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文 (4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3年是中國蛇年,蛇類進入十二生肖係來自古老宗教對傳說中的人頭蛇身的女媧崇拜,我寧祈女媧再度降臨,帶領不願醒來的蛇族人類用五色石修補天空的臭氧洞和阻止全球暖化……

冷清多瑙河兩岸的金秋輝煌還未落盡,早霜煙霧又一片花白。既愁今年還未下雪,白色聖誕夢難成;又愁近年失常的冬季暴雪風雨一再重演。新聞傳來以巴又開戰的消息,全世界都擔心這次開戰會擴大危機。戰火延燒八天後,在我上網參加串連呼籲停戰的當兒,可幸美國與埃及已居中斡旋,正式宣布以巴暫時停火的協議。雙方的人民都可向阿拉及耶和華祈禱感恩了。

記得十年前德國總統諾奧(Johannes Rau)針對反恐怖分子之戰曾說了兩句名言:「我們常把包容(tolerenz)和放任(beliebigkeit)混淆了。」他又說:「良知(gewissheit)和自衛自保(selbstsicherheit)都重要;當兩者要取捨的時候,一定要良知優先。」世界不絕的霸權、種族、宗教和鄉土主義的偏執與濫用暴力,不知要再等幾百年方休?

不再買砍伐的聖誕樹

市中心的商店街天空掛著串串形如雪花飄落的銀色聖誕燈,上有雪白純潔的靜美氛圍,下有七彩店窗的滾滾紅塵。11月中維也納市政府廣場已架起了三十二米高的大型聖誕樹。這棵本來是四十一米高、有一百二十年生命的聖誕樹來自下奧地利省的一個村鎮;原意準備要捐給梵蒂岡,因體型高瘦而不碩壯,被教廷婉拒了才捐給維也納。梵蒂岡最後選中了義大利南提諾省捐獻,美麗的三十一米聖誕樹,豎立在聖彼德廣場上的埃及方尖碑旁邊。

在歐美,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客廳裡裝飾被砍伐的聖誕樹,僅為抓住數周的閃爍歡樂和高及天花板的幸福。也曾見過台灣的百貨商店門口以罐頭或綠盆栽堆成插天的聖誕塔,好像在宣揚能消費就是幸福!席捲市場的中國製造聖誕樹彩球和吊飾,在聖誕夜燃起萬家燈火,上演圍樹團圓唱歌和交換禮物擁吻的劇照高峰。

然而,早在二十年前,許多歐洲環保人士就開始批判消費無根聖誕樹的生態破壞問題。因為全民的市場需求,森林中的聖誕樹賣相不佳,資料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杉樹來自森林,其餘都是工業化人工栽培,被加重了人工化肥、除草劑和基因科技以利長高長美,直接影響了生物多樣化及下游的農田。據報載單是在全德國,每年就消費了兩千八百萬棵聖誕樹,它們為幸福服務數周,最後的歸宿是垃圾墳場。

我家在二十多年前已不再買砍伐的聖誕樹,代之以松針散枝來布置,這樣反而滿室散發松蠟香,一家備感幸福芬芳。後來又去花店買了一棵盆栽的聖誕樹,放在陽台年年日日供養。其實早已有少數花店出售盆栽聖誕樹及回收代養的方案。

梵蒂岡既然主管上帝創造的地球,不知教宗將來是否會攘臂帶頭示範環保,不再砍伐百年老樹,另尋方案,在聖彼德廣場種一棵活松來慶祝聖誕節,保它真正的長青生命。

歐洲大小城市的傳統聖誕市集已經開賣,高聳閃耀的聖誕樹是市集焦點,也有以創意的五色LED電子燈塔,甚至七彩摩天輪來為遊樂助興的新俗場景。維也納城裡多處聖誕臨時市場已配合「將臨期」的銅管樂隊和國際歌星開賣六周。個個聖誕市場的攤位都是木造小亭或白色帳篷組成鄉村聖誕的美學。攤位不准賣百貨,商品一定要有手工藝品的特色。藍姆熱酒區幾乎都是站吧,用馬克杯和高腳杯盛美酒,還有紅酒、白酒配冬季火腿臘肉。親朋慣例在這年節相約在聖誕市場敘舊,感覺有豪氣,也優雅,就是不要手握垃圾餐具。可是我們全家是環保素食主義者,只能吃些糕點。

「聖誕女人」出現

流行文化的聖誕老人滿街響叮噹,近年也有花枝招展的「聖誕女人」在商場擔綱娛樂大眾。其實聖誕老人是公元第3世紀活在拜占庭米拉鎮(Myra)的慈悲聖尼可拉主教的化身。而今天真正的聖誕老人應該是那些救貧濟弱的慈善組織。聖誕節和除舊布新應是反省、歡慶和效法「撒瑪利亞人」式「無緣大慈」的節日。

近十年全世界許多地區的官民機構和百貨商店都流行聖誕點燈儀式,光明永遠是全人類的希望。維也納市政府廣場的輝煌電子點燈儀式要把觀光產業推得與聖誕樹比高。不少慈善機構在年節期間也舉辦大型的「送光給黑暗」(Licht ins Dunkel)等勸募活動。勸募函件各有創意,兒童村有附兒童畫賀年卡、非洲青光眼醫療隊附上非洲居民手寫的糕點食譜。今年歲末,在網路也新興了上網串連呼籲在中國、印度及非洲等地停止私殺新生女嬰的惡行。

聖誕節也應該是街友節

百貨商場門口出現了不少年輕街友,這與近年的失業率暴增相關。還有一些街友全家出動,帶著嬰兒和小狗,在地上擺飾電池蠟燭及手提音響,創意十足地播放將臨期音樂,令人有一陣心酸的溫馨。兩千多年前耶穌一家其實是遠走他鄉流浪的街友難民,聖誕節也應該是街友節吧?

二十年前在維也納瑪利亞街的教堂地下室便有稱為Gruft的街友中心,由教堂神父發起,和附近的高中生組成服務團隊,為街友提供簡餐、洗浴、理髮及心理與就業的輔導,他們才是真實的聖誕老人。經過二十多載的發展,維也納市政府和天主教明愛會(Caritas)已共同支援此項服務,全市已有十個不同大小的街友中心及二十餘處臨時公寓住宅。他們在聖誕夜又要出動巡迴車去服務街友了。

街友都是因失業、失友、失親、房租高漲或迷上毒癮噩運的淪落人。我想起去過幾次的台北市萬華區小規模慘澹經營的「平安居」街友中心。

近兩個月往來柏林和維也納都見到關於政冶難民被不妥對待安置收容的遊行及展覽論壇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些宣傳的醒語,特別引發我深思細嚼:

「沒有人無端願意永久離開故鄉!」

「這地球只有兩個民族,一個是正直的民族,另一個是扭曲的民族!」

祈禱女媧再度降臨

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季節,也是愛與思念親朋的季節。是否信拜上帝之子降生為耶穌聖嬰的神蹟不是關鍵;當信仰能給人力量時,一切就比夢醒後咬痛自己確定的真實還真!

歐洲許多家庭的宗教禮拜生活已經薄弱,但在一年一次的聖誕子夜還是會去參加彌撒朝拜聖子。教堂平時冷清,只有這一夜擠爆。在社會愈趨富裕及大家庭解體的今日,大眾關注現實比靈魂更多;信徒如不參加各種教會的社團和服務工作,在偌大的教堂彩色玻璃和眾多雕像之間冥想,自然會生起一股遙遠高聳的美麗失落感。歐洲教堂的信徒流失與日俱增,不過,教會仍然保障信徒生命旅程必經的三大戲碼舞台:嬰兒領洗、婚配彌撒和殯葬禮儀的最後歸宿,每人只能演一次。不過,每當無常災難降臨的片刻,教堂尖塔還是萬眾呼救的焦點。

今日資本主義子民對神的祈求靈驗力量恐怕多數已轉移為樂透橫財或醫療科技的神效;代替宗教歸屬的社群則是時時刻刻無所不在的部落格、臉書和網路求問。上帝和先知的預言已變成體檢報告和心理醫生慰藉的期待。大眾投保的生活習慣多已代替求神保佑的虔誠。

地球生態危機已如燃眉之急,人們要年年爬到高高的聖誕樹尖去粉飾幸福,或是爬上LED發光的十字架上接收聖嬰對21世紀地球村的訓示?

雖然世界上許多地區天災不斷,雖然所謂2012馬雅曆法的末日預言不攻自破。但2012年全球的核能、經濟發展與金融保障信譽已大破,政治家對2009的哥本哈根全球降溫公約已無暇理會。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與物理學家霍金仍然擔心這地球的資源和危機,只夠敗家子人類再玩兩百年!

2013年是中國蛇年,蛇類進入十二生肖係來自古老宗教對傳說中的人頭蛇身的女媧崇拜,我寧祈女媧再度降臨,帶領不願醒來的蛇族人類用五色石修補天空的臭氧洞和阻止全球暖化!龍騰蛇舞是復甦,也是蠱惑。蛇年會有更多的誘惑,亞當與夏娃後代的更重原罪是把伊甸園的森林與糧田變成工廠煙囪和動物飼料田!祈願沉醉於權力和淫逸冬眠的蛇類真能春雷驚蟄,起身一躍,立法呼叫:實踐全球減碳降溫,吃素保田,愛林吸碳,節制奢華,保住地球的永續。

平安夜享受暫時的溫馨和平安,不敢祈禱上帝和聖誕老人再給人類四個地球作禮物。耶穌若再降生是否還會為人類背負生態足跡的木十字?真心祈求上帝勿罰我們的子孫為我們背負鋼鐵和垃圾廢料鑄造的重重十字架!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0/24

她怕得要死。她在去餐廳前跟楊德昌說,等他想清楚

,叫他留話在她的答錄機裡。我還記得那小小的客廳,

藤編沙發,米白色沙發墊,透明的淺青色玻璃茶几。答

錄機就在茶几上放著。蔡琴進了門先去察看,看到答錄

機上顯示了有留言,她立刻整張臉煞白,像要昏倒……

我跟蔡琴認識的時候她還在念實踐家專。那時候她已經唱紅了〈恰似你的溫柔〉。我家住大直,剛好在她學校旁邊。她上學之前老是會到我家來繞一下。

那時的蔡琴有兩個,一個是上學前帶了水果麵包跑來我家聊天的蔡琴。

另一個就是晚上在西餐廳裡駐唱的蔡琴。

在我家待著的大學生蔡琴,人非常素樸。大半穿件大襯衫,牛仔褲,戴眼鏡,總是身上東一袋西一袋揹著。蔡琴喜歡同時做很多事,三頭六臂一般,我們圍著大餐桌,她一邊做她家專的功課,用絲線編不知道什麼東西,各色各樣的絲線,一綹綹放在桌上,五彩繽紛,旁邊堆著滷味、餅乾點心、水果。她就一下說這一下說那,很靈巧的用絲線編織著,之後放下絲線,跑去洗手,因為那絲線很嬌貴,只要有手汗,就會沾出陰影,色就不鮮了。

洗完了手就再來編東西,和聊天。

西餐廳裡駐唱的蔡琴就非常華麗了。穿著小禮服,頭髮蓬蓬梳上去。戴著眼鏡。她那時還是戴眼鏡,到《讀你》那張唱片才拿下。

蔡琴腿很美,這件事好像從來沒人注意,她總穿小禮服,裙邊在膝上三公分,適好露出她自己的修長的勻稱的美腿。

那時候她正和楊德昌在談戀愛。

這可能是她喜歡跑來找我的原因。



兩個人我都認識。楊德昌剛拍完《海灘的一天》,如日中天。

他是個小瞇瞇眼,又滿臉橘子皮,不過就是很有「導演氣質」。人瘦高,長腿。總穿緊繃的牛仔褲。剛從美國念電影回來。

當時新浪潮剛興起,侯孝賢、柯一正、楊德昌、陶德辰、張毅、新藝城的虞戡平,一缸子年輕導演中,楊德昌最像「導演」。講得誇張點,他簡直是由頂至踵的帶著「導演」氣息。有很多導演像別的行業,有很多導演不像「導演」,但是楊德昌是那種電影裡的「導演」,你絕不會把他誤認為是別種身分,不管他是不是坐在導演椅上。

他就是比任何別人看上去更像個「導演」。就像王家衛比李安或者吳宇森更像個「導演」。僅只外表狀態,便已有絕大的說服力。

王家衛和楊德昌都是上海人,每個上海人都是商人,娘胎裡就帶了精明的生意眼。他們本能知道包裝和內容一樣有價值,或許還更有價值。

楊德昌那時留長髮,在腦後紮著小辮。人筆直。戴金邊眼鏡,笑起來有點小酒窩,不大講話。帶點羞怯感。

他是個很醜,可是很迷人的男人。



我結婚很早。後來開始寫小說,出一點小名,於是交了一堆女朋友。都是單身。結婚的只有我,至少在表面狀態,我有一個屬於我的男人,是「愛情成功者」。

那時候年輕,大家都年輕,不知道有丈夫不代表成功,婚姻的存續不代表你的愛情美滿,甚至不代表有愛情。

因為大家都不懂,我便因為結過婚的緣故,成為了那個「最懂」的人。

蔡琴老是來跟我聊楊德昌,問我:「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他這樣做是什麼意思?」

我那時也寫完了〈自己的天空〉,大概多少也覺得自己懂吧,於是就從自己那其實很有限,卻憑著想像無限延伸的愛情經驗裡找話語給她「開示」。

我們聊天,往往講到一半,她會忽然站起來。「我要走了。」因為上課時間到了,或者要去錄音,要去錄影,或者別的約會。

她說走就走,動作快速收好大包小包,馬上離開。

然後下次見面,可能隔幾小時後,可能隔幾天後,她可以把前頭這話頭再提起來繼續聊。

我時常因為想把話繼續聊完跟著她跑。當然也是愛玩,可以跑到電視台、廣播電台、唱片公司,看那些在我生活範圍以外的人和環境。

那時候的蔡琴,其實年輕,身量小小,可是很有種大姊頭架勢。除了上學前來我家找我的時候,其他時間她身邊總是帶著一堆人。她妹妹,她助理,她宣傳,她電台節目助理,製作人,朋友……

