音列技法其實不是「新東西」,而是把傳統技巧融會貫通,仔細歸納整理之後的成果。

甚至,連巴爾托克討論荀貝格和史特拉汶斯基,這二位在二十世紀前半呼風喚雨,也被認為是「前進」、「創新」、甚至「革命性」的同儕時,也說「從他們作品看來,既沒有對先前方法的突變,也幾乎沒有廢除前人用過的任何一種方法。」可見,「世界上是沒有什麼絕對新的東西可被發明;那些看起來最特別的主意,其實都必有前身可循。」巴爾托克這段話也絕非貶抑,因為他也是精研傳統的大師。

然而,無論他們的技法有多「舊」,巴爾托克、荀貝格和史特拉汶斯基所寫出的作品卻是絕對的「新」。即使元素或技法是舊的,甚至構想題材也是舊的,他們都能在舊素材或技巧上發展出自己的作品,提出原創性的成果。這也就是為何蕭邦作品中處處可見巴洛克筆法與巴赫身影,他卻能是貝多芬和華格納之間,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當世人普遍認為布拉姆斯是「集傳統之大成」的保守分子,荀貝克卻能看出這位前輩的開創,甚至為文討論布拉姆斯的「激進」。即使聽來南轅北轍,你若審視布拉姆斯晚期和荀貝格的鋼琴作品,就可看出兩人之間的傳承軌跡。是大師經典和蕪爛劣作,差別畢竟顯而易見。但願我們能有品味不那麼低俗,也能夠資格稱為創新的作品。

【2010/08/22 聯合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