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舞者》(Rhythm Is a Dancer)是這樣一首令我思如潮湧的歌曲。

它是德國歐陸舞曲組合(German Eurodance )Snap!的一首歌。有一年夏天,我周遊歐洲各國,常常聽到這支曲子。如今,我只要聽到其中的一句歌詞——「它是你靈魂的伴侶/無處不在」——旅程中的深夜與沙灘便會霎時間躍入腦海中。然而,如果不聽這首曲子,自己刻意地嘗試回想那個假期的所見所感,那我將無法像有它相伴時那樣,一下子就置身其中,思緒萬千。這般感受,人皆有之:幾十年後,再聽當年的那首曲子,你好似乘上了時光穿梭機,飛回到那個特定的時刻。你的所見所感,彷彿身臨其境。音樂和記憶之間的聯繫充滿了力量。對此,新的研究正視圖解密這些記憶是如何起到治療效果的。人們早已用它來協助醫治老年癡呆症患者和抑鬱症患者。

數千年前來,音樂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助記手段。自傳式記憶和口頭歷史記錄專家大衛·C·魯賓(David C Rubin)在其開創性著作《口頭傳統記憶》(Memory in Oral Traditions)中解釋了諸如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The Iliad)和《奧德賽》(The Odyssey)等史詩般的故事是如何通過詩歌的形式口頭流傳下來的。在有人落筆記錄這些故事之前,它們已被大家吟誦、歌唱。口頭傳統取決於記憶。

在人腦中,海馬體和額葉皮層是與記憶相連的兩大區域,它們每分鐘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所以,回憶並不總是那麼容易。不是人們想回憶,就能回憶起來的。而音樂有助於增進記憶,是因為音樂有節奏和韻律,有時可以提供暗示、釋放信息。正是歌曲的結構、旋律以及其歌詞所勾勒出的意像幫助我們記住它。

時至今日,這種技巧依然重要。神經科學家分析與記憶力相關的大腦機制,發現配上音樂的字詞是最容易被人記住的。只要想想:「A,B,C,D,E,F,G,跟我一起唱吧。」它很可能屬於頭幾首你會唱的歌。將文本配上音樂、唱成歌,比幹巴巴地把它講出來更容易讓人記住。試著記住各種配著曲調的東西,你的記憶力會因此而變強:「現在,我已經唱完了字母歌。」

一切盡在腦海中

由此,音樂和記憶之間存在關聯。然而,為什麼當我們聽到某首特定的歌曲時,會有心潮澎湃的感覺,而不僅只是能夠將其中歌詞倒背如流?一聽到《旋律舞者》,我就會想起頭一次沒有父母陪伴而獨自遠行的那種奇妙感覺以及途中的所有樂趣;同樣,其中的歌詞也會重現腦海,但也許我該補充一句,這些歌詞並不是特別合我的意——因為它們味同嚼蠟,或者說簡直糟透了。有位評論家把"I'm as serious as cancer when I say rhythm is a dancer"這句稱為「史上最爛歌詞」。可是,它卻能喚起我心底深處的情感。

記憶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包括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一種有意識的記憶,指人們刻意回想過去的情形,通常由這樣的問題而引發:那年夏天我在哪裏?我在和誰一起旅遊?而內隱記憶則是一種更具反應性的無意識記憶。

「記憶有很大一部分在潛意識中發生,」作曲家兼芝加哥藝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播音節目主席的羅伯特・斯奈德(Robert Snyder)對我說道。「有一些方面的記憶的發生是隱而難見的,亦即處於意識之外」。另外,他還說到:「內隱記憶系統和外顯記憶系統跟大腦的不同區塊相關」。阿爾茲茨海默症等疾病破壞的是外顯記憶系統。相形之下,內隱記憶系統更為強健。斯奈德解釋說:「人們往往將能在自身無意識之時發生影響的事物看成是渾厚有力的」。換言之,內隱記憶既令人心潮湧動,又牢固而持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音樂喚起的記憶一般出自於我們人生的特定時期。曾轟動一時的經典之作比往後年月中的歌曲更能讓我們重返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光陰。心理學家稱這種記憶為「記憶隆起」(reminiscence bump)。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記憶高峰,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我們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漸漸學會獨立自主,它是我們生命中尤為重要且精彩紛呈的時刻。一切都別開生面,意味悠長。在那之後,生活就變得有點模糊不清了。音樂可以勾起我們的感情,而儘管歌曲的聲音和所營造的氣氛也很重要,但卻並不一定會決定聽者的主觀感受。一首悲傷的歌可能會使我們回憶起一段開心的時光,反之亦然。

我們生活的音軌

往往是流行音樂,勾起了我們對人生中這段時光的回憶。為什麼呢?嗯,首先得說,不管是否出於我們的選擇,這些樂曲在時代大背景中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收音機、酒吧、俱樂部和臥室裏總會放一些時下的音樂作品,而且這些曲子幾乎都碰巧與某個特定時期相關聯。此外,流行音樂風靡於某個特定的時代。例如,聽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你就會發現自己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氣息。有一些更為抽像難解的音樂作品,比方說西方古典音樂,它已經離自己初創的時代越來越遠,而且可能會越發難以辨認。

《普魯斯特效應:感官乃通往逝去記憶之門》(The Proust Effect: The Senses as Doorways to Lost Memories)一書的作者克雷蒂安•範•坎彭(Cretien van Campen)對不同感官喚醒記憶的方式進行了研究,比如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In Search of Lost Time)中的瑪德琳蛋糕之於作者本人的魔力——只要咬上一口這香甜的蛋糕,它那獨特的香味、色澤以及它所營造的氣氛,就會使他重返童年時代。儘管坎彭的大部分作品都在研究大腦,但他對人腦外部狀況的所進行觀察有巨大的價值。他指出:「氣味的不同是因為它是個體的記憶,然而,我們對音樂的體會中,有一些非常群體化的東西。我們往往和小伙伴擁有共同的關於音樂的記憶。」我們一起聽音樂。派對上,我們一邊跳舞、與朋友交談,一邊聽著音樂。我們相約一起去聽音樂會或者演唱會­­。而正是因為音樂是我們的社交生活(常常是與至關重要的那幾位一道度過)的一部分,所以它特別有意義。的確,我們常常為諸如葬禮或婚禮這些關乎人生大事的重要場合奏樂或者譜曲。

通常,受過腦外傷的人記憶力方面會有問題。而音樂可以幫助他們回想起一些本已遺忘的特別時刻。對那些備受癡呆症折磨的人來說,傾聽年輕時聽過的音樂可以使他們清晰地回憶起往事。坎彭還強調了音樂對抑鬱症患者的價值。它能幫助抑鬱症患者回想起那些痛苦的人生片段,而其實這些時刻並一定像他們原本想的那麼糟。「抑鬱症患者常常感覺生活中似乎充滿了掃興的事情。」而聽音樂,回想多姿多彩的往事,「可以幫助他們記住更加多元化的人生經歷」。他特別提到,這些經歷並不總是積極的,「但它們可能會更加全面」。音樂無法根治抑鬱症,但它或許可以協助抑鬱症患者痊癒。

展望未來,坎彭感到十分樂觀:「現在,人們很怕忘事兒,非常擔心記憶力有問題。但好就好在,如今我們正著手採取措施,幫助記憶。」

對許許多多的人來說,這將是悅耳的佳音。

arrow
arrow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