總之那時候跟著她到處轉,每次一塊吃飯都是一桌人。

我還跟著她跑去看她唱西餐廳,第一次看到舞台的後台。花團錦簇的秀服掛在橫放牆角的鐵衣架上,伴舞群就在那些五彩繽紛的服裝後換衣服,在藍的綠的橘的黃的紫的緞子布料中間袒露她們並不潔白的皮肉,彎下腰調整胸口粉馥的肉團,或者把極短熱褲擠出來的臀肉推回布料裡去。而男歌手就坐在旁邊,對身旁肉慾橫流的景象視若無睹。

那非常鮮烈的印象讓我寫了〈眾生〉那個短篇。

在她跟楊德昌最「盛」時期,楊德昌可能不知道,許多時候,蔡琴打電話給他時,旁邊有個聽眾我。兩人講完話,蔡琴就會把他說什麼她說什麼搬給我聽,然後表情嚴肅,眼瞪大大問:「他這樣說是什麼意思?」



愛情是最讓人頭昏的事情,任何人站到愛情面前都變成傻子。我現在回想,我給蔡琴的建議和指點,大約任何一個路人甲都可以做到,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比她清楚比她聰明,而我們比她強的就是:「我們是局外人。」

楊德昌那裡有沒有愛情顧問不知道,但是蔡小姐這裡是有的。而顧問的最大功能,現在想來,不是解決問題,甚至也不是提供答案。

顧問的最大功能其實是做救生員。

談戀愛,如果真的是心放在上頭的話,就像洗三溫暖,絕對是忽冷忽熱的。

陷在感情裡的那個人,絕對是心律不整的。顧問的功用就是在心房緊縮的時候打氣,心房膨脹的時候警告。

那個人飛上去的時候拉她下來,掉下去的時候,抓她上來。

很容易的。我說過,任何一個路人甲都做得到。



有一天,那天又跟著蔡琴去看她駐唱。她穿著淺藍色小禮服。束腰,腰以下微微蓬著。當然,小禮服及膝,她站在台上時,露出直直長長的,筆直併著的小腿。

我在台下看她。那一場是十點多,唱完非常晚了。那陣子她特別的不安定。因為直到那時候抓摸不住楊德昌什麼心思。

唱完了我和她回她的住處去。

蔡琴跟我說她受不了,已經給楊德昌發了最後通牒,如果這男人還不給她個明確定位,她大約就要走掉了。

她怕得要死。她在去餐廳前跟楊德昌說,等他想清楚,叫他留話在她的答錄機裡。

我還記得那小小的客廳,藤編沙發,米白色沙發墊,透明的淺青色玻璃茶几。

答錄機就在茶几上放著。蔡琴進了門先去察看,看到答錄機上顯示了有留言,她立刻整張臉煞白,像要昏倒。

她說我不要聽我不要聽完了完了。

「他一定是來拒絕我的。」她說。

然後她開始走來走去,穿著那淺藍色小禮服,像一團移動的海水。走了半天坐下來。看著答錄機,發呆。然後說:「我不要聽了。我要洗掉。」

顧問勸她不要洗掉,也許是好消息。

「那你幫我聽。」

可是顧問不會操弄她的答錄機呀,萬一不小心洗掉了,那不是很可惜嗎?

於是蔡琴坐下來,我們一起盯著那答錄機,好像那是個怪獸。沒人敢動它。

後來。蔡琴CALL機響了。

她看一眼號碼,馬上跳起來。楊德昌CALL她。她問:我要不要打過去?

打啊。顧問說。蔡琴說不行我還沒有聽他答錄機裡的回話。

那就聽啦。

不行,他如果拒絕我怎麼辦。他如果……那我就會……

蔡小姐預想了一大堆「諾斯特拉達姆斯」預言裡才會發生的事情,同時間又很實際的問我:「你今天可不可以不回去?」她說要沒有人陪的話,這個晚上她過不去了。

這時候電話響了。蔡小姐去接。我這旁觀者看來,她很沉穩,鎮定,正常。她說:我剛回家。好,等下我再打給你。

放下電話她才說那是楊德昌打來的,楊德昌問她聽答錄沒有,叫她去聽。

這時我們才去動答錄機。按了「play」之後,毫無聲響。那靜默至少也有一分鐘之久。之後,是一聲長長的,長長的嘆息。

然後,那個必須下決定的男人說了話:

「你叫我怎麼說呢?」

這就是楊德昌的全部答覆。

蔡琴進房間去給楊德昌打電話。出來的時候臉潤潤的,眼睛發紅,跟我說她要去楊德昌家。

我陪她一起到楊德昌濟南路的住家。黑夜裡,楊德昌出來開門,他那高高瘦瘦的身形遮蔽了蔡琴。他把那淺藍色的女孩圈進手彎裡,關上了他家的紅漆大門。

之後,兩人就結婚了。



報上刊出楊德昌過世的消息。也同時刊出了他對他與蔡琴婚姻的八字評語:「十年感情,一片空白」。

然而這個空白的感情,不也是從那樣美好的階段開始起步的嗎?

在這十年裡,一段感情是如何從呵護和擁抱,變成了一片空白的呢?

我深信,在那個夜裡,楊德昌把他水藍色的女孩圈進臂彎裡的時候;在蔡琴,讓自己順從那男人隱沒入紅色大門的時候,兩個人都不是為了讓面前的十年一片空白的。

但是,依舊空白了。



我只是忍不住又想起蔡琴在我家裡用彩線編織的畫面,想起她編了幾下之後跑去洗手,因為那色線很嬌嫩,如果手上有手汗,就會沾上汗漬。

可惜婚姻不能像編織,只要用潔淨的手維護,就可以永遠鮮麗美好。

手承諾了潔淨,絲線便承諾永不變色。

大約是因為手和絲線都無知吧。無知,不知道這世界可以變異。不知道這世界可以不必永遠。

【2007-07-16/聯合報】

全文網址: 袁瓊瓊/他人的愛情 蔡琴與楊德昌 - 袁瓊瓊 - 名家專欄 - udn閱讀藝文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50722#ixzz2GQzXfSCt
Power By udn.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4.10 03:56 am
 

茉莉二手書店碰過「把蔣介石的書統統包起來」的大陸豪客。
記者高智洋/攝影
陸客來台不只狂掃精品,二手書近來也成為採購熱門標的,救了不少原本生意清淡的舊書店。如「舊香居」一星期有四五天都在服務陸客,他們帶著大筆現金將珍本圖錄一箱箱買走,「茉莉二手書店」也碰過「把蔣介石的書統統包起來」的豪客。

台灣二手書在華人地區頗負盛名,量多質精,如絕版文史古籍、台灣文史,是歷經文革的大陸少見,加上近年經濟強大,全民瘋收藏。

舊香居擁有大量珍本與字畫藝術,第三代經營者吳雅慧指出,大陸藏書家凡是「今生來不及參與」的都想蒐集,曾有陸客帶十萬元現金,直接到舊香居搶貨,「陸客表明我是某某重要人物,但不是為了殺價,是希望你拿好貨給他。」大陸人不怕貴,就怕你沒有好東西。

吳雅慧曾聽聞豪氣的陸客,每月花百萬元買數量龐大的文史書籍,讓台灣舊書店直接運至對岸。其中又以文史類與字畫藝術最受青睞,牯嶺街元老舊書店「人文書舍」表示,陸客偏好清代、宋代作品,但凡清末民初之前的書都受對岸喜愛,精裝本至大陸價格可翻兩倍。

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說,台灣是華文世界最大的正體字出版大國,許多翻譯書籍更是先在台灣出版,其中二手書店因為有價差,更加吸引大陸出版人及教授學者前來尋寶。

茉莉二手書店也常有陸客光臨,傅月庵說,有次打烊前,一名陸客說要買書,問他要買什麼?他回:「店裡頭跟蔣介石有關的書籍,我全買了!」

傅月庵說,有人擔心陸客會把台灣珍貴書籍買光,但這就是市場機制,而且書籍就是要流通,不需計較流到何處,只怕最後因價格炒太高,讓真正想讀的人反而買不起。

也有部分陸客靠炒作二手書圖利。如故宮畫冊及香港老雜誌,這些愛書人未必有興趣,但到了對岸可以漲個好幾十倍。「例如香港作家董橋的『小風景』,第一版因為是限量精裝,在大陸已經炒到上千元人民幣。」

同樣愛逛舊書店的作家舒國治則認為,會被炒作的書,未必是愛書人想看的書,而是有錢人想要的書,不衝突即可。

她,舊書當精品賣 他,替人們留經典
【聯合報╱記者林佳儀/台北報導】
    
2012.04.10 03:56 am
 

人文書舍的老闆張銀昌經營舊書店45年。

穿著時尚的吳雅慧是舊香居第三代經營者。


日暮時分,牯嶺街的「人文書舍」內,八十五歲的張銀昌用顫抖的雙手細細拂過泛黃的書頁,四十五載的舊書生涯恍如昨日。

張銀昌出生河南舞陽,十六歲加入馮玉祥部隊,一九四九年來台,《自由中國》編輯傅正是他的生死之交,好友同袍推薦的書他都看,從此栽進舊書堆中。退伍後迫於經濟壓力,他將興趣轉為志業,在牯嶺街開起舊書攤。初期躬逢全盛期,台灣經濟起飛,國際對中國文史書需求全湧進台灣,當年一戶家庭每月一、兩百元就能生活,有時他賣一本書就能賺三百元。

過去張銀昌每天光是收書就超過十小時。清晨五點沿著固定路線出發,一家家「淘好貨」。他最喜愛的書種為私人所有、數量少卻製作精美的「非賣品」,如名人逝世後學生家人編纂的回憶錄。見證舊書店由盛而衰又興的歷史,他始終認為「流行歸流行,經典歸經典」,「舊書店的價值就是為了替人們『保存經典之作』」。

同時,龍泉街尾「舊香居」內人潮不息,更有幾位陸客在後方品鑑珍本書。六年級、身材高挑、穿著時尚的吳雅慧是第三代經營者,活躍的她甩開傳統包袱,用全新方式經營,每月舉辦展覽,開設講座、分享會,成功地把舊書當精品在經營。海內外愛書人在此川流不息,儼然成為舊書文化沙龍。

舊香居最為人稱道的是大量珍本與字畫,這全靠眼光獨到的吳雅慧與父親定期在港台大陸「補貨」的成果。曾有香港客人造訪後,主動詢問他們願不願意到香港收購堆滿一屋子的藏書。

【2012/04/10 聯合報】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4-06 01:21    中國時報
   
     「二○一二新北市電影藝術節」選映的另一部向大師致敬電影,是德國新浪潮導演溫德斯向德國現代舞大師碧娜.鮑許(Pina Bausch)致敬的3D紀錄片《碧娜鮑許》(Pina)。溫德斯將影片場景拉至鮑許創立的烏帕塔劇場外,重現《春之祭》、《月圓》、《穆勒咖啡館》、《交際場》等名作。

     一九四○年出生的鮑許以舞蹈劇場形式、美麗視覺加上深刻的人生思考聞名。二○○九年六月她罹癌過世。溫德斯在她過世前便已開始記錄烏帕塔舞蹈劇場的演出,後來只好選擇以年輕舞者重現舞作的拍攝方式,取代原來公路電影的紀綠片拍攝手法。

     他將舞者帶到游泳池、體育館、溪邊、地鐵站等,回到激發鮑許靈感之地。在鏡頭的近視下,觀眾得以一窺舞者的身體線條、臉部表情、細微動作,並讓觀眾重新從不同的角度回味碧娜舞作的細節。

     溫德斯也放入鮑許親自演出《穆勒咖啡館》段落,及她說話的片段,但這些片段占電影的極小部分。溫德斯刻意放大的是舞者訪談、烏帕塔景觀、舞作,強調她的作品。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4-04 01:37    中國時報
  
     以《模倣犯》、《樂園》等社會派推理聞名的日本小說家宮部美幸,不僅擅長嚴密的推理布局,也寫過不少江戶神怪故事,她因對歷史的興趣,推出花了四年企畫的《平成徒步日記》。書中,她與編輯一起穿街走巷,尋訪《忠臣藏》中「赤穗四十七義士」逃亡路線、江戶時代的死刑犯遊街方式,甚至江戶下町美食等,筆調輕鬆詼諧,一九九八年出版後深受歡迎,台灣近日引進。

     宮部美幸的推理作品切入日本社會核心,充滿殘酷與反省,但《平成徒步日記》則可以見到她愛開玩笑的一面。書中她一邊為疲累的徒步叫苦連天,一邊忙著給同行的編輯、攝影取綽號,是日本出版界「江戶熱」的一部親切小書。

     她自嘲第一次上路前她剛因尿路結石送急診,醫生囑咐她多走路以排出剩餘結石,剛好切合書的「走路」主題。她表示,每次寫江戶時代故事,最頭痛的就是搞不清楚當時的時間感和距離感,所以興起「不如親自去走一趟吧」的想法,體驗沒時鐘也沒汽車的江戶時代日常生活。

     這個企畫共分成七個主題上路,第一回是盛夏時從東京回向院走到吉良府,重溫《忠臣藏》四十七人為主公復仇後的逃亡路線。途中她一邊介紹當年遺跡,一邊讚嘆幸好現代有冷氣,一行人雖然走得揮汗如雨,卻還能躲進飯店休息。

