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青龍指的是永康街、青田街和龍泉街,整個街區北以東門市場為界,南抵台灣大學,東到大安森林公園,西至中正紀念堂,大致上由東門町和師大一帶所組成。

Truffle One的招牌松露巧克力。

不論從前或現在,單就飲食而言,康青龍一帶有意思的店家多半在巷弄裡。而行走在後街小巷中,尋找一家合乎性情也合口味的小館子、小咖啡店,則成了像我這種不愛熱鬧的市民最大的快樂,那不折不扣的庶民樂趣,其實是種小確幸。

深具人文氣息的「冶堂」賣的不是茶,而是茶文化。

如今回到台北,我也愛約朋友到康青龍。如果是在永康街的「回留」吃融合東西食萃的蔬食,到「府岸」或「巧味」吃海鮮、「大隱」吃家常台菜,那麼餐後就先到Truffle One,吃上2顆手工巧克力當飯後甜點,再踅至「冶堂」,和深具人文氣息的主人何健聊天品茶,最後到Mei’s Tea Bar喝杯咖啡或花草茶。

如果是約在師大這一頭,我會隨意選家小館,吃那不見得多地道卻平價的異國菜色,感受周遭年輕學子的蓬勃朝氣,一面喜孜孜地看著青春之無限美好,一面感慨著青春之短暫易逝。只因在這負載著無數回憶的地方,有個年少不經事的少女轉眼邁入中年,其人花樣年華雖已不再,唇邊和心中的記憶卻依然刻骨銘心…

韓良憶/台北康青龍 美食如鯽過江【聯合報/韓良憶】

如果說飲食是地方的縮影,是觀察文化的角度;如果說記憶的確有密碼,那麼嘴饞如我,會選擇透過飲食來品味生活、觀察社會,先將種種滋味吞下肚,再把看在眼底的飲食印象收進腦海中,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多年後,當我開啟記憶檔案時,那通關的密碼正是食物。

康青龍一帶有不少個性小咖啡館,好比「鹹花生」,可靜享自我的小確幸。

透過飲食,我見證也體會了台北近幾十年來的演變,此刻,在異國春日的星空下,且讓我藉著吃喝之事回憶家鄉的點點滴滴。

文教區卻美食多

韓良憶,美食作家,目前客居荷蘭

台北何其之大,我的記憶又何其繁瑣冗贅,容我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城市一塊不大不小的區域──「康青龍」生活街區吧。康青龍指的是永康街、青田街和龍泉街,整個街區北以東門市場為界,南抵台灣大學,東到大安森林公園,西至中正紀念堂,大致上由東門町和師大一帶所組成。

由於區域內有好幾所高等學府,近幾十年來一直是台北城內人文薈萃的文教區,也是我半輩子生活的地方。

14歲那年,我家從北投搬至臨沂街,早讀一年的我正好升高中。不用補習的日子,我放學搭公車回家,在信義路二段、連雲街口下車後,常會過馬路到對面的「鼎泰豐」買個菜肉包充飢。以油行起家的鼎泰豐彼時尚非名店,僅在街坊饒有口碑,像如今這般排隊、領號碼用餐,當時怎麼也想像不到。

因為有位好吃的老爸,我們家常外食,一家大小就近上館子時,最常去如今在金山南路上,那時還在東門市場一側的「銀翼」,高齡87的爸爸應該是這家川揚餐廳最老的常客之一,據他說,從店址還在火車站附近時,他就時常光顧。

此外,我們還喜歡去永康街上或巷子裡的小館子,最早有北方館「同慶樓」、廣東口味的「劉家鴨莊」,不知怎的,這兩家後來不聲不響地關門了。敦化南路靠和平東路口這兩年開了家北方菜館,也叫同慶樓,與永康街老店有無傳承關係,就不得而知了。

