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中國想說什麼?

閱兵從本質上說就是“國家歌劇”的演出。不僅中國,世界各國的閱兵式,也都在通過這種“國家歌劇”向世界含蓄地表達某種“主題”。

新中國60周年國慶,舉行了盛大閱兵。像以往一樣,此次閱兵,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事件就一個,議論萬萬千。就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出各種各樣的面孔一樣,不同的人,不同國家、不同心態,折射出來的閱兵解讀大相徑庭。

但是,中國的用意只有一個。

閱兵史溯源
新中國的閱兵,最早可以追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1月7日,即蘇聯十月革命的慶祝日,經過秋收起義和南昌暴動等血火拼殺,武裝割據了相當地盤的中國共產黨,在瑞金建立了自己的紅色政權,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主席是毛澤東,“毛主席”的稱呼從此走入中國人的永恆記憶。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當天,瑞金葉坪舉行了隆重的“開國大典”。一系列的政治議程之後,“小新中國”舉行了閱兵式。由大刀、梭鏢和破舊步槍、短褲、草鞋、斗笠、八角帽組成的冷兵器和熱兵器雜陳的“中國工農紅軍”隊伍,以山野夜空下的提燈游行(因為害怕空襲),舉行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閱兵”。

盡管如此,它的蘊意依然是明確的:那就是要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和閱兵,標志著中國革命從此有了相對正規、完備的組織領導機構和行政體系和軍隊系統。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當時多如牛毛的土匪、軍閥的最根本的地方:中共不僅有遠大的建國目標,也有自己完備的國家機器的雛形。相比之下,其他的武裝勢力,都形似烏合之眾。

正式建國前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曾經有過5次重大閱兵,每次都有其深刻的內涵在里面。1933年的第二次閱兵,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毛主席”的稱呼和 “八一”的紅色政治文化遺產。而之後的3次重大閱兵,則像三級跳一樣,成為現代重大歷史轉折關頭,中國革命質變性飛躍的生動寫照。

新中國成立至今,共進行了13次閱兵。每一次的形式和寓意都不一樣。

1950年,新中國一周歲。如果說開國大典的閱兵,是萬國牌武器裝備的展覽,此次閱兵最閃亮的一幕,是騎兵方隊6路縱隊,1900匹坐騎全部是白馬。這是舉世無雙的華麗,也是空前絕後的景觀。那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也是騎在馬上的共和國,英俊瀟灑的少年軍姿!

一年前,朱德總司令在閱兵式上發布命令向全國進軍;僅僅一年之後,新命令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字樣:朝鮮戰爭爆發、美軍進駐中國領土台灣……命令要求中國人民解放軍做好戰斗准備。毫無疑問,1949年的人民解放軍,准星里已牢牢地標定台灣,但是,東北亞局勢的驟然惡化,讓新中國最高層面臨全新而艱難的戰略抉擇。

閱兵後16天,解放軍進入拉薩。第19天,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西南東北左右開弓,西藏和平解放,而從10月底到1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鼓作氣,連續發起三次戰役,把聯合國軍推回三八線,並于次年1月占領漢城。就像那1900匹白馬昂首奮蹄的圖騰所展示的,新中國氣勢如虹!

中國和中國軍隊歷史上又一頁篇章,揭開了。

閱與不閱
之後的閱兵式,令人目不暇接。1953年,閱兵式上出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方隊。這是繼中國遠征軍出擊緬甸之後,中國軍隊第二次在國門之外,抗擊強敵,並大勝而歸。“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當年的毛澤東眺望祖國山河,筆下如此感慨。在那遍地英雄中就有著四年前的白馬戰士,他們從天安門跨過鴨綠江,打過三八線,堅守上甘嶺。

現在,他們回來了,帶著滿身的硝煙焦土,走上天安門觀禮台。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使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稱謂。他們看著著裝不同的戰友從面前走過,忍不住心中陣陣激動:由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組成的方隊,走過來了。在朝鮮戰爭後期,隨著大批蘇式裝備的到位,中國軍隊與聯合國軍的裝備差距已迅速縮小。特別是曾經在歐洲戰場讓納粹德軍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開起火來如疾風暴雨,不僅讓人在實體上受到殺傷,在心理上也感到恐懼。

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中國軍隊尚且把聯合國軍打得丟盔卸甲,面對成建制換裝同等裝備的對手,美國人事實上已經失去了“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繼續打下去的信心。停戰談判開始了。中國勝利了。後來日本人說,日本就是從朝鮮戰爭中才真正相信,中國人是真的站起來了!

由于“三年自然災害”等因素,自1960年開始取消了每年閱兵的慣例。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1979年這一年,南疆戰事轟轟烈烈。舉國爭頌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到處在唱《血染的風採》。這一年是建國30周年。國家既沒有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也沒有組織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游行活動。10月1日的天安門廣場,與往常一樣,只有游人徜徉,鴿子翻飛。作為對共和國30年的慶賀,中共中央于9月 30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個國慶招待會。

就在這貌似平靜的一年,中國這條巨大的航船,慢慢地轉向了……

鄧時代的閱兵
直到1984年,閱兵式才恢複,並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次閱兵。此次閱兵,從外觀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國求新突變的心聲。

1984年的國慶閱兵有幾個搶眼的地方:總體上如果我們概略地歸納,可以將1959年建國十周年以前的11次閱兵稱為毛澤東時代的閱兵式;間隔25年之後,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形成,本年度檢閱部隊的首長,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筆者時已成為這支英雄部隊的初級軍官。受1979年那場戰爭激發出來的新時代英雄主義的激勵,筆者投筆從戎。但接著就感受到軍隊在整個國家轉型中的變革:軍官再也不從士兵直接生成,所以筆者作為全軍首批軍校生即學生官,也一起載入共和國的軍事史。筆者還參加了“802”華北軍事大演習。由于這些直接的體驗,當我親眼目睹這次閱兵的場景,心中百感交集。

迄今為止,所有的報刊文獻都說,這次閱兵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裝備最新、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閱兵;說壓軸的海軍導彈部隊方隊、空軍地空導彈部隊方隊引人注目,說武警部隊和女兵首次向全世界亮相,特別說戰略導彈部隊的出場一鳴驚人。

這都沒有錯。但這只不過是表面現象。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能感到那場閱兵的巨大寓意。

全國、全世界的人都注意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受閱部隊和天安門城樓上觀禮的解放軍將領們的衣服不一樣!觀禮者還穿著的確良軍服,戴著解放帽,而受閱方隊卻是大簷帽、軟肩章。這個簡單的對比,正好是一個喻示:中國軍隊和當時的整個國家一樣,正處于變革之中、前進之中。

受閱編隊中,海軍、空軍以及裝甲兵、炮兵的方隊大大增加。46個方隊中,步兵方隊只有5個,而空中梯隊也有5個。

這就是1979年那場邊境自衛戰爭給中國軍隊帶來的變化。中國軍隊開始注重合成,步兵和地面力量的主力地位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中國的第二代領導人,敏銳地感覺到世界政治形勢和軍事形勢的劇變,也深刻地醒悟到自身的差距。

