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世界裡,莊生善諷,孟夫子機智,東方朔能滑稽;近代如魯迅、錢鍾書,雖風格殊異,也是善謔好諷之屬。事實上,測試大文明的指標之一,便是這個文明能把語言的藝術提到怎樣的高度:莊嚴、綺麗固然各擅勝場,集合諷刺戲謔和捷才於一體的機鋒,卻更每每出人意表而直刺要害,使人會心或稱絕酖酖不過,前提大約得是被「刺」的是別人酖酖我們都欣賞玫瑰,但沒人希望戳傷的是自己。
然而在文學世界裡要問誰最富語言機鋒,恐怕十個評者九個會先想到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的,那個在一八八二年初抵美國訪問時,海關問他有沒有要報稅的東西,答說「沒有,除了我的天才」的狂士王爾德。
王爾德生於愛爾蘭的都柏林,父親是著名的外科醫生和人類學研究者,母親是活躍於愛爾蘭民族運動的詩人,王爾德因而自幼便有機會親炙許多當時重要的文人學者。二十歲時他獲得獎學金入牛津大學就讀,四年後在畢業考連得兩個第一名,以被稱為「雙料第一」(Double First)的優異成績畢業,可以說是十九世紀「大學才子」(university tal-ent)之尤。這個才子,成年以後的歲月大多在倫敦度過。這時的英國,維多利亞後期的禮教繁縟和道德信條的僵化都達於顛峰,對王爾德來說,處身於此時的倫敦是幸也是不幸。幸運的是他的嘲諷長才得到最好的表演舞台和譏刺對象,不幸的是,當時的倫敦固然見證了他燦如蓮花的語言魅力,卻也不吝於給他排山倒海的打擊乃至最後殘酷的對待和羞辱,導致他最後潦倒死於異鄉,得年僅四十六歲。
王爾德自少年時就喜歡驚世駭俗之舉,據說曾手持罌粟花或百合花走在倫敦著名的Piccadilla大街上,也曾穿著流蘇綴飾的天鵝絨外套,長黑絲襪,絲質襯衫配上綠領帶赴宴,名言是服裝改革比宗教改革還重要。這話真正的意思應該是:藝術比道德重要酖酖王爾德是唯美主義的信徒。「我在寫劇本或書的時候關心的只有文學。也就是藝術而非善或惡……」他的幾部最傳世的作品,如小說《少年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劇本《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 1882),《莎樂美》(Salome, 1982),《理想丈夫》(An Ideal Husband, 1885),《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1885)等,都充滿了機巧的語言,雖然常藉由主人翁的對話與辯論來傳遞他的道德質疑與對世相的嘲諷,也往往為戲謔而戲謔,處處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諷刺教育斲傷人的本質:「無知是一觸即碎的奇花異果酖酖真幸虧英國的教育什麼效用都沒有!」;歌頌美麗:「祇有膚淺的人才不以貌取人。」;嘲弄愛情:「終生的愛情與短暫的迷戀,唯一的差別在於迷戀比較持久。」;解剖人性:「所謂自私,就是並非自己過自己要的生活,而是叫旁人過你要他過的生活。」「我唯一抗拒不了的事,就是誘惑而已。」「經驗就是每個人對自己的過錯所給的名稱。」……很多王爾德的名言警句,事實上要放在作品或談話現場的上下文才看得出妙處,這也是所以《溫夫人的扇子》推出後,幾年間他的名作源源而出,每場演出都博得滿場哄笑和如雷掌聲,但伴隨而來的,則是評論界和倫敦名流對他的撻伐攻訐。畢竟,他的嬉笑怒罵,除了顯示他對俗常道德觀的不耐,也揭發了英國中上流社會的庸俗與偽善!
但是,公平地講,王爾德其實並不反道德,而是反偽善和庸俗的道德。他的故舊在很多年後談到他,都說他永遠吐屬優雅,行為合度。他的作品中,少年格雷以美貌遮掩罪惡,但沒逃過毀滅的懲罰;溫夫人為挽救女兒免於身敗名裂,不惜毀棄自己的名節,儘管女兒全然不知;……王爾德其實有著對人類內心之愛細膩的觀察與深刻的同情。這點,我們如果看他的一些美麗溫暖的童話,諸如在寒冬把身上所有東西,包括寶石做的眼睛,都施捨給窮人的「快樂王子」雕像,諸如因為對美人魚的癡愛,而捨棄靈魂,但也因為愛又喚回自己的靈魂的漁夫……,更能證明。
只是,隨著名聲逐日遠播歐陸美國,厄運已等在前方。王爾德犯了當時社會所不容的同性戀「罪行」。一八九五年,他被交往的對象,一位貴族美少年Lord Alfred Dou-glas 的父親惡言羞辱,王爾德上法庭控告,竟然敗訴反而變成被告,被判入獄兩年,家產也隨即被拍賣劫掠一空。我們如果知道控告他的Queensberry爵士,自己曾把情婦帶進家門,導致妻子離婚求去,還曾在大街上跟自己的另一個兒子大打出手,則他和王爾德哪一位道德更高尚,也就不難判知。
王爾德的判決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案件。他在瑞丁(Read-ing)監獄拘禁將近兩年,吃盡苦頭,但獄中在紙筆近於不可得,更無參考書籍的情況下,他所寫的書信,身後集成《獄中書簡》(De Profundis),仍顯示了這個才子旁徵博引,辯才無礙的文采與淵博。
然而出獄後的王爾德,儘管才只四十四歲,已經銳氣盡銷。他發現自己在倫敦已無立身之地,只得改名換姓遠走巴黎,兩年後的11月30日,死在巴黎左岸的一個小旅社。
然而舌燦蓮花的王爾德並沒錯過在死前留下臨終名言:「我跟我的壁紙要決鬥到最後一刻,我們總有一個得先走。」他討厭的那壁紙在他死後被拆下,房間照他在倫敦的居處改裝以作為對王爾德的紀念。
【2005/11/23 聯合報】
目前分類:藝文 (493)
- Nov 24 Thu 2005 07:43
文學史上最機鋒處處的作者 山間行草
- Nov 22 Tue 2005 14:31
機場書店 文◎鍾芳玲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機場書店應該是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麗—都倫機場。登機門外的等候區旁有家名之為「書窖」的書店,這店門面看起來和一般單調的機場書店不大相同。裡面竟然都是二手書,而且類型極廣。
舊金山國際機場設計新穎的「史密斯書店」不僅賣書,店中並附有咖啡區賣飲料和糕點。
「書窖」的多元化營業形態和街道上具規模的二手書店沒兩樣。
大大小小的機場都設有書報攤,方便沒有帶書的旅人在臨上飛機前能採買一些讀物。
一般人旅行時隨身攜帶的行李中除了錢、信用卡、手機以外,還會放些什麼應急的小東西呢?腸胃藥?阿斯匹靈?萬金油?牙線?牙刷?充飢餅乾?或是催淚瓦斯?對於一個像我這樣上了書癮的人來說,不管行李再怎麼滿,也得隨手塞下幾本書和雜誌。若是長途飛行,機艙上多半有航空公司發行的旅遊雜誌,另外還附些報紙與大眾化的新聞及休閒類雜誌,只不過書刊數量有限,有時想看也拿不到,特別是這幾年經濟衰退、航空公司精簡成本,我留意機艙上的報刊類型愈來愈少,有時上飛機不到兩小時,我已經把所有能讀的都讀完了,無書的旅程對我簡直就是個漫長的煎熬,和我有深有同感的人必然不在少數,這也難怪幾乎大大小小的機場都設有書報攤,方便沒有帶書的旅人在臨上飛機前能採買一些讀物,當然有更多人在此買書,是因為班機誤點而只好被困在機場內看書殺時間。
機場的書報攤多數都很相似,空間不大、裝潢陽春,裡面擠著一堆報刊雜誌兼風景明信片和紀念品,書籍反而比較像配角,有限的書種自然不能和一般書店相比,多半是一些通俗暢銷書和旅遊指南,挑食的我因此總是事先準備適合自己脾胃的精神食糧。但是一些大型國際機場中,偶爾倒也出現頗具特色的書店,舊金山國際機場出境廳旁的「史密斯書店」(WH Smith Books)就讓我眼睛一亮,這家由英國的著名連鎖書店所設的分店不僅設計新穎,陳列的書還不乏一些有水準的作品,店中一角並附有咖啡區賣飲料和糕點,優雅的氣氛讓形色匆匆的旅人也不禁減緩腳步、放鬆心情。
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機場書店應該是在美國的北卡羅萊納州。二○○一年夏天距離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前幾個星期,我在紐約停留一段時間後,動身前往南方的北卡羅萊納州,生平第一回到北卡,主要是去探訪一位杜克大學教授的藏書,由於抵達羅麗—都倫機場(Raleigh-Durham Airport)時沒看到拖運的行李、又找不到服務人員詢問,因此一開始對這機場的印象頗差,但是和教授碰了面相談甚歡,停留不到一星期又把羅麗、都倫、教堂山(Chapel Hill)這三個鄰近姊妹市的書店都逛遍,臨走前還買了幾本廉價好書,當我情緒高昂地帶著戰利品到機場準備搭機返回美國西岸時,擴音器卻傳來飛機因為機械問題而得延遲兩小時起飛,頓時間覺得龍困淺灘,一邊嘀咕這機場和我不對盤、一邊打算把買來的書攤開來消磨時間之際,卻赫然發現在登機門外的等候區旁有家名之為「書窖」(The Book Cellar)的書店,這店不只名號別致,門面看起來和一般單調的機場書店也不大相同,走進店中一看,裡面竟然都是二手書,而且類型極廣,連古典小說、藝術書、兒童繪本這類一般機場書店罕見的書都有小專區,在機場內賣新書不稀奇,但是賣二手書卻是前所未見的,除了書以外,「書窖」還賣一些上百美元的絕版老地圖和骨董版畫,這些珍貴的圖片自然能吸引一些講究質感的旅客。
除了上述的特點外,「書窖」和其他機場書店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賣書,同時也向過往的旅客收購他們閱讀過的書,這個二手書買賣的經營在機場內確實是一個聰明的點子,不少人在旅程中讀完了手邊的書卻又無意保存,這項購書服務正好可以減輕他們的行李重量,還可以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書窖」提供如此多元化的營業形態,根本就和在街道上具規模的二手書店沒兩樣。北卡的整體書店景觀也許比不上紐約或加州,但是「書窖」的存在卻改變了人們對一般機場書店的刻板印象,而我原本在羅麗—都倫機場的不悅滯留,也因為這家書店轉化成一次美麗的邂逅。
世上大概沒有人真的會專程到機場去買書,人們對機場書店不會心存過多的期盼與幻想,能從其中隨手帶幾本書刊而達到消遣的目的,就是旅人對它們最基本的要求。只不過在眾多面目模糊的機場書店中,依然存在一些讓人驚喜的異數,平庸的書種中也可能閃出幾本優質作品。安德魯‧洛伊‧韋柏(Andrew Lloyd Webber) 自己一定沒想到一九七二年他在某個機場書店所買的一本艾略特(T. S. Eliot) 的詩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竟然勾起了兒時母親對他朗讀其中詩篇的記憶,並在搭機閱讀時產生了創作音樂劇《貓》(Cats)的靈感,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一日《貓》劇在英國倫敦市的「新倫敦劇院」(New London Theater)首演,自此艾略特的詩加上韋伯的音樂成就了一則不朽的傳奇,有誰能預料這齣音樂劇史上表演最久、全球最賣座的劇目竟然是因為一家機場書店而誕生!
●
- Nov 20 Sun 2005 20:17
岡本可能子的喜劇 簡白 (20051120)
體貼的丈夫岡本一平,親自遠赴北國,攜回妻子朝思暮想的新情夫。尤其讓世人跌破眼鏡的,可能子還另有姊弟戀,對象是戰後曾任島根縣知事的恆松安夫,乾脆也把他收作入幕之賓。就這樣,一女三男同居,直教社會大眾瞠目結舌。
如果,谷崎潤一郎筆下的貪愛癡欲的角色,躍出紙外,變成現實中的活生生人物,孜孜不倦,發揚實踐官能小說所編織鋪陳的好色美學,極盡享樂之能事。而且這個角色並非男性,而是女性。試著猜想,谷崎會做出何種反應?