     最挑戰腳力的則是「衝破箱根關卡逃亡篇」,江戶幕府為高壓統治,在全國實施關卡制度,如今的溫泉勝地箱根就是當時偷渡者最難闖過的關卡,女性還得解開髮髻,洗掉臉上的化妝後進行驗身。

     宮部美幸因此規畫一段到箱根的徒步之旅,途經古道、國道、山路,最後在天黑時走出山中,馬上對迎面駛來的計程車投降:「看到司機的臉孔,我覺得他簡直就像救苦救難的菩薩。」

     另一趟三天兩夜行程,則搭渡輪出發到有「日本夏威夷」之稱的八丈島,也是江戶時代放逐流犯的外島。她追溯當時收容的罪犯因來自不同文化生活背景,因而形成一種雜揉的特殊文化,而且流犯都在三宅島經過嚴苛虐待後才來到此,覺得島民親切的八丈島像天堂一樣。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4-01 01:08    中國時報   

     出生在美國的女攝影家伊芙安隆德(Eve Arnold),今年一月在倫敦辭世時,距離她一百歲生日,僅三星期。過世前一周,這位被喻為透過鏡頭見證廿世紀後半期地球上最令人最難以忘懷人與事的女攝影家,仍忙碌的與設計師和出版編輯溝通自己百歲專輯的內容與封面。

     成長於美國俄裔猶太家庭的伊芙安隆德,是世界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第一位女性會員。一九六○年代後,移居英國,擔任倫敦《星期泰晤士報》雜誌攝影。她背著相機、帶著底片,紀錄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南非種族隔離,進入埃及、阿富汗和阿聯大公國的帳蓬中,拍攝面紗之後的回教生活。一九七九年,她兩度出入中國,拍攝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圖像,出版了專輯《在中國》(In China),並榮獲國家圖書獎。

     二○○七年底倫敦「亞洲之家」畫廊規劃了一項「伊芙安隆德在中國」攝影展。當時已屆九十五歲的女攝影師,挽著銀髻,穿著一襲鐵灰色中式上衣和同色長褲,坐在輪椅上參加預展,肢體看似脆弱,目光卻依然炯炯。

     那次展覽是一九八○年在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展出後,廿七年來首次在倫敦展出。伊芙安隆德當時身體微恙,但堅持出席預展。她曾說,中國行腳留下了她最喜愛的圖像,觀看她的中國攝影作品,則令人有簡單卻深沉的共鳴與感觸。

     「在中國」是伊芙安隆德經過十年持續申請,才在中美建交後,獲得中國政府同意,於一九七九年兩度前往中國,前後花費六個月行走四萬公里紀錄下的影像。當時,文革剛結束。伊芙安隆德是極少數首批獲准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更是第一個應邀到中國的女攝影師。

     伊芙安隆德與一名中國翻譯,搭飛機、坐火車、乘船、巴士、吉普車和步行,從長江三峽,一直走到海拔一萬三千尺的西藏高原。而當時,一九一二年出生的伊芙安隆德已經六十七歲了。

     伊芙安隆德鏡頭下的中國,以人物和生活為主要紀錄。但她鏡頭下的中國女性,卻尤其深刻。從江浙老太太、內蒙女兵到中國南方小女孩,一張張簡單的面孔,卻充滿百種想像,每張照片,都可創造一個故事。展覽中,有一張逆光,跨過古宅門檻,梳著頭髻的中國老婦。伊芙安隆德端視著那張作品,忍不住笑著說,「我的孫子們年幼時,認定我就是照片裡的那個老太太。」這或許正是伊芙安隆德的作品如此動人的主因:她在底片中,注入了「心思」,毫不保留的讓自己的思緒融入到鏡頭裡。

     一九五四年她跟著麥肯錫一年,拍攝打擊反共產主義,以及她和女星瑪麗蓮夢露合作十年,捕捉到其他攝影無法取得的鏡頭,均在於她能博得他們的信任,完全釋放自己。尤其是在跟瑪麗蓮夢露共事十年裡,瑪麗蓮夢露願意讓她進入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不設防的讓伊芙安隆德紀錄下自己最脆弱但也最天真的一面。世人後來對瑪麗蓮夢露的印象和聯想,大多出自於伊芙安隆德鏡頭之下。

     一九七三年,伊芙安隆德到種族隔離的南非去尋找鏡頭,她造訪黑人兒童醫院和黑人社區,目睹前所未見的悲慘不公世界。完成任務,回到倫敦後,伊芙安隆德大病了一場,數月未癒,病因不明。最後,她的醫生說,她得的不是醫藥可以治療的疾病,並在診斷書上寫著:「心碎」(heartbreak)。

     伊芙安隆德因崇拜布烈松、羅伯特卡帕這些曾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地攝影,拿著男友送給她的第一台照相機,申請加入前述這些人組成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伊芙安隆德晚年認為,自己經歷了五○和六○年代攝影記者的全盛時期,幸運且天真的以為,透過影像,自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但到頭來,自己的工作可能只是偷窺、展覽、見證和十字軍的融合。這項告白,透露了伊芙安隆德的坦誠。但不可否認,伊芙安隆德因為用心,透過鏡頭,為廿世紀後半期留下了珍貴紀錄。(clchiangr@yahoo.com)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照片提供◎陳思宏

我演的短片《宮保雞丁》在德國電視台3sat播出時,木蘭餐廳的一家人剛好看到。幾天後我到木蘭用餐,吃著老闆特別加料的貢丸麵,老闆娘說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演出,問了我幾個化妝的問題,然後淡淡地說:「其實我以前也是拍電影的。」她女兒在一旁說:「我媽懷我的時候,還在拍電影。每個人都說這生出來一定是個男的,只有歸亞蕾說,這一定是個女孩兒。」

我看著總是有點害羞的老闆娘,說到拍電影的往事,神采昂揚,眼神的布幕拉開,膠卷播放器啟動,配樂緩慢地在耳裡繚繞,一部鮮為人知的懷舊老片,開始在我眼前放映。

這幾年柏林中餐館的生意不好做,台灣人開設的餐廳紛紛關門,木蘭是少數還供應道地台灣口味的餐館之一。老闆王經華,老闆娘趙祝平,女兒王嘉鈴,兒子王嘉維,一家親切低調,辛苦地維持餐館生意。許多僑胞的活動都會選在木蘭,我多次前往採訪,見到王家微笑端出的飽滿水餃,總帶著感恩咀嚼美食,謝謝他們還撐著,讓我們在柏林的台灣人需要用家鄉味撫平思緒時,總還有一碗熱呼呼的手工貢丸湯麵,讓我們邊吃邊擤鼻涕擦眼油,湯碗見底,皮膚上的毛細孔都張口笑著。

「可不可以,找個時間,慢慢地,跟我說妳的故事?」

電話那頭,趙祝平依然靦腆客氣:「當然好啊,只是,我怕我的故事太平庸,你聽了會覺得沒什麼好寫的。」

臉是任她揮灑的畫布

我選了一個週六下午,去木蘭聽她說故事。我先問她,哪一年來柏林?當時知道柏林圍牆的存在嗎?在那個年代,離開台灣很不容易,來之前,對歐洲有任何想像嗎?

她拿出私藏的相簿,眼睛光芒閃爍:「1982年,我帶著我的女兒從台灣飛來柏林,當時我先生已經在柏林的中餐館工作三年了,我來與他團圓。不過,這不是我第一次出國,其實我二十歲那年,就跟著白景瑞去韓國拍攝《一簾幽夢》啦。我是那部電影的化妝師。後來,我也跟著外景隊去了美國,來了歐洲,所以,來這裡定居之前,我對歐洲有個基本概念了。」

她是《一簾幽夢》的化妝師,她二十歲那年,就幫甄珍、謝賢等巨星化妝。當年是台灣文藝片的全盛時期,那部讓全島嶼瘋狂的愛情片化妝師,竟然就在柏林,就坐在我眼前。片中角色費雲帆的家在義大利,需要雪景,劇組就近到韓國拍攝。那時,趙祝平剛開始闖蕩電影界,憑著優越的化妝技術,得到了近距離為巨星打點容顏的機會,一起出國去拍外景。

趙祝平的人生電影開始放映,卡司星光閃閃,聽故事的我,只能一直不斷驚呼。膠卷開始快速轉回1970年的台北仁愛路,十六歲的趙祝平,與朋友在這裡合開了一家美容院,提供按摩、修容等服務。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去中視應徵化妝師,但可惜戲劇所需要的妝不是她所擅長的,於是她先開始與李行的化妝師賈魯石學習戲劇化妝,進入《風從哪裡來》電影劇組當化妝助手,這部電影的女主角,是傳奇女星唐寶雲。很快地,她的巧手在明星之間傳開來,工作邀約開始上門,她成為白景瑞電影的專任化妝師。

她開始忙碌的化妝師工作,《楓葉情》、《晴時多雲偶陣雨》、《晚間新聞》等電影都是她負責化妝。李美彌執導的《晚間新聞》的記者會上,趙祝平與所有的幕後工作人員,一起與演員胡慧中、歸亞蕾、秦祥林在記者會上亮相。她說,當時幕後工作人員很少有這種公開露面的機會,金馬獎也沒最佳化妝獎。她站在台上,和演員與所有工作人員一起面對媒體,辛苦的幕後工作終於被公開肯定。她能把「清新脫俗」、「醜惡奸巧」、「傷痕累累」、「帥氣出眾」這些劇本上的抽象形容詞,用彩妝具體地表現出來,臉是任她揮灑的畫布,那個從小就對「美」特別有興趣的女孩,終於找到自己的路,從單純的美容師成為專業戲劇化妝師。

趙祝平手上的相簿,根本是1970年代的電影黃金派對,紅地毯上巨星閃耀,我的尖叫在木蘭餐廳裡迴盪,全都是我小時候跟姊姊迷過的明星啊。趙祝平與凌波的合照,拍攝於《紅樓夢》的定妝攝影棚。她一直是凌波的影迷,想不到竟然可以幫這位永遠的梁山伯化妝,趁拍攝空檔,她和凌波留下了珍貴的合照。溫拿五虎來台灣拍攝《追趕跑跳碰》,她也是化妝師,與五位活潑的港星開心合影。照片慢慢翻,鄧光榮、翁倩玉、陳莎莉、胡茵夢,甚至相聲家魏龍豪、雕刻家朱銘身旁,都可以看到趙祝平年輕的模樣。她身旁的巨星表情、姿態都很放鬆,這不是要發給記者的劇照,這是工作夥伴的私人合照。她是這些巨星信任的化妝師,淺淺笑著,總是有些許的害羞。

再翻一頁,我看到了林青霞。

當年,白景瑞拉了大隊人馬,遠赴歐洲拍攝外景,在一個半月裡,一次把《人在天涯》、《異鄉夢》、《留學生》的外景拍攝完畢,趙祝平就是隨團的化妝師。在拍攝空檔,她與工作團隊遊歷歐洲,留下了珍貴的合照。那個年代,一般人很難出國旅行,但她卻與夏玲玲、林青霞、秦祥林等巨星同遊羅馬、威尼斯。在瑞士,她和林青霞一起入鏡,林青霞的媽媽也在她鏡頭前留下珍貴的身影。照片裡的林青霞美麗脫俗,巨星身影令人捨不得翻頁。這歐洲實地拍攝的「留學生三部曲」,取材白景瑞個人留學義大利的經驗,成為台灣影史上令人難忘的影像,也是趙祝平最美好的工作回憶。

突然,我想動筆寫電影劇本,把這個旅程寫下來,透過一位化妝師的眼睛,觀看那一個半月的歐洲拍攝生活,當年能這麼大手筆地出國拍電影,這無疑是台灣影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當時沒有狗仔尾隨,演員可以專心地演戲,明星光芒純粹無雜質。化妝師的筆刷沾了金粉,為那個風華的文藝電影年代刷上閃耀光芒,那些用電影築夢的演員與導演都穿著1970年代最時尚的衣服,在羅馬街頭等白景瑞喊:「開麥拉,action!」化妝師在演員臉上塗上最立體的光環,明星身影入膠卷,在銀河裡青春永恆。除了令人懷念的大明星,雕刻大師朱銘也在拍攝隊伍裡,他的作品也出現在電影當中。真該有部電影,向這些帶給我們夢想的電影人致敬,紀念那個璀璨國片年代。那是個單純做夢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蔡琴這樣唱:「以身外身,做亮銀色的夢。以身外身,做夢中夢。」

洗盡鉛華做羹湯

十八歲進電影圈,一直到三十歲,趙祝平的電影履歷表非常驚人。她曾經同時為三部電影化妝,訓練的一批化妝助理,有些都還在台灣電影界奮鬥。除此之外,她還幫許多女明星出席重要場合時打點妝髮,生活多采多姿。

此時,她在片場認識了擔任行政的王經華,進而相戀結婚,兩人產下一女。王經華得到一個去柏林擔任廚師的機會,決定先自己去打拚,等生活安穩之後,再把妻女接到德國。她三十歲那年,決定拋下台灣的一切,帶著女兒飛到當時被圍牆包圍的西柏林。行前,她把一整疊的電影劇本全都處理掉,太重了,根本無法帶到柏林,電影人的身分,就留在台北吧。這十二年的電影人生涯,她以最近的距離,端詳過所有大明星的容顏,在台北絢爛忙碌的生活其實夠了,她此刻渴望安定,建立一個溫暖的家。

從1982年到現在,她在柏林一直過著恬淡的日子,帶兩個小孩、協助丈夫經營餐廳,原本經營的泰豐餐館因為房東易主,才另找地點,開設了木蘭。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外食人口銳減,中餐館的生意開始難做,木蘭挺過蕭條風雨,如今依然每天開門服務客人。這間樸素的中餐館裡,王家四口緊緊相守,共同辛苦維持著生意。趙祝平從前是個專業的電影化妝師,如今則是餐館裡的糕餅師傅,包子、蘿蔔絲餅、芝麻球等小點心都是她的拿手絕活。化妝的巧手,在麵糰裡攪和,依然有辦法調出令人驚豔的美味。

