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榮獲 美國奧斯卡 最佳外語片提名
動畫安妮獎 最佳動畫影片 最佳導演
最佳音樂 最佳劇本 四項提名
英國奧斯卡 最佳動畫片 最佳外語片 提名
法國凱薩獎 最佳外語片 提名
以色列奧斯卡最佳導演 最佳影片 最佳劇本
最佳美術指導 最佳音效 最佳剪輯
英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動畫片
廣播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基本資料》
導演 以色列奧斯卡最佳導演 阿利佛曼 Ari Folman
出品國/語言 以色列/希伯來文發音
級數/片長 未定
台灣上映日期 2009年2月27日
台灣發行公司 傳影互動ifilm
傳影互動官網 http://www.ifilm.com.tw
官方部落格 http://waltzwithbashir.pixnet.net/blog

《劇情大綱》
無法抹滅的記憶,如幻象、如夢境,烙印在腦海裡
一九八二年九月,以色列軍隊進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進行大屠殺,有超過三千名巴勒斯坦人遭到殺害,而導演阿利佛曼(Ari Folman)正是其中一名以色列士兵。一天晚上阿利佛曼與一名友人在酒吧,這名友人告訴導演他每天晚上不斷反覆著同樣的惡夢,兩人覺得這與他們在八零年代初期從軍時所執行的任務有所關聯。讓阿利佛曼驚訝的是自己幾乎不記得那段期間發生的事情,對這謎一般的情況感到好奇。他決定與當年的朋友及同事們一一會面訪談,想挖掘出那段期間事實。然而當他越挖越深入,他的記憶宛如超現實的圖像般開始悄悄的浮現。

《電影介紹》
為何以動畫呈現?
幾年前,導演阿利佛曼就想拍這個題材,但是他認為太多紀錄片都是以訪問以及側錄的方式呈現,他發現有太多觀眾會因此看到睡著,再加上他沒有太多真實記錄當時的畫面以及照片。對他來說,這場戰爭就像一場夢,太超脫現實,也和他的記憶有部份連接不起來,所以他決定用動畫的方式來表達,也更能表達出他對整個事件的另一種觀點。


採訪戰爭時的戰友
當導演阿利佛曼決心要拍動畫片之後,第一階段是要做功課,研究黎巴嫩戰爭,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不過阿利佛曼漸漸發現,他其實想把主題專注在他自己的個人經歷,所以阿利佛曼先把自己的經歷寫成劇本,邊寫邊拍攝訪問帶,採訪一些在戰爭時阿利佛曼的伙伴們。

詩意的華爾滋片段
這就是阿利佛曼最終想表達出本片的觀點,他想敘述阿兵哥們的知覺、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知覺。為了這個很關鍵的原因,我選擇動畫的形式,讓一位阿兵哥隨著巴席爾․賈梅耶 (Bach-ir Gemayel) 總統的海報「一起」跳舞,詩意的華爾滋片段靜靜的呈現出來,整個過程不會超過五到十秒鐘,但卻讓人屏息以待、卻又冷血殘酷。


《導演介紹》
【Sainte Clara】
阿利佛曼 Ari Folman
導演阿利佛曼是拍紀錄片起家的,他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Comfortably Numb】,側寫第一次的波斯灣戰爭以色列人以天真的方式,來對抗可能會爆發的化學武器攻擊。畢業後阿利佛曼為以色列的電視台頻道工作,拍攝了很多的報導短片,依舊是以戰爭題材為主。1996年,阿利佛曼執導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Sainte Clara】,改編自捷克作家Pavel Kohout的小說,該影片曾入圍柏林影展,也獲得以色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劇本等六項大獎。2001年導演阿利佛曼再接再厲執導第二部劇情長片【以色列製造】(Made in Israel),是一部風格很獨特的黑白片,故事描述最後一個活在世上的納粹軍官,躲躲藏藏擔心遭到逮捕。這部片只獲得了兩項以色列奧斯卡獎,票房也不算很好,讓阿利佛曼當時有些灰心喪志。
不過,2004年初阿利佛曼為電視拍攝一系列以愛情為主題的紀錄片,每一集的片頭必須加入好幾分鐘的動畫,這是阿利佛曼第一次接觸動畫的製作過程,也讓他深深為動畫的自由創意所吸引。阿利佛曼認為,拍攝紀錄片必須大部分仰賴製作小組才能完成,也必須不斷的找尋特殊的題材,「我的內心開始渴望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紀錄片,動畫呢看起來像是很主觀的創作,它能讓我從傳統紀錄片的約束中得到解放。」

《電影原聲帶介紹》
擔綱電影音樂創作職務的是Max Ritcher,1966年出生於在德國,目前定居英國,曾分別在愛丁堡大學,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研習鋼琴課程,也曾到佛羅倫斯拜義大利實驗派作曲家Luciano Berio為師,他在1989年籌組一支六人鋼琴樂團Piano Circus,這個樂團的樂風涵蓋了西方的古典樂,流行搖滾樂,來自非洲與亞洲的傳統音樂,即興音樂與當代音樂,樂團還與電影,影像工作者,劇場,馬戲團表演者與舞蹈家進行跨界的合作,Max Ritcher在這個樂團待了10年之久,他在90年代後期陸續在英國電子樂團Future Sound Of London以及英國電音奇葩Roni Size等樂界玩家的專輯,還有Derek Jarman的電影中貢獻音樂才華,Max Ritcher自2002年起開始發表個人音樂創作,他在2004年的專輯《The Blue Notebooks》中的兩段音樂被選為電影【口白人生】中的主題音樂。


由於電影是關於重新找回失去的記憶,Max Ritcher選用了許多現有的音樂作品,像是舒伯特的D.850鋼琴奏鳴曲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軸,這段鋼琴奏鳴曲從電影的一開場就浮現,一路貫穿到影片片尾字幕結束為止,這段樂曲在影片中的機場情節有著異常出色的戲劇效果,Max Ritcher在這場戲中將這段鋼琴奏鳴曲與彌漫著不安氛圍的冰淇淋推車的鈴聲,喪禮音樂與80年代的流行電子樂交互混合使用。Max Ritcher選用了蕭邦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中的〈Funeral March喪禮進行曲〉作為影片中的黎巴嫩政黨的主題音樂。事實上,導演在創作本片的初期就是以舒伯特與蕭邦的音樂來構思影片的情節,所以,Max Ritcher在電影音樂中選用這兩位音樂家的作品的做法完全符合導演的創作意念。此外,Max Ritcher也為影片創作了宛如聖歌旋律一般的主題音樂〈The Haunted Ocean〉,Max Ritcher藉由樂曲的緩慢推進營造出不安的氣息,這樣的音樂風格在影片中回想著年輕士兵從海洋中出現的情節中展現出震撼人心的戲劇張力。至於影片中的戰爭情節與影片的開場情節,Max則是運用了類比感覺的電子合成音樂,而且Max Ritcher還在這些戰爭音樂中放進了大量的舒伯特音樂,藉以創造出迷惘的氛圍。
電影原聲帶由EMI/金牌大風發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