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對孩子說,快,功課趕快做完你就可以去玩了。
但,因為最近我關注了兒子的功課,我發現要孩子趕快把功課作完並非是好建議。
當孩子在思考的時候,一定是慢的,在思慮從未思慮的角度時,一定是反覆斟酌的。腦子在

動的時候也絕對會超出題目範圍想到很多有的沒的。寫得慢,表示他強大的腦子在運作、在思考。
我以前絕對不會想到這個角度,絕對不會想到兒童用腦多變化的可能性。
看著我兒子在餐桌寫功課,我心裡想,此時我要說:「快快快,不要浪費時間,趕快寫完就可以趕快去玩。」?還是我任其花費許多時間在題目中打轉?
我知道我太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想事情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太信任孩子生命的能量戰勝一切規則。

突然有一種感覺,太注重功課在規範內完成可能是這社會缺乏創意的觀點和藝術性的主因。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要離婚?」我凝視著她,而她脂粉未施,看起來很清秀,「給我個理由。」

她聽到我劈頭就問她理由,似乎有點愣住。「離婚要什麼理由?」

「我可能又得幫這個人整理離婚原因了。」我心中暗自嘆了一口氣問道,「你跟他結婚多久

?為什麼要結婚?」

「我跟他結婚一年左右,我們是因為有了孩子才結婚的。」

「這麼短的時間,不過才一年,為什麼想離婚?」我問。

「就不合。」很簡短的三個字。

「不合不能當做離婚的原因。」我說,「他沒有家庭暴力?沒有。他沒有通姦?沒有。所以真的只是不合?」

她點點頭。

「那麼,這可能會落到民法1052條第2項的規定,也就是我們學理上所說的『破綻主義』。所謂破綻主義,是指夫妻間的關係已經有破綻,而且這種破綻一般人都不能忍受。」我看著她,「你們之間,有這麼嚴重嗎?」

「什麼情況叫做嚴重?先生抽煙?打麻將?跟朋友去喝酒?」她問,眼睛突然亮了起來。

「應該這麼說,你一說出口就會有很多人『哇』一聲,認為不離婚簡直沒天理的理由,才稱得上是破綻主義。」我說,「例如十年不做愛、十年不洗澡之類的理由,但絕對不是先生不戒煙、偶爾喝兩杯你也有意見的這種破綻。」

「他倒是沒有這麼嚴重的缺點。」她說,「就是個性不合而已。」

「那你們就繼續相處看看,說不定會有新發現。」我說。

「來不及了。我已經帶著小孩搬出來三個月了。」她冷靜的說。

「你不能單方面搬出來!」我說,「你這樣可能會有『遺棄對方在繼續狀態』下的問題。現在反而是你有錯了。」

「我已經沒辦法跟他繼續生活下去了,我只能搬出來!」她憤怒的說。

「好吧。」我聳聳肩,「你還是沒告訴我,為什麼你想離婚。這樣好了,你舉出三個例子,三個讓我聽起來很生氣的例子就好,我就幫你想辦法。」

她想了很久,當她在思考的時候,我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想不出來?」

「這往往是生活中的瑣事,很難想。」她說,「婚姻就是被這些生活中的瑣事消磨殆盡!」

「我可以理解。不過就是不愛了,不愛的時候,牙刷擺錯位置都可以當做離婚的理由。但是你還是沒給我三個例子。」我緊追不捨。

「好。」她深呼吸一口,「他開車會滑手機,怎麼講都不聽。」

我搖搖頭,「那麼我可能會被你離婚一萬次。第二個例子呢!」

她被我搶白以後,愣了一下,「他對我家裡人不尊重。」

「他對他家裡人是不是也不太尊重?」我問。

她露出驚訝的表情,「你怎麼知道?」

「我猜的。」我輕描淡寫的說。「第三個例子?」

「他每次都要我叫他起床,還會賴床。因為他必須送孩子去保母家以後,再送我去上班,所以我常常上班遲到。」她說。

「好的。滑手機這件事情,我覺得你可以跟他說,如果你愛我,請注意我的安全,不要滑手機。犯滿三次以後,直接堅定的跟他說,請停車,我要下車,保證一定嚇到他。至於不尊重你家人,我猜他應該是一個大而化之的人,所以不太重視禮貌,這個多念幾次就好。真改不了的話,只要是平等對待雙方家庭,倒也沒什麼。最後,他如果真的起不了床,你可以選擇不叫他,自己去上班,不需要他帶孩子去保母家,你可以自己搭計程車去。報告完畢!」我一口氣說完,「整件事情在我看來,終究就是你沒認清自己已經是孩子的媽、人家的老婆,如此而已。」