一年後,百萬大裁軍開始。

三年後,軍隊重新實施軍銜制。

閱兵是一種“國家歌劇”
1999年的閱兵是新中國20世紀最後一次閱兵,也是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檢閱三軍部隊。江澤民(相關)在北京軍區司令員李新良的陪同下,乘坐特制的紅旗敞篷轎車檢閱了由42個陸海空和武警方隊。

裝備是另一個抓人眼球的亮點。此次大閱兵展示的武器裝備中,只有一種型號的自行火箭炮和自行加農榴彈炮參加過1984年閱兵,其余全是新型武器裝備。直升機編隊、空中加油機“H-6”,類似法國“飛魚”的海軍導彈、新型戰略導彈引起一陣陣驚嘆。外國通訊社對于1999年我國的國慶大閱兵展示的新武器有多種報道。其中美聯社、俄通社等外國通訊社報道說:中國今天展示了一些最新軍事裝備,突出表明這支軍隊的實力在日益增強。

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特警和預備役部隊首次出現在受閱的隊伍里。中國武裝力量構成的所有成分在此次閱兵中盡顯風採,為世紀末的中國,抹上了一道壯麗的亮色。

1999年的閱兵可以作為2009年閱兵最近的參照。就軍隊結構和裝備發展而言,10年來的進步歷歷在目。1999年閱兵的42個陸海空方(梯)隊中,裝備方隊25個。2009年閱兵,裝備方隊達到30個,空中梯隊12個。更重要的是,此次閱兵的所有裝備,均基本實現國產化。毫無疑問,這是30年來中國軍隊現代化的縮影。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戰爭呈現出信息化和空中化的鮮明技術特征。太空技術和網絡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更使軍事領域出現顛覆傳統戰爭的趨勢。由軍事技術的質變,帶來的軍事編制、軍事學說的變化,最終必將導致新型軍隊的出現。而新型軍隊的出現,往往伴隨持續的戰爭,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歷史就是這樣改變的,並繼續被改變。正是看到了隱藏在這一事實背後的玄機。

中國軍隊自1991年海灣戰爭後展開了新的軍事變革。空軍提出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海軍提出由近岸向近海發展,造航空母艦的話題也不再羞羞答答。三軍裝備建設都有重大進展,出現在閱兵式上的新型戰略導彈、遠程巡航導彈、預警機、無人機、衛星通信設備及主戰坦克和輕重搭配的主戰飛機、戰斗轟炸機就是直接的說明。

正如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的那樣: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陸軍裝備大多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雜牌”,海、空軍裝備數量很少,性能也很落後。現在,我們在天上有軍事衛星、先進戰機,地面有新型主戰坦克、各種火炮、導彈,海上有先進艦艇、潛艇,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的各類裝備,我軍基本都有了,而且不少裝備的性能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既體現了我軍現代化水平,也反映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巨大變化。

閱兵從本質上說就是“國家歌劇”的演出。不僅中國,世界各國的閱兵式,也都在通過這種“國家歌劇”向世界含蓄地表達某種“主題”。以眼下的這次閱兵而言,筆者認為,中國通過21世紀的第一次閱兵,意在告訴世界:中國建設和諧世界,追求世界和平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中國不僅有這樣的善意,還擁有支撐善意的力量。

當今世界上,一直不乏始終杯葛、阻撓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勢力。不僅無休無止地制造中國威脅論,還以軍事基地、或明或暗的軍事聯盟,對中國構築“C”字形陸海戰略包圍圈,支持一些國家侵害中國的島嶼,支持台獨,支持民族分裂分子在中國國內制造動亂。此時此刻,中國以嶄新的軍姿,同時展示多達52型的軍事裝備,就是要告訴那些國際反華勢力和民族分裂勢力,各種幹擾、破壞活動,都是徒勞的,都不能阻擋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堅定步伐。56個立體方隊,以無言的誓言宣示:中國主張世界和平的決心是堅定的,但中國維護自己利益,捍衛世界和平的決心同樣是堅定的。

如果說戰爭年代的5次重大閱兵,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帶領整個民族走向新中國;建國後的13次國慶大閱兵和2次軍種閱兵,則標志著20世紀的中國以新的步伐、新的面貌,闊步走向新世紀。而即將進行的2009年閱兵,則是21世紀的中國,向著民族複興的輝煌頂點,誓師出征。正像那些生動畫面所展示的,中國共產黨,中國軍隊,中國人民,她苦難的歷史和曲折的征程,過去是激動人心的,今天依然令人驚嘆。她所展現的精神和力量,誠如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結尾所言:正激勵著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民族,“向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作者為著名軍事評論員、空軍大校)■


關于閱兵的爭議  撰稿‧宋魯鄭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相互借鑒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當作另一方的標准可就謬以千里了。

7月14日,是法國國慶節。與往常一樣,在法國的象征香榭里舍大街舉行了閱兵式。由于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也將舉行閱兵式,因此,對中法兩國進行一番比較還是頗有現實意義。

和中國不同,法國國慶節年年舉行閱兵儀式,已經常態化。因此,想必與閱兵相關聯的機構、人員平時都要保留。畢竟國慶游行興師動眾,僅憑臨時集訓是來不及的,而且好別出心裁的法國,幾乎每年游行隊伍的構成都有一定的變動,不提前計劃和安排怎麼保証閱兵的成功?不過這樣下來,每年的國慶閱兵耗資是相當巨大的。中國現在的慣例是十年一閱,其聲勢自然不凡。畢竟要展示十年間軍事上的各種進步,其規模自然不可能小。況且,在西方閱兵最大成本是人力,在中國卻並不是。

法國每次國慶閱兵都是三個總動員:政治總動員、三軍總動員和媒體總動員。所有的政治人物都要出頭露面,甚至包括卸任的前領導人、反對黨領導人等。陸海空三軍更是齊齊亮相,一展雄姿。媒體更是不遑多讓,從一大早就開始現場直播,直到全程結束。而貫穿全程的是愛國主義教育。法國自路易十四和拿破崙時代,就形成了大國意識。這種大國自豪感無時不在。這當然與歷代、歷朝、歷屆政府的努力分不開。

法國國慶閱兵,還往往把外交與內政裹挾進來。去年,總統耶高奇邀請地中海沿岸國家包括頗有爭議的敘利亞總統出席,建立地中海聯盟。以進一步突出法國的大國地位。今年,法國更邀請印度軍隊參加閱兵式,400名印度士兵組成的方隊走過香街,格外引人注目。當然,印度也是年年都舉行國慶閱兵式,兩個國家算是找到共同點了。不過這一次邀請印度士兵和總理出席,其表面目的是為了軍購,但恐怕還有借印度平衡中國的戰略目標吧。

