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002 方法說明:
一:最好的藝術愛得,但說不得、寫不得。不過最好的藝術品有時會被野史甚至所謂正史蒙蔽,這種時候也只有冒著添足著糞之譏為它說幾句公道話。

二:嚴格避諱冰冷、北國、冰山、空間、神性、密教之類空洞甚至偽善的詞彙(並不那麼難作到),但保留最高、顛峰、高潮、眼淚等生理字眼之使用權。

三:雖然數位化的光碟盡在眼前,他的初刻版「西德」黑膠片也全在架上,甚至作者自己盜錄的現場 bootleg 也在磁帶盤上,然而,空氣已經走味,感覺已經不在,一切全憑回憶。

四:除精選由 ECM 公司出版之二十碟代表作在此強力推薦外,另收早期二碟,雖可能找尋不易,但相當重要,故一併列出。

五:沿用古制,五星評等。固然暴力、粗糙、殘酷,但卻是最實用,也可能是最誠實的。

六:加 ㊣ 字標記者為新手入門必聽必備。

七:此推薦單中作品不論收與不收,作者同樣用心有意。

八:作品依創作時間順序排列。年代均以錄音(而非發行)時間為準。

九:本文原排版網頁址在: www.sinologic.com/newmusic/garbarek/

十:關上門,關掉燈,銷毀這份及其他類似文字檔案。音樂與你之間不該有任何干擾。





1969 ELECTRONIC SONATA FOR SOULS LOVED BY NATURE (GEORGE RUSSELL) - Flying Dutchman/Soul Note ★★★★

恩師 George Russell 的代表作。世界觀的磁帶電子音樂加上爵士即興,典型六十年代的瘋狂卻又認真的實驗精神。不過 George Russell 雖然觀念豁達、樂理通暢,可惜樂感總是缺少那一點點。此作之全球性音樂理念及電子原音現場爵士相疊手法大膽新鮮,然而它對我們這兒的真正重要性,第一在於得以一窺 Garbarek 之師承淵源,第二在於,了解到 Garbarek 是打一開始就沒有半點觀念、美學、或技巧上的任何拘束的。這關鍵全在一「通」字上。一旦一切經脈都打通了,下面的藝術生涯就好辦。



1969 ESOTERIC CIRCLE - Flying Dutchman/Arista/Freedom FCD 41031 ★★★☆

二十二歲。數秒之內就聽得出這絕不是個簡單的男孩。

這是目前仍找得到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最早個人專輯為 1967 年發行的五百張限量版 Til Vigdis)。冒頭第一首 Traneflight 的曲名及喉音嚎出的悲歌就點出欠大師 Coltrane 之深。而與前些年的巨大轉變更看得出 Garbarek 在師父 George Russell 那兒學的只不過是寬闊的樂理方法與技巧,而自己的強烈音樂情感則蓄勢待發。

大夥都氣盛,都在摸索,聽 Jon Christensen 的鼓法,Terje Rypdal 的迷幻尖叫!Garbarek 此時音色略帶羞澀,介乎 Ayler, Coltrane, Sanders, Shepp 等前輩之間,還沒有自己聲音路數,然指法精準與泛音控制之冷靜成熟有如中年大師。聽得出喧鬧背後有沉穩有深情,也似乎就快要有 vision 了。

雖不好誇為陳年醇釀,但六九年氣息確實滿溢,亦為檢視早年筆法塑成之重要史料。說白點,聽此碟有些像窺視別人早年穿喇叭褲的老照片。



1970 AFRIC PEPPERBIRD - ECM 1007 ★★★★ ㊣

一年後,四人繼續四向搜尋探勘,接著辦前一張專輯裡未辦完的事。在 Manfred Eicher 提供的無限自由中,測試著所有器樂可能,此時期正如苦瓜和尚所謂「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在所謂的自由爵士即興之外,明顯地是在追尋著什麼,一種新嗅感,一種新物種,全球之聲、宇宙之音?反正在積極蘊釀著。年僅二十三的 Garbarek 能在音階之外遊刃而不入美國黑人特別是歐洲白人之俗套(如 beast of kommodo 裡單用 tenor sax 吹嘴吹管奏的前後兩小段),衝出各大前輩恩師之死胡同,今天看來尤其是不可思議的關鍵。