聽她的故事,我發現,她就是台灣的第一代明星造型師。我試著想從她口中打探一些影劇八卦,畢竟造型師與明星如此貼近,一定知道很多第一手祕辛。但她只叫我多吃木蘭的手工水餃,便起身離桌去幫我泡茶。她絕不說八卦,這是我們這一代已經遺失的敦厚。電影是個影像工程,她用彩妝協助建築美好,情愛糾葛風花雪月都不屬於她的專業。不攪八卦漣漪,所有巨星,在她的記憶裡,永遠都是上妝前的素淨臉龐,純真美麗。

聽故事那天,我提到林青霞最近出版了自己寫的自傳,我託朋友從台灣幫忙帶書來柏林,讀完之後我會帶來木蘭,算是幫忙捎來失聯老友親筆寫的消息。我貪看林青霞與趙祝平的合照,一位是跨世紀的華人巨星,一位是台灣電影工業的重要化妝師,可惜聯繫早斷了。兩個台灣女人如今都回歸平淡,有了自己的家,一個在香港,一個在柏林。兩個女人,都把她們最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台灣電影工業。

我不可能有機會認識林青霞,但坐在木蘭餐廳裡聽故事的我,可以對著說故事的人說:「很高興認識妳,趙祝平女士。謝謝那些電影。謝謝妳。」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長青」的老闆提議除夕當天餐廳不對外開放,只給自家華人,每個人收個幾塊餐費,讓大家熱鬧過好年,僑團馬上響應,報名熱烈…2010/02/17

台灣白湯與四川嗆辣

放逐者。1949年者。留學生者。台獨者。一室都依約,大紅。「我來柏林六年了,第一次過年圍爐,聽說要打麻將,穿條紅內褲,要把大家的歐元贏回家!」大聲說話的是個讀化學的,台灣南部子民,明明嚴冬沒日照,仍一臉健康黝黑。據說博士論文快分娩了,每年都在實驗室裡跟島嶼的老婆小孩網路拜年,今年終於露臉,過時的大外套悶不住酒臭。另一個也來自台灣的年輕女孩被他的酒氣逼退,拉小提琴的,剛考上愛樂,老柏林華人一看就知道是剛來還沒朋友,才誤闖這除夕聚會,想說可以認識個什麼同鄉,以後生活有照應。

餐廳名叫「長青」,老闆兼大廚是澎湖人,老闆娘來自四川。老闆在八○年代初期就來西柏林開餐館,當時被圍牆圍住的西柏林生意好做啊,西德經濟好啊,外食人口多,老闆的肥大肚子抵住賓士的方向盤,雖孤家寡人,至少有大把鈔票。1989年圍牆突然倒了,原本以為生意版圖可以更擴大,卻開始面臨兩德統一的陣痛,城市裡的失業率愈高,店裡就愈冷清。某天,來自四川的女孩走進店裡,點了最便宜的客飯,說了自己流亡的故事。她來自天安門廣場,坦克車來後,一路沒回頭的逃,直到德國政府給了她簽證。老闆收留了女孩的輾轉,菜單上多了道地的川菜。

「這裡,就缺個中國城!」嘆氣的是北京來的學者,在紐約教過書,從坐下來就嚷著,紐約法拉盛過年的氣氛多濃啊,沒丁點少數族裔的扭捏,這裡真是冷清。「誰說,昨晚台灣僑委會辦的新年晚會多熱鬧,還有華航機票可以抽。我們台灣政府對僑胞最好了!」他口音姿態清晰標記了出身地理位置,頭上戴著綠帽。北京學者隔兩圓桌嗆:「我抽德國台北來回機票幹嘛?要去台灣還要簽證!」兩桌外,綠帽子一把火旺了起來:「台灣是獨立的國家,中國人要來請申請簽證!」「你不是中國人,那就不要跟我們過中國年!」「我們是自由國家,不跟你們共產……」眾人突然很有默契的同時間站立走動講話,人海亂語收掉戰火,拜託,大過年的,鬥政治多觸霉頭。

火鍋上桌,賓客們驚呼。柏林道地的中國餐館不多,這幾年收掉很多家,現存的很多都是越南人開的,德國人反正吃到味精濃的就認為是中國菜,但這哪能解大夥思鄉之情。「長青」裝潢老舊,八○年代嵌在牆上的神氣雕龍畫鳳,此刻斑駁頹喪,但這裡可以吃到台菜川菜,平日總能見到幾個老饕華人。所以當老闆提議除夕當天餐廳不對外開放,只給自家華人,每個人收個幾塊餐費,讓大家熱鬧過好年,僑團馬上響應,報名熱烈。老闆要大家身上都穿點紅色,學洋人來個主題派對,讓大家在小空間裡打滾磨蹭,沾染大喜氣。火鍋展鴛鴦,台灣白湯或四川嗆辣,自己選邊吃。筷子敲擊聲迅速塞滿餐廳,老闆摸摸自己瘦削的肚子,好幾年沒看到這樣的滿座盛況啦!

感謝龍應台這德國媳婦

龍應台也來了。有剛從台灣回來的,拿出《大江大海1949》傳閱,讀過的幾個,說自己讀著大哭哪。這角落都上了年紀,旗袍中山裝,時代醃漬過的滄桑。好幾個在1949跟著家人倉皇到了台灣、香港,後來有人嫁給德國人、有人跟著十字會來這裡當護士、有人來開餐館超市,全都落腳柏林。一個老太太笑著:「我們現在在台灣可是顯學喔!謝謝龍應台這個德國媳婦啦!」他們國共內戰時逃離家鄉,在台灣經歷貧窮,來到德國實際體驗冷戰,又目睹了柏林圍牆倒塌。離散在他們身上刻皺紋,無論何地,他們一直在異鄉。

一個老柏林華人抓著小提琴女生聊:「看到你們年輕人來柏林真好啊,以前我們就幾隻小貓。其實很久以前德國有華人社區,但是都被納粹給趕跑了。這些死德國佬……」小女生口中悠悠吐出:「我小時候看過劉若英演張幼儀,劇裡她來柏林念書。我覺得德國人很好啊,我沒被欺負過。」老男人沒聽過劉若英,小女生假裝去上廁所,移身去別桌。酒太多了,或者,年味太重了,皆醉。法輪功那一群罵著共產黨,說台灣真好啊,法輪大法好啊。讀化學的那個在角落偷偷哭著,沒人知道他老婆今天早上說要離婚。火鍋撤,麻將上,城牆之戰,白花花的歐元在不同的口袋遷徙。老闆和老闆娘搬出卡拉OK,小提琴女生跟幾個剛剛認識的台灣留學生看著那些老舊的歌單,發現此地的華語流行歌曲只更新到1992年或者更之前。

老闆唱〈愛拚才會贏〉之前,感謝大家來「長青」,年後,這間店就要頂出去,他們撐不下去了。他話還沒說完,一群年輕人就走了,說要去酒吧續攤。他衝出去對那些快速閃進雪裡的紅色身影喊著:「虎年快樂!」

真所謂異鄉。雪裡,一切輪廓模糊,紅色身影快速消失。積雪、冰柱、語言、氣溫都依然異質,他站在這個陌生空間裡,悄悄想念著澎湖夏天。他走回「長青」,法輪功、台獨者、北京學者對著麥克風一起吼著〈中華民國頌〉。真是醉了,真是,過年。

陳思宏小檔案

從彰化永靖出發,途經台北,來到德國柏林,一路念書、寫作、演戲、當記者,百般嘗試。有時因經濟覺得自己渺小,卻又常因自己與文學藝術如此靠近,在心裡悄聲驕傲。還在學習,還在路上。出版過小說,例如《態度》。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屆PHOTO TAIPEI 2011將於12月16至18日在台北神旺大飯店舉行,共有國內外十五家專業畫廊共同與會。

陳文祺的《社亂》呈現藝術家對人性與人際關係的觀察。(PHOTO TAIPEI 2011影像藝術博覽會提供)
 PHOTO TAIPEI是台灣第一個專業影像藝術博覽會,這次包括Acte2&Art-Scene3(日本&法國)、B Gallery(日本)、G/P Gallery(日本)、GALLERY KOGURE(日本)、K's Art當代藝術空間、台灣視覺藝術中心、八樓當代藝術空間、台灣攝影博物館、其玟畫廊、東門美術館、東家畫廊、青雲畫廊、射日塔、新苑藝術、藝星藝術中心共同展出影像作品。

 主辦單位表示,為了推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以及鼓勵影像創作風氣,PHOTO TAIPEI 2011特別以徵件和評選的方式在攝影類和錄像類各選出3至5位年輕藝術家,在台灣新銳特展區中發表作品。

 今年大會論壇由資深顧問團隊台灣攝影博物館策畫一系列講座,第一天邀請日本新生代藝術家名古根美津子和德國Claudia Fellmer,用獨特的觀點解析影像藝術,並分享自身的創作歷程與經營方式。第二天以台灣攝影歷史面像作為主題性探討,透過歷史回應當代攝影創作現況,同時對照台灣影像市場發展。第三天邀請日本策展人後藤繁雄帶領探討未來的攝影的動向。

德國藝術家Claudia Fellmer的作品。(PHOTO TAIPEI 2011影像藝術博覽會提供)
 主辦單位指出,今年PHOTO TAIPEI與日本G/P gallery共同策劃攝影對談活動,由G/P gallery負責人後藤繁雄主持,活動共有6位國內外知名策展人、藝評家、媒體專業人士為活動與談人,並邀請丁建中、牛俊強、陳伯義、羅智信、陳斌華、廖祈羽、蒲帥成、鄭亭亭共8位台灣年輕藝術家輪流與各與談人作一對一深入對談,交流彼此對於影像藝術的想法,對談活動全程開放給參展民眾參與旁聽,此將開啟博覽會上第一個攝影藝術與影像市場的對話平台。

 去年廣受好評的名人公益展,今年特別請黃子佼負責策展,擴大邀請30位名人提供以「家」為主題的攝影作品作為義賣,包括桂綸鎂、蕭敬騰、田馥甄、阿信、吳建豪、方大同、林俊傑、陳柏霖、朱孝天、盧廣仲、張鈞甯、蔡健雅、徐佳瑩等名人共襄盛舉,義賣所得將捐給偏遠地區兒童作為藝術教育經費。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2-10
■鄭寶鴻家住的中西區,是尋幽搜秘的寶庫。
■鄭寶鴻位於上環的收藏品店鋪,擺放了許多他的珍藏。

走進本地收藏家及歷史專家鄭寶鴻位於上環的收藏品店鋪,時空彷彿凝固一室。即將與友人合著以明信片為主軸《百年建築與街道》(暫名)的鄭寶鴻,在其珍藏如明信片、錢幣、郵票的擁抱之下,娓娓道來自己的收藏故事,聽着聽着,發覺他收集了一個小香港……

文:Naj

圖:蔡建新、星島圖片庫、三聯書店、被訪者提供

除非重複否則不賣

「我從小學時代已開始集郵。」人們儲郵票,價值先行,但他卻不問貴賤。「就算一個好普通的郵票,我都會儲起來,並且找出很多有趣東西。」後來,他任職金銀業務工作,接觸多了中外貨幣、鈔票,遇見罕有的,便立即買下來收藏,戰前一元、早期渣打銀行發行的五元、十元,都是寶貝。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眼見中西區已剩不了許多家戲院,感覺可惜,趁着建築物尚未拆掉之前,便通過鏡頭留住一刻盛況。此後,拿着相機到處拍攝,便成了他的習慣,諸如茶樓、樓宇、燒臘店,統統不放過。「希望Capture當時的景象。」雖然公司和家住中西區,但他有一段時間要外勤工作,於是香港、九龍、新界四處奔跑,看見的景物就更多了。「中西區、灣仔、油麻地都是我尋幽搜秘的寶庫,油麻地的果欄、天后廟、警署,很有舊香港風味!」

讓他留得住的景象,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但之前的事物,就連光和影也捕捉不了。生於五十年代的鄭寶鴻,不諱言早年家境貧窮,買不起相機,很多值得懷念的事物,也就只得眼白白看着它消隱的分兒。然而,他卻在明信片世界得到滿足,因為它們根本就是一幀幀舊相片,補充了他的香港歷史拼圖。「早期的明信片只兩、三元一張,便宜的幾毫子有交易!」有些明信片在文具店塵封十多二十年也賣不去,他卻覺得「好正」,見一張買一張。「自己無的一定買!」當全港的明信片都被搜集回來,不滿足的他,便到外地尋寶去。「明信片可是遊客的紀念品,當然飄流海外吧!」久而久之,他結識了不少身處外地的Dealer。「遊客在明信片寫的文字,也值得咀嚼,全是歷史、文化的蛛絲馬。」過去他最貴以二、三千元購買一張明信片,現在拍賣網頁一張明信片動輒三、四千元,他也試過有客人看中一張倫敦戲院的明信片,向他出價七千大元。有賣嗎?他搖搖頭。「除非重複,否則不賣!」

大學主動送圖書證

鄭寶鴻沉迷明信片的時候,恰好三十出頭,事業正在拼搏中,一對子女也剛剛出生,但他對明信片卻義無反顧、毫不吝嗇。「一個月搵一萬元,分分鐘拿一半糧購買明信片。」幸得體貼太太體諒,默默支持他的興趣,而他也從其他投資項目賺錢,拉上補下。「要不然真的會餓死老婆,哈哈!」既是收藏家,又對歷史、文化深入研究,後來他嘗試投稿到報章,書寫香港舊事,大受歡迎,鄭寶鴻作為香港歷史專家和舊物收藏家的名氣,也漸漸累積下來,迄今出版了《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等作品,拋出銜頭也一大堆,好像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名譽顧問,不比他的收藏品數量遜色。