法國的閱兵式也曾出現過中國方隊。二十年前,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跑到海外的一幫流亡人士在法國的扶持下居然也組成一個方隊,行走在香街上。只可惜,這些人很快就被法國政府拋棄了。說起裹挾到國慶閱兵式上的內政,更為有趣。去年由于前總統希拉克反對邀請敘利亞總統未果,毅然決定抵制。誰都知道希拉克和耶高奇雖然同屬一黨,但雙方卻存在歷史積怨,希拉克也不支持耶高奇競選總統。所以,耶高奇去年第一次閱兵就頗不給希拉克面子。另外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閱兵前一天總理還生龍活虎地工作,但到了國慶這一天,如此重大的場合卻稱病不能出席。國慶一結束,他又再次生龍活虎地工作了。

其實,法國閱不閱兵,如何閱兵,是法國的內政。外人自然不必說三道四。但是奇怪的是,面對今年中國將要舉行的國慶閱兵,海內外卻已經掀起一股濁浪。要求取消的噪音不斷。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取消的理由居然是“閱兵是極權國家的傳統和偏好”。這麼說來,法國和印度都是極權國家了。

如果中國十年舉行一次是極權國家,那麼每年都要舉行閱兵的法國和印度豈不成了超級極權了?還有人說,今年是世界經濟危機,應該取消。難道法國和印度都不是全球化中的一環,不受經濟危機影響?(法國總統耶高奇國慶節當天已經聲明,不會因為經濟危機而減少國防開支。)難道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不知道世道艱難,還要舉行歷史上規模最大、斥資最多的總統就職儀式?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關注中國的一言一行。這本無可厚非,也是中國成為大國的証明和必經的考驗。但在這一過程中卻出現兩個極端。一是上面所提到的雙重標准。另一個就是一切以西方為標准來衡量中國。其實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相互借鑒也是常有之事。但如果硬要把一方當作另一方的標准可就謬以千里了。從歷史上看,還真的有不少荒唐之事。

比如中國強大的時候,許多國家自動地把中國作為標准。日本就認為自己的萬世一系不如中國的改朝換代科學,應該向中國學習。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也曾把中國當作偶像。當然,西方強大時,許多國家不由自主地把西方的一切都作為標准。當然,除了弱小一方主動把強大一方當作標准外,還有強大一方強要把自己的標准當作全球標准。這其中,還曾造成過極大的誤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向來講究禮儀的中國卻被英國描繪成野蠻之徒。除了宣傳的需要外,確實與一件“誤會”有關。中英在廣州對峙,英國希望談判解決(實是以武力相威脅,不戰而屈人之兵),于是派特使打著白旗去要求談判,結果遭到中國軍隊炮轟。于是英國痛斥中國野蠻、落後。

其實,打白旗表示談判這種規則僅在當時的歐洲通行,在其他地區並沒有形成共識。此後東西方多次衝突都和不同的標准與規則有關。而這個過程也就是西方標准強迫他國接受的過程。比如強行派駐使館人員,使館人員享受特權,都是當時西方的標准。中國只是由于不夠強大,戰敗後也只得接受西方的規則罷了。否則,如果是中國取得勝利,肯定還是中國的“朝貢體系”成為全球規則。

當然,中國落後的時候,某些群體主動把西方標准奉為至寶,還是有情可原。畢竟,歷史上中國強大的時候,西方的精英階層也犯過同樣的錯誤。但是,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美國最大的債主時,再把西方的一切作為標准,這種思維定勢可以休矣!(作者為巴黎文化沙龍副會長、秘書長,法國《歐洲時報》時事撰稿人)■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アヴァロンの鍵 ONLINE

殺手ONLINE

Web 棒球

縱橫天下

天書奇談

寵物森林Web

Bitefight

三國兵臨城下

神話WEB

P00 ペルソナアインソフ

Alteil.Net

【Alteil II ~銀陽帝大戦】アルテイル2

突撃!合戦スタジアム(戦国わらわら合戦アクション)

Dragon Crusade

BR大逃殺

バルビレッジ

Ogame

Travian

Ikariam

羅馬戰士Gladiatus

泡麵三國

亞特蘭戰記

炎龍騎士的遠征

英雄無敵



有人有玩過嗎?好玩嗎?容易上手嗎?呃...我還是沒玩過...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鎵燡努力打造台灣第一家不灌水的國產牛品牌,他說沒灌水的牛,摸起來很黏手。
相關新聞

    * 專家鑑定-不灌水 鮮度直逼Choice等級

     台灣屠宰藏著鬼,活牛死牛多灌水;不識字兼不衛生,人道安全都脫軌。

     台灣牛大部分都灌水,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而且很奇怪,大家把灌水牛肉視為理所當然。

     不忍心牛被灌水的人,不是農政官員,而是一位資歷很淺的年輕養牛戶楊鎵燡,「自己小心飼養的牛,臨死前還要受到折磨,牠的眼神對到我的眼神,看過一次就永遠不會忘記。」

     ■吃好料 每隻牛都有身份證

     學美髮的楊鎵燡,退伍後在嘉義大規模種植青割玉米、牛蒡、毛豆、馬鈴薯、紅蘿蔔等農副產品,收成後再賣給食品廠加工出口。五年前,他覺得賣不掉的農作物與龐大的下腳料,直接丟棄實在可惜,於是開始養牛,讓農場形成一個食物鏈。

     非專業養牛戶的楊鎵燡對牛很好,平均一頭牛享有5平方公尺的生活空間,吃的食物多是青割玉米與其他下腳料,每隻牛都有生產履歷的身份證。

     台灣牛占整體消費市場五至七%,年屠宰量為兩萬八千頭,而楊鎵燡養了一千頭,算是「小咖」的養牛戶,所以產銷通路也跟別人一樣,牛養足18個月以上,夠肥了就賣給牛販,帶到屠宰場宰殺,然後經由批發、零售賣給消費者。

     ■專賣店 建立行銷新通路

     那天楊鎵燡跟到屠宰廠,眼看自己養大的牛竟然如此痛苦地死去,「肉牛宰殺前8小時,硬被塞進長達兩公尺的水管,連續被灌水3至4次,許多牛脹到受不了,躺在地上抽慉、呻吟,令人於心不忍。」

     每頭平均重600公斤的肉牛,可取230公斤的牛肉,但經過灌水,牛肉重量一下子爆增15%,利潤直接跳升。

     為了突破既有的產銷制度,楊鎵燡直接殺進零售市場,陸續在嘉義、高雄、中壢成立「鈜景國產肉品專賣店」,去年還大膽地把肉鋪開在台北東門市場裡,今年在台北吉林路上開了另一家「鈜景國產鮮牛肉創意料理餐廳」,試圖替台灣牛建立新通路,並打出健康自然的國產牛品牌。

     ■講人道 預冷半天保鮮熟

     至今沒灌水的肉牛宰殺量,每月才15頭左右,人道的理想剛剛萌芽。自養自賣說來簡單,做起來關卡重重,尤其台灣本地牛講究現宰溫體的新鮮感,但楊鎵燡堅持比照澳洲模式,屠宰後的牛肉必須先預冷12小時,直到中心溫度降至攝氏2至-2度C的安全標準以內,在冷藏狀態中保鮮熟成。