她看起來很不服氣,但是沒有辦法反駁。

「我問你,你為什麼要跟他發生性關係?」我突然轉變話題。

「啊?」她突然語塞,「當然是因為喜歡他。」

「那你喜歡他什麼?」我問。

「他『看起來』很負責任,是個好人。」她不忘強調「看起來」三個字。

「喔?」我笑笑,「那你懷孕的時候,明知道只跟他在一起三個月而已,為什麼不把孩子拿掉?」

她又遲疑了一下才回答,「因為我覺得他『應該』是個適合結婚的對象吧?」還是不忘強調「應該」兩個字。「結婚以後才知道,他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可是,我問你,難道你沒有缺點嗎?」我問。

「我當然有。」她反應倒是很快。

「那我再問你,他有沒有唸過你的缺點?例如化妝太慢、餵孩子母奶的方式不對、太過囉唆會指揮他開車、不會煮菜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缺點?」我問。

「沒有,他沒唸過我。」她很乾脆的說。「你怎麼知道我有這些缺點?」

「對嘛!可見他真的是大而化之的人,你也就不要逼死他了。」我避而不談她的疑惑,但是心裡想,大部分的男人不就是念這些嗎?

「可是,我回娘家三個月,他竟然從沒來看過我們!」她開始激動,「他怎麼可以這樣?」

「那你又怎麼可以這樣?是你把孩子帶走,你家男人說不定覺得很沒面子,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說,「當然,說不定他現在有小三,開心得很。」

「他敢!?」她脫口而出。

「好吧,你要不要試試看,把你當初在結婚前,認為他有的優點寫下來?」我試著說服他,「說不定你回頭想想,其實他沒有這麼糟?」

她搖頭,「我要離婚,我真的受不了他。」說完眼淚就掉了下來。

「問題是,他現在不願意離婚,而你要是提出離婚的訴訟,法官可能也不會同意。我就這麼說好了,我連訴狀都寫不出來,你是要我寫什麼理由?」我問。

「你們律師一定有辦法的。」她說。

我舉雙手投降,「我沒辦法。你連支點都不給我,我沒辦法舉起整個世界。」

「啊?」她大概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好,我給你一次機會。你去找他談,看他願不願意來找我,如果願意,我幫你們兩個瞭解一下狀況,要離婚,我寫協議書;不離婚,請手牽手回家一起跨年。」

她總算點點頭,願意接受我的建議。

「婚姻不都是這樣子的,但婚姻也都是這樣子的。」我對她說了最後這句話。

希望她真的懂。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後厝漁港 八八八海鮮(新北市三芝區中興街2段30號之1)
2、石門漁港 英芳飯店(新北市石門區中央路9號)
3、深澳漁港 大富友海鮮(新北市瑞芳區深澳路16-7號)
4、鼻頭漁港 海園活海鮮(新北市瑞芳區鼻頭路245號)
5、喝桶海(新北市板橋區民生路三段309號)
6、龜山島現撈海鮮(新北市新莊區公園路96、98號)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調音師調出來的音,一定有些微的不同,因為他們認定的「對」的和聲不會完全一樣。

很多人知道鋼琴家霍洛維茲成名大牌後,堅持到哪裡開演奏會或錄音,都要帶自家的史坦威

鋼琴。八0年代末期,新力唱片邀他和指揮家朱利尼合作,灌錄莫札特第二十三號鋼琴協奏曲,外加第十三號鋼琴奏鳴曲。霍洛維茲只有週六有空錄音,他自己搭直昇機直接降落在錄音室,他的鋼琴則每個禮拜從紐約空運到洛杉磯再運回去,據說光是花在航空交通上的開銷,就超過新力本來預計的製作總成本。