「經常埋首圖書館搜集資料,後來香港大學圖書館自願把圖書證送給我。我不是他們的學生,卻獲如此優待,對我來說是一種殊榮。」日子有功,店裏各處都有他的「功課」,那時他從紙袋裏,掏出一大疊發黃老報章,筆者着眼報頭,最早有1938年的《星島日報》。他每日都會從舊報章整理資料,看見值得記存的東西,便抄寫下來,只見其記事本分類甚多,他對香港歷史的功力,就是這樣經年累月點滴成河。

本地歷史活字典

除了得到約稿的機會,他還偶爾客串當上電台、電視台的節目嘉賓,他難忘跟蘇施黃在電台開咪,對方的刁鑽疑問可多了,又頻頻臨時改題目,但也難不到這位香港歷史專家,更厲害的是,他不必備課,也毋須臨場翻查史料,因為所有資料早就牢記心中,隨便一說,便口若懸河如數家珍,簡直就是一部香港歷史的活字典。

鄭寶鴻即將與友人攜手,借出明信片等珍藏,撰寫暫名為《百年建築與街道》的新書,預定本月發售。「此書以皇后大道和彌敦道兩條街道,串連香港故事,附以明信片反映人們當時生活。」當他提到南北行的明信片,便找來南北行的買賣單據,認真仔細;談及七號差館「綠衣樓」(西區警署),便引述文獻解說一番。「最深刻的明信片,是皇后戲院那一張,有說在那裏可檢閱全港最摩登、最美的女士。」

後記:民主家庭

現在,仔大女大的鄭寶鴻,更是無憂無慮的專注興趣。一問之下,原來他的子女都在財經界發展,絲毫沒有受其影響。「打份工啫!」父子父女互不干擾,自己做自己事,好一個民主家庭,最重要的,還是有一個絕對支持他的賢內助。「從前她有幫忙整理資料和收藏品的。」鄭寶鴻和家人的溫馨畫面,價值高於任何一張珍貴的明信片,也早已寄往他們的心田。

《 百年建築與街道 》(暫名)

作者:鄭寶鴻等

預定發售日期:2月

查詢:三聯/2838 2081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likan官網
http://www.pelikan.com/pulse/Pulsar/zh_TW.FWI.getSitemap.99312./home

Montegrappa官網
http://www.montegrappa.com/index1.html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今周刊賴珍琳     發佈時間:2008-04-01
摘要:      
第一代打下經營基礎,第二代用網路打破銷售疆界,台灣許多小店的第二代,整合實體與虛擬、批發與零售,以創新思惟來繼承家業。無論是老文具店、小唱片行、廚具批發商,或是夜市擺攤的小店家,都能變革經營模式,青出於藍更勝藍。.....
   
   

每天早上九點,台北市重慶南路欣業文具廣場的老闆陳信一,打開店面之後,從箱子中取出萬寶龍、百利金、派克、Cross、Waterman、Lamy等一百多支品牌鋼筆,用布沾上矽蠟,仔細地擦拭,一絲不苟地放入櫃台前的玻璃櫃。而後坐在櫃台前,展開他小店生意人典型的一天:等待客人上門。

但是陳信一與一般店家有些不同,櫃台上放著一台電腦,通往他的另一個店面——名為「筆店」的網路商店。透過這個虛擬店鋪,每天都有二、三十通電話打來,詢問他關於產品、售後服務的問題。晚上七點關店後回家,他還得回覆十幾則網路留言,或新增幾筆新產品資訊。

陳信一就是個以網路商店,開創家業第二春的典型。

■重慶南路文具行╱變身精品筆挖寶地
「民國七十三年,我退伍的第一天,就回來繼承家業了。」陳信一憶起往事,有苦有甜。四十年前,陳信一的父親辭去公務員職務,創立這家小文具店,養大三名子女,但在陳信一當兵時因急病去世,身為長子的他,別無選擇地接下這家小店。

過去文具店內商品包羅萬象、什麼都賣,而陳信一有感於競爭激烈,必須發展出特色產品,加上對筆特別有興趣,就開始販售鋼筆、金筆、鋼珠筆與限量筆。慢慢地,他所經營的欣業文具廣場,逐漸成為筆痴、收藏家口耳相傳的挖寶地。而重慶南路上原本有五、六家文具店,二十多年下來,如今僅剩三家。

平價、專業、服務周到,是網友對於「筆店」的評價。他的售價比百貨公司便宜了兩成到三成。「每一款筆背後都有個故事」,無論哪一支筆,陳信一都如數家珍,從筆尖構造、材質、外觀形狀、筆蓋、筆身、品牌故事,娓娓道來。前華南銀行總經理簡弘道也常到這裡維修愛筆,陳信一說,簡弘道非常寶貝妻子送他的那支鋼筆,已經用了三十年的筆,看來還是像新的一樣。

從拍照、修圖、分類上傳、定期更新商品目錄,陳信一統統一手包辦。他原本只會用網路收發郵件,為了拍出好照片吸引人潮,年過四十的他勤奮自學,有時為了修飾圖片小地方就弄到凌晨一、二點,還常忘了存檔。摸索了三個月,學會了商品最佳擺放角度,也知道如何調整畫面對比性與銳利度,甚至有同業偷用他的圖做銷售。

筆閣
http://pg.biolab123.com/
鋼筆實驗室
http://pens.biolab123.com/
H.Chou的文人館
http://blog.yam.com/homerchou/
鋼筆眾議院
http://pennote.idv.tw/phpbb/index.php
骨董筆世界
http://pennote.idv.tw/vintagepen/
中國鋼筆論壇
http://www.penbbs.com/

辛苦是值得的,經營網路商店,讓陳信一的鋼筆生意大幅增加,光是來自網路的訂單就又多帶進了一千多萬元的業績。

■板橋廚具批發行╱轉型中價位精緻生活館
七十年次的張富翔,是網路上有名的廚具達人,他所經營的康廚生活館,去年在板橋開了第一家實體門市。如果把他在七個網路頻道上的虛擬店面也算進去,這是他開的第八家店。

張富翔的父親專門做廚具、熱水器、瓦斯爐的批發生意,經營了三、四十年的宏佳廚具行,距離兒子的新店面只有十分鐘腳程。康廚主攻一套十萬元到五十萬元的中階廚具市場,宏佳則以五萬元以下套裝產品為主,兩家店風格迥然不同。

跟其他繼承家業的第二代不同,張富翔小時候完全沒有接觸父親的生意,直到退伍後到熱水器公司上班,才發現做這一行要具備許多知識,頗富挑戰性,開始思考繼承家業的可能性。他也發現,父親的批發生意過去曾經風光過,但近年利潤越來越微薄,若只是沿用上一輩的經營方法,沒辦法開發新客源,剛好自己也是網路購物的族群,於是想用網路來做銷售。

由於父親對網路生意持反對意見,他只好獨立進行。靠著媽媽贊助的一台二萬元電腦,與一台五千元的數位相機,開始網路開店生涯。剛開始他一人負責接單、送貨、裝機、維修所有事務,曾經在午夜接過淡水客人的電話,也得馬上趕到。他在網路上分享熱水器的選購技巧、構造原理與安全常識,獲得網友熱烈回響。每天得回覆四、五十則問題,四支電話總是響個不停,成為網路上的人氣賣家。

張富翔越賣越有名氣,如今網站上的商品種類已超過一千多樣,去年營業額二千多萬元,連續三年成為熱水器大廠林內的VIP銷售商。「認識我爸超過二十年的台灣櫻花總經理說,康廚生活館的名氣已超過我爸的店,現在我爸還要跟我拿貨呢!」年輕的張富翔得意地說。

■桃園夜市小攤販╱路邊攤牌升級人氣賣家
住在桃園市的張慧瑜與張婉毓姊妹花,分別是六十九年次與七十一年次,運用網路開店改善家中收入。她們的母親在桃園夜市擺攤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專賣孕婦嬰幼兒服裝,兩姐妹從小跟著顧攤位,對做生意充滿興趣。二○○三年網路拍賣起飛時,還在讀高職的兩姊妹想自己試試看,偷偷地將衣服拍照放在拍賣平台上,沒想到有人下單,開啟了她們的網路事業,從Yahoo!奇摩拍賣轉戰到PChome商店街。

一開始兩姊妹的母親對網路不信任,也不希望耽誤兩姊妹的學業,只讓姊姊經營網路。沒想到生意越來越好,最後母女三人都跳下來做。她們將搭配好的商品,交給專業攝影師與模特兒拍攝精美網路型錄,推銷平價多元的商品,大受年輕媽媽喜愛。五年來,桃園夜市人潮越來越少,網路銷售的快速成長反而彌補家中短缺收入,「過去媽媽擺攤賺到的只有一個人的薪水,但現在我們在網路上可以賺到超過三個人的薪水,」張婉毓說。

■彰化鄉下唱片行╱網路賣數位器材 門庭若市
在網路上開設伍賀3C影音廣場的莊仕瑋,又是另一種案例。他父親在彰化秀水開設唱片門市,在數位音樂的風潮下,唱片銷售量直直落,加上鄉下人口有限,小店生意越來越差。但多年經營下來,對自家的店已經產生感情,總是無法輕易放棄。

六十七年次的莊仕瑋,是在唱片行聽流行音樂長大的一代,對音響器材頗有研究。他想,既然數位化浪潮勢不可擋,不如轉型為MP3播放器銷售商,便在六年前開始以網路作為銷售管道。因為薄利多銷、服務周到,在網路上擁有不少人氣。

莊仕瑋透過網路宣傳,發現客人到門市取貨的變多了,這幾年下來,門市營收成長了五到六成,而網路影音器材銷售的業績又是門市的兩到三倍。如果當初沒有用網路轉型,現在會有什麼不同?莊仕瑋苦笑回答,「家裡的店可能就無法傳承下去了。」

■趨勢╱結合虛擬實體,綜合批發零售
PChome開店事業部總監衛承慶觀察,這些運用網路經營家族事業的第二代,多半是六年級後段班到七年級這一代,他們在學生時期就接觸網路,對電子商務高度擁抱,因此當他們面臨繼承家業的抉擇時,很容易以自己最熟悉的工具開始經營。

網勁科技資深輔導顧問莊晴媚說明,目前網路商店市場有一股「由批發轉向零售」的風潮。上一代從事的批發事業利潤比較薄弱,下一代運用網路直接銷售、免除店面成本,馬上就可以提高毛利率,很有吸引力。

衛承慶進一步指出,一般傳統零售商想在網路上賣東西,若不是想得太難、就是想得太簡單。其實技術性問題都可以外包,店家的專業還是在客戶服務與商品知識,若只是單純地將上一代的產品,原封不動地放上網路做銷售,頂多只是多了一種銷售管道,並不能達成創新目的。若能將實體店家傳承多年的資源作為基礎,整合虛擬世界無遠弗屆的力量,才能真正達成既創新又傳承的目的。

如同筆店、康廚居家生活館、俏媽咪孕婦裝與伍賀3C影音廣場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上一代打下了經營基礎,下一代運用網路力量在行銷手法、服務方式、通路等方面創新,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青出於藍讓小店變身,重獲新生命...

(本文轉載自588期《今周刊》,詳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6-11
    中國時報
   

     《紅樓夢》後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本人所作?這樁文學公案,植物學家潘富俊以他獨門的「植物考據法」加以破解:經過他的統計,《紅樓夢》後四十回出現的植物數量與種類,比前八十回銳減許多,他斷定:「如果不是曹雪芹突然摔樓腦袋空白,就一定是別人續寫的!」

     六十歲的潘富俊生平兩大愛好是植物與詩詞,只要談到這話題,他就兩眼發亮、口沫橫飛。過去他花數十年時間,一一考據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樣貌,出版《詩經植物圖鑑》、《紅樓夢植物圖鑑》、《福爾摩沙植物記》等書,近日推出《中國文學植物學》為集大成之作。

     留美取得農藝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主任,十二年前靈機一動,在台北植物園規畫「詩經植物園區」,終於把兩大愛好結合,大獲好評:「有些老先生發現,讀了一輩子的《詩經》裡植物原來長這樣,都好驚奇!」

     憑著數十年來地毯式搜尋書海的功夫,他在《中國文學植物學》分詩經、楚辭、章回小說、國畫等篇,考據文中時記生態,還原文人筆下的植物樣貌,也收錄古今易混淆的植物名稱。比如詩句中的「雞頭」原來是芡、「鴨腳」是銀杏等。

     除了沉浸書海,潘富俊更奉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每年出國四、五趟,別人覽看古蹟山水,他卻彎腰埋首草木之間。他曾大老遠跑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只為看一眼「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裡的「柏」。

     研究出名聲後,近年大陸許多園林搶著邀他規畫文學植物區,預計今年開幕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有他以台灣史為主題設計的植物園區;如他以台灣馬桑作為「霧社事件」的代表植物,「因為它有毒,許多原住民選擇吃這種植物自殺。」

     他還曾發想以植物寫作成推理小說,當被問到會以哪一種植物代表自己?他毫不猶豫回答:「豆蔻!因為期許自己永遠青春啦!」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琴器之美,在於其弧線劃出之面,如月,通常在肩處最為寬大而頸稍窄,上至額稍寬,而肩亦為稍厚,琴的厚度由肩往上至額漸薄,即低頭,約三、四分,另一方向,琴面向下往龍齦處延伸出一條似乎是直線實為一弧線的琴面,在九、十徵處稍低,然後逐漸往上至龍齦處稍高,岳山,最高處,而弦即從此向龍齦劃出筆直的弦線,然後急轉入琴底,纏於雁足,岳山寬而齦窄,七條弦線收止於龍齦處,動靜,收發自如風華自現,弦線所形成的弦面亦為弧形如延展伸長之扇面。