     所以鈜景牛肉從宰殺到販賣已過3天,所謂「國產牛肉黃金6小時」的優勢,完全沾不上邊兒,而且規定門市上架只有3天,表現楊鎵燡龜毛的一面。

     ■牛灌水 花錢吃的是髒水

     我問:「怎麼判定牛肉有沒有灌水?」楊鎵燡回答:「用手摸就知道。」鈜景的牛肉每一塊都黏手,灌水牛肉則表面濕滑,觸感大不相同。

     多年來積極推動人道屠宰的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也是肉品加工專家的駱秋英表示,養牛、殺牛與吃牛都要有慈悲心,「灌了許多地下水的牛肉,今天沒賣掉一定要冷凍,否則肉會發臭,消費者應該懂得花錢吃好肉,而不是買髒水。」  * 2009-09-19

專家鑑定》不灌水 鮮度直逼Choice等級【王瑞瑤

  不灌水的台灣牛肉到底有多好?特別拜託一位不能曝光的牛肉專家 D先生為我鑑定,經過觀色、萃取、聞香、試味,以及直接煎食等盲 眼測試,確定鈜景牛肉的油花、風味與鮮度接近美國牛肉Choice等級 。

  不過鈜景牛肉的售價比美國Choice要貴,腹腩與胸肋部位每斤258 元,菲力每斤600元,沙朗為450元,幾乎是美牛Prime的價格。

  而鈜景第一家國產鮮牛肉創意料理餐廳賣的台南口味的清燙牛肉湯 ,除了每碗60元的招牌以外,另有每碗80元,指定菲力與沙朗的特定 部位,厚度、甜度與嚼感都令人驚喜。


     ■INDEX

     ★鈜景國產牛肉專賣店/http://www.drbeef.com.tw/

     ★嘉義總店/嘉義縣朴子市祥和三路西段71號/05-3623520

     ★台北分店/台北市臨沂街70號/02-23563468

     ★鈜景國產鮮牛肉創意料理餐廳/台北市吉林路171號/02-25419527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09月16日蘋果日報


西諺云「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諺語成立與否當然可以爭論不休;關鍵不在於「太陽底下」,而在於什麼是「新鮮事」!然而,無論新鮮與否,大千世界總是有源源不絕的事物,不斷的考驗萬物之靈的聰明才智! 

目前(2009)年齡40到70歲之間的中壯年們,在青少年的青澀時期,幾乎都看過或聽過《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這本小說。在知名度和觸動心靈上,即使不能和《小王子》並駕齊驅,但是絕對相距不遠。《麥田捕手》令人著迷之處很多,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兩點:一方面,小說男主角霍登考菲(Holden Caulfield)的際遇,有點倒楣又有點荒誕無稽,情節扣人心弦。讀者似乎只要拿起電話,就可以和霍登對話談心。另一方面,小說作者沙林傑(J. D. Salinger, 1919-)本身行事詭異。1951年《麥田捕手》出版後,幾乎旦夕之間風行全球;沙林傑選擇躲避鎂光燈,在林野間離世隱居,幾乎和外界斷絕聯繫。 

互爭小說主角權益
然而,2009年高齡已經90的沙林傑,透過律師控告瑞典作家寇丁(Fredrik Colting);後者以筆名(J. D. California)出版名為《60年後:麥田今昔》(60 Years Later:Coming through the Rye),繪聲繪影的描述《麥田捕手》之後的霍登。沙林傑認為寇丁侵權,因為霍登是他筆下創造出來的人物,他享有關於霍登的種種權利! 

官司的是非曲直,將由美國各級法院來操心和定奪。但是,許多讀者的心裡,卻是有點複雜、矛盾和不是滋味。一方面,沙林傑的合法權益,當然應該受到保障;可是,另一方面,誰不想知道當年伴隨著自己成長的霍登,這些年來怎麼過的,近況又是如何?沙林傑自己不動筆,好事之徒藉箸代籌,未嘗不是一件美事?畢竟,能重拾自己年輕歲月的片段,總是令人神往。

以官司本身而言,關鍵在於:霍登這個虛擬人物,該享有多少權益?如果「霍登續集」不行,那麼「霍燈續集」呢?或者,「霍登兒子回憶錄」呢?有趣的是,和沙林傑的官司相呼應的考驗,目前還沒有出現;但是正在地平線上慢慢現身,早晚要吸引社會大眾的目光,也早晚會成為公共政策和法庭攻防的焦點—真實人物的作為,可以或不可以虛擬到何種程度? 

具體而言,大眾媒體是先有文字(報紙),再有聲音(廣播),然後有影像(電視)。一幅照片,勝過千言;因此,最好有畫面呈現給讀者╱觀眾。可是,有時受限於法令規定,不能照相或攝影,只好以畫作代替—美國法院裡原告被告的神情,往往被畫成素描,在媒體上出現。現在平面和電子媒體紛紛利用「示意圖」,以靜態的方式捕捉新聞事件當事人的舉措。可是,靜當然不如動,動畫技術日新月異,何不派上用場呢? 

試想,如果電視新聞裡,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刑案╱暗殺╱土石流╱秘密會議╱行刑等等過程,不是更有吸引力嗎?然而,可不可以這麼做呢?動畫有立體感,觀眾如臨現場,身在其境,當然有賣點也有市場。 

可是,被動畫的人物,可不可以聲稱權利受到侵犯呢?—我綁架撕票的過程,一氣呵成,動作優雅得很;動畫呈現的卻是兇狠粗暴,直接破壞我的形象,侵犯到我當事人的權利!因此,真實人物的虛擬化,可以逼真或不逼真到哪種程度呢? 

霍登所衍生出的問題,是小說人物的衍伸,是虛擬的權利;新聞事件的動畫版,是真實人生的揣摩,是權利的虛擬。這兩者算不算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問題顯然不在於「太陽底下」,而在於「新鮮事」如何界定! 

作者為台灣大學經濟系及研究所教授、鹿港顧問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9.21 05:11 am星巴克咖啡(Starbucks)在金融風暴中業績下降,這家全球連鎖店的英國和愛爾蘭區營運總監威爾森萊默(Darcy Wilson-Rymer)決定,在英國開設不掛星巴克招牌的分店,同時捨棄星巴克千篇一律的裝潢和米、綠招牌色調,以吸引顧客上門。

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威爾森萊默表示,英國的「無牌」星巴克咖啡店,將捨棄制式化的星巴克裝潢,著重個別風格,改用大膽的色彩,並和當地藝術家合作來裝飾分店,甚至擺設二手家具。

分析師認為,咖啡市場瞬息萬變,星巴克有些跟不上變化的腳步。

Allegra策略公司總編輯楊格指出,在市場不景氣中,星巴克是英國咖啡連鎖店中受創最嚴重的一家。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遲鈍,上個月還在打全球促銷口號「迎接夏日」,而競爭對手早已推出午餐、咖啡大特價。

威爾森萊默也承認,公司的發展策略錯誤,忽略了顧客的需求。

「不動產周刊」(Property Week)總編輯契斯特指出,星巴克是因為太成功而產生反作用,星巴克分店到處開,新鮮感遞減,有些人甚至因此感覺討厭,認為滿街都是同樣的麥當勞或星巴克,令人望而生膩。