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另一位鋼琴家米開蘭基里,比霍洛維茲更誇張。他不只是要用自己的鋼琴,而且還自己親自調音。鋼琴運到演奏會場,米開蘭基里要依照那個場地的狀況,還有他當天曲目表達需求,仔細尋找「對」的琴音。如果找不到,那麼就算演奏會一年前就排定,就算演奏會每張票都賣完了,就算離開演只剩兩小時,米開蘭基里都會毫不猶豫地取消演出

米開蘭基里一生開過的演奏會,跟被他取消掉的,數量差不多。買他演奏會的門票,有百分之五十的機率,根本聽不到他演出。結果──他的演奏會更是一票難求!

米開蘭基里不只有完美主義的個性,他有比別人敏銳得多的耳朵,他聽到你我都聽不到的聲音,所以他會受不了你我聽不到的聲音瑕疵。

學音樂,需要有很靈敏的耳朵,可是,你知道嗎?很多耳朵太好的人,成不了演奏家。例如,小提琴是一種很不穩定的樂器,一邊演奏琴弦會一邊逐漸些微地鬆弛,必須不斷調音校正。如果說演奏中,琴弦走調了怎麼辦?大部份的演奏者,都只能暫時忍耐,等有機會再趕緊調音。只有少數,極少數演奏家,可以有夠靈巧的手指,可以因應走調的琴弦,立即細微變換指位,維持音準。

一般耳朵的小孩,學小提琴就是記指位練指位,走調就走調,再調就是了。然而有敏感耳朵的小孩,他會一直想要去找出對的音高,可是他的手指沒那麼棒,結果反而無法練到準確固定的位置上。

從一個角度看,藝術源自於具備過度敏銳感官能力的人,他們尋找自己要的「對」的感覺的過程。「過度敏感」,就是「過敏」。鼻子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人,其實也就是他們身體對於其實無害的外界刺激,過度反應。季節變化,一般人沒怎麼樣,可是同樣的訊息傳到過敏體質的人身上,卻就被他的身體誤以為是細菌入侵了,於是防衛系統動員起來,明明沒有感冒卻鼻水直流。
藝術也是一種「過敏」,或「過敏」的產物。因為有感官過度敏感的人,所以才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而一旦他們看到聽到了,其他本來沒那麼敏感的人,也慢慢聽到看到了。

如果這個世界每個人都一樣,就不會有藝術了。藝術的存在,神奇地,讓我們一般不特別敏感的人,也能有機會進入敏感的人的感官世界。他們的世界,可能有百分之十,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分享。可是還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我們只要經過一點點耐心學習,就能得到,就能豐富我們原本正常感官享受不到的體會。
沒有像米開蘭基里那種耳朵的人,不會有複雜而準確的音樂。他們追求創造出來滿足他們過敏耳朵的音樂,意外地,也可以幫所有正常耳朵的人帶來愉悅與感動。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學員ShuHsu問:
昨晚在黎明柔人來瘋所講述的義大利蔬菜湯。
橄欖油爆香大蒜片,洋蔥小片,香菜梗末炒香、再炒入磨菇片可再加鴻禧菇,炒出菇的香氣

,熱鍋時入白蘭地酒略燒去酒精,燃出菇香,炒入紅蘿蔔小長片及小豆蒄,香葉炒出香氣,放高麗菜梗切片,馬鈴薯切細長片,勿太薄,喜愛蔬菜多可加玉米筍切片,節瓜片,白花菜略炒後,加入去皮番茄塊,青花菜切小朵,及西芹切厚片,全部炒勻後加入清水蓋過所有食材約6公分,大火煮沸後再小火煮一分鐘即可調入法國塩之花,喝湯之鹹味即可、鹹淡自行調整、食用時在湯上現磨上黑胡椒粉即可。
喜愛有肉香者可在爆香時加入五花肉片,或培根片選一種,可增加湯味之濃郁感。
本道湯品喜愛蕃茄味者,可在加水時加入1/3純義大利蕃茄原汁,會讓湯味呈茄汁風味、喜酸者可起鍋前擠上新鮮檸檬汁。
義大利蕃茄汁在統一生機,聖德斯科有賣一款義大利進口蕃茄原汁,風味很棒。
義大利蔬菜湯煮沸小火再煮一分鐘,即完成勿需再多煮,湯頭蔬菜鮮甜味濃厚!無須用高湯,只要水煮即是菜根香之美味!
隔餐再煮沸享用,湯頭有更上一層樓之滋味!
但不可煮到第三餐,菜會太軟爛,口感不佳了,蔬菜會帶酸氣。
保師傅教作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材料:蝦米、乾冬菇、紅蘿蔔、腰內肉、乾紅蔥酥、芹菜、韭菜、茼蒿、糯米湯圓。