大正昭和初期作家岡本可能子,便是一位遊歷色欲界、流轉性愛關的奇女子。
岡本可能子,本名大貫??(Ohnuki Kano,「可能」為諧音漢字),父家世代擔任江戶時期御用豪商,爸爸是神奈川縣大地主。她含著銀湯匙,一八八九年,出生於東京赤?的家業別墅,自幼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從小到大軀體圓圓胖胖,綽號「青蛙」。
物質生活優渥,精神教養也豐美飽滿。就讀正規小學之前,可能子拜學問寺僧鈴木孝順為師,學習漢籍,並受乳母教誨,誦讀「源氏物語」、「古今集」等日本經典,養成她纖細早熟的心靈。中學時候,透過熱愛文藝的哥哥,結識了哥哥的高一屆學長谷崎潤一郎,從此又對西洋文學產生興趣。
十七歲那年,可能子獲得與謝野晶子提攜,以筆名大貫可能子,在「明星」、「昴」發表新詩和短歌,正式登臨文壇。
一九○八年春,她十九歲,邂逅時事漫畫家岡本一平,陷入熱戀,兩年後秋天奉子成親。心疼寶貝女兒,父母親無奈,告誡岡平,「可能子的穿衣、打扮、漱洗,恐怕都要你來伺候哩。」女婿答應,即使愛妻婚後不會燒菜洗衣打掃,他照舊憐惜如初。隔年二月底,岡平一郎與可能子的長男誕生。
●
誰知,在報紙連載諷刺漫畫、風靡讀者大眾的岡平,生活漸漸脫逸常軌,花天酒地,冷落了愛妻──他原先讚美宛如菩薩的「童顏天女」。身心疲憊又寂寞的可能子,轉而外遇尋求慰藉,與早稻田大學生堀切茂雄私通往來。
不久,可能子又懷孕了,但這次的「播種者」是小男友堀切。偏偏在分娩之前,她震驚發現,妹妹竟也愛上了堀切茂雄。可能子怒氣沖沖,說動娘家,狠下心,火速嫁掉妹妹,自己獨佔小情人堀切。
幾番折騰煎熬,可能子產下一女,母體卻併發逆血症、神經衰弱,輾轉婦科、精神科病房,命在旦夕。眼見人已殘、家將破,丈夫岡平這才怵目膽戰,憬醒過來,哭著向自己心目中的「菩薩化身」懺悔告解,誓言永遠護持愛妻。並且一反世間常識常理,主動提議接納堀切茂雄來家裡同居。而自己呢,願意摒除性生活,實行禁慾,夫妻之間僅止維繫著純潔的「柏拉圖之愛」。
岡本一平說到做到,即使岳家嚴厲警告,若繼續存在「丈夫、妻子、情夫」共處同一屋簷下的「怪現象」,將斷絕父女及岳婿關係,他依舊不改初衷,不為所動,強烈支持妻子的性愛自由。
隨後,可能子再度懷孕,產下一男,孩子的父親當然還是堀切茂雄。但不幸地,該男嬰與先前的女嬰雙雙夭折,來不及長大。兩年後,小男友堀切茂雄也因肺結核去世。這時候,可能子發下弘願「遍讀大藏經」,共花費十年的光陰,閱誦三千五十三部、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卷的佛典,毅力定力非同凡響。從此,搖身變為宗教評論家,出版多本暢銷的佛教隨筆集。
●
她的藝術創造力生氣勃勃,「情慾修練」也重新復活。一九二四年,可能子迷戀慶應大學附屬醫院醫師新田龜三,正火熱中,新田卻被調職至北海道。體貼的丈夫岡本一平,親自遠赴北國,攜回妻子朝思暮想的新情夫。尤其讓世人跌破眼鏡的,可能子還另有姊弟戀,對象是戰後曾任島根縣知事的恆松安夫,乾脆也把他收作入幕之賓。就這樣,一女三男同居,直教社會大眾瞠目結舌。
一九二九年,可能子興起了旅行歐美的念頭,便帶著十八歲的兒子和丈夫岡本,以及兩名情夫新田與恆松,浩浩蕩蕩,遊歷巴黎、柏林、倫敦……,再轉赴美國。滯留海外達四年之久。
回國後,她受到川端康成鼓勵,開始創作小說,首篇「鶴病」(據說影射芥川龍之介)博得好評。而陸續問世的作品中,以自己的性愛經歷作為藍本的「老妓抄」,最是突出。川端康成讚賞:「瀟灑披露了慈悲寬廣的母性與富贍豐麗的生命。」
可能子自我期許談到,「我就像背脊長了三個肉峰的駱駝,三個肉峰就是詩歌、宗教、小說。」
惋惜遺憾,這隻意氣風發、準備長途跋涉的文學駱駝,一九三九年腦溢血病逝,只活了五十歲,留下兩部未發表的長篇小說遺稿「生生流轉」、「女體開顯」。
谷崎潤一郎向來討厭這位好友的妹妹,認為「她醜又胖,偏喜歡濃妝豔抹」。現實生活裡專制冷酷的谷崎,難以容忍眼前竟有人雄赳赳、氣昂昂,搬演他的官能小說理念,而且絲毫也無陰柔乖僻,反倒日光溫暖燦爛,洋溢著喜劇丰采,怎不讓他氣惱妒忌呢。
傳承了父母的藝術生命,可能子與岡本一平所生的兒子,就是鼎鼎大名的美術家岡本太郎,一九七○年大阪萬博會的膾炙人口的象徵標誌「太陽之塔」雕塑,即出自他的生花妙手。
- Nov 17 Thu 2005 08:14
人工季節 【曹志漣】
當圓湯子還在等柿子上市把秋天染橘時,南瓜已在大小商店最顯眼處完成任務。當然還夥同骷髏頭、蝙蝠,以及一切黑色系弄鬼裝扮。十月底了?心裡一陣恐慌,然後發現那時才九月初。
昔日暖風催促花開季節早來,現在節日商品堆砌起的愉悅氣氛早早地動搖你,時候快到了,準備好錢包囉。一年最後三個月,每月一個高潮,雖然月曆上日子未曾改變,但「氣氛」越來越迫不及待;萬聖節還沒起鬧,市場裡感恩節大餐的材料就摞如山高,火雞還沒吃,聖誕歌已開始播放,禮物才拆了一半,又要準備新年倒數的香檳了。
陽曆節過完,陰曆春節又起,年夜飯好不容易解決,四處又出現耳語字句,排山倒海催眠你:情人節了!以前只有二月西洋的,現在又多了三月白色的,巧克力翻來覆去送;四月鼓吹母愛,又得掏錢羅致卡片康乃韾加大餐;五月就展望端午吧,聲嘶力竭推銷各種怪味粽子;六月可以試試推廣洋人父親節,不成八月再一波;七月又預告七夕,膽敢忽視請忍受情人白眼;八月開戰月餅,而中秋莫名其妙淪為烤肉節,煙霧蔽天,明月不見,最好年年下雨,還是可以賣傘;十月也來裝神弄鬼;十一月不妨吃吃火雞;十二月,那更不用提了。
從前透過季節性蔬果來聯想時間,現在荔枝的八月也可能在冬天。葉子落了以為樹生病,早忘了秋天這檔子事。時序脫離大自然的軌道,跟著櫥窗陳列的變化前進。販賣節慶的商人成為現代季節的操縱者,當自己文化裡好日子不夠多時,他們更引進外國節日文化,鋪天蓋地強力促銷入行事曆中,變成萬萬不可錯過的吃喝玩樂新儀式。彷彿有些意義吧,跟一個自溺的詩人有關,跟救世主的降臨有關,但當該買的、該樂的一一完成時,人都累麻了;意義,消失在消費裡。
進口日子搭配進口商品,別忘了還得進口情緒。幾年前朋友在上海參加新年倒數時回報:新年數到了,在場的人根本不知道要做什麼,木訥以對。現在全明白了,要興奮歡呼,如同紐約時代廣場的倒數群眾。吃西餐得會駕馭刀叉,過進口外國節也得學習模擬情緒,要不然,萬聖節見鬼的反應是否該比照中元節?日子進來,全套道具也運到,如果沒有打從心眼快樂的笑容;季節,還沒成熟。
或者,季節已經爛熟。每逢母親節,老夫人提前宣布:千萬別送我花、蛋糕,也不要湊熱鬧出去吃什麼飯!在季節徹底人工形式化後,不妨翻翻其他文化的年曆,或許有極新鮮的可能,譬如,猶太曆七月開始的新年。最近圓湯子興高采烈隨同猶太好友到他們的會堂參加新年儀式、滿心美食及祝福,卻發現「反省與悔過」竟是這個新年所鼓勵的心情。嚴肅的民族,慎重的新年,圓湯子禁不住五味雜陳深感慚愧。不過,在一年中,如此一連十天的靈魂探索,還真比勉強的歡樂感來得過癮。
資料來源:
開元書印 EpochText Publishing, Taipei.
- Nov 15 Tue 2005 22:21
酷 COOL【Dick Pountain &David Robins/作李佳純/譯】
什麼叫酷?