目前星巴克的分店都採取統一的色調和家具,這種策略讓星巴克打造出全球知名的品牌形象。

總部在西雅圖的星巴克於1998年進軍英國,目前在英國和愛爾蘭有700家分店,每天銷售200萬杯咖啡;而星巴克在全球49國的1萬6,120家分店每天供應5,000萬杯咖啡。

星巴克還計劃在西雅圖開設四家「無牌」分店,第一家「15街茶與咖啡」已開張,而且兼賣酒。分析師說,重新塑造品牌的星巴克可能成為社區咖啡店。


《產業》星巴克賣茶,年底挑戰3千萬
2009-09-18 【時報-台北電】

    統一超(2912)集團旗下統一星巴克自8月底加入「賣茶」行列,與本地茶農推出碧螺春、東方美人及蜜香紅茶3味產品,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銷售成績出乎預期,推估一天平均可賣出2千杯茶,若再加上外賣茶包,估算年底業績將達到3千萬元。此新品也帶動星巴克整體茶飲業績一倍的成長,而台灣若是賣茶成功,美國總部不排除在全球推廣賣茶市場。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表示,茶飲新品的推出,確實出乎原本預期,約帶來了近1成的來客數,預估今年營收可維持去年成績,甚至有些許的成長,而淨利成長率則較去年的三成還好,主要還是控制管銷所致。

  統一星巴克在2006年3月受到卡債影響,一直到2007年的消費都呈現緊縮狀態,加上咖啡業競爭激烈,85度C及7-ELEVEN推出的CITY CAFE使得統一星巴克那兩年既有店營收衰退3%至5%,但在07年11月調整人事、業務及行銷手法,08年效益顯現,既有店營收成長了4%,營收成長逾一成,而獲利則大幅成長33%,重回上億元的關卡。

  由於今年大環境尚未明顯好轉,統一星巴克展店策略轉趨保守,目前總店數約224店,徐光宇說,環境愈不好,愈是調整體質的好時機,今年公司祭出多項促銷活動,均帶動一波排隊人潮,而今年的茶飲品,主要結合有一百多年種茶歷史的三峽綠茶,希望能藉此推廣精品茶飲文化。

  據了解,星巴克賣茶計畫至少花了一年,美國總部相當支持,也多次派員來台,從產地、製程、門市沖泡作業,及特製的白瓷馬克杯,尤其統一星巴克自製的泡茶匙器具,令消費者愛不釋手,常常不自覺地帶回家自用。除了統一星巴克賣茶外,大陸內部也在測試中,若是銷售成績蒸蒸日上,美國總部可能也會到全球推廣賣茶市場。

  統一星巴克分析,台灣北中南消費者,目前較喜歡喝碧螺春,而茶點部分,北部喜歡法式西點,中部則是傳統糕點,南部則喜歡很甜的點心。另外,徐光宇也表示,今年該公司的中秋禮盒,銷售狀況也漸去年成長二成多,主要在於今年的月餅較不甜,口味也較符合市場需求。(新聞來源:工商時報─林祝菁/台北報導)

砂:品牌猶如雙面刃啊。 
友:都是因為你一直再說兩杯拿鐵=星八克打工人一小時薪水,我才戒喝的。
砂:感謝我吧
友:....,下一次是哪個品牌啊....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京都屋 炭火香鰻魚 日本客最愛【Upaper/記者陳文惠/報導】

2009/09/16

鰻魚蛋捲
提到美味鰻魚飯的推薦,肯定許多人都會提起「京都屋」,主打炭火香烤的鰻魚,肥美新鮮魚肉散發淡淡炭香,是許多日本客人的最愛。

夢幻鰻丼
店內的鰻料理屬關西口味,選用白鰻先汆燙再蒸,上火台炭烤至微焦,接著浸泡在昆布、醬油等調製成的獨家醬汁,再放回炭火上烤繼續將香氣逼出。

師傅熟練的在10分鐘內,反覆沾醬、碳烤2次,恰到好處的火候,讓肥瘦比例剛好的鰻魚,嘗起來香氣足肉鮮嫩,搭配香甜、Q度都恰到好處的米飯,曾有遠住在宜蘭的客人,也來親嘗美味。

如想品嘗鰻魚原味的人推薦「白燒」,不使用任何醬料直接炭火烤,想嘗試多重滋味的人,建議可搭配柚子醋、蔥花、紅白蘿蔔泥,滋味更是一絕,或加點芥末沾醬油又是一種新風味。

另推薦口感清爽的「鰻魚蛋捲」,雞蛋加上高湯一起煎內夾鰻魚餡,師傅巧手慢慢將蛋皮捲起來,一大口吃享受蛋捲滑嫩帶汁的風味。

白燒
推薦料理

●夢幻鰻丼/220元,米飯鋪上烤鰻魚、蔥花和海苔絲,3種食材充分拌均勻後,更添清爽風味。

●鰻魚蛋捲/100元,蛋捲煎得滑嫩不鬆散,內層夾的烤鰻魚則提供濃厚的脂香。

●白燒 (小)/200元,訴求吃到鰻魚的原味,酥脆的外皮可聞得到炭火香。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中山站1號出口
.地址:北市天津街41號
.時間:11:30~14:30,17:30~22:00
.電話:2541-9803

梅子鰻蒲燒專賣 活鰻現烤噴香【Upaper/記者陳文惠/報導,記者陳再興/攝影】

2009/09/16
鰻魚飯
炎熱的夏天容易流失體力,別忘了食補養生。其中,營養豐富的「鰻魚」,被視為夏日涼補聖品,現在就跟著記者一起品嘗夏季鰻美味!

鰻肝綜合串燒
六條通內的梅子鰻蒲燒專賣店,是擁有40多年的老牌台菜餐廳「梅子」開設的姐妹店,訴求活鰻現烤的美味鰻魚飯。

為提供最新鮮的鰻魚,店內特別設置了養殖槽,活鰻宰殺前一天需先冷藏,隔日再請主廚現場處理,並用活水將血水去除乾淨,接著經過蒸煮、燒烤等多重手續,不斷塗上獨門調製的日式醬料使其入味。

下層的米飯也講究功夫,日本壽司米用日本特製的蒸飯器烹煮,晶瑩飽滿的米飯更襯鰻魚的美味。香軟的鰻魚肉質鮮美,濃郁的醬香讓香Q米飯口口皆美味。

除了鰻魚飯,鰻肝也是另一項人氣料理。鰻肝經處理後,刷上日本的醬料香烤,適宜的火候,讓醬料滲進鰻肝裡,口感香鹹柔嫩不死硬。

招牌軟絲甜燒
另有用鰻魚頭加上枸杞、紅棗、當歸等藥材慢火清燉的藥膳燉湯。

還有多樣的日式家常菜,首推薦由炸蝦、地瓜等時蔬組合的「天丼」,外皮酥脆內則保有食材本身的鮮美。

推薦料理
●鰻魚飯 (大)/240元,鰻魚刷上獨門醬料烤至肉嫩鮮甜,搭配香Q的米飯,風味絕佳。
●鰻肝綜合串燒/230元,包含雞肉、豬肉、牛肉和鰻肝等綜合串燒,鰻肝帶點...
●招牌軟絲甜燒/150元,新鮮的軟絲細心將內臟處理乾淨,刷上日式醬汁香烤,肉彈牙味鮮。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中山站1號出口
.地址:北市林森北路107巷8號
.時間:11:30~14:00,17:30~23:00(周日至22:30)
.電話:2521-2813

丼屋 海味丼飯 馬糞海膽超鮮美【Upaper/記者陳文惠/報導,記者蘇健忠、周永受/攝影】

2009/09/16
海鮮丼套餐
變化豐富的日式丼飯,深受大眾的喜愛,這回推薦丼飯專賣店,不論新鮮的海味或熟食丼飯,都不可錯過!