     琴置於琴桌上,有兩處落於桌上,一處在琴底近軫處,另一處落在雁足,琴之齦處高勢,岳山及額為低勢,如此有利於左右手勢,右手如游魚擺尾,如鷹飛如輕雲,左手如蒼龍入海,秋鶚凌風,吟猱綽注,琴器之美,就在這寬宏收束天圓地方之天地之間形成,琴即是通天地而萬物及人所生所處之琴宇宙。

     近十數年來,由台北都會遷至陽明山,再遷至北海三芝、淡水,在海邊、在山上,像探索心靈內在的土地、海洋、山林、人們,感受陽明山的細雨薄霧,溫泉幽谷,三芝明朗夏日海洋,冬日淒風苦雨,鄉間田園農家生活在陽明山上清澈水圳流經的平房,石屋,感受大屯山小油坑呼吸聲,在三芝北海岸,感受海的氣息,在橫山梯田一小榖倉,許多人許多土地,許多早晨陽光,梅花盛開,櫻木成林,渲染了山頭,我這踩踏的土地,遊走的山林,幫助了我一床一床琴完工了,這些琴自然地出現了,各自有了自己的生命。

    心隨琴 琴從心 意不斷 斷落根

     道可道,非常道,隱劍蕉語,心空天地大,琴展前一年我在思考這琴展最能代表我在斲琴這段時光,身心所受之啟發,與古琴之間的關係,然後,一位剛才結識的朋友跟我聊了他的前半生,拿了兩本日本武士小說「蟬時雨」、「隱劍孤影抄」,是藤澤周平的作品,啟發了我取名「隱劍」為琴名,代表天地間及人間的道理,許多都是隱而顯,易發深遠,而這與古琴淡、雅、幽遠的音質氣息相合,陽剛與陰柔相生相應,而「蕉語」也是,代表無聲似有聲,大自然以其豐富的無言之語,發著人類聽不懂的聲音,述說著那亙古的「祕密」。

    隱劍鳴鶴 對月長嘯 蟬雨空竹 清風明月

     良材善斲始為良琴,初期斲琴多選用老杉木,底材為老台灣牛樟,「斲月琴」、「採真琴」、伏羲式無名琴皆為這樣搭配,後來也採用桐木琴面底梓木,或台灣香杉為面材,而底材選用舊的梓木料,如「隱劍」、「蕉語」即為香杉面、梓木底,而兩床仿唐琴「大音希聲」、「玉壼真香」即為桐木為面,梓為底,桐木經置於水中,烈日曝曬後,木液去盡,裁制成器,雖不能有古木舊材之奇妙,亦可稍盡新材之美,舊材雖佳,但不宜太軟太鬆,稍堅實可發輕靈而沉穩厚實之音,斲制古琴當然包括木工、髹漆、裝飾、雕刻、安弦辨聲,其過程手續繁瑣,在此不述,但一床良琴除選材之外,還必須是選用傳統工序施作斲制,天然的適宜的材料,如天然生漆、膠合、溶劑、礦物粉……等,為首要條件,再來才是資歷、經驗、名聲、器形。

     若斲琴人也善於撫琴操縵,為佳。

     弦動心未動

     音隨絃止 心未止

     身似流水 影如風

     天玄地玄

     繁星似雨

     「隱劍蕉語」琴展,展出了從二○○四年~二○一一年所斲制古琴,算是為自己交了一點成績,感謝治堂主人何健提供場地,精神上的鼓勵、支持,在斲琴的過程,也是自己在尋道,整合自己、反射自我、超越自我的旅程,所有啟發我的老師、琴友、收藏家、茶人及我這一路上所遇到的同好,在此說,謝謝你們。

     因為斲琴,探究物與心、與人,其間相合,相映相生,也在內也是外,今即是古,而又可並行,古琴在現代正在啟發現代的我們,天地人相合,師法自然,藝術回到了生活,回歸並落實。

     (隱劍蕉語──劉繕維斲琴展,5月20日起至6月19日,在台北市永康街31巷20-2號1樓「冶堂」展出,詳情洽電:02-33938988)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2011-06-07
  • 中國時報
  • 【曉風】

     旅行赤縣神州,有時會碰到記者採訪:

     「平常都作些什麼消遣?」

     「看書。」

     答案幾乎不用想,反正一生也就只有這麼一項廉價的嗜好。(哎,想起來了,在某些地區,如泰北,「嗜好」是指吸毒成癮呢!讀書,大概也真是某種「癮」吧?)

     「看什麼書?」記者往往窮追不捨。

     哎,這就不容易回答了,既是愛看書,大概往往會是個「雜食性」的讀客,而事情一雜,就難說清楚了。譬如說,此刻,我就正在翻看《全唐詩》 裡的某種「特殊作者」。這類作者我以前就時不時的會碰到,今番卻想來集中閱讀一下。《全唐詩》一向是我極愛的一套書,編於清朝,而我買的是現代鉛字排印 的,一套是大陸中華書局的,一套是台灣七○年代明倫出版社的精裝盜印本。另外還有兩個版本,之所以弄上四套來擺著,是為了讓自己在家裡、在辦公室隨時隨地 都可看到這套書。

     這套書共收了兩千兩百人的四萬八千首詩,對我這種不講求版本的人來說,是最方便不過的唐詩大全了。

     相對於《全唐詩》,《全宋詩》是1991年出版的,兩者時代相差雖不遠(約三百年),但編詩的方法卻大異其趣,我其實更著迷於「封建落伍 年代」的編者思惟,說得更白一點,《全宋詩》只收詩人的詩,《全唐詩》卻收全民的詩──還不止,除了收人的詩,居然還收鬼的詩,除了鬼,還有怪,還有妖, 還有來託夢的古人例如舜帝,還有瘋子……。所以,且不去讀詩,只讀詩的目錄,就已經熱鬧非凡了。哎,我真是迷上了那個唐朝,那個連鬼也愛作詩的朝代。

     下面且來舉些鬼句:

     1.唐太宗征遼,過定州,碰到一個非常有神彩的黃衣鬼,站在高墳上,太宗叫手下去問,得詩四句:

     我昔勝君昔/君今勝我今/榮華各異代/何用苦追尋

     然後,此鬼消失了,太宗仔細一看,原來是慕容垂的墳墓。

     2.有個不乖的和尚,叫釋明解,半路廢了出家身份,死後據說受了苦罰,於是託夢給他的畫工朋友,留下五律一首,其中兩句是:

     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

     3.唐高宗時有人夜泊巴峽,聽到有人反覆吟詩,尋聲找去,但見空山石泉溪谷幽絕處,有人骨一具。此鬼吟的是五絕:

     秋徑填黃葉/寒摧露草根/猿聲一叫斷/客淚數重痕

     4.有位雅好旅遊的陸憑,在旅途中死了,於是跑到好友的夢中去報喪訊,寫了一首〈詠浮雲〉:

     虛虛復空空/瞬息天地中/假合成此像/吾亦非吾躬

     5.梁璟,長沙人,途經商山館,遇到三個穿古代衣裝的男子,當時秋月當空,三人要求跟梁璟聯句詠月,他們各寫一句,湊成五絕兩首:

     秋月圓如鏡/秋風利似刀/秋雲輕比絮/秋草細如毛

     山樹高高影/山花寂寂香/山天遙歷歷/山水急湯湯

     不過故事的結尾不太愉快,三個傢伙中有位叫蕭中郎的嫌梁璟不懂詩,梁璟生了氣,叱罵起人來,三人立刻被他的盛氣給震散掉了,原來不是三人,而是三鬼。

     唉,多麼懷念那個叫大唐的朝代,他們沒有稿費,沒有獎金,卻人人出口成詩──而且,還「鬼鬼有佳句」。

     不過,能在身為活人的時候就先把澄澈通透的句子寫出來,應該是更聰明的好辦法吧?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文學歷經時代波折,古典詩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尤其田健治郎代治台之後,詩成為台日政壇與文壇的橋樑,日本時代全台約有200~300個詩社,台灣更一度被稱為「詩人島」。

     台灣早年詩風興盛與書房教育有關,成大中文系教授施懿琳指出,日據前的文人要考科舉,大多會用漢文寫漢詩,像鹿港秀才洪棄生,詩就寫得很好,還以漢詩留下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

     出生日本時代,正統教育是日文,但放學前後去私墊學漢文的「二世文人」也會寫漢詩。像賴和1924年的(飲酒詩):「…眼前救死無長策,悲歌欲把頭顱擲。頭顱換得自由身,始是人間一個人…」,就以古典詩寫下心中的反抗。

     為拉攏台灣人,日人統治初期派了一批會寫漢詩的人來台,田健治郎和之後的幾任總督都很會寫詩。施懿琳指出,當時逐步廢除書房,也不讓台灣人群聚,但對詩社採鼓勵態度,刺激詩社發展。根據統計,1921~1937年台灣增加近160個詩社,幾乎成為全民運動。

     有的詩社也以日文書寫,像1930年代走寫實路線的「鹽分地帶詩人群」、1935年由楊熾昌等人組成,走超現實主義的「風車詩社」,前者具有非常強的本地特色,領導人為吳新榮,現在已轉型為文藝營。

     在新舊文學論戰之後,有人對舊詩的意義抱持懷疑,不過施懿琳認為,古典詩在百年來政局多變的台灣始終沒有中斷,是保存傳統文化重要的伏流。

     1937年日本全面禁止報紙漢文欄,逼迫以日文書寫,唯一容許的是漢詩,為表達抗拒,引發一波「二世文人」回籠寫詩風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9年由賴和、楊守愚、陳虛谷等人在彰化成立的「應社」,並產生一種以「舊形式表達新思想」的古典詩。

     1945年日本戰敗,國府派駐來台的于右任、賈景德、吳稚暉、徐復觀、李漁叔等人詩學涵養都很深厚,一度造成台灣詩壇勢力重整。二二八事件折損台灣新文學精英,但古典文學仍然延續。

     施懿琳說,到現在古典詩還一直有人寫,學院中也有一批人改以部落格串連,透過網路互動,像張大春寫詩也樂於在部落格與人討論。老一輩的台南鯤瀛詩社也仍舊活躍,古典詩在台灣是始終不曾枯竭的伏流。

百年文壇無可言喻的愛與痛

    2011-06-06
    工商時報
    【崔慈悌】

     「琴聲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端午節是詩人節也是屬於文學的日子,節前卻不幸發生作家黃春明被嗆事件,就像詩人余光中、鄭愁予用電光石火般靈感,捕捉瞬間情感的光影,台灣文學家也用筆感動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拍攝《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文學大師傳記電影。

     無論使用何種母語,也無論使用什麼文字,童子賢說,「舊日的文學家們,那是一群心靈美麗而忍受漂泊與肉體艱苦的人…讓台灣在物質貧乏中,心靈更有內涵。」百年來歷經日本殖民與國民政府來台兩次家國之變,成為台灣文壇最無可言喻的愛與痛。

     秀才沒科考 穿馬褂抗日

     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成大中文系教授施懿琳指出,當時讀書人最痛苦的是本來要準備考科舉卻突然行不通了,而且竟然被過去視為蠻夷之邦的日本統治,當時包括鹿港秀才洪棄生等人就堅持穿長袍馬褂不剪辮,作品也反映出台灣人強烈反抗的心情。

     1919年田健治郎成為第一任文官總督,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換言之就是把台灣人當作日本人看待,田健治郎也與台灣仕紳經常詩歌往返,讓許多文人開始接受日人統治的事實。

     台灣文學館長李瑞騰以曾在館內展出的林獻堂與梁啟超40幾件往返書信為例,當時文壇領袖梁啟超把文化啟蒙運動和對抗觀念,與林獻堂這樣的台灣知識份子討論─既然無法武力對抗就進入體制交流對話。

     西方思潮起 文壇掀戰火

     1920年代之前台灣只有古典文學,日本來台推動教育,帶進西方思潮,加上1919年大陸五四運動,引爆了台灣1924~41年長達10多年的「新舊文學論戰」,開出第一槍的是張我軍。

     施懿琳指出,之前的台灣文人大多是訂個題目比賽誰作的好,言志的部分較少,張我軍曾到大陸受五四運動啟蒙,回台後重砲抨擊台灣文學的不進步,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詩人陳虛谷等人陸續加入,舊文學派也以筆戰回擊,文壇戰火蔓延,也開展了台灣的新文學運動。

     政治因素也為新文學推波助瀾,1923年多位台灣文化精英被日本當局以「違反治安警察法」被捕,賴和被關在拘留所,蔣渭水、林幼春、蔡惠如、陳逢源等人被判入獄。

     施懿琳說,這次事件刺激台灣知識份子對自身處境與文化命運更深刻的思考,這批人還特地在監獄外合影留念,一向謙和的賴和擺了一個罕見的非常不以為然的姿勢,之後留鬍鬚宣示要與少年的自己告別,從此要積極反抗。

     新文學反日 部部辛酸淚

     此後的台灣文學作品也反映出與日本統治者折衝樽俎的過程,李瑞騰舉例,比較早期的賴和「一桿秤仔」,主角把日本警察幹掉再去自殺,雙方玉石俱焚;楊逵的「送報伕」,因為日本糖業政策剝削台灣人和他們的土地,主角從日本留學回來後決定與鄉親們一起對抗日本帝國主義,都是典型的反抗。