一九九九年三月,發源於舊金山,全球最大服飾品牌、販售藍色牛仔褲給數個世代牛仔和青少年的李維.史特勞斯公司,宣布將關閉美國國內半數的工廠,並解雇六千名員工,理由為銷售數字下滑(從一九九○年至一九九八年間,李維公司的市場佔有率縮減成一半),但在這個理由之下,還有另一個原因酖酖李維的藍色牛仔褲已經不酷了。酷與不酷,何謂酷的問題不只在校園裡被討論,也是從軟性飲料、零食,到服飾、汽車、電腦等公司會議室裡的重要議題。利潤和工作機會所仰賴的,恰是對許多人而言膚淺而幼稚的特色。
構成酷的要件
到底什麼是酷?從幾個層面來看,這都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首先出現的是本體論層面的問題:酷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哲學、感覺、宗教、意識形態、人格類型、行為模式、態度、時代精神,還是一種世界觀?在此我們先不為這個問題煩太多心,把樂趣留給別人。我們反而是採取一個不時髦的天真態度,簡單地接受酷是一種現象,可以讓人一眼辨識,就從它對人類行為和文化產品酖酖語言和舞蹈、電影電視節目、書籍雜誌、音樂、服飾、繪畫、汽車、電腦或摩托車的影響看出來。我們不須仔細調查也能明白,酷不是產品固有的東西,而是存在人們對待它的態度之中。李維公司很辛苦才發現,酷不是織在他們藍色牛仔褲中的固有特質:是穿著牛仔褲的人對李維公司的看法,才讓它們變酷。不出幾年,那種看法就悄悄被吸引到凱文.克萊(Calvin Klein)和湯米.希費格(Tommy Hilfiger)這兩個廠牌去了。
根據報導,約莫是李維公司關廠的同時,該公司的行銷副總裁說了以下這句話:「年輕人要的是被同伴接受」(《紐約時報》,哈爾.艾斯班(Hal Espen)),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且正好顯示李維公司錯得有多離譜。年輕人不只要同伴的接受,他們同時也要讓父母覺得傷風敗俗。在五○年代,讓李維變酷的是這類服裝和勞工階級的連結酖酖「藍領」一詞指的正是藍色牛仔布工作衫。在五○和六○年代時,中產階級的年輕人不穿灰色法蘭絨而穿藍色牛仔服裝,是種象徵性的反叛。然而到了九○年代,這些服裝叛逆者成了父母親後,還是穿著李維,因此他們的子女必須另找不同方式以示叛逆。
現在,我們大略可以得到一個有效定義酷的基礎。酷,是個人或小團體採取的反對態度,用以表現對當權者的反抗酖酖不管當權者是父母、教師、警察、老闆或獄卒。更簡單地說,我們視酷為永久的個人反叛的狀態。是為永久,因為酷不只是某種「經歷過的階段」(長大了就不再有),而是一旦獲得就會持續一輩子;說是個人,因為酷不是種集體政治反應,而是個人的反抗立場,它不以刺耳的標語之姿出現,而是把叛逆隱藏在諷刺的泰然自若的面罩之下。這樣的態度逐漸成為西方社會主要的人際關係,一種嶄新且不屬於宗教的德行。再也沒有人想當好人,大家只想酷,這層慾望不再限於青少年族群,而是可見於相當多的各種族群,甚至是永遠受六○年代反文化影響的五十歲以上人士。
這點帶來為酷下定義時所碰到的第二個難題,也就是它的易變性。如果酷不是物品之中固有的東西,而是人身上所固有的,那麼所謂的酷便會因時、因地、因世代而異。迫切想「將酷解碼」的李維公司行銷經理知道,他們的牛仔褲因歷史偶然而得到酷的地位,光靠廣告是無法重新奪回的。
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對於總是害怕出糗的所有青少年而言,酷作為一種對抗手段具強烈意義,但在人們為了使自己既能成為個體、同時又可為團體接受所做的一連串冒險協商中,酷也扮演部分角色酖酖它與個體性和歸屬感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息息相關。一旦獲得了酷,它不會很快消逝,而且既然酷的現代形式出現於五○年代,現在仍在世的至少有四個世代的人有他們自己的酖酖通常嚴重衝突的酖酖關於酷的定義。近期的研究顯示,三十歲以下的吸毒者當中,大多數人的父母在六○與七○年代初次接觸藥物(當時他們自己是酷的),
他們現在十分困窘,不知該和子女說什麼。接下來的每一個世代都覺得「真正」的酷是純粹的而且與存在主義有關,只有他們才了解酖酖酷在他們的時代才建立起來,在五○年代的爵士酒吧,在六○年代的嬉皮音樂節,在七○年代的龐克爆炸。構成酷的要件之一絕對包括了延長的青春期,部分成因是來自對成長的病態恐懼酖酖只要去過五十幾歲人辦的派對,看到他們隨〈Get Off of My Cloud〉起舞,就可以一瞥死之舞(danse macabre)。
在另一方面,酷也是青少年早熟的表現(尤其在性方面和對政治的譏諷)。老一點的時髦人士發現,他們在六○年代作為挑釁的行為早已數見不鮮:街上、咖啡店、電影院和舞廳裡,滿是將長髮和鼻環視為溫和社會宣言的活潑年輕人。
酷的流行文化
獨特的服裝和髮型一直都是酷的關鍵意符,但這並不是說流行和它有全然的關係。流行是酷展現自己的場所,但穿透更深,深到有如哈姆雷特(文學中最早期的酷英雄之一)所言:「但我心裡有非外表能宣洩的悲哀。」酷不像諷刺裡可以看到的,僅僅是薄情、缺乏熱情或熱忱。酷真正的作用是在內部:在花錢購買制汗劑和湯米.希費格服裝的十七歲年輕人心裡,他喜歡鏡子裡看到的自己(但同時也和內心的恐慌對抗著,怕自己真正的感覺一旦浮現會不知所措);也同樣存在成功、時髦、被男人奴隸般虐待的年輕女人心裡。許多的現代自我意識就是由酷這個有力的心靈接著劑黏合在一起。小心翼翼培養出來的酷,能將最強烈的情感和最暴力的情緒封存在內心裡。酷在美國貧民窟的街頭文化中,就如同幫派饒舌中所頌揚的,被認為是贏得尊重的重要來源,人們不惜殺人也要維持酷。
我們很容易會將酷視為一個主要以男性為本的現象,一種年輕男性對華麗外表和情感疏離的誇張表現,但事實上更為複雜。許多五○年代的原創酷角色模範酖酖詹姆斯迪恩、法蘭克辛那區、馬龍.白蘭度和蒙哥馬利.克里夫--都象徵了傳統陽性形象的女性化,以及與傳統男性雄風建構下理想男性角色的脫離。還有,在電影和流行音樂界,酷的女性角色模範一直有其強烈歷史傳統,從葛莉泰.嘉寶(Greta Barbo)、芭芭拉.史坦威(Barbara Stanwyck)、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和蘿倫.畢考(Laurent Bacall)到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妮可(Nico)和克莉絲.海德(Chrissie Hynde)。作為一種新的俗世美德,酷如同從前激勵男性一樣在激勵女性,從精明的電視台主管到住廉價住宅區的單親媽媽同受鼓勵。
酷目前的形式的確源起戰前的美國黑人文化,經由好萊塢電影和搖滾樂吸收傳播。然而,我們必須說明,類似現象在許多世紀以來曾在許多不同國家浮現,戰後的數十年間酷甚至明顯受到歐洲影響力的形塑,特別是英國的流行音樂和英式幽默感。
酷是一種叛逆態度,所要表達的信念是,你身處的社會主流道德觀對你沒有合理性,也不適用在你身上。它是種自給自足的、個人主義的態度,然而在定義分明的同儕團體裡,它也極度推崇友誼的價值酖酖當然,酷也努力脫離家庭關係,這種關係過於親密也太具侵略性,使得自我創造(self-invention)的空間不足。酷和享樂主義深切相關,但往往到達自我毀滅的狀態,和死亡招手:意外、自殺、或是混合兩者的模稜兩可行為(例如機車意外,或是自慰時因窒息性性快感而死)。酷曾經是叛逆者和處於劣勢的人酖酖奴隸、囚犯、政治異議者酖酖培養出來的態度,對他們來說,公開反抗引來懲罰,因此他們把反抗藏在諷刺疏離的一座牆後面,避開當權者,而不是直接去對抗它。五○年代時,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廣泛採取這種態度,酷也因此滲透到流行文化中,造成酷在今日成為一種主導的態度,甚至(或說尤其是)在坐擁財富和特權的人士之間也是如此,他們可以僅僅將酷作為一系列武器中最新型的一項來使用,用以貶損比自己「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酷的新仲裁者
報紙編輯和行銷部經理恬不知恥地拿酷當餌,希望難以掌握的青少年市場能上鉤。在英國,很少有讀者不會注意到近年來的嚴肅報紙酖酖《泰晤士報》(The Times)、《電訊報》(The Tele-graph)、《觀察家報》(The Observer)、《獨立報》(The Independednt)和《衛報》(The Guardian)發生了非比尋常的轉變,差不多已經讓各報變得面貌全非了。當電視取代報紙成為傳播新聞事件的要角,這些「嚴肅」的報紙現在賣的是生活形態和輿論,從時尚和流行報界找來大量專欄作家與編輯,以對於凱旋前進的酷提供「可靠」報導。類似的趨勢可見於電視節目本身,以至於一位九○年代的媒體總裁(他在同事間的稱號是「酷王」)據說在委任節目製作時,完全只考慮節目是否能讓他的電視台呈現合適的時髦(Hip)形象。目前證據顯示,這類策略並無法阻止報紙銷售量下滑及讀者人數減少的命運。
一九九七年新勞工黨政府(New Labour Government)的選舉,讓這些報紙專欄作家對於輕率炮製出來的「酷不列顛」的概念採取支持或是炮轟的立場,兩者對戰的方式就是盡可能把酷的雙關語放進新聞標題裡。某家報社甚至把酷選為「年度風雲字眼」。浮誇的雜誌把這個字濫用在封面裡,以利用其「安慰人心」的效應,大肆誇示只要花二點五英鎊,你就可以身為圈內人。還有一些較深思熟慮的評論家,試圖打一場無望的戰鬥。英國電視評論家戴斯蒙.克利斯帝(Desmond Christy)諷刺地抱怨道(《衛報》,一九九七年七月三日):「假使你不用『酷』這個字作為你對許多問題和情境的回答,你就不太能在媒體找到工作。(Christy, 1999)以下是幾個例子:『你認為昨天的〈X檔案〉如何?』回答:『酷。』『我投給新勞工黨。』回答:『酷。』你很快就能學得竅門,讓你再也不怕沒有東西好說。」《獨立報周日版》曾經刊登過一個愚昧的專欄「真正酷指南」,以攻擊「酷不列顛」的反對者:「酷當然很重要,」文章裡愚蠢地說:「酷是我們一切嚮往的總和。酷不是一個影像、一種觀看、說話或行事方式。酷是一種存在。」這句話激怒《衛報》回敬了一篇〈酷的迷思〉,表示酷是一種行銷陰謀,由英國唱片公司與某美國冰淇淋公司合夥幻想出來。這些新聞界的扭曲雖然引人發笑,但卻不能幫助我們了解酷到底代表了什麼。 (上)
【2005/11/15 聯合報】
酷 COOL
【Dick Pountain & David Robins/作李佳純/譯】
我們主張酷是一種態度或個性,在很多不同歷史時代、不同社會裡浮現,它提供了不同社會功能,但還是可以就三個核心人格特質被認出來,也就是自戀,諷刺的疏離,以及享樂主義。
自戀的意思是對自我過度崇拜,尤其是個人外表,它會讓人產生一種感覺,以為世界繞著你轉並分享你的喜怒哀樂。在最正面的情況下,這種自戀是種有益的自我頌揚,甚至是在較為負面的表現形式下,自戀可以助人有效地去適應令自尊受傷的壓迫性情境。這類情境似乎不只包括了明顯的貧窮經驗、政治鎮壓和暴政,甚至也存在可見於開發國家之崇拜名人的消費者民主政體。當然,對任何清教徒文化而言,自戀似乎是虛榮之罪。
諷刺的疏離就是隱藏個人感覺、表現出相反感情的詭計,例如,面對危險時假裝不勝其煩,或面對羞辱時假裝覺得有趣。哲學家分辨出諷刺的幾種類型,包括蘇格拉底式的諷刺,就是不把全部的意思說出來,讓對手誤以為可以放鬆警戒,事實上卻一擊攻進對方的論點;還有浪漫式(Romantic)諷刺,也就是對所有事物的確實性抱持全然的懷疑態度(以尼采的格言為例)。酷的諷刺帶有這兩種意義,讓它在攻防時既是有效的口語武器,在維護保護性的酷個性上也格外重要。諷刺讓人猛烈進攻,但表面上又維持文明的樣子,美國黑人傳統裡以「欺騙性」語言來和白人威權角色說話,把從屬關係誇張到一種程度,變成了侮慢。
享樂主義比較無須贅言,但也許須要指出酷的享樂主義比較傾向俗世、冒險、甚至狂歡,而非愉快的快樂。在最簡單的狀況下,酷的享樂主義就是被美國憲法奉為神聖使命的對快樂的追求,由托克維爾(de Tocqueville)傳神描述為「一種對肉體滿足的熱愛,所謂讓一個人狀況更好的概念,競爭帶來的刺激感,預期中成功的吸引力。」然而,早在佛洛依德之前,從莎士比亞到巴爾扎克的藝術家已經了解到,人們對於快樂的追求很少是單純的。
在某方面而言,酷似乎是競爭的對立面酖酖漠不關心、冷靜地拒絕參與人類的遊戲規則酖酖事實上它卻是隱藏了驚人競爭本能的膚淺姿態。有關酷競爭的這一面,最明顯的就是在性征服方面,緊接在後的便是服裝方面。如果有任何一位讀者懷疑這個矛盾的真實性,或是難以了解其極端之處,他們可以思考一個特別的範例酖酖所有遊戲裡面最酷的一種,撲克,是由數個人以一疊紙牌為工具來競相比酷,目的是在經濟上和心理上征服對方。
在此,我們不會把酷當作具有特別政治內涵的意識形態;相反地,在不同的時代,酷本身曾與許多目標和信條攀附上關係,種類之多令人大感不解,從牛仔大男人氣概到動物權,從和平主義到恐怖主義,以及從熱中於自由市場到反資本主義的無政府主義。在如此歧異的表現形式背後,我們還是可以辨認出酷的倫理以及應用到的美學。舉一個表面上彷彿無關緊要的姿態來說好了,太陽下山以後還戴著太陽眼鏡。無論配戴者是電影明星、搖滾歌手、在伊比扎島徘徊找性伴侶的十八歲年輕人、都市游擊隊員或是拉丁美洲獨裁者,這個姿態都傳達出疏離和自戀所蘊含的意義。(下)
【2005/11/16 聯合報】
- Nov 14 Mon 2005 08:58
打開美好年代 電的歷史炫目登場 陳盈珊/台北報導
台北市立美術館年度大展「美好年代—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收藏展」即將於十二日盛大登場,展品中備受矚目的杜菲作品《電的歷史》,昨日在媒體的見證下開箱,寬六公尺、高一公尺的大型作品出動十位壯丁小心翼翼取出,色彩斑斕、技法流暢的畫作立刻引來眾人讚嘆。
