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哪本書最暢銷?不是聖經,而是另本美食「聖經」:「查加餐廳指南」(Zagat NYC Restaurant Survey)。

提姆‧查加(Tim Zagat)和他太太妮娜(Nina Zagat)微笑中帶著驕傲,對幾十名各國記者說,他們出版的查加指南,過去一年在紐約賣了六十五萬本,過去十年紐約最暢銷的書「查加指南年年第一」。

美國國務院「紐約外國記者中心」,邀查加夫婦對各國記者現身說法,談談他們從耶魯法學院高材生到創造餐飲評鑑王朝的經歷。

提姆說,他與妮娜都是紐約客,常在紐約吃美食,純粹因著嗜好,想評鑑餐廳好壞,而在一九七九年創立「查加調查」(Zagat Survey),但不同於其他美食評鑑,查加強調「食客民主」,他們是請常上餐廳的成百上千名食客(現在多達數萬食客),一起來評比,統計每人意見後,依食物、裝潢、服務三項打分數,每項最高三十分,而不是由某一、二名美食專家說了算。

提姆認為,經過這樣的「民主」投票,餐廳評鑑結果才更準確、客觀。

提姆與妮娜都出身耶魯法學院,在紐約當律師多年後,因「好吃」而創立「查加調查」,一九七九年至今,從最初的紐約市餐廳評鑑開始,現涵蓋北美、歐洲、日本等八十多個城市(包括上海;今年將增列北京)。

第一本紐約評鑑只有廿多名食客打分數,現在僅紐約一地就有三萬多人評比,全球有卅萬人參與,評鑑對象也從最初的餐廳,擴展至旅館、別墅、溫泉浴、高爾夫球場、航空公司、夜生活、音樂、電影、旅遊景點等。

現在,全球八十多個都會每年出版一本查加指南,在紐約,由三萬多名老饕評鑑的查加餐廳名單,是紐約客或各地旅客的美食聖經。

查加最大競爭者是米其林,提姆自認就全球銷售量而言,查加「遠高於米其林」,僅在法國落居其後;更要緊的是評鑑內容,提姆認為,「米其林指南」未提供餐廳食物、裝潢、服務等評比,僅是籠統的一星、二星、三星;查加則在三評鑑項目每項內再列一分至三十分,使消費者得到最完整的評鑑,「高下立判」。

查加仍有美中不足之處。譬如對中國菜就顯然功夫不夠。在二○○七年紐約餐廳評鑑中,最頂級餐廳共選出廿五家,法國餐廳占九家,日本餐廳占六家,唯獨沒有中餐廳。固然,全北美最好中餐在溫哥華、洛杉磯、多倫多等地,紐約還排不上前三名;但中餐在紐約畢竟仍有一席之地,連前廿五名都擠不上,遠遜於日本料理,有些說不過去,查加的「多數民主票決」,還是令華人不大服氣。