我的步驟:

1、腰內肉先以米酒、胡椒粉、醬油、麻油、樹薯粉醃製備用。
2、依序炒香紅蘿蔔絲、蝦米、冬菇。
3、倒入香菇水及清水煮沸。同時起另一鍋沸水煮湯圓。
4、湯圓浮起後撈入原鍋,加入鹽巴調味。火轉小。
5、下肉片,要一片片下喔。
6、下芹菜、韭菜,之後再下茼蒿。
7、起鍋前再加入乾紅蔥酥。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組牛肉可以生食?問題比十年前王品集團掀起的重組牛肉事件更恐怖,十年前重組牛肉以蛋白為黏著劑,會長菌,要煎熟,但十年後,重組肉的技術日新月異,除了黏著劑進步,更添加了防腐劑與調味劑,生食亦無虞,但結果更可怕,聽食安權威文長安老師細說從頭,分享給中廣超級美食家的聽眾朋友們,你不可不知的恐怖重組肉。

台灣第一次發生重組肉事件在民國93年,即王品牛排事件,發生地點在台中一家很大的倉儲公司。

台灣最常見的重組肉是香腸,什麼肉都放進去,包進腸衣,最多放些調味料與硝(預防產生大腸桿菌),但香腸大家會弄熟吃,所以安全上不致產生太大疑慮。

好看又完整的肉可高價販售,剩下切邊切角的肉不具賣相,丟掉又可惜,但沒有人要,所以需要重組,重新成型。重組肉中價格最高的還是牛排。

切邊肉細細碎碎,需要黏在一起,可是黏著劑不能是漿糊,因為漿糊遇熱就硬梆梆不能吃,所以重組肉加的漿糊是兩種蛋白,第一種是遇熱不會變硬的蛋白,第二種是遇熱可變性的蛋白,最常用的是血漿蛋白,卵蛋白和濃縮乳清蛋白。

但是這是十年以前的重組肉,因為只用蛋白做黏劑,所以會長菌,因此做成牛排或漢堡都要完全煎熟,不能吃五分或三分熟,否則會發生出血性大腸桿菌,吃了會死人。(美日歐均有死亡案例,所以被擴大渲染)

但是現在重組肉的技術完全不一樣了,居然可以吃五分或七分,除了基本漿糊以外,要加磷酸鹽做為非常溫和的架橋劑,吸水性也變強,重組肉不會乾澀,含水量改善了,而且磷酸鹽不會只有加一種,而是複方,非常多種,超過七種以上。

但是加了一堆磷酸鈉,產生很好的架橋和吸水效果,就有Q和軟的口感,還有非常好的緩衝效果,所以細菌就不會來了。

民國93年還不發達時,重組肉只是加了些黏劑而已,但如今科技太進步了,細菌不來了,重組肉就能吃七分五分三分熟,不熟的都可以吃了。(重組肉可以生食的背後原因,實在太可怕了,如果非要選擇,寧可吃以前全熟的重組牛肉,也不要吃現在三五分熟的重組牛肉)

重組牛肉要成形,要捲起來冷凍成柱狀,切片才能成排,冷凍狀態就能擺在室溫又不變壞,

磷酸鹽有六大好處,一是架橋,二是緩衝,三是保濕,四是Q嫩,五是乳化,六是價錢很低,但只有一個缺點,就是添加量太多,血液有酸化反應,而且代謝時需要大量的鈣,但這個缺點,不肖商人並不在乎。