特殊題材 杜菲快意呈現
北美館館長黃才郎站在猶不及原作壁畫大、卻已甚為壯觀的《電的歷史》大圖輸出下,開心地宣告:「美好年代愈來愈近,而且就在我們眼前!」他表示,胡奧.杜菲(Raoul Dufy)標準野獸派的作品總讓人眼前一亮,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電的歷史》。黃才郎說,《電的歷史》在鮮豔的底色上流暢地「書寫」,是美術史上相當獨特的創作技法;而他現代的取材,宛如敘述型的詩歌筆法,將過往不入畫的題材都含納進去,可以說是「題材掌握現代,技法掌握發明,並且快意呈現」。
策展單位中國時報系總經理黃肇松表示,個人有生命,年代也有生命。一九三○年中到一九四○年中,在美國是費茲傑羅的「爵士年代」,在法國是巴黎畫派的「美好年代」,而在德國則是藝術文化最鼎盛的「威瑪時代」;在那個時期奠定的實力,讓這三個國家在戰後迅速地於文化、藝術、乃至工藝取得領導地位;這一回,舉辦「美好年代—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收藏展」,主要目的就在於找回台灣的美好年代。
杜菲《電的歷史》這幅畫是為一九三七年巴黎博覽會「光與電的展館」大廳的環形牆面量身訂作。由於杜菲對這項創作計畫的教育意義深感興趣,因此完全配合計畫委託單位巴黎電力公司(Compagnie Parisienne de Distribution d’Electricite)的要求,以魯克雷修(Lucrece)的「物性論」(De Rerum Natura)為藍本,將《電的歷史》化為圖畫。
這幅壁畫由兩幅畫面組成,由右到左舖陳電力的發展與應用,從最早期的科學觀察-閃電、風、雷鳴、極光、彩虹開始,直到當代最先進的發明-城鎮供電、工廠、火車站、遠洋郵輪、煉鋼廠、霓虹燈、電影、彩色小燈泡。畫面的上半部點綴著杜菲最喜愛的主題,也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向是遊艇、鳥群、打穀機、法國革命紀念日舞會等,有些曾出現在先前的作品,有些則是首度入畫;畫面下半部刻畫了一百一十位對電力的發展有卓著貢獻的科學家。
構思到完工 只花十個月
作品尺寸雖大,在杜菲快筆大刷的作畫方法下,卻讓他得以速戰速決,從構思到完工只花了十個月。不過,杜菲在準備階段其實花了很多心力做模特兒研究,他首先寫生裸體模特兒,然後畫他們穿上衣服的模樣,再以素描安排人群的相關位置;最後杜菲運用一部幻燈機,將真人大小的人像投射到壁板上,再根據相關位置實地作畫。
一九五四年,法國電力公司將二百五十塊壁板與一幅《電的歷史》原作的十分之一複繪品,捐贈給巴黎 市政府,目前是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鎮館收藏品之一。原作壁板極為壯觀,但因為搬運困難,在進入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之後,從未出館過;由杜菲費時六個月親自繪製的縮小品,則由於目前該館進行整修才得以來台呈現。
- Nov 14 Mon 2005 08:49
才氣縱橫的中國近現代史泰斗史景遷 林博文
耶魯大學中國近現代史講座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是美國漢學界的一個奇才。三、四十年來,他揉合精湛的史學與文學造詣,融會一流的敘事與分析本領,通過一本又一本領人入勝的著作向西方知識群眾介紹中國近現代史的演變,其影響力之大,不單在英文世界獨領風騷,不作第二人想,而其中譯著作在華文世界所造成的衝擊,更蔚為歷久不衰的「史景遷熱」現象。
今年六十九歲的史景遷,出生於英國,早歲肄業劍橋大學,專攻英國史。畢業後獲得獎學金負笈耶魯大學,他想改攻物理,有人告訴他:「不必了」,因他從十五歲開始即未再修過科學課程;他熱愛文學(尤其是詩歌),又想改唸美國文學。就在他舉棋不定的時候,他去找耶魯中國史教授芮瑪麗(Mary C. Wright)指點迷津,她勸他研究中國史。以《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據點:同治中興,一八六二─一八七四》一書揚名學界的芮瑪麗和她的丈夫芮沃壽(Arthur F. Wright),同為耶魯中國研究的兩張王牌,與哈佛的費正清鼎足而立。芮氏夫婦俱已於七十年代辭世。
熱心的芮瑪麗告訴史景遷說,要在中國近代史領域學有所成,第一必須學好中文,第二最好到澳洲找明清史專家房兆楹請教。於是,史景遷即從康州新港專程到坎培拉國立澳洲大學向房兆楹拜師,史景遷一待就是三年,在房兆楹的指導下,奠定明清史研究的深厚基礎。房兆楹和杜聯喆夫婦是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著名的夫妻檔,共同負責主持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近現代人物傳記計畫;房兆楹並分別與富路特、恆慕義、博門三人合編明代、清代與民國人物傳記大辭典,成為史學家不可或缺的三種工具書。房、杜夫婦雖早已過世,直至今天,史景遷每次提到房兆楹,都會很恭敬地說:「他是我的老先生」。
在房兆楹的指點下,史景遷於一九六六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曹寅和康熙皇帝:奴隸與主人》,這是從耶魯博士論文擴大而成的專書。一九六三年秋史氏為博士論文蒐集材料初次造訪台灣,那時故宮所藏的清史檔案還存放在台中霧峰山洞裡。史氏於一九六五年獲博士學位,翌年開始在耶魯教書,一九七一年升為正教授和講座教授,並曾擔任歷史系主任,最近始卸任美國歷史學會會長。一九八七年曾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一年。
三、四十年來,史景遷勤於著述,每逢新書面世,都會轟動讀書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包括:《改變中國:在華西方顧問、一六二○至一九六○》、《康熙皇帝自畫像》、《王婦之死》、《天安門》、《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太平天國》、《追尋現代中國》、《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及《毛澤東略傳》等。史氏被西方出版界稱為「詩人史家」,他說他對歷史和詩皆具同等興趣。在每一本著作裡,史氏以漂亮的英文、敏銳的筆觸描述中國近現代史的變遷,特別是從文學、文化和人物的角度著眼,並兼及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和軍事層面,鮮明生動地呈現出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已故〈紐約時報〉中國問題專家哈里森.索斯伯里譽之為「神奇的交響樂」。從六十至八十年代,美國各大學和研究所的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皆以費正清和聖他芭芭拉加州大學徐中約的著作為教科書,但史氏於一九九○年推出嶄新的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追尋現代中國》(溫洽溢中譯本三冊由時報文化出版)後,這部書不僅為美國各大學及研究所普遍採用,且成為一般美國讀者爭相閱讀的暢銷書,連史氏本人和出版社皆大感意外。口才便給的史氏嘗言講授中國近現代史不應以一九四九或文革為終界線,而應一直講到最近發生的大事,與當代史連貫,一氣呵成。史氏目前正撰寫汪精衛傳。
史景遷和他同在耶魯任教的華裔妻子金安平於一九九六年合編一本大型《中國世紀:百年攝影史》,頗受好評。金安平的祖父金毓黻(一九六二年去世)是著名史學家,北大畢業,曾任遼寧省政府祕書長及教育廳長,並在北大、東北大學及中央大學任教。金安平一九五○年生於台灣,十二歲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史學博士,二○○二年出版英文《合肥四姊妹》(鄭至慧迻譯的中譯本近由時報文化出版),極受重視。四姊妹之一的張兆和,即是名作家沈從文的夫人。
要成為一個上乘的史學家,需具備許多條件,但著作是否能既叫好又叫座,首要條件則是必須會講故事。史景遷就是一個最有深度與文采的「講故事的人」(storyteller),而且講的是中國故事。
- Nov 14 Mon 2005 08:14
日本人除外 美呆了!觀光客震撼大衛症 鍾玉玨/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義大利擁有全球最美麗的建築物與藝術作品,吸引觀光客流連忘返,不過有些作品震撼力太大,導致一些遊客出現盜汗、發抖、甚至不支倒地不得不送醫治療的現象。
佛羅倫斯新聖母醫院表示,過去四年來已有一百多位遊客因為欣賞烏菲茲美術館經典藝術品而出現暈眩送醫治療。烏菲茲美術館膾炙人口的收藏包括波提且利的「維納斯誕生」、達文西的「賢士來朝」等。院方表示,病患多半是歐美人士,乍來到佛羅倫斯,深受當地的藝術與建築物震撼,出現「精神失衡」的現象,院方則以抗憂鬱劑治療。
有人將此症狀視為史湯達爾症候群,若一個人看到「超」完美藝術作品時,會出現身心失調症狀,諸如心跳加速、暈眩、甚至幻覺。該名詞係根據十八世紀法國小說家史湯達爾命名,史湯達爾曾到佛羅倫斯一遊,並仔細描述當時身心受到的衝擊。大文豪亨利.詹姆士與普魯斯特也都曾經描述過在佛羅倫斯對藝術的震悸。
不過該病症是否真的存在,精神科領域一直沒有定論。最近義大利精神科醫師馬賀里尼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參觀者的觀後症狀與身心衝擊,發現的確有人出現不適,受創者包括較為敏感、有創意的參觀者,以及一些單獨前往或成雙成對的遊客。馬賀里尼將此現象命名為大衛症候群。
馬賀里尼說,義大利人與日本人都不會出現這種症狀,因為這些遊客非常有效率,沒有時間浪費在心理與情緒的衝擊。
英國的美術館也沒碰過這種現象。藝評家史威爾說,義大利是藝術薈萃的寶地,在西斯汀禮拜堂,有人昏倒一點也不足為奇,不過在聖伯多碌大教堂,若有人昏倒,這人應該直接送往精神病院。
- Oct 03 Mon 2005 19:50
我先是作家,然後才是個律師!【傅月庵】
文學界的可口可樂
打開美國文學暢銷書史,追溯上個世紀一九九○年代最大的轉變,當屬「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一現象的成形。換言之,由於八○年代書籍販售與出版事業一連串的整併,出版最可貴的多元性逐漸消逝,追逐暢銷書成了各大出版集團的存活關鍵。此一變化呈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便是「老賊永不凋零,新人求生無門」,看來數去,排行榜常客幾乎總是有大出版集團撐腰的那幾位。而盤據金榜的老賊之尤,則非葛里遜莫屬了。此君一出,誰都難與爭鋒。統計那十年之中,他六連霸冠軍寶座(一九九四~九),蟬聯二次亞軍(一九九二~三),一次第七名(一九九一)。這種名次成就,就算通吃八○年代、處於最巔峰時期的史蒂芬‧金也難望其項背。無怪乎當時連向稱保守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都不得不說:「搭飛機的乘客人手一冊葛里遜的小說,似乎已成為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規定了」。大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更認同「葛里遜的小說是文學界的可口可樂,人手一本」的說法,而樂於執導由他的小說所改編的《造雨人》(The Rainmaker)了。
約翰‧葛里遜年紀不算大,一九五五年出生於阿肯色州一個建築工人的家庭,據說跟後來貴為總統的柯林頓,還攀得上那麼一點點遙遠的親戚關係。其家固貧,流離謀生,最後落腳於密西西比州。葛里遜從小愛玩棒球,喜歡閱讀,有時也塗塗寫寫,但最大的志向則是當個職棒選手。直到高中時,發現自己實在不是那塊料,方才轉心進密西根州大主修會計,打算當個稅務員。畢業後,或許自忖思路清晰,能言善辯,而覺得一輩子「拔鵝毛」,未免無趣。因此乃進入密西西比大學法學院,改行念法律,一九八一年畢業後,順利考上律師執照,成了開業律師。一九八三年更被選入州議會,當上了州議員。
法而優則政,早在林肯總統之初,律師便是登上美國政壇的捷徑。二十八歲的律師議員,如其有心經營,璀璨的千里之行當是充滿可能性的。然而,人生難說,有時候,幾句話入耳,一個念頭閃現,命運便整個兒改變了。如今早已為眾人皆知的葛里遜傳奇作家生涯之始,便是一個明證。
傳奇作家生涯之始
一九八四年左右的某天,年輕的葛里遜律師在郡法院裡,偶然間聽到了一位十二歲的強暴受害女孩的悲慘證詞,他感同身受,突然轉想:假使那位傷痛欲絕的父親動手殺了嫌疑犯,那將會怎麼樣呢?這個念頭,成了一種召喚(calling),接下來的三年裡,不知怎地,這位年輕律師的寫作興致又來了。他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利用上班前的時間,加上出庭間的空檔,動手寫起一本小說。一九八七年,大功告成,取名《殺戮時刻》(A Time to Kill)。書寫好了,當然希望出版。問題是,沒人對這部小說感興趣,在接連碰壁之後,終於有一家名為Wynwood的小出版社接受了,第一版印了五千本,葛里遜自己花錢買回了一千本,銷路可想而知。