1971 SART - ECM 1015 ★★★☆

僅六個月後,速凍冷靜下來。哭嚎,各種哭法;悲歌,各種悲法。

整張專輯的大方向,是漸漸離開用音符外的音聲造形,而走向純粹音符音階。雖然調性極度延伸,甚至進入非調性境地,然而突顯的是對歌唱性,對神韻,對意境的追求,大勢已明。這個方向的轉變在 Garbarek 身上發生較早,而在團中的 Terje Rypdal 身上則稍晚幾步。

泛音吹奏更加成熟。有了鋼琴家 Bobo Stenson 加入,「淚之泉」結尾那樣的悲淒才成為可能。鋼琴的加入證實了回頭轉往旋律歌曲的方向,也預告了 Terje Rypdal 的淡出此團。可惜,這兩位本質其實極為契合的師兄弟之後再也沒有共同創出什麼音樂花果。


1972 TRIPTYKON - ECM 1029 ★★★★

這張錄音中 saxophone 回音殘響加得出奇地少,聲音乾澀。而美學也同等枯澀,是件特別晦澀的作品。但在技巧上,在意境上,這一步過程對 Garbarek 極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就在:回到旋律,反覆提煉。

繼續拋掉累贅,去掉和聲樂器,剩下三人,真的靜下來,好好地想自己的 saxophone 藝術。音符,專心音符;不再依靠人多勢眾和音符外的聲響,就練練單音旋律的真本事。而讓大家都嚇到的是,單用音符,他就有那麼多話要說,那麼的饒舌!

從 Russell 那兒學來的 Lydian chromatic concept 只是點出音階調式使用的各種可能性,而 Garbarek 現在要在深度實驗/磨練中確定它的動人可能。結果是,在這般嚴格的自我修鍊下,對各式各樣音階現已完全出入自由,無所滯礙。

Soprano saxophone 首次出現。Soprano sax 本來是件音色極不統一、音高準確度差、人人吹來一個模樣、最難聽,可偏偏卻又人手一隻的爵士樂器,可到了 Garbarek 手中,它完全變成了一件新樂器。固然他用的是音高較準的全彎管,而非人們常見的直管或半彎管 soprano,但這種扁乾走向、簧片感十足的音色(還要在下一張 Red Lanta 中才完全成熟),仍然天下無雙。

在 J.E.V. 和 Triptykon 兩首長曲中,Garbarek 展示了他敘述長篇音符故事而不讓人疲睏之能力。結尾詼諧的婚禮進行曲與第二首挪威柳笛曲也暗示了傳統因子未來將滑順地在 Garbarek 私人的聲音中成長。


1973 RED LANTA (ART LANDE) - ECM 1038 ★★★★★ ㊣

在自己的重要鉅作 Witchi-tai-to 錄音前僅僅七天的一次二重奏邂逅。Garbarek 唯美重情的隱密一面終於不小心露出。Art Lande 是一位不該但卻極被忽視的美國 free spirit 自由心靈。Red Lanta 也不過就是他名字字母的重組(調皮的重組還有後來的 Earl Dant)。

音樂的淒美絕俗,立意清遠,讓人心疼。Art Lande 的作曲及二人的即興都是字字瀝血,無懈可擊。

Garbarek 所用樂器主要在 soprano sax 與長笛間轉換。這兒我們頭一次聽見 Garbarek 完全冶煉成功的個人 soprano sax 專屬音色,同時禁慾而又情慾,古今獨步。然或許正因為長期全力培養 saxophone 的音色,這裡嘴型完全不適應長笛寬扁嘴型的需要,換不過來。不過笛音雖呆板而音樂內容仍屬上上金鋼乘。此碟與另兩張 Rubisa Patrol (ECM 1081及絕版的 ECM 1106) 同為 Art Lande 代表作。

百分百的真心純情,敢接受嗎?