再加黏黏的海藻酸鈉,口感更好,再加氯化鈣下去,硬度更適中,口感愈來愈棒。

但這樣還是不夠,因為牛排多半吃原味,重組牛肉必須更好吃,所以要加調味料下去,就是前幾次所提到的宇宙超級無敵調味料,成本低廉,吃了不會口渴的GMP與IMP,前者有肉香味,後者有菇蕈味,再加其他緩衝劑,甜味劑等等,非常完美的調味,誰吃誰上癮。

不過還沒完,因為添加劑要耐高溫燒烤,以免破功後打成原型,因此再加耐酸耐鹼耐熱的甜味劑下去,一種是醋磺乙烯鉀,另一是蔗糖素(我的媽啊,又來了,別被蔗糖兩字所騙,就像酵母抽取物不是天然的一樣)。

蔗糖素與蔗糖全不相關,蔗糖素是三氯蔗糖,在酸鹼熱的狀況下都不會改變,所以身體很難代謝與分解,容易產生堆積。

綜合了以上添加與調味的重組肉,吃到肚子裡去,就會有一種「難以回家的感覺」,味道實在太銷魂了,風味實在太美好了,天然食物都被比下去了,但長期吃下去,人不會死(但以後想死,也不會死那麼快)。

近年來在夜市裡爆紅的燒炙牛排,每一塊都長得一樣,價格又平實,現點現烤現吃,聲光效果極佳,但仔細看,全是重組肉。

重組肉不光是牛肉,雞肉亦然,例如連鎖店賣的炸雞塊,夜市連鎖的無骨炸雞等等,多是重組肉,雞頭,雞腳,雞碎肉,雞皮等下腳料,全是重組肉的組合元素,同樣需要黏著與添加。

重組肉最大的爭議在「手碰刀切」,即使在冷藏環境中,容易生菌,尤其是沙門氏菌。

現在市面上很流行無骨炸雞(大雞排),若要無骨,只有兩種方法,一是厲害的廚師花四十分鐘去骨(不符經濟效益),另一種便是來自工廠,攪碎了再重組,做法同重組牛肉。

吃雞吃牛都有自然纖維,但重組肉煮熟後,很難辨識,但重組肉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極鮮極香極美味,就是吃一口,回不去了。