這樣的作家生涯之始,說慘倒也不算太慘,畢竟,第一本書就能出版,那也很不錯了(想想看,史蒂芬‧金是寫了多久,方才出版第一本書?至少十年!)但如果拿「前程遠大的州議員/律師」跟「初版五千本的無名作家」相比,按照純粹理性判斷,此時該何去何從?大概不想可知。然而,葛里遜偏偏不此之想,就在《殺戮時刻》脫稿的同一天,他竟彷彿寫上癮,又開始寫起另一本小說了。一九九一年,這部中文譯名當為《律師事務所》(The Firm)卻被譯成《糖衣陷阱》的小說一炮而紅,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王座達四十七週之久,後來更被改編成電影《黑色豪門企業》,由湯姆‧克魯斯主演,也成了炙手可熱的賣座影片。葛里遜在知道自己至少可以從「雙日出版社」(Doubleday)和派拉蒙影業公司總共獲得八十萬美元的版稅後,即刻辭去律師工作,專心當作家去了。日後為人所熟知的所謂「葛里遜事業體」(Grisham Business)也就此展開。
寫律師 要比當律師好玩太多了
葛里遜從「律師」轉行當「作家」,其勇敢果決,幾乎可以用「迫不及待」四個字形容。也因此不免讓人疑惑,倘若「寫作」僅是葛里遜口中所說的一種「嗜好」(hobby)而已。為何他會如此瘋魔,一旦新作大賣,便彷彿搭上救生艇一般,急忙脫離律師這一行業呢?到底是葛里遜很愛寫作,還是他根本不愛當律師?二四年,為了慶祝新書《最後陪審員》(The Last Juror)的成功,葛里遜罕見地接受媒體專訪,談到當年律師生涯時,透露了一些蛛絲馬跡:「我非常不快樂,作夢都想逃跑!」「十三年前,我的律師事務所關門大吉,那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一天,我一點都不懷念那段日子。寫律師要比當律師好玩太多了!」
當律師———尤其在美國當律師———不好玩。熟讀葛里遜小說的人,大概很少不贊成這種說法的。從西方傳統來看,律師,一如醫師和牧師,應該是這個社會中具有能力確認和追求公共利益的少數階層,社會所以同意其高收入的根源,乃是期望他們因此能從經濟壓力之中解放出來,更專心一致地為公共利益而奮鬥。因此,高收入絕非首要目標,而是附帶的結果。在美國,直到上個世紀一九七○年代之前,這一傳統大致都能確保,以其「自傳」而為世人所熟知的丹諾(Clarence Darrow)和理曼(Arthur L. Liman)這兩位律師,恰足為其代表。
然而,自從七○年代中期之後,由於資本主義的不斷侵蝕,「法律重商主義」盛行,竟使得律師這一「為公眾服務」的職業,也轉而強調投資報酬率,一切向錢看了。其最後結果則是律師事務所不斷擴大其規模,務使合夥人獲得更多利潤與回報,並將之作為成功與否的標誌。這些大事務所,為了廣闢財源,其客戶一無例外,幾乎都是大公司、大財團。另一方面,以財產多寡來評價成功與否的職場文化既經形成,律師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定位為「商人」,為了追逐私利,而不惜犧牲公共利益或第三者利益。他們可以跟著救護車跑以爭取車禍賠償官司;登報徵求醫藥、環保受害人,好提起集體賠償訴訟,並將大半賠償金撈進自己腰包之中。最後的結果則是,律師成了富人的打手,窮人根本無力透過訴訟來保障自己的權益。今日美國,每九千個低收入戶才擁有一個律師,而每二四○個中高收入家庭便擁有一個律師。法律之前,或許人人平等。但律師之前,只怕貧富懸殊,難得被平等看待了。
葛理遜是否因為受困於這種大環境,對於當代美國律師文化深有不滿,所以才急於逃之夭夭,大概很難獲得明證。不過,從文學成就來看,評論家普遍公認,美國通俗文學中,「法律驚悚」(Legal thrillers)這一類型書寫,是經由他的灌溉耕耘而確立的。有趣的是,其小說中的驚悚成分,與其說是小說情節的曲折離奇,緊張刺激,倒不如說是司法運作的重重黑幕,以及律師這一職業的墮落與不堪。美國出版界總愛把葛里遜的小說情節比喻為《聖經》裡少年大衛(David)與巨人哥利亞(Goliah)的對抗。主人翁幾乎都是站在窮人這一邊,憑藉其道德勇氣與一些偶然的機遇,最後終於打敗了邪惡的大財團、企業或大型律師事務所。而葛里遜往往也會在結局時,讓主角找到一條生路,不用繼續在律師這行業裡討生活。「我先是個人,然後才是個律師」,《街頭律師》(The Street Lawyer)裡的這一句話,大概也足以說明他對於屈服於商業利益之下的美國律師界的觀感了。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不無諷刺的是,葛里遜可能因為受不了「法律重商主義」,而不想當律師。只是,回過頭細看,作為一名當紅暢銷作家,他所以能夠獨領風騷十餘年,賺進億萬財富,個人的天賦才情固然是最主要因素,但假如沒有「出版重商主義」之推波助瀾,只怕他也不會這麼快就出頭天了———逃得了和尚,他畢竟還是沒能逃掉廟!
如前所述,美國出版界在歷經一九八○年代的整併之後,進入九○年代時,印量動輒超過百萬冊的暢銷書,幾乎已成為所剩無幾的超大型出版集團最重要的獲利來源。且歸納實戰經驗所得,也發展出一套打造暢銷書的行銷手法出來了。大體而言,一個暢銷作家如要維持其聲勢不墜,必須每年定時推出一本新書,最主要原因是,如此一來,新書精裝本的出版時間,剛好會與上一年作品平裝本上市時間重疊,新舊書互相拉抬,一石兩鳥,格外容易成功(假如同時又能有電影配合上檔,那聲勢就更加驚人了)。由於是「定時」推出新作,宣傳造勢相對容易,以葛里遜為例,一九九一年之後,他幾乎每年都會在新春二月推出一部新作,當此新書發售倒數之日,所有讀者無不引頸期待,屆時漏夜排隊搶購新書;書店也趕忙清出平台、書架,等待「葛里遜颶風」來襲。由於讀者對於新書內容的好奇,出版社很容易便可操控媒體,形成話題,達到宣傳效果———在經歷《哈利‧波特》幾次首賣盛況之後,國內讀者對於這套操作模式大約不太陌生。九○年代,年年準時報到的「葛里遜颶風」,吹得最強烈的一次,當屬一九九四年,那一年的春天,他的新書《終極審判》(The Chamber)高踞精裝本排行榜榜首,《黑色豪門企業》、《鵜鶘檔案》(The Pelican Brief)、《殺戮時光》分居平裝本暢銷書第一、二、三名,加上電影《終極證人》(The Client)的上演,「葛里遜事業體」達到前所未有的顛峰。他和經紀人甚至還擔心「過度曝光」,會有負面效果。而這也是日後葛里遜對於出售電影改編權一事,始終持保留態度的主要原因。(上)
【2005/10/03 聯合報】
- Aug 12 Fri 2005 19:38
牛津字典增訂版新收128字 罵人遠比讚美多【編譯朱邦賢/綜合倫敦十一日外電報導】
牛津字典十一日發行增訂第二版,總共收進卅五萬五千個單字,其中罵人的字彙多達三百五十個,讚美別人的字彙只有四十個,顯示當今世人喜愛謾罵,吝於讚美。
新版牛津字典加入了一百廿八個新字。從前罵人笨或罵人傻,可以說clot, chump,herbert,如今卻可用chucklehead,blockhead,ning-pong,lamebrain等正式進入牛津字典的新字。罵人「無聊」最新流行的說法是fribble,「怪ㄎㄚ」則是gink,「臉孔肥胖的人」是bawheid,「小混混」是ned,「有暴力傾向,卻沒有文化的低下層青年」則是chav。
其他新字包括lush是「非常好」,gamepad是「電玩搖桿控制器」,Rosie Lee是「茶」,podcast是「新一代平民網上廣播電台」,wiki是「一群人共同發展出來的網站或資料庫」。
新版字典中除了罵人的字彙比讚美的多,誇讚帥哥的詞彙只有廿個,遠不如讚賞美女的五十個多,頗有性別歧視之嫌。讚賞「美眉」,傳統上說babe 或cutie,說她們「魅力十足」,則是enchantress或temptress ,如果要形容她們「很甜美」,就可以使用peach,eye candy,Venus等字彙。
牛津字典編輯群表示,當今趨勢是用混合方式創造新字,譬如用charity (慈善)和mugger(搶匪)結合而成的chugger,指「在街頭為慈善機構募款搶錢」,有「半募半搶」之譏。其他的混合字彙還包括dramedy (drama+comedy,有劇情的喜劇),Europop(Europe+pop,歐洲流行音樂),J-pop (日本流行音樂),sing -jay(又唱又饒舌的DJ),Hinglish(印度英文),Lollywood(巴基斯坦拉合爾的電影業),chip and pin (使用智慧卡和密碼的現代付款方式),phishing(以電子郵件騙取個人資料)等。第一版牛津字典在一九二八年發行。
【2005/08/12 聯合報】
- Jul 12 Tue 2005 08:54
這片悲傷草原 詹偉雄 (20050712)
童年的棒球,對別的小孩來說是娛樂,但對唐脆而言卻是生命和職業……
在記憶裡,偉大的先發投手,就像是一座座倨傲的雕像,挺立於各類風霜的內野草皮中央。他必得倨傲,因為五、六萬對眼睛看著他,一百球的疲勞逐步折磨他,對面的打者交頭接耳算計他;此時他孤獨無比,眾神無言,唯一的倚靠,就是那勉力溫熱的肩膀而已。
正因如此,競爭偉大投手的歷程,比地球上任何一項任務都來得煎熬;尤其是在你的「菜鳥」年代,你甚至會分不清身後的野手,究竟是訕笑者還是隊友。
七月十三日開打的美國大聯盟明星賽,你會留意誰?我最關注的,是國家聯盟佛羅里達馬林魚的左手怪傑「D-Train」唐脆.威里斯(Dontrelle Willis)。
二○○三年首度升上大聯盟,唐脆就投出14勝6敗,自責分率3.30的佳績,那年季後賽,馬林魚靠著對手芝加哥小熊主場外野球迷伸出「上帝之手」(硬是撈掉一顆界外高飛球)起死回生地溜進世界大賽,最後氣走洋基拿下冠軍,唐脆也以21歲稚齡拿下當年年度「新人王」。去年則是唐脆的「被暴打年」,球季結束他只交出10勝11敗的中等成績,自責分率跌落到4.02,但今年,這位白牙黑人少年可就神了,明星賽前一週累計13勝3敗,國聯第一;自責分率1.89,僅次克萊門斯,而最讓平均年薪高達263萬美金的國聯投手群氣惱的是:這位仍只拿37萬8千5的「菜鳥」居然投出四場完封勝,這是自賽揚獎巨投葛拉文於一九九二年寫下紀錄之後的第一人。
有人說,唐脆是以其招牌的怪異投球姿勢取勝,沒錯,這位左手怪傑投球時,右腳尖高舉過嘴,整個身體像旋轉「羅賴把」一圈般地拋出球兒,打者簡直分不輕要打他的球,還是打他手舞足蹈的肢體。七月三日完封紐約大都會隊那場球,包括老、少強打皮亞薩和貝爾川一干人等幾乎每一球都出棒過慢,但你能說他投了三年481.1局,就只單靠著這套把戲,那也未免太小看了大聯盟打者。
所有偉大的職業投手,其童年都和其必備的變速球一樣,值得仔細端詳。
唐脆不比你我,他哇哇落地還來不及說第一句話,老爸就拋妻別子而去,他幼年時得以迷上棒球,練就劈腿大車輪式的投法,全拜男性化的母親Joyce之賜。她是一名老練的焊鐵工與女壘隊員,但卻沒有固定職業,還好舊金山之北和其東各有個金門大橋和奧克蘭跨海大橋,恆常地需要保養零時工,這點微薄收入,當然無法替少年唐脆請個私人教練,Joyce索性自己下場當捕手,這也陰錯陽差地保護了唐脆怪異的投球姿勢,因為在唐脆還沒成名前,幾乎每一個球探和教練都認為他只是個小丑。
但這遺棄的童年,卻也提前琢磨了唐脆的成人男子氣概,他不只一次講說:童年的棒球,對別的小孩來說是娛樂,但對他而言卻是生命和職業,因為他沒有父親,沒有認同,只有棒球;而正因為貧窮,所以一旦輸了棒球,那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綠野球場竟也是悲傷草原?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考察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一生,寫下一本動人的悲劇傳記《青年路德》,在書中,他嚐試要回答的是:為何一個年輕人能做出超出他能力的驚人事功?他的內在驅力是什麼?「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神學家,是因為他曾面對生、死、咒罵,而不是因為他能理解、閱讀和默想,」艾力克森指出。
對一位要在任何一個放球點出手都能彎進好球帶的投手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 Jul 10 Sun 2005 14:37
宇宙煙火秀 韓良露 (20050710)
美國人一向喜歡在國慶日放煙火,如今煙火秀竟然放到宇宙中了……
本周有兩件互相關聯的新聞,但不見有人將之合在一塊討論,一是美國總統布希發表拒絕接受京都議定書,不遵守七大工業國為保護地球生態而必須削減能源使用的環保約定,布希還表示,美國願意花兩百億美金去研發新科技來發明更省油的汽車。
布希的意思很簡單,美國這個世界霸權,使用的能源高居世界第一,卻不願為生態保護而做一點自律之事,但卻相信再花錢去製造更多的工業成品,可以減輕地球的負擔。
另一則新聞是,美國太空總署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當天凌晨一點五十二分(東部時間),在太空中用太空船去撞擊(坦普爾一號)彗星,這一場宇宙煙火秀將在整個西半球的天空上演。
美國人一向喜歡在國慶日放煙火,如今煙火秀竟然放到宇宙中了,太空總署宣稱此舉將有助於人類了解宇宙形成的奧秘。但撞彗星這件事,是否會對宇宙生態造成不可預期的後遺症呢?譬如說,彗星撞碎後的星塵,是否會影響宇宙平衡的能量?是否有可能改變某一個小行星的軌道,使得人類在未來的某一年,譬如說二○一二年這個馬雅文明預言中恐懼的日子指稱的天上大火球,就是某個小行星在這次彗星撞擊後的新軌道而撞上了地球?