【2007/03/19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九八四年,麥當勞在台北設立第一家店之前,台北市民對漢堡已經相當熟悉。我清楚記得我的第一個漢堡,是一九六四年在西門町一家戲院附近的西餐廳吃的。菜單上是這樣形容漢堡的:「德國漢堡加碎牛肉餅」;此外,我還點了一杯「冰淇淋蘇打」(一球冰淇淋放在蘇打水裡)。
一九八○年代早期,有些觀光旅館以漢堡為主餐,而本地的快餐店也賣漢堡式的餐。然而,麥當勞進駐之後,漢堡(或是漢堡包)才成為大家所熟悉的名詞。
麥當勞準備進軍台灣時,政府仍然禁止外商投資食品加工生意。當時,麥當勞想要進軍台灣,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當時台北仍有美軍基地與為數不少的美國人; 第二,台北有一群擁有美國經驗的人口,這些曾到美國留學或工作,然後全家搬回台灣的人,為數龐大且持續增加;第三,台北的中產階級兒童不斷增加,他們不僅 接觸跨國文化,而且有消費能力。此外,麥當勞的調查也發現,接觸國際文化的台灣中產階級,正在持續增加中。
前面提到,麥當勞是第一家被核准在台經營的外國食品業,看在當地企業眼中,這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麥當勞能取得先機,部份原因得歸功於它在衛生上與生產上的 高標準。孫大衛是前十年的台灣合夥人,直到一九九四年由豐富國際經驗的美國人比爾‧羅斯(Bill Rose)接任台灣麥當勞總裁。
麥當勞的成功,吸引了台灣媒體的矚目,但其中不乏負面的抨擊。一九七○年代,激進作家與知識分子曾指控政府與美日共謀,剝削廉價勞工、壓榨百姓;一九八○ 年代,麥當勞經常與美國文化與價值的「侵略」畫上等號;一九九○年代,本土的大財團逐漸抬頭,反美情緒也漸漸淡化,麥當勞也不再被視為文化帝國主義的象 徵。
不可思議地吸引學生去打工
麥當勞成了小學生和國中生最喜歡逗留的地方。他們每天下午三點到六點之間,都會聚在那裡一邊吃喝、一邊做功課。麥當勞被認為是「好」學生去的娛樂場所,而 不是「壞」學生聚集的冰果室或撞球間。麥當勞並不干預學生的逗留時間,學生們可能消費金額不多,卻可以停留很久。麥當勞營造了一種宜人的環境,冬暖夏涼、 乾淨、舒服又輕鬆(還有輕音樂)。
麥當勞也改變了台灣年輕人對工作的態度。在一九八○年代之前,台灣受過高中教育的年輕人,不會考慮去餐廳打工,但麥當勞卻不可思議地吸引許多高中生與大學 工讀生。對年輕人而言,麥當勞等同於好玩、時髦與榮譽,這裡除了有合理的升遷制度外,也有西式的工作環境。麥當勞訓練新人的政策,和提拔年輕人晉升至管理 階層的做法,吸引了有遠見的員工。
到了一九九○年代中期,明顯偏低的麥當勞工資,減弱了許多年輕人的狂熱,也影響了麥當勞的吸引力。這種現象並不只是出現在速食業,整個台灣當時正面臨嚴重的勞力短缺與工資上漲問題。麥當勞開張以來,台灣人已經更有錢,員工的期望也跟著提高。
即使如此,麥當勞與他的競爭對手,已經改變了台灣人對服務業的負面態度。麥當勞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好的工讀生,重視「家庭、教育與環境」的形象,仍是經營策 略的基礎。一九九四年中,超過兩百名台灣的經理人到美國漢堡大學,接受食物加工與行銷的訓練。這些經理大多數是由公司內部擢升的年輕人,他們在美國的經驗 將幫助他們對未來的工作升遷。麥當勞提升形象的另一個做法,則是在台北最豪華的飯店,為經理人員舉行高檔的研討會。
速食業大量雇用青少年,使得這群人口擁有更強勢的消費能力。比起完全依賴父母的上一代,這些青少年有餘錢花在衣服、娛樂、音樂及飲食上。速食店也讓新一代 的台灣兒童與青少年,可以像成人般與朋友在外用餐。七、八歲的兒童現在很習慣在餐廳用餐、使用餐巾和刀叉。一位中年勞工對我說:「年輕人愛吃速食,現在全 家出外用餐,吃什麼成了惱人的問題,我們老人家(泛指四十歲以上)還是習慣吃中式飲食。」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營造出認同感──麥當勞與台灣地方意識
一九八四年,第一家麥當勞坐落於台北東區,新店面座位在一條有著上百家琳瑯滿目商店的街道,與超級市場、時裝店與供應韓式烤肉、港式海鮮、義大利餐館與日式咖啡等連鎖餐廳為鄰。
外來飲食的入侵,是改變台北街頭景觀的力量之一,不過,本土飲食導是沒有因此衰微。事實上正好相反:本土飲食正在興起。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回台 灣,與妻子都感受到兩種文化傳統,並存於現代台灣。我們自機場回台北的路上,司機為了避開交通阻塞而臨時繞路,沿路盡是舊車、垃圾場、貨櫃車與滿佈塵埃的 馬路。經過公路邊一個卡車停靠區時,我們看到色彩繽紛、閃爍著霓虹燈的檳榔攤。當時,我為這突兀的景象感到錯愕。後來,我聯想起麥當勞。我認為,它們代表 著台灣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的兩個極端。
吃檳榔的文化
很少人探討台灣人吃檳榔的習慣。我們只知道,吃檳榔在東南亞當非常普遍,考古學家找到台灣人在四千至四千五百年前嚼檳榔的證據,他們發現,台灣南端新石器 時代遺址的人類骨骸中,牙齒因嚼食檳榔而受損。台灣原住民也流行嚼檳榔,早期的記錄中均有記載。一九四○年代的香港,檳榔與香菸一樣,在宴會中被用來招待 客人。台灣在一九四○年代晚期,吃檳榔跟抽煙同樣普遍。我小時候就經常看見父母到鄉間拜訪親友時,攜帶一小包檳榔作為禮物。
由於吃檳榔會產生滿口的紅色唾液,嚼食者經常將鮮血般的汁液吐在地上、街上或牆上。教育程度高的城市人,特別是城市中的外省人,厭惡這種習慣。在外省人和 台灣人接觸的前數十年,吃檳榔的人被認為是鄉巴佬。一九六○年代,僅農人、老人,與南部的原住民保有這個習慣,台北則只有本省人較集中的區域才有檳榔攤。 到了一九七○年代,城市人已經很少在公開場合吃檳榔。