巷弄內的丼屋開業1年多,在日本料理領域超過10年的阿仁師傅,每天凌晨到基隆漁港挑選最新鮮的魚肉,或使用日本進口的馬糞海膽和干貝等,用料實在,吸引許多客人專程前來。

饕客必點的海鮮丼,被客人喻為豪華版的丼飯,數一數碗內共有10種的生魚和海味,每種食材透出飽滿的色澤,都是新鮮的最佳呈現。

倒點醬油、拌勻芥末,豪邁的享受著滑潤的黑鮪魚、油脂豐富的鮭魚,鮮味十足的馬糞海膽,還有晶瑩透亮的鮭魚卵,搭配香甜飽滿的醋飯,每一口都讓客人吃得很滿足。

牛丼套餐
另推薦香滑的牛丼,牛五花加入洋蔥、香菇和特調醬汁拌煮,待牛肉約5分熟時,順時鐘淋上蛋汁。牛肉和洋蔥裹上滑溜的蛋汁,口感滑嫩,而米飯吸附甜鹹適中的醬汁,吃到最後也不膩。

日商客人最愛的牛肉味噌烏龍麵,清爽的味噌湯底搭配滑Q烏龍麵、粉嫩甜滑的牛五花肉,簡單實在的滋味,讓許多日本客覺得找回家鄉的味道。

推薦料理

●海鮮丼套餐/280元,料多豐富的海鮮丼,10多款的新鮮海味讓人忍不住想大快朵頤。
●牛丼套餐/180元,牛五花裹上滑嫩的蛋汁,口感更加滑潤豐富,米飯搭配甜鹹適宜的醬汁不膩口。
●豬排丼套餐/130元,溫體里肌肉炸出的豬排,色澤呈淡淡的粉紅色,香酥鮮嫩又有肉汁。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南京東路站
.地址:北市遼寧街185巷7弄16號
.時間:11:30~14:00,17:00~21:00,周日公休
.電話:2514-7228

丼飯店 泡菜牛肉丼 重量碗超划算【Upaper/記者陳文惠/報導,記者蘇健忠、周永受/攝影】

2009/09/16

三色卵丼
3個好朋友一起合開的丼飯店,以價格平實且現點現做的美味丼飯為主,10多款的生、熟食丼飯豐富選擇,加上飲料和味噌湯喝到飽,受到許多年輕人歡迎。

泡菜牛肉丼重量碗
超人氣的照燒雞腿丼,溫體的去骨雞腿肉醃漬入味,用炭火香烤讓外皮炙上漂亮格紋,放上西生菜和香菇等配料,再淋上以昆布柴魚高湯為底調製出的照燒醬料,雞肉軟嫩入味並有淡淡炭火香,米飯充分沾滿醬汁更加美味。

另推薦豐富的「炸豬排雙拼定食」,炸里肌肉和腰內肉雙拼,小菜也夠誠意的附上可樂餅和自製糖心蛋等,成了店裡的另一招牌美味。

為了讓客人能吃飽,老闆還選定店內的6種丼飯,只要加50元,就能升級為「重量碗」。

像是泡菜牛肉丼重量碗,富含油花的牛培根肉片,經柴魚、昆布和醬油等調製的醬汁拌煮,搭配酸辣的韓式泡菜。一上桌,碗內鋪滿牛肉和泡菜,蛋黃也加倍為雙蛋,讓人要費一番力氣才「翻」得到米飯,雙倍的份量讓用餐的客人驚呼:「太划算啦!」

推薦料理

●照燒雞腿丼/130元,雞腿肉香嫩又入味,是大小朋友都愛的招牌丼飯。
●泡菜牛肉丼重量碗/180元,從普通的丼飯加50元就可晉升為超值重量碗,超大的飯量讓男生覺得十分划算。
●三色卵丼/150元,鮭魚卵和蝦卵及蛋絲組成的丼飯,鮭魚卵噗滋的口感與蝦卵的脆度,融合出豐富的口感。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南京東路站
.地址:北市興安街210號
.時間:11:00~14:30,17:00~21:00
.電話:2716-4680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9.14 02:57 am幾乎所有來台灣的音樂家,對寶島聽眾的印象除了「熱情」之外就是「年輕」。的確,若和歐美音樂廳動輒布滿白髮老人看來,台灣的聽眾確實年輕,學生尤其熱情。「古典音樂的未來,就在你們這裡呀!」不只一次,我聽到各國名家如此讚賞。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

首先,老人雖然年紀大,並不表示他們不熱情。倫敦的逍遙音樂節(Proms)以曲目多元、聽者眾多、位置最好的中央區竟是站票而聞名於世;而買站票的可不只是身強體壯的青年男女,多的是可以為你細數半世紀來舞台故事,一站四、五十年的老先生老太太。他們不見得對作曲背景、音樂理論或作品結構非常了解,卻有真真實實的欣賞熱忱,而且對各式各樣的音樂都有興趣。

若非親眼見識,我還真無法想像和我一起聽甄那基斯(Iannis Xenakis)鬼哭神號《冥王》(Ais )的聽友,年紀幾乎都大我一倍。前年倫敦演出諾諾(Luigi Nono)長達一百六十分鐘且毫無休息的《普羅米修士》(Prometeo),坐我前面的還是一對戴助聽器的老夫妻;雖然心疼他們活受罪,但那樣對音樂的好奇與熱情,卻是撐起倫敦豐富音樂演出的關鍵。兩相比較,新血固然重要,老人卻絕對可貴。

但老人不也都曾年輕過?我們音樂廳的長者又在何處?根據調查,台灣聽眾年輕,聽眾群卻無法累積,廿八歲後就難得出門欣賞藝文活動。可想而知,當學生成為父母,家庭瑣事讓音樂會成為難以負荷的奢侈,對音樂的興趣也就從此隨青春消逝。

然而精緻藝術之所以能超越時空而為人類文化公共財,不就是那歷經千錘百鍊卻屹立不搖的成就與價值?一部貝多芬交響曲可以讓指揮以一生琢磨,也能讓聽眾以一生欣賞。若愛好不能積累,青年興趣無法延續成老年的人生風景,這又是多大的損失與遺憾?