1973 WITCHI-TAI-TO - ECM 1041 ★★★★★ ㊣


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經典。

破當時原創音樂之例,專輯中全是別人的創作歌曲。然而 Jan Garbarek 及 Jan Garbarek 樂團的獨特風格及招牌聲音在此已完全成形。

僅兩天時間錄成的即興演奏中 Garbarek 露出早前錄音中絕少展現的驚人一級旋律感,單此一項就足以立地成佛。而在一切勇猛精進、無所不能之外,還有一份柔情纏綿,脫離了天才男孩的心態,成熟了。

這可不是什麼老歌新奏,應說是借花獻佛。從所收曲目中看得出 Garbarek 等人此刻聽界及關注之廣,而凡樂人若能向外、向內同時廣聽深探必定能有所成。曲目選擇既廣又精,且政治正確,但這些演奏遠遠超過了詮釋二字,皆比各個原曲更上了數層樓。A.I.R. 一上來就威武地宣布了樂團招牌聲音。熱淚滾滾的 Hasta Siempre 裡的 tenor sax 在包括泛音的三個多八度中自由上下遊走,早已不只是革命歌曲。印地安小曲 Witchi-tai-to 遠隔重洋與美洲自由心靈如 Jim Pepper, Oregon 等人建立全球性音樂聯盟。大徹大悟的 Desireless 一曲早已越過 Don Cherry 的原始「無欲」之境,而成為大無畏 fearless 的不動明王;百光遍照,降伏一切鬼魅惑亂。

千萬不可忽視 Palle Danielsson。他這兒強穩智慧靈氣到連男人也要喊性感的地步的低音大提琴份量是無人拿得下來的(缺乏旋律感的 Dave Holland, 指尖軟綿綿的 Charlie Haden,生得逢時的 Jimmy Garrison? No way!)。聽他全程伴奏時選用的每個音符!

此團智慧力實已追過 Coltrane 經典四重奏,樂海傳燈。



1974 BELONGING (KEITH JARRETT) - ECM 1050 ★★★★

公認經典團之經典作,不需多言。這個最高標準時期的 Keith Jarrett 有可能會輕易擇偶嗎?

Blossom 確實像黑夜中暗自綻放的蓮花。而 Keith Jarrett 的作曲仍然是混身的美國味兒。'Long as You're Living Yours 太讓人朗朗上口,誘得連當年最原創的 Steely Dan 也吃上剽竊官司 (Gaucho)。有趣的是,在這首曲子明顯的藍調語境裡,Garbarek 的獨奏卻偏偏拒絕採用人人必然遵守的 default 藍調音階音型,而改用一個他特愛的類中東調式音階硬加於背景之上,但卻不顯唐突,實得恩師 George Russell 理論真傳。而 The Windup 裡 Jarrett 的作曲、Garbarek 的獨奏都是向 Ornette Coleman 的含笑一鞠躬。


1974 SOLSTICE (RALPH TOWNER) - ECM 1060 ★★★★★ ㊣

ECM 出版過的最重要唱片之一。 雖然掛 Ralph Towner 之名,但這是個四人平分秋色的黃金組合。這張唱片,這個團,給人整體的感覺就是緊、緊、緊。緊湊得像是一個永久性的四重奏,像 Oregon 那樣的投緣,那樣的默契。全碟沒有一顆馬虎鬆散的音符。就連 Visitation 那般的潑墨小品裡,Garbarek 拔下 saxophone 吹嘴的音聲仍然是那麼精準鋒利!