吃檳榔習慣的復甦,以及台灣主要城市檳榔攤的崛起,顯然與一九八○年代晚期的政治自由化有關。一位受過大學教育、在台北從事批發生意的商人,解釋他吃檳榔 的理由:「南部的工人送貨給我時,我必須買些檳榔跟他們一起吃,就像用香煙招待客人一樣。」確實如此,一份一九九四年的政府報告指出,台灣每人平均一年消 費八百粒檳榔。我在近三十多年前曾經對一個村莊進行田野調查,當地居民因為種檳榔而暴富。一項研究指出,台灣種檳榔的土地,已經超過了稻田的面積。新聞界 對檳榔的流行感到困惑,很少有觀察家把這種趨勢聯想到心理層面與族群認同上。
檳榔狂熱也與台灣的「本土」飲食熱有關。一九八○年代中期,台北最受歡迎且最昂貴的餐館當中,有許多以銷售「正宗、道地的台灣菜」為賣點。菜單上的食物得用台語或客家語發音,無法以北京話辨讀。這些新菜餚總是與古老的台灣食物有關,例如蕃薯。
政治認同影響台灣流行文化的各個層面,一九八四年,第一家麥當勞分店在台灣獲得開張許可之後,飲食文化也變得更複雜。對許多消費者來說,麥當勞是中國與台灣之外的第三種選擇。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可以從麥當勞在台灣的成功,看出台灣人企圖在全球化與後工業時代,建立一種新的文化認同訊息。與南韓一樣,在台灣,飲食也是一種政治行為。接下來,請跟著我,探討台灣的飲食政治。
1970年前 餐館標榜各省「正宗」
我在台灣成長,從小講台語,但我也跟其他人一樣,接受中國的「國語」─即北京話─為主的教育。一九六六年我到美國念研究所,十年之間都沒有回台灣。在一九 七○年代中期我首度回台,台北並沒有多少改變。之後,我每年都回台灣,觀察台灣漸進的變化。在一九八○年代改變突然加速,其中在飲食上特別明顯。身為長久 在異鄉生活的台灣人,我認為食物是台灣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對我來說,飲食,總是意味著「家」。
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向來繁榮的台北餐廳,面貌大幅改變。在一九六○與七○年代,台北市以擁有中國各省美食而聞名。幾乎每個街角,都有來自北京、山東、浙 江、江蘇、湖南、四川與雲南餐館。這些由一九五○年代來台的大陸移民所開的餐館,標榜自己的「正宗」,努力維持各省原有的地方風味與特色。
到了八○年代中期,許多大陸餐館不是消失,就是躲到小巷子裡去了。他們與新冒起的「台式」和西式的餐館比起來,在裝潢與陳設上,都顯得狹小、骯髒與破舊。追逐「正宗」飲食的老饕,也開始抱怨這些餐館的口味不如以前那樣道地。
究竟怎麼回事?要明白大陸餐館的消失,必須了解近代台灣史與冷戰之間的密切關係。
雖然大多數的台灣人是閩南早期中國大陸移民的後代(有些是福建與廣東省的客家人),但他們歷經日治時期,受到相當程度的日本文化影響。戰後從中國來的移 民,大多是公務員、商人與軍人。閩南語稱他們是「阿山」,意思是從中國遙遠山區來的人,後來稱他們「外省仔」。比較禮貌的稱呼是北京話的「外省人」。
很自然的,類似「台灣料理」這種新名詞,也在前些年出現。料理,源自日本話,而大陸飲食則被稱為「外省菜」。在一九七○年代,有兩種食物在閩南話中,被用 來代表兩個族群:「蕃薯」指台灣人,「芋頭」代表大陸人。最早使用這個族群分類的是軍隊:便宜而營養豐富的蕃薯代表台灣兵,而昂貴、無味且營養較少的芋 頭,則是士官長,而這些士官長多數都是大陸人。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被共產黨軍隊擊敗,成千的國民黨士兵與其支持者跟隨他們的領袖蔣介石到台灣,並以此地為「光復大陸」的基地。一個新的「臨 時」中華民國首都,也在台北設立。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年代晚期,任何同情共產黨者或倡議台灣獨立的人都會被逮捕。直到一九八○年代,台灣人才被允許在 公開場合談論或報導族群衝突。文化上的差異──語言、風格、生活型態等──仍加深了大陸人與台灣人的族群分裂。
認同台灣不僅成政治訴求
也影響流行文化
韓戰與冷戰,鞏固了國民黨在台灣的政權。美軍基地延伸到台灣,一九五○年代,包括音樂、食物、時裝等美國流行文化,開始強烈影響台灣青年。國民黨政府一直 有個迷思: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中國政府,也代表著正統的中國文化,直到美國在一九七四年與中國建交。數百個國家隨後跟進,台灣在外交上陷入孤立,這時,即 使最支持國民黨的人,也開始重新思考在台灣身為「中國人」的意義。一九七○年代的經濟成長,誕生了富裕的本土中產階級,他們不願再忍受國民黨的壓制,一九 八○年代中期,許多台灣人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擴大參政權及國家自主權。
一九九六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本土政治與兩岸關係也邁入全新的局面,台灣認同的訴求,也在一九九○年代影響了流行文化,包括飲食在內。值得注意的 是,與此同時,日本對台灣的影響仍在持續,大眾依舊偏愛日本文化(包括飲食與時裝)。對老一輩的台灣人(包括前總統李登輝)來說,日本文化是新台灣文化中 的一部分。
台灣當代流行文化的發展,就是建諸於這些事件之上。和許多重要城市一樣,台北街頭擁塞著人群與車輛,高樓大廈和百貨公司改變了原來的景觀,國際流行時裝與外國飲食都隨處可見。麥當勞,正是其中之一。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查是比較不同國家的產品售價,衡量一國貨幣是否遭低估最簡便的參考標準。目前這類匯率指標最通俗的,要算是經濟學人雜誌在1986年發明的麥香堡指數(Big Mac Index)。