如何辨識重組肉,一有固定形狀,二放在室溫不易變壞,三是口感均勻而多汁,四是甜度鮮味均高。

如何避免吃到重組肉,方法很簡單,吃炸雞時,就不要選無骨,自己吐骨頭不就好了!重組肉解凍後,很容易一撕為二,從接縫處裂開,但天然的肉不容易撕裂。

現在食品的技術,什麼都做得出來,重組肉比較多的是牛與雞,至於豬與羊的重組肉比較少見。

餐廳販賣重組肉一定要清楚標示,吃不吃,看你自己決定。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油色變,不吃油就能避免回收油、餿水油和黑心油嗎?食安權威文長安從食用油談到馬鈴薯,從截油槽的油說到正宗地溝油,中廣超級美食家主持人王瑞瑤整理出長篇大論,您花一點時間詳讀,就能了解,自保準則是:「你不管要吃什麼,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要便泌,毒物才能排出來。」
●母乳牛泌乳,靜置牛乳,浮出一層油,奶油濃度高,油的含量高達80%,呈現油包水,就是BUTTER。
●若油的含量較低,為水包油,稱為鮮奶油CREAM,其中有18至32%的油脂。
●若不斷攪拌CREAM,讓水跑掉,又會變成BUTTER,若純度高達99.8%,就是無水奶油。焙烘業常用。
●奶油非牛油,出自牛奶,因為奶很貴,所以奶油很貴,由於牛奶是給小牛吃的,含有各種脂溶性營養,如維生素ADEK,所以顏色不白,帶點黃色。
●牛油TALLOW,來自牛的脂肪層,主要是腹脅部,就是肚腩處。
●澳洲牛油協會把牛油分成食用(人吃的),以及飼料用(動物飼料和肥皂級等),食用級的顏色白,雜質少,酸價低,品質高,色度在五以下,酸價在0.6左右,就是給人吃的。
●牛也會吃到不好的東西,若是油溶性的難代謝,就存在自己的脂肪裡,所以炸出來的油色會變深,色度在十一,酸價在1.0左右,此時就歸為飼料用級。
●牛是反芻性動物,油脂含有稍高的反式脂肪酸,所以香味比較好。
●豬油同樣來自豬的腹脅部,因為是飼養的,基本上很安全。
●怕的是豬皮和內臟,在市場中放到發臭,再回收回來製成豬油,因為這些東西非常臭,所以工廠所在多半人跡罕至,怕就怕在製造時旁邊有人,就像郭烈成在製油時,旁邊有「老農」這個人,黑心油才被爆出來。
●但不肖商人只要油,但這些部位又是油又是肉,所以提煉時要加「鋅酸」下去,豬油要用酸加強,要緩衝味道好,鋅酸乙酯是緩衝劑,亦是乳化劑,味道會變香,質地不會硬。
●這些發臭敗壞的肉與內臟已布滿微生物,所以要加磷酸、磷酸衍生物、磷酸脂類等壓制微生物,同時磷酸也是乳化劑,所以豬油也不會變硬。
●但是超市販賣的液體豬油,不是用以上的方法做出來的,而是用乾式低溫結晶分離法製出來的,把豬油放在不同溫度,不同時間,取出不同結晶,一個豬油可分出十幾種豬油,賣給不同的業者,如做太陽餅的,做鳳梨酥的,直到最後剩下沒有人要的液態豬油就賣給人,也是營養成份最低的。
●台灣有一種非常出名的小吃叫蚵仔煎,用液體豬油來煎比較方便,一種是固體再加熱,一種就是液體豬油,後者可能是加了乳化劑,也可能是乾式低溫結晶分離法製成。
●無論如何最好的豬油還是白白的,硬硬的,很容易分辨。
●眼前台灣為什麼會爆發如此嚴重的飼料用油事件,要從五年前麥當勞的油炸油事件說起,為了酸價高低而要求業者一直換油。
●麥當勞使用耐炸的飽和脂肪酸的油,有時生意不好,炸個三五天不換油不是問題,但是一般人聽到炸油那麼久沒換,會嚇死,然而這是專業問題,不能憑感覺評斷。
●沙拉油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容易裂變,但飽和脂肪酸不易變質,卻被擴大解釋,因此從上次事件發生後,台灣很多餐飲業者為了規避麻煩,自訂出「油只要用一天就要換掉」的規則,造成廢油大量產生。
●一桶油炸油18公斤,8、900元,小蜜蜂來收油又給你300元,到底這種油跑到哪裡去了?事件是一環扣一環。
●炸油裡有豬有雞有魚,就是沒有牛,台灣人不炸牛,所以回收油檢測中沒有牛的成份。但回收油中有砷的成份,因為台灣人普遍認為雞皮黃才是好雞,所以不少雞農餵雞吃砷的衍生物(洛克沙砷),皮就會變黃,因此才在回收油中可驗出砷。(本來是油有問題,現在連雞都有問題,哇咧)
●沒有經過特別育種的馬鈴薯,不能油炸,尤其是市場上所買的馬鈴薯,能煎能煮能蒸,只有進口的馬鈴薯條才能油炸。
●政府檢測黑心油要靠經驗來推斷,例如餐廳裡的截油槽,兩三天撈一次的油,裡面有洗潔劑,檢測中有沙拉脫等,若是火鍋店有燙牛肉就有牛的成份,但取截油槽的油來製作黑心油的人,罪刑應該要接近槍斃。
●若是黑心油取自通向下水道的油煙罩,油煙凝結在下水道的兩壁,積累愈來愈厚,需要鏟除時,這才是正宗地溝油,雖然油脂比較新鮮又單純,這種商人也要被槍斃。
●我今年六十歲,小時候的沙拉油沒有基因改造,之後才有基改出現,大學時留美,美國人送我一罐BUTTER,之後才知是氫化植物油,即是乳瑪琳或瑪琪琳,其實當時就是用留學生在做實驗。
●沙拉油是液體,但有人在加工時在高溫高壓時經過鎳金屬通氫氣,讓沙拉油固化,味道也不錯,民國六十幾年被號稱為奇蹟,純的植物油味道變好了。
●後來丹麥進行研究,發現氫化油有許多反式脂肪酸,三酸甘油脂偏高,才會開始重視反式脂肪酸的問題。
●順式脂肪酸如兩隻手臂向前伸展對齊,距離較短;反式脂肪酸則是手臂向左右兩邊伸開,若換成血管壁,反式脂肪走不動,在裡面遲滯沾黏,就容易造成血壓上升,慢性病產生。
●官方不用反式脂肪酸,而是共軛脂肪酸,在0.3%以下可標示為零。
●若是用食品加工的交脂化作用,會讓反式脂肪酸轉型而測不到,原是酸,現為脂,所以需要改用更精密的儀器測試出不正常的波段。
●不管要吃什麼,一定要記得,千萬不要便泌,毒物才能排出來。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by Allan Kozinn ◎譯者/劉曉文