愛樂壯年與老年

同樣進入家庭,究竟英國人做了什麼,能讓童顏鶴髮皆留在音樂廳?或許BBC一系列「親子音樂會」正是答案。

在台灣,這類音樂會的主角是兒童,曲目盡可能通俗甜牙;在英國,親子音樂會只是兒童優待,節目照樣常是廿世紀與當代音樂。有次欣賞BBC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五號交響曲,只見全場小孩東倒西歪,樂章間鼾聲震天,糗得年輕爸媽尷尬不已。

我本來對此曲目安排大惑不解,見到逍遙音樂節裡的諸多熱血老人才恍然大悟:低廉票價讓愛樂父母可以帶孩子來音樂廳睡覺(至少比請保母便宜);樂團雖得忍受孩子打呼,卻真實幫助那些熱血青年維持聽音樂會的習慣與愛好。只要度過最艱困的育幼時光,當孩子長大,這些愛樂中年終會回到音樂廳,繼續成為愛樂壯年與愛樂老年。

或許,擁有年輕聽眾固然可喜,但如何讓音樂廳充滿老人,才是樂團真正的挑戰與責任。(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2009/09/14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yrkcz7msfY

衛報: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 whatever 'it' was, it looks impressive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德里斯科(Carlos A. Driscoll)、克魯頓.布羅克(Juliet Clutton-Brock)吉欽納(Andrew C. Kitchener)、歐布萊恩(Stephen J. O'Brien);翻譯/鍾慧元】


家貓的祖先是誰?牠們何時走進人類家庭?最新的遺傳學研究與考古發現,顛覆了我們以往的猜想。


重點提要
■家貓跟其他家禽家畜不一樣,對人類的存續沒有什麼重大貢獻。研究人員納悶,到底貓是如何,又為什麼會跑來和人類一起生活?
■專家一直以為最早馴養貓的是埃及人,時間約在3600年前。
■但最近在遺傳學與考古學方面的新發現指出,貓的馴化可能發生在一萬年前的肥沃月彎,也就是在農業開始發展的時候。
■這些發現指出,貓會開始待在人類附近,是因為牠們可以捕捉在人類聚落出沒的老鼠,並尋找人類的殘羹剩餚。

時而冷漠、時而熱情,時而穩重、時而兇猛,時而惹人憐愛、時而又令人火大。家貓的性格儘管善變,卻是最受歡迎的寵物,三分之一的美國家庭中有貓科成員,全世界有超過六億隻貓與人類生活在一起。雖然我們很熟悉這種動物,但是對於牠們的起源,卻尚未全盤了解。相對於其他原本野生的動物因為產乳、肉、毛或提供奴役勞力而被人類馴養,貓對人類的生計或勞動力需求等,根本可說是毫無貢獻。那麼,貓究竟為什麼會成為我們住家裡常見的固定成員?

長久以來,學者都相信最早把貓當寵物的是古埃及人,時間約始於3600年前。但過去五年來,在遺傳學與考古方面的發現,修正了這種推測,而對於家貓的身世、牠們和人類的關係如何演化,也有了嶄新的理解。

家貓搖籃

要解開家貓的起源地,是一項大挑戰,原因有好幾個。雖然有些研究人員猜測,所有家貓的變種都源自單一物種,也就是野貓(Felis silvestris),但他們也無法確定。再者,野貓這個物種並不僅僅局限在地球的某一個小角落,其族群生活在舊世界的各個地方──從蘇格蘭到南非,從西班牙到蒙古。一直到最近,科學家都還無法明確界定究竟是哪一個野貓族群衍生出馴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家貓(Felis catus)。的確,在埃及起源假說之外,有些學者甚至提出,貓的馴化發生在幾個不同地點,各自繁衍出不同品種。讓問題更加複雜的是,這些野貓族群的成員彼此難以區分,而牠們和有著鯖魚虎斑花紋的流浪家貓也難以區分,因為牠們都有一樣的彎曲條紋毛色,又可隨意雜交,更進一步模糊了族群的界線。

2000年,我們團隊中的德里斯科利用從南非、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與中東蒐集來的979件野貓與家貓DNA樣本,開始處理這個問題。因為野貓的特色是終其一生守護單一地域,所以他預期,野貓族群的基因組成會有地區性的差異,但長時間而言仍能維持穩定,就像其他許多貓科物種的狀況一樣。如果能根據DNA區分出各地的原生野貓族群,而家貓的DNA又跟其中某一野貓族群的DNA很相近,那麼就可掌握家貓從何處起源的明確證據。

在2007年發表的遺傳分析中,德里斯科與我們團隊的另一成員歐布萊恩及其同事,專注於探討兩種DNA:純粹遺傳自母系的粒線體DNA,以及重複的短序列核DNA(也就是所謂的微衛星基因座,microsatellite),分子生物學家向來以這兩種DNA序列來鑑別哺乳動物物種是否分屬不同亞群。運用現有的電腦程序,他們根據這979件樣本的遺傳標誌(genetic signature)評估了每一隻貓的身世。特別是他們計算了每隻貓跟其他貓DNA的相似程度,並把那些DNA相似的貓劃入同一群,然後再探討同一貓群中的貓,是不是大都生活在相同地區。

實驗結果顯示,這些野貓可分成五個基因群集,也就是五個譜系。其中四個譜系跟已知的四個野貓亞種完全符合,也都生活在特定地區,分別是歐洲的歐洲野貓、中國的中國山區野貓、中亞的中亞野貓,以及非洲南部的南非野貓。然而,第五個譜系不只包括第五種已知的野貓亞種──中東的中東野貓,還涵蓋了樣本中那幾百隻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純種貓與混種家貓。事實上,從遙遠的以色列沙漠、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採集來的中東野貓樣本,在基因上根本就和家貓毫無差別。在眾多野貓亞種之中,家貓的DNA只跟中東野貓聚成一群,其實就意味著家貓起源於單一地區,也就是中東,而非其他地方。

我們一旦找到了家貓的起源地,下一步就是查清楚牠們馴化的時間。通常,遺傳學家只要研究一段時間裡隨機突變的基因以穩定比率累積的數量,就能估計出特定演化事件發生的時間。但這所謂的「分子時鐘」刻度太大,無法精確標出一萬年內的事件發生時間,而貓馴化的可能時間又偏偏落在這範圍內。為了找出貓開始馴化的時間點,我們轉向考古記錄。最近的一項發現,對解開這個謎題特別有幫助。

2004年,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維涅(Jean-Denis Vigne)與同事,發表了他們發掘到人類把貓當寵物的最早證據。這項發現來自地中海的小島賽普勒斯,那裡有一處約9500年歷史的墓葬,一位性別不詳的成年人長眠在淺墓穴中。陪葬物五花八門,有各式石器、一塊氧化鐵、一些貝殼,而就在距離40公分遠處,有一隻八個月大的貓兒躺在自己的小小墳墓裡,牠的屍體跟旁邊的人類一樣朝西安放。

因為貓並不是地中海大多數島嶼的原生動物,所以一定是隨人類搭船而去的,或許是來自比鄰的黎凡特沿岸(地中海東岸地區)。把貓運到小島、再加上人貓合葬,顯示在將近一萬年前的中東地區,人類和貓已經有一種特殊而意味深長的關係。這個地點,與我們運用遺傳分析所得出的地理起源結論一致,看來,就在人類於中東一處名為肥沃月彎的地區建立第一群聚落時,貓也跟著馴養了。

貓捉老鼠?