麥香堡指數是藉由比較全球各國麥香堡的售價,來衡量一國貨幣兌美元匯率是否「正確」,了解貨幣的升貶值空間。例如,假設美國一個大麥克售價2美元,以台幣32.5元兌換1美元計算,台灣的大麥克應該定價75元台幣。但如果台灣的售價是80元的話,就表示我們高估美元。

因此,簡單地說,購買力平價指數就是指在美國以1美元購得的商品,在其他國家用當地貨幣購買同一產品所需的金額。

事實上,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查的商品及服務項目高達250個,「大麥克」只是經濟學人或經濟學課本上常見的有趣比喻,並不是真正的比較基準。不過,由於實務上還有交易成本、市場競爭程度等各種因素影響,購買力平價只能算是經濟學上的一種假說,與實證情況仍有一段差距,也不能完全反映或看出一地的消費力。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Pod音樂播放機的魅力連在外匯市場都感受得到,一家澳洲銀行仿效麥香堡指數,推出iPod指數,用來作為衡量各國貨幣價值和購買力的參考指標。從這項指數來看,在加拿大買iPod最便宜。

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以2GB的iPod Nano在全球26國的價格,比較各國的匯率和購買力。結果發現在巴西買iPod最貴,要價327.71美元,比第二的印度貴5.44美元,比最便宜的加拿大貴一倍以上。iPod在主要生產地中國大陸要價179.84美元,發明地美國只要149美元。