以上這兩則新聞,基本邏輯是一致的,那就是,美國是世界的老大哥,要幹什麼事都可以為所欲為,根本不必受其他地球公民的約束。
美國總統不願遵守京都議定書的環保協定,各國也拿美國沒辦法,畢竟美國國內要怎麼使用能源,是美國的內政家務事,充其量只能道德指責一番,但美國自有一套道德標準,就是布希在攻打伊拉克時所說的──凡不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就是我們的敵人。要布希覺得自己錯了,恐怕很難。
但美國是地球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地球上除了有國界的地方,還有國界不及之處,例如公海,而地球更是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但這個地球中的一小部分的美國,卻自認是太空的主人,可以挾科技萬能及科學神聖的理論,完全不需要經過聯合國(這個何其可悲的組織)的討論,也不需要會商其他地球公民,美國太空總署可以光憑總統的命令,就可以發動宇宙戰爭,去撞一個彗星。
嗚呼哀哉,自我中心的文明一直在製造地球的災難,在十九世紀時,全世界許多野生的蘭花林都被英國、德國、荷蘭的採蘭人在蘭花研究的聖名下,自原生地掠奪,使得在植物世界中演化得最豐富的蘭花種,自原生的地表消失,而變成在英國、美國各地溫室中的盆栽。
英國、德國、荷蘭、美國都是清教國家,崇尚勤奮、進取,但如同社會學家韋伯所指,清教主義有強大的自利動機,剛好和資本主義掠奪式的價值相符。
清教主義追求成功,但成功的代價是什麼呢?有的小則喪失人性的溫暖,大則是帝國主義侵略及生態浩劫,但如今荷蘭、德國、英國這些老字號世界霸權,都知道悔改了,只有年輕的美國帝國還驕矜自得,今年這一場宇宙煙火秀真令人心驚膽跳啊!
- Jul 10 Sun 2005 14:08
達文西密碼風 「歷史學家」跟著熱賣
自從「達文西密碼」熱賣逾一千萬本後,出版界就翹首盼望下一個奇蹟出現。一本描述吸血鬼的作品正受到各方看好,就看讀者吃不吃這一套。
花了10年撰寫,厚達642頁的「歷史學家」(The Historian),6月出版後一周內該書就同時衝上「紐約時報」和「出版家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而且已發行第五刷。對於一個沒沒無聞作家的處女作來說,這是空前成就。
「歷史學家」帶領讀者從伊斯坦堡一直到法國南部,進入古墓、圖書館和城堡經歷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祕之旅。與「達文西密碼」的類似風格,使這本書尚未推出就引起轟動。在出版業激烈爭奪下,訂金高達兩百萬元,好萊塢也有意改編電影。
伊麗莎白‧柯絲托娃(Elizabeth Kostova)不太願意拿自己的作品與「達文西密碼」比較,並指出後者出版八年前,她已經開始撰寫「歷史學家」。她說:「『達文西密碼』確實讓許多讀者對歷史偵探故事產生興趣,我的小說也確有這種特質,不過其中絕對沒有商業意涵。」
出版「歷史學家」的時代─華納圖書公司旗下的Little Brown公司,未必同意她的立場。它趕印出81萬5000本,並大肆打折促銷,務必把這本書變成今夏必讀作品。「出版家周刊」估計去年美國市場只有10 本小說銷售量超過80萬本。「歷史學家」一開始是一名16歲的美國少女在外交官父親的阿姆斯特丹圖書館,發現一本神祕的書籍和一批舊信。她的父親開始循線追尋引發愛爾蘭作家史托克(Bram Stoker)撰寫「吸血鬼」一書所根據的歷史人物:弗拉德親王的事實真相。
弗拉德是15世紀時羅馬尼亞的民族英雄,但他對入侵的土耳其人十分殘暴,喜歡以尖木椿刺穿土耳其敵人心臟,陳列示眾;因此贏得「刺穿者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的稱號。經過民間繪影繪聲的傳說後,後來成為史托克筆下吸血鬼的原型。
根據小說所云,吸血鬼仍然在世為惡。本書主人翁的使命是用木椿刺穿他的心臟,或用銀子彈把他打死。書中也充滿各種鬼怪和驅魔方法,以及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東歐歷史。柯絲托娃自稱這是有關圖書館和學者的「蛀書蟲」作品,不是真正喜歡啃書的人可能看不下去。柯絲托娃是教授和圖書館員的女兒,從小浸淫在學術界。她說:「我希望向讀者傳達我對學術世界的看法。我認為學者和作家都是英雄。」
【2005/07/10 民生報】
- Jul 10 Sun 2005 11:00
主辦: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辦理單位
主辦: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協辦:自由時報
宗 旨
獎掖以文學表現生命力的作者,激勵台灣文學創作。
資 格
凡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皆可參加。
獎 項
一.短篇小說獎
字數八千至一萬兩千字以內。
首獎一名,獎金五十萬元,獎座一座;
二獎一名,獎金二十萬元,獎牌一面;
三獎一名,獎金十萬元,獎牌一面。
二.散文獎
字數三千字至四千字以內。
首獎一名,獎金二十萬元,獎座一座;
二獎一名,獎金十萬元,獎牌一面;
三獎一名,獎金六萬元,獎牌一面。
三.新詩獎
行數五十行以內。
首獎一名,獎金十五萬元,獎座一座;
二獎一名,獎金八萬元,獎牌一面;
三獎一名,獎金五萬元,獎牌一面。
四.附設小品文獎
字數一千字以內。
得獎者十名,每名獎金二萬元,獎牌一面。
應徵條件
|
|
|
|
|
|
|
|
應徵辦法
|
|
|
|
|
|
收件日期
七月一日起收件。
截稿日期
八月十五日截止。郵戳為憑,逾期不受理。
評審過程
一.本會收件後,即刻編號,每篇作品皆以無記名送交評審。
二.分初審、複審、決審三個階段,聘請專精作家學者進行評審。
揭曉日期
分兩階段揭曉 。 第一階段於十一月一日揭曉「短篇小說」、「散文」、「新詩」決選入圍名單,及「小品文」得獎者十名,名單刊登於當日自由時報、自由時報電子報,及本基金會網站。 第二階段於頒獎當天現場揭曉各獎項的首獎、二獎、三獎。決選入圍者,可獲決選入圍紀念章及禮品一份。 |
頒 獎
另行公布頒獎日期及地點。
注意事項
|
|
|
|
- Jul 09 Sat 2005 23:45
「数独」知ってる?…
「数独」知ってる?…世界でブーム(中央日報)
数独パズル、英紙で大ブーム (産経新聞) - goo ニュース
数独パズル、英紙で大ブーム(Yahoo!)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数独の拡張ルール
数独/ナンバープレース ルール
Sudoku(Wikipedia)
ニコリ公式パズルガイド「数独」:webニコリ
晴耕数独
数独のおためし問題 【パズルジャパン】
数独(ナンバープレイス)問題集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数独・ナンプレ)
数独
無料で遊べる数独のはじめて問題 【パズルジャパン】
数独リベンジ
数独パズル
数独
ナンバープレイス(ナンプレ・数独・SUDOKU)
フナハシ学習塾ゲーム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ナンバープレイス数独)
クリックパズル 数独 Ver. 2.2
ナンバープレイス(数独)をホームページに掲載「NumberApplet」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ナンバープレイス・ナンプレ・数独
Sudoku
Number Place (rcn)
数独(Number Place)
inside dsk's fuse box : puzzle
The Daily SuDoku
Sudoku for Daily Telegraph readers
Sudoku Fun - A New Puzzle Every Day
Mousebreaker Free Online Games (juegos gratis, Gratis spelletjes) - Daily Sudoku! Game
Sudoku
Sudoku
Sudoku Puzzles
SUDOKU MANIA HITS THE SCOTSMAN
Sudoku Puzzel Links en Informatie
数独を作ってみよう
数独(ナンバープレイス)解法教室
数独解法プログラム
数独解答プログラム
「数独ソルバー」ベータ版
Sudoku Solver: a utility from DeadMan's Handle
My Shelf :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数独)
数独の解き方・定石
NumberPlace
数独支援
computer programming II 数独
ナンバープレイス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数独)解答アシストプログラム
ナンバープレース(数独)
数独研究所
Sudoku Programmers Forum
Sudoko Solver by Logic
Sudoku Helper, Telegraph, Times, Daily Sudoku
Sudoku solver
Col's Sudoku Solver
- Jun 26 Sun 2005 21:59
日本入門 從「情色」和「軍國」談起 簡白 (20050626)
政治是一場遊戲,文化亦然。想參與遊戲的某方,必須遵循熟稔規則,像球賽一樣,找到限制,就能找到自由。運動場上,有條鐵律,你不知彼,那一定意味著對方把你的底細摸透了。看來,台灣的贏面似乎未能樂觀。
曾聽一位留美十年的詩人感慨說,台灣許多知識份子,對於美國的歷史和文化,開講起來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但終究還是不了解美國人。而正好相反的,問起日本的歷史和文化,大部份台灣人霧煞煞,半竅不通,卻總認為自己很了解日本人。
在滑頭政客、煽動論客的口中,提到日本,就是「軍國」;在流行藝人、通俗作家的嘴裡,談及日本,就是「不倫」。好像一億兩千萬日本人沒正經事幹,不讀書寫字、著書作曲、耕田種菜、演戲唱歌……,整天閒閒美黛子,專搞「作戰」跟「做愛」似的。
「不倫」並非日本人的專利,情色創作才是他們的特長。