Eberhard Weber 的三種提琴更提供了不用電子鍵盤居然可達到的音場深遠度。Garbarek 與 Towner 間奇妙的心印契合令人滴淚,他倆私密的二重奏隨後將在 Dis 專輯中再續。再聽最後那首 Sand 裡 Garbarek 那不可思議的區區幾個音符,僅只數十秒的高潮歡愉,卻足以回味數十年。耳邊聽到庖丁低語:「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這是在當年用金剛鑽唱針去刮處女軟膠片的那個時代我們根本捨不得抽出來聽的音樂。



1975 DANSERE - ECM 1075 ★★★★★ ㊣

只有劣質藝術品才需要經過時間考驗,好藝術品永遠在考驗人群,考驗時代。

Dansere 是 Garbarek 一生中最關鍵的一件作品。Garbarek 私人美學在此首次完全顯現。突然蛻去什麼探戈、爵士、民族、Coltrane、Ayler、Russell 等一切外衣,只剩下最精純的 Jan Garbarek,最直接的音聲哀樂。一根直直向上衝的花莖,終於在此內爆開了第一朵花。幽玄。

不假他力,自力成佛,這是當時最前衛、最另類的美學。Dansere 如此嶄新原創的一塊天地,是 Manfred Eicher 在他顛峰時期的功勞,也是 Garbarek 考驗聽者的一份試題。卷子一發下來,大半英美爵士樂評人都傻了,因為他們無法接受不合前人公式俗套的純音樂,他們只聽「樂派」、「樂種」、「人名」,而不知如何面對藝術。秀才遇到兵。

雖然只是繼 Witchi-tai-to 之後 Garbarek-Stenson-Danielsson-Chrsitensen 原班人馬合作的第二張專輯,但他們聽來像是結婚多年。各人也都處於創作顛峰期。

主題曲 Dansere 從頭到尾只談一個「韻」。第二首 Svevende 一開始的貝斯和鋼琴的串音像灑滿一地的寶石。第三首 Bris 剛剛奏完無比的悲痛,數秒之內又帶你上一個激情頂峰。第四首的 tenor sax 跟 double bass 超高泛音的每一句齊聲尖叫後,我們聽到的是虛谷餘韻的 Lexicon 回音器殘響。最後第五、第六首是毫不留情的枯寂,你受得了受不了?



1976 DIS - ECM 1093 ★★★★★ ㊣

Garbarek 最內心的作品之一。但這可不是什麼北歐的冰冷,別信那一套,這是讓你背脊發麻的力道。

特製的 Aeolian harp 風鳴琴罕見地用在嚴肅音樂裡,在不用電子樂器的環境中提供了無垠的意境背景,妙不可言。與 Ralph Towner 二重奏的珠聯璧合,是 Solstice 樂隊時期未了因緣的延續。銅管六重奏,古典吉他,雖然搭配無縫,但都不是重點。

藝術成功的要訣是:捨去什麼。丟掉的絕不只是鼓和貝斯之類的浮燥,更是音樂中一切不必要因素。如此高度提煉後,剩下的是純度最高的自我。


1977 MY SONG (KEITH JARRETT) - ECM 1115 ★★★★★ ㊣

對這張聯合國評鑒二十世紀世界文化遺產級的經典,咱們都動過真感情,應該不必多說了。不過在此可以注意, Garbarek 在這個專輯裡並不只是一個 sideman、一個團員的角色,因為若沒有 Jan Garbarek ,這張作品不可能產生。你能想像 Dewey Redman 擔任這個角色嗎?不。Jan Garbarek 無可妥協的最高標準帶出了 Keith Jarrett 鑽石世界的另外一面。跟三年前的 Belonging 專輯不同,這兒的曲子可聽出像是專門為 Jan Garbarek 寫的,而不只是為「薩克斯風」寫的。

Dear Manfred, how about "The Complete MY SONG Sessions" ?