前言

不論是在木琴、電顫琴和四音鼓上靈敏的旋律配合,或是在定音鼓,鑼和康加鼓的猛烈節奏上,沒有任何一位打擊樂家的成就,可以比得上這位三十七歲的蘇格蘭音樂家。她證明了一場打擊樂的演奏會,也可以是一場崇高的音樂饗宴。

內文

在早期的 "Musical America's"雜誌中的"年度演奏家"專欄裡,若想要選擇一位打擊樂手為主題,無疑是個非常異類的念頭,甚至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是在20世紀的前半,當各式各樣的作曲家們,例如巴爾托克(Bartok)、華雷斯(Varese)和凱基(Cage)開始從新思考站在交響樂團最後面的打擊部的傳統地位時,他們發現,若有人說這個需要長時間站立的角色,只提供了標點符號般的作用,那他一定是在胡言亂語。

而在接下來的 20世紀-一段充滿吵雜和喧鬧拍子的時間中,打擊樂團開始在世界各地興盛起來。而獨奏的打擊樂家們,也開始尋找屬於他們的聚光燈。但是只有少數的樂手能在獨奏和室內樂(特別是在新派音樂樂團(註)裡)中取得平衡點,並成就一番事業。(譯註:新派音樂,New Music摒除一切含有浪漫主義、印象主義、以及國民主義色彩的一種音樂。)

但沒有任何一位打擊樂家-也就是說,沒有一位樂團打擊手-可以和伊芙蓮‧格蘭妮匹敵。這位三十七歲的蘇格蘭樂手在打擊樂手心中的地位,就像是西班牙吉他大師安德烈斯‧賽戈維亞( Andres Segovia)和長笛大師皮耶.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 在吉他手和長笛手心中的地位一樣。而和那些樂手們一樣的是,她也獻身於使那些從來不曾多加注意到打擊樂的觀眾,能夠知道打擊樂的演奏會,也可以是一場崇高的音樂饗宴。

伊芙蓮是個多變的樂手,她的獨奏會不但提供聽眾在木琴、電顫琴和四音鼓上靈敏的旋律配合,也提供了定音鼓,鑼和康加鼓的猛烈節奏,和界於兩者之間的各種風格手法。她所表演的曲目可以帶有哲學或甚至政治潮流的意味。(例如 Frederic Rzewski的"To the Earth")或是可以是半開玩笑的"安可"曲。(例如她改編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的"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或是著名搖滾團體史蒂芬野狼(Steppenwolf,又譯"荒野之狼")的經典之作"註定狂野(Born to be wild)",如果你參加她夠多次的獨奏會的話,你甚至有可能會聽到她駕輕就熟地邊彈鋼琴邊唱歌。

格蘭妮第一次在美國展露頭角,是在她於 1980年代在英國所錄的專輯發行之後的事。其中有一首由巴爾托克所寫雙鋼琴配合打擊,當年由梅理‧拍拉雅(Murray Perahia) 和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擔任鋼琴演奏的部份,格蘭妮和David Corkhill合奏所打擊的曲子,於1989贏得葛萊美獎。而在此一年前,她才因"無窮動曲"(Perpetual Motion)-一首與約夏貝爾(Joshua Bell),艾格麥爾(Edgar Meyer)和其他人的跨界合作-而贏得一座葛萊美獎。