講情色電影(總不由得倏忽想到「插片」,再連結至「A片」。這種先「插」後「A」的啟蒙樂趣,時下當令草莓族無從體會了)。剛唸大學時,千方百計才得手名聞遐邇的大島渚經典「感官世界」(阿部定),看完意猶未盡,跟日本老師聊起,他說另有一成績不相上下、根據相同故事改編的映畫,叫「實錄.阿部定」,導演田中登。接著不只千方百計,而是千辛萬苦,搜遍幾十家錄影帶店的A片密室,方從「肉堆」中尋獲至寶。看了之後,飽受驚喜。耗時費力,找到零星資料,曉得原來該片是日活公司好幾百齣「羅曼成人電影」之一,如果包含同類型的獨立製片,又稱「粉紅色映畫」。有的光看片名,創意撩人又嚇人,「人妻集團暴行致死事件」、「嗚呼,女人們的猥歌」、「狩獵女教師」、「牲禮夫人」、「肉體犯罪海岸」、「上海異人娼館」……。
操弄色欲性愛,置放於各式各樣的政經社會問題情境,撞擊輾壓焠鍊,掂秤較量人究竟是從道德那裡獲得救贖,還是從本能這裡取得慰藉。是該類型電影一貫中心主軸,獲日本大學生讚譽為「革命映畫」。
從此,栽進「羅曼成人」世界,一部接著一部,部部驚魂。過很久,承蒙影評人黃建業、張昌彥、李幼新的介紹,稍弄清楚,原來許多當年日本新潮電影的旗手,例如:森田芳光、那須博之、根岸吉太郎、中原俊、藤田敏八、相米慎二等等,都從執導粉紅色映畫起家。女體攝影好手荒木經惟,也曾玩票過一部「女高生偽日記」。
世界影壇寵稱寺山修司、神代辰巳、若松孝二、大島渚,為日本四大情色導演。但寺山、大島的非情色藝術片比例太多(前者另重心置於小劇場),孜孜不倦、專攻此道,並大放異彩的四巨匠,應推舉神代辰巳、若松孝二、田中登、西村昭五郎。
日本情色欣賞,剛開始,高韜不用高到古典「好色」文學美學,低俗不用低到忸捏A片H漫,風流不用瘋到藝妓遊女。幫羅曼成人電影打廣告:這個好,嘟嘟好。
田中登有句名言,「權力忌妒色情」。接著談談權力的化身之一:「軍國主義」。
日本人並不是鐵板一塊,更不是一大塊現成的右翼鐵板燒,教人無從選擇。她擁有多元而效率的民間結社、開明且自律的輿論傳媒、嚴謹又活躍的學術機構。
體制內的政治舞台光譜,姑且別提在野虎視眈眈的民主、共產、社民三黨,就算聯合執政的自民、公明兩黨,也非像德國新納粹那般膽敢叫囂軍國主義的極右,充其量算保守離心(偏右)。何況自民黨內還有一大票,日中協會會長野田毅、前首相橋本龍太郎領軍的親中派代議士呢。
專政國家裡頭,民族民粹份子滿坑滿谷,要五百給十萬、百萬人都可能,挺容易的。但若強求民主國家內部必須沒有右翼的民族民粹派,簡直天方夜譚。三個前軸心國,日本做不到,義大利做不到,連號稱最會反省的德意志也做不到。何況,日本體制外的激進左翼團體的慓悍性和純粹度,尤勝於激進右翼,國內外恐怖活動犯行纍纍。
「軍國主義」,並非僅只日本右翼的翻案言論而已,來自左派與自由派的「良心」著作,發表數量、學術品質,都遠遠壓過右翼翻案風。
暫且不提直接對於軍國主義的政經批判研究,舉其犖犖罪行最不堪聞問的(日語說法叫「恥部」,不方便「見世」的私處)的慰安婦問題,略去翻譯版本、合輯篇章和期刊雜誌,起碼就有下列重量級專書,抱持聲援立場:
千田夏光「『從軍慰安婦』正.續」 三一書房,正編初版雙葉社
吉見義明「從軍慰安婦」 岩波書店
吉見義明、林博史編著「共同研究 日本軍慰安婦」 大月書店
吉見義明編「從軍慰安婦資料集」 大月書店
西野留美子「從軍慰安婦????──十代?????????-?」 明石書店
川田文子「皇軍慰安所?女??」 筑摩書房
國際公聽會實行委員會編「世界?問???日本?戰後處理?」 東方出版、一九九三年
鈴木裕子「『從軍慰安婦』問題?性暴力」未來社
田中利幸『知????犯罪』 大月書店
小田部雄次、林博史、山田朗『?-?-?日本?戰爭犯罪』 雄山閣
山田盟子「慰安婦???太平洋戰爭──秘????女????戰記」 光人社
山田盟子「占領軍慰安婦─國策賣春?女???悲劇」 光人社
上杉聰「脫?-???宣言──小林?????慰安婦問題」 東方出版
女性?人權委員會編「女性?人權???法廷──人身賣買?慰安婦問題.基地賣春?裁?」 明石書店
石川逸子「從軍慰安婦????少女??」岩波書店
廣田和子「証言記錄從軍慰安婦.看護婦──戰場?生??女?慟哭」 新人物往來社
金一勉「天皇?軍隊?朝鮮人慰安婦」 三一書房
山下明子「戰爭?????人權──『從軍慰安婦』?現在性」 明石書店
前田朗「戰爭犯罪?人權──日本軍『慰安婦』問題?考??」 明石書店
倉橋正直「從軍慰安婦問題?歷的研究──賣春婦型?性的奴隸型」 共榮書房
中野衣惠「海?螢──若?『從軍』慰安婦?念?」 新風舍
曾根一夫「元下級兵士?体驗見聞??從軍慰安婦」 白石書店
伊藤孝司「寫真記錄 破???沉默──????『從軍慰安婦』??」 風媒社
富山妙子「歸???女??──從軍慰安婦?日本文化」 岩波書店
日本?戰責任資料??-?編「??????????????『慰安婦』問題」 青木書店
京都???????? 慰安婦情報電話報告集編集委員會「性?侵略──『軍隊慰安所』84?所元日本兵??証言」 社會評論社
儀間比呂志「沖繩戰──朝鮮人軍夫?從軍慰安婦」 清風堂
女性???????平和國民基金、???女性基金編「政府調查『從軍慰安婦』關係資料集成」 龍溪書舍
平林久枝編「強制連行?從軍慰安婦『戰爭?平和』市民?記錄」 日本圖書??-?
……
……
這樣的努力成績,中台韓三方聯手加乘起來,也難達陣。
說到日本,必須談到中國。
民主的日本,不是一塊鐵板,即連發展中的國家中國,也不是鐵板一塊。
兩、三年前,人民日報評論員馬立誠,在「戰略與管理」雜誌發表「對日關係新思維」一文,洋洋萬餘字,開頭批評演員趙薇穿日本國旗裝被潑糞事件,痛陳民族民粹份子的頑固胡鬧,「什麼時候國人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甘地說:『人作為動物是殘暴的,而作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旦在精神上覺醒就不能夠再使用暴力。』誠哉斯言。他又說:『非暴力行為的第一個原則是不參與任何羞辱人的事情。』……近年來,一些打著『愛國』旗號的非理性盲動之所以屢屢得手,正是與部份媒體缺乏社會公義、不負責任的煽動密切相關。法蘭克福學派曾分析法西斯主義產生的群體心理機制,其中一條就是在『愛國主義』幌子下實施輿論暴政,泯滅人類共同價值,任意侵犯和剝奪公民權利,煽動攻擊性,把敵意和虐待施加到對象身上,藉以發泄心中各種積鬱。此類行為,名為『愛國』,實為禍國,是對國家和民族不負責任的群氓行徑。人們從中看到了什麼呢?文明和野蠻的界限消失了。」
這篇文章的結尾指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和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等人已先後來到中國的盧溝橋和瀋陽等地哀悼,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表示反省。日本道歉問題已經解決,不必拘泥刻板形式。還談到早在中國與日本恢復邦交之前,毛澤東、周恩來與田中角榮雙方關於戰爭賠償所達成的默契,形式上中國放棄對日索賠,心照不宣地,隨後日本主動對華經援,分成低利貸款、技術合作和無償援助三個部份,再加上不限定採購國別貸款。至今加總約共提供五百億美元的經援,「幫助中國建設了北京地鐵二期、首都機場擴建、北京污水處理廠、武漢天河機場、五強溪水利發電、重慶長江第二大橋、秦皇島碼頭、稀陽至廣州鐵路擴建、朔黃鐵路、南昆鐵路等一五○個基礎設施項目,貸款年利率僅為0.79%- 3.5%,償還期為三十年或四十年。這也表達了日本方面的誠意。長期以來,我們對此介紹不夠,現在應有正確的評價。」
馬立誠文章發表後,引爆數百篇文章熱烈辯論,成為二○○三年中日關係十大新聞之一。儘管有人表示,馬文的重要性,在於披露了中共官方不欲公開的資訊,而非其中的意見。有識之士仍願相信,共黨或許沒變,但中國變了,學術界變了,顯得更自信世故。
腦海裡,想起九一一事件發生後,近五百名中國自由派知識份子,共同發表聲明,題曰「今夜,我們是美國人」,那種崇高的氣度和同理心,讓人共鳴動容。
還要給中國拍拍手,仍與日本相關,理由如下。
前頭提到,剛進大學,因對羅曼成人電影感興趣,想找本台灣專家學者撰寫的,當代東瀛電影的華文正體字版專書來參考,對不起,書店沒有。國語閩南語老歌不是受東洋演歌影響很深嗎?想找本台灣專家學者撰寫的,探討演歌的華文正體字版專書來參考,對不起,書店沒有。依此類推,「日本入門」的基本配備──文學史沒有、幕府史沒有、史前史沒有、古代史沒有(汪公紀那本講古式的小書不算)、語言史沒有、戲劇史沒有、思想史沒有、工具書沒有(歷史事典、地理事典等。字典不算);稍微進階的著作呢?戰國史、神道史、學運史、神話書、民俗書、藝術書;社會研究、天皇制研究、詩歌研究、經濟研究、左右翼研究,動漫研究……舞踏、能劇歌舞伎、城市、農村、喪祭、香茶花劍武道……,沒有,統統沒有,缺人寫當然無人賣。啼笑皆非的是,近二十年過去了的今天,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多少。
五十年的被殖民經驗,引介銓釋日本文化,結晶作為書籍流傳下來,應屬順理成章的事情,卻是一段殘夢。那戰後至今呢,六十年的留日經驗,引介銓釋日本文化,結晶作為書籍流傳下來,應屬天經地義的事情,竟大抵還是一場空想。悲什麼哀?這也是台灣人的悲哀。
難道不經透過外文,我們真的無從了解日本嗎?錯了,今天情況改變了。二十年前或許難完整,現在,中國學者專家親自執筆的華文簡體字版,上述領域種類的入門書、進階書,大致齊全了。喜歡嗎,「明目」買給你。
政治是一場遊戲,文化亦然。想參與遊戲的某方,必須遵循熟稔規則,像球賽一樣,找到限制,就能找到自由。運動場上,有條鐵律,你不知彼,那一定意味著對方把你的底細摸透了。看來,台灣的贏面似乎未能樂觀。
漢學,日本向來都是領先全球的頂尖重鎮;日本學,中國的鑽研累積,正快步直追美國。
日本入門?抱歉,台灣還在狀況外,遙對著「東亞運動場」內玩耍嘻鬧的中國與日本,或自艾自憐,或呼天搶地。並非受阻被迫進不了門,真相是,我們老早把自己封閉起來了。
- Jun 23 Thu 2005 21:06
扭扭季節 周芬伶 (20050623)
在韓國島潭三峰前撞見兩個攙抱在一起的老婆婆,邊走邊唱,滿臉紅通通,顯然是喝醉酒顛顛倒倒,我們一行人馬上避開以為碰到瘋子。但見她倆頭靠在一起茫茫說道:「各位先生小姐呀!你們不要笑不要怕,我們只是太高興了,種田一年才休息六天,姐妹們結伴出來玩三天,才三天呢,一定要玩得不醉不歸,我們不是壞人,你們不要笑我們呀!」
原來是種田的農婦跟我們一樣出來春遊賞花,這正是開花時節,雪白的梅花梨花,水紅的櫻花桃花,金黃的狗尾櫻,還有叫不出名字的花全盛開著,正是該醉臥花下的時節,可惜台灣人只會團康活動,而我最痛恨團康!