1977 PLACES - ECM 1118 ★★★★★ ㊣

Places: Reflections; Entering; Going Places; Passing



過 只 不   涉 入 映   聽 不 噓   增 半 不 不 露 回 片 四   超 低 十 七 無 陰
境 是     境 境 境     說     四 音 見 聞 齒 首 段 面   低 氣 二 七 雨 冬
‧                 話     模 糾 顏 低 一 卻 柔 孤   氣 壓 月 年    
‧                       進 纏 色 音 笑 見 情 寂   壓          
‧                                                    
                                                     
                                                     
                                                     
                                                     
                                                     





1978 PHOTO WITH... - ECM 1135 ★★★★

天色乍晴。好一個難得的艷陽天。有 John Taylor, Bill Connors, Eberhard Weber 的特別組合怎能不給人這種陽光感?甚至正氣凜然。

對著這張封面照片所作的標題音樂:藍天、白雲、小窗、紅頂、電線、照片。藍天一首罕有的大調感洋溢。白雲一曲溫心煽情得根本像是 Garbarek 的情歌。火紅屋頂讓他聯想到西班牙,倒也自然貼切。

惜墨如金的 Bill Connnors 電吉他吟揉得直麻人心(特別第一首的獨奏段)。和聲裡帶著英式人情世故的 John Taylor 總是給人紳士正派感。整體專輯已是流暢自在、熟透了的 Garbarek,怎麼看也不像年僅三十的作品。


1979 NUDE ANTS (KEITH JARRETT) - ECM 1171/72 ★★★★★

這麼多年來, Garbarek 在 ECM 僅有兩張現場演出錄音出版,即一九七九年與 Keith Jarrett 團在東京及紐約的兩場。在東京的 Personal Mountains,由於日本觀眾的冷靜及大型音樂廳的拘束,再加上麥克風遠距收音,結果僵冷平凡。Personal Mountains 母帶後來壓箱十年,能說沒有原因嗎?

然而演出空間座標在爵士樂的核心之核心 (Village Vanguard) ,時間座標在七十年代最後倒數僅餘數月的這套紐約現場 Nude Ants,則理所當然的火爆,有小空間近距麥克風的親切,連 Garbarek 都露出前所未有的野性與放蕩。


1979 AFTENLAND - ECM 1169 ★★★★★ ㊣

Aftenland:「夜地」。一九七九年最後一個月的一個大雪天,在瑞典一個教堂裡與挪威管風琴家 Kjell Johnson 的管風琴二重奏。

此乃畢生所見過最幽暗的音樂。朝聞夕死。真的不敢多聽。甚至不敢多談。

Garbarek 個人藝術最高峰代表傑作。微音滑音雕琢手法已入三昧(特別那首 Iskirken 冰教堂)。一生修鍊已成正果,mannerist 變體進程也告完成,就此退出樂壇亦無所遺憾。

Kjell Johnson 的管風琴即興樂思豐沛,技巧高超,音色變化驚人。聽了真正管風琴專家的即興就知道 Keith Jarrett 的管風琴即興 (Hymns/Spheres) 問題在哪兒。

這是心靈音樂,心裡音樂。最好用小豆耳機聽,最好將聲音直接插導管輸到心裡,根本繞過外界的空氣震盪。



1981 PATH, PRINTS - ECM 1223 ★★★★

都八一年了,還奢望激情?不過這兒倒也不是平淡,而是嚴重的寧靜和整體的詳和。無意突破,不想攀高,只是恣意徜徉玩耍音樂。

此處的關鍵是 Bill Frisell。Frisell 是極少數生性含蓄的電吉他手。這裡 Frisell 與 Garbarek 往往兩器同聲,二人一體,同強同弱,同呼同吸。感覺上吉他與薩克斯是同一件複音的樂器。妙甚。

更妙的是,自己平時痛恨將音樂意象化,但在聽第五首的時候,腦中忽現他倆如雙魚浮沉戲水的景象。我想起 Garbarek 是雙魚座,此刻我賭 Frisell 必定也是,立馬去查了 Frisell 生辰。你猜呢?