聯邦銀行首席股市經濟學家詹姆士(Craig James)說,這個現象很有趣。在大陸銷售iPod幾乎不需要運輸成本,但那裡的價格卻不是最便宜,只排在中間。

【2007-01-19 經濟日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年前,當史金納(Jim Skinner)被任命為麥當勞集團副總裁時,公司表現糟透了。他銜命參與挽救麥當勞的特別決策小組。

三天會議後,改革方案出爐。方案名稱簡潔有力,就叫「致勝計畫」。

計畫內容是:停止擴張、專注改善既有店面的服務、提供更好的產品、加強公關宣傳。

致勝計畫讓51年歷史的麥當勞起死回生。史金納則在2004年連續遭遇兩任執行長意外去職後,接下公司的指揮棒。自他掌舵以來,麥當勞不但挺過了「麥胖報告」電影引發的負面宣傳風暴,股價還飆漲45%。

史金納是從基層跑堂做起的麥當勞老員工,除了近十年的美國海軍生涯,他沒有任何大學文憑。以下是部分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訪談的問答內容。

問:你把麥當勞的復興歸功於「致勝計畫」,這是怎麼想出來的?

答:基本上,我們就是在這個房間裡討論說,愈做愈大的方案行不通。我們用了四年時間,花掉40到50億美元展店,但核心收益卻沒有相對增加。所以我們決定把重心放在改善既有餐廳。

問:你非常強調在菜單與行銷上彰顯健康與營養。這種訊息和漢堡、薯條這類食物搭調嗎?

答:我強調的是一種平衡、有活力的生活格調。看看我們提供的餐點,我們可能比任何餐廳都要努力,只為了提供這樣一分菜單。我們無法獨自解決肥胖問題,但可以主動出擊,參與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並不打算規定顧客該吃什麼。我們提供的是選項,所以你可以說:「我想去那間餐廳,因為那裡讓我可以選擇感覺良好的食物。」但我們終究是漢堡餐廳,這是我們的根基,不可忘本。

問:麥當勞要完全停用反式脂肪(trans fat)食用油,為什麼這麼困難?

答:首先你必須注意我們的規模。我們很大,做任何改變都要時間。其次,我們希望一次做到好。

2002年當時我們的行為就缺乏深思熟慮。美國麥當勞當時認為已解決換油問題,就公開宣佈實施,但顧客反應食物味道不對。當時沒準備好,所以無法執行。對我而言,如果不能同時為顧客提供最美味的薯條,又能兼顧減少反式脂肪油,那就不該貿然執行。

問:炸薯條是問題關鍵嗎?

答:我們已減少反式脂肪油,但要完全不用,首先得找到替代用油,然後得確保供應。供應商也得配合。如果我們不用反式脂肪油,卻讓食物的飽和脂肪增加,或是讓薯條變味,都不是正確的作法。

問:你對抨擊麥當勞的言論決定嚴詞反應,是什麼讓你採取這種立場?

答:我並不認為我有嚴詞回應。大多時候他們對我們食物品質的說法並非事實,也沒有反應我們對流程的嚴格把關。因為我們是業界龍頭,所以要承受最多的責難。我只是認為這不公平。

問:麥當勞突然經歷兩位執行長去世或因病去職。當時情況怎樣?

答:我非常,非常哀痛,因為失去的不只是兩位傑出領導人,也是兩位摯友。公司上下都承受這分哀痛,因此穩住軍心很重要。

問:突然失去領導中心時,公司要怎麼維持正常運作?

答:重點之一是挑選有潛力的人,加速帶我們度過難關。

問:怎麼做?

答:有些靠組織調整,有些靠膽識。我們在15個月前成立一個領導培訓中心,的確培養出讓員工成長的精神。

我們每年兩次評估大家的資質。我要求所有主管每年要至少進修40個小時,包括我在內。我要所有人都列出兩位可以隨時接手他工作的備用人選。(取材自道瓊社)

【2007-01-28 經濟日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餐廳看似容易,但重點不在於「開」,而在經營,像咖啡館可說是進入門檻最低的,也最容易找到設備供應商,加上投入者眾,開開關關實屬平常,有位設備供應商告訴我最誇張的例子是一個禮拜就關店的。