為遊丹陽八景,我們在潭邊等船時被人攔下,原來整艘船已被包下來,裏面上百個老男老女正在唱歌跳舞開派對,又是三天酒神祭!我們表示不怕吵願意同歡才獲准上船,但見他們擠在走道間邊喝邊跳,人手一瓶「真露」,個個喝得醉茫茫,前頭唱卡拉OK的老男人不知被擠到何處去了,曲調綜合日本那卡西、韓國老歌加台灣的佛頌,舞步卻是扭扭加靈魂舞,他們的年紀差不多五十幾到六十,精神卻是搖滾的,的確,他們跟貓王、披頭四同時代,是且憂且喜的戰後第一代,坐在船尾跳不動的是超過七十的老人,以欽羨的眼光看著他們,我們尷尬地陪坐,只敢說大話:「他們有『真露』,我要是有『真露』也跟著跳!」韓國的農夫農婦如此放得開,根植於他們的自信自得,韓國都市人也是不敢公開跳舞的,台灣鄉下農夫農婦人來到大城市不要說跳舞,連問路怕都不敢。
我們為怕變成木乃伊,派出一個舞林高手跟他們拼了,她單挑其中最野的老太婆,老太婆臉上滿臉皺紋,總有六十幾罷!但見她大扭特扭還不斷移位,我們這方扭動幅度雖不大,卻是頻拋媚眼大放電力,人在快樂時扭動屁股是庶民最直接的反應,它有性暗示也有肉身的反動,荒唐是荒唐,荒唐正是對理性對阿波羅的挑戰,卡謬說:「肉身的反動即是荒謬。」人意識到自己的肉身即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而肉身必死,人仍要在死前大動特動這不是荒謬嗎?動的部位又是屁股這真是反動至極。大陸的扭秧歌、台灣的弄車鼓,印度、泰國的蛇舞,都以扭屁股為特色,雅舞以不動為美,如日本能劇,庶民卻在大扭特扭中解放自己。西方人以裸露身體為反動,東方人裹著衣服也可搞反動,扭就是了,至於中東的扭肚皮介乎其中。
記得戒嚴時期一個舞蹈團跳弄車鼓,被政府單位警告:「可以搖,不能扭!」他們警覺到弄車鼓酷似對岸的扭秧歌,其實勞動階層的舞蹈就是大扭特扭,那是酒神的精神,癲狂且放浪,扭亂一切教條。台灣禁「扭」的時期跟戒嚴時期一樣長,長得不知道怎麼扭了,尤其是我們這一代,扭起來像機器人,嗚呼哀哉!
舞蹈比賽結束,我們下船時,中婆婆對我們鞠躬頻頻說:「謝謝你們不嫌棄跟我們同舞,你們不知道我們有多開心!」走回岸上,那一船人還在扭。
那天晚上在超商買到「真露」,小小的綠色瓶子像是汽水瓶,酒精卻有三十度,怪不得要醉哩,我喝了淺淺一杯,清甜可口,酒神未上身,只能哼著鄧麗君小調悶睡,遜斃。
- Jun 21 Tue 2005 11:56
英國薯農 抗議牛津字典 實習編譯吳舉仁/綜合報導
英國農民最近展開一連串的活動,要求將「沙發洋芋」(couch potato)一詞從牛津字典中移出,因為農民團體認為這樣的用詞有損洋芋的形象。
英國馬鈴薯協會要求牛津方面能用「沙發懶蟲」(couch slouch) 來代替「沙發洋芋」。該協會的市調主任凱瑟琳女士表示:「這不是牛津大字典的錯,但是我們仍希望用其他字眼來代替『沙發洋芋』,因為洋芋天生就是個帶來健康的蔬菜」。營養師也支持該協會對洋芋的看法。
參加此次活動的團體於廿日同時在牛津出版社以及倫敦的議會廣場前展開抗議行動。牛津大字典的主編約翰.辛普森則表示:「字典只不過是反映著社會上所使用的詞語」。
牛津大字典於一九九三年將「沙發洋芋」這個來自美國的俗語納入書中,並將其解釋為:「閒暇時間呆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電影、閒坐無所事事的人」。
洋芋為英語系國家的主食之一,只是以洋芋用來指人的貶抑字眼還有不少,例如「電腦迷」(mouse potato)或是「傻瓜」 (potato head) 之類,英國農民將「沙發洋芋」踢出字典後,是否還要向字典裡其他的洋芋家族發動攻勢呢?
- Jun 20 Mon 2005 22:37
野球初心者に捧げる5冊 谷島屋書店メイワン店
[文]寺田結美さん(谷島屋書店メイワン店)
まず「バッテリー」で中学野球、「おおきく振りかぶって」で高校野球、「スタジアム虹の事件簿」でプロ野球を観戦していただき、「お、野球っておもしろいかも」と思ってもらえたら「野球のひみつ」で歴史やルールなどの知識をある程度身につける、というの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まぁ、そこまで行ったら、「野球の国」の著者・奥田英朗さんみたいにいろいろな野球、追っかけをするようになるまでそう時間はかからないと思いますよ、うふふ。
(情報協力:谷島屋書店メイワン店、静岡県浜松市砂山町6-1メイワン6F)
今回取り上げている書籍
表紙画像
バッテリー
「あいつ、才能ありますよ。永倉となら、バッテリー組めるから」たぶん、最高のバッテリーになる。なんの前ぶれもなく、そんな思いが胸をゆさぶった。身体の中で、なにかがはじけたほど強く、思った。
* 著者:佐藤 真紀子・あさの あつこ
* 出版社:教育画劇
* ISBN: 487692581X
* 価格:¥ 1,470
別ウインドウで開きますこの本を購入する » 購入ヘルプ
* Amazon.co.jp
* 楽天ブックス
* 紀伊國屋書店BookWeb
* 本やタウン
表紙画像
おおきく振りかぶって (1)
こんな高校野球漫画読んだことない!読者が発見した話題作。野球を知らなくても夢中になれる!野球経験者が唸る臨場感。青春と人間の素晴らしさを正面からたたえる熱さ、さわやかさ。野球に興味がなくても夢中になれる、面白さ絶対保証の高校野球漫画!
* 著者:ひぐち アサ
* 出版社:講談社
* ISBN: 4063143422
* 価格:¥ 540
別ウインドウで開きますこの本を購入する » 購入ヘルプ
* Amazon.co.jp
* 楽天ブックス
* 紀伊國屋書店BookWeb
* 本やタウン
表紙画像
スタジアム 虹の事件簿
いつも優雅なドレスに身を包み、綺麗な靴を履いて観客席に現れるおっとりした女性・虹森多佳子。超弩級の野球音痴でありながら、なぜかプロ野球球団・東海レインボーズのオーナーを務める彼女は、奇妙な謎を次々と解決に導く才能も持ち合わせていた!安楽椅子探偵の冴え渡る推理と、優勝の夢に向かって疾走する万年最下位球団の奮闘を描いた、値千金の愛すべき本格ミステリ。
* 著者:青井 夏海
* 出版社:東京創元社
* ISBN: 4488431011
* 価格:¥ 651
別ウインドウで開きますこの本を購入する » 購入ヘルプ
* Amazon.co.jp
* 楽天ブックス
* 紀伊國屋書店BookWeb
* 本やタウン
表紙画像
野球のひみつ
野球の歴史、日本の野球、バッティング、守備、ルールなど、あらゆる角度から野球の色々な秘密を漫画でわかりやすく紹介。知って得するまめ知識や、野球ミニ用語事典も収録する。
* 著者:谷沢 健一・中川 よしあき
* 出版社:学研
* ISBN: 4052021304
* 価格:¥ 924
別ウインドウで開きますこの本を購入する » 購入ヘルプ
* Amazon.co.jp
* 楽天ブックス
* 紀伊國屋書店BookWeb
* 本やタウン
表紙画像
野球の国
「一人旅は思いがけず楽しかった。/アローンだがロンリーではなかった。一人でどこにでも行けた」この小説家に必要なもの、それは―野球場、映画館、マッサージ、うどん、ラーメン、ビール、編集者、CPカンパニーの服…そして旅。沖縄へ、四国へ、台湾へ。地方球場を訪ね、ファームの試合や消化試合を巡るトホホでワンダフルな一人旅。珠玉の紀行エッセイ。
* 著者:奥田 英朗
* 出版社:光文社
* ISBN: 4334738419
* 価格:¥ 500
別ウインドウで開きますこの本を購入する » 購入ヘルプ
* Amazon.co.jp
* 楽天ブックス
* 紀伊國屋書店BookWeb
* 本やタウン
- Jun 20 Mon 2005 22:25
背字典還是讀小說【■洪蘭】
報載大陸有個年輕人花了三個月時間去背整本牛津大字典,掀起台灣一陣背字典風潮。我看了很是感嘆,在電子時代,要背的東西大可以交給電腦或PDA去代勞,人的腦力應該釋放出來作組織和整理,寶貴的光陰拿來背字典太可惜了。無獨有偶,前加州大學總校區的校長理察艾金遜看到他才念小學六年級的孫女在背SAT(學習性向測驗)的生字,他也是問:有必要把大好的讀書時光拿來死背生字嗎?他不願他的孫女從小就為了準備SAT失去了讀書的樂趣,又因為他一直認為SAT是個智力測驗,只能淘汰不適任的人,不能決定一般正常人的智慧排列順序,(他這點是對的,很多人都誤會了智力測驗的本質,以為可以區分出資優生,其實智力測驗的設計是為了篩出智障者),因此動了改革美國大學入學考試的念頭。 SAT對美國大學生來說跟我們的大學聯考一樣,他一提出要修改入學考試就立刻成為報紙的頭版新聞,幸好他手上有數據,他是總校長,手上握有七萬八千名加州大學學生入學時的SAT成績、高中成績及大一的學業成績,加上學生家庭背景,社經地位等資料,他用證據打敗了反對他的人。
SAT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語文能力和數學能力的測驗,第二部分為專科知識測驗如化學、物理、生物等。加州大學為研究型大學,因此要求學生要考SATⅠ及三科SATⅡ,其中必考的是作文(writing test),他發現SATⅡ對大學學業成績的預測力遠大於SATⅠ:高中成績和SATⅡ的成績合起來可以預測22.2%的大一成績,但是加上SATⅠ只增加到22.3%而已,微乎其微。在所有測驗中,最有預測力的是作文,這一項成績就可以預測學生進大學以後的表現。他看到一個沒有預測力的測驗卻要花學生幾年的時間來準備,實在太浪費學生寶貴的光陰了,所以決定改變SAT的內容。美國人的動作很快,艾金遜在二○○一年二月演講,呼籲改革,二○○二年三月美國的大學委員會(相當於我們的聯招委員會)決定改變,二○○六年秋季入學的學生就要加考二十五分鐘的作文了。現在美國的高中生每週要寫一篇作文,在二十五分鐘內交卷,顯然「考試領導教學」是全世界都一樣。艾金遜的孫女對他非常不諒解,因為她在高二時已考過了PSAT(SAT的前測),成績非常的好,但是現在考試方法改了,只好重新來過。
在時間即金錢的現代,因為閱讀是說話速度的三倍,所以很少人打電話,大家都以電子郵件在通訊,寫作就變成生存的基本能力。寫作固然要用到字,但是光是死背字典生字沒有用,必須會用它才有用,英文程度好不好在於用詞遣字得不得當。曾有留學生分不清meat和flesh的差別,在冰箱上貼條子告訴室友「三明治的肉用完了,去超市時請買一些flesh」,flesh專指人肉。這個笑話流傳了很久,我去美國讀書時,接機的中國同學會會長就告訴我「不確定的英文字不要用,以免鬧笑話」。
要學好英文應該從廣泛閱讀著手,與其苦背字典不如把背生字的時間去看一些經典小說,既愉快又學到了東西。
【2005/06/2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