貓馴化的地理位置與最初階段的年代確立之後,我們就可以回頭重新檢視這個老問題,看看貓和人究竟為什麼會發展出特定的關係。大致而言,貓實在不像是適合馴養的動物。大部份家禽家畜的祖先都是群居動物,有清楚的優勢階層。(人類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利用這種結構,取代了領袖個體,也因此有助於控制這整個具凝聚力的群體。)這些群居動物本來就習慣過著摩肩接踵的擁擠日子,所以只要提供足夠的食物與庇護,牠們很快就適應了圈養的生活。

相反的,貓是獨來獨往的獵食者,兇猛抵禦同性別的其他貓兒、捍衛自己的生活圈(驕傲度日的獅子是這項原則的例外)。此外,絕大多數家畜吃的都是容易取得的植物性食物,相較之下,貓卻是專一的肉食動物,這代表牠們的消化能力有限,只能消化肉類──食物的選擇就少了很多,事實上,牠們連品嚐甜美的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也失去了。至於對人類的功用,我們只能說,貓並不是很受教。人類因為想利用其他家禽家畜執行特定任務,而把牠們從野外帶回來繁衍,貓卻可能是因為發現有機可乘,而自願和人類一起過日子。

9000~10000年前,也就是在新石器時代,肥沃月彎的早期人類聚落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任何夠靈活、也夠好奇(或是夠膽小、夠飢餓)的野生動物都能好好探索一番,家鼠就是其中之一。在位於以色列、時間約可追溯到一萬年前一處人類首度用來貯存野生穀物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這種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齧齒動物的殘骸。家鼠也許競爭不過當地的野鼠,但因為進駐了人類的居所與穀倉,而得以生生不息。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就是這些家鼠引來了貓。不過村鎮郊區的垃圾堆,吸引力也一樣大,那些夠靈活機警的貓因此有了全年不打烊的覓食處。這兩種食物來源都會鼓勵貓兒適應人類聚落的生活,套句演化生物學的術語,天擇會偏好那些能跟人類共居、因此得以接觸垃圾與老鼠的貓兒。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商情雙周刊 2009/09/15
南亞的孟加拉,和其鄰國印度一樣,地處熱帶,語文及民族習性等均相近,飲食喜好及習慣也大同小異。孟加拉人民偏好口味較重的飲食,如辛辣重油的咖哩和高甜度的甜點等為其特色。

南亞的孟加拉,和其鄰國印度一樣,地處熱帶,語文及民族習性等均相近,飲食喜好及習慣也大同小異。孟加拉人民偏好口味較重的飲食,如辛辣重油的咖哩和高甜度的甜點等為其特色。

咖哩對於孟加拉食物而言,如同醬油對於中國料理一般的重要。舉凡烹煮各種肉類、海鮮或是各類蔬菜,添加咖哩已成為一種習慣。而前來孟加拉,更是必嚐比爾尼亞菜飯(Biryani),有牛羊雞肉三種口味,此料理源於印度的海德拉巴(Hyderabad)地區,為南亞飲食中少數不辣的一道料理,通常可在慶典喜宴中品嚐到。該種米飯以特製牛油悶煮,再佐以南亞獨特香料及洋蔥,有其獨特的口感。

印度烤餅嚼勁十足

孟加拉人民多半有吃早茶或下午茶的習慣,飲用茶葉以該國自行種植的紅茶為大宗,再伴以鮮奶或煉乳,而且孟國人僅喜好喝熱奶茶,對冰奶茶仍未能接受。

印度烤餅(Naan)也是孟加拉主要食物之一,傳統Naan在石頭打造成的烤爐中貼石壁烘烤而成,不含油脂並帶有麵粉香味,十分有嚼勁,有許多不同口味,一般常見的有大蒜、奶油及原味;食用時一般習慣搭配坦都里烤雞(Tandoori Chicken)、印度烤肉串(Kabab),及其他以咖哩燉煮的肉類或蔬菜。

西式蛋糕甜點興起

孟加拉小吃以油炸各種麵食為主,各種形狀的咖哩餃,內餡是以咖哩和香料煮熟的馬鈴薯、豆類及蔬菜或是碎肉,也有小型的油炸麵餅。

以米食為主的孟加拉人也習慣食用類似台灣「米香」的爆米花,孟語稱Muli。這種小吃在孟國全國隨處可見,小販把爆米花混入咖哩醬、洋蔥末、蕃茄末、檸檬末、豆子和香菜及辣椒,再攪拌均勻,相較於台灣甜口味的米香,別有一番風味,是孟加拉當地非常道地的零食。

孟國人民喜好甜食,以牛奶發酵製成的甜點(Mishti)最受歡迎,價格依品質而有很大差異,多在婚喪喜慶時食用。但近年來受西式飲食影響,當地人民也開始嚐試西式蛋糕派餅等,西式的複合式咖啡館在孟加拉如雨後春筍般開設,販售西式咖啡和簡餐以及調味茶類。雖然所費不貲,但因大都附設無線上網,再加上設備現代化,廣受中上階級和年輕人的歡迎。

進口休閒食品飲料熱賣

乾貨零食方面,孟加拉可說是一個正在起步的市場。當地生產餅乾糖果的廠商,如Pran Food、Bambay Biscuit及 Haque Biscuit等,在孟國受到中下階層的喜好,但生產技術有限,再加上對國際上普遍流傳的各種零食熟悉度不夠,做出來的種類和口味較有限。於是,孟國市場上充斥著各類進口的休閒食品,如糖果、巧克力、洋芋片及蝦片,除了向鄰近同為回教國家的馬來西亞及印尼進口外,也向中國大陸、泰國、韓國、歐美及澳洲等國進口各種休閒零食。

至於進口飲料,則以軟性飲料為主,主要從南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歐美、韓國、土耳其及澳洲等國進口。而咖啡、調味飲品及提神飲料等,在市場上也開始漸漸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不過因為進口關稅因素而導致售價偏高,短期內銷量較為有限;而由於宗教因素,進口酒精性飲料需要國家特許,僅能在特定有執照的店內販賣,消費者多為外籍人士為主。

淡水魚食用者眾

孟加拉人民以米飯為主食,佐以用咖哩、薑黃、辣椒調味的各式肉類及蔬菜,除了米飯以外,孟國人民早餐大多以印度薄餅(Roti)為主,再配上蔬菜及扁豆湯(Dal)及雞蛋。

因國內回教徒比例高達88%,當地民眾多禁食豬肉,以牛羊雞肉為主,即使是非回教徒,食用豬肉者也屬少數。

由於孟國境內河流分支密布,淡水魚的供給相當充足,民眾最愛食用淡水魚,當地人除了花枝、螃蟹等受傳統習俗影響而不習慣食用外,並不排斥鮮蝦等其他水產品;海魚方面,除偶爾食用鯧魚以外,大多以外銷為主。

【完整內容請見《國際商情雙周刊》第275期】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