韓良憶/台北康青龍 外省菜到台菜【聯合報/韓良憶】

康青龍一帶如今台菜小館多於江浙菜餐廳,「呂桑食堂」是其中一家。

還記得有段時期,約是解嚴前後,永康街上最熱門的是江浙菜,有初時只賣小菜、簡餐的「秀蘭小館」,寧波風味的「東昇陽」、「東生陽」和「闔家香」等,可如今你沿著這條小街與平行的麗水街走一回,只會看到「秀蘭」和「六品」等兩三家小館,其他的都成為歷史雲煙。

倒是當時不大熱門的台菜,這會兒則是各顯神通的熱鬧場面,有那營業已3、40年的老店,比方以滷肉飯聞名的「大來小館」和門面低調到讓人懷疑是否營業的「巧味食堂」,也有開業年代稍晚的新派台菜,好比標榜宜蘭菜的「呂桑食堂」。

說來也有意思,呂桑的開業似乎預示「本土」時代的來臨,就在呂桑開業的第2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緊接著,更多且風格互異的台菜小館相繼在這一帶開張。從與蔣家政權有微妙關連的「外省」江浙菜到「本省」的台菜,不但反映大眾飲食口味的變化,也多少印證了政經情勢和民心情緒的異動。

韓良憶/台北康青龍 賣麵老爹可真嗆

永康街牛肉麵。本報資料照片

上館子吃飯,是舉家出動的事;吃小吃,則是不須大人帶、我們「小孩」自己便可處理的日常小事。好比吃牛肉麵,麗水街巷內著名的「永康街牛肉麵館」,在我高一時還真在永康街上,是永康公園口一個攤子,一碗裡頭牛肉大塊、湯寬、麵多,我和姊姊或弟弟都得兩人共食一碗,不然真吃不完。

麵攤生意極好,連烹飪名家傅培梅女士也是常客,但那賣麵的外省老兵脾氣很大,個頭小小的他老穿件汗衫,緊蹙著眉頭在那兒煮麵,初時沒請幫手,就他一人,顯然忙不過來,你就算等不耐煩也別開口催促,小心老爹衝著你罵:「囉嗦,不想等就別吃。」客人想辣一點或不辣,千萬交代一次就好,我曾目睹有位生客不懂「規矩」,多提醒了老爹一次,結果當場被「驅逐出境」。

我們有時走較遠,過了公園,轉進從以前到現在都很安靜的麗水街,步行至那時規模很小的師大夜市,我和弟弟最常吃一攤生炒花枝麵,其實不是炒麵,較像是勾芡的花枝羹澆在油麵上。我們也吃過大學生愛吃的龍泉街牛肉麵,嫌沒有永康公園的好吃,便宜有何用?如今想想,姊弟倆小小年紀不事生產,未免太挑了吧,哈!

韓良憶/台北康青龍 異國料理大會串

隱身在永康公園旁的「回留」,賣的是東、西融合的蔬食。

不論是東門町或師大一帶,當時都沒有什麼異國食肆,只有現已歇業的「中心餐廳」賣滬式西餐,我們一家都愛它香噴噴的起士烙魚、大塊的吉利豬排和紅通通的熏鯧魚。

而今情況大不相同,康青龍簡直成了各式異國小館的集中地,有法義德希等歐陸菜、美式手工漢堡店,也有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小吃和韓國燒肉,當然少不了甚合台灣人胃口的日本拉麵、壽司;連別處罕見的西藏菜、印度菜,在這裡也有一席之地。

這不但反映了台北這十餘年來餐飲「國際化」的趨勢,也和康青龍生活街區有不少大學生脫離不了關係,年輕人總是好奇,較敢嘗試新事物,因此更容易接受異國風味的食物。

而我最樂於見到的,是這一帶多了不少個體經營的咖啡店、茶館,甚至有兩家手工巧克力店,幾乎每一家店主都算那個領域的達人,各有各的風格,吸引不同氣質的顧客。

這些有意思的店往往不在通衢大道上,而在偏街小巷裡,想來與房租較廉而地方清靜有關;身懷本領的店主只想老老實實鑽研茶道或咖啡經,或分享一點美好的生活氣味,何必去大馬路上忍受烏煙瘴氣、湊熱鬧?偏居一隅,開家小店,說不定更能實現自己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