     但隨著時間愈久,台灣人的作品逐漸轉為無奈和接受,李瑞騰說,像呂赫若或是更晚的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反映出來的是台灣知識青年每天在為三餐辛苦,哪還談什麼理想!王昶雄的「奔流」,更透過小說寫出台灣人一心想成為皇民,躍升上流社會階級。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日本高度緊張,6月全面禁止報紙的漢文欄,規定只能用日文來書寫。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對文學作品的思想採取更嚴厲管束,不僅聚集台灣文人召開大東亞文藝大會,還被安排參觀,像龍瑛宗就去日本海軍,陳火泉到農場,楊逵在礦坑,回來必須宣揚國策,還規定作品要振奮人心,不能有灰暗思想。

     不願配合的賴和再度被關,楊逵也進出監獄好幾次,連結婚時都被抓,夫妻兩人笑稱是「公費蜜月旅行」,「劍樓書塾」的歐劍窗則在美國飛機轟炸時死在獄中。

     要表達真正想法只有偷偷寫,作家鍾肇政就透露,吳濁流1943年起稿寫「亞細亞的孤兒」時,「每天寫一點點,藏在裝木炭的竹籠裡(用竹片編的籠子),就利用假期,把一個禮拜寫好的東西,帶到大茅埔的老家藏起來。」

     戰後廢日文 文人紛停筆

     戰後台灣政壇重新洗牌,剛開始官方的作法與日本人初期很像,嘗試與在地人建立和諧互存關係,不過隨著大陸局勢的吃緊,對台政策開始緊張,1946年10月25日宣布廢止日文使用,更讓吳濁流、龍瑛宗等作家被迫停筆,成為「瘖啞的一代」。

     即使如此,台灣文人對政府仍抱持高度期待積極學習中文,施懿琳舉例,像陳火泉就參加函授學校,葉石濤據說是抄紅樓夢,陳千武在軍隊中透過公文來學習,呂赫若1947年過世前已有4篇優秀中文小說。

     但是一場二二八事件,卻讓台灣文學精英折損慘重,加入台共的呂赫若逃到深坑石碇一帶後從此消失;被稱為「台灣麒麟兒」的作家朱點人在台北車站遭槍決;楊逵發表和平宣言,被抓到綠島關了12年。

     未遭人身迫害的文人,心靈也是傷痕累累,張文環至此經商不再碰文學;鍾理和從病房窗口親眼目睹二二八的實況,也經歷親人密友遭到捕殺的悲痛,此後的作品不再有當年的氣盛,轉而籠上淡淡悲涼。

     反共文藝熱 寫作掀風潮 1950年政府成立中國文藝協會,由隨政府來台的張道藩等人主持,用意在推動反共文藝,卻也帶動寫作風潮,包括王藍、謝冰瑩、琦君、張秀亞、洛夫、林海音等人,都是重要成員。台灣作家廖清秀的「恩仇血淚記」、李榮春的「祖國與同胞」和鍾理和的「笠山農場」也獲得中華文藝徵文大獎。

     1954年起現代主義在台灣開始萌芽,現代詩運動展開,紀弦、鍾鼎文等人開辦了藍星詩社,台大外文系的夏濟安等人也辦了「文學雜誌」,帶動一批人如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劉大任等學院派加入作家陣容,並介紹許多西方作品,60~70年代「現代文學」、「中外文學」陸續開辦,現代主義文學蔚然成風。

     本土意識也在1960年代再度崛起,1964年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為台灣人作家提供寫作出版的環境,笠詩社也在當年成立,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王拓、楊青矗等鄉土作家陸續嶄露頭角。

     兩股文學勢力引爆了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雙方對「鄉土」的定義相持不下,這場文學論戰的洗禮,對文壇產生很大的影響,加上美麗島事件,台灣文學開始回歸傳統和現實,現代主義逐漸消退,報導文學文類開始興起。

     1980年代之後,台灣文學走向多元,黃凡、張大春、苦苓、楊澤、廖輝英等人的作品開始廣為人知,小野、吳念真、朱天文、朱天心、林文義、向陽、白靈,羅智成等不同題材、不同書寫模式的作家和作品陸續出現,各有讀者也各有市場。

     科技日日新 網路閱讀興

     1990年代中期以後傳播科技帶動文學思潮,政治力消退經濟力上升,李瑞騰說,現在是市場決定一切,看誰的書能在大出版社出版、得獎,許多人不讀書但仍在網路閱讀,閱讀習慣在改變,台灣文學也在改變。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 06月05日

瓷器、china,東方的瑰寶,一直是全世界收藏家的至愛,尤其是青花瓷,一向是拍賣市場的焦點,成交價屢屢震撼國際收藏圈。
在台灣,也有藏家蘇文堂,迷戀明代瓷藝的登峰造極,20年來,收藏百件青花瓷,為探究透明釉下崢嶸的藍青色澤之美,重回校園,投入研究,找到生命的亮點。
採訪╱潘姿吟 攝影╱范厚民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歌手周杰倫的《青花瓷》,將古時文藝加入流行元素的鋪陳,受年輕世代歡迎。
但,什麼是青花瓷?顧名思義,就是白底、藍花、釉下彩瓷器的專稱,「既然瓷器的尊稱『china』與『中國』同義,對它的認知就不能這麼膚淺。」投入收藏20多年蘇文堂,在3年前,決定更有系統、更深入地探究窯燒裡千年的秘密,因而報考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鑑賞與收藏組。
蘇文堂早期收藏書畫,「像張大千從20歲畫到80幾歲,每個時期風格不同,鑑定困難。」真贗難以認定,加上紙張易蟲蛀、潮溼,保存不易,約7年前,蘇文堂開始專注於瓷器,尤重青花瓷。
攻讀碩士 研究青花瓷

「玩瓷,不能不懂歷史。」否則,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定要多看、多聽、多問,少買。」但沒買不會認真研究,買又會買錯,買錯就心痛,「以前,被騙好多錢!」後來,他才知道,很多賣家自己也不懂。
因為求知若渴,他寫論文《明代青花梅瓶的造形與紋飾》時,所需要的參考書籍,「買得到的都買下來。」所以,談到青花瓷,上千本藏書及上百件收藏,夠他引經據典、實品解說。
「色白花青」是青花瓷重要特徵,「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鈷(CoO),在瓷胎上用筆描繪紋飾後,蓋上透明釉,經過高溫1250度以上燒製而成。」蘇文堂說,由於著色力強、發色鮮豔、空氣氧化影響小、呈色穩定、燒成率高、成品雅致等特點,深受人們喜愛,「還成了海外貿易的要角。」
始於唐代 清康熙攀頂

早在唐代,已經具備燒製青花瓷的基本條件;而後,成熟於元代,興盛於明代,清康熙發展到頂峰。
「歐洲(德國麥森)約在1710年(清康熙年間),才有燒製瓷器技術;足足晚了中國1千多年。」證明「瓷之國」美名,非浪得虛名;至今,瓷器一直是海內外收藏家的至愛,尤其是青花瓷。
2005年,倫敦佳士得以1568萬8千英鎊(今約7.35億元台幣)當年近10億元台幣的價格,拍賣元代鬼谷下山青花瓷圓罐,創下當時中國瓷器與工藝品全球最高價紀錄,一舉墊高明代青花瓷的價格,「因為明清青花瓷是目前收藏市場的主流。」蘇文堂說,人人追捧的結果,價格一直往上追。
明清瓷器 搶手價昂貴

2010年12月,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舊藏的「天啟年米石隱制」款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在北京保利拍賣,以1232萬人民幣(5440.3萬元台幣),創造明清景德鎮民窯瓷器交易最高價。
明清青花瓷主要來自景德鎮,「明洪武2年(西元1369年)設官窯於景德鎮珠山附近,洪武、永樂、宣德時期,國力昌盛,瓷器燒造的選料或做工,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則延續,康、雍、乾三朝製品達到高水準,景德鎮名符其實成為『瓷器之故鄉』。」但清嘉慶以後,國勢漸弱,所產瓷器大不如昔。
景德官窯 華麗製工細

景德鎮有官窯與民窯之分,官窯供應宮中需求,瓷器精細、華麗,重點是會落款;民窯產出主要為民生所用,製工純樸、大而化之,繪圖寫意、奔放。
「從瓷器,可以能看出朝代興衰。」值得玩味,他舉例最愛的明代青花的紋飾,「永樂以前,龍紋凶猛、有氣勢;萬歷年後、國勢漸衰,民心渙散、鬆散,龍紋就顯得老態龍鍾。」
用功是收藏者必須的修煉,當大家都為收藏品的真偽焦頭爛額時,蘇文堂在筆記書寫上「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砥礪自己,「尤其是投資者,更要具備高超的鑑賞力與品味。」他付諸於行動,成了台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鑑賞與收藏類組第1屆,也是目前唯一取得學位的畢業生,對他而言,淘寶的樂趣,還包含了自我的提升。
點下放大
宣德雅致 爐火純青

◎歲寒三友香爐
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主題紋飾,此爐體為11切面而非圓體,高約36公分,有「大明宣德年製」落款。
點下放大

◎龍紋大碗
高約12公分,有「大明宣德年製」落款,因明宣德國運尚昌盛,因此,青花龍飾較有力度。
點下放大

◎龍紋魚簍尊
罐口微撇、垂腹、圈足,內口緣塗點斑紋,外腹部繪有兩龍紋,底部雙圈,書寫「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此器物高約14公分,原應有傘型寶珠扭蓋,但購入時已遺失。
點下放大
明中後期 精益求精

◎纏枝蓮龍紋盤
直徑約19公分,紋飾的主要特色是龍紋、纏枝另有遍地開花,全世界都是我的土地之意,而蓮花則是世界各國、各宗教都喜愛的花,有「大明正德年製」落款,6、7年前的購入價約5萬多元。
點下放大

◎梅瓶
以回青為飾,肩部有如意紋,紋內繪四季花6朵,主題紋飾為衣錦還鄉圖,近圈足處有變形蓮花紋,肩頸部寫「大明嘉靖年製」款一圈,底粗糙無釉,成放射線狀。高約43公分,最大腹徑約21公分;10年前購入價約12萬元,目前行情約20萬元。
點下放大

◎5彩6稜龍紋棋盤罐
有「大明萬歷年製」落款,高約14公分,葵花口原應該有蓋子,但購入時已經遺失,青花的部分是釉下彩,其他則為釉上彩。
點下放大

◎五彩蓋盒
大明萬曆年製,裝香料用的容器,繪製吉祥8寶紋、動物庭院紋、纏枝連紋,高約12公分,7、8年前的購入價約7、8萬元,現在市場上價格至少20萬元。
點下放大
洪武磅礡 永樂清新

◎怪石牡丹紋菱花口摺沿菊瓣式盤
雖無落款,但與景德鎮珠山同類型比對,應為明洪武年所製。蓮花菱形摺沿盤,盤內緣繪有唐草紋,盤內壁16摺枝蓮花筋路紋(左),盤內外各繪16朵摺枝四季花紋,盤心繪牡丹奇石圖。無底釉、砂底,保護漆釉呈現紅色火石紅,由深內部長出。高8公分,最大圓徑48公分。
點下放大

◎甜白僧帽壺
明永樂年製祭器,承襲元朝崇尚白,所以,明代的祭器也用白色,高約25公分。
辨識真偽入門

1.料
該年代的材料是現在沒有的,如胎質、釉料特色等。
2.工
工作方法的差異,古代純手工的展現狀況,有無現代機器運作痕跡。
3.型
型制包含各種造型,各朝代、皇帝都有當時的風格。
4.紋
紋飾方面與當代的社會習俗和皇帝審美緊密聯繫;此外,官窯多有落款。
蘇文堂收藏小檔案

年齡:1958年生,53歲
學歷:嘉義農專機械科畢業,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鑑賞與收藏類組畢業
收藏資歷:超過20年
持有數量:超過百件
投入資金:至少1500萬元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6-02    中國時報
  
  最後一場...《10號線》 ▲滿場的牛仔褲、滿地的襪子,匍匐其間的舞者倏然躍起,捲起褲子、舞動起手腳,在舞台上展開一段段意象式的旅行過程。這是第16屆皇冠藝術節的壓軸閉幕作品《10號線》,也可能是皇冠小劇場的熄燈之作。30歲的舞者鄭伊雯與董怡芬以兩人去年共遊歐洲的經驗,合作編舞演出了《10號線》。她們以襪子的散落比喻人生、比喻旅行中曾走過的痕跡路徑,以牛仔褲象徵每一段經驗與歷練。(文/汪宜儒 圖/王錦河)

  最後一場...《10號線》 ▲滿場的牛仔褲、滿地的襪子,匍匐其間的舞者倏然躍起,捲起褲子、舞動起手腳,在舞台上展開一段段意象式的旅行過程。這是第16屆皇冠藝術節的壓軸閉幕作品《10號線》,也可能是皇冠小劇場的熄燈之作。30歲的舞者鄭伊雯與董怡芬以兩人去年共遊歐洲的經驗,合作編舞演出了《10號線》。她們以襪子的散落比喻人生、比喻旅行中曾走過的痕跡路徑,以牛仔褲象徵每一段經驗與歷練。(文/汪宜儒 圖/王錦河)

     經營了廿七年的台灣劇場老字號皇冠小劇場,一直是劇場界重要演出平台,十九日卻因「使用項目不符原登記的辦公場所」遭北市建管處發文警告。負責人平珩宣告,本周皇冠藝術節最後一檔演出結束後,將暫停使用,皇冠小劇場恐吹熄燈號。

     台中阿拉Pub的一場大火,燒出大眾對公共安全的重視,文建會因此進行表演館所得的總體檢,沒想到卻也揭開劇場長久的困境-小型劇場空間與實驗性表演空間的使用於法無據。除了皇冠小劇場面臨停用,隸屬於北市文化局、委外經營的牯嶺街小劇場,也被發現「沒有使用執照」。