後來發現第五首也就叫作 the move。

聽第六首 Arc ,在屋裡聽可能覺得不醒耳,但走向大自然就要看見大海的霎那,這串模進的音型就會從心底浮出,真的。

此碟封面是設計家 Barbara Wojirsch 小姐當年一大敗筆,但在今天小盒 CD 時代倒也好辦,把封面翻過來,裡朝外擺就行了。



1984 SONG FOR EVERYONE (L. SHANKAR) - ECM 1286 ★★★★

本來一向避諱「融合」二字,但在這裡不能逃避。本來,真正原創的音樂絕大多數是融合的!(爵士樂本身就是一個超級混血形式。)反而許多打著「融合音樂」招牌的音樂往往是最不原創的劣質品(比如曾見最近出版的一張法國探戈電舞,自稱巴黎最後的探戈,噁…)。

即使潛心傾聽 Garbarek 已近三十年,咱也絕不會昧著判斷良心去捧他的所有出版。要說的,就是比如他九0年與 Fateh Ali Khan 合作的 Ragas and Sagas。除非聽者是廣告企劃、音樂文字打手、或是從來沒聽過印度巴基斯坦古典音樂的新手,不然不可能為那張空無一物、慘不忍聽的專輯叫好。同樣遷強附會、機械無感的作品還有他與 Anouar Brahem 合作的 Madar 等。

爵士樂的多人重奏型式,本來就全都是內建的「融合」音樂!當 John Coltrane 遇見 Elvin Jones,當 Keith Jarrett 遇見 Jan Garbarek,那本身就是多大的融合!而融合音樂/音樂融合的成功與否要看樂人之間有無感覺(別談火花了)、有無相互了解的意願、語言本身有無交流的客觀條件。

音樂融合不是異國戀情,不是盲目約會。更不是兩家大公司的併購。

L. Shankar 的這張專輯固然絕不是什麼 Shakti 級的神奇驚人之作,但,仔細去聽 Shankar, Jan, Zakir, Trilok 這四個朋友之間如何張大耳朵相互傾聽、彼此交談。此中有真意,有真趣。



1984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 - ECM 1294 ★★★★

最後一張類比錄音,是否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終結。這其實是 Garbarek 最瘋的團組之一,David Torn 當然是主角,雖然他千變萬化的扭曲抽象電吉他在此似乎並未能盡興發揮/揮發。兩人同樣徹底 manneristic 的微音運用及音色調制,可真是天生一對。

突出的有兩首,當然有第一首的慢步餘韻,那主旋律當時幾乎籠罩了整個八0年代 Garbarek 給人的印象。再聽標題曲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和弦一個個、一步步把你推向不明的前境……

David Torn 其實對 Garbarek 的音場有極大的拓寬作用,可惜這個組合僅此一碟錄音,而且因為是類比錄音類比黑膠壓片,成品長度限制在四十來分鐘。不過 Garbarek 與 Torn 的合作期其實並不短暫,曾見此團 1986 年現場。今天拿出 bootleg 磁帶來聽,仍然電擊迷幻!

何時 ECM 才能開放當年錄音室內及現場錄音檔案庫?或許比不斷出版當前的新錄音更有音樂意義。Dear Manfred, 難道要讓那些作品成為 posthumous 發行?



1986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 ECM 1324 ★★☆

沒人會說一首交響曲、一部小說、一首詩非得要好幾個人在一起共同創作。那為什麼爵士樂卻陷入共同創作的不冷靜模式裡老跳不出來?是器樂分部傳統的延續,還是只為了圖個人多熱鬧?音樂,像其他藝術一樣,本來就是一個人的事,本來就是最私密的事。很多創作現場,最多除了錄音師外,根本不該有別人。這是 Garbarek 第一次一個人作音樂,當然是因為有了採樣器,可以用之演奏吉他提琴打擊樂等音色。然而出人意料的,這張專輯結果相當靦腆。

