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新書《東京奇譚集》剛問世,《紐約客》雜誌立即選取其中一篇短篇英譯刊載;再早一點點,新作《海邊的卡夫卡》以翻譯書之姿,罕見地獲選為《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歡迎光臨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國際知名度世界。從熱得半死的南台灣到極地北國瑞典,到處都有人低頭翻閱村上春樹那種略帶冷冽、疏離,又緊扣人間情感的獨特文體。9萬個法國人出錢購買《東京奇譚集》,近20年前的《挪威的森林》已在各地創下400萬冊天量。
作品被譯成近20種語文,日本文壇估計村上春樹的國際曝光率,若以書籍的發行量來看,可能已超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日本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難怪,中國大陸有人搔著頭腦,大惑不解地問道:「村上春樹,到底是什麼樣的樹…」
在日本經驗豐富的國際經紀、行銷經驗,以及嚴謹的行銷計畫之外,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全球各地高度重視這位57歲的日本作家?譯有多本村上春樹作品的譯作家賴明珠認為,答案必須回到村上春樹這個人的身上尋找。
村上春樹的養成教育,造就他成為一個國際人。自幼在港埠神戶長大,村上從小就流連舊書店,翻閱著外國水手留下來的原文書,高中時期就已經可以閱讀英文書了。國中時期他的父母為他訂閱《世界歷史》、《世界文學》等刊物,建立了他的世界觀。
其次,村上春樹有豐富的外國居住經驗。或者是在美國擔任駐校作家,或者躲在地中海畔撰寫《挪威的森林》,村上都盡量學習外國語文。在台還未出版的村上春樹著作《終究悲哀的外國語》當中,也提到了他自己學習外語的狀況。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賴明珠說,這位「和魂洋裝」的日本作家在作品中自然流露世界觀,能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而且他的文句簡潔又出充滿想像力,使用的象徵或比喻打破了文字拘束,讓讀者驚喜連連。
主編多部村上春樹中文作品的時報出版副總編輯葉美瑤說,村上春樹作品講述的個人掙扎,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或許並非新鮮事,卻因反應日本社會變化而廣受日本讀者歡迎。另一方面,西方讀者能在他的作品中看見豐富、異於傳統的日本意象,產生「日本已經不一樣了」的新鮮感。
西方讀者透過村上春樹,看見日本的流行社會真貌,也體會到日本社會發展至今,對個人形成的巨大壓力。因此,透過村上春樹看日本,也成了各國讀者所喜愛的經驗。日本文壇最近傳出趣談說,村上春樹為何不敢訪韓國,就是韓國總統一直吵著要見他,令他很不自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