開店是一項投資,必須將本求利,開店不是用來關店的,當然更不能開了店才「發現」沒客人,只好關門大吉,所以在開店前一定要做好商圈評估,不要冀望在沒魚的地方釣魚。

如果你確定有魚,如何引魚上鉤是一大重點,其中的魚餌是關鍵。餐廳的競爭是激烈的,因此主題餐廳就應運而生,以裝潢與情境的塑造做為賣點,大賣情境與氣氛,餐飲反而成為配角。

1994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第一家熱帶雨林(Rainforest Cafe)主題餐廳開幕了,這家以擬真手法呈現熱帶雨林生態環境的餐廳,給人在叢林中用餐的奇妙經驗,猿猴、蟒蛇、樹蛙甚至是大象與長頸鹿棲息其間形象逼真,耳邊有蟲鳴鳥叫,天空還會閃電雷鳴,加上溼溼涼涼的膚觸,在在引人入勝,目前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次的顧客造訪熱帶雨林全美二家分店及其九家海外分店,包括在北京也有一家。

在台灣也有許多本土的主題餐廳,十分具有原創精神,例如甫簽訂香港授權的便所餐廳,還有醫院、監獄與電影主題餐廳,都是十分有趣的點子,但是要長期經營、歷久不衰,還是要避開「四不」。

一.菜色不佳:主題餐廳還是餐廳,餐廳的基本面還是要吃飯,如果餐點實在太抱歉,顧客也只好向你說抱歉。

二.主題不炫:有些號稱的主題餐廳,內部裝潢卻不願投資,你知道嗎?北京的熱帶雨林餐廳,僅裝潢費用就耗資新台幣3億元。

三.創新不足:經營是時時用心、處處用心,創新很重要,創新的續航力更重要,便所餐廳開發一款尿壺外帶杯,就大受歡迎,每月可熱銷好幾萬個。

四.人員不優:服務人員是餐廳的靈魂,尤其在主題餐廳,人的表演功力可得加強培訓,不能融入情境之中,會成為最大敗筆。

愈競爭愈是要經營出差異化,如果你只想開一家「Me too」餐廳,沒有連鎖餐廳的規模,又沒有單店的創意,建議你還是省下這筆投資吧!

■智慧庫

1. 開店前先問:如果自己是顧客會不會上門?

2.回歸經營基本面問題,餐廳菜色與服務還是非常重要的。

■工具箱

餐廳經營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讓顧客吃飽;第二層是讓顧客吃好(服務與食材品質);第三層則要讓顧客吃巧(文化、意境與創意)。

【2007/03/1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flickr.com/photos/kankan/sets/350016/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富權威的牛津英語字典,將 McJob定義為「低薪、無聊且沒有什麼前景的工作」多年,全球速食店龍頭麥當勞對此很感冒,積極發起「正名」運動,澄清在勞當勞工作,不僅有挑戰性,升遷管道也很暢通。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McJob 一詞一九八○年代首次在美國被使用,形容速食店的低薪工作,一九九一年加拿大作家庫普蘭德在他的創作小說「X世代」,廣泛使用這個名詞;直到二○○一年三月,牛津英語字典網路版,將McJob正式編入。

麥當勞主管北歐地區人事的首席經理費爾赫斯特,今天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指出,McJob 一詞不僅過時,而且與現實脫節,更重要的是,它侮辱了那些有才華、兢兢業業認真工作,每天提供服務給客人的工作者。

費爾赫斯特表示,「現在是牛津英語字典重新為McJob 重新定義的時候了,新的定義應該是:令人振奮、有價值,提供一輩子真正就業機會及技術的工作」。

為了證明所言不虛,麥當勞英國分公司表示,半數的主管都是從店面服務人員拔擢,四分之一的主管是女性,顯示升遷管道暢通。

早在二○○三年當時的麥當勞執行長坎特魯普就對McJob 被貶義十分不以為然,認為牛津英語字典的定義,分明是對在餐飲業服務的人員打了一記耳光。

麥當勞計劃今年以大規模的公開請願方式,要求牛津英語字典更正。

對此牛津英語字典公司發言人表示,「我們注意語言的改變,並根據我們發現到的證據,將這些改變呈現在對字詞的定義裡」,暗指不排除為 McJob正名的可能。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