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的快速崛起,除了免費瀏覽器這個因素之外,最主要在於瀏覽器本身核心與介面設計,少了商業味。美國知名科技雜誌更稱這個新程式是「微軟最大的夢魘」。
作者:胡華勝

網路瀏覽器這塊市場的爭戰從未停歇過,從過去網景(Netscape)的領航者(Navigator)、微軟的網路探險家(Internet Exploer,IE),到近期的Mozilla、Firebird、KKMAN、火狐(Firefox)、Opera等,市場戰火紛飛。

二○○四年十一月,火狐瀏覽器現身,以輕便、快速、簡單與高擴充性的特點快速引發用戶注意,全球下載已超過了三億次,火狐已搶下不少微軟瀏覽器IE的使用者。

其實這塊市場幾乎都由微軟所壟斷,但IE也是消費者詬病最多的一款瀏覽器。因此,當Mozilla基金會推出火狐,打著功能挑戰微軟IE同類產品,並免費下載的訴求,一夕之間聚集了大批「反微軟」的電腦資深玩家,火狐幾乎成為「反微軟基地」。

反IE消費者大合作

火狐是十九歲電腦奇才布雷克.羅斯(Blake Ross)兩年前發明的,他從十歲開始,就嘗試自行架設網站,並設計自己所需的應用程式與網路遊戲;十四歲獲得在矽谷網景公司實習的機會,在家擔任網景公司瀏覽器軟體測試員。

這段期間,羅斯認識鼓吹網路創新與多元選擇的非營利組織Mozilla基金會,並與網景軟體工程師戴夫.海耶特(David Hyatt)合作撰寫一種新的瀏覽器。他們將Netscape和Mozilla的軟體去蕪存菁,讓瀏覽器運行更有效率,而且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授權,讓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開發行列。

火狐一開始的研發代號為「Phoenix」(鳳凰),之後改為「Mozilla Firebird」(火鳥),最後才確定為現在的火狐(Firefox)。自數年前推出研發代號為Phoenix 1.0正式版至今,火狐早已發展出超過二十七種語言的版本,更突破兩千萬次下載量。

由於開放原始碼,使得火狐如一塊海綿,不斷吸收各方「加持」,這些遍及全球的自由軟體工作者,相繼編寫擴充套件(Extensions),進一步強化火狐的功能,目前網路上可以找到的擴充套件已經超過上千套,可以說是琳瑯滿目。

值得注意的是,擴充套件與外掛模組是不一樣的。擴充套件與外插模組(Plugins,又稱插件、插入程式)、外掛程式(Trainer)最大的區別,在於所謂Plugins是九○年代藉由網景所制定的一套介面標準(NPAPI),讓協力廠商能夠製作出加強瀏覽器功能的輔助程式,其目的與出發點其實是和擴充套件相似的,例如Realplayer、Arcobat Reader。

有別於Plugins的是,擴充套件通常是特指支援Mozilla瀏覽器所衍生的各種瀏覽器附加程式,可藉由Mozilla瀏覽器所提供的擴充介面(XUL、javascript、DOM、XPCOM、CSS)來加強瀏覽器的功能。

微軟最大的夢魘

火狐快速崛起,除了免費瀏覽器這個因素之外,最主要是在於瀏覽器本身核心與介面的設計。它讓使用者擁有更快的網頁載入速度,還有可以更換布景主題與分頁瀏覽等功能。美國知名科技雜誌《Business 2.0》,更稱這個新程式是「微軟最大的夢魘」。

眾所皆知,微軟IE當年為了與網景爭奪瀏覽器寶座,一九九七年時以IE瀏覽器內建於作業系統Windows 95的「綑綁銷售」(bundle)方式,幾乎半強迫使用Windows平台消費者接受IE,藉此迅速竄起,取代了網景的領航者瀏覽器,於是埋下日後瀏覽器大戰的導火線。

支持開放原始碼的反微軟陣營,以實際的行動集結眾人力量開發出許多跨平台的瀏覽器產品,諸如紅極一時的Opera、多用於Apple Macintosh平台上的Safari,以及現今最受矚目的火狐。

這些反微軟陣營開發出來的產品,因為本著開放原始碼的精神,在瀏覽器主程式或套件的開發上,少了許多商業氣味,多了「人性號召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它們都是免費的。

火狐瀏覽器近兩年來在市場中竄起,正是它訴求安全、節省記憶體、執行速度快、分頁功能、廣告阻擋、內建搜尋引擎、即時書籤RSS、縮放文字大小以方便閱讀等特色。相較於瀏覽器的老大哥IE6,火狐安裝程式本身只有四.五MB左右,具備了輕盈的特色,而功能強大的性能,也讓人不得不注意到這套免費的自由軟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砂山 的頭像
    砂山

    砂之椅子

    砂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