直到 1994年她才首次在美國進行演出,而再過兩年之後,她才首次以獨奏者的身份和紐約愛樂合作,演出詹姆士‧麥克風米蘭(James McMillan)的作品"Veni Veni Emmanuel",當時,美國《紐約時報》樂評人奧斯特里希(James‧R‧Oestreich)在時報上回憶道"這可能是本季紐約愛樂的表演中,最令人興奮的一刻了。

最近一年格蘭妮在歐洲、亞洲、北美和南美已舉辦約 100場的表演,所演奏之曲目絕大部份是由作曲家們專為她所創作的。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21首作品,其中包括了47首的協奏曲。而格蘭妮自己也重編了一些同事的作品,或自行創作個人作品。

她所獲得的那兩座葛萊美,不過是她這 20年來所得到的近60座獎座之一部份,其中還有兩個大學榮譽學位(她現在正在唸哲學和法律的榮譽學位)以及在1993年獲得的大英帝國勳章(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她也寫了一本自傳 "Good Vibrations"。或許你會認為對她而言,下功夫寫自傳太早了點因為當這本書於1991年出版時,她還只有25歲。但她寫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在介紹她生長的那個位於亞伯丁的農莊,也不是要講述自己在19歲就畢業於皇家音樂學院中的學習歷程,更無關她年紀輕輕就成功的故事。

書中的大部分,她都在寫一個問題的答案,一個連她自己都覺得在她的一生中被問過太多次的問題:一個極度失聰( Profoundly deaf,醫學用語,用來形容聽不見95分貝以下,或95分貝以下的聲音聽起來極不清楚的患者)的孩子,是怎麼樣成為一個音樂家的?

她希望如果能在書中廣泛地討論了這個問題,那麼之後關於她的討論中,人們便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她的音樂,而非疾病上。她指出,其他的音樂家一樣也受到其他的限制,例如說,當她在演奏時,她就覺得,要是自己的手腳再長一點,那演奏起圍繞在她身邊的那一堆樂器,就會容易得多了。

格蘭妮找到了方法來彌補她的天生不足,首先,有些她所選擇的樂曲,音量都大的足以讓她聽見。但是她所演奏的曲目也包含了一些需要和其他樂手合作的優美協奏曲。她和其他聽力完好的樂手一樣,都會先輕敲出拍子,但這只是其次的作法。

基本上,樂器會產生音波,(在我們耳中聽見便為音符),這些音波是可以被感覺到的,尤其當我們接近樂器或是有會產生共鳴的物體在附近的時候更為明顯。當小提琴家拉出一個輕微走音的音時,人的耳朵會自動把它調整成準確的,但聲音的振動也是幫助這效果的原因之一。

格蘭妮在演奏時,她會去感覺這些音波的振動:當她敲打鑼,或是輕敲木琴時,她可以從她的手中,她身邊的空氣中,和她赤腳踏著的舞台上感覺到因而產生的音波振動。也因此,當她需要在協奏曲中,與其他的音樂家,例如從 1989年起就經常與她合作的鋼琴家菲力普‧史密斯(philip smith)或是2001年與她一起進行巡迴的伊馬努埃爾‧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時,才能使鋼琴旋律和打擊旋律完美配合。

但是伊芙蓮並不是就此把這個問題拋到九霄雲外,相反地,她不但重視這個問題,還在紐約建立了國際伊芙蓮‧格蘭妮獎學金。並且經由兒童聽力協會( Children Hearing Institute)來鼓勵患有聽障和耳聾的兒童繼續他們的音樂之路。但是她仍然堅持在她的表演中,或是在節目單的介紹上,不要特別強調有關她聽力不良的事,而大部份的人都做到了。

而樂評家們通常都認為這點具有新聞價值,因此常會在文章中提及。但是為了表示對她的尊重,他們通常都只是在文章中輕描帶過,或是加強對她事業成就的介紹與描述。

但是,這件事就某方面來說,的確像是奇跡般的不可思議。畢竟,對一個樂評家來說,當他回顧前幾季的音樂季時,又能找出幾張如同伊芙蓮‧格蘭妮一樣精彩而叫人精神鼓舞的打擊樂獨奏或協奏作品呢?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