     皇冠小劇場的登記為辦公使用,卻長年作為小劇場演出場所。如果皇冠現在要變更使用登記,其實現行法規也沒有任何適用於小劇場空間的登記準則,可能必須轉登記成商業空間,而建管處的警告公文上也未載明。

     平珩表示,皇冠小劇場雖登記為辦公大樓的皇冠大樓地下樓,但所有消防安檢都合格,「廿多年以來劇場幾次設備整建,政府也都有贊助。」

     她表示,建築法規歷年來多有修改,從當年登記到如今,從來沒有小型劇場空間的相關使用規則可循。這段時間,平珩諮詢過建管處、文化局,也與建築師討論過,發現若要讓皇冠小劇場合法化,可能必須改登記為商業空間,但是,「我這邊作的是表演藝術,不是八大行業。」

     另外,若要配合修改,「原有的小劇場空間得先空出一塊作為消防避難室,並且再開闢兩座樓梯,技術上有難度,能否取得新的使用執照也還不一定。」因此只能宣布暫停營運。

     皇冠小劇場恐因不符建築法規將吹熄燈號,沒想到,另一個長期作為實驗性創作發表重鎮的牯嶺街小劇場,也被查出「沒有使用執照」,是個妾身不明、沒有合法性的館所。

     因為,牯嶺街小劇場興建於民國卅年左右,當時建築法規根本尚未設立。牯嶺街小劇場行政經理的張麗珍表示,「牯嶺街小劇場的消防安檢一直以來都合格,但由於興建得早,當年的建築法規並沒有發給使用執照。」

     牯嶺街小劇場隸屬於台北市文化局,當時官方將這個古蹟建築指定作為劇場,委由身體氣象館營運,沒想到根本沒使用執照。

     若依都市計畫法來究責辦理,沒有使用執照的牯嶺街小劇場可能會面對「罰款、停止使用、勒令拆除、恢復原狀」。張麗珍表示,目前仍會維持正常營運,「但後續相關因應,正由文化局協調解決。」

執照無法可依 文化局:協助改善   【汪宜儒、周志豪/台北報導】

    2011-06-02
    中國時報
 
     除了皇冠小劇場、牯嶺街小劇場等小劇場演出重鎮,因使用登記執照不符或根本沒有使用執照,面臨暫停營運或妾身未明的窘境。事實上,近來的表演團隊更時興在特殊空間演出,從咖啡館、髮廊、餐廳到藝廊,激盪出不少精彩的創作成果,但若以建築法規以及使用執照來看,其實這些通通不合法,就算想守法也無法可依。

     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近年舉辦的台北藝穗節為例,期間使用咖啡館、髮廊等特殊空間,但演出前由北市府開了一個跨局處的協調會,委請消防局協助勘察空間,以申請臨時性許可的方式取得特殊場地使用演出權利,避開可能的違法情事。

     基金會藝術節統籌部節目部經理的王惠娟對此表示,「這種臨時性的使用申請,只是護身符,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資深劇場人王友輝表示,公共場所安全很重要,但台灣劇場界缺乏小型演出場地,皇冠經營多年,協助政府促進劇場生態發展的功能有目共睹,政府該出手協助。至於歸文化局管轄的牯嶺街小劇場,政府更有義務讓他合於法令,絕不能怕花錢、怕麻煩就擱置不理。

     台北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皇冠小劇場已蓋卅餘年,興建時的建管法規與現在要求事項皆大不同,已聘請專業建築師協助、輔導皇冠小劇場盡速改善。

     謝小韞說,文化場域有獨特需求,與建管法規確實較有扞格。基於讓文化展演能有更自在的發展空間,相關法令在落實時,如能與文化需求有溝通空間,會更臻完善。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秘王國的吸引力

被孤立而鶴立,隱匿是朝鮮的存在方式。這或許是朝鮮作為小說背景非常適合驚悚作家發揮想像力的一個原因。

近來,一些快餐文學作品使用朝鮮作為背景,透露出的信息卻微不足道。或許,這其中最不尋常的當屬蓋伊迪萊爾(蓋伊迪萊爾)的“平壤:朝鮮遊歷”(2006年),這是首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圖文並茂地描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生活的書。作者從擔任法國動畫工作室和它的朝鮮合作者之間聯繫人的經歷中受到啟發,用單調的黑白圖畫描繪了世界上唯一沒有霓虹燈的首都的奇異空曠和神秘。

盤旋在這​​昏暗世界上方的是親愛領袖金正日 - 一位矮小的,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戴著名牌太陽鏡的專制君主 - 無處不在的形象。根據官方說法,金正日集國家領導人,哲學家,作家,歌劇作曲家,電影導演,世界級高爾夫球手於一身。每天因金正日始,至金正日終。他鮮有露面,卻無處不在。參觀放置送給金正日的禮物的博物館一整天被視為相當有趣的娛樂活動,平壤正是這種類型的城市。小說中發生的故事並不多,不過,平壤發生的事情也不多 - 至少如果你運氣不錯的話。

在馬丁高爾(馬丁高爾)的“最高目標”(“最高目標”)中,各種角色可沒有那麼幸運。該書完全省去了漸次鋪陳結構與細節的慢工細活,直接把讀者投擲到一個日本黑社會,毒品販子,按摩女郎,以暗殺朝鮮獨裁者收尾的密謀組成的世界。

馬丁高爾書中的角色有那種和它的一連串短平快的全球陰謀和計中計相適應的深度 - 也就是說,沒有多少深度。不過,正文顯得見多識廣和富於機智。朝鮮情景的描寫讀起來像是有過親身經歷的人之所為。還有,關於朝鮮對從卡爾馬克思到薩特到鮑伯迪蘭的文化執迷,它還有一個頗有分量的處理,故事發生在少見的平壤的高層建築區,空曠的大街和永遠不能完工的高層旅館。

儘管視角不同,相同的地點同樣出現在詹姆斯教會筆下一系列犯罪小說中。詹姆斯教會是前東亞中情局特工的筆名。在他的書中,主角是一個平壤警官 - 可愛的檢察官啊,他知道在朝鮮秘密從未被破解,只是被更大的秘密吸收了。

這一系列的第一部是“高麗屍體”,2006年發表,是作者最不老練的一部,不過從某種程度而言也是最有獨創性的一部。日常生活而非某一個犯罪,就成了那個故事。故事的主要部分是,檢察官試圖(他從未完全成功過)將上一起和下一起費解事件的零散線索全部結合起來,與可能發生在高麗飯店的外國人謀殺事件進行聯繫。

詹姆斯教會閉口不談,所以很難知道他的信息是如何得來的,不過風景入微和感覺的細膩表明,對於朝鮮的實際生活,他不只是粗略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兩部小說“隱月“和”竹與血“中,一種微妙的,間接的諷刺展開了,因其十分詭異而不能用喜劇。最終,在去年的”象波羅的海般凝視的人“一書中,退休的檢察官Ø重新穿上制服,去調查發生在澳門的一起謀殺。最終大家都清楚了,他的工作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讓問題更加費解。

這是朝鮮風格的警察辦案小說 - 完全的翻轉。想在朝鮮生活,不是你做了什麼 - 而是你不做什麼。或者,正如馬丁高爾(馬丁高爾)指出的那樣,這有點類似爵士樂,不彈的音符才是有意義的音符。

平壤:朝鮮之旅。由Guy迪萊爾。拉製和季刊; 192頁; 14.95美元。喬納森凱普; £ 12.99。從 Amazon.com和Amazon.co.uk
“平壤:朝鮮遊歷”,蓋伊迪萊爾(蓋伊迪萊爾)著。拉製和季度出版社出版,192頁,售價 14.95美元;喬納森凱普出版社出版,售價 12.99英鎊。亞馬遜有售

最大目標。由馬丁高爾。 NoirEast出版,362頁,9英鎊。從 Amazon.co.uk購買
“最高目標”,馬丁高爾(馬丁高爾)著。NoirEast出版出版社出版,362頁,售價 9英鎊。亞馬遜有售

該男子與波羅的海格局。詹姆斯教會。牛頭怪,288頁,24.99美元和17.99歐元。從 Amazon.com和Amazon.co.uk
“象波羅的海般凝視的人”,詹姆斯教會著。米諾陶(牛頭人)出版社出版,288頁,售價 24.99美元或17.99英鎊。亞馬遜有售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迷加持 書迷呼喚《幻形者》《魔法傭兵》續集將上市
2011年 05月13日 Array

翻譯系列小說常因銷售成績不佳,影響出版社推續集意願,不少國外熱銷系列,在台都難逃斷頭命運。近年小說改編電影或影集,明顯帶動原著銷量,已絕版的《冰與火之歌》改編HBO影集預計8/28在台首播,帶動出版社將小說改版重推。而網路發達帶來的讀者力量也不容小覷,網友的呼喚促成斷頭書起死回生,《幻形者》、《魔法傭兵》和《暗夜獵人》今年都會出新續集,而懸疑推理小說家哈蘭.柯本,睽違3年,今年終於有新小說在台現身。


小說斷頭是出版界常見現象,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長蘇拾平表示:「翻譯小說在台有移植上的不適應,成功作品跟全球傳播或人類情緒有關。出版社未必清楚市場接受度,一旦銷量不佳就不再出版續集,是正常商業判斷。」

文字工作者臥斧則表示:「影響斷頭的主因,不外乎購買人數不夠多。是否出續集,出版社都採等待時機的想法,追續集的讀者只好先看原文書,等中文版推出,讀者早看過原文,影響購買意願。另外,台灣易一窩蜂推暢銷類型作品,荷包有限的讀者不可能本本捧場,反而影響銷量。」

電影帶動原著銷量

近年電影與影集帶動下,讓原著銷量成長。小說改拍的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預計8/28在台開播,帶動斷頭的《冰與火之歌》系列,預計7/27重推4部曲的新封面修定版,除封面和內文重新修訂,也將由每部曲上、中、下冊合併成每部曲上、下2冊,高寶出版計劃簽下五部曲版權。

以往讀者遇到斷頭書,只能接受事實,但網路發達讓醞釀的埋怨聲浪發酵,影響斷頭書再續。果樹出版表示《完美先生》就是例子,網友在WRN西洋羅曼史讀書會網站及出版官網上呼喚,促使絕版的《完美先生》隔近10年才再版。

蓋亞出版的《魔法傭兵》第3集,結局停在男女主角是否在一起的關鍵,讓書迷心癢難耐,在編輯力推和書迷呼喚下,第4集《MAGIC BLEEDS (魔法傳承,暫譯)》計劃9月推出。皇冠出版《幻形者》系列將美洲土狼與歐洲狼人、吸血鬼傳說結合,繼去年2月推出第2集,也將在6/7出版第3集。

《阿克倫》年底出版

另一套春光出版《暗夜獵人》已上市6本,由於2009年作者更換經紀人重談版權,加上更換譯者影響出版進度,以暗夜獵人首領為主角的《阿克倫》,預計12月才能出版。

另外,懸疑小說名家哈蘭.科本在台也有不少書迷,因出版社轉型,自2008年推出《殺氣上身》新版後,3年來無作品出現;今年臉譜出版簽下兩本哈蘭舊作也可能重推。

浪人神探續集無下文

其他小說可沒這麼幸運,皇冠出版作家李查德「浪人神探傑克李奇」系列,第14集《61 HOURS(61小時,暫譯)》結局描述男主角生死未卜,第15集《WORTH DYING FOR(死而無憾,暫譯)》也登上亞馬遜書店百大讀者選書,但台灣只出11集。《幽冥行者》春天出版有意出續集,但未簽版權;皇冠出版《賞金女獵人》已改編電影,但小說僅出3集;奇幻基地《巫師神探》系列,台灣只出4集不再續簽。

絕版書搭影集 暑假整容重推【戴伊妏╱台北報導】

小說改拍的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4/17在美國首播,當晚有220萬觀眾收看,比同由奇幻小說改拍的影集《噬血真愛》首播140萬觀眾多出許多,影集預計8/28在台開播,影集的成功讓原不再出版的原著「冰與火之歌」系列,將在7月重新推出新封面的修定版。

除影集造成轟動,今年年初五部曲《A DANCE WITH DRAGONS(與龍共舞,暫譯)》英文版推出線上預購,造成全球讀者熱烈討論,很多「冰火迷」讀者甚至懷疑「這預購是真的嗎?」,因為作者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原預計將《冰與火之歌》發展成六部曲,自1996年推出首部曲到2005年推出四部曲後,五部曲遲遲沒有下文,而五部曲實際上是四部曲的後半,因篇幅太長才拆成兩冊。HBO買下版權翻拍影集,作者以長達30年的編劇經歷,下海參與該影集的編劇,因此出版時間一延再延。與上一集相隔6年,但五部曲英文版上市日期由原本的7/12又將延至12/20。

翻譯重新修訂 一統風格

台灣讀者對該系列不甚熟悉,2002年在台出版首部曲,當時奇幻小說算小眾市場,出版社未好好規劃,翻譯與封面設計都出現問題,首部曲請來譚光磊翻譯,風格典雅雋永,二部曲郭欣欣承續首部曲風格續譯,但三部曲後再次更換譯者,翻譯風格大變,如史塔克家族的箴言「Winter is coming」,由原本翻譯的「凜冬將至」變成「冬天來了」,內文也出現了「腦殘」等用語,前後不一的名詞翻譯、脫軌的風格、電玩式的封面,讓讀者難接受。

高寶出版5年的版權合約到期後,不再續約、加印,隨著HBO《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8/28在台首播,高寶出版決定今年暑假重推四個部曲新版本,將原本每部曲上、中、下冊,合為上、下兩冊,重新設計封面,並由翻譯譚光磊召集優秀譯者重新修訂,預計今年7/27推出新版,之後每月上市一部曲,至於最新的五部曲尚在洽談版權中。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