採樣器是世上普及得最快也是衰老得最快的一種樂器。此時還是採樣器的發展初期。樂器的缺陷,演奏的缺陷都可原諒,但專輯的不完全成功除了作曲(特別是結構及收尾)的草率之外,可能也因為 Garbarek 不習慣自己一人獨處。記得他曾說過他從不聽自己的唱片,因為太自己了,不敢聽。若比起其他深沉樂人如 Stephan Micus, Terje Rypdal, Keith Jarrett, Anthony Braxton, Bill Connors, Ralph Towner,等等, Garbarek 如此之晚才作此嘗試,且特別不自在,實令人不解。而他稍能較自如地用多軌錄音及採樣器作音樂是在八八年為 Agnes Buen Garnas 作的 Rosensfole、九五年的 Visible World、及九八年的 Rites 幾張專輯裡。不論如何,這張作品呈現了一個很特別的難題。


1990 I TOOK UP THE RUNES - ECM 1419 ★★★★

可以說是他最後一張重要專輯。鼓手 Manu Katche 的加入很關鍵,注入了非爵士傳統的新力度,是之前害羞內向的 Jon Christensen 沒法提供的,也是後來孱弱不堪的 Marilyn Mazur 永遠無法替補的。然而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外加的民族音樂樂人及其他佐料,而獨獨是那真正從心底唱出來的真材實料 Molde canticle 組曲。



1995 VISIBLE WORLD- ECM 1585 ★★★★☆

不懂 Jan Garbarek 的人以為這是輕音樂,懂的人知道這裡頭藏有一級重音樂。

不同目的和場合的作品結集,自然有些雜亂。已聽噎了的矮人族金曲與俗硬的 Mari Boine 二曲皆添足之作。這麼吧,當它作單曲唱片聽,或自己轉燒成三吋小碟!光聽那第四首 the healing smoke 和第十二首 the quest,是他晚近最深沉、最有力、最能總括畢生追求的作品!全力既傾,更復何求?









推薦單:



1969 ELECTRONIC SONATA FOR SOULS LOVED BY NATURE (GEORGE RUSSELL) - Flying Dutchman/Soul Note ★★★★

1969 ESOTERIC CIRCLE - Flying Dutchman/Arista/Freedom FCD 41031 ★★★☆

1970 AFRIC PEPPERBIRD - ECM 1007 ★★★★ ㊣

1971 SART - ECM 1015 ★★★☆

1972 TRIPTYKON - ECM 1029 ★★★★

1973 RED LANTA (ART LANDE) - ECM 1038 ★★★★★ ㊣

1973 WITCHI-TAI-TO - ECM 1041 ★★★★★ ㊣

1974 BELONGING (KEITH JARRETT) - ECM 1050 ★★★★

1974 SOLSTICE (RALPH TOWNER) - ECM 1060 ★★★★★ ㊣

1975 DANSERE - ECM 1075 ★★★★★ ㊣

1976 DIS - ECM 1093 ★★★★★ ㊣

1977 MY SONG (KEITH JARRETT) - ECM 1115 ★★★★★ ㊣

1977 PLACES - ECM 1118 ★★★★★ ㊣

1978 PHOTO WITH... - ECM 1135 ★★★★

1979 NUDE ANTS (KEITH JARRETT) - ECM 1171/72 ★★★★★

1979 AFTENLAND - ECM 1169 ★★★★★ ㊣

1981 PATH, PRINTS - ECM 1223 ★★★★

1984 SONG FOR EVERYONE (L. SHANKAR) - ECM 1286 ★★★★

1984 IT'S OK TO LISTEN TO THE GRAY VOICE - ECM 1294 ★★★★

1986 ALL THOSE BORN WITH WINGS - ECM 1324 ★★☆

1990 I TOOK UP THE RUNES - ECM 1419 ★★★★

1995 VISIBLE WORLD - ECM 158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